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时间:2019-05-14 14: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第一篇: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作者:

来源:中央电视台 来源日期:2005-4-22 本站发布时间:2005-4-22 23:29:27 阅读量:277次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中央电视台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播出节目《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谨以此片献给半个世纪前为“万隆会议”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热爱和平健在的和已经故去了的人们。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是一本出版于1955年的老画册,记录着半个世纪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当旅居香港的印尼华侨梁思谋先生把这本画册交给我们,同时告诉我们港澳地区有不少“万隆会议” 的历史见证人,这些人今天虽然都已经青丝不在,但是50年来他们一刻也不曾忘怀“亚非会议”是怎样让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各国人民从此团结和站立了起来,那是让海外华侨何等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记者长江:“画册上的这位少年就是梁思谋,当年只有13岁。梁先生告诉我们:当年他很荣幸地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这让他一生都感到骄傲。同时50年了,他也在一直在寻找当年和他一起为总理献花的这位女孩——谢彩月。前不久,谢彩月终于在内地昆明被找到了,两个老人很快将在香港重逢。”

梁思谋:“那天的下午,我妈妈悄悄告诉我:阿谋,校长在大厅要见你,校长对我说:明天你要代表印尼华侨向中国代表团献花,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能做到吗?我连忙点头:能做到。”

谢彩月:“我那时是文艺宣传队的,头告诉我,我妈就连夜给我做了一条裙子。到了机场我们才知道,是向周恩来总理献花。,可是等了很久,突然说不来了。”

记者:那么第二天呢?

谢彩月:“第二天见到了,那时候特高兴!”

梁思谋:“说实在的,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周总理下飞机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左手捧着鲜花,另一只手拉着谢彩月。总理接了鲜花就握手了。”

谢彩月:“总理的手特软,脸特慈祥、钢毅。”

梁思谋:“我想说的话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激动地连连说:“您好,总理!您好,总理!”

记者:后来回到学校呢?

梁思谋:“回到学校,大约有三百名同学拥到我的跟前,他们抢的是我的手,比较亲密的同学就说:‘思谋,千万别洗你的手!这是福气的手!’那天回家后,我真的久久不舍得洗手。”

解说:两位当年给总理献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经年逾花甲,但是他们忆起当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幸福,这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半个世纪前的万隆,让我们寻觅“万隆会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会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要参加?中国在这次会议上都做了什么?

解说:1955年,印度尼西亚美丽的山城万隆成了“亚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亚、非两洲的第一次历史性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印度、缅甸、中国、埃及等29个国家共计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东道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敬致了开幕词。他强调亚非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出呼声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不是要建立反对其他集团的集团,而是为了亚非各国、为了全人类找出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记者长江:“万隆会议是谁最早建议召开的?”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翻译):“印尼、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当时叫‘科伦坡五国会议,决定开这个会当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邀请谁来参加?让不让中国来?”

记者:“为什么?”

黄书海:“因为美国当时要孤立中国,不希望中国参加。”

专访见证人姚力

记者提问:“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参加‘万隆会议’?”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当时中国和亚非国家建交的只有7个,很希望多交朋友。周总理当时给印尼著名的《南华》画报的题词也说明了中国的愿望”

解说:为了搞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对这次大会意味着什么,记者首先乘上了从香港前往澳门的客轮。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人叫司徒眉生,这位老先生当年不仅是印尼《新报》的记者,后来成为苏加诺总统的助理和中文翻译,而且当年也是万隆大会秘书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万隆会议”召开之前的历史背景可以说十分了解。

(司徒眉生)

当时亚非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有的国家确实反对中国参加;苏加诺总统当时特地让我(司徒眉生)把这个背景告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黄镇大使,为的是让中国早有思想准备;

苏加诺总统坚持要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他明确指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不参加“万隆会议”,这个会就毫无意义!

解说:“万隆会议”和如今留在印度尼西亚的人文遗迹,50年后对探询者依然充满着魅力,因此为了制作纪念万隆会议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4月初,一方面在香港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另一方面也在梁思谋夫妇的陪同下来到了印尼。

记者:“1954年12月底,在茂物,五个主办国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讨召开万隆会议的目的,二是解决是否让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问题。这就是当年筹备会的旧址。”

解说:茂物,距离雅加达80公里的一座小城,万隆会议二次筹备会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决定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参加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鲁士兰·阿卜杜加尼是当年“亚非会议”的秘书长,由于记者在印尼巧遇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司徒眉生先生,在他的引荐下,我们很快见到了这位九十二岁高龄了的历史见证人。

解说:由于苏加诺总统和缅甸总理吴努的坚持,茂物会议最终做出了邀请中国参加会议的决定。这样,1955年4月18至22日,中国代表团得以全程参加了“万隆会议”,并从此掀开了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新篇章。

解说:万隆会议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就在中国和海外许多地方都在纪念这个划时代的历史盛会的时候,香港“万隆友校会”隆重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也在香港拉开了序幕,在这个纪念活动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听到了他们对大会难忘的记忆,也了解到了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并为了使大会最后取得成功曾经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那时候真是太紧张了。在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代表都同意‘和平共处’,可是也有一些国家鼓吹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也就是反对‘和平共处’”。

解说:由于对坚持共产主义的新中国不甚了解,加上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的有意挑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致使周恩来在19号下午的第一次发言中,上来第一句话就首先声明: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记者:“总理为什么一上来就那样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因为他们吵架了,批评我们,如果我们反批评不就吵架了吗?我们不同你争。”

解说:万隆会议第一天的大会发言,一些代表就宗教信仰、双重国籍等问题对中国展开了责难。

记者:“当时总理听了这些攻击不生气吗?”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知道这些国家是受了美国的挑唆,这些国家不是我们打击的对象,如果中国和他们吵会就开不下去了。

解说:按照万隆会议的日程,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本来是被安排在前面,但是为了更多地听取不同意见,周恩来特请大会批准将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放在尽可能靠后。同时根据会场出现的新情况,总理19号下午的发言并没有采用事前已经准备好了的发言稿,而是临时起草了一篇补充发言,这篇‘补充发言’不仅简短,富有针对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崭新说法。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发言后引起全场沸腾!热烈鼓掌!”

