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4 04: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篇:法理学复习提纲

一、法理学的知识结构

二、简述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1)学习法理学是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的需要。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法律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提供的是法律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是从其他法学科学中概括出来,又用以指导其他法学学科的。

(2)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法理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职业者只有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分析法律问题,才能得出合乎法律精神和逻辑的结论。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离不开法理学的学习。

(3)学习法理学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通过学习法理学而培养良好的法律理论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超越自身的法律偏见和法律经验的局限性,对现行法律制度保持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学习法理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出色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学习法理学,掌握法的精神是相当重要的。

三、法的作用

法律作用是指法律对于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法律作用可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

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则本身所具有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又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指引作用,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普遍指导作用。法律的指引是一种一般指引,而不是个别指引。

2、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法律的评价作用的客体是人的行为。评价的标准包括行为的合法或不合法、违法或不违法。

3、预测作用,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预测人们相互之间将会怎样行为的以及行为的法律后果。

4、强制作用,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对违法者施以强制措施,保障法律被顺利实现。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不仅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也确立了最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它可以通过它的实施和传播进入人的心灵,矫正的人的行为。

 法的社会作用是指从法的本质和目的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指维护有利于特定人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维护阶级统治(核心)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3、分配社会利益

4、解决社会纠纷

5、实施社会管理

 法的局限性

1、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即使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适的人正确地去执行和适用,需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要有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配合。

3、法律的抽象性、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4、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无法确定。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走向两种极端,即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我们应以对法的局限性的认识为基础。把法与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相结合,建成良性社会秩序,造福于民。

四、法与政治

1.简述法与政治的关系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无疑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1)法受政治的影响与制约。政治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对法的变化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一个国家制定和修改宪法与基本法律,往往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对法的内容也有影响。(2)法对政治也有影响,法为政治服务。首先,在阶级对立社会里,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其次,法要制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制裁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往往明显反映政治;再次,法通过调整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

2.简述执政党政策和法律的关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调整机制。政策和法律在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1)党的政策是党的意志的体现,表现为党的文件;而法律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表现为由立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则,是公开的,面向社会公布的。(2)政策可以主要由或完全由原则性的规定组成,可以只规定行动的方向而不规定行为的具体规则;法律则以规则为主,不能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否则,权利和义务界限不明,难以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加以有效调整。(3)政策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纪保证实施,但党纪只能适用于党内;而法律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可以对任何违反者实施制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4)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虽然党的根本政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大量的具体政策往往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而法律则有较高的稳定性,一般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3、法与民主的关系。(299)

近现代的法制发展史已表明,法制与民主有内在的联系和共生性,法治生存、发展和真正实现的政治条件和政治框架,只能是民主政治。

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民主也是法治原则确立的前提。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同时民主也是立法及法律适用的有效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坚持执政为民。离开了民主,法治就可能演变为依法实施的专政。同时,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既是民主的存在形式,也是民主的存在条件。社会主义民主的成果必须经由法治来加以确认和巩固,只有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才能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制度。总之,制度化、法律化的民主才是有保障的民主。民主的原则必须经过具体的立法,规定人们广泛的民主权利,严格的民主程序和方法才能予以实现。没有社会主义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就只能是抽象的理论原则。

五、法与经济

1、经济方式转变对法提出的要求(311)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立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加强环境资源法制建设提出了现实需求,新的发展方式还对知识产权立法、社会保障立法、土地承包、身份户籍、行政法规等提出了新的立改废需求,推动了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使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行政执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第一,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第二政府要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由市场参与者淡出,参与到市场顾及不到的领域中去。第三,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四,要建立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司法提出新要求和新期待。思维上变被动为主动。实践上需要建立新的司法模式,改革司法机制。对法官则要求积极参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六、法与文化

1、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315)

法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涉及文化对法的作用和法对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

(一)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文化对法的决定作用是任何立法者所不能抗拒的,若要超越文化条件,若要超越文化条件特别是主文化去立法,其法律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及规制体系冲突,这种法律不仅难以产生实效,而且通常还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二)法对文化的作用。法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主文化的加强,这是法对文化的主要作用。法对文化的次要作用表现在对亚文化的影响上。

2、法律文化的构成(324)(简答)法律文化的基本结构分为两层:其一是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它由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构成;其二是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它由法律学说、人们的法律价值观、法律信念、法律心理、法律习惯等构成。观念形态的法律结构还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结构,评价结构,心态结构和行模结构等。

3、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形成需要吸收人类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其次,要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必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再次,还必须加强职业法律文化的建设。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还需要在大众中进行法律文化的宣传普及,使之为大众所接受。由此,这种法律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七、法制现代化的内容

(一)概念与特征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由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化法制转化的历史过程。

其特征:第一、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变的历史过程。

第二、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国度型的历史进程。

第三、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理想目标转化为现实目标的历史过程。

(一)法律现代化的含义

法律现代化是指一国法律伴随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现代化变革而出现的、以某些特征为显著标志的、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深刻变革过程。

(二)法律现代化的特征

第一,法律现代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第二,法律现代化包括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第三,法律现代化是一个传统人治社会获取现代法治社会的特征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法治为目标,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第四,法律现代化是变革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

(三)建设法制国家与建设法制社会的有机统一

(四)继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优秀基因与借鉴人类社会法制文明成果的有机统一

九、法治与和谐社会(大题,论述)(338)

和谐社会与法制社会是互为表征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制社会当然是和谐社会;只有在一个崇信民主,奉行法治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其他要素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和谐社会的其他要素特征都包含着对法治的需求和依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许多问题,最终都归结于法治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来解决。法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引导社会,和谐的发展,依靠法律来保障和和谐社会的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都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维护。因此,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由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构成的。我们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和谐而发挥法律的引导和维护作用。

