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XX大学信息化建设
规划方案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五月 / 129
目 录 2 方案背景...........................................................................................................................5 现状与痛点分析...............................................................................................................6 2.1 2.2 XX大学信息化现状................................................................................................6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6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7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7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8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8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9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10 2.3.1 建设过程........................................................................................................10 2.3.2 应用过程........................................................................................................11 2.3.3 维护过程........................................................................................................12 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12 3.1 3.2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1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14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14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15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15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16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16 3.3.1 运营生态体系................................................................................................16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17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20 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21 4.1 整体框架.................................................................................................................21 / 129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23 4.2.1 基础支撑平台................................................................................................23 4.2.2 应用服务........................................................................................................38 4.2.3 原有业务系统集成........................................................................................61 4.3 二期建设内容(2018年~2019年).....................................................................66 4.3.1 统一支付平台................................................................................................66 4.3.2 人事应用服务(二期).....................................................................................74 4.3.3 宿舍应用服务................................................................................................93 4.3.4 离校应用服务................................................................................................94 4.3.5 就业应用服务................................................................................................96 4.3.6 自助打印服务..............................................................................................101 4.4 后期建设内容(2019年~2020年)...................................................................106 4.4.1 科研应用服务..............................................................................................106 4.4.2 教务应用服务..............................................................................................106 4.4.3 安心守护服务..............................................................................................113 4.4.4 运维运营服务体系......................................................................................114 6 长效运营机制...............................................................................................................121 风险评估与保障措施...................................................................................................122 6.1 6.2 6.3 6.4 7 执行方案风险.......................................................................................................122 资金投入风险.......................................................................................................122 人员保障风险.......................................................................................................122 过程管理风险.......................................................................................................122
项目实施计划...............................................................................................................123 7.1 7.2 7.3 项目建设步骤.......................................................................................................123 项目实施组织保障...............................................................................................124 项目培训和推广措施...........................................................................................125 人员培训计划...............................................................................................................127 8.1 IT组织建设..........................................................................................................127 8.1.1 部门使命......................................................................................................127 8.1.2 部门职责......................................................................................................127 / 129
8.1.3 建议..............................................................................................................127 8.2 IT人员培养计划..................................................................................................128 / 129 方案背景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公平性、多样性、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运用信息化优势,加速形成教育现代化属性的过程,是将“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信息数据整合阶段。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这批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将不断的往前推进。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思考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作为高校本身来讲,未来的建设重点又将会在哪里?是否存在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模式?
在高校展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高校是一个庞杂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人”。作为主体,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中,由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行使各自不同的职能,拥有不同的需求。这里不仅涉及到校内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院系、班级、宿舍等,同时还包括由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供应商、增值服务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个体。他们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应该承担和获得的权责与价值外,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个体,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将与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生态个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9 现状与痛点分析
2.1 XX大学信息化现状
目前,XX大学经过这几年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实现全校网络覆盖,安全防护能力业已达到“二级”合格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如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可以说这些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校园信息化所具备的管理系统。学校中心机房有在用服务器50余台(不包括各分院独立管理的部分),存储设备数套,分属各处室、分院及图书馆,各自运行、存储独立的管理系统及数字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覆盖校内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领域,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当前已建的这些应用系统,基本能够解决我校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等范畴内结果性数据维护的需求。在方便了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业务、不同阶段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沉淀,作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决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事实证明,学校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各类结果数据沉淀的同时,为各级各类型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业务办理,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环境。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为有了基于独立面向单体业务开发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效率在大幅提升,从我校整体运营层面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方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面向学生,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基于某个业务场景的业务服务。不可否认的是,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展开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原有业务开展质量的同时,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升。
2.2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
在我们描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发现,从我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校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与效果。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29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众多。其间涉及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厂商参与共建,而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核心的单体业务系统,现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设计初期,都在强调顶层规划。应该讲,这样一张蓝图是指导学校后续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的原则。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建设的学校信息化,就会出现实际建设路径与最初设计蓝图不一致的情况。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开发设计,过程相对封闭。而学校信息化一旦需要从单体系统向一体化转型时,就会带来因为封闭技术架构带来的冲突,使整合难度加大,对学校而言建设风险增加。
其二,建设边界相对模糊,带来学校从单体系统一体化转型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的问题。厂商之间互相推诿,撇清责任。这对学校的建设过程无疑风险巨大。
其三,缺乏统一的安全的身份认证手段,各厂商承建的系统对权限的管控手段水平不一,在安全性和用户直接使用感受上都存在问题,师生在使用各信息系统时往往会面对各种账号,在用户体验上大打折扣。
当前,站在学校角度,需要考虑利用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开放技术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统一的运营运维服务体系。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
当前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系统来源于不同部门的采购,软件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这种状况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功能重叠、数据格式多样性和系统之间无关联性。所谓的“信息孤岛”就由此产生,信息孤岛的产生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各系统难于共享信息。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覆盖面较窄,且中间涉及到与该业务部门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长短不一,其应用场景也相对固定。
校级的业务流程现在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相对缺失。带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单体业务系统的人为割裂建设有关。业务部门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 129 的需求提出单位,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业务部门在某个业务场景中的流程需要。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关注校级层面的流程与自己部门业务流程的关联到底有哪些。同时,就是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每流程节点的执行人、执行时间、执行耗时、执行效果、执行评价等这些信息也是一无所知,这也就带来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级流程的缺失。
我们认为,各级组织流程的缺失和对流程监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组织单元处理事务的效率,同时,更严重的是因为流程与其监控手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业务数据产出的质量。时至今日,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了。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我校目前构建的这些业务应用系统,从单体的系统使用情况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况。
我们认为,对业务系统而言,在应用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对应业务数据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谓数据质量的问题。这是影响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级流程中心未能建设或未能形成,在影响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同时,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实为原因之二。
另外,学校对于数据质量的监控,包括数据交换过程的监控、代码标准的监控缺失,也导致数据质量的低下,实为原因之三。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
随着我校业务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带来了针对不同单体系统需求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校方还是建设方,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上,当前最常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从项目阶段上讲,需求调研开始到最终的验收合格,针对这个单体项目就已经结束了。而事实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其需求都会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项目交付方式见长的建设方头痛不已,他们始终需要考虑因为定制和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同样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样,因为建设方的犹豫不决,导致项目进度延缓,风险倍增。项目沿着这个轨迹进展下去,就会发现,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设方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者或需求方就坚决不使用系统,影响应用效果,带来的就是恶性循环。/ 129
我们需要考虑,需求在变,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保持常态化运行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
一直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把现有业务处室的流程数据化为目标,缺失师生个体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便捷性体验设计,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但是师生服务体验缺失。从而,师生对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无法反馈,师生的个体应用诉求得不到满足。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众人负责的现象。学校网络中心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负责机构,但实际的情况是,学校网络中心,对于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责任和实际权限不相称。往往是各个分院自行规划,自行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促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效率的提升,思维的进步,必须将网络中心的职责做一些调整,通过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对接,将高校的信息化踏实做好,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2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
当前,在我校信息化生态中,从参与方看,涉及包括信息中心、外部供应商、学生、教职工、校领导等生态个体。从过程看,大致包括建设过程、应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其中的每个过程都会有不同的生态个体参与其中。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建设内容已经覆盖了所有过程。但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各个生态个体,以至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感觉走入一个无法破题的局面。我校现在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形成一定信息化建设规模的高校,当前考虑:“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仍然没有办法看到心里预期的建设成果?”