解说:梁凤翔,1955年印尼《生活报》的记者,当年曾全程参加了亚非会议的报道,对于总理在第一次发言后各国媒体的热烈反应至今仍记忆犹新。

梁凤翔:“当时各国记者马上都冲出去到电报房和电话房抢着发消息,我记得美国的一个记者也说,总理的发言平静而有理——”

解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坦诚、智慧,他的出色表现和政治家的个人魅力使亚、非29个国家很快了解了中国,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口号不仅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表示赞同,而且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驱散了一度在万隆会议上空凝聚起来的阴云,更为后来大会绕开争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转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求同存异四个字挽救了万隆会议。当时苏加诺总统最为周总理担心,但是后来听了总理的发言,看到会场上的热烈反应,苏加诺总统对秘书长说: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块才落了地’。”

解说:万隆,与50年前同样的季节,50年后这里绿树依然青翠,空气依然清新。

“万隆会议”的主会场——“独立大厦”原名刚果利亚剧场,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前,这个剧场一直是专供殖民者使用,所有印尼人都不得入内。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万隆,当大厦的负责人听说我们是特意从中国赶来的,不仅友好地让我们进入了大厅,而且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缩会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万隆会议29个国家当年使用过的国旗,总理当年上台发言的讲台,以及这部当年用来拍摄新闻记录片的老式摄影机。

美丽的万隆并没有因为半个世纪的风雨而减少了容姿,然而当人们把记忆重新拉回到50年前的会场,当年的血雨腥风又仿佛扑面而来。

记者:“如果说万隆会议曾经出现过危机,一共有几次?”

黄书海(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一共有三次。”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整个亚非会议全过程,每一次遇到破裂,关键的时候周总理就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做工作,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以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真是影响了与会代表,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了全过程。

解说:1955年4月22日以后,万隆会议已经进入了分组讨论,此时个别代表突然并提出台湾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交给国际社会托管。面对这场突起的**,23日上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有五个发起国及菲律宾、泰国、中国组成的8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由发表了简短的声明。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声明,总理所了三句话。第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国不愿意和美国打仗;第三,中国愿意就解决中美关系问题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解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不断地平息着有可能导致会议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终坚持亚非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在“求同存异”的出发点上寻找和平与合作的路径。周总理的每一次发言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总是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灵活性。

康岱沙:“总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记者:“您说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么?”

康岱沙:“会上出现问题,总理就下来做工作,心平气和地和大家交谈,很多反对派就最后采纳了中国的意见。”

解说:经过会上、会下的努力,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赢得的信任越来越大,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将要诞生29国联合公报之前,一些代表因为公报的措辞又引发了争议。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比如有人说“和平共处”是你们共产主义国家使用的名词,他们不愿意接受,想避开。”

康岱沙:“大会明天就要闭幕了,总得有个东西吧?是否能够顺利闭幕,当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黄书海:“总理就说那好啊,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处”。

解说:万隆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和其他主张和平与发展国家的共同努力,最后终于诞生了一个29个国家一致同意的《十条原则》,这份划时代的《联合公报》完全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为大会取得成功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因此就在会议刚刚结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来到周总理的住地,感慨地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说,这次会议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办事的,而且我们发现你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围绕着你们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

解说:“万隆会议”是亚洲、非洲从此改变命运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国际反共势力为了阻挠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启动了种种暗杀计划,其中4月11日,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在主要搭载了出席亚非会议的中方工作人员,自香港飞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机上11名乘客全部遇难,这给尚未召开的万隆会议带来了极大的恐怖威胁。

记者:“要暗杀周总理是不是就是为了阻挠周总理去万隆?”

庄世平(时任香港地下党员主要领导):“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了,强大了,要反攻大陆叫嚣不就没有了可能?”

解说: 50年来,“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不久前刚刚解密的中国外交档案揭示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也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到了人们的面前——1955年3月,周恩来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包乘“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取道香港前往印尼。台湾特务感到这是一次谋杀周总理的绝好机会,于是策划了飞机爆炸。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克什米尔公主号’过去总理就坐过,也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专机,是比较好的飞机。”

记者提问:“那就是说,总理本来确实是要坐这架飞机的?”

姚力:“对。现在就是蒋介石为什么要下怎么大的狠心呢?亚非会议没有邀请台湾参加,却邀请了新中国,而29个与会国当时很多都是和台湾建交的。所以他曾经对手下人这样说:‘我们的外交是到了危机的时刻’。”

解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同时也使周恩来总理的万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险程度,但中国政府在人为空难之后并没有被恐怖威胁所吓倒,而是很快向大会表示:中国政府一定会按时出席会议。

记者提问:“那么总理当时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

姚力:“缅甸的总理吴努想在万隆会议前先召开一个6国的小会,要总理去,总理就去仰光了,没有坐这架飞机。”

解说:正是因为总理的行程发生了变化,因此尽管为了实施暗杀,国民党特务经过苦心安排,找到了当时在启德机场做清洁工的、一个化名为周驹的人,悬赏60万港币,让他趁11日中午“克什米尔公主号”机组人员下飞机用午餐的机会偷偷地将四枚美国制造的定时炸弹安放在了飞机上,但是最终他们的阴谋还是没有得逞。

解说:总理在万隆的安危直接决定着“亚非会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这一点使万隆爱国华侨的心也被揪得紧紧的。出于安全的考虑,代表团当时决定不在宾馆下榻,而是希望借房子住到华侨的家里,于是,根据政府的授意,印尼华侨组成了“印度尼西亚华侨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专门组织、安排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起居、外围保卫等项事宜。

邱章龙:(时任印尼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联络部部长)“就是这个地方,但老房子已经改成学校了,那边的树还是原来的。”

解说:到了万隆我们才得知,当年曾经腾出自己的别墅给周总理居住的爱国华侨郭贵盛老人已经去世,而当年为了欢迎周恩来总理,郭贵盛一家特别将被褥床单全部更新,夫妇俩则临时住到了酒店。同时为了开展多边外交,总理的住处经常需要接待各国贵宾,因此客厅的沙发座椅、家具家什都需要补充。当万隆家具店的老板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而为了解决交通的车辆问题,万隆至少有160位华侨向“亲委会”申请愿意提供车辆,很多人还表示自已驾驶,这样就可以确保总理的安全。

解说:万隆会议到今年已经过去了50年,当年在万隆中华总会的组织下亲身参加了为中国代表团承担后勤和保卫工作的很多人都已经作古,但是在香港我们还是有幸找到了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当我们上门进行采访的时候,我发现提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两位老人还是那样的激动。

记者提问:“您当时是给总理做饭的吗?”“当时给总理做了什么好吃的?”

