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发展规划处处长文秘网站的龙头__xiexiebang.com__工作计划:
各位代表:
我校的校园改造建设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受教代会主席团委托,我从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校园改造建设规划
思路、老校区改造工程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一、我校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现状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三区、两院的办学模式(**;****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校区现有土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教化校区(含科学园和土木楼)土地面积10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9.9万平方米;黄河路校区土地面积39.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92万平方米;学府路校区土地面积195.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
**校区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室18.62万平方米,实验室16.59万平方米,科研用房13.84万平方米,图书馆4.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1.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76万平方米,食堂2.91万平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1.用地不足——尤其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
2.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基本建设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容量严重不足,管网严重老化,锅炉燃气、污水排放绝大多数不符合环保标准,缺乏基本的安全、保密系统,消防系统存在隐患;
4.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道路功能不明确、缺少地下停车场和地上停车位、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5.环境设施不全——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
6.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有南迁北返的历史原因,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二、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校园改造建设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拓展校区周边用地,实施校园置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教化校区。而教化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900亩,建筑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空间到了拥挤、无序、困难的境地,越来越凸现出局限和阻碍。
因此,我校整体布局规划要有突破,必须突破教化校区地域范围的局限,进行校园置换,同时向周边地区拓展办学空间。从而大力推进基础实验楼、学生公寓、体育运动设施、大学生文化中心等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划建设。
(二)完善功能布局,整合功能设施
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逐步调整和完善建筑的功能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基础上,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整合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创造建筑、人与环境的和谐空间。
(三)抓住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
“十五”末期,国防科工委将投入巨资对我校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总建设经费将达到1.69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3亿元,学校自筹资金0.39亿元。主要进行校园安全系统、电力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校园环境等5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四)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所大学历史愈是悠久,其传统愈是逐渐凝结于物化的校园之中。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环境与规划设计。为此,学校将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老校区改造工程
国防科工委已经启动了委属高校老校区改造工程。我们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谋划长远,从根本上改变我校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状况,同时重新审视校园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设计先进并留有余量,做到一朝投入,长期受益。具体将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一)校园安全系统改造工程
1.校园安全保卫系统
我校位于**市
中心,临靠交通要道,流动人员多。我校每年承担大量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保密工作任务艰巨。目前,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主要采取比较传统的人防和物防,高科技的防范手段基本空白。
安全保卫系统的改造方案是:在一、二校区各自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网络,分别设置总控制中心,主要区域、重点建筑物及重点部门设置视频监视及入侵报警点,通过监控中心的报警控制、传输、显示及硬盘录像设备,将校园内单体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联结成网络。
校园安全系统工程全面完成后,学校防范面积大、防范盲点多等因素造成安全保卫难的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
2.建筑消防控制系统
我校现有消防控制中心14处,其中9处能正常运行,有些教学楼、办公楼及学生公寓没有消防控制设施,并缺少消防报警系统。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在一、二校区各自组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网络,设置消防控制中心,使用智能型报警设备将独立的单位消防控制室连接起来,使报警信息传送快速、准确。同时对一、二校区学生公寓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对重要建筑物消防系统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二)电力系统改造工程