(一)引导和维护人与人和谐的法律机制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作为人之集合的社会的和谐。

(二)引导和维护人与社会和谐的法律机制

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公民与国家的和谐,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居民与社区的和谐,群体(阶层)与群体(阶层)的和谐等

(三)引导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 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必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机制。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相得益彰的。

(四)引导和维护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法律机制

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与和谐世界融为一体的。没有世界的和谐,难以有中国的持续和谐。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的矛盾必然转为国内社会的矛盾。一国内部的和谐有利于世界和谐,世界的和谐也会加强和巩固国内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和谐外交”为主体,致力于世界的和谐。

十、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99)

当前中国立法制度的一个特色,是以《立法法》这种专门规制立法活动的宪法性法律,集中系统地确立立法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

其一,宪法原则。立法应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其二,法治原则。立法应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其三,民主原则。立法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其四,科学原则。立法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

十一、正当法律程序(127)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含义和历史

1.含义。正当法律程序就是将程序正义作为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追求而形成的法律程序。2.历史。正当法律程序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程序正义的理念。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美国宪法确立了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

(二)正当程序的特征

1、角色的分化

2、程序外因素的阻隔

3、直观的公正

4、对立意见的交涉

(三)正当法律程序的功能

1、限制恣意,约束权力。

2、保障作决定者充分接纳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或最好的判断。

3、通过和平的程序保障充分、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矛盾冲突。

4、稳定实现确定的程序运行结果。

5、可以导致人们对程序运行的结果有效服从,并有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

(四)正当程序的意义

1、权利平等的前提

2、权力制衡的机制

3、解决纠纷效率的保证

4、权利实现的手段

5、法律权威的保障

十二、人权的法律保护

人权的实现要依靠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对人权的法律保护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对人权的国内法保护。其二是对人权的国际法保护。

1、人权与国内法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里,国内法对人权的保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立法保护。

第二,司法保护。

第三,个人保护。

国际人权法大体包括四类:第一,人权宪章类。第二,防止和反对种族歧视类。第三,特殊主体(社会弱者)人权保护类。第四,战时国际人道主义保护类。例如,《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到2004年,中国已加入21项国际人权公约,并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和其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促进这些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内容在我国实现。

十三、权利的存在形态

任何权利,它都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或“现实性”。权利的这三种特征相应地就构成了“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的存在形态。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

法律权利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公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

现实权利,即主体实际享有与行使的权利。

十四、司法过程中的辨证推理产生于哪种情况

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对如何处理存在两种对立的理由。

2、法律虽然有规定,但它的规定过于原则、模糊,以至于可以根据同一种规定提出两种对立的处理意见,需要法官从中加以判断和选择。

3、法律规定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法律规定,法官同样需要从中加以选择。

4、法律虽然有规定,但是,由于新的情况出现,适用这一规定明显不合理,即出现合法与合理的冲突,如安乐死问题,等等。

第二篇:法理学复习提纲

《法理学》复习提纲

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法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也是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法理学以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所关涉的是整体法律现象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因而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开设法理学课程,意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有效地学习其他法学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的研究对象

2、法学产生的条件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

2、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

3、马克主义法学的产生

三、法学的体系

四、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1、法理学概念的由来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3、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4、法理学的方法:关于法律的思考和根据法律思考的区别

五、学习法学、法理学的意义 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怎样?(2)简述法学产生的条件(3)试论法理学的定义及意义(4)试论法理学方法的特殊性(5)法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 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自然法学、实证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律观

二、法的词源和词义

三、法的特征

四、法的本质

五、法的概念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法的概念?(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3)法的特征有哪些?应如何理解?(4)中西法词源含义有何区别?

(5)中国古代,法和律、刑的关系如何?(6)法作为意志必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三章 法的价值

一、法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正义、人权)

三、法的价值的冲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秩序是法律的最基本的价值?

(2)为什么说正义是法的核心价值?人权是法的终极价值?(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4)什么是实质正义?什么是形式正义?

第四章 法的作用

一、法作用的概念

二、法作用的分类(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划分及两者的区别)

三、法作用的历史演进

四、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

五、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物作用

3、关于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法律性质

六、法作用的局限性

1、法的调整范围的局限性。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法因具有国家强制性,它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

2、法律运行的困难。“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于自行”,法律运行受制于很多因素。

3、与法律规范自身特点相伴生的局限性。首先,法律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法律具有滞后 性。其次,法律的普遍性、明确性使法律具有僵化性。

4、人类理性和语言的局限性,法律存在漏洞。

5、执法的成本问题。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完善的法律是施行法治的前提,而力求全面、完备、清晰、明确的法律又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繁文缛节和庞大的社会运作成本。

认识法的局限性,其意义在于使我们更全面、更理智地了解和掌握法地特性,从而在运行法律的时候能够注重对其弊端的克服。

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的规范作用的体现?(2)如何理解法的社会作用?(3)什么是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其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 法与社会

第三节 法和政策

一、政策的概念

二、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

三、法和共产党政策的相互作用

(一)政策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1从法的制定来看,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2、从法的实施来看,党的政策对法律的贯彻执行有指导作用

(二)法都共产党政策的制约作用

1、政策的出台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贯彻执行政策的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两者相矛盾时,应从法律

第四节 法和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二、道德和法的关系

1、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必须反映社会最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2、在规范层面上,两者属于性质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3、在功能作用上,两者是并立互补的

4、法和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策对法的影响作用和法对政策的制约作用?(4)法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法和道德关系上,自然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分歧点在哪里?

第六章 法的分类

一、法分类的意义和原子

二、法的一般分类

1、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据法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划分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法律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

3、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调整范围划分。

4、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所规定的内用不同划分。

5、成文法和习惯法。根据法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 三少数国家适用的分类

1、公法和私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思考题:

(1)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各包括哪些类型?(2)如何理解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区别?

