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
浅析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
摘 要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证据法学中紧密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则是证据法学的基本问题。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的正确处理有利于公平高效的裁判,同时有利于遏制司法腐败。在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冲突问题,突出表现为对非法证据的处理,应原则上绝对排除,例外中相对排除。
关键词 证据能力 证明力 非法证据
作者简介:甘艳,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李艳霞,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任志锋,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9-02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是诉讼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是证据演绎推理的大前提。证据能力与证明力是证据法学中一对容易混淆的范畴,前者是指证据材料在诉讼中作为证据的资格,后者是指证据材料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其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据能力是证据材料作为证据的形式要件,而证明力是证据材料成为证据的实质要件。
一、关系
(一)二者的关系
诉讼中的证据能力和证据证明力的关系问题是证据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证据能力的正确认定是案件得以正确解决的前提,证据证明力是证据规则运用的最终归宿。其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笔者认为二者没有绝对先后的问题,在侦查阶段,侦查人员因某证据材料具有证明力而收集它;在审查起诉阶段,审查人员将审查该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决定是否作为诉讼证据;在审判阶段,审判人员也将审查起诉提交的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后认定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定案证据,该证据则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因此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同时具备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两个属性。不具备证明力的证据材料对案件没有证明作用,其存在与否对案件没有意义,将其作为证据材料进入诉讼程序只会白做工。而有证明力无证据能力的证据材料,尽管其能够证明案件事实,还本案一个真相,而其因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而丧失了作为证据的资格,从而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从客观上说,当一个证据材料最后成为定案依据时,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这两个属性是自始同时存在的。在现实中收集证据时,人们往往先考虑的是一个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明力,之后再考察其证据资格。在现实中存在的非法取证中,取证人往往明知该证据材料是不具备证据资格,但其仍然关注证明力而忽略了证据能力,期望在最后的定案中侥幸忽略其不具有证据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证据立法中不是以规范证据能力为核心,而是以规范证明力为核心。这种趋势虽有助于增加立法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司法的难度,但是却大大损害了“自由证明的根本精神”,阻碍了证据制度现代化的进程。
2.区别
第一,二者的性质不同。证据能力是一个法律问题,属于可能性的范畴,解决的是证据能否在法庭上提出,让事实的认定者看见和听见的问题。某一事实材料能否具有作为证据的资格通常由法律来规定,只有具备证据能力的事实材料法官才能对其加以审查判断,才有可能具有作为定案的依据。而证明力是一个事实问题,属于现实性的范畴,其解决的是证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案件事实起证明作用,涉及法官对已经具备证据能力的材料的可信度和关联性进行的审查判断。二者分别为证据的两个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第二,立法中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证据能力,法律上多加以消极限制,对它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其设定的目的有的是基于证据判断本身的需要,如传闻规则,有的是处于诉讼外的基本政策的需要,如特权规则。而对证明力的判断,法律一般不做过多的约束,由法官视个案具体情况而进行,赋予法官以自由心证。
第三,判断某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规则不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立法上看证据能力的有无主要是根据证据材料的获取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来判断的,而证明力是根据单纯的证据规则来判断的,与程序是否合法无关。而判断证据能力的有无,主要从证据的搜集主体、搜集程序以及形式的完备性等方面是否合法进行判断,一般要求法定人员,根据法定规则,收集法定证据形式。而判断证明力的强弱是在考虑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案件事实的客观、内在联系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例如,鉴定结论没有预定的证明力,证人提供的与其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亲密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低于其他证人证言,原始证件的证明力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大于间接证据。
第四,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证据能力侧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和司法程序的公正,其立法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于那种更具紧迫性,更值得珍惜,更需要优先保护的价值的选择。然而证明力所追求的价值则简单明确——主观对客观最大限度地接近,尽量客观地查明案件事实。
第五,二者对案件事实的作用不同。例如按照法律规定或者说从法律真实的角度讲以刑讯逼供的方法获得的证据没有证据能力,但是不能排除从客观真实方面讲这种证据的证明力有问题。这也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非法证据的证据效力和证明力的问题。
