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4
阶段综合测评(四)第七、八单元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时间“1964年”,A项是1964年,B项是1965年,C项是2003年,D项是1970年。
【答案】 A 2.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解析】 由“1970年”“第五个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故选B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是在2003年,“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
【答案】 B 3.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A.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答案】 D 4.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1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解析】 在“文化大革命”中何迟被折磨致残说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破坏,所以D项正确。A、B两项显然与题意不符;“双百”方针于1956年已经提出,C项不正确。
【答案】 D 5.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取得这一成就的措施不包括()A.对旧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确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D.制定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解析】 A、B、C三项均为事实,符合题意。而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答案】 D 6.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答案】 D 7.“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
C.《母亲》 【答案】 A 8.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与这种文学流派风格一致的是()A.《自由引导人民》
B.《人间喜剧》 D.《老人与海》
B.《大卫·科波菲尔》 C.《百年孤独》 【答案】 B
D.《格尔尼卡》
9.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A.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答案】 B 10.下列美术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B.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A.现实主义 C.印象派 【答案】 D 11.以下关于19世纪音乐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文艺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②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③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 ④浪漫主义音乐逐渐兴起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D 12.一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有以几个小标题:“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黑白时代”“彩色时代”。该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A.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C.电影的发展历程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郭永怀大事年表
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荣成市。1931~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B.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D.电视的发展历程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1933~193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8~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1946~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回到祖国,任刚刚成立几个月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他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根据材料指出郭永怀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26分)【答案】 贡献:推动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担负国防科学研究领导工作;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原因:学习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强烈的报国心;国外求学的经历;国家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
——《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三 现代主义文学是萌发于19世纪末,崛起于20世纪初并迅速遍及西方世界的反 传统的文**流。它是各种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等。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哪国哪位作家的代表作?它所代表的文学流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它体现了什么文学流派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流派的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6分)(4)不同文学流派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答案】(1)国家:法国;作家:雨果。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丰富,情节跌宕起伏。
(2)原因: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
(3)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符合题意即可)(4)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状况的反映,这也决定了文学流派的多样性。
第二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一
阶段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导学号:32700043】
A.西周 C.西汉
B.秦朝 D.宋代
【解析】 所谓“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时期,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的实行。
【答案】 A 2.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由“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大都王之兄弟、甥舅”“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可知,西周强调以血缘维系政治统治,故B项正确。
【答案】 B 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A.黄帝 C.秦始皇
B.夏启 D.孝文帝
【解析】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而后建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导学号:32700044】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解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加强皇权的措施。太尉掌兵权,秦朝太尉虚设,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皇帝独揽大权。
【答案】 B 5.下面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导学号:32700045】
A.唐代 C.元代
B.宋代 D.清代
【解析】 从材料“行中书省”可以判断是元代的行省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 C 6.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A.中书省 C.尚书省
B.门下省 D.吏部
【解析】 根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规定,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故B项正确。【答案】 B 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一省制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内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内阁的首辅大学士地位越来越高,相当于过去的丞相,但都是直接为皇帝的专制统治服务的。
【答案】 C 8.孟德斯鸠说:“中国„„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A.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宰相制 C.清朝延续明朝内阁制 D.清朝设置军机处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孟德斯鸠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反映的中国专制主义明显加强应该是清朝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故选D项。
【答案】 D 9.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A.梭伦
C.伯利克里
B.克利斯提尼 D.苏格拉底
【解析】 梭伦改革时按照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由其财产多寡决定他参与政权管理的资格,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 A 10.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导学号:32700046】
A.民主的广泛性 C.程序的复杂性
B.决策的科学性 D.公民集体参政
【解析】 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可以推断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即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 B 11.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导学号:32700047】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2.对近代西方法律,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毫无疑问,其他国家的法律著作也同样如此。”材料最能说明()A.罗马法就是欧洲法 B.英、法、德三国法律相同 C.罗马法对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D.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具有一致性
【解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英、法、德的法律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不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13分)(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13分)【解析】 第(1)问,回忆秦朝汉初中央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从材料一可知,魏晋以来“三公”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其实权逐渐转移到皇帝“私人”——尚书、中书手中,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第(2)问,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并非“全由皇帝专制”,联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证明;根据材料三,联系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说明即可。
【答案】(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14.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 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奥林匹克的故乡,欧洲对外贸易的发源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
——吴邦国在中希经贸合作论坛上的演讲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 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材料四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各创立的政治制度。简析古代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8分)(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的?(6分)【解析】 第(1)问联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代中国的专制政体回答即可。注意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第(2)问从材料“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归纳罗马法的特点;从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特点。第(3)问不可仅依据材料句意提炼,还要准确完整地再现所学相关知识。
【答案】(1)制度:古希腊——民主制度,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因: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奠定了经济基础。
(2)罗马法强调正义、平等、人权、理性原则,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君主德礼治国服务、重视刑罚惩治。
(3)罗马法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声。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 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三篇: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阶段综合测评3第56单元岳麓版必修3
阶段综合测评(三)(第五、六单元)
(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导学号:11140170】
A.反对学习西方
C.变法改制
B.中体西用 D.民主共和
【解析】 题干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制度变改,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近代学者林纾有言:“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该观点主要针对()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
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解析】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为实用,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变法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 1 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
