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 法理学试题库
法理学试题
一、填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2、法律实践中最能体现逻辑学知识的运用是法律推理。
3、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法学体系所作的划分中,法理学属于 理论法学。
4、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三类,即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5、从法学研究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出发,西方形成了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和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
6、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
7、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8、公元652年的《唐律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注释法学著作。
9、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三种基本成分。
10、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形式。
11、狭义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
12、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1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会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内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
14、我国法的对象效力范围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5、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法律。
16、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
17、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法学家。
/ 19
18、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1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20、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21、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22、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3、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自然法学学派。
24、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25、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部落。
26、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27、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习惯。
28、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渊源。
29、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法学体系。
30、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二、判断
1、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均可以对某种事实状态的法律意义作出明确的规定。(×)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
3、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法律条文表达出来,两者是同义的。(×)
4、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都属于义务规则。(✔)
5、判例法在我国也法律渊源之一。(×)
6、从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看,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 19
7、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一律适用中国的法律。(×)
8、一般情况下,我国法律不具有溯及既往力。(✔)
9、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0、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C)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A)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3、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A)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4、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D)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5、法的本质是指(D)A. 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6、法体现的是(A)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7、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D)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 19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8、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D)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9、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D)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10、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A)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11、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12、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D)A. 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13、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4、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D)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
15、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B)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16、法的科学性是指(C)
/ 19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17、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C)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18、法律的溯及力属于(B)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19、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A)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20、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D)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21、法律事实分为(A)
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22、法的强制力表现在(D)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23、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24、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D)
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 19
25、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D)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6、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C)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27、下列机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有(C)
A.省级政府 B.较大市的人大 C.自治区人大 D.经济特区
四、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CE)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2、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BCD)
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3、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A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4、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CE)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5、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BC)
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 19
6、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CD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7、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BD)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ABC)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BD)
A. 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1、属于法的要素的是(ABD)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2、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AB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13、下列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有(ABD)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判例法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4.下列属于公法范畴的是(BC)
A.行政法 B.婚姻法 C.刑法 D.公司法 15.下列属于民商法法律部门的子部门的是(ABC)
/ 19
A.合同法 B.商标法 C.继承法 D.反不正当竞争法 16.下列属于公法责任的有(AB)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诉讼责任
五、名词解释
1、法学
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律现象
法律现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观就能够直接辨别和发现的法律的现实承载体或者承载媒介,也就是法律的内容、意义、价值、功能与作用的外显方式与物化形式。
3、法理学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4、法学方法论
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
5、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
6、价值分析方法
/ 19
价值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它们是价值分析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或方面。
7、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所谓经验事实,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
对于法学实证研究而言,经验事实既包括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关的一切社会事实,也包括法律文本中的词语、句法和逻辑结构等事实因素。
8、法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9、制定
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10、认可
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1、法律解释
是指一定的人、组织以及国家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内容所做的必要的说明。
12、法的程序性
/ 19
为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实现以及规定诉讼过程中带有程序性的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13、法的要素
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4、法律规则
是指以一定逻辑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规范(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
15、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联系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构成的。
16、成文法
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7、不成文法
有学者称之为非制定法,是指由国家有权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习惯法是由习惯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其原本是习惯,经必要的法定程序才成为了法律。判例法是由判例被国家赋予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其原本是判例,因合乎法定条件或习惯法的要求而成为法律。
18、实体法
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
/ 19
19、程序法
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的程序的法律。20、公法
民法法系的一种法的分类。凡涉及公共权利、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诉讼法。
21、私法
民法法系的一种法的分类。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即为私法,如民法和商法。
22、衡平法
指英国14世纪后通过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而出现的一种判例法。
23、法的效力
简单地说,是指法律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力或拘束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不特定主体】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特定主体】)狭义的法的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范围
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或者制定法在什么时间、何种空间以及对于何种对象有效,从而产生行为拘束的后果。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部分: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法的对人效力范围。
25、法的时间效力范围
是指法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于其生效前的事件或者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26、法的溯及力
/ 19
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新的法律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新的法律就没有溯及力。
27、法律体系
又称部门法体系,是指由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将一国制定和认可的现行全部法律规范划分成若干的法律部门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28、法制体系
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的法律运转体系。
29、法律规则
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是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一个纵向的法律运转体系。30、法律原则
是指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
31、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是指法律对各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专门术语。有些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概念的特定含义。
32、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的 12 / 19
前提的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3、程序法
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的程序的法律。
34、法律部门
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划分所形成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常凡看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通常具有相同的调整对象或者兼具相同的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构成一个法律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法为辅的“主辅标准说”,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相关法、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七大法律部门。
35、法学体系
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6、法的连续性
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效力的连续性,即法律颁布生效后,不能任意中断、失效和停止,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偏见、态度或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新颁布的法律与原有的同类法律之间有某种承继衔接关系。
37、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主要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的前提的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
38、法律实效
/ 19
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行、执行或适用。
39、立法体制
有关立法权限的划分所形成的结构和制度。40、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41、法的稳定性
法律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变更的属性。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性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之前,不能对相应的法律随意废止或修改,否则,法律就无法发挥社会关系调整器的功能。
42、法的制定
法的制定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六、简答题
1、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传远远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法治国家的目标首先对国家制度的基本构造提出要求。从国家制度的基本构造来看:第一,其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治形式,政治统治模式实际上主要是政治体制的问题。法治国家在这方面的核心要求是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第三,其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是服从法律治理。法律被全社会确认为至高无上的控制手段,这个社会
/ 19
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第四,其经济条件应该是市场经济机制。法治是以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第五,其文化条件应该是理性文化基础。对于厉行法治的文化的需要来说,科学精神,政治道德、人权思想、公民意识、权利观念等等理性文化要素有着特别重要的总用。
2、我国实现法治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
就形式标志而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第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第三,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第四,专业化的法律职业。
从实质标志的要求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着重于以下制度的建设: 第一,法律与政治管系的理性化制度;第二,权利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第三,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第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3、法的作用的对象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法有两大作用对象: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这两个作用对象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法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整而对社会关系产生作用的,可以说,人的行为是法的直接作用对象,而社会关系是法的间接作用对象。
4、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 19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5、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1)法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6、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1)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需要;(2)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需要;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理论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7、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包括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的变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氏族组织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需要,原始禁忌和习惯无力驾驭、控制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结果。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8、立法的特征?
