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摘要:劳动就业始终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就现阶段劳动部门就业服务系统来说,还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区域之间就业系统发展不完善,信息不详实,信息流通速度较慢,导致了劳动就业服务效率低下。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和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辽宁省 劳动就业服务 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49.27;F8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0-01
实现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很大作用。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地区人才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形成依托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充分考虑本地区就业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采用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技术,重点设计出一套规范系统先进实用,功能性齐全,操作方便的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实现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能够将今后的劳动就业部门的办公业务和信息业务统一到一个信息化平台上,为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统一的数据库服务,统一的用户认证登录服务,统一的权限划分和角色配置服务。从而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开展各种政务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在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协同办公平台。利用该平台能够开展业务开发和公共平台建设;其次,通用办公平台和内部门户平台。通用办公平台主要包含了政务管理,公文管理等功能。而利用内部门户平台能够实现劳动就业服务系统信息化集成应用;再次,业务流程统一管理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为劳动就业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完善的政务信息,和相关政务工作开展的统一的业务流程;第四,数据集成平台。内容该平台能够实现各个不同业务之间数据信息同步共享交换的目的。从而有效解决各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信息孤立的现象;最后用户统一认证中心。利用该系统能够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体系,来解决用户访问该系统的权限问题和身份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
二、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规划方案设计
1.设计思路
最近几年,随着J2EE和中间件产品的日益成熟发展,劳动就业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用于支撑信息化平台的相关技术和软件硬件更为成熟,在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符合J2EE技术规范的平台设计策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电子政务规范和数据设计标准,以实现劳动就业管理各个职能部门的各项业务信息化办公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全面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灵活便捷,方便维护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解决开发商率低的问题,可以引入基础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开发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以通用技术架构为基础,通过业务组件来实现各个功能的表达,然后再依靠应用支撑层,将各个应用组件有效组合在一起,通过界面向用户展示。最后整个平台系统接口要确保有专门开发人员根据相应的接口规范,科学设置合理的接口属性,将各个业务和各个系统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效连接,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提供灵活性,高效性的实现途径。
2.支撑平台框架体系设计
为了确保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更好的延展性,安全性,系统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运行效率,可以采用基于SOA的中间件技术搭建应用平台。结合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网络层,主要对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交互标准和通讯协议进行有效管理。第二层是支撑层,在该层面中,主要包含了主要包含了大量数据库和服务器以及操作系统。第三层是信息资源层。该层主要涉及到信息共享和信息数据相互交换传输。第四层是应用层主要有劳动就业工作与管理平台构成。第五层为拓展层主要包含了内部网信息门户,领导办公门户,内容管理及即时消息通讯等。在整个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支撑结构,信息共享结构和数据交换结构三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劳动作业部门内部办公,政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功能,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应用。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以接口封装的形式会第一个部分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各个业务流程和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三个部分是以信息�Y源数据资源为基础,构建了可以覆盖整个劳动就业部门所有业务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利用该部分功能能够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所有业务的同步合并等一系列操作。同时,利用MQ的或许中间件为整个应用平台底层数据传输提供了完善的安全保障,这样能够确保核心数据和核心业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全性和可靠性。
3.建设原则
首先,一体化。一体化原则也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宏观方面讲,省、市、县三级系统之间要从全国大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各级系统都要满足上级系统要求,又要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延伸功能,照顾好基层地区特殊需求。从微观方面讲一体化是指各个业务之间要实现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要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各个数据要实现共享;其次,统一化标准。统一化标准是系统建设的另外一个原则。它主要是指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统一化,对技术标准和业务进行有效规范。从层次上,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要优先执行上级标准,下级标准可以在上级标准基础上进行有效扩充;最后,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纵向建设是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形成完善的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网络,确保整个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横向对接是指该系统实现和地税、财政、卫生、民政、银行,邮局等相关部门有效对接,实现相关信息实时共享和传输。
参考文献
[1]孔微巍,赵璐诗,张晓博.对东北三省政府创新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3(03)
[2]刘仁香.黑龙江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2(10)
[3]张晓博.东三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0
第二篇: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XX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XX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对内部的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和促进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集团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资源的整合、集团加强对各分公司的关键业务控制力度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集团管理理念,对集团信息化建设未来5年进行整体的部署和规划,来建设一个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XX集团的经营信息,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监控;具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查询体系,充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全面提升XX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XX”奠定基础。
三、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
XX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应确定为:“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连共享”。本指导原则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1)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
