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4:5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在这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逐步形成并逐渐发展。而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从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发育,职能转变,社会保障,社会文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探索的起步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本上是按照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不过,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迈开了最初的步伐,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尝试。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作出全面的部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个判断,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基本成形。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理论体系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分析了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

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这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中,前两方面的任务更为紧迫和繁重,应当作为改革的重点。在近期时间内,力争基本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矛盾,并在解决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

2.1 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基本上采取的是“渐进”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分未能得到根本性改造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经济形态,包括集体经济、新型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公司制经济等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经济中市场经济部分的比重日益增加,开始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主体地位。我国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也为这种“体制外市场经济部分更快增长”的转轨方式提供了可能。构成“体制内”核心部分的,主要是老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政府职能,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互为依赖的“铁三角”关系,集中了旧体制中主要的深层矛盾。

解决旧体制遗留的深层体制矛盾,一是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和运行相配合,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增量部分,主要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二是加快至今尚未实质性转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除极少数特殊性质的企业外,应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度,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应在与其他资本的融合和公平竞争中加快结构调整,部分资本可以转入经济发展更为需要、社会效益更为显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职工就业机制的转换,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

2.2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是在经济活动当事人自主决策、自由交易的基础上,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博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并不必然趋向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它的演变方向存在着不确定性。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观察到效率和结果差别很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具有一般性,更多地则与不同的国情相联系。我国现阶段所建设的市场经济,既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同时也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市场经济,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国度中的市场经济,是在对外开放程度相当高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些特点使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较多,特殊性较强。

2.3 适应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体制形态,即使是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体制落后、僵化,面对新的挑战而不能不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问题。现阶段在我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基本的发育过程是无法省略的,但并不等于必然要走市场经济先行国家的老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只能走“在创新中发育”的路子,并且有可能发现和利用好后发优势。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途径

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完善新体制面 临的首要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不少漏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1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政企分开,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的全过程。从现实的情况看,改革的一个主要难点,仍是政府改革。政府转型的速度、程度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是政府转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些年有一个提法,叫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我理解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但是,不能不看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各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不无关系。不少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政府、大企业和金融财团纠合在一起,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从我国来说,政府与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的关系不真正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了,政企分开解决不了,国有银行的呆帐、坏帐率也降低不了。这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存在因果关系。弄不好说不准哪一天要出“乱子”。

我国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已为经济生活的政府主导转变成市场主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一,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第二,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已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日本、韩国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可以成为前车之鉴。第三,政府是市场经济的服务者而不是审批者,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大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经济建设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比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是一个进步。但从改革的目标要求看,这又只能是一个过渡。经济建设型政府有两个严重的误区:一是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例如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固然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社会不确定因素的逐步增多,政府就要强化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发展经济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 了人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3.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这就明确了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避免只是片面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型企业,要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多种灵活就业的形式,使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确实的产业发展保证。既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又扩大就业总量;既推动科技进步,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分流冗员,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础上,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再分配的功能,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更多地关注低收入者的实际问题,使兼顾公平能够在具体政策上得到保证。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是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既是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兼顾公平的有效措施。3.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文明建设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文明建设存在严重差距:一是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尚未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二是全社会公共卫生建设和公共卫生习惯同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三是城乡二元断裂,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处在社会的“悬空”状态。

今天,改革已进入到以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为主要任务的攻坚阶段。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是新时期社会转型面临的重大课题。非政府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三大支柱。发展非政府组织既有客观需求,又有现实的紧迫性。在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根本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揽经济、社会事务的过程,是市场和社会发育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充分发展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够协调和不够完善,因此,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 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逄锦聚主编.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田建军.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再思考[J].现代经济,2009,8(5):52-54. [5] 王景义,魏少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途径[J].经济纵衡,2009,9:24-27.[6] 刘世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和重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题组.

第二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大报告第4部分】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 1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请继续阅读A08版)

第三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单位经济犯罪作为有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犯罪类型,具有发案数量多、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复杂多变的特点,而成为我国单位犯罪的主要类型。虽然我国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规定了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处罚原则,但是,根据现行刑法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许多经济犯罪罪名中,单位经济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具体数额标准、处罚尺度和构成犯罪的范围差别很大,一些犯罪分子为了逃避处罚或者减轻罪责,往往将自然人的经济犯罪伪装成单位经济犯罪,加之刑法关于“单位”范围界定不明确,从而使公、检、法机关在甄别单位经济犯罪和自然人经济犯罪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单位经济犯罪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文从什么是单位经济犯罪入手,本文认定单位经济犯罪的主体范围、以及在实践中单位经济犯罪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单位经济犯罪能够准确定罪量刑,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经济犯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侵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关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规律,应当受刑法的处罚。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处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立法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第四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浅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之现状及应对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

