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农民工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青年农民工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张宝印)
摘要:本文着重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从青年农民工的个人自身状况到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工作带来的思想变化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的利处与敝处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对于青年农民工的管理引导重视的方向性意见。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 就业 生活 社会保障 分析
一、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 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 作为农民工中主力军的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但是,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 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就业乃民生之本, 就业规模的扩大与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从现实看,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 进而影响到其社会公平感和生存道德;从长远看,这更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因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完善和 1
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局面。因此, 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 不仅迫切需要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 对其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 青年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 代表着未来中国产业工人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构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青年农民工积聚于低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质量偏低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也将进一步凸显。
1.深化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剖析其现实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稳定的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指出, 在我国今天的就业领域内, 有两大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有所下降;二是劳资纠纷、劳动争议大量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 的增长速度, 屈服于资本强权, 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不利于劳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劳工迫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短缺的压力,可能会接受这个现实, 但是内心的不满情绪会增长。如果这种状况 2
持续下去, 随着劳资矛盾的不断尖锐, 一遇风吹草动, 或者因为某个极端事件, 将会造成大规模的旨在维护劳工权益的群体性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金英杰认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冲击了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面对改革的压力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 劳动者怕失业, 怕被精简下岗, 怕被竞争淘汰, 为此而焦虑不安。此种心态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
2.深化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揭示其现实生存状态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洞察城市化问题的实质。就业质量与城市化的质量密切相关。大规模城市化是当前的重大战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定居以及跨省、跨大区域的人口流动是人口及社会经济再布局的过程, 实际上代表了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竞争优势,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臵的合理化。在此过程中, 城市化的质量常常被忽视。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市民,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 生活水平低, 没有安全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城市扎根。表面看来, 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不健全、城市居住、子女教育的高成本等, 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务工者的报酬偏低,负担不了城市生活的成本, 只能在城内城外反复徘徊, 客观上增加了城镇就业的紧张局面。提高劳动者的平均报酬水平, 必然要求提高城市就业质 3
量。可见, 城市就业质量是影响城市化质量的关键因素。
3.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探讨其解决之道, 能够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咨询依据。
近期看来, 在设法保持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的态势,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由数量庞大、劳动技能低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冗员与有限的城镇就业机会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 是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障碍。城镇就业难题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 它不仅关系着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而且对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就业问题首当其冲, 而提升就业质量则是关键之举。
综合看来,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弹性确实有下降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业大规模重组导致的职工下岗, 另一方面也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这种下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规模释放劳动力的过程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完成, 没有特别强的理由去相信较低的就业弹性将会一直保持下去。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宏观经济至少在中期水平上持续走强的预期明朗, 城镇就业扩容前景并不悲观。目前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主导思想不应放在片面追求扩大就业规模上, 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更需要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做文章。较高的就业质量是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的基础。在城镇就业领域, 与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相对应的是, 有诸多的岗位缺乏 4
胜任者, 例如越来越多的天价技工天价保姆的案例见诸报端。这些案例说明城镇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并非纯粹规模问题。相对较低的劳动技能使得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者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工作, 大量低素质劳动者拥挤在低端劳动力市场, 使之完全成为买方市场, 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发生在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雇主能够轻易地通过压低或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和逃避劳动保险等获得超额利润, 企业部分地丧失了提高研发能力和企业技术水平的动力;另一方面, 低水平报酬严重制约着劳动者通过培训提高技能的能力, 使其在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朝不保夕, 只能听任雇主的摆弄, 甚至协助雇主规避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 形成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这个循环, 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上, 缓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 政府部门扩大就业容量的愿望才能实现。因此, 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 对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政策咨询意义。
二、青年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分析