2.3.1 建设过程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信息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在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生态个体。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存在较大障碍,并伴有较大风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校领导 —— 效果与风险
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校领导在关注亮点、特色和满意度的同时,毫无疑问会考量资金预算的投入。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因为在设计之初缺乏顶层规划,或因为软硬件/ 129
分离的建设模式,导致预期设计的蓝图、建设路径与效果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可能重复建设的风险。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建设模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后续信息化是否能够持续建设。
信息中心 —— 协调、进度与安全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一直想要成为“主导”的角色。但是,由于高校特定的组织形态,决定了信息中心在实际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办法提高各业务部门信息化的主观能动性,业务部门的自主性很强,没有办法协调各业务部门更好的参与到校级的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去。同时,信息化项目推进的进度与安全也无法通过一种好的方式来进行掌控。
建设方 —— 需求与成本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的业务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建设方的建设进度和学校投入成本。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降低,甚至规避掉因为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成本投入与风险。以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项目无法交付、无法验收。
2.3.2 应用过程
信息化建设最终核心是如何向不同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服务人群真正的使用起来,因为只有真正的使用起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配合信息中心、建设方更好的迭代信息化产品。但在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不少高校的应用程度并不高,除了因为使用者自身信息化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对于各类使用者的渗透程度其实并不高。我们从应用过程上的几个生态个体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学生 ——参与与体验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其建设核心大部分都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范畴。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更多是为了管理者服务,学生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很弱。而就是在那些仅有的一些应用中,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信息化给其带来的价值,用户体验差。这就使信息化没有办法在高校总体人员规模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人群中进行有效推广。
教师——服务与感受
教师在高校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这么多年来始终占据这主导地位和主要应用人群。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高校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核心集中在管理信息化,教师无法跳出因为业务流程信息化带来的约束,无法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项服务,甚至出现业务开展服从信息化而不/ 129
是信息化服务业务需求的情况。再加上信息化无法能够让教师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了当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教师人群的应用推行受阻,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
管理者——效果与决策
这里定义的管理者主要涵盖高校的各层领导以及业务部门。他们是高校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脑和手。各层领导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办法看到因为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没有办法给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各类决策数据。而承担执行角色的各业务部门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要求不能满足,信息化不能保障业务的连贯性,以及变更响应的不及时,也给业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3.3 维护过程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下,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始以及最后的结束。而结束的标志就是验收。在验收之后,如此庞杂的一个信息化工程,高校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没有办法覆盖对应的管理业务。导致项目最终有人建,没人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面临着维护和管理的压力。主要集中在:
信息中心——运维与监控
一个校级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无法准确的获悉来自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方向的状态的实时信息。同时,信息中心无法快速定位、处理能力不足以及用户使用的状态监控也成为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的短板。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工具或方式,协助信息中心展开校内信息化环境的运维与监控,是信息中心长久思考的问题。
建设方——责任与服务能力
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下,建设方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项目是否验收。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情况下,建设方的责任一般到项目验收结束,其后续服务力度将会减弱。而这一动作,对信息中心来说就是不小的压力。在加上很多建设方在服务能力上有所欠缺,成为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后期应用的原因。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
3.1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本质在于通过这种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 129
并以此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有线下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网络中,使其数字化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在全面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业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梳理、完善、优化各类流程,形成校级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为各类角色人群,包括师生、各级领导、信息中心、第三方开发者等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前述中,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不论模式如何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生态”就在那里。之所以强调“运营”,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传统建设模式下的信息化没有能够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生态个体,正是因为在传统建设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定位于“运营”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们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更加有效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以此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常态化、持续化。
在构建我校信息化生态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本质,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通过设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态下的组织结构,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态的构建,这类组织机构主要涉及:
流程管理中心
主要由原有我校规划处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流程梳理
构建校内流程管理中心;校级流程梳理,开展组织内流程调研,确定流程梳理范围,明确流程的目标及关键成功因素,编撰流程图,描述各环节流程规范并收集成册,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优化
校级流程优化,实现流程描述并利用流程管理工具进行流程优化,优化后流程收集成册,作为日常工作指导依据,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再造
组织流程调研,确定再造流程范围,确立标杆,进行新流程设计,利用流程管理方法与工具。
服务提供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教改会和学生会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全面监控校内已有各项应用服务运行状态; 全面监控校内各项已有应用服务被使用状态; / 129
研究校内来自教学与学生方面新的服务需求,并提出对应需求文档; 监督、配合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开发过程; 审核并发布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内容。
资源信息化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各院系教学研究部门、科研部门相关人员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采集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不同学科、专业、应用领域的资源; 研究如何将教学资源同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 研究在科研领域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化资源。
信息化保障中心
主要由我校信息中心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校内软硬件运行情况的监控及预警; 软硬件突发事件处理
日常运行优化,资源动态分配; 开发体系的建立、管理、运行; 校内应用优化和持续迭代。
3.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
当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将原来管理以及管理涉及到的流程移植到软件中去。更多的是面向管理层面和行政部门的建设,缺乏针对广大师生个体的信息化服务。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建设内容很多,使用率很低,学校信息化成果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去行政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展开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把相关业务人员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约束正常的工作。/ 129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
当前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是采用项目化的形式展开。项目化的建设模式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是个性化应用的定制。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相对成熟的建设方提供的产品作为设计蓝图,然后,要求建设方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如下图:
在上图中,建设方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展开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但是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实现最终的项目自闭环。原因在于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会选择以项目验收为最终的节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学校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建设和实施的风险不断增加,建设方不断的在应付学校提出的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项目验收以后,由于很多建设方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校方缺乏一套可实时运维的体系与工具,导致项目最终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和重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由脉冲式的项目建设模式向一个常态化的运营建设模式转变的过程。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
当前,我们定位的数字化校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过于简单,也就仅仅是对业务结果数据的数字化,而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信息资源完全可以覆盖那些业务结果数据;另外,还是由于分散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二义性。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思考选择有效的办法解决因为使用方式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这个环节,不论使用者如何使用,都会产生各类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都需要能够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 129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历来都是通过学校与承建厂商合作进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承建厂商帮助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而承建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对学校项目进行大包大揽,技术壁垒严重,有价值的第三方服务商无法接入,无法找到更好的盈利点,无法做到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优化整体信息化建设生态,将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库进行封装、开放、共享给第三方厂商和个体开发者,让所有的校园信息化参与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
3.3.1 运营生态体系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数字化校园开放性生态体系。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依托,创造一个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更好的应对学校内部业务变化和外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构建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学校需要从技术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要做到能够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围绕行政部/ 129
门建设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校内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校外互联网应用都以服务的形态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组合,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校内的统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为校内师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获取通道和高体验度的应用服务,大大增加用户黏性与依赖度。基于高使用率的综合服务,校内师生不但可以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使用服务,还可以对校内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记录下各类用户的操作轨迹、用户行为,辅以传统的管理业务数据,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各级管理者决策分析,优化业务模式。各类需要优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在校内建立长效化、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保证校内应用和服务的升级与迭代。在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开发平台,让信息中心、建设方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运营机制参与其中,共同提升校内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来,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领导以及校外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借助生态圈的形成,为围绕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发挥数据积累价值,持续为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再升华,达到持续更新,持续迭代的效果,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思路下构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态,是一个全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