第七章 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范

1、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则和法的关系)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关系)

3、法律规范的种类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在创制法律、理解法律或适用法律过程中,它们是必可少的。不仅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正确地适用规则,而且在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规则来作出裁决,即较有把握地应付没有现成规则可适用地新情况。

1)立法时必须以法律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通过法律原则将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规则组织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

2)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可以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提供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

3)当出现法律空白或漏洞时,法律原则往往可以直接成为适用法的根据。

3、法律原则的分类

三、法律概念(了解法律概念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法律概念的作用:法律概念是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规则或原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在 法律实践中,它们往往具有直接的、独立的意义,如在某些案件中,对某个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可以成为该案件的关键问题。思考题:

(1)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怎样?(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关系如何?(4)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5)法律原则有哪些作用?

第八章 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体系的结构

如果把法律体系整体看成宏观结构,那么法律体系的宏观结构是又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个方面构成的;而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方面各自又都有自己的结构,它们就是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体系的中观结构要素是法律部门,而法律规范则是法律体系的微观结构要素。由此可见,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三者之间是层次从属的关系。

1、公法与私法

2、社会的出现

3、公法、私法、社会法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私法的主要对象是个人(法人)与个人(法人)的利益关系;公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与个人(法人)的利益关系;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调整方式不同。私法的方式是“意思自治”,个人自行调节,公法以国家强行干预为主;社会法则结合了上述两种调整方式,以社会性平衡为特征形成了“政策平衡”的独特方式。(3)法的本位不同。公法一般以国家为本位,私法一般以个人为本位,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4)价值目标不同。公法偏重于秩序和公平,私法偏重于自由、效益;社会法比较周全地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要求。

三、法律部门的划分

1、法律部门的概念(部门法的概念)

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因为我们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把同类法律规范组合在一起,形成法律部门。非同类法律规范不可能组合成法律部门。另外,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每一个法律部门中包含了许多法律制度,比如民法这个法律部门,包括所有权制度、合同制度、债权制度,等等。法律制度由若干个法律规范组成的,一般来说,法律部门与法典不同,法典是系统化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法典、刑法典等,但它们不等于民法部门、刑法部门。一个部门由众多的规范性文件组成,如民法部门是由民法典加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性文件组成,刑法部门是由刑法典加上其他刑事法律规范行文件组成。

2、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法律体系内部除了划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之外,还可以进行更细的划分。这就是将法 律体系按照社会关系与调整方式两项标准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四、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哪些?

(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所包括的法律部门有哪些?

第九章 法的程序

一、法的程序

1、法程序的概念

2、法程序的特征

二、法程序的类别

三、正当法律程序

1、自然公正原则

2、正当法律程序的特征

3、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意义:现代法治,程序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独立的作为目的内在价值。就是说,程序不仅能够促进正义、安全、秩序等外在实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它本身就蕴涵着符合正义要求的内在优秀品质,是一种具有独立底价值实体。正当的法程序被看作是现代法治底基石。正当的法程序在法治中的意义如下:

(1)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并实现人权。(2)能够保障人的选择符合理性要求。(3)能够实现形式合理或形式正义。思考题:

(1)法律程序构成要素有哪些?(2)自然公正原则包含哪些内容?(3)正当法律程序有哪些特征?(4)正当法律程序有哪些意义?

第六章 法的制定

一、法制定的含义和特点

二、法制定的形式

三、立法的意义

四、立法体制的概念和分类(一国的立法体制受哪些因素影响)

五、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一)立法的主体(谁有权立法)

(二)立法的权限(有权在哪些领域立法)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的立法权限范围。根据宪法的规定,立法法列举了十各方面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详见立法法第8条。(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由法律规定)

2、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有多大?宪法规定,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立法法根据国务院的性质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就以下两个方面的事项作出规定:

(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2)宪法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这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某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而国务院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凡不属于行政管理而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不能制定行政法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一般来说,凡涉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剥夺或者扩大公民基本义务的,不属于行政管理的事项,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

3、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范围。

赋予地方立法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实际上也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1979年以前,地方是没有立法权限的。1979年以来,地方立法发展很快。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范围,主要是三个方面:

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据统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或者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属于实施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方面的,约占到30%或者40%。

2)属于地方性事物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我们地国家很大,国家立法只能管大的、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方面,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一些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共性不突出的事务,如果也由国家统一立法,往往因为缺乏针对性而难以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将纯属于地方性方面的事项,如具体的城市建设规划、本地方特定区域的管理、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或限制养狗、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交由地方自主地作出立法进行规范,对于地方事务的管理,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3)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立法权以外的事项,在国家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时,地方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这方面,地方有非常广阔的立法空间,但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4、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限范围。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范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规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变通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享有变通权,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不能由常委会制定。二是国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制定单行条例。自治地方制定的单行条例,大部分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作变通规定,必须依法进行,并不是毫无限制的。立法法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总结实践经验,对不能变通的范围作出了规定:

1)宪法的规定不能变通。2)民族区域自治法不能变通。3)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能变通。4)法律、和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事务所作的规定,不能变通。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事务作出规定时,已经充分考虑了自治地方的特殊情况,不应当 再对这部分作出变通规定。

5、制定规章的权限范围。规章主要是执行性的,原则上没有创制权。规章所规定的事项应当是为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原则上规章不能自行作出规定。

6、关于授权立法。宪法规定,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因此,凡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如果需要国务院先制定行政法规,就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

六、立法的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特点、意义

(二)我国的立法程序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是:

