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5篇

时间:2019-05-14 14: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

第一篇: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

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

看云起

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

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

窦桂梅: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一等奖。1995、1997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著作7本,发表近百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朱容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XX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了“窦桂梅”这三个字,让我知道了她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老师,如果说得再直白点,她就是一个了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听到了或者说看到了她所作的报告《激情与思考》,让我进一步地走近了她,不仅看到了她的容颜,更了解到了她的激情与思考。她告诉我们:“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可以让我们的激情依旧,我们的生命要为之绽放。”这是她永远的追求,也应该成为教师们永远的追求。下面我仍想借用她的话来谈我听报告后的感想。

一、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灵。

在报告中她告诉我们:“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啊,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常常抱怨环境不够理想,常常抱怨学生不够优秀,可是却很少抱怨自己不够努力。窦校长她来自农村,小时候也没有比我们更好的读书环境。工作后,她又做过文书,做过教务处辅助工作,代课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真正走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是在工作五年以后,可就是靠着她的“韧”劲、“闯”劲和“恒”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特级教师。所以,我们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都先要埋下头来,静下心来,相信自己,然后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成长自己。

二、书籍是你最美丽的容颜。

窦校长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在他自身的成长状态里可能他懂得了要学习,这就给他带来了好处和实惠。”“书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丽的容颜。”我们教师本身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书本打交道,如果我们离开了书籍,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我想起了陆游在《观书有感》中写到的这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我们老师的源头活水。吸纳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们都应该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我们应该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应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应该阅读学生这一本本无字的书,来让我们攀登上教学艺术的巓峰。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在学习、实践和积累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机遇永远不会垂青那些毫无准备的人。

天道酬勤。人生是充满机遇的,但机遇永远不会垂青于那些毫无准备的人,更不会垂青那些有了机遇不会冲上去的人。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想要走好自己的运,最重要的那个运是用我们的脚好好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扎根自己学校这块教学的土壤,形成自己成长的机遇,先把自己发展起来,机遇就会自然而然来到我们的身边。一个人只要态度是积极的,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所以给自己定好位,理好思路,明确目标,加快脚步,脚踏实地,辛勤地耕耘、努力和奋斗,整个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窦校长这样告诉我们,他也是这样做的。冰心先生有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今天,当我们看到年轻的窦校长所拥有的累累硕果,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累累硕果后面所经历的艰辛,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她是怎样一步又一步地走过来的呢?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教学这块沃土上,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永远都是真理。

第二篇:《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

窦桂梅: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委。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一等奖。1995、1997两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等专著,主编或参编著作7本,发表文章近百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朱容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了窦桂梅这三个字,让我知道了她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老师,如果说得再直白点,她就是一个了非常了不起的女人。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听到了或者说看到了她所作的报告《激情与思考》,让我进一步地走近了她,不仅看到了她的容颜,更了解到了她的激情与思考。她告诉我们: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可以让我们的激情依旧,我们的生命要为之绽放。这是她永远的追求,也应该成为教师们永远的追求。下面我仍想借用她的话来谈我听报告后的感想。

一、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灵。

在报告中她告诉我们: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啊,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常常抱怨环境不够理想,常常抱怨学生不够优秀,可是却很少抱怨自己不够努力。窦校长她来自农村,小时候也没有比我们更好的读书环境。工作后,她又做过文书,做过教务处辅助工作,代课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真正走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是在工作五年以后,可就是靠着她的韧劲、闯劲和恒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特级教师。所以,我们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都先要埋下头来,静下心来,相信自己,然后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成长自己。[

二、书籍是你最美丽的容颜。

窦校长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在他自身的成长状态里可能他懂得了要学习,这就给他带来了好处和实惠。书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丽的容颜。我们教师本身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书本打交道,如果我们离开了书籍,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我想起了陆游在《观书有感》中写到的这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我们老师的源头活水。吸纳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们都应该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我们应该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应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应该阅读学生这一本本无字的书,来让我们攀登上教学艺术的巓峰。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在学习、实践和积累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机遇永远不会垂青那些毫无准备的人。

天道酬勤。人生是充满机遇的,但机遇永远不会垂青于那些毫无准备的人,更不会垂青那些有了机遇不会冲上去的人。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想要走好自己的运,最重要的那个运是用我们的脚好好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扎根自己学校这块教学的土壤,形成自己成长的机遇,先把自己发展起来,机遇就会自然而然来到我们的身边。一个人只要态度是积极的,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所以给自己定好位,理好思路,明确目标,加快脚步,脚踏实地,辛勤地耕耘、努力和奋斗,整个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窦校长这样告诉我们,他也是这样做的。冰心先生有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今天,当我们看到年轻的窦校长所拥有的累累硕果,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累累硕果后面所经历的艰辛,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她是怎样一步又一步地走过来的呢?我们也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教学这块沃土上,我们又付出了多少呢?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永远都是真理。

第三篇: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读后感

读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使我受益匪浅,她告诉我们:“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是可以让我们的激情依旧,我们的生命要为之绽放。”这是她永远的追求。她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追求,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去生活。我觉得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窦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更是一个创造快乐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激情与思想。

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在书中窦老师告诉我们:“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认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教师自己,“借来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啊,我们常常抱怨环境不够理想,常常抱怨学生不够优秀,可是却很少抱怨自己不够努力,窦老师她来自农村,可就是靠着她的“韧”劲、“闯”劲和“恒”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特级教师。所以,我告诫自己,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所带的学生怎样,都先要埋下头来,静下心来,相信自己,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那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成长自己。

窦老师还提出了和贾志敏老师一样的观念——读书,读书是高级的精神美容,是最有效的营养剂,是啊,读书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它能修缮我们的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健康阳光;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格;能使人变得能言善变,作为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路者。我们不去不断地学习,那凭借什么呢?就凭自己的仅有的知识经验?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的干枯,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迫,一个善于读书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走到哪里,中心随之转移到哪里。所以结合自己现状我要不断充电,填补自己脑子的那片空缺。

总之,不管是贾志敏老师也好还是窦桂梅老师也好,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少,在假期里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收获,他们教给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感染他人快乐的人。