3.3.2.1 建设思路转变 —— 行政化到服务化
传统建设思路以行政部门管理类需求为主要导向,导致的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等顽疾是无法避免的。
解决的根本在于对现有建设思路的转变。不再局限于行政化、管理化的信息化建设,发/ 129
挥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让全校师生在包括管理、教学、生活、工作、科研、社交等各个领域体验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价值。以平台化的思路,实现垂直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面向广大学生、老师、职工进行服务化的改造,提供高用户体验,形成全覆盖的应用。更好的让校内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便利。
3.3.2.2 建设模式转变 —— 项目化到运营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效信息化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展开信息化的建设。虽然这种建设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延续使用了这么多年,但这种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其固有的弊端。
在项目交付的形式下,建设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项目验收,校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定制个性化的实现。这两方面的关注焦点,影响了整体项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的效率,增加了项目建设与实施的风险。同时,在项目交付验收后,建设方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忽略了服务的环节。而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或服务都是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项目化的建设模式让包括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无法关注持续这最为重要的服务环节,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持续、重复投入、效果不佳、使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而在运营思路下的建设模式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建设方通过交付标准产品的方式,以项目定制为辅助,运营服务为重点展开面向校方的常态化信息系统的运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规避掉脉冲式项目模式下为校方和建设方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校方通过持续性的运营服务投入,带来的是建设方或服务提供商在系统使用期间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辅以工具化的应用运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广大用户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根据业务运行情况提出优化与改进要求,建设方根据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升级。对校方而言,只是将分期投入建设的项目资金预算,重新划归到常态化运营的服务投入中去。形成了信息化建设在验收上线后持续优化、持续迭代的保障。/ 129
3.3.2.3 使用过程转变 —— 数字化到智能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及各管理者只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取对应的业务结果数据。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信息化无法采集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为后期调优提供依据,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现有的业务结果数据无法带来有价值的决策支持帮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的大量数据无法发挥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化使用过程,基于服务化的全面推广,将大量的行为数据、流程数据进行积累,并辅以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在校内形成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模型。对校内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服务改造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用户更便利、更有效的使用信息化提供更加智能的自动化服务。
3.3.2.4 接入方式转变 —— 封闭化到开放化
多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壁垒造成了学校需要在不同的技术架构之下维护整个学校的信息系统。且在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集成的时候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复杂度。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开发过程造成单纯应对当期需要,一旦固化很难随着业务的变化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升级改造带来的风险。
新的应用模式将校内所有涉及业务个性化定制的部分全部定义为校内私有服务,建设方为学校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校内私有服务的应用。在定制的过程中,因为基于校内私有云环境,信息办提出明确需求,建设方利用高效的开发工具,并结合各类行业组件库,完成定制部分的开发,并形成定制部分的快速迭代,产品化部分提升。这种应用开发的模式将规避掉/ 129
传统模式下,边建项目,边定制的风险。
同时,现在的服务接入模式,不会再像传统模式下那么困难。来自校外的各类服务,以标准化的方式轻松接入校园,在校方制定的规范内准入运行。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3.1 各级管理者
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者,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每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或多或少的关系到从各类管理人员。但长期以来封闭与独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解决了学校各部门业务管理的部分需求,但从更深层次的管理需求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往大多数业务系统都主要服务于与其对应的业务部门,往往只是现有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没有打通跨业务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无法打通;各业务部门数据孤立,透明度差;业务数据积累但办理过程数据无法积累,无法进行校级的流程优化、管理改进,整体管理质量无法提升。
现在通过新模式下生态体系的构建,实现两个重点:其一,新模式下的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生态体系中提供的应用管理平台完成应用评价、用户行为分析以及流程监控。其二,新模式下,对各级各类分散的业务系统重新整合、梳理、定义、使用。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优质的、精准的有效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3.3.3.2 学生/教职工价值诉求
高校多年来的信息化,更多的是围绕校内管理进行建设。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侧的需要,造成了90%的业务系统只服务于10%的校内人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大量服务需要被忽视。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获取更多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服务;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科研、生活、产业化服务等等。
3.3.3.3 外部服务商价值诉求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其中会牵涉到大量的外部服务商,这其中包括技术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承建商。由于各类供应商的技术体系相对封闭,造成校园信息壁垒高筑。各类供应商进入校园的成本居高不下,盈利不足,整/ 129
体数字化校园共赢生态尚未建立,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外部服务商可以在校方规定的规程内有序接入如学生管理应用、教师管理应用以及第三方服务应用等。
3.3.3.4 信息中心诉求
信息中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担任着管理者、服务者与保障者的角色。但目前的信息中心更多的是对信息系统运行和客户需求的被动接收状态。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数据支持,无法对学校信息化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主动的管理。
新模式下,信息中心能够通过一个校内运营中心,覆盖到学校所有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硬件、网络、存储、数据等内容。保持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持续、实时的监控。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后续信息系统个性化定制的部分,信息中心就可以独立完成定制开发,而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
4.1 整体框架
图 4.1-1整体技术架构
如上图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实际上是包括了从开/ 129
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并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每个阶段的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发生态:
通过组件化开发平台,形成应用和组件,应用和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可为校内应用服务池和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调用。并将其通过资源库的方式积累为行业资源库,为日后资源复用提供储备。同时开发平台能够对外部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服务化的封装,同样形成新的应用或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基于组件化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开发过程,校内的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简单的应用服务开发,并通过发布工具发布到校内,增强信息化建设整体参与面的广度和深度。
运行生态:
以校园服务总线、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包括主数据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统一通讯、移动支撑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应用组件,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其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校园服务总线进行统一发布的服务,通过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将其编排成符合学校需要的业务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校园服务总线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平台间服务交互和信息传递,通过服务治理工具管理服务运行,通过基于校园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工具完成服务的集成和交互,通过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务间调用的规范性。
被服务调度总线封装的,除了组件化开发平台提供的应用和组件外,还包括校内很多的基础应用组件,如主数据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都以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调度平台上进行挂载,并借由服务调度平台完成同其它平台的集成。
应用服务生态:
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统使用模式,以类互联网的模式,形成校内的应用超市,包括校内师生综合服务平台和校外的服务应用池,有效接入,实现应用服务的动态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对服务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业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效评估。
运营生态:
改变现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过服务调度平台的高集成度,将校内所有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监控,随时了解校内全局信息化状况,极大的增加了校园信息化的响应程度和处理速度。对于学校来说,依托于服务商的运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运维、优化和升级工作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参与。基于开放平台的体系架构,依托于外部服务提供商形成线上/线下的专业训练营和/ 129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师生了解、掌握运营方式方法,让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营之中。形成良性的运营体系。
综上所述,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与运营生态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只有发挥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我校此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升级整体支撑平台,形成师生综合服务,借由师生综合服务产生的大量数据,完成最终面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中心,并辅以完善的运营运维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先进性。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4.2.1 基础支撑平台
新的建设模式需要新的技术体系支持,改良校内现有IT架构是本次项目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架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我校未来信息化建设成败。通过建立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校内各类应用、服务的有序接入和管理,综合数据层面、开发层面、应用层面和运维层面,建立统一的基础支撑架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坚实。
4.2.1.1 主数据平台建设
我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校内的信息标准,并且学校现在已经建立了公共数据平台,用于处理各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交换和集成,同时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内业务的调整,原有信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也无法支撑后期开放架构下的数据共享与管理,校内数据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达成上文信息化生态的整体建设目标,建议对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数据平台的能力:
1、信息标准的执行能力;
升级现有信息标准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全面升级学校原有信息标准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标准的实际使用和执行情况的管理手段,学校内部的主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一旦有和信息标准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将及时检查并将差异情况提报给数据平台管理/ 129
人员,帮助其了解和及时纠正信息标准执行的差异,确保信息标准的可执行性。
2、共享数据的开放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完全基于ETL的方式进行,ETL作为业内通用和常用的成熟技术,在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适用性具有很好的优势。但随着信息架构的发展,传统的ETL方式缺少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无法将一些需要快速反馈的数据进行有效同步,直接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的途径也缺少多元的数据共享通道和手段,在后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灵活可配的数据共享方式,便于后期碎片化服务的封装和建设。
3、数据质量的治理能力;
数据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质量好坏在高校内一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黑盒,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后期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工具,对学校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帮助数据平台管理人员了解校内数据质量,便于其有效推进和提升校内整体数据质量。