二、我国目前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立法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至今为止尚未制定独立的证据法,有关证据的相关规则主要分散在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中。从这些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证据立法对证据能力不够重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我国关于证据的规定中强调的是证据的相关性与客观性特征。证据能力在我国的证据三性中体现为合法性,合法性未被重视就是法律规定对证据能力的忽视的体现。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了证据的法定种类有书证、物证等七类,这些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从该规定看来,证据只要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并经查证属实,即具有相关性和客观性,其就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而对作为证据能力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合法性属性并没有要求。第二,有关证据能力的规定量少且质量不高。我国立法中是存在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定的,例如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规则。但是由于该规则的立法不够明确严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执行,而使其成为立法的摆设。
相较之下,我国关于证明力的规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最高人民法院最早于1957年在关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人能够当证人等问题的复函中就确立了同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的证明力规则,规定其证言的证明力低于其他证人证言。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4年颁布的《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中确立了关于书证副本、复印件与证物照片、录像的证明力规则,并于《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重申了相关规定。至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涵大量关于证据证明力如何认定以及证据证据证明力强弱等关于证明力的规则,使得我国的证明力规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简评我国法律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
笔者认为,对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关系的处理是对刑事诉讼价值取向的表现,从我国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来看,非法证据应被排除。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加大了人权保障的力度,加上2004年宪法的第四次修订中的人权保障入宪,体现了惩罚与保障并重的趋势。给予非法取得的证据以法律效力就是对非法取证行为的鼓励,而这种做法与我国刑事诉讼中加大人权保障力度的趋势是不相符的,一定程度上破环了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效果。从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来看,赋予非法证据以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律并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影响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从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来看,非法证据的排除也已成为主流。尽管对非法证据的绝对排除将在一定程度上让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较之利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原则上非法取得的证据都应排除,无论是言词证据还是实物证据,例外是在涉及国家完全的案件中,可以仅排除言词证据而保留实物证据,因为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是对证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直接侵害,而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对主体的影响相对的较小。
在我国的证据法规范中,虽然没有确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概念,但我国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着关于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相关规定。从我国现行的证据立法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关系的处理上侧重的是证明力,而对证据能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我国立法中对人权保障的强调和加强,有必要重新审视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加大对证据能力的重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上,从而体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注释:
江伟,徐继军.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法学.2004(8).樊崇义.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纪格非.证据能力论: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口供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推荐)
内容摘要:
摘要:口供是一种根据,对它应作严格的划分:自白、自认和辩解陈述,口供的证据力主要由 法律 来规定,其证明力主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心证,围绕着口供的证据力形成了取证、质证、排除和补强规则。这些理论上的认识是与人道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吻合的。
摘要:口供是一种根据,对它应作严格的划分:自白、自认和辩解陈述,口供的证据力主要由 法律 来规定,其证明力主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心证,围绕着口供的证据力形成了取证、质证、排除和补强规则。这些理论上的认识是与人道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吻合的。
关键词:口供;证据力;证明力;人道主义
一、口供性质和范围