第四篇:激情与思想解《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激情与思想——我的人生主题

解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一、自立

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个人以为: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

(一)一个朴素的愿望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我们不能预设任何条件,如依靠神明、依靠社会、依靠别人等。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自己作出抉择。

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姐弟四人,我是老大。从懂事起,就帮助父母带好弟妺,料理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练就了我坚韧的个性。

也许是因为很小的时候,我是个“孩子王”,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外公夸我有“领袖”风范,说将来如果作老师一定不错;也许因为父亲曾有代课的经历。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觉得当老师的人是最了不起的。1982年7月,15岁的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师范学校。读书的四年,中文教师赵近春,如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以及丰厚的文学底蕴深深吸引了我。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像赵老师一样有魅力;物理教师讲课,总把枯燥的知识放置于一个生活情景中,而且有一次像说评书一样,把“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讲明白了,听得我如痴如醉。打那以后我就开始琢磨,怎样让学生们为我的课着迷呢?因成绩优异,毕业后接到的报到通知上写着“吉林师范学校”——留校做行政工作。对这份令同学们羡慕不已的工作,我却并不感兴趣。我的惟一愿望就是站在讲台上,站在孩子们的笑脸中间——当一名真正的老师。不然,我的梦想就破灭了,而且我那练就的教师基本功就白学了。凭着“学以致用”朴素的理儿,那段日子里,我在吉林市昌邑区、丰满区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也凭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我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机会让我当老师的人,便拖住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

几经周折,我终于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我终于要当一名站在讲台上的真正的老师了!”

可是,我被分配在了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上传下达那些必做的事物性工作,有时替生病的老师代长时间的课,有时做临时性代课工作„„这对我,无疑又是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这样的“跑龙套”,一干就是将近5个年头。我先后代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当然,对这一次次换岗的经历,我都分外珍爱。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但我感觉却挺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学校让我教语文,我就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研究;让我教四、五年级的音乐,我就全身心投入音乐教学之中,虽然是代课,可还上过大型的音乐欣赏课;让我教一年级的数学,我就全身心投入数学教研,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让我教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我就全身心投入思想品德课研究之中,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导行的教育。

不过,我最喜欢上的还是语文课,在我再三恳求下,领导终于被感动,1991年,学校把一年级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两副重担同时交给了我。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存留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我从教的内容,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当然,要说五个年头的“荒废”也是存在。我曾痛苦过。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不了成长的感觉,那是多么痛心的事?但恰恰是这五年的经历让自己变得深刻一些,格外珍惜眼下的工作。而且这么多年来所获得的为师感悟,让我学会了把奋斗和争取视为转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法码,让我对今后的工作,拿得起,也放得下。不怨天,不忧人,一心向前,是非功过任由他人评说。

可见,愿望是积极的,向上的,就成了渴望而不是欲望,而是一种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力量,而成了生命中的一种韧性。

(二)一封勇敢的“书信”

“代课”生涯结束了,现在,我有自己的语文专业——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向书本学习,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向实践学习,几年来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我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我在一点点地营造着自己的梦想。因为我知道,和那些孩子一样,自己也正一天天地长大。我发现,多上研究课,对自己的专业提高特别快,于是格外留心那些优秀同事成长的原因,原来不出所料——上公开课使然。由于年轻气盛,上进心强,那时候,每当看别的教师上公开课,我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就上来了。听着听着,我甚至觉得那讲课的人就是自己。我发现,和我一起毕业的几位同学,她们进步快的原因,就是经常得到“公开”历练,她们更直接,更便捷地得到了专家、领导的指点,听君一习话,胜读十年书。光靠着书本知识丰厚自己是不够的。这比自己单打独练、点滴积累不知要快几倍。如果失去这个平台就失去了和老师们一起研究、解剖的机会。她们平时课上得好,那是公开课的“利息”的提供。她们的课堂教学犹如奔驰在高速公路的汽车,“跑”得真快。

为什么我就不能上公开课呢? 成长不是等待,不是靠别人来拽。于是我主动请领导、同行来听课,变成真正的公开课;有时,我精心备课,没有人来听,就成了“一个人”的公开课。总之,我想把每堂课当作公开课研究,来获得最大的提升。

1992年刚开学,学校决定参加人教版的教材研讨,领导安排,每人准备一节,从中选出最好的课参加观摩研讨。我很有信心地备课,精心设计,反复练习,甚至把课堂40分钟分成2400秒来准备,我不想,我真的不想让机遇就这样从自己的身边轻易失去。

听课那天,领导没有走进我的教室,他们听完一个班的课,就从我的教室门前走过了。难道不听了?不能啊,说好了五个人中选一节的,怎么会不听呢?我强忍着泪水,追了上去,领导的回答很明白:“下次吧,我们已经选好课了。”

午休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写满了13页稿纸,不顾一切地把这封信从门缝里“交”给了校长。

下午,校长看完信,被这个可爱的部下逗笑了。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这个倔强的部下深深地打动了。“下次一定会把这机会给你补上!”我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儿。

我知道,争取不是目的,上课得到众人帮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后来有了一次次上课的机会,那是这样的“执着”或者“天真”换来的,这就会有机会成就你。机遇永远不会垂青那些没有准备的人,更不会垂青那些有了机遇不能冲上去的人,还不会垂青那些被“踩”在脚下,不能抓着人家的裤角跟着上来的人。

现在,作为过来人,我想对正迷茫的年轻人说,千万不要拒绝公开课,还要争取上公开课。公开课就像过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客人来,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你日常“家政技艺”一日千里。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是几节代表作,而是循着这样的路,脚踏实地走向了日常课堂的“厚实”,甚至成就着人生的厚实。

(三)一次特别的公开课

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要在吉林市召开“两史一情”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要有六节观摩课。

“如果试讲合格,就让你代表学校上小学阅读教学现场会的公开课!”校长说。

1992年的那个5月,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确实,那20多天对我来说太难忘了。那次公开课,我选的是《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 在家里试讲,为了找课感,我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我说上句,不到三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

放学后试讲,我对着空桌椅练。我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我可爱的学生。那段时间,我总是全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讲着讲着,常常忘了去只隔几十米的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我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练习„„