成立由集团公司COO任组长的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整个集团的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集团信息化委员会,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集团日常运作、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组织编制和修订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建立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委员会制度。集团公司指定一名领导担任首席信息主管(CIO),负责具体领导集团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接受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
对全集团现有的信息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成立集团信息中心,作为整个集团的信息技术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整个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工作。
XX集团的ERP项目组织如下图所示:
领导小组由集团COO担任组长,小组组员由主要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总监组成。信息化委员会成员由系统分部、主要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经理组成。
各信息化项目小组由相关部门的关键用户组成,设小组长或项目经理一名,小组长或项目经理由主要相关业务部门的总监以上领导担任,在集团信息化委员会的领导下,和XX软件的子项目经理对口,负责本子项目的项目管理和协调、参与本子项目计划中规定的具体工作等。
建议XX集团建立ERP项目激励和考核体系,以更好地推动ERP项目和管理提升工作。
XX软件公司在XX集团的项目组织和XX集团内部的项目组织类似,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总体协调人,并根据不同子项目和项目阶段设具体的子项目项目经理和相应的顾问团队、客户化开发经理等,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总体协调人负责分别和XX集团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口沟通协调,XX软件项目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XX软件项目领导小组由事业部相关领导、分公司总经理等共同组成,负责项目高层沟通和高层协调,项目关键决策等。
XX软件项目总体协调人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总体协调各子项目在项目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协同工作,内部其他资源和工作的协调,以及和XX相关领导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对口沟通协调等。
各子项目小组由子项目经理和相关顾问组成,负责具体子项目的项目管理和实施工作,同时整体项目设开发和技术小组,负责各子项目的客户化开发的管理与协调,技术支持等。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和决策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部属的原则;
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集团信息化规划,落实和分解自身的信息化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实用为准绳,以效益为目标,在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集团信息中心统一组织,扎实有效的分步开展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3)统一标准,互联共享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是信息基础标准的建立和统一。XX集团必须建立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数据库标准、网络系统设计规范、应用系统设计规范、IT基础设施配置规范、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从集团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信息分类授权体系的基础上,把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条基本要求逐步落实,最终实现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同时,使集团内的信息技术队伍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
(二)综合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三)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实现目标与概预算
1、总体实现目标
以集团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管理改进计划为基础,配合集团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和拼搏,建设一套符合XX集团持续发展要求和与其发展能力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与重构集团内部和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协同管理,优化集团的营销体系与物流体系,打造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加强集团总公司的集中管理与监控,加强对下属企业的动态监控能力,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实现信息互动和共享,提高集团实时决策水平与准确性,对市场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手段和保障。
2、阶段性规划
(1)第一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开发基础应用平台
建立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应用软件的工作流平台、审批流平台、预警平台、动态会计平台、个性化二次开发平台、系统配置平台、动态建模工具、报表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分析工具并且能够支持异构协同集成,迅速配置IT运营系统与功能模型和数据展现集成,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性能稳定和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应用平台。
(2)实现整个集团商贸板块所有公司、经营部的集中统一的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规则与流程,实现财务核算信息的实时、透明、统一,为集团获得经营关键信息知情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销售经营数据奠定基础。
涉及软件模块:总账、固定资产、库存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存货集团对账、报表等基础核算功能的集中化、集团化、规范化。
(3)实施商贸业务板块的内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从产品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体系管理,以达到合理控制成品库存、加强业务流过程监控和业务分析,加速存货周转速度、提高商品及时到货率、客户服务满意度,并与集中财务核算系统无缝集成,满足商贸业务财务一体化运作和管理,实现成品的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
涉及软件模块:销售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客户信用管理、销售管理、返利管理、退货管理、库存管理、内部交易、发运管理模块。并满足业务数据与财务应收应付、存货成本核算及总账的集成;满足集团对销售、库存、运输、价格、返利、成本、收入及毛利的分析管理的需要。
(4)配合商贸供应链管理,对生产板块,先行实施工厂的成品库存管理。对工厂的产成品的出库和入库所有流程进行规范,实现工厂产成品的库存实时和准确信息反馈。
实现包括:规范和优化库存业务流程与管理,工厂成品完工入库业务,一次物流涉及的内部交易调拨与结算业务等;实现一次物流业务在工厂和商贸两个板块的的集成互通应用,从而实现对成品库存的优化管理,充分降低产成品的库存成本和库存占用,更好地实现成品生产与库存的平衡管理。
第二期实现目标:
(1)实施工厂供应链管理与财务集中核算系统,满足工厂业务财务集中的一体化实时运作与管理。
实现包括:
A.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平台,满足集团集中采购和工厂分散采购的不同采购业务管理要求;
B.实现供应商管理,以及采购合同的管理,实现采购业务的内外部计划与流程的协同,为未来实现供应商协同和进一步建立XX集团的联合库存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C.满足工厂库存管理要求,包括生产领用、消耗性领用等业务。合理管理原材料库存的计划协同管理,合理降低原材料库存占用,同时提供产成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消耗数据,满足集团成本管理中对材料成本归集的数据来源要求。
D.解决工厂的发运管理和运费计算,满足工厂对生产物流环节产生的运费核算和分摊管理要求,实现存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
E.集成工厂财务与工厂业务信息,打通财务业务工作流与信息流,实现工厂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实现财务业务的数据联查与统计、分析,实现财务对业务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和管理。
(2)启动工厂成本核算系统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管理系统从现有供应链及总账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以满足目前工厂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在生产制造系统未启动前,成本资料所涉及到直接与制造有关的数据,皆直接录入到成本管理系统中,待生产制造系统上线后,制造系统会与成本系统集成,届时再调整成本管理的方案。
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架构图可如下图所示:
第三期实现目标:
(1)实现工厂供应链与采购招投标平台的集成,利用NC的Portal技术,建立供应商门户。
(2)系统支持导入和集成现代物流技术,如物资条码技术、商品条码、箱码、无线扫描、库位管理等,加快物流速度与库存周转率。