青年农民工这个规模庞大、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社会群体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状态。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面临着重重困境,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1.生存困境。从整体来看, 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水平与质量处 5
在城市社会的底层。收入方面, 农民工的工资主要是维持其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用于维持家属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部分比例很小。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用于吃、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必需消费, 日常消费中的恩格尔系数很高, 饮食非常简单, 生活费用低。据调查, 南京市农民工平均每月的伙食开支仅为201.48 元,平均每天不足7 元。农民工的住宿条件也非常差多是住在集体宿舍、工棚里, 或是在城市郊区合伙租赁民房, 住房拥挤, 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基本生活设施也不健全。
2.心理困境。一是与城市居民相比, 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普遍产生失落感;二是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之外, 产生“匕等公民” 的自卑心理;三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文化差异而导致交往的不适应,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四是基于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使他们产生封闭心理;五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异常艰难,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 缺乏安全感;六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同等待遇, 因而产生不平衡感;七是由于对乡土社会的依恋以及在城市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产生了过客心理。
3.交往困境。由于低下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遭受到来自城市居民的身份偏见与歧视,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需要, 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 交往对象主要是基于亲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 从而导致农民工阶层内部成员 6
文化的同质性、交往的内倾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交往的困境抑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社会的融合, 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
4.身份认同困境。农民工在职业上实现了角色转变的同时却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实现身份的转变, 出现了角色转变与身份转变相分离的局面。青年农民工作为农村中的精英,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向往着城市生活, 积极主动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生活方式, 他们不再认同农村的社会和生活, 不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 希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然而,制度安排的惯性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 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城市居民也对他们普遍地存在着偏见和歧视,他们无法得到城市社会和居民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 这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困惑, 常常发出“我到底是什么人”的疑问。
5.自身素质困境。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工的素质显得明显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不利于就业, 由于文化水平低, 农民工在城市大都从事累、脏、差、险的职业, 体力劳动付出很大, 获得的报酬低;º
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一些农民工不知道怎样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利于融人城市文明, 由于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方式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难以被城市居民 7
从心里上去接纳;不利于观念的转变, 不少农民工存在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心里, 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观念, 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青年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而是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以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即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作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该通知也要求各地政府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群体所渴求的正当权益却屡遭忽视甚至漠视,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自杀等种种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具体而言,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城市农民工由于其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因而在劳动就业时,只能无奈地进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劳动和社会保 8
障部课题组在其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劳动法》虽然规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周最长的时间不超过44个小时,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完全无视这一点,擅自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天长达10 个小时以上。并且劳动强度很大,单位的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农民工的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严重。福建、广东、浙江都是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民工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地推进,与民工希望工资不断上涨的预期相违背。就最低工资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的福建莆田市、泉州市的最低工资是350元;就工资的增长而言,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外来务工人员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企业仍然存在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不少在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许多企业的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
3.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据统计,2004年全国劳动合同平均签订率为57.1%私营企业签订率仅为30.5%。
4.生产生活无保障。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5大保险,农民工则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如此低的社会各种保险的参保率,给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农民工在城市无论奉献了多少年,终归是农民,难于真正融入城市。
四、结论和建议
1.提高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第一,在普通教育层面,国家的财政开支应对农村有所倾斜,改善农村的教育设备,增强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第二,农民工进城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等应向农民工开放,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信息来源,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化素质。第三,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输入地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从促进城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组织本地农民工的外出技能培训工作,输入地政府也应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以常住居民户口登记为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培训管理范围之 10
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服务期限和提高待遇入手,稳定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同时,个人也应从长远目标考虑,克服种种障碍,努力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综合竞争素质。