【答案】 C 4.“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 C.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解析】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为前提”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希望用民生主义解决民众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总体表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
【导学号:11140172】
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 毛泽东反对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的主张与屈从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也借鉴了苏联的革命经验,没有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6.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以上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有()①道路内容相同 ②领导力量相同
③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
④依靠力量相同 A.②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①错误;两者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②正确;前者面临的社会矛盾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后者是打破苏联模式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③错误;依靠力量前者主要依靠农民阶级,后者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故④错误。
【答案】 C 7.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存《世界:一部历史》中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打破了人们对绝对时空观的认识 B.相对论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解析】 依据材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新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而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展,应该是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故B项错误;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是相对论的内容,题干考查的是相对论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相对论的影响,而不是量子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7世纪和20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
【导学号:11140173】
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理论 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运动
【解析】 爱因斯坦未涉及“批判天主教神学”,故A项错误;牛顿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但当时限于条件难以实验,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存在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故C项错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爱因斯坦以数学方程式描述质量能量的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解析】 四个选项都是互联网的特点,材料中“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C项。
【答案】 C 10.“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B.“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 C.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 D.“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
【解析】 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继续贯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的文化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故C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 B.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D.培育出水稻 “南优2号”
【解析】 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但是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项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是在1970年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正确;水稻 “南优2号”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的,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导学号:11140174】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化大革命”对文艺有重大推动作用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文艺事业重现繁荣。文艺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10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6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知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为此孙中山先后提出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第(2)问,首先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实践成果;概括其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第(3)问,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14.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2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0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回答“旧文体”的类别。梁启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代表人物,结合西方史学、进化论、救亡图存的思想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可知“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指李鸿章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由此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从梁启超与李鸿章在政治主张上的不同进行分析。第(3)问,“文革”结束以前原因可从“文革”时期主导思想来分析,“文革”结束以后对李鸿章评价有不同观点,这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有关。
【答案】(1)旧文体:传(列传)、年谱、行状。分析:西方史学思潮、进化论思潮、救亡图存思潮。(2)洋务运动。
说明:梁启超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为此发动“戊戌变法”;李鸿章在政治上主张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反对维新变法,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
(3)原因:“文革”结束以前,受“左”倾思想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文革”结束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素:所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主观认识等。
第四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二)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二)模块二 中国近现代文明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社会生活上: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生活进一步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1.政治上: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党内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等因素而最终归于失败。
2.经济上: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
3.对外关系上: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4.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1.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共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共形成对峙局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2.经济上: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政治上: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坚持以***、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对沦陷区经济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劳动力等方面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经济上: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对外关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
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
2.经济上:政治上的**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
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
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恢复高考制度,召开1978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归,两岸关系总体缓和)。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3.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4.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
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
第五篇: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三)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三)模块三 世界文明
民主政治演进,资本主义发展,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阶段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后期)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1500年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1.政治上:在荷英美法等国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西葡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相互间展开殖民争霸战争,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近代文艺的繁荣(如文艺复兴中的文艺)。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一、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
2.经济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民族主义多种思想并存,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科技(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文艺(如现实主义风格的文艺)有了新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和完善,英法美等国政党政治、公民参与、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俄德日等国的专制色彩较为浓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战爆发。
2.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由于垄断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衰微,反映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新思想占据上风;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歧,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科技(如量子论的诞生和相对论的创立)与文艺(如印象画派)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一、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政治上: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和平共处的局面。2.经济上:苏联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政治上:在大危机影响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侵略战争,英法美等国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并推行绥靖政策;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形成,美苏长期冷战争霸,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仍存在社会危机;西欧、日本由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展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崛起。
2.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以后逐渐复苏;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由战后初期的美国独霸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第三产业兴起;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文化上:出现了以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二、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目前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共运遭遇挫折,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不断威胁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经济上: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知识经济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3.文化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文学艺术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