(3)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与分析,整体提高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分为两步骤分步实现,即先行实现以人事薪酬管理为目标的集团人力资源基础应用阶段;再实现以达到员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部门的集团人力资源高级应用阶段。
本阶段实施人力资源基础应用,主要涉及模块:职务职能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员工调配管理、员工离职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出差管理、加班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政策管理、经理自助、员工自助。
可对现有的人力结构做出系统分析,包括员工结构、更新率、增长率、离职率、流动(异动)率等规划指标。
可满足XX各个部门,各种岗位薪资结构的定义,并能按条件输出工资单,减轻人工工作量。同时,从集团层面能实时统计分析所有分支机构的薪资福利发放情况,各地区岗位实际薪酬水平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集中财务系统需无缝集成,薪资数据直接生成总账凭证。可为财务集中核算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4)在完成商贸供应链和工厂供应链上线和推广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业务规范措施,来加强集团对整体供应链运作的管理,并同步优化供应链,提升效率和效益。
第一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400万;第二期:300万;第三期:100万 小计:800万
(2)第二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实现集团协同办公自动化管理。
建立集团范围内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并与ERP系统实现部分信息和流程的集成,提高流程和办公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和可视化。
(2)实现集团报表合并,达到新的会计准则应用要求。包括实现:同时按管理层级的逐级合并和跨越管理层级的一次性合并;跨行业经营的集团财务合并。会计制度差异的调整与外币报表的折算;不平的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核对与自动抵消;自动进行内部利润抵消计算;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自动抵消;复杂股权结构下的股权投资的自动抵消算法。
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成本法核算下的自动合并算法;灵活确定合并范围,或按区域、经营版块进行分部合并报告;留有可供审计的抵消痕迹,支持手工抵消;自定义的分类数据汇总与统计分析;在线催报与提交状态管理;B/S结构的WEB合并报表,(3)建立集团商业智能分析系统。
包括:提供元数据模型管理方案、数据存储和同步机制的建立、分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帮助集团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部分核心业务智能决策支持功能。对企业决策层、商贸业务、工厂业务和集团财务所需的分析数据和模型的展现方案,进行智能分析的系统实现。
第二期实现核心目标:
(1)建立符合XX管理特色的销售预测模型。
进行XX集团的销售预测的调研,确定销售预测的流程与业务模型。在计划与信息协同的基础,结合公司经营战略和总体计划,分不同的产品、销售周期和分销渠道建立集团的销售预测流程与模型,预测误差管理模型和调整流程,逐步形成相对准确的销售预测体系,并结合科学的产成品库存分析,实现销售预测到销售计划、库存计划的一体化协同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反应能力,降低供应链上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库存占用和库存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和经营效率,降低集团公司的供应链成本和经营风险。
(2)建立XX内部供应链计划体系。在销售预测模型确定的基础上,完成销售预测系统的实施以及与ERP的集成,完善商贸和工厂的供应链计划体系,包括:销售预测、销售计划、库存计划、采购计划及要货计划,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的闭环管理与协同。
(3)启动工厂成本管理的咨询工作,提供目前消费品行业及流程制造行业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针对XX特有的生产管理方法和成本核算体系,共同商讨确定适应于XX自己的工厂成本管理体系,并提出与成本管理目标相匹配的人事考勤、薪资、总账、存货成本及车间管理的匹配方案,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而言,只有要求其他业务系统的精细化、规范化才能达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可靠性。
第二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150万第二期:150万 小计:300万
(3)第三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在一个平台上统一实现多工厂协作的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计划及车间作业流程,规划和控制生产过程,使企业内部资源及物料的流动形成完整的闭环。
包括建立产品数据管理,工艺过程文件;建立生产计划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生产作业流程管理,规划和控制生产过程,使企业内部资源及物料的流动形成完整的闭环。
生产系统与财务集中管理、供应链系统以及成本管理系统能形成协同、集成和一体化管理。
生产管理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2)实施和调整、优化成本管理系统。在成本管理咨询方案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成本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关系,并对核心业务流程做出必要调整与优化,以满足集团成本目标管理的要求。
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3)实现集团全面资产管理。不仅仅要实现资产核算与统计,而且要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即从资产的采购到资产报废的整体管理流程。资产的实物管理、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资产的保险租赁与内部资产的调拨等管理。目标实现包括:资产的预算;资产的采购与接收;资产的库存管理;在用资产管理。
XX集团的资产管理架构可如下图所示:
第二期实现核心目标:
(1)实现以员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人力资源高级应用管理目标。涉及的模块: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管理、招聘甄选管理、绩效管理。按部门岗位职责为主要考核要素,合理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考核方案,并可灵活设置考核层级关系,构成如360°、270°、180°等不同度数的绩效考核;灵活定义考核方案中的考核人类别权重、考核要素权重、考核指标权重。
并可对员工绩效关键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为绩效评价提供参考;提供员工绩效申诉及处理、绩效面谈记录管理;考核结果与薪资、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相关联;根据考核的历史记录,分析员工及部门业绩的改善情况,从各种角度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建立工厂MRP体系。
基于工厂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的基础,根据物料主数据、产品数据结构,根据销售预测结果和生产状况,通过MRP运算,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包括产成品、下阶半成品或原材料。运算过程充分考虑经济批量和累计提前期,帮助企业降低存货库存水平,及资金占用,提高生产准时交货率。
(3)实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包括:资金结算、网上银行、资金计息、信贷管理、资金预测、资金监控、远程支付。资金系统与应收、应付和总账系统的自动接口;经常性银行、内部结算账户的对账;支持多银行网银接口或服务协议,实现收付款的自动划账;准确及时的集团资金监控和短期预测;定期活期信贷与内部结算处理规则;多种灵活的资金利率计算规则;可依据内部结算规则处理内部结算手续费;本外币分账制;资金预算与支付计划,尽量减少备用金和外币金额;提供内部信用评价以支持对贷款额度的控制;在线的内部结算门户,提供适合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认证方案,确保交易安全。
(4)实现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建立集团内控体系。
包括:预算目标下达、预算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财务核算,预算分析与调整、预算考核与业绩评价。并且根据咨询方案,对方案提出的财务和业务的内控制度定义的流程进行系统实现。
(5)完善智能决策系统。主要实现:生产数据分析与数据模型的展现,以及决策层对集团的运营整体的分析数据和模型的展现,实现决策层的科学快速决策和经营管理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同时建立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量化的绩效评估管理平台,实现集团统一的绩效管理和分析评价。
第三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250万第二期:150万 小计:400万
(4)第四阶段规划
第四阶段实现目标(远期规划)
(1)建立集团的门户网站,进行企业的标准信息披露。
(2)建立集团的电子商务系统。包括:BTOC----实现终端客户网上在线定单、交易、支付,BTOB----上、下游客户的对账和权益确认,网上支付。建立安全认证系统和指纹加密认证系统。
(3)建立集团客户关系管理。包括:集团统一的电话呼叫中心----进行标准的电话售后服务接待和电话导购,网上订单处理与订单协同;集团战略客户数据库管理和张略大客户关怀系统、客户反馈信息管理,集团危机应急攻关处理等,并且建立统一和标准的客户信息数据库档案。
(4)实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应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企业研发产品数据管理,以及市场竞争对手产品研究数据,竞争对比分析;市场份额、人群、销售趋势等综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四阶段概预算
该阶段软件投入预计:400万 规划的硬件投入该预算 该阶段投入预计:200万
四、规划实现的总结
整体规划总体投入约2100万元,将能够有效支撑集团100亿以上的销售规模,适应集团5-10年的规模发展,为打造XX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五、本给规划的实施说明