(1)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4)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 19
9、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互相渗透;(2)互相制约;(3)互相保障。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2)违反的结果不同;(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4)调节的对象不同;(5)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
10、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过程收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七、论述题
1、论述我国当前法制改革的内容。
(1)政法体制的改革,以宪政制度安排为目标,形成法律的统治;
(2)法律体系的重构,包括调整各法律部门的关系,公法与私法的关系,以及从罪与罚的强制性关系转向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调;
(3)法律精神的转换,作为最深层彻底也最有难度的改革,须通过建设新型法律
/ 19
文化、实现法律制度的创新。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抽象来说应当联系法律实践对法的形式和内容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质。马。恩认为: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三。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
法的第一级本质,就是法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定法的阶级属性的内在必然联系,它不是自发地形成和实施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为措施,是反映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①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法,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来实现的。②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是法反映统治阶级的统一的、整体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第二级本质,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确认的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不是随意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直接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确认,是这种被历史地、阶级地规定了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级本质,是人们的行为和责任,人们的直接社会权利和义务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特别是经济关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关于人们权利义务的规范。发展定人们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使命和内容,作出这种规定,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归根结底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
/ 19
综上所述,正确有理解法律的本质,既要看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总要承认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实际的权利义务,而具体历史条件中既有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又有非经济因素包括政治,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同时又要看到归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质,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
(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
(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认可的。
(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 19
第二篇: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A,5、A,6、A,7、A,8、A,9、A,10、A,11、D,12、D,13、B,14、D,15、B,16、B,17、D,18、D,19、D,20、D。
21、A,22、D,23、C,24、D,25、C,26、D,27、B,28、A,29、D,30、D,31、C,32、A,33、D,34、B,35、C,36、D,37、D,38、B,39、D,40、D。
41、D,42、B,43、D,44、D,45、C,46、A,47、A,48、D,49、A,50、B,51、A,52、B,53、D,54、D,55、A,56、A,57、D,58、D,59、D,60、A。61、B,62、C,63、B,64、D,65、C,66、B,67、B,68、D,69、C,70、C,71、B,72、A,73、A,74、A,75、C,76、D,77、B,78、C,79、D,80、A。81、A,82、B,83、D,84、A,85、D,86、A,87、C,88、A,89、D,90、A,91、D,92、C,93、C,94、D,95、B,96、B,97、C,98、B,99、D,10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E
3、CE
4、ACDE
5、ABD
6、ACDE
7、ABC
8、ABC
9、BE
10、CDE
11、ABD
12、ABCD
13、ABD
14、AE
15、AB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E
23、ACD
24、ABC
25、CD
26、ABC
27、ABCD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
32、BCD
33、ABCD
34、ACD
35、ABC
36、A
37、ACD
38、ABD
39、ABC 40、BC
41、ABC
42、BCD
43、ABC
44、ABC
45、ABD
三、填空题
1、成文法,2、法学家集团,3、行为模式,4、规则,5、肯定性,6、规范性,7、氏族,8、奴隶制法,9、权利法案,10、规范性。
11、法律后果,12、概念,13、授权性,14、否定性,15、习惯,16、法国民法典,17、非规范性,18、社会主义法,19、王位继承法,20、人民民主专政。
21、成文法,22、确定性,23、社会,24、资本主义法,25、衡平法,26、理论法学,27、亚里士多德,28、法律行为,29、自然法,30、效力。
31、亚里士多德,32、国家检察机关,33、法学体系,34、民法(或大陆),35、法律实施,36、认可,37、立法,38、禁止性,39、普通法,40、封建制法。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42、古罗马(法),43、程序法,44、立法体制,45、法制(或法治),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7、孟子,48、准用性,49、原则,50、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主义,52、类比,53、法制国家,54、命令性,55、效率,56、应用法学,57、乌尔比安,58、人治,59、行政处分,60、委托性。
四、名词解释
1、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6: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7: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9: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12、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
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
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
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
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
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30、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2答:
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
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 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4答: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
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7答: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 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12答:
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
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
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答:
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
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15答: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16答:
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
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
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
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
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 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
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
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 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
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
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
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
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
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三篇:2022年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2年电大法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C)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A)
A.法律理论 B.法律观点
C.法律心理 D.法律知识
3、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D)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4、属地原则是指(A)
A.确立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B.确立法对地域效力的原则
C.确立法的溯及力的原则 D.确立法的时间效力的原则
5、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A)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6、行政执法的特点是(A)
A.一般具有单方面性 B.具有被动性 C.不告不理 D.稳定性
7、“法治”一词的概念是指(A)
A.与人治对称
B.执法者严明
C.法律和制度
D.与专制对称
8、中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A)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
9、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A)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10、法系划分的标准是(A)
A.法的历史传统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的阶级本质
D.法的立法体制
11、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是(D)
A.法律万能 B.法律可有可无 C.法律不能自己行走
D.法律有局限性
12、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D)
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D.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1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B)
A.规范内容相同 B.指导思想相同 C.实施方式相同 D.表现形式相同
1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D)
A.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B.法律规范的制定方式
C.法律规范的经济基础 D.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构成1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B)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16、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B)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17、法律编纂是一种(D)
A.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
C.不是立法活动 D.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法的关系根源于(D)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物质生活关系
19、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D)
A.全国人大的解释 B.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人民法院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20、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D)
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21、在现代世界各国中,严格责任确定的是(A)
A、民事责任的原则
B.刑事责任的原则 C.违宪责任的原则 D.行政责任的原则
22、法的本质是指(D)
A.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23、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C)
A.互不干涉
B.法的权威大于政策
C.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D.法必须服从政策
24、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是指(D)
A.有法可依
B.干部守法 C.党员守法
D.依照社会主义法律的观点建立起来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生活秩序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主要是(C)
A.成文法的汇编 B.不成文法的汇编 C.判例法的规范化
D.成文法的整理
26、战后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特点表现为(D)
A.公法转向私法
B.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
C.减少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
D.两大法系逐步靠拢
27、法的社会性一般是指(B)
A.法是一种社会规范
B.法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促进社会前进的作用
C.法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D.法对社会的一种影响
28、法体现的是(A)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29、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D)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3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D)
A.人们的思想 B.友情关系 C.同学关系
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
3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C)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32、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要件是(A)
A.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达到法定的年龄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D.必须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33、民主的意思是(D)
A.专指国家的形式
B.永恒存在的现象
C.人民管理一切事务 D.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4、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B)
A.有法可依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有法必依
35、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C)
A.自发形成的 B.强制灌输的 C.自觉培养而成的 D.自然赋予的36、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D)
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37、英国的法律属于(D)
A.大陆法系 B.民法法系
C.法典体系 D.普通法法系
38、实现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根本条件是(B)
A.人民群众的觉悟 B.社会革命 C.先进的理论指导 D.物质生活关系变化
39、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D)
A.立法技术水平 B.立法的规划
C.立法的分工 D.立法权限的划分
40、按照法律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划分为(D)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根本法与普通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41、法与道德的关系是(D)
A.道德是法的一种形式
B.法与道德一致 C.法与道德无关
D.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一致
42、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中影响最大的是(B)
A.刑法典 B.民法典
C.宪法典 D.商法典
43、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D)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44、关于法的产生、消亡问题的正确看法是(D)
A.法自古以来存在B.法是与人类共始终 C.法将会永恒存在 D.法是随阶级和国家而产生,并随之而消亡
45、法的规范性是指(C)
A.法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为人们提供了是非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了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46、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47、法律调整的对象有(A)
A.行为关系
B.思想关系
C.意志关系
D.同学关系