我校早期建设的一些供配电设施已严重老化,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造,随着近年学校的快速发展,供电容量也已严重不足。这些已成为我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在电力系统增容方面,与省市电力部门密切协作,由市电业局投资,在一校区体育场西南角建设一座6.6万千伏安的变电站,彻底解决一校区和科学园的供电问题。在电力设备和供配电方面,对供配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一、二校区组建电力中央控制系统;对一、二校区的6所变电所进行整合改造。
通过校园供电线路更新和电力增容改造,校园的整体电力供应将达到满足远景规划需要的能力。而且运行管理手段先进,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三)供热系统改造工程
我校教化校区现有建筑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其中东区的24.5万平方米、南区21.5万平方米和科技园的约15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已并入了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一校区尚有47万平方米由学校自行供热;二校区约有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由学校自行供热。
目前,我校的锅炉房也已经超负荷供热,需要更新改造。并且一些供热管网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学校建筑物的增多,部分区域形成了供热系统的不平衡,冷热不均。一校区的管沟一直没有扩建,造成了现在大多数管沟不能通行,维修非常困难。
具体改造方案包括供热系统的并网改造、校区自供热、供气设备的改造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根据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及环保要求,在确保供热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教化校区自供热系统并入哈发电厂集中供热系统。逐步改造、撤并教化校区锅炉房,由供热功能转为学生宿舍供热水、为食堂供热气。二校区自供热系统进行增容和除尘设备改造。相应的调整供热管网,综合考虑给水、消防管线的位置,重新规划建造可通行地沟,实现一次改造,长期受益。
经整合改造后的供热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学校新增建筑物造成的供热不平衡、冷热不均等问题。各用户供热质量得到保证,节约能源,减少校区污染,净化了校园环境。
(四)给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目前,一校区现有的给排水管网中,大部分敷设年代较早,资料不详,管网漏失率较高,且供水储水池容量严重不足。一校区现有的排水体制主要为合流制排水,由于一校区地势坡度大,造成南侧校外街低区部分经常发生雨水倒灌。缺少独立的消防供水系统,安全性不高,难以满足防火安全的要求。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改造一校区的给水管道,建设清水池1座;新建消防水池1座;改造一校区排水管道和雨水排放系统;增建二校区部分排水管道。
改造后的两校区给水、排水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给水的供水安全性将得到提高,管网漏失率将大幅度下降,排水系统改造后将实现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彻底消除雨水倒灌。消防系统改造后,消防安全性也将得到根本保障。
(五)校园环境整治工程
我校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名校,但校园建设始终滞后于学校发展。建筑密度高,校园整体形象差,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历史欠账多。
具体改造建设方案是进行校园内园林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对一校区正门和二校区东门及系列大门进行系统改建。综合治理校园交通系统,对路网进行改造,建设一、二校区地下停车场,改建学生生活区域步行街,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综合改造,用建筑特有标识和色彩,力促不同建筑间的和谐。建设校园内视觉指示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实用、特色、现代”的原则。
改造后的校园,空间环境质量得以提高,师生通行方便,校园环境不仅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国际化、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为一体,充分展现**特色和风采,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四、结束语
各位代表,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是我校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党委和校领导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在校园改造建设规划过程中,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员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向各位代表提供一个发展规划处的电子信箱000000,我们衷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学校校园建设的工作当中,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贡献你们的才智。我们会认真处理每一位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老校区改造工程将在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改造必将对我们的工作和出行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一方面请大家谅解由于校区改造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希望大家顾全大局,站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校园环境的高度支持学校的改造建设。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一个体现我们共同意愿的新校园!
谢谢。
第二篇: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提要:学校基本情况 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体保护、基础设施、人防、环卫等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统计数据:
截止2004年6月统计,学校校园现有土地198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36144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18平方米,学生食堂17216平方米,教工宿舍280131平方米,其他用房466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55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325人,留学生112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5131人。