2.必须立即启动农民工社会触入工程。目前应立即着手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 尽快打破阻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体制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弱化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应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逐步、分层次、有条件地降低以至取消农民下落户门槛。同时, 加快降低或取消户籍与就业、购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格、权利的关联, 减弱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发展的限制。其次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农民工主要流人地区, 在实行和逐步完善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 尽快建立实施城乡统筹、户籍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 真正取消对农民的就业限制。
第二, 努力改善对农民工社会融人的管理与服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权利方面, 不仅要给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就近入学的待遇, 而且应根据农民工家庭的实际状况, 在收费、贫困生救助等方面适当予以照顾。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 要加强对各种违法、违轨行为的查处力度, 制止、打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 通过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政 11
策咨询以及法律援助等途径, 帮助农民工维权;在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造方面, 要积极探索相关制度规范的调整、完善, 尽快制订出系统的以对农民工服务和帮助为重点、辅以必要管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形成以服务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服务、以服务管理推进社会融人的运行机制。
第三, 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融人的资金保障问题。资金不足是农民工社会融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大障碍, 鉴于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以及较长时间内的持续性, 有必要从现在起将与农民工相关的重要开支列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预算, 提高相关工作的资金保障程度。尤其是农民工翰人地, 获取了农民工带来的数盘可观的剩余劳动价值.更应随着财力的增加拿出逐渐增多的资金回馈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民工。
3.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范畴中。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的恢复再生。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当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给予紧急救济,当他们处于失业时,给予贫困救助,当他们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给予法律援助,以有效地解除其后顾之忧。2005年4月,建设部在发布的《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镇单位聘用的进城务 12
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可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这意味着农民工今后可以缴存住房公积金,这无疑使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非常直接地回应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规范劳动关系。企业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要按照现行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并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 1] 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 2004,(12): 6-7.[ 2] 程
蹊, 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 2003,(11): 37.[ 3] 乔&凯利, 罗&V.鲁宾逊, 赫&S.克莱茵.一种社会流动理论# # # 对一个农业社会地位获得过程资料的阐释[M]苏国勋, 刘小枫.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636.[ 4] 左祥琦.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J].首都经济杂志, 2002,(10): 15-16.[ 5] 维克多&尼.市场转型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M]苏国勋, 刘小枫.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726.[ 6] 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8): 43-49.[ 7] 杨宜勇.失业冲击波[M].北京: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50-58.[ 8] 胡宇明.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职教论坛, 2004,(7): 63-64.[ 9] 王永刚.提高中职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6): 36-38.[ 10] 费洪涓.提高妇女就业质量的根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J].探索与争鸣, 2001,(3): 30-32.
第二篇: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农民工就业又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而分析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再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影响分析
Social security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rmer
workers' employment
Abstract: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are the basic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migrant work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mutual influence, social security to promote rural migrant workers full employment,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igrant workers, and employmen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better promote peasant workers obtain employment.Keywords:Social security: Migrant workers obtain employment: Impact analysis
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就业和社会保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至于相互制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均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1.1农民工就业现状
农民工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活动,获得工资收入,他们主要活动地在城市,但是户口仍在农村,身份仍是农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待遇,被称为“城市边缘人”。由于现阶段的各种制度障碍,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经常受到歧视或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工资水平、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居住等方面,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很多社会矛盾和纠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出台多项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农民工就业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1.2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自2007年7月以来,国家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把农民工也纳入到该体系中,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还
很多。国务院课题研究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总参保率不超过20%,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并未参保。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是2416万人,只占城镇就业农民工的17%。2009年《关于贵州省农民工基本权利保障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农民工相对聚集地区),44%的农民工从未休息过,50%的农民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既得不到休息也没有加班工资,仅有1%的农民工获得了春节期间探亲的费用;88%的女性农民工在生产期间没有享受法定产假,有的还因为怀孕丢了工作,9%的女农民工在怀孕和生产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8%的农民工在生病期间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为其报销了医药费用;93%的农民工没有加入所在企业的工会;58%的农民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4%的农民工办理了养老保险,12%的农民工享有失业保险,20%的农民工享有工伤保险。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参保率很低。此外,受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缺失。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虽然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很差,但却不能享受福利分房或由政府补贴的廉租房,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城市低保。农民工在公共物品的享受、职业培训、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的关系