正式讲课那天,听课的有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好几百人。我和学生投入而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代表。当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日本侵略者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由于我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流泪了。《王二小》一课,让我一鸣惊人„„

遥想当年经历的这件事,是在领导老师们理解并扶持的氛围中获得了成功的。如果是今天,难免也有些急功近利的感觉。不过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每个人的追求是一如既往向前,为的是个人成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还要说,恰恰这种更“快捷”的或者说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成了一个最伟大的方法。路还要这样走下去,课堂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世界,当然我会本着反思的心态,检醒自己的课堂,并给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课例去研讨、去借鉴、去引领。时下很反感公开课,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作假、表演、缺乏家常课的朴素等。我想,使公开课陷入如此窘境的,是出了差错的评判标准,以及人们普遍浮躁的心态,而不是公开课的本身。消除弊端的惟一途径,就是对公开课的种种痼疾深恶痛绝的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公开课中,用行动而不是用指责。

万分同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的观点:“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老师不能称之为公开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种职业私有化而已„„如果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打开教室的大门,并且从内部彻底粉碎这种权力关系,那么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一种幸福的积淀

在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之外,我清晰地知道,要把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而且还真得上得出名堂,真正走到佐藤学说的意义所在。同时,自己为了更多的追求和更高的梦想,我还要干更多更多的事。我强烈地感到,我要学的竟是那么多,为此,我的课才具有理念与思想的支撑,我的课才会上出风骨。晨读时间,我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语文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我还要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几年来,我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词,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文献。写出了多本个人专著,每年发表多篇文章,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如果每天记录,可能需要惊人的毅力,但围绕每学期的公开课做好一个实录、写好一则教学故事与一篇教学反思,这应该不难。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清晰明辨自己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更好地回到具体的一节课中去“革”缺点的“命”。而后的课堂,你就会“小心翼翼”推敲课堂的过程中,有理性也有精彩。如此,你的教学生活会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值得的东西,从而超越了课堂“重复”的枯燥与乏味。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一旦你的记录成了习惯,你就沉淀了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后的澄明;咀嚼了承受课堂压力与困厄后的自信;拥有了遭遇课堂失败和痛苦后的踏实„„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我还发现,用笔记录,是一种特别的“书信”交流方式,里面透着的不仅仅是真诚,还有一种特别的温馨和回味。有一次,我没有时间对教师评课,随口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我的反思。他们记录得明白,就是因为写的理性思考,我读得明白,就是因为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不断琢磨、思考。

这里,从我编著的《和学生一起成长》一书里,摘录几段学生们写给我的心里话: “„„我见过您的语文书,里面夹满了纸条,那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小字记录着您的心血,您的汗水„„”(学生杨天奇)

“„„细细观察,我发现您正往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东西,并不时翻阅课外资料,还把纸条贴在书中。从您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您好像在想:这样讲,同学们能听明白吗?怎样讲才能使这节课上得出色?„„您已成为名师了,还那么专注地读书、备课,而我呢?现在正是学习、读书的好时光,应该抓紧点滴时间来读书。”(学生孙一冰)

还有许达、罗晴等同学都在细节中发现了我的刻苦与好学。

当我摘录这几段话语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这些孩子真实而生动的心音的律动。是啊,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能与这样的感动相比?

这么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记让我有了一种自信:决定成功的不是要看他(她)开始学历的高低,而看他(她)蓬蓬勃勃向上的求知欲。虽是中师生,只要通过广泛阅读,就能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琢磨出很多体现教学机智的“招法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赋予身心的智慧。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你都在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就像透明的水,使你的心灵愈加澄澈。正如一潭积水中有一滴水落入,就会有无尽的波纹扩展开来一样,泛起激情的涟漪——如此,你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自己花开的过程。花的绽放,就是用文字描画“美丽的容颜”。

当读书写作成了我的生活,当课堂成了我的生活,这里自然盛载着我的人生追求与梦想。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人生,追求卓越也是一种人性。在我看来,成长至今,并不是要迎合普遍认同的“成功规则”,或迎合某种当下时髦的理念,演绎别人。而是要实现为自己有“丰富的一种想法”,所以,我的读书也不断超越着,课堂也不断地超越着。其实,这一切都作用在学生身上,也是为学生“丰富一种想法”。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积淀至今,感到真正的生命是你不断地思想着,人生如此,课堂也是如此。

强调教师专业的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在我看来,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和性格,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和思想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自觉

探索精神应当是优秀教师的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建构“主题教学”,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三情共振”

由于我的教学日渐长进,学校把我当成教学骨干,让我上更多的示范课、引路课„„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辛勤栽培,让我走向了全国。1995年、1997年,我两次参加全国语文不同级别的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1999年,在吉林省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中,我又荣获小学惟一的一等奖。几年来,我先后多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先后应邀到许多地方作教学观摩课及专题报告„„

我的课堂教学,每每追求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也许是性格使然,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教学,我都全身心投入,讲到激动处,激情飞扬;讲到愤慨时,扼腕长叹。可以说,每次课堂教学就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心灵共振。

课始激情情始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而课始的情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教学的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虽可能是短短几句话,可以说也要精心琢磨。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分钟都需要新的“营养”,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师的你必须悉心“浇灌”,来不得半点马虎。

因此在每次备课时,我都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调动。比如,在外地上公开课,不事先和学生见面,邀请我的讲课方,有时担心我会把课讲砸,面对疑问,我会心地笑了。我发现,就是这种课上的激情,使我能和将要见面的学生在瞬间接近——“一见钟情”。比如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让学生猜我的年龄,主动告诉他们我女儿的年龄,再引出“我和你们的妈妈差不多”。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把内心深处对妈妈的那种情感移情课堂。而且,这样做,无形中就把《曼谷小象》中“阿玲”的亲切与自然与“妈妈”的那份感觉连接了起来。接着,我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在学会一个新字的同时还能真切地感到,我是多么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啊,学生也会同时有种想让老师来了解自己的冲动,为整节课的师生关系和谐打下伏笔,也为文中阿玲的“笑眯眯”、“摆摆手”、“摇摇头”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通过介绍自己来自哪里,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难怪,最后学生分不清我是老师还是文中的阿玲,还是身边的“妈妈”„„