本规划个阶段的项目目标、实施进度、项目周期、项目预算投资将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每个阶段的参与组织是指相应组织中的关键用户,要求是相应组织中的骨干员工或核心领导,熟悉ERP理论和内部管理流程,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大于50%的时间投入。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报告
信息化规划方案报告
(2015年4月)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单位成立3年来,已自建机房1处,位于三楼办公室内,机房占地总面积110平米,硬件系统包括机柜5台,服务器8台,交换机3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UPS 1套,KVM 2台,数据存储总容量40T,电信100兆独立光纤接入,为内部提供互联网应用并支撑网站服务器访问。为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已配备上网行为管理器1台、网页防篡改1台、安全网关网络防火墙1台。大楼内通过嫁接电信的CHINANET无线基础设施实现低成本WIFI覆盖,供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使用。
商务中心目前有简易机房一处,主要是中国电信的电话和网络设备,网络接入为两条50M的光纤,分为两个物理隔离的局域网运行。
基于自建网络环境运行的软件系统主要是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官方网站群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公开系统、政务微博发布系统、文稿采编系统、邮件服务系统、统一认证平台(单点登录)、OA办公系统、即时通讯系统及其/ 16 他支撑应用的服务软件,目前搭建的信息化系统已基本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
为了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按照安全管理要求,近期将采购正版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国产服务器杀毒软件,迁移财政局财务软件服务器端和数据,搭建下属各局单位网站群运行环境,为各系统的应用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支撑。
二、内部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商务中心: 1)机房:商务中心建设之初没有考虑众多入驻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机房的设计和建设很难满足将来的各类需要和管理要求,问题包括防火、防尘、安全、防潮、承重、用电、恒温等无法满足将来需求和要求。2)网络运营商:由于只签署了中国电信为通讯服务商,无法达到某些入住单位的双线和专线要求。目前电信接入的两条50M光纤属于严重浪费带宽资源。3)楼宇有线网络:楼宇网络设计为单线接入桌面,无法达到某些入驻单位的内、外网同时使用的需求。4)5)无线网络:没有预先规划和建设无线网络。局域网划分:由于中国电信接入服务时,进行了物理划分,设备和信息管理上无法统一进行监控,将来会/ 16 遇到应用系统管理和使用上的很多问题。
2、办公室:
1)机房:目前办公室三楼的机房非常简易,达不到机房的标准,放臵机柜的办公室内还有工作人员办公,设备环境很不好,温度、湿度、防尘、安全、消防、用电等条件都无法满足,尤其是温度和灰尘对网络及服务器设备损害很大,目前各类设备的灰尘已经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再加上温度不能保证,设备寿命将大幅缩短。各类设备放臵在公开办公区域,毫无安全管理,当设备和线路出现故障时,无从追责。
2)网络:局域网目前运行稳定,但是楼层IP分配没有监控和分配管理,用户区与服务器区没有使用安全网关隔离。无线网络由于嫁接中国电信设备使用,经常出现无法使用的现象。
3)业务软件:目前处于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购业务系统,由于没有专业IT人员统筹指引,软件选择问题较多,且各部门的业务软件运行形成了信息孤岛,不能有效汇集,发挥最大效用。OA系统目前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安全:目前没有对员工计算机进行安全管理,尚未安装桌面监控、病毒防护和监控、移动介质管理等,无法配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管/ 16 理,没有定期开展计算机安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管理漏洞。
5)数据:OA系统没有使用正版操作系统,没有搭建热备份系统。由于没有云存储服务器,所有的电子资料都存储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有备份,互相无法查阅,工作交接也很不便,一旦电脑损坏,重要资料都无法找回,有些数据量很大的资料也无处存放,主要是拷贝在多个移动硬盘中,也无备份。
6)用电:随着设备的增多,三楼办公室的用电无法再支持新增设备用电,目前还有两台服务器无法启用,UPS电池组也已使用3年,未更换电池组,不能保证断电后的设备安全和紧急用电。
7)运维:部分设备已经超出厂商免费维护期,设备无人维护,设备种类较多,出现问题时很难及时查找出原因并找到对应工程师进行维护,设备没有备机,再加之大厦距离市区较远,在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替换设备保证正常使用。服务器软件应用由多家公司提供,个人计算机系统大多数由办公室员工兼职安装维护,没有专业的IT维护服务商进行运维,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势必无法满足运维需求。
8)制度管理:2014年信息中心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多次情况采集,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细则要求,国家也成/ 16 立了信息安全工作组,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到很高的层次,而目前我们只有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开发、应用、管理、维护、安全等方面全部都没有形成相关管理体系,在上级单位提出要求时较被动,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网上政务公开工作也没有相应的部门专门进行管理。9)人员:我单位目前没有配臵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编制,更缺乏相对经验丰富、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未明确职能的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随着业务和职能的扩充,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三、信息化建设需求
1、内部需求
不断增加的信息化硬件需求 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 业务软件的开发与管理 在线服务平台的开发与管理 软件和应用系统的维护和数据备份 硬件设备的运维 网络及相关设备的运维 计算机安全管理
合理建设和虚拟划分内部局域网 / 16 长期信息化规划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及内外联系等 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专业性指导和管理
2、外部需求 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 专线网络建设 双线备份线路建设 无线网络建设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服务器使用需求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需求 区域基础数据共享建设与管理
入驻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机柜、服务器、网络、用电、安全管理、运维服务等)
四、信息化目标和建设思想
我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配套的基础建设内容,已成为机构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形式满足日常办公、业务的应用,为业务的开展和办理提供保障支撑,减少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我单位当前已建设完成了满足基本应用的网络、硬件环/ 16 境和门户网站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已基本满足当前的办公应用和宣传推进作用。随着部门分工的明确,管理职能的细化,信息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初步按照五年制订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经过持续信息化建设,打造省区先进、智能的“数字化城区”。
(二)、通过阶段信息化建设,满足新城内企业、机关事业机构、居民群众开展业务办理事项的正常运转,为业务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与保障,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三)、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基础信息库、数据中心、服务中心,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应用孤岛,通过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平台建设,各业务职能单位、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协同、协作。
(四)、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息化举措,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互动渠道,更好的听取民意反馈,为改善政府职能工作提供反馈依据。
(五)、信息化工作应统筹规划、合理建建设,应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资源过剩,现有信息化资源应最大化保值增值。建设过程应以实用性为前提,立足实际需求,把握技术、平台的先进性和扩展性,适度超前,但应避免盲目追捧新技术而导致过度建设和资金浪费。/ 16
五、阶段性规划建设内容
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目标明确、总体规划,重点突出、讲求实效,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总体原则,分阶段建设,建设过程应明确建设用户单位、建设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做好跨部门协调,各单位部门应做到责任明确、分工清晰。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支撑后期业务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房、网络、PC计算机、基础软件支撑环境,目前,办公大楼与商务中心大楼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近期仍需进一步完成以下建设内容:
