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市政规划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改造
郑州市市政规划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改造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公路、铁路、河流绿化是一个地区整体绿化的骨架,也是一个地区整体形象的窗口和前沿,又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是我国内陆主要开放城市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港口,也是我国西部开发东引西进的一个重要桥梁。随着扬名国内外的嵩山少林寺等景点的开发和新郑国际机场的通航及郑州商贸城的建设,郑州市已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人员来往不断,因此,郑州市各级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的绿化水平已直接体现着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形象。
郑州市地处中原,公路、铁路、河流纵横,交通十分发达。据统计,全郑州市境内的铁路、河流以及国道、省道、县道总长达2800公里,由于种种原因,各类道路绿化率不足50%,且绿化标准低,林相不整齐,缺行、病虫害现象十分严重,这与郑州市商贸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相适宜,因此,搞好铁路、公路、河流两侧的绿化是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1度,年大于10度积温4536度,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21毫米,土壤多为潮土、风沙土、褐土三大类,呈微碱性,PH值7.5-8。流域内气候因子、立地因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树种资源丰富。项目区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树木生长,据统计,全区共有植物104科,320属,600多种,主要用材树种如侧柏、泡桐、杨树、刺槐、榆树、椿、楝、国槐、黑核桃、雪松、桧及大量的灌木都是很好的通道绿化树种。(三)技术力量雄厚
目前,项目区内各县(市)、区都设有林业局(园林科),各乡(镇)设有林业管理站,从事林果业技术人员1661人,其中,国家正式技术人员587人,高工16多人,工程师60人,助理工程师100多人,技术力量雄厚,有能力担负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工作。
(四)劳力资源充足。项目区内农业人口407.9万人,劳动力209万人,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五)项目区内,工业和乡(镇)企业发达,经济实办雄厚,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六)项目区交通发达,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及京广、陇海铁路和淮河一级支流汇集交织其间,是绿色通道建设的良好的依托。
三、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科学进步,以郑州境内的铁路、公路、河流为主线,统一规划,以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实现绿化、美化、香化,达到生态防护、环境美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建设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多方位投入,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的原则;坚持造、管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在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提高的原则;坚持出“精品”工程的原则;树立“窗口”形象;坚持种苗先定点培育,优质壮苗的原则。
四、工程布局和建设内容
(一)工程布局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市城市整体规划》和河南省绿委《关于加快绿色通道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京广、陇海铁路、107、31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开洛高速、豫03线、豫04线部分县道和双洎河、颖河、贾鲁河等通道两侧绿化。
(二)建设规模
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林带580公里,林带宽度每侧10-30米。其中:京广、陇海86公里,107、310国道100公里;豫03线、04线省道150公里;县道85公里,双洎河、贾鲁河、颖河74公里;高速公路85公里。
(三)建设期限及进度
本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绿色通道工程从2001年至2005年共5年完成。
2001年重点实施京珠、开洛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林带,建设规模141公里;
2002年重点实施107、310国道和陇海铁路林带,建设规模130公里;
2003年重点实施贾鲁河、豫03线林带,建设规模90公里;
2004年重点实施双洎河、颖河和豫04线林带,建设规模134公里; 2005年重点实施县道林带建设,建设规模85公里。
五、造林技术设计
(一)树种选择原则和苗木规划
树种选择以树干高大,树冠浓密,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为原则,落叶乔木与常绿树种相结合,季节景相变化与抗病虫害,防火隔离带相配置,兼顾速生丰产和珍贵防护树种合理搭配。
工程共规划各类苗木1870万株,其中雪松6万株、桧柏114万株、银杏12万株、杨树1388万株、美国黑核桃120万株、柳树10万株、灌木160万株(丛)、泡桐60万株。
(二)工程建设有关标准
1、国家铁路每侧植树10行以上,高标准平原农田林网延伸3-5公里。
2、高速和国道、省道中的一级路段每侧植树4-8行,高标准平原农田林网延伸2-4公里;二级路和县道植树3-6行,高标准平原农田林网延伸2-3公里。
3、贾鲁河、双洎河、颖河每侧植树6-10行,堤防临水坡脚以外每侧植树2行,高标准农田林网延伸2-4公里。
4、沿线桥梁、涵洞,规划建设形式多样的垂直绿化景点,公路、铁路交叉口,主要河流交汇处,公路、铁路沿线站点,规划建设风格不同的绿化景点。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6847万元,其中:苗木肥料设备工具材料费4238万元,整地栽植管护劳务费2537万元,规划设计配套设施间接费72万元。
2001年需投资1862万元,2002年需投资1734万元,2003年需投资1064万元,2004年需投资1407万元,2005年需投资780万元。
该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公益性建设项目,以地方投资为主,以申请国家扶持为辅。在总投资中需国家扶持1000万元,市财政投资2000万元,各地配套10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847万元。
七、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郑州市有林地面积将增加3.48万亩,加上沿线林网完善林木覆盖率,全市林木覆盖率将增加1.2个百分点,林带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8万吨,放出氧气3.64万吨,滞尘3.27万吨,吸收二氧化硫98吨,全市环境质量将有所改观,在农区形成的小气候将使农作物增产。
(二)社会效益
随着绿色通道工程的建设,能明显地改善郑州的生态环境,提高省会形象,提高了现代化交通品位,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并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增加活立木蓄积314万立方米,十年后,直接经济收益可达6.4亿元。
八、工程实施措施
市政府成立绿色通道防护林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指挥长由市长担任,指挥部成员由计划、林业、财政、规划、城建、市政、土地、环保、水利、交通、铁路等单位及工程建设区域内的各区政府主要领导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
工程区内各区、乡(镇)、街道、大中型工矿企业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组织和实施。