4、历史数据的积累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校内共享数据的交换,因此其主要是对现有业务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共享发布,并没有对抽取上来的共享业务数据的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一旦学校的业务系统不具备对历史业务数据的存档功能,学校大量的历史数据便会随着新业务数据的更新而丢失,很大程度上后期学校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使用。因此本次的主数据平台升级建设同样需要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详尽保存,以天为单位进行历史数据切片保存,作为学校数据资产的积累。
基于上述四个层面,XX大学在后期需要通过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行业特性的高校数主据管理平台。覆盖高校数据层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信息标准、代码标准,到数据共享、交换,直至最终的数据质量保证等。将高质量的主数据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校园服务总线,便于上层应用的抽取和使用。同时需要提升信息标准执行能力,采用自动化工具对校内信息标准和代码标准进行监控和管理,让标准真正成为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管理能力,保证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数据共享集成能力,做到数据实时共享。/ 129
图 4.2-1主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图
4.2.1.1.1 主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信息标准建设:在进行后期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规划,以服务化和开放性的视角重新定义校内信息标准,使之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对学校现有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之能够提供符合教育行业标准的参考代码标准模式及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的主数据模式。信息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数据清洗与数据质量提升
对校内现有业务数据进行全盘分析和检查,找出数据质量隐患和存在问题,对质量不高的数据和无效数据进行清洗和优化,保证现有业务数据的高质量,为后期进行信息化改造奠定基础。
2.信息标准升级
基于最新的国标、部标、行标,结合现有校标和校内实际业务情况,充分考虑后期信息化改造需要,将校内信息标准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使之符合最新的技术规范和业务需求。
3.数据流向规划
对校内各业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数据流向进行重新规划,消除原先数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现象,并确定校内数据出处的权威性。避免出现数据二异性。
信息标准管理工具:提供数据标准管理、代码标准管理、数据流向管理、代码检测管理工具。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管理能力。
元数据管理工具:对主数据和代码标准模型进行维护,提供语义支持,实现对底层模型的集中维护和管理,提供对数据分类的管理。主数据和业务系统代码表之间映射关系的管理,检/ 129
测元数据和系统数据库之间表、字段以及字段属性的不一致情况,根据元数据检测情况创建数据库实体对象
图 4.2-2元数据管理
数据集成平台:提供集成接口支持、数据集成KM库、拓扑管理工具、集成设计工具、集成调度工具等实现数据流向集成。
图 4.2-3ETL集成工具
数据共享接口发布工具:通过可自定义的数据发布接口,实现统一的数据实时、按需的共享需求。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接口的新增、删除、修改、授权、接口启停以及运行管理。/ 129
图 4.2-4数据共享发布工具
数据备份管理工具:实现构建主数据仓库来保留了代码标准、主数据的历史数据,能重现每天的数据情况,方便日后的时间维度上的数据分析工作。
图 4.2-5历史数据备份
运行监控工具:为信息中心运行监控人员提供系统的动态,异常情况,数据情况等。以图形化的方式,较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系统的各种运行和异常情况,并且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现在最醒目的位置。目前包含系统首页、数据集成监控、数据库监控等。/ 129
图 4.2-6数据质量检测
4.2.1.2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校内外应用的高效接入和顺畅的用户体验,需要建立校级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校内外各类应用及系统的登录、访问和互相之间的认证。充分保证外部应用访问时数据权限和访问权限细颗粒度的控制。同时对校内所有账号进行基于工具化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校内账号和密码的安全。
4.2.1.2.1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建设内容
身份管理:为数字校园提供集成用户身份认证和SSO单点登录服务,并为校园系统提供认证和SSO接口服务,同时包含身份自助服务、账号管理、应用认证管理等。
图 4.2-7账号管理功能 / 129
认证服务反向代理:认证服务的反向代理服务器,简化第三方接入的接入工作。集群部署:包括两台认证服务器、两台LDAP的部署。
审计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及时发现问题之用,可审计出异常的帐号、不合理的认证行为和授权行为,用于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
图 4.2-8安全审计
监控管理:为管理员提供了掌握系统各项服务运行状态的功能,可帮助管理员尽早发现系统运行问题。
图 4.2-9认证监控仪表盘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功能是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核心基础服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所采用的身份认证的方式也逐渐增多,平台需要支持多终端认证、第三方帐号绑定、动态登录、扫描登录、免登录、二次登录等多种登录方式。/ 129
图 4.2-10二次登录认证
OAuth开放服务:主要包括OAuth接入应用管理,开放接口管理,开放接口,代理权限插件,用于把学校的认证能力开放出去,方便师生访问第三方应用。
图 4.2-11多帐号联合登录
4.2.1.3 应用管理平台
师生综合服务是校园生态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面向教师、学生的服务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通过服务重新定义、封装的方式在应用服务管理平台上进行综合呈现,面向教师、学生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可以不断完善、师生真正关心、有实用价值、便捷的信息服务;XX大学现有的信息门户只完成了对校内各类资讯和个人信息的数据层面整合,实现了简单的信息集成,由于技术架构的局限性,无法按照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抽取、封装和展现碎片化的服务。因此在本次建设规划中,建议按照最新的服务体系生态重新构建面向师生综合服务的门户系统,同时,提供完整的服务前台交互与后台管理功能,支撑服务管理效率和管/ 129
理水平的提升,监控和优化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学校业务需要和师生服务需要。
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内容如下:
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办事大厅服务门户,基础组件包含热门排行、最新推荐,即将开放应用、应用收藏等,支持针对应用服务中心进行多维度查询搜索服务。
/ 129
/ 129
图 4.2-12服务门户
应用管理中心:作为校内服务应用的唯一载体,负责为校内应用提供统一的集成、发布、注册、授权和使用平台,对于校内应用提供接入信息维护、下架申请、审核等管理功能
应用授权管理:面向应用的接入提供用户组管理、应用权限管理。基础应用:通知公告、调查问卷、新闻订阅、在线咨询、个人数据
图 4.2-13服务中心
4.2.1.4 校园服务总线
对现有管理系统解构、重组和碎片化会产生后台服务的大量调用和集成,除了数据层面的数据共享之外,还需要解决校内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紧耦合、异构性等各类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建设成果构建全新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建立基于高校行业特征的校园服务总线。实现从简单的“数据集成,门户集成”向“服务集成”模式的转变。提供接口标准管理、服务治理、服务交换等全方面的底层服务管理平台,为其他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组件、上层服务提供总体服务调度和管理。保证校内信息体系的可管理性。
实现服务管理从离散到集中,具备更可控的系统架构,增加信息化资源的可管理性、实现技术架构从差异化到标准化,更统一的集成方式,降低改造成本、实现建设过程从繁乱到有序,33 / 129
带来更简化的建设方式,降低运维难度、实现整体体系从封闭到开放,形成更良性的运营环境,增加信息化生态的可持续性。
校园服务总线建设内容如下:
服务集成工具:采用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商业中间件,解决异构系统集成时相互调用的协议、格式不同的转换问题,解决大并发情况下服务负载、服务缓存的问题,并实现服务流程的可视化编排,保证服务调用、服务交互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服务注册工具:校园服务总线需要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注册服务,仅需提供服务的相关元信息及WSDL文件,即可实现注册步骤。而WSDL文件格式的基本验证部分需要自动完成,后期将要求服务提供者附加范例代码。其中的从属系统标签则用于服务分组。对于restful形式的服务,需要提供详细的参数信息或提供对于restful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实例实现注册。
/ 129
图 4.2-14服务注册
服务查看与搜索:对于服务的操作及其参数信息,校园服务总线提供页面展示服务详细信息。对于服务的搜索,平台会提供服务分类的基础模板,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扩展,第三方可根据服务分类进行搜索。
图 4.2-15服务查看
注册状态查看:校园服务总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服务都可注册上来,所以注册服务的过程需要人工审核的步骤。而开发人员则可在注册状态查看功能模块查看到已注册服务的当前状态(审核通过、未审核、审核中)。
/ 129
图 4.2-16注册状态查询
申请服务授权:校园服务总线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为所开发应用申请服务的授权,申请以应用为单位。在该页面,开发人员可看到所有服务的列表,仅需简单勾选,即可实现申请步骤。
图 4.2-17服务授权
API服务监控:校园服务总线提供对平台及服务所运行服务器的监控功能。考虑到平台本身的运行状态对其上运行的服务及应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对其的监控必不可少,但对高校硬件的监控本就存在一套体系,所以校园服务总线仅提供平台硬件的关键性能监控,即对校园服务总线运行起关键性影响的指标(如CPU占用和内存使用情况)
/ 129
图 4.2-18API运行监控
服务注册审核:系统管理员根据服务注册信息来确定是否审核通过该服务的注册,比如考虑该服务的功能是否合理,后期还将考虑该服务是否应该注册在该系统下。提供给系统管理员的信息具体包括服务名称、服务所属应用/模块、接口人等。当前审核状态则包括审核中和未审核。
图 4.2-19服务审核
服务运行监控:系统管理员可监控从属于该系统下的所有服务,将通过直观具体的友好界面展现服务的运行状态,包括被调用次数、执行时间、错误次数、成功率等。而多个系统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切换到不同系统的监控页面。
/ 129
图 4.2-20服务运行监控
系统及服务管理:管理员可查看所属的所有服务,并针对其中的服务进行启停(通过管控台隔离实现)。授权的分配在审核申请时进行。对用户角色及其权限的管理是管理员所具备的功能,管理员可查看所有用户、设置角色到某些用户及分配权限
消息总线的管理:消息总线作为服务通讯过程中保证数据有效传输的重要组件,需要提供以下四种通信模型:produce/consume request/response publish/subscribe broadcast,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应用/模块下所属队列管理:包含队列申请、审核、阈值管控、消息大小管控、入队速率管控,消息与服务共享应用/模块管理功能。另外,针对消息总线的应用会提供通信授权和对客户端的实时管控,客户端包括sdk和http形式的通信API。
4.2.2 应用服务
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校内通过服务封装和流程重组的方式,将原先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重新通过服务的方式进行展现,并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组件化能力,组装成新的业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针对包含教师、学生、职工、管理人员等几大角色,提供除了原有行政管理类外的全维度服务,覆盖生活、工作、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真正面对全校人员发挥作用。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价值,增加全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依赖程度。同时,收集大量传统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获取到的校内数据,为后期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和数据基础。
/ 129
4.2.2.1 人事应用服务(一期)XX大学现有的人事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是围绕人事处管理的业务和流程需要,整体软件偏向于管理与行政化,而且由于技术架构的限制,无法从广大教职工的视角抽取和改造成碎片化服务。因此建议在本期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新的围绕教职工全生命周期的碎片化应用服务,替换原先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
在人事应用服务中,面向教职工的服务是核心,面向行政人员的管理应用是支撑,对服务过程数据分析是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管理系统的建立涵盖从入职前的招聘到进校报到开始到日常管理(教职工异动、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再到最后离校的全过程,并将人事管理涉及的多种人员信息均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如正式教职工、延聘人员、兼职教授、外聘教师、各部门自聘人员等。消除了以往人事数据分散、难以查询统计的弊端,减少大量的重复录入工作。实现人事数据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事业务内部的业务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以教职工为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可以不断完善的、教职工真正关心的、有实用价值的、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支撑服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监控和优化服务的质量。
人事应用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 129
4.2.2.1.1 新进职工注册报道
为新入校的教职工提供完整的报道注册流程服务,包括从基础信息的自主填报和审核,到相关审核办理的流程处理,可线上处理的流程直接在线上完成,需线下处理的流程提供详尽的办理说明和办理指南,直到确认报道和起薪,帮助新入职教职工快捷便利的完成报道注册。
/ 129
4.2.2.1.2 教职工信息管理
可以授权给人事处领导或相关管理人员教职工信息查询的功能。通过对各种查询条件的设置实现对全校教职工人员信息的便捷查询,查询到的详细人员信息,可以以EXCEL表格的格式进行数据的导出。
系统为用户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教职工的职工号,姓名或者拼音首字母进行快速查询。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
4.2.2.1.3 各类人员管理
4.2.2.1.3.1 高层次人才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高层次人才的详细信息进行管理,高级人才类别主要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信息管理具体包括专家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具体部门、技术职务、职称级别、岗位等级、批准单位、批准单位级别信息、批准时间、享受待遇等。
/ 129
4.2.2.1.3.2 返聘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返聘人员的信息管理,管理人员可以维护返聘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返聘起始时间、返聘结束时间、备注、实际结束时间等。返聘确认后,该教职工基本信息中的当前状态将被自动修改为返聘。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者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搜索,以找到想要找到的返聘人员。
对于查询结果以明细列表形式展示,系统提供了新增,删除和导出功能。并且用户可以设置自定义列以满足对所需查看字段的显示。点击职工号,会弹出该职工的信息表单,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 129
4.2.2.1.3.3 临时聘用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临时聘用人员信息管理,维护部门自筹人员、临时用工等编外人员的基本情况、岗位职务、学历资质、联系方式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4 博士后信息管理
实现对在校博士后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包括博士后的基本情况、进站出站情况、社保工资情况、家庭情况、工作经历情况、学习经历情况、科研项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论著情况、专利情况、获奖情况、基金的申请信息等。