1、立法议案的提出。

立法议案不同于法律草案。立法议案指有关立法的动议,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概括,但也可以比较具体。可以只提出立法主旨和理由,也可以附有法律草案。法律草案内容比较具体、系统、完整,是立法机关审议的法律原型。所以提出立法议案并不等于提出法律草案。提出法律议案时是否附带草案由提案人自主决定。立法议案也不同于一般的立法建议。立法议案只有法定的机关和人员才能提出,而立法建议的提出不须经法律授权,也不属于正式的立法程序,它泛指任何机关、组织或公民提出的立法意见和设想。

提出法律议案的关键是谁由立法议案的提案权。在我国,下列组织和个人享有提案权: 人大代表30人以上或一个代表团、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委

2、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一是提付表决;二是修改后提付表决;三是搁置;四是否定。

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通过立法草案是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为法律,它是立法的预期目的,但并非每一交付表决的法律草案都能获得通过,有的需要修改再复议,有的则可能不通过,即否定了法律草案。法律草案的通过是全部立法程序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实行两院制的国家,通过法律草案有三种情况:(1)两院同时通过,如前苏联;(2)两院先后通过,如美国;(3)通过法律草案的权力属于下院,上院无权否决下院的意见,但能在一定时间内拖延一般法律的生效,如英国。

在我国,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要由全体代表的2/3以上通过。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强调的是全体成员的过半数,而不是出席会议的成员的过半数。

4、法律的公布。将正式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正式公告社会,以便全社会遵照执行。是法律生效的关键步骤。只有正式公布的法律,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那种未正式公布的“法律”,人们无法遵照执行,国家也不能据此追究人们的法律责任,也就不会有普遍的约束力。

我国公布法律:国家主席

七、立法技术

1、概念和意义

2、立法的技术的分类(着重掌握立法的表达技术)

八、立法的基本原则

1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合宪性原则是一切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合规定,包括立法主体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法制统一原则是立法合宪性原则的继续,要求立法机关所创设的法律应内部和谐统一。

2、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

3、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性原则 思考题:

(1)立法体制有哪些类型?受何因素影响?(2)我国立法体制是怎样的?

(3)在我国谁有权立法?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如何?

第十一章 法的实施

一、法实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法实施的基本形式

以法律规范是否需要国家机关的干预才能实施和实现为标准,法的实施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法的遵守,简称守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将法律的要求转会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现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它包括社会关系主体积极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两个方面。权利的享用、积极义务的履行和禁令的遵守都是守法的具体形式。

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特定单位依照法定的职权与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活动。它是在需要国家机关的干预才能将法律规范予以实施或实现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在法的实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的执行,简称执法,顾名思义,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指责、实施法律的活动。这里所讲的法的执行,是狭义的法的执行。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国家行政机关被称为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后者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前者贯彻、执行、付诸实现。

法的适用,简称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处理案件的活动。司法是法实现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守法和执法是有关主体主动实现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而司法则是被动的、中立的,是守法和执法的正常状态遭到破坏或无法继续时产生的法的实现形式,也是法的实现的一种最终的制度性保证,是国家强制力的终局性的直接介入。

思考题:

(1)法的实效与法的实现、法的效果有何区别?(2)简述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

第十二章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重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三个特征: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的种类

三、法律关系的构成因素

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一)权利、义务、权力的概念

(二)权利、义务的分类

(三)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道德行为的最明显标志,也是法律和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但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义务具有主从关系,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五、法律事实

(一)概念和特点

(二)分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区别)思考题:

(1)法律关系有哪些特点?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有何特点?

(3)平权型的法律关系和隶属型的法律关系有何特点?(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有何特征?二者关系如何?(5)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有哪些?(6)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有何区别?

十四章 法的适用

一、司法权的性质

二、司法权的特征

三、法适用的原则

四、司法独立原则

司法独立的理由: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确立了法院独立原则,并规定了法官终身制,这是最早确立司法权独立制度的萌芽。为什么没有人提出“立法权独立”或“行政权独立”,恰恰是“司法独立”却被不厌其烦地加以提倡、不惜代价地付诸实践?

既然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那么它要求法院排除不利于进行准确、公正判断的因素。为此,法院应当做到不主动处理社会事务和干涉社会矛盾,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只以法律为准则保持中立,严格依法办事,不因特殊情况而对法律作特殊的解释,法院上下之间没有指令与接受指令的关系。然而法院凭自已的力量是无法从根本上排除所有的影响判断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只有国家在政治体制或宪政制度方面保正司法机关的独立,才能使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等原则和制度得以落实。

司法独立最终归结为一条根本的内在理由,这就是:司法权是判断权——司法的判断性要求它排除干扰与利诱,保持公正与纯洁,不偏不倚地依既定规则办事。试想,在是与非、真与假、对与错、曲与直、有与无等问题的判断上,如果判断者有外来干扰,有自身杂念,那么势必导致判断失察、失真、失误和最终的失败。

司法独立的体制保障

司法权是判断性的权力,要实现判断的公正和准确,只能通过机构设置及其法律地位的独立性才能确保。司法独立与司法中立不同,前者是机构、权力和地位问题,后者是态度、倾向问题。但没有“独立”的地位,也就没有“中立”的态度。所以司法应当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独立于政府,这是最基础的、最现实的、也是最深刻的。立法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只能是事后的,而不是事中的,司法机关向立法机关只负责报告执行法律的情况,而不负责报告具体案件的“判断”问题。(我国司法权至今仍是严重的行政化。司法公正要求有独立的司法,关键是独立于行政)

西方的司法独立原则与我国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区别:

1、宪政制度上,资产阶级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基础上,我国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基础上。

2、司法独立的内部机制上,资产阶级的司法独立不仅指司法权独立,还指法庭独立、法官独立。而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和合议庭意见不一致的案件,应当提交审判庭直至审判委员会作出判断,然后有合议庭裁判。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司法权的性质和特征?(2)司法独立的根本理由是什么?(3)如何理解司法独立的体制保障?