欧阳汶(许东亮夫人):“印尼烤肉(用印尼语)”

解说:因为受到当年反华势力的迫害,过去的几十年,爱国华侨许东亮带着家人曾多次迁徙,当我们感叹为什么当年他们很许多机会和总理见面,许家却只留下了这样两张照片?许东亮的女儿告诉我们,这还是她母亲多少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这两张照片珍藏在自己贴身的衣服口袋里,照片才得以保存至今。

解说:在印尼,当年给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做饭的人也大多不在人世,而当记者经过努力打听到一位当年曾经给周总理做过饭的老人至今还活着,可是还没等我们上门,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在得知中国记者要采访她以后,已经让家人带着先找到了我们。

解说:在香港,万隆中华总会当年好几位会长的子女如今也都已是老人,大家听说中央电视台正在制作“万隆会议”的纪念报道,约好了集中在一起,盼望着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万隆会议做过的贡献。

房庆宜(万隆华侨总会副会长房延龄之子):“克十米尔公主号出事以后,万隆华侨很紧张,吃饭就是一个问题——还有牛奶是指定一个客家的华侨,由他挑选最好的奶牛,到总理喝前也要先尝一尝,否则总理要是出了事,今天的中国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记者:“‘万隆会议’期间你们看到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在做什么吗?”

张娟妮:(华侨张容珍之女):“我妈妈那些日子做的最多的就是给总理住的房间缝窗帘,好多好多,那时总理房里的家具都是借来的,我们家借也出去了一个衣柜,好高兴,到现在还都保存着。那时每天我们都问妈妈今天给总理做的是什么饭?你知道韭菜吧?妈妈说总理最喜欢用韭菜白色的根儿,一点点切碎,炒鸡蛋来吃。”

解说:陈柏文,1955年万隆华侨中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他在谈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今天还认为自己是做了此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情。

陈柏文:“那时总理原本是要来我们华侨中学接见万隆的华侨代表的,我们就日日夜夜守在学校,结果后来总理没来我们学校,换了广华中学(处于安全考虑)去接见华侨,那我也不后悔,也觉得自己是干了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解说:因为有了爱国华侨的支持,“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生活和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当时对总理的出行除了印尼政府承担的官方保卫以外,万隆还有数不清多少华侨义务地为总理进行外围值勤。其中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记者找到了当年华侨总会的秘书长汪大均,这位老先生当年为了给总理探路,曾经开着私家车,用自己的身体为总理的车队在前方“扫雷”。

记者:“您当时紧张吗?”

杨秀莲(时任印尼雅加达华侨妇女会主席):“当时我不知道,那时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他也不想想万一他出了事,我们可怎么办?!”

解说:万隆会议期间总理和中国代表团从驻地到会场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人墙”是我们从汪大均先生嘴里听到的一个词儿,当年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万隆爱国华侨就是自己的生命为屏障来保护周总理的。

汪大均(时任万隆中华总会秘书长):“总理出来,我们就把他包围起来。当时我是记者,手里只有照相机,就把它当作武器,万一遇到坏人就用这个打!”

解说:印尼和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即使是50年后也没有改变。当年在万隆,许许多多华侨就是为了看一眼总理而日日夜夜等候在总理的住处和往返开会的道路两旁。

范淑岚(中国时任雅加达总领事馆赵仲时的夫人):“路上前三层,后三层呀!就是要看总理。”

张婉媚:(华侨张容珍之次女):“当时我们都是学生,大家每天都比着谁看到总理的次数多。我数阿数,一共见了总理20多次”

解说:也是在印尼,曾经带着记者去寻访总理住处的邱章龙老人向我们忆起了他当年曾经亲眼看到的感人一幕,这让我们明白了华侨为什么对总理那样的爱戴。

解说:回首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走过了多少不平坦的道路。“万隆会议”使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了这个亚洲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周恩来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做出的贡献至今依然发挥着深远影响;“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事业的一个伟大壮举已经载入了史册;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也形成了战后,全球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

第二篇: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

实事求是是搞好年终总结的重要原则,我们在写总结时,既要对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但也不能对成绩过分夸大或任意拔高,更不可用成绩来掩盖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供大家参考借鉴。

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1

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今年过的更是特别快,回顾这一年一来的工作,我个人感受良多。虽有成长,更多的采写不足,虽有学到知识,实践和努力却不够,虽然一年过去了,却觉得收获终究抵不过流逝的光阴。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参加“寒冬记者体验行业之辛苦”策划的报道,写了两篇稿子《记者体验寒冬收废品:拖着残腿迎着寒风吆喝前进》和《记者体验寒冬菜农:冻僵双手双脚剥出雪白白菜》,这两篇稿子,不管是在采访、写作,还是在思想理念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

在采访的过程中,因为必须要来到现场,体验被采访者的工作,长时间的相处下来,能更注意关注被采访者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更能听得进去被采访者说的事情,最重要是很快进入他说的事情中,也能感受他所说的事情,这样比硬生生让被采访者说自己的故事,要更加感染人,也更加真实和可读。

设想,如果这样类似的体验稿子,没有全身心的进入被采访的生活中,可能很多细节是看不到的;如果不能长时间和被采访者交谈,可能不能找到采写得心应手的故事内容。采访完这两篇稿子,不管时间过去了多久,只要想起,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一天,就能在脑海清晰浮现:梅正德收拾着捡回来的垃圾,他驼着背,喘着粗气,寒冷的气流,冻白了他的胡须,只要今天能收获一些,他就很满足。黝黑干瘦的张春光淳朴和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种白菜的生活,寒冬里双手泡在白菜叶子里,但是只要每一年稍微挣些钱,他就很满足。