二、学校校园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学校提供了较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及市政设施等服务体系。学校周边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紧邻东湖开发区“光谷”高新产业建设基地,学校在“光谷”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其中一附中新校区正在建设),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
校园拥山(桂子山与元宝山)临水(南湖),天然界线清晰,水陆风光兼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生态状况良好。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略)
(二)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校园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设初期。1953年----
第二阶段:“文革”曲折时期----
第三阶段:恢复建设期:1977年至1998年。
第四阶段(现状):发展建设期: 1999年—2003年。学校再次进行了规划修编,通过广泛组织师生参与,邀请专家指导,对音乐楼、理科楼、新文科楼、多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食堂等新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同时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设计竞赛,确定方案。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了“一环”、“两担”、“强中心”的景观格局,东理西文、南动北静的功能分区:
“一环”——即围绕中心教学区的环形干道及绿带,环道以外是生活区
“两担”——即以桂中路为“扁担”,挑起文科区和理科区。
“强中心”——即强化原有的从图书馆经电影场至元宝山顶的校园南北中轴线,形成统领全局的强有力的校园中心。
理科区在东部,以理科大楼为标志,组成“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建筑区;
文科区在西部,以文科楼为起点,形成“人文科学”为主题的民族形式建筑群;
文体区在南部,以体育馆、音乐楼为呼应,结合电影场、运动场等构成文体活动区域。音乐楼和体育馆充满了青春的生气和灵动,艺术的律韵和张力。
通过三年多艰苦的建设,在2003年10月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之际,顺利完成了六大建筑,完成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老教学楼的维修和装饰,完成了运动场、电影场等改造翻新,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总投资51242万元。其中国拨9565万元,自筹41677万元)。同时也拆除了一大批临时建筑,校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从不满意,到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建设,增强了爱护校园、热爱华师、培育环境的学校意识。
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增加物
质条件到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培育;从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到依靠专家、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建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用地不够:按30000学生规模,学校用地总量需要3000亩左右,已有土地1987亩;周边可征土地295亩。两项总计2282亩,其中规划为山体保护范围约为285亩。
(二)校区分散:与部队、农民等单位用地交错,被分割成多块。教学区又在生活区包围之中。
(三)主要出入口(校门)不突出、不通畅:每个校门都不居中,特别是西校门和南校门的环境差。环状道路还有局部(老礼堂处)没有贯通。
(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
(五)学生宿舍不够:研究生宿舍没有达标,对西区1—6栋学生宿舍楼进行功能置换还没有完成。
第二部分 校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一、校园规划的意义
(一)校园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规划能够有效而经济地使用财力、物力和土地,提高
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一个有质量的规划对于学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文化资源,表现为:
一种凝聚力:增加全校师生和校友爱校意识;
一种竞争力:增加生源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种渗透力: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
(二)教育部、武汉市规划局对校园规划工作有明确要求;
(三)新的规划又是对过去的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规划的理论依据:
1、校园规划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服务:从教学资源分散到重组到优势互补,从学科间的封闭到学科的融合;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全面的素质培养
2、充分重视校园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内外封闭的独立小社会到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机构;
3、继承和延续校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向人类的理性成果致敬;
4、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从水泥森林到自然怀抱;
5、充分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和应用。
三、法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1992.8
(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
(五)《武汉市自然山体水体保护办法》
(六)《关于印发<在汉部、省属8所高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
(七)《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手续的复函》
(八)《华中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九)《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
三、规划期限、范围与规模
(一)期限:2003年—2015年,近期:2003年—2008年;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校区为主,适当向周边拓展,规划用地面积为2089亩。
四、校园规划总体目标和思路
(一)原则: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科学性、人文性、服务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色,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突出个性的城市景观,环保生态型绿色校园。
(二)内容:在桂子山(南湖)校区建设永久性教学、科研中心区,在周边建设学生生活和科技产业孵化区;在条件可能时,将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设施等置换转移到校外,通过适当在周边征地,整体规划建设,使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科技成果、传播先进文化、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高等学府。