(二)层层建立责任制,严格工程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实行市级领导包区,区级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领导包村组,机关企事业单位包地段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通报。所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照规划设计的林种、树种、造林方式、苗木规格等进行施工。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采取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即施工单位工序验收、工程办公室组织全面验收和工程指挥部竣工验收。对在工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及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三)多渠道筹措资金
1、把工程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作为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安排专项资金;
2、城市绿化配套费、水利小流域治理费、环境保护费等拿出一定比例投入该项工程;
3、铁路、交通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
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民义务植树绿化费重点用于该工程;城市绿化配套费、地方煤炭造林费、水资源费等列支一部分;
5、建立绿化基金,广泛吸收市民和社会各界捐款资助;
6、鼓励外商直接或间接参加投资;
7、争取国家、省补助投资。
所有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一律纳入专项管理,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掌握,设立专户,专款专用。
(四)合理解决工程建设用地
1、把工程建设用地纳入土地综合开发和城市发展规划;
2、对交通、水利部门已征用的要严格管理,用足用够;
3、对远郊林带用地以地方调剂解决为主,政府给予一次补偿;
4、对城区和近郊重点建设工程采取政府反租倒包、补偿租赁及征用等方式解决。
(五)组织动员杜会各界及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郑州绿色通道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公益性基础建设,需要全市各界及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1、凡年满 18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外),都要按照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每人每年3—5株义务植树任务。
2、组织各社会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承包造林,开展多种形式的栽植纪念树活动。
3、鼓励规划区域内的农民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展植树造林经营活动,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六)坚持依法治林,加强防护林带的保护和管理
对规划林带建设用地,由市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管理,除国家重点建设征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占用、出让、转让改变林地用途。
工程建成后,凡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栽植的林木,归集体所有;公路、铁路部门在路两旁,水利部门在河道两岸栽植的林木归部门所有;在农民承包的土地上栽植的林木、林权归土地承包者所有;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河道等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的绿化地段,由农民投工投劳栽植的林木,收益大头归农户或土地所有者购买。
为了依法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林木权属确定后,政府部门要结合林木所有者发放林权证书。
林木所有者要在市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强对林木的管护,发现有损坏和缺株的要及时补栽,做好修枝抚育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保证林木正常生长。
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侵滥占、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
学生:汪志强 学号: 090180043 班级:景观一班 指导老师:付保军
第二篇:行唐县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行唐县中小学校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
实施方案
根据《石家庄市教育局教育提升工程实施办法》,县教育局决定结合现行中小学校园环境改造工程,重点对全县保留中小学校实施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确保到2015年全县校园环境规划建设达标学校的比例达到保留学校85%以上。为保障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在我县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校中,打造出一批“校园规划合理、建筑质量优良、环境建设达标、提升改造到位”的百年校园、精品校园。
(二)基本原则
1、满足要求,适度超前。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尊重科学,适度超前,突出校园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为行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色,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环境规划各具特色”的原则,对纳入规划的学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分布有序开展提升工程。
3、严把质量,规范运行。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规范,严格旅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政府采购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工程审计制,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工程质量。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从2011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县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校开展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优化校园规划方案,完善校园功能布局,突出校园建筑风格,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打造一批百年校园,精品校园。
(二)主要任务:全县保留中小学校中基本符合条件、拟纳入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共39所,2011年改造提升15所,2012年改造提升8所,2013年改造提升9所,2014年改造提升4所,2015年改造提升3所。
三、组织实施
(一)认真核实学校信息,建立改造提升项目库
各学区(学校)应按照市教育局制定的校园规划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条件,认真遴选推荐项目学校。一是中学占地30亩以上,小学占地10亩以上,建筑面积基本符合要求,功能分区基本合理的学校;二是现有条件虽然不足,但依托城中村改造、新民居建设等能扩建、新建的学校;三是现有条件虽然不符合要求,无发展余地,但确有特色需保留的学校;四是纳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项目学校。各学区(学校)要把符合条件要求的学校全部筛选出来,如实填写《全县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情况统计表》,县教育局将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确定应改造提升的项目学校。