体验稿子,给我的感觉就更能走进他们的故事里,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也试图把体验式的采访用在采访中。今年2月,在采写《水管被冻100余位居民已11天无水喝》这篇稿子时,我便用了体验式的采访方式。跟着居民去几百米外的地方,不体验不知道,一体验真的感觉不同,比坐在家里听老头老太说的更生动形象,原本一篇热线稿件,写成2000字的城市稿件,并获得领导的肯定,这边是一边积累一边学习,并运用在实践中便是最好的收获。也许,曾经采访过的新闻,并不一定每一篇都清楚记得,但是在一年的工作中,至少要有几篇,让记者自身难以忘怀的采访经历,我相信,那些让自己都无法忘记的采访,一定是收获最多的一次历练。

6月份,我参加了“最难毕业季”策划,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采访量比较大,需要寻找典型突出的人物,如何从云云毕业生中找到自己需要采访的人物,当采访完企业单位时,显得有精无力,对于寻找人物显得有些偷工减料,最后让见报的稿件并不“好看”。类似的稿件,在11月“石河子英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策划中也同样遇到了。

同样需要找到典型人物,要有不同却不脱离主题的故事,这次,我前后用了10天,发动所有认识的人,帮我找到了几位符合主题却又个性的人物。在采访中,我对每个被采访者都聊了很久,有的人甚至采访了两个小时,但是在这两个中,却总能有意外收获。

在此之前,可能是因为偷懒,在采访前很少写采访提纲,总觉得该问的问题都能问到,殊不知写提纲和不写提纲用很大的不同。在“石河子英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策划采访前,都有写采访提纲。最大的益处是,采访时,条理很清晰,在清晰的思路中,不免会想到新的问题,不仅省时间,还能让采访更全面和扎实,在以后的采访中,不要小看任何一个采访,只要用心去采,总能看到不同以往的闪光点。

7月初,采写的《供水压力增大日缺5万方水》的稿子,很失败,但得到了很多建议。因为刚接手供水单位,就安排采写这篇稿件,觉得很吃力,一篇3000字的稿子,我用了一周去采访,自认为采访的很全面,也很清晰,但是见报时仍是差评初潮。起初心里有很多委屈和质问,想问时效性不高的稿件,如果采写不够、稿件不好,为何没人让我改写,为何看稿子时觉得没有问题,但是见报后,却说大方向都没有把握好,当然这样的疑惑只是一时的。

我发现,通常这类稿件,如果老百姓觉得写得是对的,相关单位觉得是不对时,说明这篇稿子写成功了,相反则是失败的。见报后,供水公司确实称赞我写的好但老百姓却觉得这是帮供水公司说话,不用说,这样的现象就解释了为何这篇稿子如此遭“嫌弃”,当然,这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想法。缺水的现象是什么?因为缺水发什么哪些故事?供水公司解答缺水原因,给出解决办法,这四个板块我都一一涉及,却仍是失败的稿件,最终我明白可能是我的主题错了,大方向也错了,这篇稿件也成了我20xx年最纠结的稿件。

最纠结的策划算是供暖策划了。从我拿到供暖的口子开始,就一直在发愁供暖策划,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在这样的纠结下和杨主任的帮助,算是踉踉跄跄的顺利开始。因为常年和供暖公司关系僵硬,一度让采访处在艰难中,和上级领导不好打交道,就转战到了基层员工。但是很多基层员工可能常年和我们有误会,让见报稿件都很乏味,都是往年写的不想再写的稿件,想有所创新内容,很难。

当然,不能把责任一股脑的扔给合作单位,毕竟他们是死的,而我是活得,如果把这此策划看做是一,那么五分之四的责任归咎于我。如何能让这样时间较长的策划做的有条有理,伸缩自如,动态紧跟,题材新颖等等都是我在今年遗留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工作中,要向老记者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说道策划,今年最难忘的策划要数“社区爱心行”了,“社区爱心行”这个历经几个月的策划,让我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和这么多记者一起合作,第一次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日,第一次采访完两个多小时写交稿。除了这些第一次,给我更多的是,策划带我们的凝聚力,还有实实在在固定的版面和稿分。

今年从7月开始,我将天气稿子转让给了其他记者。之前在写天气稿件时,不知道是写的时间太长,还是思维狭窄,越写越不会写,因为迈不过去那个坎,最终只能转交给他们写,说句直白的话,就是将每个月白送给我的50分送给了别人,但是周海荣老师确实比我做的好很多。可能很多记者不会去注意天气稿件,但是我每天都会看周海荣老师写的天气稿,我不知道他写时需要用多少时间,会不会着急发火,会不会觉得写不出来,但我知道,见报的稿件,读起来都是那么生活,却又充满诗意,相对我之前写了一年的天气稿件,这些才是读者想看到的天气稿吧。这就是老记者身上的魅力,自然流露的才华,所以,最好的老师在我身边,我怎么会浪费时间,不去向身边的老师们多学习一下。

一年即将过去了,问问自己哪篇稿子最满意,却有些说不出了。在采访和写作方面,虽略有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维也比较狭窄,脑子比较死,没有“新鲜”的想法,有些稿件不能抓到重点,对于背后的深入思考较少,写作比较单一,在日后要不断努力进步,将其一一攻破。

20XX年匆匆的要结束了,20XX年已经向我挥手挑衅,我要不断努力,努力工作,克服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踏踏实实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接受2106年的挑衅,在新的路上能有新的收获和成长。

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2一、一年工作回顾:

(一)做好采访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每次采访前,我都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的对象先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采访结束后,我也会尽快将稿件撰写完毕,以求详尽精辟。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参与报道了大型的采访活动,包括:4月在昆明的昆明茶博会;9月在东莞市举行的东莞茶文化节;10月在昆明的越南国家茶叶代表团活动;11月在广州举行的广州茶博会;12月在武汉举行的品茗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深入的学习到了普洱茶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更了解了茶之外的不少知识,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群体。

