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难忘的岁月”为专题,安排了五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长征中,抗日战争中一幅幅豪气冲天,保家为国的画面所展现的英雄形象,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重视朗读,读得充分,入情,入境,有层次读出诗歌的韵味。
本课教学的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熏陶导入,交流资料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历史背景介绍:“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引导学生并向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历史背景的介绍方法去导入,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接着出示毛主席的相关图片。简单介绍毛泽东,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了解情况。(第二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首先,同桌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对方不懂的问题。
接着,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语,集体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最后,教师边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边与本课相结合为学生介绍长征,这样利用课件讲解长征路线图,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第三步)初读感悟,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哪几件事情? ②小组研读,全班交流,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最后师生总结出: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五件事:“翻越五岭” “跨过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③这样以图引路,创设情景,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试着划出诗歌押韵处,4,指名朗读,小组朗读,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准字音,强调读诗节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在诵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力求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以上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二篇:《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小学教学设计网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第三篇:《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 长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第 课《七律 长征》,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对教材的理解是: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总领全诗。颔联承接“千山”。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喜”由心生,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五年级学生生对这类文章比较感兴趣(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文章的整体把握和表达方法的探究。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读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前置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二.走进文本,潜心研读,教学流程是:“前置学习,独立探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展示自学成果、整体感知课文;品读体验、领悟表达;协商作业,自主选择”这五个板块。第一版块:前置学习,独立探究。
此环节放在课前布置预习,设计预习卡,预习卡中设计生字词的自我学习和检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质疑、搜集长征的资料等。
【意图】通过预习卡,指导学生有效前置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构建生本高效。
第二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大约3分钟)
此环节我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启了长征之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即将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胜利,当时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满怀喜悦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引出了课题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第三板块:展示自学成果、整体感知课文(大约6分钟)第1环节:学生自主汇报预习成果。
结合自主预习卡,请识字小先生给大家提醒易读错的字。教师重点强调“逶迤”一词的读音,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第2环节:问题导入,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全诗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万水千山”“不怕”,接着追问学生“红军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翻越五岭山 跨越乌蒙山 巧渡金沙水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
第四板块:品读体验,领悟表达(大约21分钟)
这一板块我以课后第三题“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语言。
第一环节:自读自悟 圈画批注
默读课文,学生圈画批注重点语句,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自得,给学生创设自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走进海伦的世界,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生成的学习资源,对困难学生进行指导,体现面向全体。
第二环节: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老师对小组交流情况总结指导,让每个小组合作有序、高效,全员参与。
第三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班内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语句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抓住“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等关键词谈体会。
再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了解五岭山、乌蒙山地势险要的特点。
最后进行总结,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红军战士眼中微不足道,可见战士们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作者在这里把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重点语段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引导学生抓住抓关键词“暖”“寒”谈体会。教师总结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第四环节:尝试背诵,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尝试背诵全文。第五版块:协商作业,自主选择(大约3分钟)
我先引导学生自主布置作业,然后向学生推荐“作业超市” 1.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毛泽东诗歌鉴赏》要求:一周内读完,做好读书笔记,为班级读书交流会做好准备。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万水千山 不怕 夸张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直观、重点突出,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
第四篇: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禾阳完小文学灿
下面我就刚才所执教的《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进行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三,一是掌握本课生字词语,二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三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复习导入,初读诗歌。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听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纵观整堂课,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听范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赞叹。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谢谢大家!
第五篇: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越五岭、跨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过雪山的壮观景象图,感受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二、三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学法上,通过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并在看的过程中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场面?里面有你以前学到过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画面吗?以此为契机,揭开课题。
学生齐读两遍课题之后,对本节课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并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明确文章是围绕“翻越五岭”“跨过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五个画面进行展开。并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图片,找到对应的诗句,为课堂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时,我以“五岭逶迤腾细浪”为例,从词语“逶迤”入手,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远征难“之后进行诗句研读的教学过程。感受五岭山脉的蜿蜒连绵,巧妙地穿插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在学习了“越五岭”之后,学生对诗句的赏析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幅感兴趣的画面进行学习,并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从“跨乌蒙”“渡金沙” “夺泸定” “踏雪山”四幅历史画面中感受红军的顽强、勇敢,通过“暖”“寒”的深层含义的理解,体会红军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样一步步走来,为学生找出诗歌的中心句埋下伏笔。
另外,作为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进一步体会和领悟,让学生在感悟诗歌主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跟录音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以求进一步体验内化红军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学习语文,既要感知,也要大胆的说和写。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说话题:假如,现在你面对一个经历过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反馈,让学生出一道自编题,考考自己的小伙伴。
长征,最后是以红军的胜利而圆满告终,听着胜利的号角,让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就轻松地结束了我的课堂教学。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由于时间关系,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另外,在板书设计上,由于课堂开始没有注意板书的整体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