(二)科学制定学校建设改造提升规划
各学校要认真编制建设改造提升规划,对确定为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的学校,县教育局将与市教育局一道聘请高资质专业设计单位编制校园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并由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评审论证。各学校要按照教育局的安排意见,积极与教育局及设计单位沟通,按“一校一品”的原则,科学谋划学校发展方向,按照工作安排时间节点,及时上报相关资料。在规划建设改造提升过程中,应注重各种图片、影像资料和相关文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市教育局科学编制《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图集》提供详实素材。
(三)有序开展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
各学区(学校)要在教育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实施方案,按照经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校园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充分利用节假日、假期等有利时机,抓紧组织实施,确保改造提升工程有序开展。
四、措施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是落实“教育提升工程”要求的重要举措。为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组织,县教育局成立
以刘鸣利局长为组长、严军祥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校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基财科。各学区(学校)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设立专门联络人员,保证按时高质的完成任务目标。
(二)多方筹资,有效推动
各学区(学校)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上级安排的各类项目资金,学校适当加大投入,有效推动工程实施。
五、加强考核,扎实推进
县教育局将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对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通报各学区(学校)工作进展。每年年底前,市教育局按照考核评估标准和验收评估办法,将统一组织专项验收评估,各学区(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审定的规划方案及《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工程评估标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完成任务目标。评估结果作为县教育局对各学区(学校)年终考核的依据,未按规划完成当年改造任务的学区(学校)不能参加评先。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供水改造和建设规划
关于申请资溪县自来水公司
管网改造和新增管网 的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的报告
资溪县自来水公司
资溪县供水设施
改 造 和 建 设 规 划
(2007年—2020年)
资溪县供水改造和建设规划
1.总论
1.1.规划修编的背景、目的、重要性及意义
根据建设厅《关于编制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现编制资溪县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以改善我县现有供水设施,满足县城用水需求。规划符合县城近、远期建设规划要求,本着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设施利用率,加强节约用水,科学论证用水需求,解决县城居民“吃水难”问题,保障供水需求和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本规划范围包括新建调度系统、旧城区改造、输配水管网改造、城区循环管网铺设。
资溪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缘,是江西省的东大门,东与福建省光泽县为邻,西与南城县毗连,南接黎川,东北界贵溪,西北与金溪接壤,主要以林业、化工、建材等工业为主,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环境优美,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根据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资溪县县城鹤城镇作为资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和物资流通中心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得到加强。2006年县城人口3.28万人,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工业产值3.53亿元。规划2010年资溪县全县人口在15万人,城区人口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在0.5万,至2020年城区人口将达6.5万人,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近年来,资溪县城在资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方针指导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县城建设突飞猛进,投资环境迅速改善。在目前经济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形势下,县城必将最容易、也最有效地接受沿海经济的辐射。因此,资溪县城在规划期内也将出现超常规发展。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住宅小区的增多,工业园区加大,楼房的增高,城市人口的增加,需大批资金来改造这些管网和供水设备,才能解决供水紧张问题。1.2.规划依据
1.2.1.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20年)1.2.2.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1997年)1.2.3.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补充说明
1.2.4.资溪县城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998年)1.2.5.江西省资溪县城西大道、一河两岸控制性详细规划 2.供水现状及主要问题 2.1.县城发展概况
2006年县工业产值为3.5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00万元,县城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28万人,规划2010年资溪县全县人口在15万人,城区人口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在0.5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2020年全县人口达到16万人,城区人口6.5万,其中流动人口1.3万人。考虑县城周边用地条件、环境容量,远期人口控制在7万人左右。2.2.供水现状
现有自来水厂一座,以泸溪为水源,位于建设路东段北侧泸溪河南岸,始建于1982年,1983年初正式投产运行。当初设计过年供水能力仅为3000立方米/日,1995年经改造供水能力达1万立方米/日。2004年,县自来水公司供水人口数为2.18万人,供水普及率仅为67%,人均生活用水仅为185升/人.日。通过申请国债资金,2007年竣工了一座1.5万吨/日的新水厂,解决了县城供水难的问题。2.2.1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1县城主要街道的管网都是80年代铺设的水泥管,到目前都几十年了,管网老化,经常破裂,水压不稳,急需加于改造,来满足县城的供水要求。
2.2.1.2县城配水管网基本属于树枝状管网,供水安全性差。同时管道陈旧管径偏小,管线严重不足。现有县城配水管网急需改造和完善配套建设。3.供水项目建设规划