48、对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49、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
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50、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B)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51、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属于法的构成中的(A)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范
D.刑法
52、划分部门法的第一位标准是(B)
A.法律调整机制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种类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53、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D)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54、对人的效力我国采取的是(D)
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5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A)
A.法治经济 B.人治经济 C.自然经济 D.计划经济
56、人身权利属于(A)
A.绝对权 B.相对权
C.特殊权 D.职权
5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D)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58、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
A.上层建筑因素 B.生产关系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经济因素
59、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D)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法系家的解释
C.法官的解释 D.司法解释
60、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A)
A.法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61、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B)
A.经济的要求即是法律
B.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
C.法律没有相对独立性
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
62、法和国家一般关系是(C)
A.法高于国家 B.国家权力大于法
C.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 D.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63、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有(B)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印度
64、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D)
A.国家权力
B.人类理性 C.文化传统 D.物质生活条件
65、行政处分的对象是(C)
A.公民 B.法人 C.国家工作人员
D.社会组织
66、国务院有权制定(B)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地方性法规
67、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B)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68、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D)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69、法的科学性是指(C)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70、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C)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71、法律的溯及力属于(B)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72、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A)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73、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特点是(A)
A.适用于特定的人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规范性
D.适用于一般的人
74、授权性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在于(A)
A.鼓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B.命令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C.禁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D.防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75、有权制定狭义法律的有(C)
A.国务院 B.地方权力机关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家行政机关
76、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D)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律师的解释
C.当事人的解释
D.立法解释
77、普通法法系的特点之一是(B)
A.制定法是法律渊源之一
B.判例是法的渊源之一
C.道德是法的渊源之一
D.赦令是分的渊源之一
78、奴隶主法的特点之一是(C)
A.确认法律上人人平等
B.确认奴隶的权利
C.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D.确认自由民的特权
79、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D)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80、法律事实分为(A)
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81、公民的选举权属于(A)
A.政治权利
B.经济权利 C.文化权利
D.民事权利
82、狭义上讲的执法主体指(B)
A.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B.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立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D.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83、法的强制力表现在(D)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84、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85、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D)
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86、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系家主张(A)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所有权社会化
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D.保护垄断
87、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之后就成为(C)
A.准用性规范
B.习惯规范
C.技术法规
D.一般规范
88、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的是(A)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司法解释
89、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D)
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90、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A)
A.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 B.法律规范 C.法律概念
D.法律事件
91、不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D)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乡规民约
92、属于正式的法律解释的人民法院是(C)
A.各级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专门人民法院
93、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C)
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94、法律移植是指(D)
A.新法对旧法中的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收 B.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全部照搬
C.法的西方化
D.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
95、党的政策对法有(B)
A.制约作用 B.指导作用 C.限制作用 D.监督作用
96、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B)
A.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B.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D.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97、授权立法是(C)
A.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的法律渊源 B.封建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C.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法律渊源
D.奴隶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98、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说法的(B)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99、从法律后果来看,法律规则可分为(D)
A.授权性与禁止性规则
B.授权性和命令性规则
C.命令性和禁止性规则 D.肯定性和否定性规则
100、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D)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
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二、多项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以下法律中属于宪法部门的是(ACD)
A.国籍法
B.国际法
C.法官法
D.选举法
E.知识产权法
2、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CE)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3、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CE)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CD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5、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ABD)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6.不是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ACDE)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E.民法与刑法
7、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BC)
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ABC)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E)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有(CDE)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强制性
D.严格的程序性
E.权威性和专门性
1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BD)
A.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2、我国法律适用的阶段包括(ABCD)
A.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 B.确定适用具体的法律规范
C.执行
D.作出决定
E.进行调解
13、有权制定自治条例的机关有(ABD)
A.自治州 B.自治县 C.自治乡
D.自治区
E.特别行政区
14、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AE)
A.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D.放弃做出一定的行为 E.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15、属于法的要素的是(ABD)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6.党的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地方有(ABCDE)
A.制定的主体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适用的对象不同
D.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E.稳定性和灵活性程度不同
17、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有(ABCD)
A.法律本身的因素 B.环境因素
C.个人因素
D.体制因素
E.政策因素
18、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ABCDE)
A.宪法 B.行政法 C.商法
D.经济法
E.军事法
19、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BCD)
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20、狭义的法的效力包括法律(ABCD)
A.对什么人有效
B.在什么地方有效 C.在什么时间有效
D.对哪些事情有效
E.对哪个国家组织有效
21.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ABCD)
A.引导作用 B.促进作用 C.保障作用
D.必要的制约作用
E、认可作用
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是指(ABCE)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E.法律作用平等
23、普通法法系国家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有(ACD)
A.制定法 B.正义观念 C.习惯法
D.判例法
E.法律学说
24、就法律意识的主体来说,它可分为(ABC)
A.单个人的法律意识 B.群体的法律意识
C.社会的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E.阶级的法律意识
25、新颁布实施的法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属于(CD)
A.法的空间效力
B.法对人的效力 C.法律溯及力
D.法的时间效力
E.法的对事效力
26.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ABC)
A.立法学
B.法律解释学 C.法律社会学
D.国内法学
E、国际法学
27、法律责任分为(ABCD)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E.经济责任
28、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主体包括(ABCDE)
A.中国共产党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法律职业
E.新闻舆论
29、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A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30、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差别在于(ABCDE)
A.判例法是否为正式的法的渊源
B.是否倾向于采用法典形式
C.普通法法系法官有造法的功能
D.法的基本分类不同
E.法律概念和术语不同
3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B)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32.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BCD)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33.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ABCD)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34.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ACD)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35.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ABC)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6、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A)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总结斗争经验的结果 C.批判继承旧法
D.废除旧法
37.下列有关政体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ACD)
A.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政体决定于国体并服务于国体
C.政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D.共和制有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主种形式
38.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违法的客体?(ABD)
A.违法行为
B.人和物
C.法律所保护的权益
D.违法行为作用的对象
39。我国宪法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条给予特别保护,其内容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照顾残疾公民外,还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ABC)
A.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
B.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C.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D.保护外国人在华合法权益
40.马某为某大学法律系教授、兼职律师,其在某知识产权案件中作为被告代理人,运用法学理论中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理论为其被代理人辩护,其意见被法院采纳。其意见属于下列何种性质?(BC)
A.司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非正式解释
D.正式解释
41.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ABC)
A.权利和义务相对立相区别
B.权利和义务相依存
C.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D.法律制度均以权利为本
42.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BCD)
A.正式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扩充解释
4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哪些不属于对狭义的法的适用的理解?(ABC)
A.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B.法的适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C.法的适用是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D.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4.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AB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45.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ABD)