课中悟情情更浓——有教师说,听窦桂梅的课,自始至终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感动包围着。《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教师普遍认为这是很难讲的一课,全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值得学生背诵的精段美句,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用这样的课来作公开课,而且面对的是从没见过面的学生,这种选择,确实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和勇敢的挑战。《吉林教育》记者范书俊听了我的《难忘的一课》,这样描述——

上课伊始,伴随着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窦桂梅就以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巧妙导入新课,学生们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调动下正一点点地激发出来。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课文出现了三次。这是整篇课文的要旨,窦桂梅紧紧抓住这一要点,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次仔细领悟文字的内涵。在体悟课文情感的时候,她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一节课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在联系上下文这不同层次的感悟中让学生读了十几遍。看得出,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到了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自己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从开头窦桂梅和学生在黑板上、本子上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书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几个字,到最后,她又和学生用颤抖的笔再一次书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几个鲜红的大字已经映出学生的情感,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心灵。在悠悠的《思乡曲》中,她适时地引入余光中的《乡愁》,并饱含深情地,用优美而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当孩子们含着泪水再次高声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全场900多位教师也含着泪水跟着学生朗读。她感动了听课的师生,也感动了自己„„

记得几年前我教学《葡萄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因为上课时才和学生见第一面,对学生不熟。当师生陶醉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时,我发现一个女学生趴在课桌上哭了。我毫不犹豫地停下课,“孩子,你怎么哭了?可以告诉老师吗?”那位女同学委屈地回答说:“老师,你为什么不叫我啊?我都举了好多次手了!”童真那充满真情的回答,让在座的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特意安排她当了一次导游介绍葡萄沟的葡萄。会后,女孩的任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孩子原来在课堂上很少发言,今天居然还会为争取一次发言的机会哭了!

更重要的是,这“情”始生的目的是,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在我的电脑中至今还保存了备《秋天的怀念》开头十种方法的设计。并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实话,十次开头的设计是颇费心思的。回过头来看,每一次设计都是有其合理的地方,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不同设计中延续了每次的思考后的结晶,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是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打磨”,把课文与课堂一下子连接了起来,从开头对“好好儿活”的追问,到最后留给学生的深深思考,这不能不说是精心的开头,引发了课堂的精彩。

记得有位海南的老师听我的落叶一课这样评价:“一开始就被窦老师拉入落叶的世界。一时间我们忘却了自己,沉醉于小动物与落叶在秋天共舞的童话世界里。从头至尾,课堂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情感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

“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情感。因为热爱,课始,就走向了精神生命的状态。教师时时将自己置于课堂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课堂的生命,为课堂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你的坦诚热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那时,充满激情如吹皱一池春水,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执着,点燃心灵圣火,拨动课堂的琴弦。

课终喑情情未了——如果说,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课后的教学启迪则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如果说你的情感是平行定静的,那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适宜禾苗催发;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就像夏日里的暴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茁壮挺拔。不管怎样,你的课都是充满了情。不然,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腔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

也是十多年前,我在教学《麻雀》一课后,学生们被老麻雀的爱子之情打动,被作者的仁爱之心感染了,被“弱者”在“强者”面前的姿态震撼了——情感正处于沸点状态。“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课文到此戛然而止,难到老麻雀的拼命与猎狗搏斗的场面不值得咀嚼?“我急忙唤回猎狗”,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于是我把原文中的一句呈现给同学们:“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这里的爱,已经是一种忘我的付出,更是一种蔑视死亡的大无畏,是真正的弱者对强者的尊严,已经不仅仅是母爱的标签。可见有了这样的延伸,在“爱”之外,朗读就多了一份坚韧,理解就多了一份深刻。可见,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以情感的余韵,就好比我们指挥着最雄壮的乐队向爱与美的所在进军!我在教学结束时,还精心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带着对课文的感受去选读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其他作品,做到更深透地理解《麻雀》蕴涵的主题及作家的创作倾向,初步体会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的表现。二是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爱之心等去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从而成为一个富有激情的对生活充满爱的活生生的人,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主题。当这股进军的力量迈过结尾的升华,从而把感情与思考渗入学生的血液时,他们长长的一生会以怎样的姿态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或许,这就是在他们心中种下的最美的、最有力量的种子。

真情永伴,这是我课堂教学的永远追求。

“我为什么还在等待?我不知为何这样痴情?我期待曾经的拥有,是否把这一切从头再来?”这是《汉武大帝》的片尾曲,每一次我都跟着唱起这片尾之声,感叹“逝者如斯”。是的,流年似水,光阴不再,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有从头再来的可能——让我们凭着对教育、对学生和对自己生命的热爱,竭尽全力,让自己的课堂定格一些特点,渐成一种特色,最终,拥有风格,放出光彩。

(二)追求教学艺术的“三种审美”

语文素养包涵语文审美能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做一泓清泉,那么,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激流,就不可能有学生身心的愉悦和陶冶,更不可能有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发展。课堂教学把审美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怡人、育人、感人的教学效果。

语言美——做语文教师多么幸福啊。朗诵上下五千年的文字,悠悠几万里,亦庄亦谐,能悲善喜。像小船,载着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智慧江河中航行。这还好比拨动琴弦,无论是激情澎湃还是小桥流水,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感情之弦总会跃动起来,产生共鸣。由此,你就会和学生一起奏出生命的旋律。我在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要让学生感觉,听自己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恍如一件件乐器,我随意弹拨,自如运作,彰显出艺术魅力。

我注意语调的把握。或抑扬顿挫,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润物无声。讲到高兴处,慷慨陈词,学生也会随着我的情绪而跃跃欲试;讲到感人处,我气定语咽,学生也会随之真情萌动。不仅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对语句的选择也注意匠心。我的语句一般较短,使整个课堂的节奏控制都做到有效。我也善于在教学中引用一些美文佳句,或古典诗词,或流行歌曲,只要是美的合乎课文本身的,只要对学生品读课文有所帮助,我都会来上几句„„比如朗读《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话,学生每每都被打动;比如讲诗词,采用“移花接木”法,把诗词填入现代歌曲中吟唱,学生们都能和我在《游园不值》中和着《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旋律,在《水调歌头》中唱起辛弃疾的《村居》„„