口供是证据的一种,而对于证据性质的认识,大体上有三种学说。一是事实说,认为证据本质上是一种事实,以陈光中教授为代表,但是这种学说近来受到严厉的批判,比如何家弘教授指出:“证据一词本身,并有真假善恶的价值取向„„‘事实’一词则改变了证据概念的这一性质,使他不在具有中性的立场,而是坚决的站在‘真实’的一边„„我们就被这‘不属实者非证据’的定义带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②第二种学说就是以樊崇义等为代表的“根据说”,认为证据是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等依据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③这种学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事实说的不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第三种学说是事实和根据说,这种学说没有认识到事实与证据的内在的矛盾性。由此来看,口供时一种根据。
口供传统定义的笼统性,使学界对口供的范围认识上众说纷纭。而要彻底的打破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采用对抗制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就必须对口供做出严格的区分:自白(confessions)、自认(admissions)④和辩解陈述(exculpatorystatements),并且三者适用不同的证据规则。⑤在实务中,辩解陈述与自由、自认能比较容易的区别开来,但是自由和自认比较难于分辨。由于供述有假、假中有真,鱼龙混杂,所以有的学者干脆就对自白和自认就不加以区分。⑥我们认为,实务中的难操作性并不能否定理论上分类的意义,并且在现实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形:犯罪嫌疑人由于忍受不了心理上的罪过的精神折磨,而向司法机关忏悔自己的真实所作所为。我们将自白和自认区别开来,就是为了在司法程序中适用不同的证据规则,让自白适用于更加严格的证据规则,更能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而让自认适用于较宽松的证据规则,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同案中被告人供述的性质认定问题,也就是攀供的性质归属问题。我们认为,要想准确的辨别攀供的性质,必须首先对供述者的被告人和证人的诉讼地位进行实质考察,实质上的共同被告(真正的共犯)供述应当认定为口供,形式上的共同被告供述则应归属证人证言。⑦换言之,只是将实质上的共犯的供述认定为口供。而有的学者将攀供简单的归为口供,⑧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恰当的。攀供实际是口供和证人证言的混合体,将其中的部分(共同被告供述)归为口供,是公平价值的体现,将另外的部分(共同被告供述)归为口供,是公平价值的体现,将另外的部分(形式上的共同被告供述)归为证人证言,则是诉讼效率的要求。在实质上共犯的情形下,供述者对自己的所为的自白或者自认与他对共犯中他人的攀供也有明显不同,那么为什么同将两者界定为口供呢?我们认为,这是刑事法学人道主义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因为将共犯的供述认定为口供,而适用严厉的证据规则,有利于共犯中供述人外其他人的人权的保障,相比之下,若将其认定为证人证言,与国家的公诉机关相比处在弱势地位的共犯中的供述人外其他人更加容易被审判机关认定为罪犯——因为证人证言的证据规则显然比口供宽松的多,同等情况下的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大于口供。
另外,从诉讼阶段的角度来分析,自白可分为司法内自白(judicialconfessions)和司法外自白(extrajudicialconfessions)。这与英美法系上的彻底的当事人主义模式相适应,前者适用有罪答辩制度,后者接受苛刻的证据规则审查。
二、口供的证据力和证明力
证据力也称证据能力、证据资格,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证据能力的概念起源于英美法系中的可采性理论,是指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为了强调诉讼程序的重要性,干脆把某些具有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序上或者是实质上有重大瑕疵的证据排斥在诉讼程序之外。不过,“证据力”和“可采性”又有细微的差别,“所为容许性,乃具有相对性,亦即对证明甲事实无容许性的证据,可能用于证明乙事实时,则有之。因此,有无容许性,乃取决于所预证明之对象事实。然而,吾人于言证据能力时,乃指某证据,在法律上,是否得用于成为严格证明之对象的事实而言。”当然,李先生这里所说的“容许性”就是 中国 内地法学界多津津乐道的“可采性”。由此可见,证据的可采性关注的是个案中的证明对象,是英美法系中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产物,而证据的证明力关注的则是证据的本身,犹如 自然 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与大陆法系上的“唯理建构主义” 哲学 倾向密不可分。大陆法系上的“证据力”概念虽然来源于英美法系,却被赋予了更多的大陆法系上的理性主义色彩。而证据的合法性同样也是大陆法系上的概念,凡具有合法性的证据都有证据力,凡具有证据力的证据都具有合法性,而这关注的都是证据本身,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基本一致。综上,证据的证据力是大陆法系中的证据学概念,不同于英美法系中的“可采性”,但与大陆法系上的证据的合法性概念却是同义词。
第三篇:哪些证据具有证明力
借贷加盟:哪些证据具有证明力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符合“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具有完全证明能力。这些具体证据(资料来自投融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2)物证原件或者与物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印件;
(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上述这些证据主要是原始证据、核对无误的派生证据和勘验笔录,因而都具有完整的证明力,而无需其他证据予以补强。例如,贷款人提供的借条是借款人亲手出具的原始证据,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借款人如果提出异议,且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该借条的证明力就值得怀疑,那么就需要其他证据补强,否则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
(5)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鉴定结果。
(6)对方认可或者不足以反驳的证据。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的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出反驳证据,对方当事人对反驳证据认可的,可以确认反驳证据的证明力。如贷款人出示借据、借条等证据,借款人认可的,或者借款人出示贷款人给其出具的“收据”等证据,证明债务已经清偿,而贷款人认可的,这些证据当然具有证明力。
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本证)有异议,而提出相反证据(反证)的,本证有无证明力问题,就要视反证的证明效果而定。譬如,贷款人以借据上的保证人签字为证,主张保证人为借款人清偿债务负有担保责任,而担保人提供自己的笔迹,主张保证人的名下不是自己所签而不承担保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借据上的保证人签字有无证明力,就要看保证人提供的笔迹是否相符而定。如果相符,怎不足以反驳,本证就具有证明力;如果不符,则足以反驳,而本证就无证明力;贷款人对反证认可的,反证就具有证明力。
(7)证明力较大的证据。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