A.加强立法
B.严格执法
C.有法必依
D.党的领导
三、填空题(每空1分)
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
成文法。
2、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 法学家集团。
3、每一法律规范由和
行为模式
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4、法的要素包括
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5、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
肯定性 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6、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
规范性 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7、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
氏族。
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
权利法案
》和1700年的《王位继承法》
10.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11.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
法律后果 两个部分构成。
12、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
概念 三个部分。
13、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
授权性 规则、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14、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
否定性 法律后果。
15、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习惯。
16、法国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的立法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法典是《
法国民法典
》
17、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
非规范性 法律文件的效力。
1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社会主义法。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0年的《
王位继承法
》。
20.人民民主专政 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21.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
成文法 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2、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
确定性 规则、委托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23、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性作用和
社会 作用之分。
24、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 和社会主义法。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
衡平法。
2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
理论法学
和应用法学。
27、首先将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人是
亚里士多德。
28、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
法律行为。
29、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
自然法
学派。
30.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
渊源。
31.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亚里士多德。
32、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国家检察机关。
33、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
法学体系。
34、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是
民法(或大陆)
法系。
3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 的平等。
36、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是制定和
认可。
37、法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立法
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
38、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和
禁止性 规则。
39、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
普通法 和衡平法。
40.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1.狭义的法律是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制定的。
42、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古罗马(法)。
43、根据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实体法和
程序法。
44、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叫做
立法体制。
4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法制(或法治)
经济。
46、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目标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
孟子
提出的。
48、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
准用性 规则。
4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 和概念三个部分。
50.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马克思主义
法学。
52、法律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类比
推理。
53、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通常讲的“
法制国家
”改为“法治国家”。
54、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 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55、我国法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遵循的准则之一是“
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
5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
应用法学。
57、罗马法学家
乌尔比安
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58、“法治”是与“
人治
”对称的。
59、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和
行政处分
三种方式。
60.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 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四、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法的连续性: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的渊源
: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法律实效: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立法体制: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
6.法律意识: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
7、法的稳定性: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立法程序: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
9、军事法规: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0.法的执行: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法的制定: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2、习惯法: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权利: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法律汇编: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性法规: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法律清理: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法的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学理解释: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立法技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制定法: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法律编纂: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义务: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司法解释: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法律制裁: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部门法: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法定解释: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
30.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
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答: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答: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答: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答: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答: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答: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答: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答: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答: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答: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分)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答: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答: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立法的特征
答: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答: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
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答:法的价值的特征: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答: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答: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
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
4、如何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答: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
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
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
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
总体印象(1分)
5、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论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差别
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
7、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
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
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
8、部门法的概念和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
9、论述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
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
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
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
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
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如何实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
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
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
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论述影响法律实施的各种因素
答: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
12、论述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答: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
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
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
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
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
13、论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
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
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
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
国际条约。(2分)
其他法的形式。
14、试论西方法学或法理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
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
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
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
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
16、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
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
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
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四篇:法理学试题库2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法理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
A、历史渊源 B.理论渊源 C.形式渊源 D.效力渊源
2、法律意识中的最高层次是()
A.法律理论 B.法律观点 C.法律心理 D.法律知识
3、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4、属地原则是指()
A.确立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 B.确立法对地域效力的原则
C.确立法的溯及力的原则
D.确立法的时间效力的原则
5、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法经》 B.《秦律》
C.《九章律》 D.《北齐律》
6、行政执法的特点是()
A.一般具有单方面性 B.具有被动性 C.不告不理 D.稳定性
7、“法治”一词的概念是指()
A.与人治对称 B.执法者严明 C.法律和制度 D.与专制对称
8、中国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是()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家司法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行政机关
9、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是()
A.阶级性
B.公开性
C.普遍性
D.规范性
10、法系划分的标准是()
A.法的历史传统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的阶级本质 D.法的立法体制
11、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是()
A.法律万能 B.法律可有可无 C.法律不能自己行走 D.法律有局限性
12、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 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的行为 D.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1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是()
A.规范内容相同 B.指导思想相同 C.实施方式相同 D.表现形式相同
14、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
A. 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B.法律规范的制定方式 C.法律规范的经济基础 D.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构成
15、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16、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17、法律编纂是一种()
A.对原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
B.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内容 C.不是立法活动
D.是一种立法活动
18、法的关系根源于()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物质生活关系