(一)完善商务中心机房设施
(1)于商务中心选择合适的位臵作为机房,要充分考虑安全、防尘、防潮、线路、用电、承重、消防等。
(2)在机房部署UPS不间断电源,保证停电后重要系统能够至少支撑运行30分钟。
(3)为支撑今后大容量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并确保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安全,根据实际需求用量增加网络存储软件和设备。
(4)根据实际需求增加购臵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并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
(5)为满足商务中心大楼入驻的各职能单位、企业的/ 16 应用,根据实际需求改建基础网络环境,增加机房服务器、交换机设备,满足各单位的基础信息化需求。
(二)实现商务中心全面无线网络覆盖
单位主楼已局部覆盖智能无线网络,随着移动应用的增加,应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包括主楼全部楼层,以及商务中心大楼全面覆盖无线网络。
随着工作计算机终端与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包括手机、iPAD)的增加,目前的接入带宽可能会面临压力,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实时分配网络带宽,以保证业务系统运行与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应通过网管设备软件实现对无线网络接入的监测与控制。
(三)满足业务应用软、硬件支撑环境
根据政府单位正版化要求,应根据实际业务系统应用需求和服务器梳理采购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支撑业务系统安全、合法的运行。
(四)业务职能部门信息化系统建设
1、基础资源服务与共享平台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应以政务信息资源数据/ 16 以完成多库合一为核心,基础信息资源包括地区、组织、机构、用户、代码、标识等公共基础数据,为政务大厅工商、税务、质监、城管等各职能业务单位建立政务应用提供基础共享数据与公共资源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采用基于身份管理的安全授权管理平台,实现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可同时为网站门户、OA办公等多业务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登录和访问控制功能。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在未来将作为区内整体信息化系统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和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为所有信息系统提供总线型服务,从而满足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的要求。
搭建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应制订并遵循以下标准:
(1)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是关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性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基础性标准、总体规范及技术框架等,在整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地位。
(2)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它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标准、网络服务商互联/ 16 互通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等各个方面。
(3)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是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包括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的标准,是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基本的组成部分。应用支撑标准主要针对部门级的电子政务应用,在规范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4)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是为规范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设计而制定的相关标准,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元及其代码、电子公文格式、流程控制等标准。应用标准是为承担电子政务系统开发的软件厂商提供的,对规范系统开发,提高系统开发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5)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是为电子政务实施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包括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证书格式等标准和规范。信息安全标准对维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公众的隐私权、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6)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主要是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标准,它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工程、电子政务项目验/ 16 收与监理、电子政务系统测试和评估,以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等涉及到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为实施电子政务监理和评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有利于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质量和水平。
2、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应引入智慧城市管理理念,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
通过建设智慧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通过移动应用技术,增强民众互动参与程度,进一步理顺我区及各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相对独立的局面发展到协同一体的智能化、移动化公众服务。
通过智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实现移动智能化取证、多媒体实拍场景、定位轨迹、综合考核的自动巡查措施。可以有效落实执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社会承诺”等相关工作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大督察督办力度。有力推进城区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 16 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提升区内企业民众的幸福指数提供多方位服务。
3、各部门业务管理应用系统
应积极采集我单位下属各业务职能单位(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建设需求,协助使用部门做好技术支撑,协助采购、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并根据已有资源,对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提供支撑与运维保障。各部门选用系统或开发系统时,应尽量遵循数据互通性为基础,最好选用整套的基础应用系统,根据各部门需求挂接相关功能模块,保持内部业务系统的整体性,数据的集中性,有利于整体规划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我单位信息化应用覆盖互联网范围的众多网络用户,承担着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其业务性质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导致它不可避免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如黑客攻击、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从技术角度,各系统由网络连接设备、网络线路、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等构成,这些要素自身都存在各种可被攻击的弱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安全性问题,才能确保整体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16 信息安全是具有广泛性的,涉及到各系统的帐户信息、公共资源共享与交换等等,这些应用都必须解决全网统一的身份鉴别,解决数据的完整性、资源的访问控制和授权、敏感信息传输与存储的机密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
信息安全的管理方面要考虑安全标准规范的建立、规章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策略的制定、系统人员的安全培训等,与技术保障紧密结合,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安全管理及维护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应遵循“整体防护、务求实效”的原则设计建立。根据风险的不同层次,对信息安全防范要重视以下几点:
(1)机房的物理风险:如防盗、防火、防水、防断电等等。
(2)设备的物理风险:恶劣环境、意外故障、断电、超负荷运行或者不当的维修管理都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重要信息丢失。
(3)数据的物理风险:储存场所的安全和不良室内环境可能导致信息丢失或物理介质永久损坏。
(4)网络风险:攻击者利用网络协议的弱点,进行网络信息监听,窃取网上的机密信息或用户信息,不合理的局域网设臵导致访问权限的开放和病毒的影响。
(5)系统风险:系统层的安全风险主要是操作系统系/ 16 统、业务系统自身缺陷带来的安全威胁和病毒攻击带来的系统异常。
(6)病毒攻击:一直是系统安全的很大威胁,尤其由于本系统信息交换频繁,如果受到病毒攻击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病毒发作。