2011357771613

赵荣海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其中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必须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改革;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三十多年,其中当然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视角,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要走自己的路。[1]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中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首先何为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同时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它是各种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的各种物资、债权、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二是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三是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四是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的含义是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源的一部分、为了获取一定利益转为经营性的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非经营性资产。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但是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为:1.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虽然在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2.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缺失,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同时,在某些国有企业的或者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上,通常直接委派行政人员来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体制,很显然不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积极的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政企不分的现象[2]。

3.各部门分割管理,权力责任不清。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分担,这就从体制上使得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重大决策权的部门互不相干。同时,分割管理必然导致部门间权责不明。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管审批,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方面则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3]。

4.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仍有待解决。由于中央与地方国资委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它们都是按照出资额依法平等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所以对地方国资委的监管主要依靠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这就存在一个监管时效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地方国资委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就成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在各个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改革初期实行的放权让利到1998 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再到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分级管理的监督体制,一直到 2003 年 6 月出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围绕设置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1.针对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自然应当归属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人大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全体人民实现着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同时实施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决策和立法权。可以通过政府下设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国有资产的运营和行使各项管理职能,并通过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政府对国资委的监督和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来实行对国资委的有效监控[3]。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这个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简单地搞拼凑,也不是将各部门分散的权力简单地集中到一个部门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理顺出资关系,进行产权管理,重在机构的创新,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对于国资委的设置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对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行业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应该由中央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而对一些地区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和一般的国有企业,则交由地方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实现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现“分级所有”的改革设想。然而,对于国资委所被赋予的各项权力的使用,有些人就会担心是不是管得太宽了,所赋予的权是不是太多了,会不会造成国资委管理职权的滥用。这就需要除了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之外,还需要通过政府和人大委托的独立审计监督机关来对它实行有效、全面的监督。由人大委托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督机构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机构,它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归属于国资委,它是受托于人大、对人大负责的一个监督机构。这个审计监督机构应该是由各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其中应该有资产评估师、审计师、国有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通过独立的并且透明的手段来对国资委进行监督,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人大[4]。

2.针对现存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政府仍需加大、加快退出的步伐。资产是指能为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收益或效用的经济资源,具有经济性特征。在对资产的管理中首先应该以经济性为目标,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也不应该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性目标就是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社会和政治目标。同时,政府应当淡化行政的干预,仅仅是以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应该是管理者的身份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减少行政的干预行为。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问题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以前的行政任命制。以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5]。

3.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作为出资人,国资委依法享有资

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三大权责。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选派和更换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考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营运业绩,决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等重大事项。国家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委托地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地方政府只设省、市(地)两级国资委[6]。

4.管理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资产的载体,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管理好国有企业。上

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财务检查,考核企业管理目标,促使企业切实管好国有资产。同时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应搞一刀切,不要走入全盘施民营化、个私化的偏道。而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有进有退、有改有守、有卖有破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可体现为控股、相对控股、重大影响等形式,让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科学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一般缺乏竞争机制的中小型企业中,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让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要积极处置、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要加强市场调查,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拍卖、转让、国退民进等方式,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为货币形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论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国资监管初显成效。但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尚须解决,然有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产权边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1] 李荣.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R].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5-07-12.[2] 张镅,王娴静.关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7-61.[3]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78-81.[4]徐帮学.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手册[K]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16-18.[5] 张文魁.在国有企业中“国家股权的管理,十六大以后”国际的改革议程研讨会上的专题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时报,2003-02-12(1).[6] 丁翔,陈东林.国有资产分级产权体制下的国有投资公司研究[J].财贸研究,2003,(4):54-56.

第五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研究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既有一定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成本效益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 收入。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始终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又比如,企业推广合理化建议,虽然要增加一定的费用开支,但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收益,引进新设备要增加开支,但因此可节省设备维修费用和提高设备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开发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会因此而逐步提高;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观念就是体现了“花钱是为了省钱”的思想,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相当于现时的机会收入或未来的真实收入)应该支出某些看来似乎高昂的费用,这都是成本效益观念的体现。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

战略成本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然而,对于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我国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更有必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中予以全面考虑,树立战略成本的理念。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

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究开发部”、“战略研究部”等企业战略研究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简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铁重组的价值链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竞争优势。