19、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A. 全国人大的解释 B.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人民法院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20、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成文法是()A.习惯法 B.条约 C.法经 D.汉谟拉比法典
21、在现代世界各国中,严格责任确定的是()
A、民事责任的原则 B.刑事责任的原则 C.违宪责任的原则 D.行政责任的原则
22、法的本质是指()
A. 法的规范性 B.法的表现形式 C.法的强制性 D.法的阶级性
23、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
A.互不干涉 B.法的权威大于政策 C.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D.法必须服从政策
24、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是指()
A.有法可依 B.干部守法
C.党员守法
D.依照社会主义法律的观点建立起来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生活秩序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主要是()
A.成文法的汇编 B.不成文法的汇编
C.判例法的规范化 D.成文法的整理
26、战后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特点表现为()
A. 公法转向私法
B.现实主义转向理想主义
C.减少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 D.两大法系逐步靠拢
27、法的社会性一般是指()
A.法是一种社会规范 B.法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促进社会前进的作用 C.法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 D.法对社会的一种影响
28、法体现的是()
A. 国家意志 B.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意志
C.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
29、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关系是()
A.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B.相互对立的关系
C.法决定道德,道德服从法
D.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0、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人们的思想 B.友情关系 C.同学关系 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
31、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32、法律关系主体的构成要件是()
A.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达到法定的年龄
C.可以自己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D.必须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
33、民主的意思是()
A.专指国家的形式
B.永恒存在的现象
C.人民管理一切事务 D.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4、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有法必依
35、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是()
A.自发形成的 B.强制灌输的 C.自觉培养而成的 D.自然赋予的
36、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为()A.立法体系 B.法律体系 C.法规体系 D.法律部门
37、英国的法律属于()
A.大陆法系
B.民法法系 C.法典体系 D.普通法法系
38、实现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根本条件是()
A.人民群众的觉悟 B.社会革命 C.先进的理论指导 D.物质生活关系变化
39、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指()
A.立法技术水平B.立法的规划 C.立法的分工 D.立法权限的划分 40、按照法律的创制和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划分为()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根本法与普通法
D.国内法和国际法
41、法与道德的关系是()
A、道德是法的一种形式 B.法与道德一致
C.法与道德无关 D.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一致
42、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中影响最大的是()A.刑法典 B.民法典 C.宪法典 D.商法典
43、当代中国法律体现了()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中国人的意志 C.全国人的意志 D.全国人民的意志
44、关于法的产生、消亡问题的正确看法是()
A.法自古以来存在 B.法是与人类共始终
C.法将会永恒存在D.法是随阶级和国家而产生,并随之而消亡
45、法的规范性是指()
A. 法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 B.法为人们提供了是非标准
C.法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模式 D.法总结和概括了统治阶级的胜利成果
46、狭义的法律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地方权力机关
D.国务院各部门
47、法律调整的对象有()A.行为关系 B.思想关系 C.意志关系 D.同学关系
48、对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49、中国古代将“律”字解释为“均布”,其含义是()A.准则
B.刑罚 C.公平
D.正义 50、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A.古希腊 B.古罗马 C.英国 D.美国
51、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属于法的构成中的()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规范 D.刑法
52、划分部门法的第一位标准是()
A.法律调整机制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种类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53、中国自汉代以后的封建法都是以以下思想为指导的()A. 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马克思主义思想 D.儒家思想
54、对人的效力我国采取的是()
A.属地主义 B.属人主义 C.保护主义 D.以属地主义为主,兼顾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
5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A.法治经济 B.人治经济 C.自然经济 D.计划经济
56、人身权利属于()
A.绝对权 B.相对权 C.特殊权 D.职权
5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58、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因素 B.生产关系因素 C.劳动力因素 D.经济因素
59、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法系家的解释 C.法官的解释 D.司法解释 60、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
A. 法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61、经济基础决定法意味着()
A.经济的要求即是法律 B.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
C.法律没有相对独立性 D.法从经济关系中自动产生 62、法和国家一般关系是()
A.法高于国家 B.国家权力大于法 C.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持 D.二者相互独立,互不依赖 63、属于民法法系的国家有()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印度 64、最终决定法的因素是()
A.国家权力 B.人类理性 C.文化传统 D.物质生活条件 65、行政处分的对象是()
A.公民 B.法人 C.国家工作人员 D.社会组织 66、国务院有权制定()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地方性法规 67、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68、法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A. 社会调查的方法 B.历史考察的方法
C.语义分析的方法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69、法的科学性是指()
A.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B.法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C.法能够反映客观规律
D.法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反映 70、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以往的法学主张()
A.法有阶级性
B.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以不同的形式否认法的阶级性 D.法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71、法律的溯及力属于()
A.法的地域效力 B.法的时间效力 C.法对人的效力 D.法对事的效力 72、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之一是()
A.法律调整机制 B.根本法与普通法
C.相对稳定的原则 D.法律规范的规定 73、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特点是()
A.适用于特定的人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规范性 D.适用于一般的人 74、授权性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在于()
A.鼓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B.命令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C.禁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D.防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 75、有权制定狭义法律的有()
A.国务院 B.地方权力机关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家行政机关 76、对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
A.社会团体的解释 B.律师的解释 C.当事人的解释 D.立法解释 77、普通法法系的特点之一是()
A.制定法是法律渊源之一 B.判例是法的渊源之一 C.道德是法的渊源之一 D.赦令是分的渊源之一 78、奴隶主法的特点之一是()
A. 确认法律上人人平等
B.确认奴隶的权利
C.确认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D.确认自由民的特权 79、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是()
A.指导思想不同 B.历史使命不同 C.基本要求不同 D.调整范围不同 80、法律事实分为()A.法律事件 B.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 D.法律制裁 81、公民的选举权属于()
A.政治权利 B.经济权利 C.文化权利 D.民事权利 82、狭义上讲的执法主体指()
A.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B.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立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D.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83、法的强制力表现在()
A.约束人们的思想 B.以思想教育为保障
C.来自人们的内心反省 D.以国家的名义并由专门国家机关所实施 84、处理利益和正义的关系应当坚持()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B.公平优先
C.正义优先
D. 同时优先 85、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是()A.法是否进步 B.法是否具有科学性
C.法的实施技术 D.生产力与法之间的关系 86、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法系家主张()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所有权社会化 C.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D.保护垄断 87、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之后就成为()
A.准用性规范 B.习惯规范 C.技术法规 D.一般规范 88、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的是()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司法解释 89、马克思主义法学把法的本质归结为()A.神的意志的体现
B.公共意志的体现
C.民族精神的体现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90、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为()
A.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 B.法律规范 C.法律概念 D.法律事件 91、不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乡规民约 92、属于正式的法律解释的人民法院是()A.各级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专门人民法院
93、本质不同的法律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的原因在于()A.法的连续性 B.法的稳定性 C.经济条件的连续性 D.政治条件的一致性 94、法律移植是指()
A.新法对旧法中的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收 B.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全部照搬 C.法的西方化 D.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的借鉴和吸收 95、党的政策对法有()
A.制约作用 B.指导作用 C.限制作用 D.监督作用 96、经济基础与法的关系是()
A.法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法 B.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法始终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D.经济基础始终与法保持一致 97、授权立法是()
A.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存在的法律渊源 B.封建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C.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法律渊源 D.奴隶社会就有的法律渊源 98、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有效说法的()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99、从法律后果来看,法律规则可分为()A.授权性与禁止性规则 B.授权性和命令性规则 C.命令性和禁止性规则 D.肯定性和否定性规则 100、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
A.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 B.法律属于上层建筑,道德不属于上层建筑 C.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道德不是行为规则
D.经济意义上的法律仅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以下法律中属于宪法部门的是()()()()()
A.国籍法
B.国际法 C.法官法 D.选举法
E.知识产权法
2、在我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法理解释 D.行政解释
E.历史解释
3、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
A.国内法学
B.国际法学
C.理论法学 D.概念法学
E.应用法学
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5、立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
E.全部接受传统法律文化 6.不是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分类是()()()()()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普通法和根本法 D.普通法和一般法 E.民法与刑法
7、资本主义法的特征是()()()()()A.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B.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C.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 D.维护等级特权
E.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8、法的制定活动的基本形式有()()()()()
A.法的制定
B.法的修改
C.法的废止 D.法的汇编 E.法的继承
9、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人民当家作主
10、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特点有()()()()()A.从实际出发 B.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预见的原则
C.强制性 D.严格的程序性
E.权威性和专门性
1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有()()()()()A. 法律清理 B.法律汇编 C.法律制定 D.法律编纂 E、法律认可
12、我国法律适用的阶段包括()()()()()A.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
B.确定适用具体的法律规范 C.执行 D.作出决定 E.进行调解
13、有权制定自治条例的机关有()()()()()A.自治州
B.自治县
C.自治乡 D.自治区 E.特别行政区
14、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
B.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 C.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 D.放弃做出一定的行为
E.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
15、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A.法律概念 B.法律原则 C.法律条文 D.法律规则
E.法律学说 16.党的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地方有()()()()()A.制定的主体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适用的对象不同 D.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 E.稳定性和灵活性程度不同
17、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有()()()()()
A.法律本身的因素 B.环境因素 C.个人因素 D.体制因素 E.政策因素
18、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A.宪法
B.行政法
C.商法 D.经济法 E.军事法
19、法与原始社会的习惯的区别有()()()()()A.由国家制定
B.具有国家强制性
C.具有阶级性 D.以地域划分效力范围
E.是否具有规范性
20、狭义的法的效力包括法律()()()()()A.对什么人有效 B.在什么地方有效 C.在什么时间有效 D.对哪些事情有效
E.对哪个国家组织有效
21.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
A.引导作用 B.促进作用 C.保障作用 D.必要的制约作用 E、认可作用
2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是是指()
A.立法上平等
B.守法上平等 C.司法上平等 D.法律的实施上平等 E.法律作用平等
23、普通法法系国家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有()()()()()A.制定法
B.正义观念
C.习惯法 D.判例法 E.法律学说
24、就法律意识的主体来说,它可分为()()()()()A.单个人的法律意识
B.群体的法律意识
C.社会的法律意识 D.国家法律意识
E.阶级的法律意识