(7)信息篡改: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等业务系统运行在公网,信息在处理、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到攻击者对信息进行恶意修改、删除,极大威胁业务的开展。
(8)管理风险:规章制度不严,使恶意攻击者可以钻安全管理的空子,发动网络攻击;技术措施不力,使系统安全维护得不到足够的技术保障;人员培训不够,使系统面临更多的误操作,从而削弱系统的安全性。没有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工作,对于各类漏洞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六)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化运行维护保障的目标是为我单位以及入驻单位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全面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处理故障,保障日常办公应用。在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对发生的问题、解决方式、处理结果、规范规章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省内外兄弟单位现有运维规范及标准为参考依据,根据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运维规范与/ 16 管理制度。规范的运维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运维服务中的运维工作记录、运维流程管理、运维考核制度。
对于我单位当前的信息化设备和维护需求来说,系统运维需要具备网络、硬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等比较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协调处臵能力,运维工作可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并择优选择专业化运维服务公司来承担运维工作,做到内部有监督机制,确保维护工作中不出现安全隐患。/ 16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医学院中医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部分
总纲
建设 “信息化中医医院”,并支持“跨区域性”医疗作业及管理、支持医学临床信息应用,并包含科研信息应用、以及共享;支持社会公众信息共享;建设开放性的涵盖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业务过程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
一、关于信息 化中医医院系统
系统支持中医(养生、保健、以及国医医疗)服务信息应用,支持医院管理信息应用。
二、关于区域性医疗及远程
系统支持“中医医院”远程信息交互,支持城区——社区信息交互;应用软件系统支持本地——远程(西海岸)各类医护(站)信息共享应用(包含管理信息应用);支持运程(长春国信、北京等地)信息调用及管理共享。
三、关于公众信息共享
系统支持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农合管理部门数据交互;支持国家银行机构柜台服务及相关数据交互;支持公众网络(互联网)用户访问,及相关业务下、固定权限下数据交互;支持国民健康(病案)信息建立及共享。
四、关于中医医院医、教、研业务系统支持中医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业务过程;支持学院本部临床信息教学的应用。
第二部分
项目业务(物理流线)草案模型
一、院前1、互联网站(信息互动 业务)),略。2、社会 交际业务(营销业务),略。
二、来院1、主业务流
分检-门诊服务中心分检诊室 主检诊室 主检诊室 国医堂养生堂 医技检查室体检完成 体检完成入院治疗 入院治疗治疗后离院 治疗后离院治疗活动 治疗活动体 体检 检活 活动 动预检-医技 预检-医技检查活动 检查活动体检-门诊 体检-门诊来院 来院“项目”业务主流线 2 2、服务中心流程
服务中心业务流程,涵盖、导诊、财务、药品四部分。
诊前部分,以“项目”经营管理为核心,涵盖信息处理及公开发布工作。
主要以医院 “营销服务” 为主线,完成体检 —)
门诊前段业务(包括财务预收、套餐管理部分)。
财务部分,以挂号、收费(包括体检 — 门诊 — 住院用费)、银行外来、财务报表业务为主;兼管物价。
导诊部分,以导检服务、导医服务为主;以全程服务(缴费、陪检、用药)
方式为宜,具体视“病人”级别确定。
药品部分,略
中心导医部分预约体检服务体检(检前)管理部分体检-门诊财务部分财务总收住院财务部分门诊(导诊)部分体检区 体检区入院治疗 入院治疗门诊区 门诊区用药服务活动 用药服务活动门诊投药 门诊投药预约来院 预约来院体检 体检“项目”导检-门诊(医药)服务中心 主作业流程门诊就诊服务会员体检服务会员来院 会员来院体检-门诊 体检-门诊普通来院 普通来院门诊 门诊体检(导检)护士部分门诊(导医)护士部分银行往来 银行往来药库 部分 药房 部分药品(管理、会计、统计)
(管理、会计、统计)
部分住院投药 住院投药药品采供 药品采供 药品财务报告 药品财务报告医疗财务报告 医疗财务报告中心财务部分 中心诊前部分中心药剂部分中心诊前信息处理部分网站信息公开信息会员交互信息处理部分 3 3、体检医疗技术服务,可分为 ——; 分科检,分科主检、总检检部分;4、医技服务,供体检、门诊共享;5、国医,门诊诊间诊疗部分;6、养生,门诊治疗部分,包括中医手技治疗、西医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后期可以拓展成“住院治疗”,或园区内(会员)家庭医疗服务方式。
三、离院对退会、体检后客户、诊后病员、康复离院病员 —— 随访业务。
第三部分
技术规划及技术方案
一、核心技术规划方案 1、网络技术目标,构建一个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可扩展的、开放的、技术先进的网络基础平台,满足医院未来 5 年以上或更长时间内的业务不断发展需求。
技术上确保实现系统:
可靠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冗余和备份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迅速恢复 高性能—在用户较多、突发流量大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网络瓶颈,阻碍正常交易;
多业务—系统具体承载 HIS、LIS 数据业务,PACS 影像业务,WWW等业务。
易管理性—系统支持图型化管理,支持流量分析、运行状态管理等,支持安全监控等。
1、组网:设计概念支持三层交换(网络“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先期采用千兆骨干以太网解决方案(逻辑)。分检部分(挂号、收费、导医)财务管理“项目”体检服务中心 “项目” his管理部分 “项目”诊室MCU国医诊区1 国医诊区1 国医诊区2 国医诊区2 国医诊区N 国医诊区N远程控制“项目”医护用户医技站 医技站养生-住院 养生-住院医护站 医护站国医门诊-体检 国医门诊-体检医护站 医护站广域网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信息(项目平台)远程
医学院——国信——西海岸平台)……长春国信、北京 医学院用户 其他远程诊室诊区1 诊区2 诊区N西海岸his用户医技站 医技站 研究站 研究站 医护站 医护站【物理线路或采用VPN专线方式】
2、组网策略,采用统一系列交换设备,确保系统获得高技术性价比,支撑统一网管方案。构成医院核心业务网络。方案 初期由于业务有限信息点数及各信息点的业务流量都相对小,网络工程仅考虑核心层、接入层(无会聚层),以求控制设备资金投入。随着后期的(西海岸)建设完成,医院业务的提升,网络处理能力增加,以及“新业务”出现,结合两期建设开始拓展网络,形成三层结构 ——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适时增加设备,以求资金合理使用。
3、核心服务器,远期目标服务集群化(集群包括 HISLIS(RIS)PACSWEB服务等)。系统集群管理,可以根据业务开展情况适时选用第三方热备软件完成服务器的集群管理,第一期核心服务器,以支持适当 HISLIS(RIS)即可(支持包括体检、国医、养生部分即可)。4、外网,——支持 Internet 出口;先期仅考虑网站功能,以支持“系统的运营”;同时支持长春国信、北京等地的信息调用。
综合拓扑图
二、应用软件
初期,应用软件部分以原“商业软件+客户化修改”为只要模式组织完成。
his 应用软件,包括体检(门诊)、养生堂(住院)电子病历医嘱软件为先期核心,要求整体确保 LIS 网络化业务、PACS 影像网络化。
中期,PACS 应用软件部分,PACS 影像网络化工作进入一期“统一规划”,待初期(his 应用软件)完成后再行实施。
后期,在“西海岸”实现后,启动后期应用软件系统“整合”,实现网络“开放”以及远程。
应用软件整体规划如下:(各子系统名及简要功能)
子系统及功能名表
规
划
子
系
统
名
称
特征1
治未病管理系统(中、西体检)
支持会员管理、web 服务
2
门、急诊挂号系统(含电子预约)支持电子银行结算、web 服务 3 3
门诊服务系统(含诊表发布、门诊清单)支持出诊表规划 4 4
门、急诊划价收费管理系统(含物价、优免、医保接入)支持电子结算、借记卡服务等 5 5
门诊医生工作站(含医技查询等)
支持合理用药、期刊、web 服务等 6 6
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含优免、医保接入)支持电子银行结算、借记卡服务 7 7
住院收费管理系统(含电子帐表、医保数据管理)支持电子银行结算、web 查询服务 8 8
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含电子禁忌、进销账目、付款管理 支持药房托管、用药监测、9 9
医技管理系统(含电子预约、排队、Ris,费用管理)支持电子预约、排队系统、Ris 11
临床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LIS(全系统双工)
支持全系统双工 12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含大、小 PACS)
支持全系统 PACS 应用(大 PACS)
医保管理系统(3 保及农合、欠费管理、通道管理)
支持网络实时结算、及统计 14
物价管理系统(项目打包、分项金额结算)
支持项、类结算、及统计、更新 15
系统管理员系统(含内、外网权管理)
支持图形化内、外网权管理 16
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含成本分析)
支持成本分析、计划预警 17
其他
【以上先期实施,以下统要求统一设计考虑。】
住院医生工作站(含医技查询、移动业务等)
支持合理用药、期刊、web 服务等
门诊护士工作站(护理病历、医嘱、PDA 移动业务等)
支持合理用药、期刊、PDA 业务等
住院护士工作站(护理病历、医嘱、PDA 移动业务等)
支持合理用药、期刊、PDA 业务等
中医电子病历(含医嘱互动、日志管理、教学栓里)支持历史病案查询、质检业务等
中医医嘱病历(含病历互动、日志管理)
支持 PDA、教学管理
手术麻醉管理信息系统(含手术管理及手术医嘱管理)支持病案查询、质检业务等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含供应消毒系统、疾控管理)
支持固定资产、疾控、消毒物供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仪器设备台帐、折旧)
支持固定资产、折旧、供应
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含病案分析、统计;TCD+ICD)
支持病案 TCD+ICD,电子调阅统计
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含卫统、分析、医院二次统计;)
支持各类工作量统计
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信息系统(含辅助决策)
支持辅助决策、实时工作量统计
