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不等式教案

时间:2019-05-14 15: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均值不等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均值不等式教案》。

第一篇:均值不等式教案

§3.2 均值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均值不等式

2.能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或证明不等式

【教学重点】

掌握均值不等式

【教学难点】

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或求函数的最值,【教学过程】

一、均值不等式:

均值定理:如果a,bR,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且仅当_______时取等号)证明:

定理说明:

ab1、称为正数a,b的______________称ab为正数a,b的___________因2此定理又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种变形:

(1)ab2ab

(_______________)

ab

(2)ab

(_______________)

2

(3)a2b22ab

(_______________)

3、应用定理注意的问题:

(1)应用定理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理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定理应用: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或求最值

ba例

1、已知ab0,求证:2

ab

1例

2、当x0时,求x的最值,并求取最值时x的值.x

211变式:

1、已知a,bR,求证:ab4

ab

2、若x3,函数yx

13、若x0,求x的最值.x1,当x为何值时函数有最值,此时x是何值? x3

2x2x3x0的最大值,以及此时x的值.例

3、求函数fxx

x22x3x0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x的值.变式:求函数fxx

4、(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100m2,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

(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c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50,问两直角边各为多少时,它们的和最小?这个最小值是多少?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课本练习A、B

第二篇:均值不等式教案

3.2均值不等式 教案(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1、已知a、b、c∈R,求证:

不等式的左边是根式,而右边是整式,应设法通过适当的放缩变换将左边各根式的被开方式转化为完全平方式,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得原命题.

a2b2c

2abc 例

2、若a,b,cR,则bca

本题若用“求差法”证明,计算量较大,难以获得成功,注意到a , b , c∈R,从结论的特点出发,均值不等式,问题是不难获证的.

3、已知a,b,c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abcabbcca 证明:∵ab2abbc2bcca2ca

以上三式相加:2(abc)2ab2bc2ca

∴abcabbcca

4、已知a,b,c,d都是正数,求证:(abcd)(acbd)4abcd 22222222222222

2分析:此题要求学生注意与均值不等式定理的“形”上发生联系,从而正确运用,同时证明:∵a,b,c,d都是正数,∴ab>0,cd>0,ac>0,bd>得

abcdacbd0,0.22

由不等式的性质定理4的推论1,得

(abcd)(acbd)abcd.4即(abcd)(acbd)4abcd

小结: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课堂练习:第77页练习A、B

课后作业:略

第三篇:均值不等式教案2

课题:§3.2.2均值不等式 课时: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教学难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教学过程】

1、复习:

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2、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应注意:“正”,“定”,“等”,灵活的配凑是解题的关键

3、例子:

1)已知x≠0,当x取什么值时,x2+2)已知x>1,求y=x+

81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x1的最小值 x13)已知x∈R,求y=x22x12的最小值

4)已知x>1,求y=x+116x+2的最小值 xx15)已知0

8)要建一个底面积为12m2,深为3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底面造价每平方米600元,侧面造价每平方米400元,问怎样设计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9)一段长为L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

课堂练习:第73页习题3-2B:1,2 课后作业:第72页习题3-2A:3,4,5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不等式证明,均值不等式

1、设a,bR,求证:ab(ab)abab2abba2、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c2)b(c2a2)c(a2b2)>6abc

3、(abc)(1119) abbcca24、设a,bR,且ab1,求证:(a)(b)

5、若ab1,求证:asinxbcosx

16、已知ab1,求证:ab

7、a,b,c,dR求证:1<441a21b225 2221 8abcd+++<2 abdbcacdbdac11118、求证2222<2 123n

1111<1

9、求证:2n1n22n10、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已知x>0,求y2x

(2)已知x>2,求yx4的最大值(-2)x1的最小值(4)x

2111(3)已知0<x<,求yx(12x)的最大值()221611、若正数a,b满足ab(ab)1则ab的最小值是()

(22333)

12、已知正数a,b求使不等式(ab)k(ab)成立的最小k值为()(4)

13、求函数y

14、二次函数f(x)xaxxa的两根x1,x2满足0<x1<x2< 1,求a的取值范围()(0,15、关于x的方程x2m(x3)2m140有两个实数根,且一个大于1,一个小于1,则m的取值范围是()(m<-

22221)

416、关于x的方程mx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m1)

17、关于x的方程2kx2x3k20有两个实数根,一个小于1,另一个大于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k>0或k<-4)

218、为使方程x22px10的两根在(-2,2)内,求p的取值范围(-<p<

19、函数f(x)ax2x1有零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a

20、判断函数f(x)x-

21、已知方程x22343)41)411的零点的个数(一个)x395xk在1,1上有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162

22、已知方程7x2(m13)xm2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一根在(0,1),一根在(1,2)上,求m的取值范围((2,1)(3,4))

23、关于的方程2axx10在(0,1)内恰有一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

24、若关于的方程lg(x

x2x220x)lg(8x6a3)0有唯一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

第五篇:均值不等式说课稿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

山东陵县一中 燕继龙李国星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均值不等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分析八个方面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均值不等式又称基本不等式,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必修5第三章第3节内容。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实际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