3.1.1 2007年预计投资4.79万元,完成新建调度系统; 3.1.2 2007年预计投资422.012万元,完成西门开发区DN400,长度为8.5公里的配水循环管网安装工程; 3.1.3 2008年预计投资156.593万元,完成新水厂---沙苑工业园区DN300,长度为4公里的配水管网安装工程;3.1.4 2008年预计投资253.857万元,完成新水厂---新一中DN300,长度为6.5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5 2008年预计投资569.252万元,完成新水厂---大觉山旅游区DN300,长度为14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6 2009年预计投资412.233万元,完成新水厂---沙苑别墅区DN400,长度为7.5公里的新建配水管网安装工程; 3.1.7 2009年预计投资160.323万元,完成建设路---金竺山---胶合板厂DN200,长度为5.5公里的配水管网改造工程;
3.1.8 2009年预计投资480万元,完成县城主要街道供水管网的改造工程。
3.2.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资溪县城市总体规划,鹤城镇作为资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物资流通中心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得到加强,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的发展,用水量必将大大提升,新建水厂势在必行,旅游区开发和旧管网改造迫在眉睫,否则将严重制约资溪县的发展。3.2.1规划目标
供水目标分别为:水源保证率为100%;供水普及率为85%以上;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0%以上。
供水服务目标分别为:服务人口2007年3万人,2010年4.2万人;服务供水压力,管网末梢水区不低于0.025Mpa;水质检测能力完全满足安全供水要求。3.3工程投资
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459.06万元。3.4工程效益分析
鉴于本工程系统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其国民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难用于货币量化。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则主要体现为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而其净贡献也难以确切地定量计算。因此,本工程项目着重于工程的社会效益,未进行各项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
由于给水工程项目为城市基础设施,以服务于社会为主要目标,它既是生产部门必不可少的生产条件,又是居民生活的必要条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经济效益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则表现为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因此,本工程的效益应从系统观点出发,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及工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等宏观效益结合在一起来评价。
本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主要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供水量的增长仍 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因此,本工程项目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水质,缓解供水矛盾,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供水是先决条件。③工程建成后,改善了水质,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工程建设期限为3年。2006年,资溪县自来水公司的年供水量为180万吨,供水人口为2.6万人,待3年工程竣工投产后,供水量约为310万吨,供水人口为4.5万人。年增创收17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根据经济评价准则,项目的取舍应取决于国民经济评价。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4.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4.1保障措施
在工程实施前,资溪县自来水公司将抽调精干力量分别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工程技术小组”、“工程施工小组”和“工程材料设备采购小组”等组织。工程开工后,严格按照国债工程建设要求,认真做好工程招投标和工程质量保障工作。同时,按照国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要求,做到专项专用,精打细算,杜绝挪作他用和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计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的工程建设任务,力争使工程早日竣工投产,发挥工程投资效益。4.2实施建议
为了尽快解决资溪县供水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请上级建设主管部门尽早将大觉山旅游区开发和旧管网改造、新管网铺设列入规划,并投资建设。
第四篇:绿色通道建设经验材料
绿色通道建设先进单位材料
建绿色通道 筑美丽城市
绿色通道是我市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近年来,我市在省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作为绿化美化家园、推进绿色**建设建设的重大举措来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进、乡镇为主、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公路、铁路和江河沿线绿化为主要内容,掀起了绿色通道建设的新高潮。截止2014年5月我市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42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公里、**国道58公里、**省道43公里、**线旅游道16公里、县道21.8公里、乡道43公里、村级公路168公里、**入园公路23.5公里、**入园游道2.2公里,逐步实现了人在绿中走、车在林中行的绿色长廊。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进、乡镇为主、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绿色通道建设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乡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通道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同时,市政府将绿色通道建设纳入对各相关部门、乡镇、办事处绿化**四年行动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任务层层分解到部门、乡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绿色通道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的指挥体系。市林业局将机关干部分三个大组、十个小组,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进驻各乡镇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公路沿线每个村派一名联络员。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绿色通道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工作调度会等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全市26个在职市级领导分别挂一个村,领导、协调绿色通道建设工作。并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参与植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效带动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绿色通道建设活动。