病人咨询服务信息系统(含自助查新、互动业务)
支持本地、远程
数字图书馆(含期刊)
支持本地、远程,及互动业务
管理之窗(含内网管理论坛、OA)
支持论坛、OA、宣教
OA(含外网管理论坛、涉密 OA)
支持外网管理论坛、涉密 OA 宣教
系统应用软件功能具体包括电子病历在内的医生工作子平台、临床信息子平台、医院业务数据子平台、医疗服务信息子平台、临床理化数据子平台、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子平台;院长信息子平台以及门户网站等 7 大平台。
系统各平台整体支撑“中医医院”(西海岸)远程数据应用,以及区域信息共享。系统通过“互联网”虚拟构建 “开放平台”,配套建设“项目展示平台” “国信信息数据管理平台”。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技术方面 1、技术管理,掌握核心技术,对涉及知识产权的源代码,必要时采用技术购买方式解决。全部工程设计资料档案化管理;核心、关键设备资料档案化管理;维修更新工作实行建档管理;日常运行日志建档管理。
2、技术标准,系统建设中涉及的应用技术典表必须采用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如:ICD、TCD、D3、基本药品名录、中医病历首页(病历)标准、统计报表标准、处方标准、健康档案标准等),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行业管理文件、技术标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国家、国际标准。
3、技术培训,系统建设期间技术方案、设备需求均要求附带培训。
4、技术考察,考察他院技术、流线、功能。
二、人员方面
1、人员配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工程。
2、人员技术结构:
熟悉医疗管理及 IT 技术人员首选;IT 技术人员从事过医疗软件开发次选;其他硬件、网络类的技术人员(可以兼)。关键在于确保信息应用的维护自主,确保信息系统及医院业务正常运行。
3、梯队建设:后续加快梯队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及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确保软硬责任分开,信息数据与运行分开的前提下,兼顾队伍精干。
三、资金配套方 面
1、建设及运行资金常规来源 以年业务收入的 2.5%列入(不计算政府拨款)建设及运行资金额度。其中 1%用于运行费用; 1.5%用于建设及改造。
2、政府专项建设资金 申请信息化建设政府专项资金,以及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大型设备更新项目、专项建设。
3、其他专项资金 包括科研项目中的信息设备资金等。
四、配套机制 1.在确保医院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制度、应急)内容。
2.信息科室弹性作息时间。
第五部分
建设实施
一、综合布线,采用光缆与超五类双绞线、六类双绞线组网。
二、主要应用软件
【 此部分 参见第一部分 子系 统及功能名表,以及附表《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供参考))》】1、主要应用软件要点
费用子系统(包括:体检预约+挂号)——体检+门诊)—住院处—养生堂+疗区;套餐、收费、vip 卡—财务总收—基本医疗保险用费管理等)。
体检——门诊医生站子系统(包括:体检挂号接诊—门诊体检分检病历—体检处方—医技申请—体综检报告(+入院申请)等)。
药剂管理子系统(包括:药管—药采—药库—药房—药统药会—门诊自动投药—住院投药摆药等,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等)。
疗区中医电子病历——医嘱子系统(包括:首页—病历—病程—出院—告知文件;医嘱开立—执行;住院处方,费用查询—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等)。
统计核算子系统(包括:财经统计—卫生统计;病案统计管理等)。
院长查询子系统(包括:财经统、统计、实时、物资、管理等查询)。2 2、主要子系统功能说明
门、急诊挂号系统,支持中医院门、急诊挂号基础业务,支持高峰流量 120 人次/分;具有挂、退、换,医保挂号、读卡挂号能力;票据打印、补打能力;具有日结、日结查询、日结单查询、挂、退号查询能力;发票号管理业务。支持应诊表、预约表、医生表业务。系统支持集“中医通用”挂号业务;系统支持挂号到一级科室、二级科室、诊间。
支持集中、批量、预约等挂号方式,支持挂号分类;支持门诊医生电子挂号。系统具有号统计能力,支持包括西医挂号方式、分诊方式、预检分诊方式在内的门诊业务结构。系统支持门诊病员信息记录、修改,系统支持门诊病员信息分类统计。
系统符合了患者“择老中医”的就诊心理;同时,支持了电子统计。
门、急诊划价收费管理系统,支持中医院门、急诊收费基础业务,支持高峰流量 120 人次/分;具有退、医保收费、读卡收费能力;票据打印、补打能力;具有日结、日结查询、日结单查询、退费查询能力;发票号管理业务。
系统支持门诊医生站功能(后台网路划价);支持划价收费分合;支持卡、现、支、汇、记帐收费;支持手工、电子方式处方、项目收费;支持中、西药品医嘱方式电子收费,饮片医嘱方式电子收费,合理取舍;系统具备中、西药物禁忌、超量等提示;医保超限提示;支持单笔业务医保结算方式,支持总收医保及各类病人日结算、月结算、报表。具有药品包装转换能力,处方医生记录能力。系统支持一票依据制及一票多据制;系统具有总收票据管理业务(发行、作废、报废);系统具有收费发票号处理业务。药品收费,包含库存量预冲减——释放功能; 系统具有累加方式收费能力,支持 “唱收” 收费及收退自动计算能力。系统支持饮片处方代码录入方式,支持普通中草药处方(21味)全业务处理小于 15 秒操作。
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系统支持入、出、转常规信息管理,具有门诊信息共享能力。支持入、出、转预约;具备入、出、转统计、查询能力。系统具有入、出首页处理能力,支持科间直转业务;系统支持 2 级分床业务,床位表管理;以及绿色通道业务、担保业务。系统支持多类住院号队列发放、回收,各类住院病人住院号管理召回业务;系统支持中转中结业务。
配合 住院收费管理系统支持预收款,支持建账户几户头管理,支持卡、现、支、汇、记帐结算收费;完成优惠、折扣业务登记、折扣结算能力。支持病员信息修改。系统支持清单业务、预结算业务。系统对票款业务执行日结、月报;系统具备定时结算能力;系统具备财务日报、银行往来、现金、借记账日记账、日报表功能。
系统具备票据打印、补打能力。系统具备查询能力。
住院收费管理系统,具有预收费及记账功能,支持疗区记费、统一预收费业务方式。
系统支持全免出院业务,系统具有挂账、坏账处理能力,具有在院费用统计功能。
预收款业务,支持卡、现、支、汇、记帐预收(退)业务,支持预收款票据业务,支持预收款银行往来(包括利息)对账调账业务。
记账业务,支持患者建销户业务;支持欠费管理;具有医保预结算欠费提示功能;支持医嘱方式、处方方式批价记账;支持自动记费业务;具有退费(对冲)能力;支持医保记费;支持日清单业务;具备药品收费,包含库存量预冲减——释放功能;病区住院平均用费、住院用费管理查询业务(超欠提示);绿色通道作业。
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具备门诊处方、门诊病历、医技全处理功能,实现了即“控制处方流失”,又保护“患者知情”的系统设计目的。系统含各类处方处理(包括各类中药处方)、门诊小病历处理、医技申请处理、中西(医保)诊断(ICD、TCD)等; 含中药方剂模板、中药处方快速录入;含中药配伍禁忌、用药超量、重复用药管理等。系统提供小病历“补打”、“续打”及历史病历(案)、历史用药管理查询功能。
系统具备医嘱方式、处方方式作业基础(含频度、频次、服法、给药途径、炮制、禁忌、超量控制功能)。系统包含协定、成组处方处理功能,具备药品计费费库存量预冲减——释放功能。
系统具备门诊病历、申请、入院通知打印、续打、补打功能。具备工作量统计、处方查询能力。
门诊护士工作站,具备系统财务处理、工作量统计业务;其他参见住院护士站。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具备处方、病历、医技全处理功能,系统含各类处方处理(包括各类中药处方)、病历处理、医技申请处理、中西(医保)诊断(ICD、TCD)等; 含中药方剂模板、中药处方——病程互转录入能力。含中药配伍禁忌、用药超量、重复用药管理等。
系统提供首页、病历、病程、小结、告知、会诊的医疗文件“补打”、“续打”及历史病历(案)、历史用药管理查询功能。系统具备病案质检、值班日志处理能力。
系统具备医嘱方式、处方方式作业基础(含频度、频次、服法、给药途径、炮制、禁忌、超量控制功能)。系统包含协定、成组处方处理功能。
系统具备门诊病历、申请、入院通知打印、续打、补打功能。具备工作量统计、处方查询能力。
系统支持其他查询(医保项目、药表,ICD、TCD 表,期刊等)
系统配合 中医电子病历、中医电子医嘱应用。
中医电子病历、中医电子医嘱
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具备格式病历(固定结构)、首页、病历、病程、小结、告知、会诊文件处理功能,具备中、病历首页处理能力,中西(医保)诊断(ICD、TCD)处理能力。系统支持各科(包括麻醉科)应用。
中医电子医嘱,系统含各类医嘱开立、批价业务;支持中、西医医嘱格式、手术医嘱、重整医嘱、医嘱页处理; 支持各类医嘱业务。中药处方——病程——医嘱互转记录能力。系统具备医嘱方式基础作业(含频度、频次、服法、给药途径、炮制、禁忌、超量控制功能)。系统具备医嘱开、停、废、撤业务能力;与护士执行系统构成完整的医嘱系统。
系统包含协定、成组医嘱处理功能。系统具备医嘱打印、续打、补打功能。系统配合 中医电子病历应用。
住院护士工作站,含 中医护理电子病历,床位管理、一览板管理、出入院、召回、医保查询及中西医电子医嘱执行能力。
系统具备各类医嘱批价业务,支持医嘱退回。系统具备处方方式基础作业(含频度、频次、服法、给药途径、炮制、禁忌、超量控制功能)。
系统具备医嘱停、废、撤业务能力。与医生执行系统构成完整的医嘱系统。
系统包含医嘱—病历查对能力,批价查询、用费查询、欠费管理、日清单业务;具备摆药单处理、领药申请、大输液业务能力。系统支持排班、请领业务。
系统支持体温单业务(生命指征)处理。系统包含具备医嘱打印、续打、补打功能。系统配合 中医电子病历应用。
手术麻醉费用处理系统,具备系统财务处理、工作量统计业务;其他参见住院医生站。
医技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系统财务处理、工作量统计业务;其他参见住院医生站。
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定制开发”过程中,技术数据确定:“中医处方数据量大于西医处方数据量 1.5 倍”;“系统中药数据量材大于西医药材数据量 1 倍”。给药途径、调剂等内容均大于西医”。
系统具有药品双编码、规格、包装、剂型、给药途径、处方炮制、药味炮制、处方禁忌、草药配伍禁忌;以及各类处方格式打印处理能力。
系统含西药的管理及用药方法。支持中医(西医)电子医嘱应用、门诊医生站应用、后台批价、后台投药。系统支持摆药——投药业务,以及门诊领药队列叫号。系统支持大输液管理(借记账方式)
系统支持药库、药房、药统、药会账表、单药品帐页业务;具备药品金额—数量双管理能力;具备销售、库存统计。支持库容、库限、借药、换药管理业务;系统提供药学信息处理能力。
系统支持药品各类报表,具备查询、用药查询,“可控”处方统计能力;系统具备药价公示能力,提供查询能力;系统支持门诊电子处方投药,具有库存预冲减及释放功能。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物资采购、入、出、盘、损业务、调拨业务;库管——库会分离管理;支持帐表业务,单帐页业务;支持消毒供应业务;支持各类消耗、维修工时业务;支持房舍支出管理。
系统支持各类财经来源入库、支持无发票入库;各类的单据打印、补打。库存报表、消耗报表。采用国标“物资编码、分类”。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固定资产进、盘、出、折旧业务、调拨业务;库管——库会分离管理;支持帐表业务,单帐页业务;支持技术档案业务;支持维修附加业务;支持房舍管理。系统支持各类财经来源入库、支持无发票入库;各类的单据打印、补打。库存报表、卫统设备报表标准。采用国标“固定资产分类、编码”。配合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用。