第三部分 规划措施
一、交通规划(校门、道路和停车场)
(一)西北大门(规划正门):通过80米宽的校门设计,双向道路,平台绿地布置,丰富校门入口的层次感,增加学校向城市开敞的空间。
(二)南大门:争取打通南大门。
(三)立交桥:在南大门侧和南湖校区之间架设可以通行小汽车的立交桥。
(四)校内交通:贯穿内环,打通外环,形成完整闭合的环路,干道人车分流,干道之间完善消防通道和人行体系;在元宝山等次生林地开辟便捷的人行道。
(五)停车场:重新规划和置换学校汽车队场地,在校
内规划设置多处停车场,再建的新建筑均设置地下停车库,结合路边停车,满足未来增加的停车需要。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停车库(上层为综合球场)。
二、用地规划和功能分区
(一)调整:保持现有格局,调整功能划分,将原供销学校校区、科教仪器厂和南湖校区纳入教学区规划。将校区分为教学科研区、文体活动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和相对独立的南湖教学区和国际交流学院六个区域
1、原供销学校区,建设研究生院。
2、教学仪器厂区,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包括配套建设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食堂、外籍专家宿舍,以及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现状绿化,自北至南依次布置科技孵化开发楼,教学楼群,留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构成空间层次丰富,相对独立的区域。交通系统以大门入口广场为中心组织,根据地势高差,采用阶梯式平台布置。
3、南湖教学区,规划设计为通用性的标准单元式教学楼群,将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修教师培训中心统一建设,也配套建设学生食堂和部分学生宿舍该区设计重视社会开放功能,外动内静;将中心绿色生态带贯穿整个教学区,注意保护原有水面和生态链,注重人造环
境和生态环境协调。
4.整合各类后勤服务,集中布置,统一管理。
5.在校园周边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区:在北大门一线,东大门北侧,在雄楚大道南沿路边100米深,260米长的地带,建设高科技产业孵化大楼。
(二)置换: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外建设教师生活区,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到校外购房,逐步置换和拆迁现有的教师住宅区,将置换的空间作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用途。
(三)周边征地及合作:按照武汉市规划局给我校在周边规划控制的范围,学校要争取尽量在周边征地,对征用有困难的,可以采用长期租赁或合作建设学生宿舍等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调整和均衡各类功能分区的面积比例,通过道路、绿化将功能分区相对隔离又合理过渡。
三、建筑规划
建筑面积指标分析:按30000学生规模计算,教室、科研、实验及行政用房集中为教学楼等:应有489888平方米,已有236144平方米,需要拆迁面积11993平方米,还需
265737平方米,另外,西区1-6栋学生宿舍可置换14718平方米;学生宿舍应有288000平方米,已有150018平方米,还需13782平方米。
其他待建建筑规划预留空间:
1、图书馆:在原行政楼处新建;
2、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学楼:在教学仪器厂区新建;
3、十号(城环、美术)教学楼:在原农药所地范围;
4、十一号教学楼:在桂子山校区原印刷厂
5、十二号教学楼:文科楼西侧原基建处等三栋小楼一片;
6、学生活动中心(礼堂):已拆除待重建;原学生活动中心置换为教工活动中心;
7、扩建或新建学校医院;
8、东区食堂;适当集中,可以拆三建一,或拆四建二。
9、校友大楼:择址新建。
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登记和保护昙华林一带老“华中大学”的历史建筑。
四、室外空间
重点增设各类规格面积不同的运动场地和健身场地,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综合球场(底层为停车库)。进一步提高露天电影场使用率。加强各类场地的夜间照明。增加广场:
已有杜鹃、梅园、图书馆中心广场、理科楼广场、一二三号楼中间的莲花池广场、桂香园绿化广场、体育馆广场;还规划增加新的南、北大门广场、行政楼广场、新图书馆广场;在原化工厂山凹处利用山体的落差设计叠水广场等;在南湖校区通过轴线对称教学楼的布局构造和水面相融的广场,营造生动的水景环境。在校园内利用现有的草坪、丛林,开辟增加各类学习和休憩空间。
五、绿化和景观
(一)绿化:绿化要根据武汉的气候和桂子山的特点,综合植树、花卉和草坪交错建设,特别是要大力补种因建设减少的树林,有布局的栽培四季常开的花卉。建成生态式校园。重点保护山体上的次生林区;整治杂乱和影响建筑物立面的树木;建立物种园,保护名贵树木和物种。增加绿化品种和指标,提高绿化覆盖率。
(二)景观:校园景观建设以清晰通畅的道路网为骨架,以自然绿化为主,适当的点缀人文景点;人文景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我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以科学文明发展历史,教师教育特色,辛亥革命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校园景点建设的背景。如陶行知雕像、新的校训基石、喷水雕塑、“爱我中华”、“绿魂”等都受到欢迎。
(三)山体水体保护:范围:老行政楼北部山体;卓刀泉路至环山东路外沿;文科区集中绿化区域;理科区集中绿化区域;梅园,杜鹃广场、招待所南侧绿化区域;元宝山山体;南湖校区规划水面。
六、基础设施、人防、环卫规划
(一)给水:全年用水指标521万吨,实际用水585万吨。按现状分析,浪费水和漏水问题较严重。要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改造水池和泵房。
(二)排水:按道路系统组织干道排水,实现雨污分流。目前重点要连接南门、南湖校区及教仪厂校区的市政排水接口。
(三)供电:现有18650KVA,远期规划26800KVA。
(四)燃气:在条件许可时,对锅炉进行燃气改造,使用清洁能源。
(五)弱电:(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金龙卡、广播等):管网下地,疏通节点,实行智能化管理。
(六)消防:整理规范消防设施,确保使用安全。
(七)人防:改造连通地下人防工程,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管理人防。
(八)环卫规划:改造垃圾箱,调整增加清洁桶,倡导垃圾分类和回收。
结束语:
高校校园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门类及多种艺术种类,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她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又随着时代在蓬勃发展。大学和城市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结晶与象征,高校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又是城市规划中的典范与精粹。高校规划不仅是物质空间建设的蓝图,还应该是高品质文化的生动体现。高校的规划与建设,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创造的发展轨迹,大学校园记录和承载着人类文明智慧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等学校在文明历史长河中,都显得格外奇异璀璨。因此,校园规划不仅仅是建筑师和规划工作者少数人的事,学校的领导,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社会的主管部门及所有热爱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应该广泛地参与到校园规划工作中来。这是我们对校园规划应该统一的基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我们,要从“制定”一个规划的观念向“培植”一个校园转变。这种新的思想,是把培养学生品质,锻炼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能力和促进科学交流作为校园规划的目标;当我们把这些思想结合土地(校址)特点、交通、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等进行全面研究,我们就能创造出丰富的校园环境和建筑文化。当然,我们再也不会因为所谓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而把化学工厂直接办