像广告里说的:“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教师呢,最重要的同样是各种各样的语言。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虽说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加盟,学生学习方式越发自主,但再花俏的形式也取代不了教师的语言的感染作用——不仅美在声音,更在内容以及精神层面。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言语更是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及亢奋状态。

视觉美——有人说我像演员一样投入。我发现:自己再怎么累,只要在讲台上一站就来“神儿”。我知道,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中,会使师生的双边交流更为轻松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我都要求学生必须看着老师的眼睛,我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信;我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我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我发现,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蕴涵着的真情和真爱。

我写字注意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我喜爱那种板书的工整和运笔行文间的昭示。我知道,美的板书,不仅能体现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力,而且能使学生更直观来欣赏美。一次,我在河北邢台讲《庄稼的朋友》一课,借助几根彩色粉笔,我用娴熟的笔法一下画出了8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而且,一边画一边形象理解这些小动物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短短的40分钟内,把学生带入了恬静而多彩的境界中。

教师给人的视觉不能张牙舞爪,更不能一如泥胎木偶。动作的本真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说,动作是有目的的行为,从动作本身看,它是一种展示,展示的内容就是你想表达的意思。当你的动作与所想展示的内容一致时,就不是多余的。

空灵美——我深知,实实在在的、能看到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我喜欢这种空灵的美,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着这种美。

想象语言教师,舌灿蓬花、淡妆若现、着装得体、动作和谐、眼神含着浓浓的爱意,等等,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于是教师就成了一块美丽的磁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天天“整顿衣裳起敛容”,这确实很辛苦。但请你相信,在不断的“整”和“敛”中,你一定会变得干净漂亮,你会因你的这些看似外在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对你的态度,甚至会提高你的自信心与审美意识,从而提高你的“课感”。

就老师而言,一节课能讲的毕竟有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学生而言,老师课堂能教给他们的毕竟是他们一生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这就利用“主题”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通过一篇课文的小主题,延伸到更多文本的大主题,由这个“点”引发开去,自然有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妙处。所以这几年研究的主题教学,更有了追求这种整体效应的、立体的课堂效果。如后文《再见了,亲人》《游园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珍珠鸟》等课例,都是本着这样的追求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的。有人说,听我的课,许多老师深感无法记听课笔记;而在听完我的课后,许多老师又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我的追求。我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课堂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我们老师一定不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一篇课文割裂地分成几个部分去讲,在备课时,需要条分缕析、精心设计这里该细讲,那里该略讲,但课堂上一定要化作整体,反之,这种做法其实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同学们:这是林黛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白洁无瑕!这是林黛玉的脚,你看她多美„„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是多美了吧?如果这样讲,那么再美的东西也不会让人产生美感了。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早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空灵美之于知识,犹如汤之盐中。盐需溶入汤中才被吸收;知识需要浸入空灵美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可见,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还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这就是我要精心营造这种空灵美的真正目的。

三、自省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到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要说,作为教师的个体,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你自己。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既然是旅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从教已是20多个年头。我常常在琢磨,在思考。我知道,光有激情那是一种“疯狂”,只有“思想”恐怕也会成为一种“狂妄”。是不断的反思帮助我稳步向前,是不断的反思推动我不断超越。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收获与反思说出来,与老师们共勉。

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感,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因此,我时常反问自己,一时激情,一阵子激情,能一辈子激情吗?真正的激情是不会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的。

读书一生——如果说有字书是光合作用,无字书就是化学反应。我崇尚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追求,而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必须加强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以对自身弥补和进修,努力做到以教促读,以写促读。总之,读书应该成为我必须的生活,也是不变的生活。

宁静致远——过去的争强好胜也要学会内敛一些。性格急也要学会慢慢走。虽忙忙碌碌,也要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宁静的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字不够老道,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慎独养身——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克服“慎众”。这几年,面对荣誉我已经知道给周围的其他人;面对不同声音的评价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教学研究中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切莫变成“乡愿”。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的专业和人生。

伸展个性——个性不是特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努力让自身的缺点变成特点,就不会养成缺陷;努力让学习变得“学问”一些,就不会变成心术问题。努力让性情变成生命的一种性格,就不会出现人格问题。

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同志学习。

合作同进——掌握整体观点,确立共同价值观,力求知行合一。如果说我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角色定位——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行文至此,上面的这些话,讲的都是自己阳光照耀的一面,那些背后遭受的苦辣与辛酸,还有没有具体说出。尼采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孔子的“乐在其中”,颜回的“不改其乐”应该成为我以及热爱教育的教师们的座右铭。这里还需从自身内省的角度明确。要知道,一个人的表现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尽管明面上面的理儿,更多地,个人虚荣心强和境界还没有达到高度,我的缺点或缺憾也都没有和盘托出。当然,记忆和经历也都成了矫正我继续行走的脚印。走过的路,好的、坏的,都是你的人生录像,再也抹不掉了。我的为师之路又何尝没有失误和无法挽回的痛苦呢?

“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自己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走向青年与未来„„前程漫漫。“激情”好比人字的撇,“思想”好比人字的捺。这一撇一捺所组成的大写的、立体的“人”——成了我为师的永远追求。这“激情”,也好比我前行的左脚,这“思想”,好比跟上的右脚——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朋友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也是推动我前进的动力。

四、反思----自省常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1998年,吉林省教委在吉林市召开“吉林省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广了我的教改经验;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与会专家就我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民族化教学思想、个性化教学艺术进行了研讨。有人评价,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史上,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此兴师动众开会,恐怕也不多见。

过去,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徘徊在效率不高的低谷之中。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认识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必须从语言习得的特点入手,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累—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积累:打好两个底子。的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两个底子,一是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一是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这就是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还应该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情感、智能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这一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必须要继承工具性,打牢语言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就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4年新接的一年级开始了。

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首先,我把帮助学生识记2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当成自己语文教改的首要奠基工程。我根据汉字的特点,采用“据形释义,形义联想”等方法教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我还扩大篇章的积累。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等等,让学生大量背诵。这样做,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我相信,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随着那些古典诗词的逐渐发酵,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的。