实现对博士后情况的查询和导出,可以根据博士后合作导师、进站信息、出站信息、出站工作单位、出站工作省市、出站单位性质、推展日期等信息对全校博士后人员进行搜索,便于人处对博士后信息的管理。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5 访问学者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访问学者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访问学者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6 兼职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兼职教师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7 外籍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外籍教师的信息管理,可以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直接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4
去世人员管理
依据系统提供的数据项,维护已故人员信息,如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原所在单位,去世日期、去世原因、抚恤金、丧葬费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查询。查询出的信息以列表形式展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显示列。点击职工号,会出现该职工的详细信息表单,可以进修修改维护操作。
/ 129
4.2.2.1.5 岗位管理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参照教育部教师服务岗位设置标准及各学科教学、科研、学生等实际情况,设置及调整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岗位设定,并根据实际人员岗位情况统计岗位聘用汇总表。以实现不同岗位序列的建设和管理。
/ 129
4.2.2.1.6 教职工档案管理
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对个人基本信息、人事信息(学习简历、工作简历、家庭情况、政治面貌、岗位信息、职务信息、职称信息、工人等级信息等)、科研情况、教学情况等信息的查询服务。
档案查询提供了多种查询方案,可根据年龄分布,学位分布,职称分布,岗位分布,学缘分布,高层次人才,详细档案查询。
4.2.2.1.7 我的数字档案
我的数字档案,提供了用户查看档案的具体信息,有人事信息,科研信息,教学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该页面提供了我的数字档案一览表,可以全方位查询个人数据情况,提供了围绕人的基础信息、体检、一卡通、财务、科研、教学等个人比较关心的数据展示。
/ 129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报告
信息化规划方案报告
(2015年4月)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单位成立3年来,已自建机房1处,位于三楼办公室内,机房占地总面积110平米,硬件系统包括机柜5台,服务器8台,交换机3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UPS 1套,KVM 2台,数据存储总容量40T,电信100兆独立光纤接入,为内部提供互联网应用并支撑网站服务器访问。为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已配备上网行为管理器1台、网页防篡改1台、安全网关网络防火墙1台。大楼内通过嫁接电信的CHINANET无线基础设施实现低成本WIFI覆盖,供移动设备连接互联网使用。
商务中心目前有简易机房一处,主要是中国电信的电话和网络设备,网络接入为两条50M的光纤,分为两个物理隔离的局域网运行。
基于自建网络环境运行的软件系统主要是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官方网站群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公开系统、政务微博发布系统、文稿采编系统、邮件服务系统、统一认证平台(单点登录)、OA办公系统、即时通讯系统及其/ 16 他支撑应用的服务软件,目前搭建的信息化系统已基本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
为了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按照安全管理要求,近期将采购正版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国产服务器杀毒软件,迁移财政局财务软件服务器端和数据,搭建下属各局单位网站群运行环境,为各系统的应用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支撑。
二、内部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商务中心: 1)机房:商务中心建设之初没有考虑众多入驻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机房的设计和建设很难满足将来的各类需要和管理要求,问题包括防火、防尘、安全、防潮、承重、用电、恒温等无法满足将来需求和要求。2)网络运营商:由于只签署了中国电信为通讯服务商,无法达到某些入住单位的双线和专线要求。目前电信接入的两条50M光纤属于严重浪费带宽资源。3)楼宇有线网络:楼宇网络设计为单线接入桌面,无法达到某些入驻单位的内、外网同时使用的需求。4)5)无线网络:没有预先规划和建设无线网络。局域网划分:由于中国电信接入服务时,进行了物理划分,设备和信息管理上无法统一进行监控,将来会/ 16 遇到应用系统管理和使用上的很多问题。
2、办公室:
1)机房:目前办公室三楼的机房非常简易,达不到机房的标准,放臵机柜的办公室内还有工作人员办公,设备环境很不好,温度、湿度、防尘、安全、消防、用电等条件都无法满足,尤其是温度和灰尘对网络及服务器设备损害很大,目前各类设备的灰尘已经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再加上温度不能保证,设备寿命将大幅缩短。各类设备放臵在公开办公区域,毫无安全管理,当设备和线路出现故障时,无从追责。
2)网络:局域网目前运行稳定,但是楼层IP分配没有监控和分配管理,用户区与服务器区没有使用安全网关隔离。无线网络由于嫁接中国电信设备使用,经常出现无法使用的现象。
3)业务软件:目前处于各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购业务系统,由于没有专业IT人员统筹指引,软件选择问题较多,且各部门的业务软件运行形成了信息孤岛,不能有效汇集,发挥最大效用。OA系统目前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安全:目前没有对员工计算机进行安全管理,尚未安装桌面监控、病毒防护和监控、移动介质管理等,无法配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管/ 16 理,没有定期开展计算机安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管理漏洞。
5)数据:OA系统没有使用正版操作系统,没有搭建热备份系统。由于没有云存储服务器,所有的电子资料都存储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有备份,互相无法查阅,工作交接也很不便,一旦电脑损坏,重要资料都无法找回,有些数据量很大的资料也无处存放,主要是拷贝在多个移动硬盘中,也无备份。
6)用电:随着设备的增多,三楼办公室的用电无法再支持新增设备用电,目前还有两台服务器无法启用,UPS电池组也已使用3年,未更换电池组,不能保证断电后的设备安全和紧急用电。
7)运维:部分设备已经超出厂商免费维护期,设备无人维护,设备种类较多,出现问题时很难及时查找出原因并找到对应工程师进行维护,设备没有备机,再加之大厦距离市区较远,在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替换设备保证正常使用。服务器软件应用由多家公司提供,个人计算机系统大多数由办公室员工兼职安装维护,没有专业的IT维护服务商进行运维,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势必无法满足运维需求。
8)制度管理:2014年信息中心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多次情况采集,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细则要求,国家也成/ 16 立了信息安全工作组,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到很高的层次,而目前我们只有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开发、应用、管理、维护、安全等方面全部都没有形成相关管理体系,在上级单位提出要求时较被动,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网上政务公开工作也没有相应的部门专门进行管理。9)人员:我单位目前没有配臵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编制,更缺乏相对经验丰富、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未明确职能的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随着业务和职能的扩充,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三、信息化建设需求
1、内部需求
不断增加的信息化硬件需求 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 业务软件的开发与管理 在线服务平台的开发与管理 软件和应用系统的维护和数据备份 硬件设备的运维 网络及相关设备的运维 计算机安全管理
合理建设和虚拟划分内部局域网 / 16 长期信息化规划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及内外联系等 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专业性指导和管理
2、外部需求 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 专线网络建设 双线备份线路建设 无线网络建设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服务器使用需求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需求 区域基础数据共享建设与管理
入驻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机柜、服务器、网络、用电、安全管理、运维服务等)
四、信息化目标和建设思想
我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配套的基础建设内容,已成为机构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形式满足日常办公、业务的应用,为业务的开展和办理提供保障支撑,减少差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我单位当前已建设完成了满足基本应用的网络、硬件环/ 16 境和门户网站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已基本满足当前的办公应用和宣传推进作用。随着部门分工的明确,管理职能的细化,信息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初步按照五年制订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经过持续信息化建设,打造省区先进、智能的“数字化城区”。
(二)、通过阶段信息化建设,满足新城内企业、机关事业机构、居民群众开展业务办理事项的正常运转,为业务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与保障,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三)、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统一的基础信息库、数据中心、服务中心,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应用孤岛,通过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平台建设,各业务职能单位、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协同、协作。
(四)、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息化举措,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互动渠道,更好的听取民意反馈,为改善政府职能工作提供反馈依据。
(五)、信息化工作应统筹规划、合理建建设,应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资源过剩,现有信息化资源应最大化保值增值。建设过程应以实用性为前提,立足实际需求,把握技术、平台的先进性和扩展性,适度超前,但应避免盲目追捧新技术而导致过度建设和资金浪费。/ 16
五、阶段性规划建设内容
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目标明确、总体规划,重点突出、讲求实效,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总体原则,分阶段建设,建设过程应明确建设用户单位、建设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做好跨部门协调,各单位部门应做到责任明确、分工清晰。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支撑后期业务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房、网络、PC计算机、基础软件支撑环境,目前,办公大楼与商务中心大楼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近期仍需进一步完成以下建设内容:
(一)完善商务中心机房设施
(1)于商务中心选择合适的位臵作为机房,要充分考虑安全、防尘、防潮、线路、用电、承重、消防等。
(2)在机房部署UPS不间断电源,保证停电后重要系统能够至少支撑运行30分钟。
(3)为支撑今后大容量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并确保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安全,根据实际需求用量增加网络存储软件和设备。
(4)根据实际需求增加购臵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设备,并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
(5)为满足商务中心大楼入驻的各职能单位、企业的/ 16 应用,根据实际需求改建基础网络环境,增加机房服务器、交换机设备,满足各单位的基础信息化需求。
(二)实现商务中心全面无线网络覆盖
单位主楼已局部覆盖智能无线网络,随着移动应用的增加,应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包括主楼全部楼层,以及商务中心大楼全面覆盖无线网络。
随着工作计算机终端与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包括手机、iPAD)的增加,目前的接入带宽可能会面临压力,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实时分配网络带宽,以保证业务系统运行与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应通过网管设备软件实现对无线网络接入的监测与控制。
(三)满足业务应用软、硬件支撑环境
根据政府单位正版化要求,应根据实际业务系统应用需求和服务器梳理采购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支撑业务系统安全、合法的运行。
(四)业务职能部门信息化系统建设
1、基础资源服务与共享平台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应以政务信息资源数据/ 16 以完成多库合一为核心,基础信息资源包括地区、组织、机构、用户、代码、标识等公共基础数据,为政务大厅工商、税务、质监、城管等各职能业务单位建立政务应用提供基础共享数据与公共资源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采用基于身份管理的安全授权管理平台,实现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可同时为网站门户、OA办公等多业务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登录和访问控制功能。
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在未来将作为区内整体信息化系统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认证和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为所有信息系统提供总线型服务,从而满足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的要求。
搭建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应制订并遵循以下标准:
(1)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电子政务总体标准是关于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性标准,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基础性标准、总体规范及技术框架等,在整个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地位。
(2)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它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标准、网络服务商互联/ 16 互通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等各个方面。
(3)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是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包括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的标准,是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中基本的组成部分。应用支撑标准主要针对部门级的电子政务应用,在规范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4)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是为规范电子政务应用开发设计而制定的相关标准,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元及其代码、电子公文格式、流程控制等标准。应用标准是为承担电子政务系统开发的软件厂商提供的,对规范系统开发,提高系统开发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5)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是为电子政务实施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包括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证书格式等标准和规范。信息安全标准对维护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公众的隐私权、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6)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主要是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标准,它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工程、电子政务项目验/ 16 收与监理、电子政务系统测试和评估,以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等涉及到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为实施电子政务监理和评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有利于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质量和水平。
2、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的大框架下,应引入智慧城市管理理念,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
通过建设智慧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通过移动应用技术,增强民众互动参与程度,进一步理顺我区及各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相对独立的局面发展到协同一体的智能化、移动化公众服务。