在校园中心„„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的规划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有创造性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并且这样的规划能被灵活熟练富于想象力的去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是动态的连续性的工作,贯穿规划实施的每个阶段,制定规划应该说仅仅是开始),她就能成为促进学校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换一个角度讲,校园规划和建设的质量,是对我们的责任心,设计水平,发展眼光、决策质量的综合检验;也必然是学校凝聚力和师生员工学校意识集中的体现,对此,每一个华师人,特别是两代会的代表,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代又一代的华师人,在桂子山这片珍贵的土地上,曾经披荆斩棘,连年植树种花,修路盖楼,流下了无数的血汗,建造了我们今天的校园。这种精神和传统在“百年校庆”的建设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值得我们代代相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智慧和劳动,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三篇:大学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规划
1.大学城、各高校扩建新建现状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大学陆续在校园周边征地扩建或另辟新址建设新校区。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甚至资金投入,不少省市还由若干所大学新校区组合建成大学城
2.大学校园精神
所谓大学校园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3.绿化系统
三个校区的绿化系统亦是风格迥异,本部绿化大气、系统性强、空间开敞但缺乏封闭半封闭绿化空间,绿化可观性强,细部设计缺乏,宜人性差。西区绿化设计系统性不强、但却强化了绿地的细部设计,具有较强的宜人性。北区绿化设计上则强调硬质空间,而绿化游憩空间严重不足。
.嘉应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1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规划是营造高品质校园环境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对当今高校的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赋予了校园环境规划以新的概念。现代大学校园既是人类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学习、研究、创新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自然、社会和人生价值观的高文化的环境,传统的校园规划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目的是营造一个高效率的学习场所,在规划手法上比较注重建筑空间的功能分区与功能联系,注重满足各种使用需求的硬件设施的布局规划,在评价标准上往往用是否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指标,功能布局是否合理,交通组织是否有序来衡量。诚然,这部分规划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远远不够。因此,大学校园规划在满足物质环境的同时,更应营造好高校的精神环境,即生态和人文环境。以此为目标
4.1.尊重历史
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追求功绩和新奇大等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股潮流,这就使得一批有一定历史但又无法称之为历史性校园 的大学校园空间的延续和发展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尊重历史不仅意味着尊重校园中现存的物质空间,还意味着尊重校园的文化延续以及校园的发展历程,而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也更有意义。嘉应大学建校时间较短,在一些老的高等院校面前堪称“小字辈”,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类大学没有历史或者说他的历史不重要。任何一座学校的发展都经历了其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有形无形的“痕迹”对校园文化的延续和校园精神的再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2.1历史的传承
大学的历史,不仅仅是通过年代的久远本身,或重大的贡献、重要的学科、著名的人物、较大的名气等来体现,它还以建筑物与校园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进而形成学校一种独特的风格或带标志性的符号。在校园扩建和新建规划中,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或符号,将是对学校历史的发扬与光大。否则,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损失,甚至学校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的中断。
4.2.2 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展示
大学校园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 ,它包含原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新文化的创造以及对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具体来讲一是特定的地形地势条件赋予的自然特征;二是地方特色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和体现,尤其是对作为地方性大学和侨资大学存在的嘉应大学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三是校园既有精神的延续和再造。这是伴随着学校建校发展而来的内部精神所在。是校园学子的精神依托。以此为出发点,以培育校园文化为宗旨,本次规划确定以下原则:
保留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性。校园的建设必然会给基地的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状态,对具有特色和重要的区域应予以完整保留。
第四篇:供水改造和建设规划
关于申请资溪县自来水公司
管网改造和新增管网 的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的报告
资溪县自来水公司
资溪县供水设施
改 造 和 建 设 规 划
(2007年—2020年)
资溪县供水改造和建设规划
1.总论
1.1.规划修编的背景、目的、重要性及意义