六年过去了,在毕业展示会上,专家抽测了我所教班级的75名学生,识2000~2500字的有6人,2500~3000字的有19人,3000~3500字的有38人,3500~4000字的有12人。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当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要求。展示会上,台下的专家、学者可以从《诗词集锦目录》上的300首古今中外诗词中任意挑选一首,让台上75名同学中的任意一个背诵,像《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满江红》等,甚至篇幅达300多字的《正气歌》,有的同学都能倒背如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路历程也都能娓娓道来。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之强、阅读范围之广令专家们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六年来,根据年段不同特点,我为学生开出100多本阅读书目,让孩子们博览群书。为了提高阅读效益,我教给孩子们多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对那些目前还“不了解”的书,我要求学生粗知大意即可;而对那些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我要求学生不但要熟记,更要牢记。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正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为了给孩子们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我在教改中也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这在我的教学中已充分体现。但我更强调在生活中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我感悟很深。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天天待在几何图形排列成的教室是万万不行的!

我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的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让学生触及社会热点、焦点,表达个人观点,培植理性情感。

感悟:体会两种境界——在我的语文教改中,这种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还是一种审美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教师去营造一种课堂“磁场”,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得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感是感性的认识,悟是理性的思考。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原意。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真诚的感动和对作品神韵的总体感受,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他们真实的欢乐与痛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迅速抓住别人讲话要点或文章重点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社会听读量较大的情况下尤其重要,这只是“感”。完成了以上过程后,还有一个把别人的话或文章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这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不光理解,还要有发现的过程。要有与“自己”原有东西的比较,也就是在旧知与新知的比较中,对所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材料作出判断,哪些有价值,是新的创造与发现值得学习的,汲取过来,并通过联想与创造性发挥让其扩大与深化。哪些是不足的,可质疑的,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应予以抛弃或改造。

就这样六年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抄词、解词、析句,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熟读背诵充满灵性的感悟;学生不再无的放矢地改错、选择、判断,取而代之的是卓有成效的整体吸收、内化;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由此,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慢慢地,教师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广泛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宣讲、讨论、交流。甚至学生走上讲台讲课,从《荷花》到《落花生》,孩子们敢大胆修改教材,从《温暖》到《飞机遇险的时候》,孩子们敢大胆向领袖提意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方式当然也改变了,他们不但感悟到作品的思想,而且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其次,在生活中感悟语言,感悟人生。哲人康德说过,世上有两种东西最为高贵:一种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绳,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因此,书中的“准绳”,书外的“星空”我们都要顾及。在教改实践中,我在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情感养成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感受。我要求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对此,我这样阐述我的教育理念:“从语文习得的规律看,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语言学习的完成,而且必将影响能否继续将感悟所得内化升华为一种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质;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感悟结果的优劣高低正是将来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真谛是内养而成,这既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又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更是把语文学习当作生命活动、情感活动、思想活动、心灵活动的过程。学生们正是在发现所生活的世界无限丰富与美妙,不停质疑与批判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创新:实现两项挑战——在我的班里,我的课堂上,我每每惊异于那些孩子的“霸气”,他们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充满灵性。在讲《荷花》第二段时,我引导学生背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开了,有的打着花骨朵„„”背着背着,学生们便说,“老师,我想向叶圣陶爷爷提个意见!你看他这段写得多没顺序呀!要么先写没开的,再写才开的,最后再写全开的,要么就先写全开的,再写„„”

在讲古诗《小儿垂钓》时,学生们又对其中的插图提出质疑:诗的大意是一个蓬着头的小孩在河边学习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地上,青草掩着孩子的身子。可是图中的小男孩却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坐在石头上,周围根本没有草!这和诗中的描述简直格格不入!„„

《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一课讲的是总理把降落伞给小扬梅的故事,教学中我满怀敬意地赞扬总理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精神。我以为同学们会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读而感动,可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总理这么做对小扬梅来说很伟大,但对中国的前途来说太渺小了!敬爱的总理要去重庆谈判,这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他和小扬梅相比究竟哪个价值更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索性不讲了,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学生们的思维像喷泉似的涌了出来。有的说,为了祖国的命运,总理不应把伞包让给小扬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和小扬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理,当时情况那么危急,文中却用好几句写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扬梅的鼓励,而且后边还加了省略号,我认为当时总理肯定来不及想出那么多道理来教育别人,因为时间不允许呀!有的说,不知小扬梅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孩子们超越了教材,还超越了教师!语文教改中,由于我注重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同时注重学生智慧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精神潜质和人格境界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超越。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各种文集中,我们能看出孩子们对家长、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思考和感悟。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校师生印发的《小松树》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又能看到学生们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艺术才华。从张跃东、于笑丹等同学出版的《学步集》《童年稚笔》个人专集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他们已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了!学生们还走进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利用电脑自己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旅行记》等。

在我的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凭着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我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2001年,10月24日,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我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也全篇刊发。

幸福不是一切,人还有更多更多的责任。相信自己的“命运”已经转化为“使命”。这是“天”赋予了我的。人生难免有些命定条件,但只要立定志向,就可以从自我认识走向自我成长的路途,随着岁月而登上人生的更高层次。因此,我不想重复过去,重温旧梦,外在的成就也许属于命运,但感染、影响一批人,走向人格魅力的修养则是个人使命所在。于是,我又怀着更高的希望继续走在人生的征途,新的山路摆在了我的面前„„ 探索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刚刚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浩瀚无边的“大海”——海淀区,并工作于清华附小。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我第一个班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的。我的课堂教学更多还只限于改良层面,有些改革那是在“夹缝”中做出来的,而且个人经验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课堂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发现这些“片断”的知识不是遗忘就是孤立,甚至与其他经验无法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从新课程观的高度,在“三个超越”上又有所超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专家领导们的鼓励下,在我校领导们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们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抓住一个“主题”来实现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的积累;就教材自身,也抓住其主题进行教学的尝试。就这样,开始了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的实验与改革。“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这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可喜的是,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北师大语文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构建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的使用教材进行主题教学。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甚至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