有些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就同意款项问题,双方提供相反的证据,但都无法达到确凿程度,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的证据,那么采用谁的证据?譬如,原告主张被告因经商缺少资本而向其借款5万元,并向其出具一张“条子”载明:今拿到×××5万元现金。被告却主张两人合伙经商,这5万元是原告的投资款,因经商亏本,故原告以借款为由耍赖,并提供一份双方合伙经商协议。从这个例子来看,双方有5万元款项往来属实,但属于借款,还是投资款,双方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反驳对方的证据。这就需要法官使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如果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应当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就该例子而言,双方确定有过合伙经商事实,且合伙协议中的投资款也是5万元,款项发生时间也在合伙期内,该合伙经商协议的真实性就比较强,这5万元款项的性质就很有可能是投资款。
(8)自己认可的证据。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
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应当予以确认。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中,委托代理人在代理词中,对案件事实进行自认,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认可,相关的诉讼证据和案件事实就无异议,故应予以认定。譬如,贷款人在起诉状中请求判决清偿全部借款,而借款人在答辩状中说明已经清偿一部分,并提供借款人出具的收条,贷款人也予以承认的,那么,这张收条和所证实的部分清偿事实,就应当予以确认。但是,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就不能就此予以认定,而应当继续进行审理。
第四篇:刑事证据分析
三、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如果是被害人,他们的陈述也是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通常也称为“口供”。内容主要包括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是口头陈述,以笔录的形式加以固定。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请求或办案人员的要求,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笔书写供词。严禁刑讯逼供或以欺骗、引诱等方法套取口供。
刑诉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特别提示】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的情况相互举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五、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人有法定的回避理由,应当回避。
鉴定结论与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在产生的程序上有原则的区别。
【特别提示】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当告知当事人,当事人有权提出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要求。鉴定结论必须当庭宣读,鉴定人应当出庭,对鉴定过程和内容、结论作出说明,接受质证;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六、勘验、检查笔录
(1)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尸体等勘查、检验中所作的记载。勘验笔录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证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等。
(2)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检查笔录以文字记载为主,也可以采取拍照等其他有利于准确、客观记录的方法。
【特别提示】勘验、检查笔录由办案人员制作,鉴定结论则由办案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制作;勘验、检查笔录是对所见情况的客观记载,鉴定结论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分析判断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大多是解决一般性问题,鉴定结论则是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
七、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特别提示】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时所作的录音、录像不是视听资料。
第三个问题刑事证据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凡是来自原始出处,即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叫做原始证据,也称第一手材料;凡是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称为传来证据。
【特别提示】原始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传来证据材料的证明价值。在传来证据材料中,中间环节少的材料的证明价值大于中间环节多的材料的证明价值。
不能忽视传来证据的作用。
二、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凡是可以肯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可以证明犯罪行为轻重情节的证据,是有罪证据。
凡是可以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是无罪证据。
在立案或侦查阶段,如果犯罪嫌疑人尚不明确,则说明有犯罪事实发生的证据就是有罪证据。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凡是通过人的陈述,即以言词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凡是以物品的性质或外部形态、存在状况以及其内容表现证据价值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以及勘验、检查笔录均属此列。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这是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的不同所作的划分。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凡是可以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直接证据。直接证据不必经过推理过程就可以直观地说明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发生和是否是正在被追诉的人实施的。例如,证人某甲目睹某乙持刀杀死某丙的证言,或者某乙供述自己持刀杀人的口供,都属于直接证据。
凡是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属于间接证据。例如,被害人的尸体,只能证明发生杀人或者重伤致死的案件,但不能指明何人是凶犯,所以是间接证据。
【特别提示】孤证不能定案。