川投集团通过电冶结合的方式整体兼并峨铁厂从而控制四川峨铁(现更名为“川投控股”)一举带动搞活了嘉阳电厂、嘉阳煤矿和峨铁三个国有企业,这种将几家劣势企业重组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的办法,在我国资产重组中具有典型意义。重组后对峨铁而言,占生产成本60%的电价将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同时通过调整,峨铁的铁合金产量可以上一个台阶,实现规模经济,单位固定费用大为降低。对嘉阳电厂、煤矿而言也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使其销售费用大为降低。同时川投集团还购并了长钢股份,也为峨铁的铁合金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难发现,这一系列重组并购的内部价值链可以简化为:嘉阳煤矿——煤 嘉阳电厂——电 峨铁厂——铁合金 长钢厂等,上述价值链中每一作业消耗资源,导致成本和产出效益。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诸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成本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到达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既是成本会计的中心也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无庸置疑。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以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也包括以标准成本为核心手段进行成本预算。然而,在现代成本管理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

在欧美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ABC在提供更为精密、真实的成本信息方面功不可没。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来的。在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台时,这种分配方式在以前起过积极作用,即在产品品种少或间接费用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一般不会对产品成本水平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生产产品品种较多,工时或机器台时在各产品间很难精确界定,又由于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较高,分配也难以做到合理。在作业成本制度下,成本归属从因果关系出发,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这样就体现了费用分配的因果性,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

在 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1)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2)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3)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4)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作业成本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成本的认识。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传统成本理论的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实质(价值耗费)和经济形式(货币资金),但没有反映出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ABC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其中,作业推移的过程也是价值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转移,直到最后形成转移给顾客的总价值(即最终产品成本)的过程。ABC法通过作业这一中介,将费用发生与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方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ABC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现代成本管理的不断提高。

另外,“目标成本计算”已经崛起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谓“目标成本计算”,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定成本目标,从其利用目的来看,它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其计算对象已从产品或部件这类实物对象扩展到了抽象的功能对象;其计算基础则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其计算内容也并非都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采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在计算方式上既可以采用各成本要素别的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将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性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这类成本计算方法贯穿了从开发源流到销售服务的各个阶段,是现代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总之,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企业必须改进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使企

业获得更多的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成本动因观念

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企业只有真正了解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了有形成本动因,而忽视了无形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管理观念中,像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才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产品的研究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都与成本管理无多少关联。但事实上,一些有形的成本项目往往并不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一些传统成本管理未能考虑的因素,如企业规模、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甚至像厂房的规划布局、存货的内部传递及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动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要强调从战略予以综合考虑。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已有85%的产品成本成为约束成本,即一些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实际上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成本管理能产生影响的部分,只占总成本的15%。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因而,人们往往把成本动因归结为生产数量。在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生产数量可通过产品的单位数来计量;而在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数或直接人工工资通常被用作生产数量的替代品。固然,在高度人工密集型的生产过程中,对成本动因作这种假定不会严重歪曲产品的成本。因为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成本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者的耗费都直接与产品数量有关;而制造费用又大部分是与生产时间有关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动力费和其他机器设备相关的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人工工资分配也较合理。至于期间费用常常被认为只有发生期间相关,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只是直接冲减当期利润。但在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制造过程中,直接人工成本比重日益降低,仅占生产成本的5%~10%,而与自动化紧密相关的机器折旧费、动力费等需要分配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又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人工工资的比例来分配这些比例不断增大的间接费用,会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因而,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必要按战略成本管理观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通过对各种成本动因和相关成本之间进行分析,将单一标准的分配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从而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样才能清晰地揭示哪些产品具有有效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下未予考虑的一些无形的成本动因,如企业的规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甚至厂房的布局规则等,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应从战略上予以考虑。另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除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外,企业成本也会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驱动,即成本函数可表示为:成本=f(客观动因,主观动因)。正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工人之间以及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从成本控制角度看,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巨大的潜力。实践表明,责任会计中对成本中心、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的研究分析,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成本主观动因的研究分析,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比如:

(1)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

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2)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A·Maslow)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总之,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基于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不仅要重视有形动因,更应该重视无形动因。不仅要注重驱动成本的客观因素,而且要注重驱动成本的主观因素。这种建立在成本动因分析基础上的成本管理观念,往往可诱发产生出企业成本管理的崭新思路和有效举措。

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落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下载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取得这一长征的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政府与市场在这一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社会......

    工商管理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

    工商管理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工商管理,主要是根据管理学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它是管理学重......

    关于完善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明显增加。但是政府的投入与农村教育欠帐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要树立城乡整......

    加强和完善现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完善现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现金管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调控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金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金管理的思路、重点、模式、措施已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选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产权------激励-------效率3.论股份制4.论宏观调控5.论产业结构调整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论......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1市场配置资源 预习案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是什么? 2、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