在这一年中,我还采访到了刘湘云、王心、李东溟、陈波、王达三、胡云霞、张志强、赵春宇、娄自田、胡皓明、太俊林、田军、张明春等业内人士。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采访过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了普洱茶在国外的状况,以及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另外我还接触和采访了不少对普洱茶市场有见解的茶叶爱好者和经营者,以求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普洱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到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写作方面的突破

在文章的撰写上,从过去主攻 “特别策划”、“人物”、“玩家私房”这一类栏目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撰写“双月综述”、“独家关注”等,在领导的培养下,我接触了更多的写作方法,适应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方面有了突破。

二、经营方面的突破

为杂志社共同完成了14.8万元的广告额收入,为杂志社创收,也是我在记者工作之余的突破。

三、收获: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在杂志社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角色。

借在广州、普洱、东莞、武汉等地出差的机会,我真切的体会到记者工作的优点,就是能亲自体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了解、报道普洱茶的同时,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周边的行业,促使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去思索普洱茶的过去和未来,去思索杂志的发展前景。也感受了时代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其次是锻炼了本领。在不断的采访和写作中,我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多次独立采访和独立出差的情况下,我也逐步养成严谨思考,独立判断,自我完善,自我协调的能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体验了行业竞争。我所体验到不仅是普洱茶行业内的竞争,更能体会到杂志之间的竞争。的普洱茶的行业竞争日益严峻,杂志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紧张。一个栏目,从策划到最终成形,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但效率更是可贵的。在信息获取、决策、执行任何一个环节反映迟缓,机遇稍纵即逝。

还有就是拓展了人脉。因为工作的性质,我在不断的采访和交际中,拓宽了人际关系,积蓄了宝贵的资源。他们不仅能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更能成为我人生历程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3

一是日常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方面。从数量上看,这段时间新闻部共计报道新闻与评论60余篇,其中有不少受到华工学生关注,如cctv的专题、奥运火炬传递专题、四川赈灾专题。我们还以新闻评论为突破口,发表了数量相当的评论文章。我们一直强调新闻的质量,以体现bbt记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强调营造健康文明的舆论氛围。突出的问题是在新闻类型的构成上,还是官方新闻占主导,新闻发现和学生生活类的新闻比较少。记者的摄影素质和新闻策划能力还有待提高,可惜的是,计划中的培训都未能实施。相关推荐: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二是部门文化建设。这届新闻部成员经过近一年的相处,感情都很好,部门内部气氛友好和谐,而且尊重个人,讲究平等自由。我们根据成员的特点,分配他们擅长的工作。我们还经常与前任部长交流与聚会,吸收他们的经验。其次,新闻部一直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作风,还让新闻部成员多与其他部门成员接触交流,参与百步梯活动,增强部门的凝聚力,促进部门成员的感情的融洽和对组织的认同感。

三是部门制度完善。我们非常重视部门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对未来的每一届新闻部都有很好的作用。我们对新闻部的记者公约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例会考勤制度、新闻的发布和审批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在成员间强调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上,我们也发现新闻部的制度很不完善,有很多漏洞,例如我们还没有形成记者素质的培训制度和新闻资料如图片的存档制度,在下学期招新前,我们将致力于这些制度的完善和修订。

对于下学期的招新,我们的计划如下:

1、新闻图片展,把过去的新闻专题和图片展出,要求文字编辑和美工,开学前一周完成,招新的同时展出。

2、新闻部的电子杂志,主要是想展示新闻部的文化和记者的风采吧,我们自己做就行,具体用来干什么还没想到,可以在网站上发布最好,不能的话用作自己留念吧。

3、新闻部的一段视频(如果太麻烦的话音频也行,就像it浪潮宣传篇的那段),由我们自己策划,希望视频部能提供技术支持。

4、在新干事的培训方面,除了过去传统的部长传授,我们会请一些专业人士如报社记者和新传老师讲课。

央视记者工作总结2分钟4

从去年参加新闻部的面试到现在已经将近9个月了,在这9个月中,我经历了由生涩到成熟,由幼稚到理智的过程。在新闻部的学习和工作就是我人生的五味瓶,有时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就冒出来了,也就这样,我的民院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了。

新闻部的工作确实有点累,经常性的要东奔西走,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新闻稿。记得刚投入新闻部的工作时,心里面非常的有压力。因为自己习惯性的写东西慢,所以生怕自己赶不上,不能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是,担心总归是多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很快就能独立的工作了。我第一次独立报道的新闻是去年的由电子系公寓党支部举行的公寓文化艺术节开幕式,那天的新闻稿在莘莘之音广播站报道了,那是被报道的第二篇新闻稿,在播音员读我的新闻稿的刹那,我心里倍感高兴与激动。我知道这是我做了充分准备的结果,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我就会重复的去读,重复地修改新闻稿,有时一做就是几个小时。那时的我是一生中最有激情的阶段,我会把以前自己的不足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慢慢的,我不再感觉累,而是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我想这不是因为电子系的活动少了,部门的工作量小了,而是经过将近一年的磨练,我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意志也越加坚定了。相反的,电子系的活动确是与日俱增,而部门成员在减少,我们的部长郭忠文顶着压力指导着我们的工作,部门几个人协力终于使部门从4月份的低谷走向常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部门成员间的协作以及成员间工作的协调性对部门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五月份我们新闻部举办的“影视评述电子新科技”ppt制作大赛就能体现这一点。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都在急剧下降。确实,在部门所能学的东西将近达到饱和,如果再继续下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个未知数。

新闻部的工作有着较为固定的流程,即安排工作,拍照写稿,上传新闻稿三点一线。在新闻部学的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只有我们将来将这些无形化为有形,才知道当初的选择不枉此生。新闻部的工作只有四个词可以概括――认真、条理、严谨、坚忍(坚强忍耐),做到了这四点,然后持续下去,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你就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了新闻部的工作,也完成了你人生的一部分工作,我正朝着并将长期朝着这方面努力。我严谨过,也松懈过,我不想过波浪式的生活,而是要直线的,或者式趋近于直线的生活,因此,我不断的努力着,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