根据建设厅《关于编制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现编制资溪县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以改善我县现有供水设施,满足县城用水需求。规划符合县城近、远期建设规划要求,本着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设施利用率,加强节约用水,科学论证用水需求,解决县城居民“吃水难”问题,保障供水需求和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本规划范围包括新建调度系统、旧城区改造、输配水管网改造、城区循环管网铺设。
资溪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缘,是江西省的东大门,东与福建省光泽县为邻,西与南城县毗连,南接黎川,东北界贵溪,西北与金溪接壤,主要以林业、化工、建材等工业为主,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根据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资溪县县城鹤城镇作为资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和物资流通中心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得到加强。2006年县城人口3.28万人,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工业产值3.53亿元。规划2010年资溪县全县人口在15万人,城区人口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在0.5万,至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6.5万人,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近年来,资溪县城在资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方针指导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县城建设突飞猛进,投资环境迅速改善。在目前经济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形势下,县城必将最容易、也最有效地接受沿海经济的辐射。因此,资溪县城在规划期内也将出现超常规发展。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住宅小区的增多,工业园区加大,楼房的增高,城市人口的增加,需大批资金来改造这些管网和供水设备,才能解决供水紧张问题。1.2.规划依据
1.2.1.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20年)1.2.2.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1997年)1.2.3.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补充说明
1.2.4.资溪县城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998年)1.2.5.江西省资溪县城西大道、一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 2.供水现状及主要问题 2.1.县城发展概况
2006年县工业产值为3.5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00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28万人,规划2010年资溪县全县人口在15万人,城区人口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在0.5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2020年全县人口达到16万人,城区人口6.5万,其中流动人口1.3万人。考虑县城周边用地条件、环境容量,远期人口控制在7万人左右。2.2.供水现状
现有自来水厂一座,以泸溪为水源,位于建设路东段北侧泸溪河南岸,始建于1982年,1983年初正式投产运行。当初设计过年供水能力仅为3000立方米/日,1995年经改造供水能力达1万立方米/日。2004年,县自来水公司供水人口数为2.18万人,供水普及率仅为67%,人均生活用水仅为185升/人.日。通过申请国债资金,2007年竣工了一座1.5万吨/日的新水厂,解决了县城供水难的问题。2.2.1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1县城主要街道的管网都是80年代铺设的水泥管,到目前都几十年了,管网老化,经常破裂,水压不稳,急需加于改造,来满足县城的供水要求。
2.2.1.2县城配水管网基本属于树枝状管网,供水安全性差。同时管道陈旧管径偏小,管线严重不足。现有县城配水管网急需改造和完善配套建设。3.供水项目建设规划
3.1.1 2007年预计投资4.79万元,完成新建调度系统; 3.1.2 2007年预计投资422.012万元,完成西门开发区DN400,长度为8.5公里的配水循环管网安装工程; 3.1.3 2008年预计投资156.593万元,完成新水厂---沙苑工业园区DN300,长度为4公里的配水管网安装工程;3.1.4 2008年预计投资253.857万元,完成新水厂---新一中DN300,长度为6.5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5 2008年预计投资569.252万元,完成新水厂---大觉山旅游区DN300,长度为14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6 2009年预计投资412.233万元,完成新水厂---沙苑别墅区DN400,长度为7.5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7 2009年预计投资160.323万元,完成建设路---金竺山---胶合板厂DN200,长度为5.5公里的配水管网改造工程;
3.1.8 2009年预计投资480万元,完成县城主要街道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
3.2.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鹤城镇作为资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物资流通中心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得到加强,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的发展,用水量必将大大提升,新建水厂势在必行,旅游区开发和旧管网改造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制约资溪县的发展。3.2.1规划目标
供水目标分别为:水源保证率为100%;供水普及率为85%以上;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0%以上。
供水服务目标分别为:服务人口2007年3万人,2010年4.2万人;服务供水压力,管网末梢水区不低于0.025Mpa;水质检测能力完全满足安全供水要求。3.3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459.06万元。3.4工程效益分析
鉴于本工程系统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其国民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难用于货币量化。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则主要体现为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而其净贡献也难以确切地定量计算。因此,本工程项目着重于工程的社会效益,未进行各项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