第十五章 违法和法律责任

第一节 违法

一、违法行为的概念

二、违法的构成

三、违法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法律责任的分类

四、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1、私法的免责条件(法定免责、意定免责)

2、公法的免责条件:法定免责

六、法律制裁

1、法律制裁的概念(法律制裁和纪律制裁的区别)

2、法律制裁的种类 思考题:

(1)违法的构成要件有哪些?(2)违法有哪些种类?(3)法律责任有哪些特点?

(4)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有何关系?(5)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有哪些?

第十六章 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二、法律监督的原则

三、法律监督的构成

四、我国法律监督体系

(一)国家监督

1、权力监督

2、行政监督

3、司法监督(检察监督、审判监督)

(二)社会监督

1、政党的法律监督

2、群众监督

3、社会团体监督

4、新闻媒体的监督 思考题:(1)法律监督有何意义?(2)法律监督有哪些原则?

(3)我国法律监督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第十七章 法律的方法与法的渊源

一、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

法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的形成是法制进化的标志,因为它要求人们使用法律思维方式来理解法律规范、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实。法律思维方式是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规范、概括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法律技术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思维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方式。

2、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社会现象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们思考一切问题应从“坏人”的角度着眼,但这样思考问题并不是期盼有害的结果的出现,而主要是为了防止坏结果的出现。用法律思维方式看待人和物,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不能仅从友善的角度考虑问题。

3、求实的思维方式。强调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有证据,应以证据证明事物的客观存在。法官断案必须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作为判案的依据。

二、法的渊源的含义,二、法渊源的分类

三、我国法的渊源(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我国法的基本渊源)

四、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

五、法效力的概念(广义的、狭义的)

六、法效力的等级(法律规范适用的规则)

法的效力等级也称法的效力层次或法的效力位阶。是指一国法的体系中不同渊源形式的法律规范在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法的制定主体、制定时间和法的适用范围。正式由于这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效力的法,并进而形成法的效力等级或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说就是法律规范适用的规则,即在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正确适用法律规范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首先取决于制定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由不同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也不同。除特别授权的场合以外,一般说来,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越高。效力等级高的是上位法,效力等级低的是下位法。在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适用位阶高的法律规范,也就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是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的一般原则。根据制定机关不同,立法法明确了不同的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二)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施。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是相同的,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如同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自治条例之间、单行条例之间、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它们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实施。不同地方性的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于实施的地域不同,在各自管辖的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一般不会发生冲突。在实践中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如果规章之间发生冲突,应根据该事项属谁权限范围来确定适用哪个规章。如果是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则应根据该事项是属于中央管理的事项还是属于地方管理的事项来确定如何适用。由于目前我国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限范围还很不清晰,一旦规章发生冲突,往往很难确定如何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裁决机制来解决如何适用的问题。

(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这项规则适用于同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情形。所谓一般法是针对一般人或一般事项,在全国适用的法;特别法是针对特定的人群或特别的事项,在特定区域有效的法。如合同法调整所有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法的规定就是一般规定,除了合同法对合同有规定外,海商法、铁路法航空法等分别对海上运输合同、铁路运输合同、航空运输合同作了规定,相对合同法的规定来说,这些规定是特别规定。确立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是因为特别规定是在考虑具体社会关系的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制定的,更符合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所以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四)新法优于旧法。

(五)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六)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七、法的效力范围

(一)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基于国家主权而产生,它意味着一国法律的效力可以及于该国主权管辖的全部领域。包括领水、领陆、领空。此外,还包括延伸意义的领域,即驻外使馆和领域外的本国飞机和船舶。当一国的立法体制规定中央和地方均享有一定立法权时,域内效力原则又被进一步延伸为法律规范的效力及于其制定机关管辖的领域。包括三种情况: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第二,地方的,即地方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在其管辖范围内有效。第三,特定范围的,有些法律或法规是最高权力机关或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但法律、法规本身规定生效的特定。范围,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效。

(二)法的时间效力

(三)法对人的效力

思考题:

(1)法律思维有何特点?

(2)什么是法的渊源?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分别包括哪些?(3)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分别包括哪些?(4)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适用法的非正式渊源?(5)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有何区别?(6)什么是法的不溯及既往原则?

(7)简述我国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及对人的效力(8)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有何区别(9)简述我国法律的效力层级

第十八章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形式推理的三种类型及其局限

三、辩证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四、法律推定的含义

思考题:

(1)法律推理有何特征?

(2)形式推理有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的有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3)什么是三段论?如何认识三段论推理的局限性?

(4)什么是辩证推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辩证推理方法?(5)什么是法律推定?有哪些作用?(6)类比推理有何特点?

第十九章 法律的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意义

三、法律解释的种类

四、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五、法律解释的方法

思考题:

(1)法律解释有何意义?

(2)正式法律解释和非正式法律解释有何区别?(3)法律解释有哪些方法?(4)文理解释有何特点?(5)论理解释有何特点?(6)什么是目的解释?

(7)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各种法律解释的方法?