“大学是一个亚社会”这句话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大学里有着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但是我认为一些社会现象根本不适合我们青年学子,他会扭曲我们的行为与人生。我是一个很直白的人,与这些现象很不相融,而且表现的有些敏感,但是生涩的我对这些又非常的迷茫。我不知道在新闻部工作要如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你一时地失去了激情你就会与许多东西失之交臂,一切注重的是结果,一旦你有一次的不完美,你所做出的努力很容易被一笔抹杀。现在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了,人变得比较理性了,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己最近的情绪随着事物的波动太大,太过于被动了。自己抱怨过,生气过,发怒过,这完全与当时的天真极不相称。我现在不断地调整情绪,在新闻部工作,你必须是一个认真稳重的人,为了更好地做好部门工作我也只能去适应它。如果我有幸带领下一届电子系团总支学生会新闻部的话,我会在尽善尽美地完成部门工作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新闻部在工作上保持她的纯洁性和独立性。

我想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或酸甜,或苦辣,我都会把它当作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有了记忆,才有了回味和人生的镜子。伟大的文学家普希金曾这样吟唱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是啊,我为什么要去抱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相信新闻部有我将会有更好的明天。

记者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1.新闻记者工作总结五篇

2.记者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5篇

3.新闻记者总结报告六篇

4.关于新闻记者的个人工作总结2019

5.2019编辑记者年终总结模板

第三篇:央视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信仰》观后感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四篇: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8篇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一】

___主席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看齐意识,主动向中央看齐,做到层层立标杆、作示范,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看齐”是要求也是方向,是原则更是保证。特别是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启动键已按下、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践行“看齐”,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正视回答和付诸行动的紧迫课题。

齐,标注的是秩序,凝聚的是力量,透射的是一种素质考验。“看齐是最最紧要的政治”。作为党在军队中的细胞和“窗口”,党员干部要带头强化看齐意识,提升看齐素质,自觉做到经常、坚决、主动向党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___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齐心戮力肩负起改革强军的历史重任。

看齐要用思想功力辨向。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思想上的看齐是最内在的看齐。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看齐的准度。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可避免地冲击和碰撞每个人的思想阵地。践行“看齐”,首要是思想看齐,最核心的是要夯实思想功力。高擎党的理论旗帜,紧跟___主席思想步伐抓理论武装,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看齐,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不全面,都必然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在看齐的过程中要经常自省,常思岗位之责,常怀律己之心,常清非分之念,经常把个人思想反应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对表”,清除思想上的“雾霾”,从而辨明方向、精准对标。

看齐要用政治定力稳神。政治上的一致是最根本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是最根本的统一。花繁柳密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立得定,才是脚跟。改革当前,各种杂音、谬论甚嚣尘上,各种“小道消息”、不实言论铺天盖地,党员干部唯有以过硬的政治定力站稳立场,才能沙打不迷眼,风吹不转向。践行“看齐”,就是要始终把党摆在心头正中,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坚守对党忠诚可靠的政治立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始终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眼力不好容易站出位,定力不够容易站错队。党员干部心中要有“定海神针”,始终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面对任何困难、风险和干扰都要有强大的内心,不为风浪所动,不为噪音所扰,守住心神、立定脚跟,不动摇、不偏移、不变形。

看齐要用行动能力追随。一切行动听指挥,是思想看齐、政治看齐的直接检验。践行“看齐”,不仅要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更要体现在行动上的自觉追随。一名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看齐素质强不强,无法用工具来测量,但都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工作态度是否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工作方法是否主动配合、创新落实,工作作风是否闻令即行、令行禁止,工作效果是否契合部署、符合要求,这都是检验看齐的标尺。行动不“对标”,看齐有“鼓包”。当然,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完善,时刻警醒、及时纠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步调一致。“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面对改革时代大考,党员干部要勇敢地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历史责任,努力做到凝神聚力干好本职,像坚定专注的“工匠”一样,真正把“改革听党的,工作看我的”落到实处,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看齐要用表率魅力感召。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是最具穿透力的说服。一支队伍能否整齐,排头兵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个单位能否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很重要。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先锋,就是要以很强的看齐意识坚持原则、锤炼品格、严格要求,“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畏”,敢于叫响“向我看齐”。“向我看齐”,展示的是信心和决心,彰显的是本色和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党风政风清新扑面,正风肃纪抓铁有痕,关键就在于党中央、___主席这种从我做起、以我为标杆的表率魅力,在全党上下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看齐的良好风气。践行“看齐”,党员干部要自觉向党中央、___主席看齐,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以“三严三实”要求立起共产党人应有的标尺,做一名“让上级信任、让部属信赖”的排头兵。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二】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敬业与家业的三个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贩的故事。

时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解城市卖菜人的生活状况,我,一个刚工作的小女孩,独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贩,深夜去批发市场购菜、白天又到农贸市场卖菜,从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劳之余,一个温暖的细节,至今印在我脑海:那天凌晨,刚刚还在为一毛两毛精打细算的菜贩在忙碌了一夜之后,热情地邀我在小摊上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青菜面,我抢着去付钱,他却立刻跟我翻了脸:“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给我最深的感动!带着情感一挥而就的《与菜贩冯学至同行一昼夜》,让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获了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18年过去了,我还在路上,始终关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成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县长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环保厅采访,偶然听说厅长要去省监察厅,对治污不力的灌南县长进行“联合约谈”。

我立刻断定这是条“鲜活好鱼”,就自己跑到厅长办公室,死磨硬缠获得了独家采访的机会。

“问责政府现场直击”见报后,在全省激起强烈反响。被问责的陈县长此后被调任巿环保局局长。不少人戏称我“一篇报道挑落了一个县长”。3年后,“不打不成交”的陈局长在接受本报回访时这样说道,“问责的具体日期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他更发自内心地说,发展经济一定不能给当地留下污染的烂摊子。这样的转变,何尝不是对新闻价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热点,直击痛点。回望近20年职业生涯,最让我满足的,是自己的纤弱之笔,能够担当记者的应有之责,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对6岁的女儿,我常常感到“爱不够”的歉疚。因为她,可以说是我历经磨难才得来的。

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怀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赶到江浦的江滩上去采访,乡间小道,一路颠簸,采访结束,我发现自己流血了……而这一次失去孩子,带来此后多次怀孕不顺,成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后,我准备再次怀孕,医生却给出了这样的诊断:“因上次流产损伤严重,可能怀不上了”,顷刻间如五雷轰顶,短短几天,我的双鬓竟然长出了白发!