由于给水工程项目为城市基础设施,以服务于社会为主要目标,它既是生产部门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又是居民生活的必要条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经济效益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则表现为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因此,本工程的效益应从系统观点出发,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及工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等宏观效益结合在一起来评价。
本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主要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供水量的增长仍 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因此,本工程项目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水质,缓解供水矛盾,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供水是先决条件。③工程建成后,改善了水质,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工程建设期限为3年。2006年,资溪县自来水公司的年供水量为180万吨,供水人口为2.6万人,待3年工程竣工投产后,供水量约为310万吨,供水人口为4.5万人。年增创收17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根据经济评价准则,项目的取舍应取决于国民经济评价。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4.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4.1保障措施
在工程实施前,资溪县自来水公司将抽调精干力量分别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工程技术小组”、“工程施工小组”和“工程材料设备采购小组”等组织。工程开工后,严格按照国债工程建设要求,认真做好工程招投标和工程质量保障工作。同时,按照国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要求,做到专项专用,精打细算,杜绝挪作他用和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计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的工程建设任务,力争使工程早日竣工投产,发挥工程投资效益。4.2实施建议
为了尽快解决资溪县供水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请上级建设主管部门尽早将大觉山旅游区开发和旧管网改造、新管网铺设列入规划,并投资建设。
第五篇: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新校区规划
区位分析: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的东偏北的方位,用地规模约 2100 亩。用地内地势较为平缓,相对高差 25——30 米,属丘陵缓坡区,一条源自松茂水库的东西向水渠捞鱼河穿过用地,向西注入滇池。
设计理念:1、人文校园——高等教育改革呼吁人文素质的回归,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外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我们在新校区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努力营造出一个明快、活泼、健康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并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为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作出了尝试。2、信息化、产业化校园——我们很重视校园信息的资源共享,对内,建筑的组团院落式布局与多条信息轴相连,为校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空间。对外,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3、生态化校园——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因此新校区在设计中因承中国文人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于清幽山水之间陶冶人的情操,结合绿地、树木、广场、小品设计成长长绿轴的景观大道,将入口处的盎然绿意一直延伸到中心区,并且渐显开阔与自由。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在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4、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结合生态的校园设计。在宏观上,校园要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基地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建筑遮阳、通风、利用太阳能等生态手法,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2)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在校园设计中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是明智之举。(3)结合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文化,只有用现代化的技
术手段,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改造,才能在预防一个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一个文化荒漠。
规划结构:方案特别重视对现有场地特征的保留和校园特色的塑造,以中央人文景观带组织串联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科技产业区等,组合建筑群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多景点、组团式布局”的规划结构。“一心”规划利用位于基地几何中央位置用地,布置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功能上构成学校各科教学的信息交流共享中心,在景观上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两轴”以共享中心为核心,均匀的向外延伸出纵向人文景观轴和横向公共信息轴,将校园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文景观轴中,把广场、小品、雕塑等景观节点组织起来,结合绿化,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是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在公共信息轴中,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中心 核,与人文景观轴相辅相成。“多景点”中心人文景观轴的绿带渗透到校园内各组团之间,并形成亲水空间,东部高处的森林公园与水廊形成对景。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组团式布局”为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要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中的分期建设实施,形成功能布局的弹性,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与经济投资;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流,营造学科交流的共享场所。