20-24章 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法的演进 第二节 法的起源

一、社会和社会调整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调整

1、社会调整的分类

2、社会调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习惯

三、法的产生过程

1、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法产生的社会组织根源

3、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4、法产生的标志和规律 规律:(1)法的起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2)法的起源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3)法的起源是一个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4)法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同时发生、同时发展和同时完成的。(5)法的起源过程是社会调整从多种手段的浑然一体到它们相对独立的过程。

四、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和法的联系及区别

第三节 法的历史发展

一、法的历史类型

二、奴隶制法和风建制法

三、资产阶级的法

1、资本主义法的产生

2、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

1、资产阶级的两大法系 两大法系的区别:(1)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大陆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普通法系的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首先要探讨以前类似案件的判决,并从中抽出适用于要处理的案件的一般原则。而大陆法系的法官,则首先考虑制定法所规定的一般法律准则。然后按这些准则来处理各个案件。(2)在法律的渊源方面,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看作为正式的法律 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的审判无约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传统,判例法为其正式法律渊源。(3)在法律的分类方面,大陆法系一般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英美法系则是以普通法和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4)在诉讼程序方面,英美法系采用对抗制,即在民事案件中,由双方律师,在刑事案件中则由公诉人和被告律师担当主要的角色,证据在当事人在场时提出,当事人可以同对方证人进行对质,这种程序也称当事人主义程序,大陆法系属于纠问式诉讼,在诉讼中法官占主导地位,证据可以在当事人不在场时提出。法官通过主动讯问当事人,查清事实,作出判决。也叫职权主义程序。(5)法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大陆法系的国家根据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传统,采取法典的形式,英美法系不倾向这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的法

(一)社会主义法产生的规律

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基本前提

2、摧毁旧法体系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然要求

3、批判地继承旧法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新中国法产生的历史特点

1、新中国法是革命根据地法的继承和发展

2、是迅速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的基础上创立的。

3、新中国法的产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法向社会主义法的过渡

(三)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

第四节 法的现代化

思考题:

(1)试述法的起源和规律。

(2)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3)资本主义主义两大法系有那些重要差别?(4)法的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5)什么是法的现代性因素?

第25章 法治国家论

一、法治的概念(了解和握法治.人治.和法制的涵义和区别)1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和人治相对立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2、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生活方式。

法治之法的价值基础和取向至少应包括:(1)确认和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出发点,(2)法律必须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滥用,(3)在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方面,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根本目的和界限。

二、资本主义法治的内容和特点

三、法治国家的概念、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标准

法治社会通行两个基本原则:对公民来说,法不禁止即权利,只要法律不明文禁止的,都可以作为,对国家和政府来讲:法不规定即无权,只有法律明文规定或允许的,才可以作为。

第二节 法治的条件

一、法治的形式要件

二、法治的实体要件

三、法治的精神要件

思考题:

(1)什么是法治?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怎样?(2)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3)法治社会的法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第三篇: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一. 名词解释

1.立法、执法与司法

一、立法的概念(课本P209)

立法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主体),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前提),制定、修改、废止和认可(V)法律规范的活动。

(立法体制的概念 :指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所形成的结构和制度。)

二、执法的概念(课本P232)

执法,又称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三、司法的概念(课本P236)

司法,又称为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现代意义的司法一词是指审判或裁判,这是基于三权分立的宪法理念而对权力所作的划分。

2.比较法学和法系

一、比较法学的含义

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学科。

二、法系的概念(课本P59)

依据法的历史传统和某些形式上的特点作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是若干个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PS:

1.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

2.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3.英美法系的衡平法:以公平正义原则和规则对普通法的修正、补充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参见教材p87)3.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涵义(课本P183)

所谓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PS:

1.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法律事实,就是具有法律关联性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第 1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4.权利和义务(包括法律责任)

一、法律权利

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二、法律义务

就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三、法律责任

就是由特定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

PS: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二. 简答题

1.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两大法系之比较(课本P 59):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较

(一)相似:

本质、功能、历史类型相同,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一致,都崇尚法治,崇尚法律至上。

(二)差异(区别)(课本P 59):

1.法律渊源

2.法典编纂

3.法律的分类

4.诉讼程序

5.法官权限

(三)两大法系的融合:(课本P60)2.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等等。)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关联性

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法律和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4.法律行为具有价值性

三、法律行为的结构

1.客观要件: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它包括外在的行动(行为)、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2.主观要件: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它包括行为意思(意志)、行为认知。(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

第 2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四、法律行为的分类(略)3.法与其他社会因素

一、法与经济

1.法与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法与市场经济

(1)法治是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

(2)法治是为了约束个人(企业)的经济行为并创造环境

二、法与道德

1.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课本P426—428)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

1.存在的目的相同

2.基本内容是一致的3.在功能上相辅相成 4.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5.在某些情况下相互转化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内容结构不同 4.调整范围不同 5.实施方式不同

三. 论述题

(一)权利、义务和责任

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义务有着密切联系: a)法律责任规范了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性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

b)在权利受到妨害或义务被违反时,责任成为救济的依据;

c)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PS:要求联系材料,逐项分析以上3点在材料中的体现。)

四. 材料分析题

(一)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和第一章法

法治的相关内容:

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首先,法治包含着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法律至上,法律确认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得溯及既往,法律应当公布、确定和具有一般性,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有限政府的原则,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法律,等等。

其次,法治意味着围绕上述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一种人们能够据以规划其长久生活、因而使人们的生活可以预见和控制的制度框架。

最后,法治意味着一种依赖上述原则和制度体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归纳而言,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法律,另一方面这种良好的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核心是依法办事。

第 3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A.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一、法治的理论基础

法治是在与人治这种治国主张相对的前提下提出的治国主张。

(一)法治的主体观念——个体的自然独立和平等

(二)法治的认知观念——群体智慧优于个人

(三)法治的伦理观念——群体道德优于个人

二、法治的原则

(一)良好的法

(二)普遍地依从法律

(三)有确保国家机关守法的权力机制

B.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首先,法治确立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具有最高权威性。法制也重视法律的约束力,但是,法律是否具有最终的和最高的权威,则法制无法回答。

其次,法治显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制无法确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介入程度。

最后,法治意味着法律治理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价值色彩。而法制则没有这样的含义,且往往使法律沦为统治的工具。