意外的是,在悲伤焦灼中,我却怀上了。然而,快七个月时,这个让我满怀期待的孩子忽然早产了,我哭着请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最终孩子仍离我而去……

两年后,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怀孕失败。

那些年,领导同事都劝我多注意休息,但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却让我不愿懈怠:我一边坚持繁忙的工作,一边挤出时间看中医,天天喝苦涩的中药,常常背着医院代煎的药包去出差……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8年,距离我第一次流产6年之后,我以躺在床上8个月为代价,才换来了这个心肝宝贝。

孩子出生的刹那,我发誓一定要将全部心力扑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儿出生6年来,我6次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荣誉背后,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儿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点多回到家中,女儿惊喜地扑上来,“妈妈,你怎么回来得这么早啊!”

此爱绵绵,此憾千千。虽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儿还是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此刻,我的脑中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躺在爸爸怀中撒娇的女儿,看到床的另一头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过来悄悄哄我:“妈妈,我不跟你睡一头,其实是怕爸爸脚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三】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

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

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四】

为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23日下午2点30分,第_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活动走进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巡讲活动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融媒体中心部分采编播人员参加了活动。

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单位的15位记者,讲述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回忆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细谈了工作中的内心感受,用小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利益维护好,把群众工作做深些,把群众情绪疏导好”。人民日报社读者来信编辑室副主编张洋动情地讲述着记者跟随农民工讨工资以及历时3个月解决回迁户20年没办成房产证的故事,让大家产生了“只要读者有需要,我们就出发”的强烈共鸣。

“在危险的现场哪个人不是妈妈的宝贝儿女,但坚守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梦醒说:“要成为一名好记者,除了要在危险中去坚守,更要在平凡中去发现,只有___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百姓故事,只有坚守初心才做得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个年头,从乌克兰、叙利亚的战役到时政报道的舞台,我更加感受到我们祖国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央视时政新闻部编辑王鹏飞激动地讲述着新中国70华诞时8秒钟的细节,这8秒钟不允许有任何失误,这8秒钟是新闻人无数次演练后立下的军令状。新闻人永远贴近现场、永远与祖国的心跳同频共振,用心、用情、用功地投身于伟大的新闻事业,这就是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

英雄无愧于天地,唯一愧对的是家人。来自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姜超楠,为大家讲述的是在西藏戍边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而失去生命的胡永飞,他牺牲时孩子16个月大,只见过爸爸一次,当时拍了一张合影。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有失去爸爸的痛苦,这件事胡永飞的妻子瞒了10年。

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绽开的绚烂花朵,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启迪着大家深沉的思考,真情的演讲让不少人流下了眼泪。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传媒人的追求与情怀,也对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五】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活动开展8年来,在发掘提炼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主题宣传,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有效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开展好“新春走基层”活动和春运宣传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全国广大新闻记者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为主线,做好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以“新春走基层”为契机,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处,摸清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报道,使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落地生根。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作为“新春走基层”的重头戏,春运是展示流动中国、发展中国、安全中国、温暖中国的生动现场,承载着中国人厚重的乡土观念和文化情怀,反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内在活力。新闻记者将通过调研式、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报道春运故事,记录时代风貌,把春运宣传做精彩、做深入,深刻展现春运所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六】

昨(2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举办的第_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在“人民视云”平台以网络直播的形式面向全国“云开讲”,乐山市宣传系统积极组织,通过多种方式观看直播,深入学习感悟。

下午2时30分,网络直播开始,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依次开讲,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用真实的文字、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故事,讲述自己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条件艰苦的非洲肯尼亚,有人坚守两年拍摄铁路项目,记录了“一带一路”的中非友谊;在气候恶劣的_红其拉甫口岸,一块小小的界碑,见证了战士们保卫边_的爱国情怀;走遍全省的舆论监督节目,记者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坚持与执著,解决了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优秀记者们娓娓道来,感动了屏幕前的广大观众。

“记者们讲述的故事非常感人,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发现好新闻。”大家纷纷表示,将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进步,更好地挖掘乐山故事、讲好乐山故事,为乐山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自2014年开始举办以来,到今年已是第_届。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记者形象、推动队伍建设的一个创新平台。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七】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

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个人观后感【八】

当前,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转型时代。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全面化了,人人都是媒体人,处处都有传播声音。如何能在“众说纷纭,百舸争流”之中抢得先机?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______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的未来。在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只有坚守“四力”,才能在平凡生活中不断写出奇迹。

要练就勤快的“脚力”。有人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这就需要到现场“抓活鱼”。今年6月5日,郧阳区桂花完全小学遭山洪袭击,生死关头,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用勇气和智慧保护了93名孩子的安全。山洪过后,区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冒雨深入桂花小学采访,第一时间报道学校受灾及救援情况。14名教职工舍命救学生的事迹经郧阳网、郧阳电视台、郧阳网官微报道后,引起其它媒体持续跟踪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这场宣传战役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不畏艰难险阻,不分白天黑夜,在风雨中奔波,在泥泞中前行,拍摄采访记录了一批鲜活的素材,彰显了媒体人“铁脚板”的力量。“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互联网时代,信息满天飞,唯有沉下身子,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用足脚上功夫,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鲜活度的新闻报道。