就业是农民工的一种保障,农民工有了工作,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来源,不仅养活自己,还可以改善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解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工充分就业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农民工就业有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就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1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会给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教育、培训与医疗等保障,保证农民工工作的高效率和技术创新,并且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就有力的保证其就业,特别是对城市低收入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可以给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接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权利,从而提高农民工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避免“民工潮” 和“民工荒”现象的出现。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减少农民工城乡流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方面有利于分化和化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劳动力实现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使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缓解两级分化,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2.2农民工充分就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需要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社会保障提出更高的水平和要求,这必然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就业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基本需求的问题大量出现。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不能抵挡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大,用于社会保障的那部分资金就越充足。虽然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决定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宜,但是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这个结论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较而得出。
3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3.1社会保障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二元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也出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状况,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没有城市户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保障和最低生活费保障,这种严重的社会保障缺失使农民工有着很大的后顾之忧。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统筹就业就不能实现。有些地方允许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但是很多企业雇主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愿意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因为缴纳社会保险费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农民工也由于工作流动性强,参加社保后随着工作的变动社保关系转移难、衔接难,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挣钱改善生活,因此农民工愿意放弃社保而增加他们的工资。
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发放不及时,导致农民工就业行为短期化,就业得不到长效机制的保障。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几乎没有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由于只有少数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大部分没有失业保障作后盾的农民工失业了就没有生活来源,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劳动力,从事低工资的工作。许多农民工有时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与雇佣方签订“生死合同”、“霸王合同”,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农民工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缺乏长期就业能力。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职业都是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环境也是最差的。我国大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的参保率都很低,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由此可见,社会保障的缺失影响农民工就业。
3.2高福利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高福利的情况在我国基本不存在。高福利是指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居民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得到国家发放的各种津贴福利,如英国的医疗和教育都是免费的。因此,高福利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高福利提升自愿失业率。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征收重税,对劳动者征收重税的后果是减少了社会对就业机会的需求,在就业机会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对就业机会需求的减少会使部分工人转化为自愿失业者。社会福利对低收入者、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使他们衣食无忧,他们降低对工作的需求,因而增加了失业率。总之,过高的社会福利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4对策建议
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就业,就业又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和与社会保障制度配套的其他制度,是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办法。
4.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4.1.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对农民工有歧视。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受到财政负担、实施成本和农民工自付能力等的限制。但应尽量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4.1.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
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户口在农村,家人在农村,这就导致农民工工作具有流动性,就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制定差别化费率,对于农民工实行低费率、低基数缴费的方式,降低社会保险的门槛。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使得合同期限、合同形式、人员流动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更加灵活,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
4.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配套措施
农民工就业不仅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的实行,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顺利发展。
4.2.1完善城市就业制度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形式多是打零工或者短期工,这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的就业方式很难促进他们产生长期在城市工作的意愿。因此,打破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取消用工的户口限制,给农民工以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4.2.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会组织