二、多元投入,财政驱动。
采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项目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各级财政克服困难,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原则,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力支持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把绿色通道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发挥投入主渠道作用。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等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各级部门、相关乡镇自筹资金1500万元用于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二是统筹工程项目向绿色通道建设倾斜,将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优先用于绿色通道建设,市林业局筹资100多万元,主要用于**及高速公路两侧裸露地的复绿和荒山、荒地造林。三是市政府推行一系列鼓励政策和奖励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造林绿化,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5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投入1000余万元参与绿色通道建设。
三、精心组织,部门联动
一是扎实开展联村建绿。各部门单位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开展联村建绿活动,全力支持绿色通道建设,切实做到了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绿化到位。2013、2014年共完成42个村的联村建绿任务,绿化乡村公路320.8公里,河道绿化58公里,荒山绿化1200亩;房前屋后绿化85150株。二是落实责任。将绿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各部门,量化到阶段,明确到人,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担子。**高速公路绿化由沿线乡镇、办事处负责,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绿化由市直单位负责,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2013年正月初八,我市组织1万余名干部在公路两边开展义务植树,绿化公路197公里,栽植树苗8.1万株。
三、创新制度,机制促动。
一是建立四个统一的责任机制。四个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绿化要实施,规划须先行。市林业局由总工程师带队,组织5名工程师,对**高速、G**、S**、X**、华雷线、**入园公路、洪水岭入园公路进行了全面规划,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了树种、规格、数量和栽植标准。统一苗木采购。为降低苗木采购成本,确保苗木质量,由市林业局牵头,联合纪委、监察、政府采购中心负责苗木采购。统一指挥调度。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绿色通道建设工作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向绿色通道建设进度不快、效果不明显的市级领导及乡镇,合署发布督办令,要求限时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为了推动工作落实,还专设督查组,并从农办、市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电视台、市林业局抽调精干力量,由一名副市级干部带队,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对绿色通道建设的资金落实情况、造林绿化质量情况、工作进度情况进行认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到位。统一筹措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办事处财政和市林业局从项目资金中安排。二是创新管护机制。在实施绿色通道建设中,我们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把林木管护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抓了四点,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种管护制度。我市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道路两侧林木管理的通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告》,各乡镇、办事处制订了乡规民约,并与村里签订了管护责任状,使管护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实行双向管护责任制。在全面推行个体承包,签订管护合同的基础上,落实专职护林员进行新栽苗木的管护。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对护林员工资,由市财政和乡财政分别解决300元/月/人。四是市林业局组建护林巡查大队,每天开展巡查,坚持依法治林,从严查处毁林案件。今年已查处2起毁林案件,严厉打击了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有力保障了造林绿化的保存率和成活率,确保了林木的安全生长。五是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制定绿色通道工程病虫害防治方案,及时进行涂白、喷药,预防各类病虫害发生。加强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展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确保绿色通道安全。
尽管我市绿色通道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干部群众对绿色通道建设认识不足,还存在着任务没有完全落实和边栽边破坏的现象,个别地段管护不到位,有偷树苗、人畜损坏的现象等。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省绿色通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力争把全市所有可绿化的公路、铁路、河渠、堤坝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面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使绿色通道与生态环境、城乡绿化美化融为一体。
第五篇: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的通知
郑政〔2003〕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九月三十日
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中村,是指在本市市区范围内,使用集体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农民聚居村落。
第三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城中村转制及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规定。
列入改造范围的城中村,由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
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农业、市政、房地产、民政、公安、发展计划、财政、审计、劳动保障、教育、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城中村的改造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中村改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及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章城中村转制
第六条城中村转制,是指城中村由村民自治管理体制转变为城市居民自治的管理体制。