25、新颁布实施的法对过去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属于()()()()()A.法的空间效力 B.法对人的效力 C.法律溯及力 D.法的时间效力 E.法的对事效力 26.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这一角度出发,法学可分为()()()()()A.立法学
B.法律解释学 C.法律社会学 D.国内法学 E、国际法学
27、法律责任分为()()()()()
A.刑事责任
B.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E.经济责任
28、法律监督中的社会监督主体包括()()()()()
A.中国共产党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法律职业 E.新闻舆论
29、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30、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差别在于()()()()()A. 判例法是否为正式的法的渊源 B.是否倾向于采用法典形式
C.普通法法系法官有造法的功能 D.法的基本分类不同 E.法律概念和术语不同 31.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32.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 金或者其他奖励
33.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 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34.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 定法律加以规定?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教育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35.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
36、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B.总结斗争经验的结果
C.批判继承旧法
D.废除旧法 37.下列有关政体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政体决定于国体并服务于国体
C.政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D.共和制有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主种形式 38.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违法的客体? A.违法行为 B.人和物 C.法律所保护的权益 D.违法行为作用的对象
39。我国宪法对具有特定情况的公民设置专条给予特别保护,其内容包括保障妇女的权利、照顾残疾公民外,还有下列选项中的哪些? A.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 B.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C.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D.保护外国人在华合法权益
40.马某为某大学法律系教授、兼职律师,其在某知识产权案件中作为被告代理人,运用法学理论中的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理论为其被代理人辩护,其意见被法院采纳。其意见属于下列何种性质? A.司法解释 B.学理解释 C.非正式解释 D.正式解释 41.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论述,正确的是哪些? A.权利和义务相对立相区别 B.权利和义务相依存
C.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体系和法律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D.法律制度均以权利为本 42.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 A.正式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扩充解释 43.下列选项中的表述,哪些不属于对狭义的法的适用的理解? A.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B.法的适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在具体案件中应用法律的活动 C.法的适用是国家审判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D.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4.下列哪些选项内容不属于按照法的效力范围不同所作的分类?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母法与子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一般法与特别法 45.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A.加强立法 B.严格执法 C.有法必依 D.党的领导
三、填空题(每空1分)
1.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
2、法学产生的前提之一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职业。
3、每一法律规范由和
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4、法的要素包括
、原则和概念三个部分。
5、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
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
6、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
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7、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
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
、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 》和1700年的《王位继承法》 10.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11.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
两个部分构成。
12、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
三个部分。
13、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
规则、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14、法律后果大体上可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
法律后果。
15、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16、法国拿破仑主持的法典编纂的立法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法典是《 》
17、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
法律文件的效力。
18、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制定了两个具有宪法性的法律,即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0年的《 》。20.
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21.根据法所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为
和习惯法两个部分构成。
22、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
规则、委托性规则准用性规则。
23、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规范性作用和
作用之分。
24、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和社会主义法。
25、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普通法和。
2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 和应用法学。
27、首先将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人是。
28、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
29、认为法即人类理性的法学流派是 学派。30.我国法学上通常所说的法的渊源是指法的 渊源。31.首先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是。
32、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33、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叫做。
34、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是 法系。
3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 的平等。
36、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是制定和。
37、法学产生的条件之一是 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
38、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和
规则。
39、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分为
和衡平法。
40.法的发展可分为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41.狭义的法律是由 制定的。
42、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来源于。
43、根据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可划分为实体法和。
44、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叫做。
45、市场经济实质上是 经济。
46、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目标是。
4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 提出的。
48、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
规则。
49、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和概念三个部分。50.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5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 法学。
52、法律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推理。
53、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通常讲的“ ”改为“法治国家”。
54、法律规则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分为授权性规则、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55、我国法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遵循的准则之一是“ 优先,兼顾公平”。
56、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
57、罗马法学家 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
58、“法治”是与“ ”对称的。
59、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和 三种方式。
60.从法律规则的内容是否确定划分为确定性规则、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四、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2、法的连续性
3、法的渊源
4、法律实效
5、立法体制 6.法律意识
7、法的稳定性
8、立法程序
9、军事法规 10.法的执行 11.法的制定
12、习惯法
13、权利
14、法律效力 15.法律汇编
16、地方性法规
17、法律清理
18、法的适用
19、学理解释 20.立法技术 21.制定法
22、法律编纂
23、义务
24、司法解释 25.法律制裁
26.自治法规
27、部门法
28、法定解释
2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 30.行政法规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变革 2.法有哪些的基本特征
3、法的产生有哪些共同规律
4、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原则
5、当代中国法学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6、法的规范性作用可分为哪几种作用
7、如何理解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8、学习法理学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9、我国法律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矛盾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10、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法律大体上有哪几种
11、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12、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有哪些重要观点
13、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14、简述法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5、简述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6.划分部门法的原则 17.法的适用的特点
18、广义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19、法律关系客体和分类
20.科技进步为什么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 21.法的执行的特点
22、立法的特征
23、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24、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25、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27、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8、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9、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30、法的价值的特征
六、论述题
1、论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
3、法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5、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6、论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差别
7、法律效果与法律实效的概念及联系与区别
8、部门法的概念和有哪些特点
9、论述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10、如何实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11、论述影响法律实施的各种因素
12、论述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
13、论述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14、试论西方法学或法理学的历史发展道路
15、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16、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法理学试题库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A,5、A,6、A,7、A,8、A,9、A,10、A,11、D,12、D,13、B,14、D,15、B,16、B,17、D,18、D,19、D,20、D。
21、A,22、D,23、C,24、D,25、C,26、D,27、B,28、A,29、D,30、D,31、C,32、A,33、D,34、B,35、C,36、D,37、D,38、B,39、D,40、D。
41、D,42、B,43、D,44、D,45、C,46、A,47、A,48、D,49、A,50、B,51、A,52、B,53、D,54、D,55、A,56、A,57、D,58、D,59、D,60、A。61、B,62、C,63、B,64、D,65、C,66、B,67、B,68、D,69、C,70、C,71、B,72、A,73、A,74、A,75、C,76、D,77、B,78、C,79、D,80、A。81、A,82、B,83、D,84、A,85、D,86、A,87、C,88、A,89、D,90、A,91、D,92、C,93、C,94、D,95、B,96、B,97、C,98、B,99、D,10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E
3、CE
4、ACDE
5、ABD
6、ACDE
7、ABC
8、ABC
9、BE
10、CDE
11、ABD
12、ABCD
13、ABD
14、AE
15、AB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E
23、ACD
24、ABC
25、CD
26、ABC
27、ABCD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AB
32、BCD
33、ABCD
34、ACD
35、ABC
36、A
37、ACD
38、ABD
39、ABC 40、BC
41、ABC
42、BCD
43、ABC
44、ABC
45、ABD
三、填空题
1、成文法,2、法学家集团,3、行为模式,4、规则,5、肯定性,6、规范性,7、氏族,8、奴隶制法,9、权利法案,10、规范性。
11、法律后果,12、概念,13、授权性,14、否定性,15、习惯,16、法国民法典,17、非规范性,18、社会主义法,19、王位继承法,20、人民民主专政。
21、成文法,22、确定性,23、社会,24、资本主义法,25、衡平法,26、理论法学,27、亚里士多德,28、法律行为,29、自然法,30、效力。
31、亚里士多德,32、国家检察机关,33、法学体系,34、民法(或大陆),35、法律实施,36、认可,37、立法,38、禁止性,39、普通法,40、封建制法。
4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42、古罗马(法),43、程序法,44、立法体制,45、法制(或法治),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7、孟子,48、准用性,49、原则,50、物质生活条件。
51、马克思主义,52、类比,53、法制国家,54、命令性,55、效率,56、应用法学,57、乌尔比安,58、人治,59、行政处分,60、委托性。
四、名词解释
1、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使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同一个政权制定的新法与旧法之间在法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继承关系或一定的连贯性。
3、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地位或效力的法的一种分类,是法的一种形式。
4、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5、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
6: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等。7:法在颁布生效以后,它的效力要维持适当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8: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创制、认可、修改和废除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程序和步骤。9:中央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和规定关于国防建设和军事方面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0: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2、国家虽认可其法的效力,但未以文字符合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1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的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14、指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15、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汇编成册的活动,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形式。