第 4页

共 4页

第四篇:浅谈法理学

浅谈法理学

——论法治国家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讲,法律渗透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法律无处不在。每一个法律里面,都有法理问题。不管是一个制度,一个法令,一条规则,或者法官的一个判决,都有其背后的法理,否则,无以解释它成立和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可以说,法理问题可以由任何一个法律问题引起。目前,法律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法律问题的解说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生活中存在的每一条法律,都有法理问题;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都是法理学涉及的的问题,甚至生活中没被法律涉及的问题,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问题。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说:“法理学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法理理论的哲学成分、社会成分、历史成分以及分析成分。”

对于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社会而言,就得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

当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法治。纵观法的历史,我们认为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方略有多种多样,法律的治理是其中的一

种。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前面选择

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

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即只要法律已经规定,任何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

正当或不正当的目地(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而只能遵照执行。之所以说

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

式。

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

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关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

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

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

第五,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

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以宪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协调配套的法律关系;(2)法律一旦颁布并生效,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政府行为和公民个人行为)必须依法办事;(3)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法律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将法律作为其行为规范和守则,并运行法律来行使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现法治国家不是无条件的,光靠领导人的宣布是不可能实现法治目标的。还应当注意到法律对于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依赖关系。我们要寻找并利用本民族的法治建设的资源,必须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道德、非正式制度中去发现中国法治有用的东西。

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短短几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质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到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法治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1996年,中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总之,“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保证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顺利发展。”

第五篇:法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主体可为或可不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其他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的规则。授权性规则是主体享有法定权利的依据,而且该类规则具有可选择性,主体可以行使授权性规则所赋予的权利,也可以放弃行使该权利。

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主体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以法定义务形式为主体设定必要行为的尺度,该类规则具有强制性而不具有可选择性,主体对自己的法定义务只能履行而不能拒绝。义务性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命令性规则;另一类是禁止性规则。

权义复合规则是指兼具授予权力、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规则。这类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主体有权按照法律规则的规定作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作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强行性规则为社会关系参加者规定了明确的行为模式而不得自行变更其内容的规则。据此,行为主体必须遵守规则的规定,不允许他们自行协议解决问题,违反法定行为模式的协议是无效的。一般来说,义务性的规则都是强行性规则。

任意性规则是在规定主体权利义务的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协商自行设定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只有在当事人没有协议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规则的规定。任意性规则在民商法、婚姻法等私法法律部门中比较常见。例如在买卖合同关系中,合同当事人可以自行商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如果他们没有约定,当发生纠纷时,则依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规定中的质量标准处理。

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的问题。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等。我国法律的空间效力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生效,二是在局部地区生效,三是在域外生效。

折中主义,这种做法是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作为补充,兼及“保护主义”。根据这种原则,首先,在一国领域内活动的人和组织,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一般适用该国的法;其次,外国人和外国组织以适用居住国的法为原则,但有关公民义务、婚姻、家庭、继承、刑法中有特殊规定的某些犯罪等,仍适用其本国法;再次,依据国际条约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适用其本国法。

法律事实就是具有法律关联性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也就是说,法律事实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而不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纯粹的心理现象不能看作是法律事实。与人类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纯粹的客观现象(如宇宙天体的运行),或者虽然与人类生活有关系但却不具有法律关联性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件是具有法律关联性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革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又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前者如社会变革、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

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的权利能力。前者又称基本的权利能力,是一国所有公民均具有的权利能力,它是任何人取得公民法律资格的基本条件,不能被任意剥夺或解除。后者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的法律资格。这种资格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而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体。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公民的行为能力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其标准有二:一是能否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公民是否达到一定年龄、神智是否正常,就成为公民享有行为能力的标志。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绝对权利亦称“对世权利”,其特定是权利主体无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对于这种权利,所有的法律主体都是可能的义务人。它的内容是排除他人的侵害,通常要求一般人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国家的安全权、独立权、公民的各项自由权、财产权等均属于此类。

刑法部门由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构成。从法律调整方式上看,刑法法律责任的追究方法最为严厉,它可以剥夺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在我国,刑法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基本上集中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一规范性法律文件中。

行政法部门由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构成。它包括规定行政管理体制的规范,确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则的规范,规定行政机关活动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规范,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规范等。该法律部门的法律调整方法不允许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的方式来划定确定彼此的行动范围,也不允许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放弃自己的职权。

宪法法律部门,涉及我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就构成了宪法法律部门。宪法部门最基本的规范,主要反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样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该部门中的法律规范涉及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根本原则。

民商法部门,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构成了民法法律部门。民法法律部门的法律调整方法具有独特之处:它所具有的权利义务形成和行使方式,能够保障当事人有更多行动自由。民法法律部门中的法律规范大都是授权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民事法律主体可以自行决定自己是否行使自己的权利,是否与其他法律主体进行协商来划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内容。对此,国家不能随意进行干涉。商法法律部门则由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或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构成。商法所调整的行为带有“牟利”、“求赢”的浓厚色彩。一般来说,商法主要由有关公司、票据、保险、海商四大部分的法律规范构成。

职权主义,这一特点在案件事实认定方面有着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现代诉讼活动中,法院——或者说职业法官——对证据的调查仍占主导地位。当事人并不直接对抗,而是将问题提交法官审查;法官直接对当事人、证人加以询问,当事人采用反询问对方证人的做法并不能以常规的方式出现。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家长式的权威。他们积极参与举证活动,帮助当事人双方理顺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判决。

当事人主义,在诉讼活动中,扮演积极角色的不是法官,而是双方当事人。面对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法官的首要任务是在他们之间做一个中立的、消极的裁判人。庭审中法官不主动调查、询问,案件事实通过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调查证人、出示证据、进行法庭辩论等一系列活动而向法官展示。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之间的对抗贯穿整个诉讼过程;除非当事人及其律师违反诉讼程序,否则法官不干涉争诉双方的活动。