通过智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实现移动智能化取证、多媒体实拍场景、定位轨迹、综合考核的自动巡查措施。可以有效落实执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社会承诺”等相关工作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大督察督办力度。有力推进城区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 16 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提升区内企业民众的幸福指数提供多方位服务。
3、各部门业务管理应用系统
应积极采集我单位下属各业务职能单位(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建设需求,协助使用部门做好技术支撑,协助采购、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并根据已有资源,对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提供支撑与运维保障。各部门选用系统或开发系统时,应尽量遵循数据互通性为基础,最好选用整套的基础应用系统,根据各部门需求挂接相关功能模块,保持内部业务系统的整体性,数据的集中性,有利于整体规划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我单位信息化应用覆盖互联网范围的众多网络用户,承担着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其业务性质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导致它不可避免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如黑客攻击、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从技术角度,各系统由网络连接设备、网络线路、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等构成,这些要素自身都存在各种可被攻击的弱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安全性问题,才能确保整体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 16 信息安全是具有广泛性的,涉及到各系统的帐户信息、公共资源共享与交换等等,这些应用都必须解决全网统一的身份鉴别,解决数据的完整性、资源的访问控制和授权、敏感信息传输与存储的机密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
信息安全的管理方面要考虑安全标准规范的建立、规章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策略的制定、系统人员的安全培训等,与技术保障紧密结合,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安全管理及维护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应遵循“整体防护、务求实效”的原则设计建立。根据风险的不同层次,对信息安全防范要重视以下几点:
(1)机房的物理风险:如防盗、防火、防水、防断电等等。
(2)设备的物理风险:恶劣环境、意外故障、断电、超负荷运行或者不当的维修管理都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重要信息丢失。
(3)数据的物理风险:储存场所的安全和不良室内环境可能导致信息丢失或物理介质永久损坏。
(4)网络风险:攻击者利用网络协议的弱点,进行网络信息监听,窃取网上的机密信息或用户信息,不合理的局域网设臵导致访问权限的开放和病毒的影响。
(5)系统风险:系统层的安全风险主要是操作系统系/ 16 统、业务系统自身缺陷带来的安全威胁和病毒攻击带来的系统异常。
(6)病毒攻击:一直是系统安全的很大威胁,尤其由于本系统信息交换频繁,如果受到病毒攻击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病毒发作。
(7)信息篡改:门户网站、行政审批等业务系统运行在公网,信息在处理、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到攻击者对信息进行恶意修改、删除,极大威胁业务的开展。
(8)管理风险:规章制度不严,使恶意攻击者可以钻安全管理的空子,发动网络攻击;技术措施不力,使系统安全维护得不到足够的技术保障;人员培训不够,使系统面临更多的误操作,从而削弱系统的安全性。没有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工作,对于各类漏洞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六)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化运行维护保障的目标是为我单位以及入驻单位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全面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故障,及时处理故障,保障日常办公应用。在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对发生的问题、解决方式、处理结果、规范规章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省内外兄弟单位现有运维规范及标准为参考依据,根据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运维规范与/ 16 管理制度。规范的运维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运维服务中的运维工作记录、运维流程管理、运维考核制度。
对于我单位当前的信息化设备和维护需求来说,系统运维需要具备网络、硬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等比较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同时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协调处臵能力,运维工作可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并择优选择专业化运维服务公司来承担运维工作,做到内部有监督机制,确保维护工作中不出现安全隐患。/ 16
第三篇: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XX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XX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对内部的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和促进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集团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资源的整合、集团加强对各分公司的关键业务控制力度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集团管理理念,对集团信息化建设未来5年进行整体的部署和规划,来建设一个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XX集团的经营信息,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监控;具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查询体系,充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全面提升XX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XX”奠定基础。
三、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
XX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应确定为:“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连共享”。本指导原则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1)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
成立由集团公司COO任组长的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整个集团的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集团信息化委员会,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集团日常运作、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组织编制和修订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建立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委员会制度。集团公司指定一名领导担任首席信息主管(CIO),负责具体领导集团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和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接受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
对全集团现有的信息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成立集团信息中心,作为整个集团的信息技术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整个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工作。
XX集团的ERP项目组织如下图所示:
领导小组由集团COO担任组长,小组组员由主要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总监组成。信息化委员会成员由系统分部、主要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经理组成。
各信息化项目小组由相关部门的关键用户组成,设小组长或项目经理一名,小组长或项目经理由主要相关业务部门的总监以上领导担任,在集团信息化委员会的领导下,和XX软件的子项目经理对口,负责本子项目的项目管理和协调、参与本子项目计划中规定的具体工作等。
建议XX集团建立ERP项目激励和考核体系,以更好地推动ERP项目和管理提升工作。
XX软件公司在XX集团的项目组织和XX集团内部的项目组织类似,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总体协调人,并根据不同子项目和项目阶段设具体的子项目项目经理和相应的顾问团队、客户化开发经理等,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总体协调人负责分别和XX集团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口沟通协调,XX软件项目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XX软件项目领导小组由事业部相关领导、分公司总经理等共同组成,负责项目高层沟通和高层协调,项目关键决策等。
XX软件项目总体协调人在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总体协调各子项目在项目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协同工作,内部其他资源和工作的协调,以及和XX相关领导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对口沟通协调等。
各子项目小组由子项目经理和相关顾问组成,负责具体子项目的项目管理和实施工作,同时整体项目设开发和技术小组,负责各子项目的客户化开发的管理与协调,技术支持等。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集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和决策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统一部属的原则;
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集团信息化规划,落实和分解自身的信息化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以实用为准绳,以效益为目标,在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集团信息中心统一组织,扎实有效的分步开展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3)统一标准,互联共享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是信息基础标准的建立和统一。XX集团必须建立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数据库标准、网络系统设计规范、应用系统设计规范、IT基础设施配置规范、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从集团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信息分类授权体系的基础上,把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条基本要求逐步落实,最终实现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同时,使集团内的信息技术队伍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
(二)综合信息系统整体架构
(三)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实现目标与概预算
1、总体实现目标
以集团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管理改进计划为基础,配合集团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三到四年的努力和拼搏,建设一套符合XX集团持续发展要求和与其发展能力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与重构集团内部和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协同管理,优化集团的营销体系与物流体系,打造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加强集团总公司的集中管理与监控,加强对下属企业的动态监控能力,优化集团资源配置,实现信息互动和共享,提高集团实时决策水平与准确性,对市场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手段和保障。
2、阶段性规划
(1)第一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开发基础应用平台
建立一个能够支撑企业应用软件的工作流平台、审批流平台、预警平台、动态会计平台、个性化二次开发平台、系统配置平台、动态建模工具、报表工具、二次开发工具、分析工具并且能够支持异构协同集成,迅速配置IT运营系统与功能模型和数据展现集成,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性能稳定和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础应用平台。
(2)实现整个集团商贸板块所有公司、经营部的集中统一的财务集中核算体系,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规则与流程,实现财务核算信息的实时、透明、统一,为集团获得经营关键信息知情权,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和销售经营数据奠定基础。
涉及软件模块:总账、固定资产、库存管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存货集团对账、报表等基础核算功能的集中化、集团化、规范化。
(3)实施商贸业务板块的内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从产品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体系管理,以达到合理控制成品库存、加强业务流过程监控和业务分析,加速存货周转速度、提高商品及时到货率、客户服务满意度,并与集中财务核算系统无缝集成,满足商贸业务财务一体化运作和管理,实现成品的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
涉及软件模块:销售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客户信用管理、销售管理、返利管理、退货管理、库存管理、内部交易、发运管理模块。并满足业务数据与财务应收应付、存货成本核算及总账的集成;满足集团对销售、库存、运输、价格、返利、成本、收入及毛利的分析管理的需要。
(4)配合商贸供应链管理,对生产板块,先行实施工厂的成品库存管理。对工厂的产成品的出库和入库所有流程进行规范,实现工厂产成品的库存实时和准确信息反馈。
实现包括:规范和优化库存业务流程与管理,工厂成品完工入库业务,一次物流涉及的内部交易调拨与结算业务等;实现一次物流业务在工厂和商贸两个板块的的集成互通应用,从而实现对成品库存的优化管理,充分降低产成品的库存成本和库存占用,更好地实现成品生产与库存的平衡管理。
第二期实现目标:
(1)实施工厂供应链管理与财务集中核算系统,满足工厂业务财务集中的一体化实时运作与管理。
实现包括:
A.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平台,满足集团集中采购和工厂分散采购的不同采购业务管理要求;
B.实现供应商管理,以及采购合同的管理,实现采购业务的内外部计划与流程的协同,为未来实现供应商协同和进一步建立XX集团的联合库存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C.满足工厂库存管理要求,包括生产领用、消耗性领用等业务。合理管理原材料库存的计划协同管理,合理降低原材料库存占用,同时提供产成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消耗数据,满足集团成本管理中对材料成本归集的数据来源要求。
D.解决工厂的发运管理和运费计算,满足工厂对生产物流环节产生的运费核算和分摊管理要求,实现存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
E.集成工厂财务与工厂业务信息,打通财务业务工作流与信息流,实现工厂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实现财务业务的数据联查与统计、分析,实现财务对业务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和管理。
(2)启动工厂成本核算系统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管理系统从现有供应链及总账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以满足目前工厂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在生产制造系统未启动前,成本资料所涉及到直接与制造有关的数据,皆直接录入到成本管理系统中,待生产制造系统上线后,制造系统会与成本系统集成,届时再调整成本管理的方案。
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架构图可如下图所示:
第三期实现目标:
(1)实现工厂供应链与采购招投标平台的集成,利用NC的Portal技术,建立供应商门户。
(2)系统支持导入和集成现代物流技术,如物资条码技术、商品条码、箱码、无线扫描、库位管理等,加快物流速度与库存周转率。
(3)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与分析,整体提高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实施分为两步骤分步实现,即先行实现以人事薪酬管理为目标的集团人力资源基础应用阶段;再实现以达到员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部门的集团人力资源高级应用阶段。
本阶段实施人力资源基础应用,主要涉及模块:职务职能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员工调配管理、员工离职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出差管理、加班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政策管理、经理自助、员工自助。
可对现有的人力结构做出系统分析,包括员工结构、更新率、增长率、离职率、流动(异动)率等规划指标。