转制后的城中村按城市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第七条城中村的集体土地依法全部转为国有土地,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
第八条
列入改造范围内的城中村撤销村民委员会,依照有关规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就近划归城市街道办事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城市街道办事处。
第九条〖JP2〗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城中村转制中侵占、私分和破坏农村集体资产。
城中村转制中集体资产的处置,应坚持下列原则:
(一)充分尊重集体组织全体成员的意愿和权利,保障全体成员有效行使对集体资产处置的决策权、监督权;
(二)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兼顾长远发展和近期利益。
第十条
城中村转制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应依法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可组成由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清产核资小组,具体负责清产核资工作,必要时可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清产核资小组组成人员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同意。
清产核资应按照国家有关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规定执行,清产核资结果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确认。
农业、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监督。第十一条
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后,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资产处置方案和股份化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报区人民政府备案。
集体资产处置应当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保证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和城中村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该项资金的提取、管理和使用办法,由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城中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撤销的同时,分别组建股份制企业,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集体资产股份化后转为股份制企业资产,由集体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持股,集体法人股原则上不低于40%。达不到单独组建股份制企业条件的,经原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会议决定,可将集体资产以入股形式与其他经济组织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负责企业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承担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债权、债务,并负责催收租金、承包金和其他应收资金。
第十三条集体资产转为股份制企业资产的个人持股部分,按应参与分配的农业人口一次性配置股份,固化股权。
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中的闲置货币资金,应首先用于为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办理
社会保险;剩余部分可量化到个人,转为股份制企业资产,也可直接分配到人。
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持有的股份,可以转让、继承、赠与。个人股的收益归个人所有;集体股的收益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外,主要用于为未就业的原村民办理社会保险和其他集体福利事业。
第十四条
转为股份制企业资产的集体股部分,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推选人员组成集体资产管理机构,行使集体股股东权利,并按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的授权负责集体股收益的管理和使用。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对集体股收益的管理和使用应接受成员会议的监督。
第十五条城中村的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其就业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
理,并享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待遇。
因城中村改造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用于安排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第十六条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培训服务机构,应为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原村民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并推荐就业。
技术培训所需经费由区财政负担。
第十七条
〖JP2〗城中村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应当为本企业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保证本企业职工依法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城中村转制后,符合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八条
城中村转制后,村办学校的人、财、物统一移交所在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占用土地的使用权及校舍所有权依法确认给该学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侵占村办学校的土地、校舍及其他资产,已被挪用、侵占的,应予退还。
第三章规划管理
第十九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建设、市政等部门及区人民政府,编制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条
城中村改造,应在各区人民政府指导下,根据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编制改造详细规划,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编制城中村改造详细规划应当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实行一村一案。
第二十一条城中村改造的各项建设应严格按照城中村改造详细规划实施,并纳入全市土地开发供应计划。
对未依照规划进行改造建设的,城市规划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手续,国土资源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用地手续,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产登记,并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违法建设工程查处。
第四章土地管理
第二十二条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按照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并依法确认国有土地使用权,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第二十三条