城市居民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可以找工会组织出面协调,保障其合法权益,但是在城市孤苦伶仃的农民工却没有这种待遇。即使有老乡会等一些组织,他们也只会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往往越解决越麻烦。建立农民工工会能够起到聚合单个、零散的工人,形成组织化的力量,打破强弱悬殊的劳资格局,提升农民工自我维权的能力。单个农民工可以把巨大的维权成本转移到工会组织,工会组织可以把这部分成本分摊到所有会员身上,这样每个人分担的部分就很小,通过组织维权,更能保证维权的效果。
4.4.3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
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当农民工遇到劳资纠纷、伤害赔偿等问题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原因除了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外,高额的诉讼费用也让他们放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为农民工办理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普法教育等开支,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农民工维权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杜茂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农业经济,2010年第1期
[2]焦岩,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财会研究,2010年第18期
第三篇:县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我局在扎实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立足本部门业务,深入基层开展了认真调研。自3月18日开始,我局组织5个调查组,分别由四名副局长和就业办主任带队,深入到四镇五街道及开发区、xx水库库区,由镇(街道)、开发区(库区)配合,对全县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总人口数为469006人,农村劳动力(男16-50,女16-45周岁)总数为254831人,其中男141628人,女113203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数6568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8%。其中县外务工人员1710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6%;县内务工人员48582人,占务工人员数的74%。县内务工人员中,在本镇(街道)务工人员28936人,占在县内务工人员数的59.6%,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44.1%。务工人员中,有工作岗位,春节后继续上岗的43206人,占务工人员数的65.8%。属季节性务工,农忙时在家,农闲时临时打工的17873人,占27.2%。有岗位和季节性临时打工人员合计占打工人员总数93%。春节前,因失岗或自愿离岗而返乡的农民工总计4604人,占总数的7%,至调查时,此类人员中已经就业上岗人员3116人,占67.7%。
二、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县部分企业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生产减停和裁员问题。但根据我局对返乡农民工的动态监控、定期直报、企业裁员报批等情况,我县没有出现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成规模的农民工返乡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我县农民工返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春节期间集中返乡,回家过节。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企业放假。农民工不管是长期务工或季节性打工,都选择回乡过春节,这是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所有外出务工的65683人中,因为春节原因返乡的61079人,占93%。
二是因企业裁员失岗或自动辞职离岗。部分农民工因所在企业生产减停、裁员、长期放假,不得不返乡。部分对所在岗位不满意,欲另择岗位或来年另有从业打算的,一般选择在年末之时离岗。本次作为重点统计的此类人员4604人。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左右,比XX年(XX年统计失岗返乡人员3594人)增加1010人,增长28%。
三是少数农民工自愿离岗返乡。主要是回乡自主创业、回村从事种养业、或因年老不再务工、年轻人回乡结婚等原因辞职离岗返乡。统计此类人员648人,占1%,此类人员无求职意愿。
三、目前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
我县农民工就业的特点是务工地点较近,一般在本县或在xx、xx、xx、xx、xx、xx等周边县市,少数远途务工的大多在xx、xx、xx、xx、xx等地。就近就地实现转移的占50%以上,由于多数离家较近或就工务工,求职就业选择相对灵活。异地远途务工人数少,失岗返乡农民工无明显增多。根据我局春节前对全县企业空岗情况调查统计,全县大中小企业自报空岗3200个,目前我县尚未出现无岗就业的状况,虽然我局在节后组织了为期一周的招聘洽谈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但仍有部分岗位无人应聘。因此,我县农民工就业未凸现压力。
一是因为失岗而返乡的农民工无明显增多,因此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没有显著的增加。绝大多数农民工虽春节回乡,但未失岗,节后继续上岗从业。
二是企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就业岗位显著增加。全县新建企业、扩产项目增多,镇域企业、民营经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仅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今春就比去年同期多2100多个。
三是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一方面,虽遇经济危机房地产业相对低迷,但已具规模尚在苏醒拓展的建筑市场为一大部分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县城及各镇(街道)建成的一大批商业经营房及门店投向社会,吸引了部分求职人员转向自主创业,并吸纳了许多求职人员就业。
四是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实施《xx县失业预警机制》和《关于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的意见》,强化监察执法,企业用工进一步规范。同时,随着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企业积极保障职工利益,虽然出现阶段生产减停,但能给职工发放生活费,有的实行“干一休一”等方式轮休,立足长远,规避困难时期的裁员,为职工保留了就业岗位。
五是就业渠道畅通。春节前后,我局积极筹备,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发布广告,张贴标语进行宣传,深入企业调查摸底,于节后召开了大型春季招聘洽谈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促进了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同时,劳动力市场坚持全天候、无休日办公,登记求职人员,推荐聘人岗位。就业办与各镇(街道)保障所使用就业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信息互联,求职人员网上直报。通过全县村村聘用的劳动保障事务协理员,实现城乡就业县、镇(街道)、村三级联网互通,方便了农民的就业。去年以来,我局在包村过程中,还积极发挥部门职能,将服务农民工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开展调查摸底,组织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等活动,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
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就业已处尾声。调查数字显示的返乡未就业人员1488人,但其中有求职意愿的840人。近期,经过人力资源市场介绍就业或个人自行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员有433人。还有极少数求职人员对现有的聘人岗位或工资待遇不满意,还有部分农民工,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或家庭妇女,根据家庭及个人特点,不愿从事固定岗位,选择到劳力自由市场找活打短工。在进行返乡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的同时,我局还同时在县电视台和劳动就业网发布了公告,对未就业人员,由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帮助联系就业,公告在黄金时段循环播出一周,但至今无人员联系。目前,县人力资源市场还有企业委托聘任岗位500多个。
四、下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虽然面对金融危机就业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我县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企业规模的拓展,加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无需刻意制造“饭碗”。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求职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缺乏就业技能或技能素质偏低仍然是制约求职人员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强化对城乡求职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确保人人有技能。对已有一技之长的,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落实对口岗位;对缺少技能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推荐岗位;对有就业意愿外出务工的,培训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持证求职。同时,建立境外务工培训服务体系,培训输送境外务工人员。近期,我们将免费对600名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做好就业培训工作,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对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基地的设施配套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发挥好劳动技校和基层企业定点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好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为企业提供技能型、适用型人才。