完全依靠间接证据认定有罪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必须严格遵守运用证据的一般规则。即:一切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以及间接证据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应当继续收集新的证据,使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的。
第四个问题刑事诉讼证明
一、刑事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狭义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运用证据来确定有无犯罪,是谁实施了犯罪,犯罪人的罪责轻重以及其他有关事实的诉讼活动;广义是指,除了上述人员以外,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最高法院《解释》第52条规定:“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一)被告人的身份;(二)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三)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四)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五)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六)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七)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八)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特别提示】概括起来,刑事诉讼证明对象包括实体法方面的事实和程序法方面的事实两大类。
实体法方面的事实主要有:(1)有关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2)作为从重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事处罚的事实;(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表现。
第五篇:刑事证据复习资料
刑事证据学复习资料
一、直接言辞严责的适用原则
1. 法庭审判必须在被告人、检察
官等亲自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即“在场原则”。除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缺席审判的特殊情形外,诉讼各方尤其是被告人必须出庭。
2.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所有提供
言辞证据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被告人必须出庭作证,并且提供的言辞证据只能经过控辩双方的直接盘问和交叉盘问,才具有法律效力。
3. 法官必须以直接采证的方式
获得证据
4. 起诉书内不得附送任何足以
使法官和陪审官发生预断的证据,法官和陪审官在开庭前亦不能阅览有关证据材料,以免先入为主。
5. 直接审理案件的合议庭或者
陪审团对案件的事实所做的裁判,除非上级法院法定程序变更或者撤销,任何人都无权直接更改。
6. 法官采纳的证据,一般应当是
原始证据。
7. 法官审判必须持续而集中地
进行,一般不得间断,因为法庭审理一旦中断,法官对已经进行的法庭调查和采纳的证据的印象就会日渐减弱。
8. 诉讼各个方以言辞方式进行
陈述、攻击、辩护、调查、询问和审查。
二、直接言辞原则适用的例外
1.直接言辞原则并不能适用所
有刑事审判程序和程序之各个阶段,它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
2.直接言辞原则只适用于普通的刑事审判程序,而一般不适用于各种为提高诉讼效益而设立的简易程序。
3.直接言辞原则只适用于一般
场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并不适用。
三、刑事证据学的“三性说”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刑事证据事实必须是伴随着案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事实。
2.关联性,关联性又称相关性,是指刑事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某种案件事实有关联,与案件事实无关联的材料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该案证据。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刑事证据只能由法定的主体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收集与认定。
四、刑事证据学的“两性说” 两性说主张者认为,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就是客观性和关联性。合法性不是刑事证据学的属性,只是刑事证据在收集和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认识问题。证据是第一性的,证据的收集和认定是第二性的,证据先于收集和认定而存在,没有证据的存在,也就谈不上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两性说的主张者进 一步认为,如果认为法律性也是刑集传来证据。事证据的属性,那就是给刑事证据2.在运用传来证据时,应当采取传 本身硬塞进某种主观因素,势必会闻、转抄、复制次数最少的证据。动摇和削弱刑事证据的客观性。3.对传来证据的审查更为严格,一
五、刑事证据学的“新两性说” 般而言,对原始证据只需审查其证 这种观点认为刑事证据的属性只据的来源与证据提取的过程,而对 包括关联性和合法性,而不包括客传来证据的审查更为复杂,严格。观性。这种观点否定了刑事证据具4.对于来源不明的传来材料,不得 有客观性的属性,认为只要与待证作为证据使用。案件事实关联,并且刑事证据的形5.只有传来证据时,定案必须持慎 式和收集是合法的即属于刑事证重态度,对案件事实不能轻易做出 据的范畴。结论。
六、形式证据的种类及优缺点。
九、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别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1.两者的外延不同,传闻证据仅指 被害人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传闻陈述,不含物证,书证,视听 人供述和辩解、6鉴定意见、7勘资料等。而传来证据则囊括了所有 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在原始证据的基础上产生的证据,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包括物证,书证,认证,视听资料 各类刑事证据的优缺点分析 等。1物证:优点:物证的客观性,使2.两者的划分标准不同,传闻证据 其可以成为检验其他证据(尤其是是英美法系国家以审判为标准,坚 言辞证据)真伪的试金石。缺点:持直接言辞原则的结果。凡在审判(1)物证具有不可代替性,物证前和审判外取得的言辞证据,只要 一旦消失,就无法再生。(2)物证未能在审判中以言辞方式提出,则 属于间接证据,某一物证不能直接无论其内容是否为陈述人亲身感 说明犯罪行为是由谁实施的。知,均为传闻证据。而判断一个证 2书证:优点:比较客观真实,且据是否为传来证据的标准则是证 往往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缺据的来源,即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 点:易于销毁。事实或者与案件事实具有直接的 3被害人陈述:优点:较为客观、联系。因此,传闻证据既有可能是 全面地反映案件事实。缺点:利己传来证据的一种,也可能是原始证 性。据。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3.两者的目的不同,英美法系国家 优点:(1)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注意到传闻证据具有易于失真的 相(2)可以确定侦查范围,提高特点,所以英美法系国家设立传闻 侦查效率(3)可以起到串联、印证据规则。而我国的原始证据和传 证全案证据的作用。缺点:(1)利来证据划分仅仅是学理上的分类,己性(2)多变性。它并不涉及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 5.鉴定意见。优点:客观,真实。的可采性问题。区分两者唯一的目 缺点:权威性经常遭到质疑。的是提醒公安司法人员应当注意 6.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不同来源的刑事证据具有不同的 优点:真实权威。缺点:容易出现证明力。疏漏