城中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土地的合法使用人、土地用途不变。原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企业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后确认给该企业;宅基地使用人可继续使用原宅基地,城中村按照规划改造完成后,根据相关规定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其他土地使用权确认给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
城中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原农用地承包人可继续承包经营。但因实施规划需要使用该土地的,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JP2〗转为国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任何单位不得无偿调用。
第二十五条
城中村异地建设需要的土地,由市人民政府采取置换方式予以保障,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置换出的土地,纳入本市土地储备。
第二十六条因实施城市规划,转为国有的土地需要收回使用权的,对原有的土地使用人,按原土地用途的评估价给予补偿。
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并对承包经营者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七条转为国有的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出租、抵押或土地用途改变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手续。
转为国有的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或土地用途改变的,应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
第五章建设和拆迁安置
第二十八条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列入改造范围的城中村停止一切与实施城中村改造规划无关的建设活动。
对违反前款规定进行建设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和城中村所在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制止,并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违法建设工程查处。
现有不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要求,又无法采取改正措施的建筑物、构筑物,改造时应予拆除。
第二十九条
〖JP2〗城中村改造坚持统一建设、成片改造的原则,规划容积率不得高于本市城市住宅区最高容积率,用地规模不得低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最小用地规模。第三十条
城中村改造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进行,以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自行改造为主,也可与投资商联合改造或通过招标选定投资商独立改造。
城中村改造应首先安排好原村民居住用房。
第三十一条城中村改造所需资金可采取企业自筹、村民集资、抵押贷款等多渠道筹集。
按照规划改造城中村的,可以享受市人民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第三十二条
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在符合城中村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开发建设商业用房和用于出租的房屋,作为企业资产按股份量化到个人,也可以出售或分配给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发建设商业用房和用于出租的房屋的,应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
第三十三条
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道路、排污、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设施建设管理,统一纳入城市市政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
第三十四条城中村改造中建设用于安置原村民的住宅用房,按建设经济适用房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十五条城中村改造需拆除住宅房屋的,被拆迁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产权调换。
第三十六条
城中村农民住宅拆迁补偿、安置以基准建筑面积为依据。基准建筑面积根据河南省宅基地面积标准结合本市城市住宅小区容积率控制标准,确定为每户228平方米。
第三十七条
拆除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面积、区位、用途等因素确定。未超出基准建筑面积的,按市场价格补偿;超出基准建筑面积的,超出面积按重置建安价结合成新给予补偿。
拆除住宅房屋,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的,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小于基准建筑面积的,可以按基准建筑面积进行产权调换,所调换房屋面积大于实际建筑面积的部分,由被拆迁人按建筑安装造价结算;被拆迁房屋面积大于基准建筑面积的,按基准建筑面积计算产权调换面积,超出部分由拆迁人按被拆迁房屋的重置建安价结合成新给予适当补偿。
实行产权调换的安置住宅,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基准建筑面积,超出的面积被拆迁人应当补缴土地出让金及有关税费。
第三十八条拆迁原宅基地上住宅房屋的附属设施及乡镇企业用房、其他非住宅房屋或建筑物、构筑物,由拆迁人给予补偿,不再安置。
原宅基地上住宅房屋的附属设施按重置建安价结合成新给予补偿。第三十九条
转制后组建的股份制企业自行改造城中村的,可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按照本章规定的拆迁补偿安置原则自行决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经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并报城市建设拆迁管理部门和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条
2000年8月9日前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其合法宅基地上建设的住宅,符合城中村改造规划,未超过基准建筑面积(一户多宅的合并计算)的,在城中村改造完成后,予以核发房屋所有权证;超过基准建筑面积的,超出部分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后,可办理房屋所有权证。
2000年8月9日后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未经规划、建设等部门批准建设的住宅,按照违法建设处理,拆迁时不予安置补偿。
第四十一条
非本村村民占用集体土地建设房屋,或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房屋,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经确认符合改造规划的,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可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不符合改造规划的,应予拆迁,由拆迁人按被拆迁房屋的重置建安价结合成新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
已办理国有土地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可以转让。但未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有关税费的,应当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有关税费。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规定所称原村民,是指城中村转制时在册的农业人口。
第四十四条各区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本市过去有关城中村改造的规定、政策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