主题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落实主题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教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资源,并花心思、下功夫创意教学流程。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当儿童的生活兴奋点与社会建立起不同、具体而主动的关系时,学习就趋于统整,因此,学习的连接就不再是个问题,并能整合地成长——也许,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有效的学习。

三个维度的构建

于是,我构建了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运用大量的课堂实践,探索主题教学,并写下了许多有关主题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的系列文章。(详细内容见本书“我的教育观”中“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下面着重谈谈这三个维度。

1温度——恒定性

文章没有人读,情感就会在文字里无声地“休眠”。其实,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就像人的气息一样,生来就要宣泄,需要生长、开花、结果。课文中“好”的地方,老师不能或者不会帮助学生开发出来,一切生机便遭窒息、堵塞、残损。教学呢,也好比一株发育不全的完全病态的花草;而学生,也就是入宝山,而空来了一趟。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愁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中徘徊。

你想啊,这种温度下的课堂——那种暖暖的感觉和文字带来的暖暖的触动,创造出的课堂,师生一路慰藉心灵的成长,走向纯洁醇厚的芬芳——语文之“流”奔腾不息,蜿蜒伸向远方。

前文我谈到教师的情感,这里我还要强调: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男教师就像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激情的外现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深沉,有的奔放;有的如“小桥流水”,有的似“海潮汹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种温度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谐的暖度。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格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情感和思维的力度。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把引人入胜的讲授视为不尊重学生;把有时的升华拓展当作炫耀、拔高——宁愿要肤浅的合作、讨论,也不要沉静的思索和如饥似渴的聆听与汲取。试问:没有温度的课堂,我们的学生还能变得精神丰富,充满向往?我们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带着情感的储备来到课堂,我们的语文学习如何走进审美的境界? 如果有了对文字的触摸与体味,情感自然和谐的引发,整个课堂充满着暖暖的温度,课堂之树才会生长。这样的课堂,才会在文字中感叹《皮斯阿斯和达蒙》的友谊;记住历史的阵痛,承受《圆明园的毁灭》的重负。这样的课堂,可以忘情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可以穿越时空,看伏羲占八卦,看仓颉造字„„这样,对于“文以载道”,我们就不会狭隘地理解为道德教训,从而小看了语文学习的意义——情感思想的真实就是“道”。有温度的绚烂的课堂所呈现的态势不是卖弄,而是文情并茂时放射的精神光华。

可以想见,当学生在课堂这条“温暖的河”中形成生生不息、集腋成裘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绝不感到世界的干枯与人生的苦闷。假设他自己的表现力固然不好,但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图画、他的戏剧。他的性情就在课堂形成的“温度”中怡养了一辈子。所以,主题教学的课堂——温度应该成为首要的前提。文是水,道是舟,期待着——在自己的课堂里,水是丰盈的,整个课堂是有温度的。

2广度——开放性

观摩课大多是在“讲”教材。难道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一篇一篇“讲”出来的?

这里的广度是承延着“超越教材”来说的。大家都知道积累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可是由于时代的原因,重理轻文的普遍倾向加上英语、信息以及其他学科的冲击——属于语文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变不了大环境,就得从自身改起。如何大容量、高密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因此,相比于有些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深度让人敬佩,但,我还看重那些注重教材建构的语文教师。这样的实践和探索带给我很多启示。比如,一本教材,里面的课文,哪些应当精读,哪些可以略讲;哪些文章只需快速阅读,哪些文章值得细嚼慢咽——这些都需要我们斟酌。因此,教师要从一节课、一篇课文的精雕细刻里走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生活海洋。

基于如上认识,这些年我从教材的一篇文章引发开去,根据主题的相同和相近,进行重组。从《朋友》《亲人》等主题单元的尝试,到《落叶》《圆明园的毁灭》到《秋天的怀念》课文主题的教学,一直努力从整体上构建课堂教学,进行着主题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向着语文的广度开拓,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详见后面的教学实录)

大家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一定的阅读量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与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习者自己从反复阅读中生长出来的。业余时间听任娱乐节目的刺激、时尚广告的渗透,学习也意味着“多快好省”地做题——这就是当今多数学生的精神生活状态,缺少定性和静气的培养。在泡沫信息、快餐文化、感官刺激的围追堵截之下,还谈什么审美、观照和吟咏?当整个教育变得过分功利、急躁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如何可能不变得冷漠、势利?

个人认为,如果对教材挖掘还不深,那就不如在课堂上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多阅读。于是,课堂上,围绕自己所讲的课文,如何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文章和书目,成了我校主题教学的特色。这里又涉及一个教师视野的问题。我们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也动不动就呼吁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可是,学生反问:“你为什么只喊口号?你怎么不在课堂上推荐那些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籍?”那么,我们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渐成为共识的时候,我们更不能丢弃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拓宽教学的广度更显必要。

在我们学校,孩子们把语文延伸到生活,由课文引至到书籍——已经成为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警惕恶俗低劣货色对孩子阅读空间的侵袭。由于“泛审美化”,大众文化制造的有些“快餐文化”和“泡沫文化”缺乏恒久的价值。建构在物质利益上善的力量和道德因素却常常缺席。因此,媚俗的乃至平庸的东西都可以被炒作成美的东西。比如我看到的一个图文绘本如《红楼梦》等完全失掉了审美的艺术性。我目前手里有一部黄蓓佳的《中国童话》。中国没有童话,黄老师苦心修补、创造了《猎人海力布》《小渔夫和公主》等中国民间流传的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然而,文中有的插图依然时尚。比如《牛郎织女》中的织女,长发披肩,模样如卡通动画片中的“美少女”——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先入之见对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当学生最先吃的是这样的“烂桃子”后,长大再吃“鲜桃”也不觉得有味儿了。我担心,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籍,这里面蕴涵着的堪称民族精髓、人类良知的,弥足珍贵的深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很难令这一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然就更无望成为他们的精神准则和行为方式了。因此,在这色彩缤纷的文化垃圾泛滥成灾的时代,学校和教师,更不能放弃引领的责任。