二是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县、镇(街道)、社区、村庄四级互联就业网络,所有就业岗位归口汇总,通过网络互联直到村庄,利用网络送岗位下乡。同时,对求职务工农民工及个人资料,由村协理员、社区、镇(街道)到县就业办,从下到上反馈汇总数据,网络与企业对接,向企业推荐。我们还将通过建立务工求职农民工管理档案和全县企业用工数据档案,随时掌握农民工在岗位就业状态和下岗失业情况、企业用工情况,确保企业用人与求职就业密切有序衔接。为促进农民工就业,我们建议做好与部门包村工作的结合文章,让各部门包村组摸清所包村农民工就业情况的底子,并落实帮扶就业措施,积极帮助农民工找岗位,促就业。
三是规范完善下岗职工创业园,加大措施扶持创业。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部分企业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员工工薪相对降低,部分求职人员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下一步,我局将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下岗职工创业园配套建设,强化服务,规范完善,真正建成下岗职工创业的孵化器。同时,建设好创业“项目库”和创业专家指导“智囊团”,并积极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降低工商注册门槛,执行好税收优惠、小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典型奖励、财政贴息、创业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激励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部队退役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增加创业项目,带动一大批人员实现就业,从而真正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岗位、家家有产业”的目标。
四是从劳动保障角度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帮助企业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由于生产成本和效益问题,职工保险待遇等不能全面落实,致使员工不固定,流动性大。下一步,我局将对企业合理进行分类,根据规模效益合理确定社保基金基数,尽量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全面落实各项保险,保障职工权益。同时,通过指导企业合理用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第四篇:统筹城乡就业 改善农民工状况
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民工状况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等等。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当前可以从统筹城乡就业入手。通过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农民工就业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也以此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
通过统筹城乡就业来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不光是去给找不到工作的农民介绍岗位,而是要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具体。说来,涉及政府,“统筹”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统筹城乡就业规划与宏观政策,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公共就业服务;此外还要统筹政府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
具体的政策方面,当前急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非农产业需求问题。这属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范畴。政府应通过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应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
其次是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问题。政府应下大力气清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的配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应。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和执法,使劳动力转移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转移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此外还要解决供求连接问题。这方面关键是要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错位,强化工资杠杆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畅通无阻。这项工作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推进。
第五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我要的幸福——农民工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实问题的思考 目前,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当前存在着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正视不足,关注不够,解决不好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社会身份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社会,农村和城市截然分割。在毛泽东时代,这种分割造就了由国家主导的第一波工业化,国家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积累。改革开放后,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工业改革和城市化需要新的劳动力。这样,户口制度开始松动,农民开始进城工作。这些人一方面脱离了农民的身份,但同时又不是正式城市工人和城市居民,因此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被称为“农民工”。“农民工”提法最初出自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农民工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其表现:一是在户籍身份上: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就是农民,从事的却是非农职业,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他们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与具有非农户籍的人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在职业身份上:农民工虽被称之为农民工,但大多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是以非农工作为主的职业或边缘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服务业以及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或没人干的职业;三是社会保障身份,当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农民工只有依靠个人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四是源于传统体制的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认为农民是以农为本的群体,他们工作的场所就应该在农村,只能是种粮种菜,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服务;农民是自给自足的群体,除紧急救助之外,不需要城市人口所拥有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见识浅薄,愚蠢,缺乏现代文明素养,不讲卫生,肮脏且觉悟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说明,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个口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近些年衍生出一个新词——“新生代农民工”,它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政府几乎没有支出任何成本,最初,甚至给农民工就业设置了不少障碍。2003年以来,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关注程度获得了空前的提高,政府、媒体及社会团体在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并希望“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拿出具体的措施来,为农民进城打工办些实事”。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存在着诸多问题。
1.缺乏失业保障。据调查,33.5%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有过失业的经历,而其中将近30%的外来农民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同时,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农民工失业后,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其次是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农民工得不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他们在不少地方不能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