要练就敏锐的“眼力”。有人说,记者需要有双“千里眼”,要准确地告诉受众“怎么样”。这就需要记者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发现有意义的人和事,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的体会是,记者要勤观察、多用心,日积月累,方能练出“火眼金睛”。今年夏天,郧阳汉江大桥下的人造沙滩吸引了许多市民。6月27日,郧阳网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声,以《阳光、沙滩、海浪……郧阳家门口这个“小三亚”你去过没有?》为题,用优美的文字附带精彩的图片,加上航拍视频全面展示了汉江河畔夏日的别样风景。当天,这条微信点击量过万,十堰晚报、游郧阳微信公众号相继转发,让这片沙滩成了郧阳乃至十堰城区居民消夏纳凉的好去处。

要练就善思的“脑力”。新媒体时代的记者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给人启迪,让读者知道“为什么”,明白新闻背后的缘由。2009年,郧阳区南化塘镇罗堰教学点教师邹桂芬的典型事迹被当地教师申建强报道后,我和同事彭奋一起到罗堰教学点采访,用三天时间对邹桂芬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拍摄,素材整整记录了6个小时。回来后,我们思考从哪里入手才最能体现出邹桂芬对孩子的爱?经验更为老道的彭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孩子“第二个娘”的身份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一名孤儿为切入点,讲述邹桂芬对这名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最后引申到邹桂芬34年的坚守。纪录片《二娘》在媒体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中央、省内外媒体纷至沓来,争相报道。最终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把邹桂芬的典型事迹推向了全国。思者无域,行者无_。记者彭奋凭着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勤学、善学、多学工作作风,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练就独特的“笔力”。在记者这个行业,新闻发生之时就是记者“出发之时”,事发现场就是“采访现场”,记者要熟练掌握写作规律,锻炼写作功底。还拿6月5日桂花小学遭遇山洪袭击,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舍命救下93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来说,山洪过后,郧阳区委宣传部领导迅速带领十堰晚报记者和新闻科的同事们深入现场采访报道。6月7日,十堰晚报微信首推《泪目:当滔滔山洪瞬间扑来,十堰这所学校14名教职工作出一个共同选择》一文后,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湖北日报》、荆楚网等多个媒体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随后,新华社、央视1套、2套、13套节目也相继关注,14名教职工的感人事迹暖遍全国。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坚守“四力”、践行“四力”,任重道远,做一个紧跟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我们在路上。

第五篇:央视记者问你幸福吗 务工人员回答:我姓曾

央视记者问你幸福吗 务工人员回答:我姓曾

《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

主持人:在这个双节前期,我们台走基层的记者也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

记者:问您个问题吧,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曙光市场个体商户:幸福,看看我,幸福。记者:什么是幸福?

曙光市场个体商户:过得满足。

西宁火车西站旅客: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成都人民公园晨练老人:幸福幸福,相当幸福。拾花工:咋不幸福啊,幸福。记者:那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事?

拾花工:最幸福的是多挣钱,多给小孩攒点,当着你的摄像师的镜头啊。

曙光市场个体商户:每天上班挺好的不是幸福吗?挣钱。就是股市股票有点跌,对不对啊。记者:阿姨,忙着择韭菜呢,能问您个问题吗?您觉得幸福吗?

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挺幸福的,虽然工资不算高,我很幸福啊。

记者:您觉得幸福是什么?

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因为我把最希望的女儿供给出来了,现在研究生毕业,工作挺好,我是最大的满意,我只能这么告诉你,你要是说不满意人都有,但是现在相对之下幸福很多。

记者:您在这儿择韭菜摘了很久?

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我想在外头大自然坐着,回家多憋,择完了你看我都搁这(袋子)里,完了我把地弄干净就走了,在外头坐着大自然多舒服啊。

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您幸福吗?

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我姓曾。

北京火车西站旅客: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比青年人多,这个是国外已经做过统计了,I'm sorry,I'm sorry。

记者:您觉得您幸福吗?

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可以,幸福着呢。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因为现在生意也好政策也好,做生意能赚上钱。

记者:在你的眼里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幸福就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了保障现在,刚才那个钱是493。幸福是说我们现在有养老保险,还有社会保障经济房,我们都可以买得起,像以前就没有钱买,现在我们做生意,第一稳定,第二,政府的政策也好得很。

成都爱情斑马线一对新人:幸福,特幸福。记者: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成都爱情斑马线一对新人:幸福就是今天可以娶,那是伴娘,就是娶着新娘回家,这就是今天最大的幸福。

主持人:我们的这个特别调查明天还将继续,本台走基层的记者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闹事商场也展开了走访调查,收集人们眼中的幸福,还有北京、青海、宁夏、山西、安徽、四川等地的朋友们也将会吐露自己内心的幸福密码。

下载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柏坡寻根】央视记者孙国明:收获的是精神(定稿)

    【西柏坡寻根】央视记者孙国明:收获的是精神 2010年06月03日 14:32:45来源: 中国记协网在太行深处,越过平山县西北部重镇蛟潭庄,便看见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落,这就是拦道石......

    走访历史古迹感受常州文化

    走访历史古迹感受常州文化 走在繁华中的青果巷,有几分孤寂与落寞,一条小巷经过时代变迁,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目睹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青果巷,这条长仅数百米的街巷,凝聚了数千年......

    央视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学生:洋专题

    《信仰》观后感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

    央视记者对海拉尔热电厂供热工作进行电视报道

    央视记者对海拉尔热电厂供热工作进行电视报道,我 厂一线员工登上央视直播新闻 元旦以来,我市普遍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温度,极端严寒天气给我厂供热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中......

    《纠风下基层,记者三湘行》大型走访活动请...

    关于《为民网》举办《纠风走基层,记者三湘行》大型记者走访系列活动的请示湖南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在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的正确领导下,《为民网》坚持“肃政风......

    2021央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精选合集)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采用编年体结构,跨越秦汉、魏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央视纪录片最新观后感[合集]

    一说起新疆,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去过,所以不太了解,但是近日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大家一定都看了吧,那么看完之后大家对于新疆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呢?下面是小编为......

    2021央视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心得范文合集

    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提供了全面且权威的视角,从自然风貌、人文建筑、宗教风俗、文物遗存等方面来展现新疆景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央视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