就在不久前,美国媒体上还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亚利桑那州的一个9岁女孩打算在今年暑假阅读《白鲸》——一部长达60万字、充满深奥哲理探讨的文学名著,可以想见,学校如果没有对教育深刻性的追求,一个小学生是不可能对“除非甘愿在理智与情感上受到刺激,否则就不应该看”的《白鲸》感兴趣的。事实上,这个女孩所在地区的学校,都鼓励学生制定类似的阅读计划。

为了营构孩子开阔健劲的精神世界,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得更坚实,我愿在行动中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并将思考所得融入我的教学实践。

3深度——发展性

现在,有人说课堂的肤浅源于我们对教育理解的肤浅。在许多人眼里,教育的模板是欧美,而在畅销的教育书里,欧美学校总是被描述为只有轻松而没有负担、没有痛苦、没有难度的教育。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和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一个只有生理发育的,没有精神发育的人,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人?不敢想象。

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有意识的人的生命而言,未来的生命应当是相对于当今的深化、开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超越教材、超越教师的“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

这里的“深度”,对教师来说,是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还要在课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将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力和时间交还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这种课堂生成的“深度”,往往有赖教师的“拨弹”。这就要把握好“度”,深度不是一味增加难度,而是适度前提下的深入。对话时,教师更要始终关注言语的深处。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在远离言语的地方蹒跚徘徊,或者刚进入言语的浅处就折道而返。潜在课程资源遭到浪费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挖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真正关注的是学生“语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究竟走入多远、多深。

走向深度,就可能是走向庄重和严肃。让下一代用双手接过并承担起人类弥足珍贵的真、善、美,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守望者、建设者。对语文教育而言,也就是要培养我们孩子热爱并认同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母语汉语,培育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寻根认祖,饮水思源,说中国话,做有根的中国人。

目前,主题教学已经作为我和我校教师的“课堂文化”来追求。当然,“主题作文”、“主题阅读”等方面的研究也开展了一段时间(详见后文《主题教学的分项实践及推展》)。只要教师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度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主题教学的全部高度。

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2004年3月27日,北京海淀区教委在清华附小专门为我召开了“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会上,我作了有关主题教学追求的专题发言,之后,发言稿《创造生命的课堂——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全文刊载于《人民教育》,引起了专家学者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2006年6月,我的主题教学实验获海淀区教育创新成果奖。同年9月26日,海淀中心专门召开清华附小主题教学成果汇报会„„

面对收获,我们仰头看天,觉得苍茫一片,真是美好,但那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遥远得看不见尽头的结果?但,如果能够从天上回看地面,也不过像这样,也会觉得地面一样美妙„„如果能用超越的心灵看这个世界,你就会不陷于地面的现实,而总是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欣赏一切,并拥有更大的超脱。如果只局限于这有形的成果,汲汲于荣耀,心灵就不能超越。反之,研究主题教学的目的不求任何功名利禄,就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汩汩而来„„

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主题课堂教学,目的不只是限于教材一隅,不只是单纯的教和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一起幸福成长。努力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健全的发展,努力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五篇: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今天,再次聆听到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精彩讲课和讲座,感受又是不同,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记得那是十年之前,曾经听过她讲的《群鸟学艺》,当时她那流畅的教学简笔画,吸引了听课的所有教师,而她语言的亲切自然,课堂设计的精妙更让听课教师的赞叹。还是在师范读书时领略到了她的一次风采,事隔多年,如今也踏上三尺讲台的我又听到了窦老师的课,让我再次感到心潮澎湃,很是感动。今天窦老师的讲座内容是《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

听着窦老师的讲座,感受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被她不老的激情,永恒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润泽着。我一直很钦佩窦老师,不是完全因为她的口才与文采,而是佩服她的勇气;我钦佩窦老师,不是羡慕她的美丽、她的成功,而是钦慕她丰硕成果背后的执着,心得体会《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窦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自信与从容,听着窦老师的成长过程,靠着她的“韧劲”、“闯劲”、“恒劲”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一份天地,这不也是《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吗?看到窦老师讲座的题目,我在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我的教育人生的日子该怎样过?就像窦老师说的那样:“成长不是等待,不是靠别人来拽。更不是在牢骚中度过;成长也不是后悔昨天,更不是空想明天,而是把握住当下的今天。”我不也是在逐渐成长吗?今天有了窦老师给指明方向,我想我清楚自己的日子该怎么过了?

听了窦老师的报告让我感悟到了,窦老师风采背后的故事,她的“抱着女儿练课”,她对教师职业的追求与责任,她的独特的讲课风格,她的精神食粮——读书,这都是我所不能及的。人与人天生就是不能相比的,我就是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窦桂梅,但虽然比不了别人,却可以和自己比,只要能比昨天的我有一点点进步,那也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窦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校的孩子们有所收获

下载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报告有感--坐看云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有感

    听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有感 宁志英 12.17 今天,有幸聆听了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老师的报告,报告中李老师纯真朴素而又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让我们的心灵在听课的过程中一次次地......

    看《速度与激情8》有感——一如既往的速度和激情

    看《速度与激情8》有感—一如既往的激情 周末去看了电影《速度与激情8》,便被电影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飙车和打斗场面感染了。当“七年之痒”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魔咒,《速度与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详谈英语78分备考

    中岁颇好道,完善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题记 特别欣赏王维诗中的禅意。守的云开见月明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

    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有感之点滴

    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有感之点滴焦家小学 宋爱红 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是一种超级享受!他的报告,总是将深刻的哲理,甚至苦闷的话题用流畅、幽默而又富有抒情的话语形象......

    听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报告有感

    听《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报告有感 武陟一中 谢则华 我工作四年了,做班主任两年,在这四年期间,我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探究,学习怎样才能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班级。看了许多书......

    听先进党员事迹报告会有感与员工参加考试情况报告

    听先进党员事迹报告会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下午,我作为金融系的一名预备党员,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号报告厅参加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今天的报......

    “国学复兴与教育幸福”听许建国老师报告有感(5篇材料)

    国家复兴与教育幸福——听国学大师许建国老师报告有感 宜阳县城关镇西街学校 张高锋 4月7日是我们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学校组织了全体老师听国学大师做国学方面的报告,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