16、地方权力机关及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7、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18、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19、一般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多作出的学术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20、指在整个立法过程治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包括立法体制确立和运行的技术、立法程序形成和进行技术、立法表达技术等。
21、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
22、国家机关将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所有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清理和修改,创新新的规范,修改不适合的规范,废除过时的规范,从而编制成内容和谐一致、体例完整合理的系统化的新法律或法典。
23、法律规定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的人,应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24、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25、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的组织条例和单行条例。
27、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8、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
29、对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进行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活动。
30、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重要的并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法的渊源。
五、简答题
1答: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分)再次,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将趋向于灭亡。(2分)2答:
1、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2分)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
3、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权力。(2分)
4、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2分)
3答:
1、对人的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到规范性调整,即不是对特定的人和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人和事的调整。(2分)
2、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2分)
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三种规范混为一体逐渐转化为各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2分)
4答: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5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5分)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1.5分)
4、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1.5分)
5答:
1、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1分)
2、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理论和实践。(1分)
3、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分)
4、贯彻双百方针。(1分)
5、借鉴一切有用的知识。(1分)
6、专业法学工作者对法学所作的努力。(1分)
6答:
1、指引作用。又对本人行为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2分)
2、评价作用。(1分)
3、教育作用。(1分)
4、预测作用。(1分)
5、强制作用。(1分)
7答: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1.5分)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分)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性的矛盾。(1.5分)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1.5分)
8答、1、对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或课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分)
2、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2分)
3、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划清马克思主义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2分)
9答、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1.5分)
2、兼顾多数利益与少数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1.5分)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分)
4、善于选择最佳方案。(1.5分)
10答、1、为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法律,如有关自然资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已经基本社会秩序的法律。(1.5分)
2、有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法律。(1.5分)
3、有关技术规范方面的法律,如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等方面的法律。(1.5分)
4、有关一般文化事务的法律。(1.5分)
11答、1、静态意义的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2分)
2、动态意义的法律,即立法、执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改革环节构成的系统。(2分)
3、“依法办事”的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分)
12答:
1、法本身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2分)
2、正义是衡量法(指实在法)是否符合法的目的及正义的准则。(2分)
3、法与正义(道德)是无关的,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不正义、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地制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2分)
13答:
1、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1分)
2、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1分)
3、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行为实行制约。(1分)
4、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1分)
5、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1分)
6、为法律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1分)
14答:
1、经济原因:法的产生是由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这些因素又是在阶级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法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2分)
2、阶级原因:是当时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的结果,产生了私有制、国家和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利用国家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2分)
3、其他原因:随之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比以往的原始社会复杂,为了处理这些事务,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习惯不能适应,因而需要一种新的行为规则即法律。还有人的独立意识的成长也促进了法的产生,人文、地理等因素也有影响。(2分)
15答: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1.5分)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1.5分)
4、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1.5分)
16答:
1、合目的性原则(1分)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分)
3、适当平衡的原则(1分)
4、相对稳定的原则(1分)
5、重点论原则(1分)
6、辩证发展的原则(1分)
17答:
1、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3、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和合法性。(1.5分)
4、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1.5分)
18答:违法行为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1分)
由五个构成因素:
1、以违反法律为前提(1分)
2、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1分)
3、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1分)
4、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1分)
5、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1分)
19答: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分)
分类:物、精神财富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3分)
20答:
1、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1.5分)
2、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调整(1.5分)
3、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1.5分)
4、对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可能造成的社会危机需要法律加以防治(1.5分)
21答:
1、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1.5分)
2、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1.5分)
3、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1.5分)
4、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1.5分)
22答:
1、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活动(1.5分)
2、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职权活动(1.5分)
3、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1.5分)
4、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1.5分)
23答:
1、经济对社会主义法具有决定作用(1分)
立法应考虑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分)立法应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1分)
2、社会主义法对经济具有服务作用(1分)
法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1分)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4答: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
观念层面,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基本是同一的。(1分)从秩序层次来看,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是很难区分的。(1分)从阶级本质看,阶级本质相同的法律与道德的功能是一致的。(1分)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体系和结构不同。(1分)作用范围不同。(1分)作用机制不同。(1分)保障实施力量和制裁方式不同。(1分)
25答: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2分)数量上的等值关系。(2分)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1分)26答:法律与宗教的区别
产生的条件不同。(1分)创制的主体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适用的对象不同。规范的内容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27答:权利本位法的特点
第一,社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2分)第二,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2分)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作出权利推定。(2分)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律所规定的限制。(2分)28答: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制度是在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萌芽,并与国家组织相伴发展和确立起来的。(2分)第二,法律制度形成过程是一个行为的调整方式从个别调整发展为一般调整的过程。(2分)第三,法律制度的形成经历了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成为成文法的长期过程。(2分)第四,法律、道德和宗教等社会规范从混饨一体逐渐分化为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2分)
29答: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点
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经济基础相同。(1分)阶级本质相同。(1分)指导思想相同。(1分)历史使命相同。(1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体现的意志不同。(1分)实施的方式来不同。(1分)表现形式不同。(1分)调整的范围不同。(1分)稳定程度不同。(1分)30答:法的价值的特征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1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1分)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1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分)
六、论述题
1答:
1、法律监督的主体。指由谁来实施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我国的法律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2分)
2、法律监督的客体。指监督谁或谁被监督,法律监督的客体主要是立法、司法和执法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分)
3、法律监督的内容。指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2分)
4、法律监督的权力与权利。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与权利。(2分)
5、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2分)
2答:
1、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分)
任何国家政权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意志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一层次的本质是意志。(2分)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2分)
无论是法或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所代表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一阶级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2分)
3、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2分)
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内容还要受到阶级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由阶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相互作用。(1分)
3答:
1、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法的作用的核心。(2分)
2、确认和维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2分)
3、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由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统治阶级也可能被迫做出让步,在自己的法律中规定一些保护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条款。这些法律既反映了 被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结果,也体现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2分)
4、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中个别成员也可能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惩治。(2分)
5、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之间的习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2分)
4答:
1、法的产生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2、法的性质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3、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基础。(1分)
4、法的许多特点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的。(1分)
5、法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1分)理解法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需要注意:
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是从最终意义上说的,其他因素也对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分)
2、法决定于经济基础不是说法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从经济基础中产生出来。(1分)首先经济基础需要有以法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要求。(1分)其次这种要求是通过统治阶级或社会主体的利益表现出来。(1分)
3、强调经济基础的第一性的,法是第二性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法和国家这类上层建筑不能反过来起重要作用。(1分)
总体印象(1分)
5答、1、阶级对立社会的法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社会的习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2分)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原始社会习惯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它虽然有强制力,但性质与法律的强制性不同。(2分)