可满足XX各个部门,各种岗位薪资结构的定义,并能按条件输出工资单,减轻人工工作量。同时,从集团层面能实时统计分析所有分支机构的薪资福利发放情况,各地区岗位实际薪酬水平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集中财务系统需无缝集成,薪资数据直接生成总账凭证。可为财务集中核算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4)在完成商贸供应链和工厂供应链上线和推广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业务规范措施,来加强集团对整体供应链运作的管理,并同步优化供应链,提升效率和效益。
第一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400万;第二期:300万;第三期:100万 小计:800万
(2)第二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实现集团协同办公自动化管理。
建立集团范围内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并与ERP系统实现部分信息和流程的集成,提高流程和办公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业务流程的透明度和可视化。
(2)实现集团报表合并,达到新的会计准则应用要求。包括实现:同时按管理层级的逐级合并和跨越管理层级的一次性合并;跨行业经营的集团财务合并。会计制度差异的调整与外币报表的折算;不平的内部债权与债务的核对与自动抵消;自动进行内部利润抵消计算;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自动抵消;复杂股权结构下的股权投资的自动抵消算法。
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成本法核算下的自动合并算法;灵活确定合并范围,或按区域、经营版块进行分部合并报告;留有可供审计的抵消痕迹,支持手工抵消;自定义的分类数据汇总与统计分析;在线催报与提交状态管理;B/S结构的WEB合并报表,(3)建立集团商业智能分析系统。
包括:提供元数据模型管理方案、数据存储和同步机制的建立、分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帮助集团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部分核心业务智能决策支持功能。对企业决策层、商贸业务、工厂业务和集团财务所需的分析数据和模型的展现方案,进行智能分析的系统实现。
第二期实现核心目标:
(1)建立符合XX管理特色的销售预测模型。
进行XX集团的销售预测的调研,确定销售预测的流程与业务模型。在计划与信息协同的基础,结合公司经营战略和总体计划,分不同的产品、销售周期和分销渠道建立集团的销售预测流程与模型,预测误差管理模型和调整流程,逐步形成相对准确的销售预测体系,并结合科学的产成品库存分析,实现销售预测到销售计划、库存计划的一体化协同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反应能力,降低供应链上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库存占用和库存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和经营效率,降低集团公司的供应链成本和经营风险。
(2)建立XX内部供应链计划体系。在销售预测模型确定的基础上,完成销售预测系统的实施以及与ERP的集成,完善商贸和工厂的供应链计划体系,包括:销售预测、销售计划、库存计划、采购计划及要货计划,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的闭环管理与协同。
(3)启动工厂成本管理的咨询工作,提供目前消费品行业及流程制造行业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针对XX特有的生产管理方法和成本核算体系,共同商讨确定适应于XX自己的工厂成本管理体系,并提出与成本管理目标相匹配的人事考勤、薪资、总账、存货成本及车间管理的匹配方案,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而言,只有要求其他业务系统的精细化、规范化才能达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和可靠性。
第二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150万第二期:150万 小计:300万
(3)第三阶段规划
第一期实现核心目标:
(1)在一个平台上统一实现多工厂协作的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计划及车间作业流程,规划和控制生产过程,使企业内部资源及物料的流动形成完整的闭环。
包括建立产品数据管理,工艺过程文件;建立生产计划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生产作业流程管理,规划和控制生产过程,使企业内部资源及物料的流动形成完整的闭环。
生产系统与财务集中管理、供应链系统以及成本管理系统能形成协同、集成和一体化管理。
生产管理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2)实施和调整、优化成本管理系统。在成本管理咨询方案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成本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关系,并对核心业务流程做出必要调整与优化,以满足集团成本目标管理的要求。
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3)实现集团全面资产管理。不仅仅要实现资产核算与统计,而且要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即从资产的采购到资产报废的整体管理流程。资产的实物管理、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资产的保险租赁与内部资产的调拨等管理。目标实现包括:资产的预算;资产的采购与接收;资产的库存管理;在用资产管理。
XX集团的资产管理架构可如下图所示:
第二期实现核心目标:
(1)实现以员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人力资源高级应用管理目标。涉及的模块: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开发管理、招聘甄选管理、绩效管理。按部门岗位职责为主要考核要素,合理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考核方案,并可灵活设置考核层级关系,构成如360°、270°、180°等不同度数的绩效考核;灵活定义考核方案中的考核人类别权重、考核要素权重、考核指标权重。
并可对员工绩效关键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为绩效评价提供参考;提供员工绩效申诉及处理、绩效面谈记录管理;考核结果与薪资、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相关联;根据考核的历史记录,分析员工及部门业绩的改善情况,从各种角度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建立工厂MRP体系。
基于工厂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的基础,根据物料主数据、产品数据结构,根据销售预测结果和生产状况,通过MRP运算,自动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包括产成品、下阶半成品或原材料。运算过程充分考虑经济批量和累计提前期,帮助企业降低存货库存水平,及资金占用,提高生产准时交货率。
(3)实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包括:资金结算、网上银行、资金计息、信贷管理、资金预测、资金监控、远程支付。资金系统与应收、应付和总账系统的自动接口;经常性银行、内部结算账户的对账;支持多银行网银接口或服务协议,实现收付款的自动划账;准确及时的集团资金监控和短期预测;定期活期信贷与内部结算处理规则;多种灵活的资金利率计算规则;可依据内部结算规则处理内部结算手续费;本外币分账制;资金预算与支付计划,尽量减少备用金和外币金额;提供内部信用评价以支持对贷款额度的控制;在线的内部结算门户,提供适合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认证方案,确保交易安全。
(4)实现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建立集团内控体系。
包括:预算目标下达、预算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预算的执行与财务核算,预算分析与调整、预算考核与业绩评价。并且根据咨询方案,对方案提出的财务和业务的内控制度定义的流程进行系统实现。
(5)完善智能决策系统。主要实现:生产数据分析与数据模型的展现,以及决策层对集团的运营整体的分析数据和模型的展现,实现决策层的科学快速决策和经营管理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同时建立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量化的绩效评估管理平台,实现集团统一的绩效管理和分析评价。
第三阶段概预算
第一期:250万第二期:150万 小计:400万
(4)第四阶段规划
第四阶段实现目标(远期规划)
(1)建立集团的门户网站,进行企业的标准信息披露。
(2)建立集团的电子商务系统。包括:BTOC----实现终端客户网上在线定单、交易、支付,BTOB----上、下游客户的对账和权益确认,网上支付。建立安全认证系统和指纹加密认证系统。
(3)建立集团客户关系管理。包括:集团统一的电话呼叫中心----进行标准的电话售后服务接待和电话导购,网上订单处理与订单协同;集团战略客户数据库管理和张略大客户关怀系统、客户反馈信息管理,集团危机应急攻关处理等,并且建立统一和标准的客户信息数据库档案。
(4)实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应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分析,建立企业研发产品数据管理,以及市场竞争对手产品研究数据,竞争对比分析;市场份额、人群、销售趋势等综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四阶段概预算
该阶段软件投入预计:400万 规划的硬件投入该预算 该阶段投入预计:200万
四、规划实现的总结
整体规划总体投入约2100万元,将能够有效支撑集团100亿以上的销售规模,适应集团5-10年的规模发展,为打造XX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五、本给规划的实施说明
本规划个阶段的项目目标、实施进度、项目周期、项目预算投资将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每个阶段的参与组织是指相应组织中的关键用户,要求是相应组织中的骨干员工或核心领导,熟悉ERP理论和内部管理流程,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大于50%的时间投入。
第四篇:信息化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IT产业已渐渐走进人们生活,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可扭转的。而且,现在很多企业都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为荣。但是,现在中小企业搞信息化管理存在一些盲点。正是这些盲点,影响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效果,而一些地方没并有专业从事计算机信息建设顾问与规划的专业人员,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到盲目,不知道如何是好,请一个专职的网管,只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飞腾,让很多企业领导都感到头痛,笔者在计算机领域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研究,现任仙腾网络企业信息化建设顾问,就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相关内容作具体讲解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综合利用帮助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的有效利用,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水平是一个标准。
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常规的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就成为一个新的议题。企业一直要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包括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人才流动,资金周转等等方面。今天IT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为企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新业务。随着业务的快速成长,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如果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平台、业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就很难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获胜。宏观上来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趋势,计算机早已取代算盘并取代一部分传统的信息记录方式,由于工作的环境,所以我们经常用到扫描设施和文字识别软件,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让最新的资料在第一时间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进入了新数字办公的时代。而电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增强性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有助于增强我们公司数字化办公应用的协作性、移动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快速 高效 富有现代化;短期看 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长远看来,一个成熟的企业信息化体系对企业的成长和管理有着非常的好处和利益。企业的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手
段去实现企业的管理运作,其业务流程、实现方法和原来都有变化,所以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和非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企业信息化不是模拟现有管理方式,而是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结合和变革。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应做好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变革的准备,以及做好将来人员岗位设置和调整的准备, 使企业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提高和创新。.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实行通用化的产品设计,充分体现企业规范管理、提高办公效率的核心思想,为用户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办公自动化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迅速建立便捷、规范的办公环境,迅速提升企业的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并降低投资成本。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不是为了形象不是为了赶潮流,确确实实是为了提高运营水平而提出建设信息系统;而且运营绩效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订单响应和周转时间,提高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象买机器设备只要买过来按照说明书一装就可以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导入更多的是作业方式和理念的导入,我们讲的也是理念问题,仙腾网络立足之初,就考虑到现在社会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引入,专业而细致的研究了一系列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充分了解及分析了企业需求与市场结合,凭着这一个理念仙腾网络走进了各个中小企业,我们讲的是理念和技术的实践性。
三、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出现的状况
1)认识不够
我们所讲的认识不够,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员工认识不够,企业要发展就需对企业作一个长期和短期的规划,这要求我们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关系有个充分的认识,争对具体情况领导者需作分析及重要部署,各部门职责规划与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员工,我们应有个充分的了解,了解其在工作上的态度,现在很多企业讲就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其实往往过程才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且重要的认识,员工是企业的生力军,要让这支生力军在工作中突出自己的生力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领导者应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与工作计划,这样才更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2)企业流程不能充分体现
流程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每一个企业都在经营过程中,迫于某种需要,自觉和不自觉地建立了一些流程(一般反映在规章制度中),或者自然形成了一定的运作习惯。但是,由于未能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流程,至使低效流程、断口流程、部门流程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3)未重视其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
多数中小企业都有不够重视企业文化的情况,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总是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的事。实际上,无论什么企业,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每个企业都存在一种文化氛围。这种实际存在的文化氛围,要么是有益的,要么就是有害的。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一个管理问题。
依靠制度可解决一些管理问题,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行动。一个企业如果处于错误观念的笼罩下,就将会使正确的行动寸步难行。所以,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可能会对企业带来长远的、根本性的伤害。
4)生产流程未能有效管理
对进、销、存、资金没有一个整体管理,笔记切身体验很多企业任还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帐方式,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管理及生产效率,未有一个整体思路几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五乱现象---采购环节乱、仓库管理乱、业务营销乱、生产管理乱、账务账目乱。
5)企业员工流失量大,增加了企业资料风险