十、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7.视听资料:优点:全面、客观、言辞证据是指以人类语言为内 真实。缺点:(1)清晰度往往不能容的表现形式的证据。言辞证据就 达到证据要求(2)易被修改。是人的语言陈述,又称人证。在我 8.电子数据。优点:技术保障日益国刑事诉讼中,言辞证据具体包括 完善。缺点:易销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
七、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 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鉴定意见 原始证据,又称原生证据,是指直和辨认笔录。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原始出处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为内容和表 的证据。所谓直接来源于案件事现形式的证据,又称广义上的物 实,是指证据是在案件事实发生的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实物证据 过程中或者案件事实的直接作用具体包括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 及影响下形成的;所谓直接来源于录,侦查实验笔录,视听资料和电 原始出处,是指证据直接来源于证子数据。据生成的原始环境。言辞证据和实物证据划分的依据 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是指并是证据是否以陈述为内容的表现 非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原始形式,凡是以人的陈述为内容和表 出处,而是经过复制、复印、传抄、现形式的证据称之为言辞证据;反 转述等中间环节后生成的证据,是之以实物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证 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形成的证明据,称之为实物证据。材料。
十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八、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适用规一般认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则 是依据其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 1.原始证据优先,无论是在侦查取作用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所谓直接 证阶段还是法庭审查环节,对刑事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 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都应当坚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应具备以下 持原始证据优先规则。能够收集到三个条件(1)是一个单独证据(2)原始证据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收是能够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3)
1刑事证据学复习资料
证明方式是直接的,无须经过推理的过程。
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必须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并借助于推论的方式才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也称为环境证据或者情况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单个间接证据只能证明案件中的个别事实,而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十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直接证据的运用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不得以刑讯、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取证。(2)孤证不能定案,即使是直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也必须依赖其他证据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3)重点审查直接证据的真伪。直接证据自身具有的易变易失真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真伪必须重点审查。
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
(2)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之间相互印证,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3)据以定案的间接证据已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4)据以间接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是唯一的,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5)运用间接证据进行的推理符合罗杰判断经验。
十三、刑事证据收集的基本原则 1法定程序原则,法定程序是公安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调查收集证据应当遵守的步骤、时间、顺序和方式、方法。
2.全面收集原则。全面收集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能够证明所有案件事实要素的证据,公安司法机关不仅要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的证据材料,也要收集能够证明其无罪、最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的各种证据材料。
3.严禁非法方法取证原则。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4.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公安司法人员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回答可能使自己陷于有罪境地的问题。
5.依靠群众原则。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打消其顾虑和企图包庇犯罪的念头,让知情人如实提供证据。
十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审查判断