3、法的内容,一般地说,是原始社会习惯中没有的。当然最初的法的内容中包括了与原始社会习惯类似的内容。(2分)
4、法适用于管理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原始社会习惯仅适用于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划分标准。(2分)
因此,阶级对立社会的与原始社会的习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2分)
6答、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法院的判决在法律上或理论上不被认为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并存。(2分)
2、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有关制定法的规定,判例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官首先考虑以前的类似案例,并从中找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作为判决本案的法律依据。(2分)
3、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一些基本的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的国家一般不采用法典的形式,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法规。(2分)
4、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2分)
5.法律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别。两种法系中有自己的特有的概念和术语,这一法系中的概念和术语在另一法系中是没有的。(2分)
6.两大法系的差别已经日益缩小,但由于传统不同,这些差别还将长期存在。(1分)
7答:法律实效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2分)
法律效果指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成果。(2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分)
1、从法律效果包括法定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来说,法律效果包括法律实效。一般说来,法律实效是法律效果的前提,只有实现法律实效,才可能实现法律效果。(2分)
2、但是二者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法律虽有实效,即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应有的法律效果,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法律实施的结果违背法的目的和立法者的初衷。(2分)
8答: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3分)
1、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部门是统一的,各个部门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和谐有序的法律体系。(2分)
2、各个部门法又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内容不同,各自相对自成一体。(2分)
3、各个法律部门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又是相对的和变动的。由于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不完全相同,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又是相对的,因此,部门法及其结构和内容也会变动。(2分)
4、部门法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首先是根源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关系,但也有人们尤其是立法者的主观活动的注入。(2分)
9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1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1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1分)
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方面有重大作用。(1分)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1分)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1分)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1分)社会主义法制是保卫社会主义民主的武器(1分)
10答:民主和法制要相互渗透和融合,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是实现这种渗透和融合的有效途径。(2分)
1、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化(1分)
第一,实行立法的民主化。一方面,立法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1分)
第二,实行执法和司法的民主化。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的过程成为维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的过程,另一方面,使执法和司法过程成为依靠人民、争取人民支持和帮助的过程。(1分)
第三,实行守法的民主化。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发扬民主,促使一切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1分)第四,实行法律监督的民主化。动员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人民群众,来监督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1分)
2、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1分)
第一,把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生活、民主权利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获得法律的保障。(1分)
第二,运用法制的力量同危害社会主义民主、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做到有法科依,打击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1分)
第三,使人民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民主权利,国家有哪些方面民主制度受法律的保护,了解自己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如何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1分)
11答:
1、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2分)
2、体制方面的因素。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2分)
3、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责任环境。这些因素对法律实施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2分)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因素。内容方面包括法律是否在本质上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合理,法律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水平,这是法律得到人们自觉拥护和遵守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前提。形式方面主要指立法质量方面要明确、完整、和谐,这些在法律实施中具有主要意义。(2分)
总之,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法的实施,认真研究这些因素,并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切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改善法律实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2分)
12答: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1分)
法是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共产党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1分)
2、实施的方式不同。(1分)
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犯罪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1分)
3、表现的形式不同。(1分)
法以法律法规等确定性和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政策以纲领、决议等非规范性形式表现出来。(1分)法是公开地、一次性地公布的。政策是不完全公开公布的,有公开的和内部的分别。(1分)
4、调整的范围和社会功能不同。(1分)
法一般调整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政策可以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1分)
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辨别人们行为是否危害社会,是否违法犯罪的标准。政策是提供区分人们行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标准。(1分)
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1分)
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政策有更大的灵活性。(1分)13答: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分)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2分)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2分)地方性法规。特定额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在本行政区的范围内有效。(2分)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行政规章。分为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2分)国际条约。(2分)其他法的形式。
14答:古希腊时代。古希腊是人类文化比较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产生了一大群著名的思想家和学问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曾广泛和深入地论及或研究了法律问题,阐述了内容丰富的属于法理学范畴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学说。(2分)
古罗马时代。是法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欧洲也是在西方得以正式产生并形成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法学家已经作为一个职业法学家群体出现,标志着法理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分)
中世纪时期。西方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基督教神学统治着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2分)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后,资产阶级法学世界现在澎湃而起的各种革命思潮中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他们的法律学说对于创建近代宪政制度、民商制度以及发展国际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分)19世纪时期。进人19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获得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法治得以确立。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普遍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2分)
20世纪时期。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社会自身的进步,出现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部门法。(2分)
15答:在法制现代化理论研究中,以法制现代化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通常把法制现代化模式划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这三种样式。
一是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因社会自身内部条件的逐步成熟而渐进式地发展起来的。第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三,民主代议制政治组织形式的发展成为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互动发展构成了内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运作机理。(3分)二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第一,强大的外部因素的冲击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生成动力。第二,政治变革运动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运动的先导,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争取法律主权的斗争往往成为外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从事法制变革运动的重要目标。第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的冲突,是外发型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表征之一。(4分)三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1分)
混合式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与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征,又兼具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相关属性。二者内在融合,形成独特的混合式的法律发展范型。(2分)16答:法的价值是指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或有用性。(2分)
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等。(2分)
法的价值选择是指在这几种价值中优先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问题。法的价值选择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社会处于混乱或急需发展的时期,要优先选择秩序和效率,在社会已经稳定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应该优先选择自由和公平。(2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选择秩序与效率,因此,国务院当时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忽视人的自由和公平的意义。当现在的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期,法律的各项活动更应该注重人的自由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2分)
孙志刚的案件揭示了,应该对以前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进行清除或修改,用更加能够体现人的自由和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律取而代之。在法的价值选择方面,更加注重自由和公平,而不是注重秩序和效率。(2分)
第五篇:浅谈法理学
浅谈法理学
——论法治国家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法律渗透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法律里面,都有法理问题。不管是一个制度,一个法令,一条规则,或者法官的一个判决,都有其背后的法理,否则,无以解释它成立和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可以说,法理问题可以由任何一个法律问题引起。目前,法律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法律问题的解说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生活中存在的每一条法律,都有法理问题;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都是法理学涉及的的问题,甚至生活中没被法律涉及的问题,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问题。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说:“法理学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法理理论的哲学成分、社会成分、历史成分以及分析成分。”
对于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社会而言,就得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当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法治。纵观法的历史,我们认为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方略有多种多样,法律的治理是其中的一
种。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前面选择
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
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只要法律已经规定,任何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
正当或不正当的目地(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而只能遵照执行。之所以说
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
式。
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
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关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
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
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
第五,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
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以宪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协调配套的法律关系;(2)法律一旦颁布并生效,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政府行为和公民个人行为)必须依法办事;(3)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将法律作为其行为规范和守则,并运行法律来行使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布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还应当注意到法律对于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依赖关系。我们要寻找并利用本民族的法治建设的资源,必须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道德、非正式制度中去发现中国法治有用的东西。
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短短几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质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到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法治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1996年,中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