(2)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钻研、合作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均值不等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需重点掌握,而用好均值不等式,关键是对不等式成立条件的准确理解,因此,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现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节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的方法:我将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推导;通过多媒体展示、来突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成立的条件。

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将采用重复法(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均值不等式和

来突破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这个难点。

此外还将继续采用个人和小组积分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五、学生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学会;、明确重点、解决疑点;

2、分组讨论

3、积极参与----敢于展示、大胆质疑、争相回答;

4、自主探究----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六、教学过程:

采取“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学案导学开展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进行

:课前预习

(一)成果反馈

1.对课前小组合作完成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不等长,要用它称物体质量,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称得的质量分别为a,b,问:能否用a,b的平均值表示物体的真实质量?若不能,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进行多媒体情景演示,抽小组派代表回答,从而引出均值不等式抽出两名同学上黑板完成2、32.均值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2。

预备定理:a2b22ab(a,bR),仿照预备定理的证明证明均值定理 3.已知ab>0,求证:

ab

ab2,并推导出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和均值定理有关的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适时点拨。

① 适用范围a,b________,x0,x

1x2

对吗?

② 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 ③ 语言表述:两个___数的____平均数_____它们的_______平均数 ④ 把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又称为均值或________不等式 ⑤ 数列观点:两个正数的______中项不小于它们的_____中项

。⑥ 几何解释(见右图):________________

⑦常见变形ab_______

________,即ab

___________。例:

4、(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100 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2)已知矩形的周长是36m,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由此题可以得出两条重要规律:

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______值; 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______值。

等待两名同学做完后,适时终止讨论,学生各就各位。首先针对黑板上这两道题发动学生上来捉错(用不同色粉笔),然后再由老师完善,以此加深学生对定理及应用条件的认识。其次,老师根据刚才巡视掌握的情况,结合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应强调均值定理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以及用三角形相似或射影定理的几何证明过程,使定理“形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初步掌握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第二步:课内探究

(二)精讲点拨 1.例:求函数f(x)

2xx

3x

(x0)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先拆分再提出“-”号,为使用均值定理创造条件,后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通过巡视或提问发现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问题,该例题主要让学生注意定理的应用条件及一些变形技巧。

2.多媒体展示辨析对错:

这几道辨析题先让学生们捉错,再由

多媒体给出答案,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认识

(三)有效训练

1.(独立完成)下列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是()

A、yx

1x

B、ysinx

1sinx

(0x

)

C、y

1D、ytanx

本题意在巩固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待学生完成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说一下答案,选D,应该不会有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一扇形中心角为α,所在圆半径为R。若扇形周长为一常值C(C>0),当α为何值时,扇形面积最大,并求此最大值。

本题若直接运用均值不等式不会出现定值,需要拼凑。待学生讨论过后,先通答案,2时扇形面积最大值为

c

tanx

(0x

)

。若有必要,抽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及时反馈矫正。

(四)本节小结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知识点,由学生总结,教师完善,不外乎: 1.两个重要不等式

ab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ab2

a,bR,当且仅当ab时取“”)

2.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一)、双基达标(必做,独立完成):

1、课本第71页练习A、B;

2、已知x1,求yx6

x

1的最值;

(二)、拓展提高(供选做, 可小组合作完成):

23、若a,bR且a

b

1,求a最大值及此时a,b的值.4、a0,b0,且

5、求函数f(x)

1a

9b

1,求ab最小值.x3x1x

1(x1)的最小值。

通过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

七、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比较简单,且大部分是学生的展示。

八、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取了我校推行的“三步骤四环节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基本能掌握均值不等式以及其成立的条件;能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但用均值定理求函数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还得通过反思和课后训练进一步体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均值不等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均值不等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均值不等式证明

    均值不等式证明一、已知x,y为正实数,且x+y=1求证xy+1/xy≥17/41=x+y≥2√(xy)得xy≤1/4而xy+1/xy≥2当且仅当xy=1/xy时取等也就是xy=1时画出xy+1/xy图像得01时,单调增而xy≤1/......

    均值不等式应用

    均值不等式应用一.均值不等式22ab1. (1)若a,bR,则ab2ab(2)若a,bR,则abab时取“=”) 2222. (1)若a,bR*,则ab(2)若a,bR*,则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 2ab(当且仅当ab时取“=”(3)若a......

    均值不等式练习题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及不等式证明2013/11/23题型一、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例题:1、凑系数:当0x4时,求yx(82x)的最大值。2、凑项:已知x51,求函数f(x)4x2的最大值。 44x5x27x10(x≠1)的值......

    均值不等式教案3(合集)

    课题:§3.2.3均值不等式课时:第3课时 授课时间: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

    均值不等式教案2(共5篇)

    课 题: 第02课时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广形式。......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不等式的基础上进而掌握极值定理 2.运用基本不等式和极值定理熟练地处理一些极值与最值问题 教学重点: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 教学方法:......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汇编)

    说课题目: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三章第二节 -------均值不等式(1) 一、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均值不等式又叫做基本不等式,选自人教B版(必修5)的第3章的2节的内容,是在上节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

    3.2均值不等式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明确均值不等式及其使用条件,能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主动探究,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