诉答制度,由于陪审团不是全能的神,为了使他们的判断不至于出错,当事人双方必须各自完整充分地提出自己主张的根据。在审判程序上,既要给被告方面反驳的机会,也要根据情况进一步给予原告方面再反驳的机会。这种为了澄清当事人主张而设置的辩论、再辩论规则,逐渐构成了极为精细的诉答制度。

法律继承通常指的是新的法律制度与旧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和继受。法律继承一般表现为心法律制度(现行法)对旧法律制度(原有法)的承接和棘手。法律继承是法律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法律继承是一种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继承,一般是在否定旧法律制度固有的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的前提下,经过反思、选择和改造,吸收旧法律制度中某些依然可用的因素,赋予它新的阶级内容和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律移植可以界定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它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法律移植的范围包括外国的法律和国际法律和惯例。

立法体制是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规定一个国家内,那些机关享有立法权,各个立法机关之间是什么关系。立法体制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体制,主要有单一的立法体制、复合的立法体制、制衡的立法体制,还有若干特殊的立法体制。

守法也可以称为“法的遵守”,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自觉自主地按照法律的要求从事相关活动,依法行使权利或权利,依法承担义务和职责。守法是法律实施的一种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方式,它不借助于外力的直接干预,而是法律主体自觉自愿的行动。一般来说,守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另一方面还包括自觉遵守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做出的裁决、裁定、决定、通知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良性违法,尽管我们说违法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些违法行为则是不应被谴责的,甚至它对社会发展和法制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理上有时候把这种违法行为称为“良性违法”。“良性违法”出现的前提是当下的法律制度是恶法或坏法,是剥夺人权压制人性的独裁之法,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就具有反抗这种恶法的道德权利,因此发生的违法该法的行为就是良性的违法。合法性原则也称为依法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依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社会管理。这句话表明,依法行政原则起码包括了三层要求: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授权范围行使职权,任何超越权限的行为都是违法和无效的;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使职权,不允许违反程序的肆意妄为;执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的精神行使职权,也就是说,权力的使用必须是为了维护公民的人权、自由和社会正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执法活动的首要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执法决定的作出必须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情理依据,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正当程序原则指执法主体在行使管理职权时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更为关键的是,执法所依据的程序应当是正当的,也就是说,这种程序应当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符合法治的精神和理念。

司法平等原则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方面存在任何差异,在适用法律上应当一律平等对待。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都应给予平等的司法救济和法律保护,任何公民从事了违法犯罪行为,都应平等地受到司法审判和法律制裁。

司法独立原则是司法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司法权独立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在整个办案过程中必须独立行使司法权,只认可事实,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法律程序是由法律规定的、从事某种法律活动必须遵守的方法、步骤、模式等要求。法律程序是保障实体权利义务实施的外在条件,它针对特定行为作出,主要由行为应采取的模式、行为应遵守的时间和空间等内容构成。法律程序包括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调解和仲裁程序以及其他具体活动中的法律程序。在这其中,司法程序是最严格、最规范的法律程序,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审判无效。

法定解释,所谓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答和说明。由于这种法律解释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的,其解释的效力因主体的权威性而使其解释的内容或结果产生拘束力,所以又称为有权解释。正式解释被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

非正式解释是指未经法律明确授权的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对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理解释,第二种是任意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令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所做的解释。它包括:审判解释,检察解释,审判、检察联合解释。在我国现行的三种法律解释中,司法解释的数量最多,涉及的问题最广泛,对法律适用的指导作用最为重要,它在现行法律解释体系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行政解释,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解释也被称为行政解释,是指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解释。包括在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之外的法律应用问题的解释,以及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对自己制定的法规所进行的解释。

体系解释,有时候也叫“系统解释”或“语境解释”,是指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文联系起来,从该法律条文于其他法律条文的关系、该法律条文在所属法律文件中的地位、有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的联系等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内容,以免孤立地、片面地理解法律条文。

主观目的解释又被称为立法者的目的解释,是指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揭示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或者说将对某个法律规定的解释建立在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的基础之上。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对立法者的目的或意图进行证成。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解释者必须要以一定的立法资料(如会议记录、委员会的报告等)为根据。

客观目的解释是指根据“理性的目的”或“在有效的法秩序的框架中客观上所指示的目的”,即法的客观目的,而不是根据过去和目前事实上存在着的任何个人目的,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简单地说,这种解释方法探寻的是“法律自身的目的”,而不是“立法者赋予给该法律的目的”。

下载法理学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习资料《法理学》

    法理学 一、 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科学体系: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既要对法进......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3) 疑难解析 第一章 1.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法律现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具体地说,•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

    法理学复习题(本站推荐)

    法理复习题 答案: 1、BCD 1、下列哪些选项属于英美法系的特征? A.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没有正式的法律效力 B.在法的基本分类中有普通法与平衡法之分 C.在诉讼程序上采取当事人主......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万国版本) 万国培训的方式分三阶段:教材、真题、法条。 1.分析真题。 (1)确定题型分值。(2)发现重点。 2.教材 有的部门法需教材,如法理学,因为表述方式会发生变化,而常......

    法理学复习题范文

    简答题 一、法的基本特征 1.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 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3.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 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法的本质 1.......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题部分 法律是由———制定和认可的。 大陆法系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以19世纪初——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 。 法......

    法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 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理学属于:( C )。 A.国内法学B.应用法学 C.理论法学 D.边缘法学— 2、对研究法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A.社会调查的方......

    法理学复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资料 郑昌料第一章法学和法理学 重点问题 1、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