1审查判断的内容:(1)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等是否合法合规(2)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3)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是否通过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时候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 反复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第79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随按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移送。(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的常理,有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无矛盾。(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的供述与辩解,与同案犯罪嫌疑(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以及其他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证据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秩序的(3)可能伪造,毁灭证据,2 对讯问笔录瑕疵的审查判断:讯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做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不能做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跑的” 据(1)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3.起诉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法》第168条和第172条规定:人误或者存在矛盾的(2)讯问人没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有签名的(3)首次讯问笔录没有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记录告知被询问人相关权利和法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应当做出起律规定的。诉决定。3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供述。4.审判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具有下列法》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1)讯问笔录没有经被告人核对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陈述,没有确认的(2)讯问聋哑人应当提供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而未提供的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陈述,证(3)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的被告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罪和处以刑罚。提供的。
十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程序、十五、影响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因意义及影响。素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54在分配形式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时,应当考量以下因素: 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1.无罪推定原则。对犯罪嫌疑人、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被告人所控的罪行要有充分的证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据加以证明,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人、被告人有罪,犯罪嫌疑人、被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告人应当视为无罪。所以刑事诉讼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做出合理解中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即在释,不能补正或者做出合理解释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不负证明责任,证明责任由公诉人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规定:1.承担。提起非法证据排除动议的主体。非2.利益权衡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法证据能否排除,排除动议是关的刑事案件中,基于其他各种综合键,只有提出某项证据为非法而要因素的考虑而将部分或者局部的求排除的动议,法定机关才能对该证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一方,从而证据展开调查,并加以排除。2.证使刑事案件“一边倒”的证明责任据收集合法性的证明主体。当某一分配模式得到适当平衡。将部分证证据被提出非法证据排除之争议明责任分配给被告人主要是基于后,如果证据收集人员不能证明证以下考虑:(1)刑事政策,为了体据收集的合法性时,法庭就会排除现立法机关严厉打击某种犯罪的该证据。3.非法证据的排除主体。意图。(2)证明难易,在被告人易非法证据的排除主体有三类,即公于取得证据和证据在其控制和掌安机关、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而人握之下时,仍要求控方承担证明责民法院是非法证据排除的中心主任,不勉强人所难,有失诉讼公平体或者主要主体,公安机关、检察之理念(3)诉讼效率。机关的排除只是一种控方的自我3.诉讼便利原则。是指根据经验法排除。则判断在某种刑事案件中一般由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影响。1何方当事人举证更便利,或者根据有利于司法机关严肃执法,有效制对盖然性的预测,让主张不符合通止司法人员非法取证行为。建立非常情形的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法证据排除规则,使执法人员在实
十六、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立法规施违法行为之前,就想到其后果。定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利于彻底纠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正违法行为,防止或减少冤假错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案。3非法证据规则有利于切实保立法上的具体规定如下: 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力,能促进公1.立案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制观法》第107条规定:“公安机关或念的转变。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批捕阶段。我国现行《刑事诉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