:
道路交通组织:校园主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景观轴线与校园空间轴线的关系,次入口的安排方便了校园的对外交流。道路分为三大系统——(1)贯穿全区中心,连接各功能组团的主干道系统;(2)以自行车、人行为主的次级道路,即非机动车道路系统;(3)专用景观步行道,中间穿插有小品、广场和绿地,供学生在此晨读,休憩和交流。这三大系统相通,但在功能上对车俩的类型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加上人分流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大学城交通的整体性、有机性、安全性。
功能结构:横向中轴线上布置有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与竖向的人文景观轴相呼应,更增强了校园学科的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考虑到校园活动的特点,把教学区集中设置到地块的上方,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
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和对外的信息交流。总的来说,中心与两轴集合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与场所,成为大学城的“核”,是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区域;而各个分散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完整,满足各自功能上的需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绿化景观分析:人文景观大道的设计紧密结合大学城的构思理念,绵延的林荫大道体现了学子们对知识的不断求索和创新,而各个节点空间的细部设计则表现出知识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公共信息轴作为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在图书馆的建筑形体上朝气蓬勃,突出了大学城的个性与魅力,成为了中心区的地标建筑;大片的水面从建筑中扩展出来,形成的亲水空间一直延伸到东部高地的森林公园,公园上的钟楼与水面的玻璃廊子形成对景,由高到低形成一条绿色视廊,把地标建筑——钟楼突显了出来。校区摒弃了围墙,代之绿化带,形成亲切的自然分离,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
调研对象二: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区位分析:新校区毗邻环城高速环道与规划中的轻轨线路,周边是新城区的主干道,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具有校园建设的良好基础,并且与东校区联系为整体的高校教育链。
:
规划设计概念:(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及功能体系,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以贯穿地段的东西向绿轴为核心,构建校园景观空间网络,连接地段两侧城市绿带,使校园景观生态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的完整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利用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促进学校部分功能区与城市的融合及社会化管理,形成高度开放共享、高效的功能体系。(2)营造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校园。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及形态,通过景观空间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在步行距离以内,形成易于引发交流、和谐的传统人文型新校园。(3)整体校园空间形态呈组团空间沿主轴生长、山水楔入的基本格局。
功能结构分析:规划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与“共享”。“效率”体现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明确的划分与便捷的联系,明确的分区有利于降低相互的干扰,而便捷的联系则有利于校园的合理运转。校园的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学术交流接待区、科研区、行政管理区、体育运动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区域。规划中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学院建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居于基地中部,而宿舍区各组团、科技产业园等皆环绕其布置,校园中心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十分便利,多在步行10 分钟距离以内。为创造人性化场所,中心区规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通过安排活动区域距离与日常行为联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校园中心区:在 8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10 分钟步距。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区:在 4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 分钟步距。“共享”体现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而科技产业园作为与生产、社会高度结合的设施,设于几乎独立的城市街区中,更有利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教工宿舍区的独立性也较强,以便于向社会化管理发展。
道路交通分析: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主环路分支、“环上生环”以及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城市道路,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公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空间结构分析: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东西向主轴线空间为轴心,其中布有数个重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体育公园,图书馆山,中心广场,后花园,学术会堂及后山等空间片段及节点,图书馆及学术会馆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由东西轴线向南、北生长出数个枝状空间,作为教学楼、学院组团与主轴的联系。学生与教师宿舍区各组团主要以环路为依托生成分枝性组团空间,多以湖面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宿舍多高层区则根据地形环绕山丘布置。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山间林荫步道在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之间、学生宿舍区的四个组团联系起来,而教师生活区则以湖滨漫步道与校园中心区相连。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如校前区通过空间的围合、对称式的处理创造了规整严肃的传统仪式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