员工流失也是很多企业容易忽视的盲点,员工的流动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影响,企业长期过高的流动定会给企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阻力。就短期而言也是会造成人事管理的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当员工流失率过高时,肯定对企业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招聘的压力、客户资源的流失等等。员工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成本上升,包括培训费用、薪资以及招聘压力;二是潜在威胁,如商业秘密的流失和客户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一些高层销售人员的流失;三是增加管理难度,在其他员工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氛围。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增加运行的管理成本费用。除了上面我提到的有岗无人的低产值和招聘培训新进员工的费用外,还有无形的负面影响。过高的员工流失对企业其他在职人员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增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在民营企业里,通常情况下部门的一个技术人员或是管理人员外流,都会或多或少地带走几个“熟人”,人一走就会造成连环的负面不良影响。
以上几点,是笔者的切身体会,如果一个中小企业能够解决上述几点,就可为企业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建立了进一步提升和良性的发展平台。
四、如何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资源计划,其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二是对内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业务流程中的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提高。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是根据业务流程的各
个环节以及交易方式来进行的,因此,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不可避免地对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以及控制理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传统方式下,原始数据的获取靠的是企业员工肉眼观察、手工计数或使用仪器测量。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传感设备全自动地获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用装有重量感应装置的货架自动测量存货数量、用自动监控装置代替值班人员等等。利用自动传感设备具有高度自动化、准确性高、24小时不间断、数据实时获取、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优点,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3.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存储的方式,存储介质由纸变为磁盘或光盘。与纸介质相比,磁介质或光介质具有存储密度大、擦写不留痕迹的特点,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存储密度大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保存数据和信息资源,便于对其加以保护,但一旦毁损或被盗将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擦写不留痕迹使得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增大,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4.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能够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大为加快,效率大为提高。然而,这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施更复杂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借助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员工或管理当局造假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利用随机数产生程序伪造应收款项或存货的金额、利用报表编制程序快速编制多份虚假财务报表等等。这又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改变了手工环境下的传票、报告、电话等方式,利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以光速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量远非传统方式可比,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但如果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或破坏,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6.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领导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电脑屏幕前对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了如指掌。轻点几下鼠标就能成交生意、调动资金、指挥员工。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价值。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到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而信息是无形的,与有形的资产相比,对信息的窃取更隐蔽,更不易被发现。这要求内部控制不但要保护有形资产,更要对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产加以保护。同时应当针对信息的特点,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8.企业信息化将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可能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
减少。网络世界的无形性和匿名性将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控制环境。
五、信息化实现的目标
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应创造出一个集成的办公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提高办公效率,使所有的办公人员都处于同一个办公桌面的环境下一起工作,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协同工作与知识管理。管理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实现轻松管理,并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有效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带动整个企业迅速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实现目标有以下几点:
1)建设一个可保障性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规范化、现代化、可扩展化,网络平台是办公平台的基础,应具备,稳定性、及时性、键壮性、安全性。
2)真正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效果
★ 加速信息流转,节约办公时间 无论您身处总公司还是分公司,无论您们是否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都能让您感觉和同事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工具,使大家方便快捷进行工作中的交流与讨论,实现企业内部的日常协同办公,使企业的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及总部与分部之间形成紧密有机的统一结合。
★ 随时随地都可办公 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无论您身处何地,都可借助网络的力量随时投入到工作中来,有效地把握办公的工作进度与状况,及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改进建议,以免事出后再弥补,即便出差在外也不会耽误工作。
★ 合理统筹高效开展工作员工不用为某件事而几次跑到相关人员办公室办理,从而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其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来。领导也可利用空闲时间安排自己一天需完成的工作,据需办事宜的重要程度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以免在工作中不断的被一些非紧急事宜打扰。★ 快速准确查询文件资料 实行电子文档管理,方便快速查找阅读相关文件。而不用为找一份文件花上很长时间,可随时随地调阅并打印出来,及时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 方便领导同各级员工的交流与沟通 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使企业的管理者同企业员工保持有效、快捷的工作交流与信息沟通,排除了信息沟通不畅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羁绊。
3)管理规范化
★ 监控工作进度 掌握工作状态 及时有效监控各部门工作进度情况;实时全面掌控各部门的工作办理效率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减少差错。系统将记录每个工作完成流转监控状态。
★ 明确各人职责 增加责任感 帮助企业明确赋予各岗位的权限,任何人都不可越权处理工作,使得各自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查有所依;杜绝
工作中出现职权不明相互推脱扯皮现象。解决多岗位、多部门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协作办公。
★ 按权限职能分类管理不同等级资料 根据文件性质及保密需要,不同的人员享有不同的访问与操作权限,有效地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完整,使得各项资料得以不断积累和有效共享利用,发挥效益。
4)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 节约纸张 节省时间 减少差错 相关资料的发送,任意指定收信人,直接传送给所需人,而无需任何中间环节,无需打印出发给相关人员,缩短办理时间,节省办公开支,减少差错率,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5)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
★ 硬件资源 充分利用企业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不仅仅是停留在最初简单的打字文字处理、文件共享、上网阶段。而充分发挥了使用计算机的实质意义。★ 经验资源 充分利用老员工的工作经验帮助新进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起到很好的工作衔接作用。
★ 知识资源 将优秀员工、优秀思想、优秀方式、优秀资料提供给员工共享学习,实现知识与工作经验的积累共享与再利用,使新员工最快进入工作状态,使全体员工的业务不断的熟练。使每位操作者都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快速的获得各种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快速积累工作经验,因培训期是有限的,因此赋予他们一定的权限查看工作的相关文档,从而达很好的了解公司,快速投入工作。
★ 人力资源 可动态记录公司全体员工的个人情况,以及员工在公司的表现状况和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归档动态管理,便于资料的查询、调阅等。
★ 提升形象、建立信誉、引以为荣 信息化建设、在线办公的实施无形中增强了客户的信誉感、增加了员工的自信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消除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而担忧,建立长期信心,让员工亲身感受到企业的不断发展,心中的信念存在。员工感觉身为这样企业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为企业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时代建立竞争优势。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规划
长春师范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辟专门章节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指导思想与建议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从加快学校“十二五”总体规划建设出发,适应师生对数字校园的强烈需求,坚持以下原则,实现我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同时避免全面铺开,要抓重点项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的IPv6普遍服务。完善教育网、公网多链路的负载均衡、安全管理,实行多种精确的带宽和流量控制策略,切实提高网络运行管理的专业水平。推进校外实验基地(场站)的网络建设。
——大幅度提升无线校园网建设与管理水平。无线网覆盖全校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以至校外教学实验基地的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引入和逐步普及先进的3G、802.11n技术,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构建多业务集成为一体的“云”校园网系统。基于虚拟技术和云架构,整合校园网主网与各业务专网,通过MPLS VPN等技术,实现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进一步升级、调整和优化校园网技术结构和网络资源,为实现校园网对语音、数据和视频支持的“三网融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建立起一套大容量、高性能并具备多种远程接入模式的VPN系统。
——探索拓展新技术条件下校园网功能。基于CNGI网络的推广,探索IP技术、3G、4G及“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对校园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监控,打造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
(二)建设高效节能的新一代云数据中心
——建立全校集中的服务器托管中心。将各单位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采用虚拟化、集群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信息资源分
育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的版权管理。
——校园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内学术、软件、影视、音乐等公共文化艺术与娱乐资源建设;完善网络电视系统,推进学校电视台自办节目的网络点播,为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服务。妥善解决资源版权问题。
——校园服务资源:将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等资源数字化,为校园社区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打下基础。基于3D技术开发我校数字地图。
——校园正版软件资源:集中采购并向师生提供正版操作系统、办公、防杀毒及数据库类公共软件,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提高师生的正版使用意识。
(四)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支撑平台
——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统一标准是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孤岛”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建立包括《网络工程建设规范》、《网站开发与设计规范》、《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建设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人、财、物、业务信息等各类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切实解决现有各部门数据来源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全校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
——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各信息系统统一的授权机制及一套方便、安全的口令认证方法,解决各应用系统用户名和口令不统
大型仪器设备与开放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网络通信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先进的电子校务系统。大力推进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改造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加速信息流动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完善教学、人事、财务、设备资产、学生服务等应用信息系统。基于全校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以及集成学校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实现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利用。建设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一卡通系统与电子校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深化校务系统应用,建立数据挖掘、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升级我校视频会议系统,降低校内大型会议成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后勤服务流程,提升校园社区后勤服务智能化水平,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社区。
(六)建立专业高效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对学校各项业务的全方位渗透,使师生对于数字化、信息化设备和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建立完善以问题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建立7*24小时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体系和服务体系。成立一站式IT服务台和呼叫中心,统一受理校园网、信息系统、一卡通、公共IT设备、机房、数字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咨询与服务,完善各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受理服务的联动机制。
——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