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具有经济核算统计、核算单元设定、核算系数设定,单元业务量处理;具备一次数据处理(导出)能力;系统包含医、药、护、技,各类支出“计算”。系统支持单项目统计——核算;系统支持非固定报表查新。
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病案入、借、查、调、销管理业务;支持病案登记、柜架管理、出院病人电子登记;系统采用中、西病案首页数据卫统报表,支持病种统计;ICDTCD 编码方式。
系统支持“两级”电子病案质检、管理,及痕迹记录。
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系统产生固定卫统法规报表;系统具备定时统计数据采集、校验能力;具备一次法规统计能力;具备医、药、护、技各类数据“随机处理”统计能力;系统无“自由报表”功能。
系统提供医务数据、病案质量、医院运行数据。
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信息系统,系统查询统固定卫统法规报表;实时查询查询、门诊、疗区、药剂、物资、人员状态;支持重患查询;系统具备场景图形监控能力;系统不提供辅助决策分析。
病人咨询服务信息系统,提供屏查询功能,支持消费、医生、清单、技术特色等查询。
临床检验 信息管理(单机系统 RIS)),提联机数据处理功能及结果、工作量查询功能;具备 S RIS 处理技术支持补打。
医保管理系统,具备联机动态库数据处理功能。系统支持读卡信息共享,支持数据共享查询;具备医保结算数据报表,月结、年报。
系统支持“三表”处理业务;超限管理;特殊医疗管理能力;网络审批。
物价管理系统,系统支持统一物价信息共享,支持项目合成——单项目计费及清单业务;系统支持逻辑方式系统物价更新;系统具备物价项目编码方式查询;系统包含物价公示、历史物价处理能力。系统支持物价表导出处理能力。
系统管理员系统,略。附件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灾难应对预案》供参考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简称:HIS 系统。计算机 HIS 系统因故系统停机视为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灾难”。其原因包含:(1)计算机服务器软、硬故障停机(短时不可恢复)时;(2)医院市电系统及计算机后备电源系统同时停止供电(短时不可恢复)时;(3)突发公共事件造成 HIS 系统停机(短时不可恢复)时;(4)自然灾害造成 HIS 系统停机(短时不可恢复)时;(5)医院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任务要求医疗业务必须脱离 HIS 系统作业时;(6)不可抗力造成 HIS 系统的停机时(短时不可恢复)。
1、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1)准备及物资储备 ①医院各职能管理科室必须准备协调下属部门动作预案或方法; ②收费科室收款员必须熟悉手工收费方法; ③信息管理部门必须储备近一周内的《医院手工物价全表》; ④收费部门必须储备大于两日份医院手工挂号、收费票据; ⑤住院部门必须储备大于 200 人份手工预交金票据及《病人入院登记册》; ⑥医保部分必须储备手工《医保待遇管理规定》; ⑦各疗区储备《医嘱登记本》; ⑧药剂、后勤结合相关业务储备必须手工业务登记本。
(2)灾难(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①门诊办、导诊部门人员全部到位,负责门诊疏导、解释工作; ②保卫部门人员全部到位,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③计算机技术人员全部到位,听调; ④挂号处、普通收费处、医保收费处、住院处启动手工收费方式。
启动手工收费工作要点:
财务部门清点登记全部收款员机器票据、款额(以备查账); 财务总收按等额下发医院手工挂号、收费票据; 信息管理部门下发《医院手工物价全表》。
⑤当月手工票据统计亦有效,相应的补入机器票据统计无效;⑥各疗区采用《医嘱登记本》方式管理;(3)应对后期(系统恢复后)的工作 ①应急案中止后,收费、住院、计算技术人员负责补录手工收费数据; ②医保、财务部门及计算技术人员负责完成对医保病人退款、记帐; ③院办、医务、医保负责有关事件的对外联系; ④各疗区将《医嘱登记本》记录内容转录入计算机系统。
2、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启动(1)预案警报与自动启动(2)HIS 系统停机,短时不可恢复为应急预案警报;随后应急预案自动启动;(3)预案的决议启动:在特殊环境下,经医院管理层会议决定启动;预案的突然启动在突发事件时,现场主要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们可决定紧急启动,并向领导班子紧急汇报、通知医院相关部门到位。
3、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状态的解除(1)
解除条件:HIS 系统功能恢复或重新启用;(2)
解除顺序:
HIS 系统功能恢复或重新启用后门诊先行恢复,其后为住院部分、统计部分。
(3)
部分解除与全部解除:在数据未恢复之前视为部分解除;HIS 系统与数据恢复后视为全部解除。
(4)
解除令由医院领导层下达。
5、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管理(1)
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应对管理(2)
HIS 系统灾难(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医院领导直接协调管理,具体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处理由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直接向医院领导班子负责,全责处理并汇报。
(3)
系统灾难事件的确定:按“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灾难定义”规定执行。
(4)
预案启动:按“应对预案的启动”规定执行。
(5)
医院灾难(突发)事件动作下的特别管理规定 ①对医院灾难事件处理工作中“擅离职守”、“敷衍啬责”、“不负责任”、“不作为”的职能管理人员实行即时免职; ②医院灾难事件一经发生,医院计算机技术人员全部执行无假日休息制; ③应急方案动作期计算计技术人员如请假视为“辞职”(极特殊情况例外)。④医院收款员在应急方案动作时隐秘票款者,倍罚款,并开除; ⑤应急方案动作后期医保、财务、信息管理人员(含收款员)实行轮休制,直至数据补录完毕。
陈灿杰
***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规划
长春师范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辟专门章节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指导思想与建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加快学校“十二五”总体规划建设出发,适应师生对数字校园的强烈需求,坚持以下原则,实现我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推进校外实验基地(场站)的网络建设。
——大幅度提升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无线网覆盖全校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以至校外教学实验基地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引入和逐步普及先进的3G、802.11n技术,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构建多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云”校园网系统。基于虚拟技术和云架构,整合校园网主网与各业务专网,通过MPLS VPN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进一步升级、调整和优化校园网技术结构和网络资源,为实现校园网对语音、数据和视频支持的“三网融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建立起一套大容量、高性能并具备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的VPN系统。
——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基于CNGI网络的推广,探索IP技术、3G、4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
——建立全校集中的服务器托管中心。将各单位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
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校园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学术、软件、影视、音乐等公共文化艺术与娱乐资源建设;完善网络电视系统,推进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网络点播,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服务。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
——校园服务资源:将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为校园社区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基于3D技术开发我校数字地图。
——校园正版软件资源:集中采购并向师生提供正版操作系统、办公、防杀毒及数据库类公共软件,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提高师生的正版使用意识。
(四)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统一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孤岛”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建立包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
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先进的电子校务系统。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改造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加速信息流动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完善教学、人事、财务、设备资产、学生服务等应用信息系统。基于全校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及集成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深化校务系统应用,建立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升级我校视频会议系统,降低校内大型会议成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后勤服务流程,提升校园社区后勤服务智能化水平,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社区。
(六)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全方位渗透,使师生对于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