2.缺乏医疗保障。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大都因为收入不多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不为他们报销药费,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也往往只垫付很小一部分。据调查,农民工生病以后,59.3%的人并没有花钱看病,40.7%花钱看病的人,也舍不得吃好药和住院,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人均支出仅仅885.46元,而他们所劳动的单位为他们看病的支出却仅为人均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由此可见在医疗看病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险权益的缺失,往往会导致他们有病不能就医,小病酿成大灾,甚至因此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医疗看病方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仍是严重的。
3.缺乏劳动保障。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农民工一旦有工作,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有资料显示,在农民工中,有23.6%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2小时以上,65%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0小时以上。也就是说,符合劳动法的一天8小时劳动者仅占1/4;从劳动状况看,据广东省团委和南方日报社联合组织的调查,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休息日,劳动严重超时;从劳动报酬来看,由于没有法定的条款规定农民工应该享有何种工资,产生了由雇主决定工资而不是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的现象严重存在。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他们通常居住在城市的卫生死角或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其居住状况大都拥挤不
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户籍制度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迁徙不自由;三是户籍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被人为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且重心明显倾向于城镇。而自从原有的集体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随着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瓦解而丧失之后,农村基本上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境地。走出农村的农民工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他们还是农村户口,身份依然是农民,所以仍被屏蔽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外。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农民工参保率之所以一直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具有直接关系。而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是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场所不固定,而现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较慢导致统筹层次低和服务水平差,特别是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农民工社会身份和职业上的矛盾直接导致他们沦为社会边缘性群体。这决定了关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政策议程的设立途径较少、设立过程缓慢且无法有效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我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处于滞后和非正常状态,尚不能给国家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3.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财力支持不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虽已集中力量加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等仍旧陷在资金困境之中。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且,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这对城镇现有的教育资源又是一大挑战,教育经费需求的扩大也是个现实问题。资金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此外,农民工在他们相对较低的收入中,用于维持生活,抚养教育子女,已是相当紧张,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参加社会保险,也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4.劳动法执行不力,农民工年年都要苦讨血汗钱。《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正式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被任意延长,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严重,有50%以上的人不能获得加班费,39%的农民工碰到过老板克扣工资或拖欠工资的事件,其中建筑业和餐饮业最为集中。49%的农民工有过用人单位或老板变相收取押金的事件,49.7%的人表示自己工作条件恶劣,19%的人遭遇过工商不给赔偿的情况,7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不少在城东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着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有的甚至迟迟不予结算。
5.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不全面,农民工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方面存有后顾之忧。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项目。据调查,农民工在这五方面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至于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分别只有
2.9%、3.1%和5.6%。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缺陷,城乡不对接,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户籍地既无法续保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二是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与农民工的跨省流动之间存在尖锐冲突,使得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社会保险关系,即使个别能转移,但是费时费钱费精力,农民工很难真正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待遇;三是目前中国农民工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单位主观上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买单”。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推进农民工参保也有顾虑,主要担心社保制度的高额缴费会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把好不容易引来的资方吓跑;四是农民工自身的因素,有些农民工更在乎的是眼前的经济实利,宁愿企业为他们支付更多的工资,不愿意花钱参加保险,有些是因为经济能力实在有限,每个月的工资扣去相应的费用,所剩无几,无法支付保险费用。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立法规范,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保障新机制
1.从制度上建章立规,建立健全与保障农民工基本需求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合理解决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关键是保障观念的更新,应当改变过去那种重工轻农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保障体制、公共政策等方面来切实保证农民工平等的国民待遇。一是要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二是要降低城市中各种就业门槛和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公平竞争,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由地流动和择业。
2.从法制教育上加大投入,注重强化农民工的自我保障能力
事物总是相互关联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不例外,它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才能从治标与治本的结合上使其保障那个到位,从中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才是明智的选择。一是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文明素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二是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唤醒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利益;三是向市民介绍农民工的贡献,加强城市居民的感恩思想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宜农民工生存的、文明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社区管理教育,并且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增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地融入城市。
(二)务求实效,采取分类、分项的办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力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顺利完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突破口。但由于农民工人数众多、流动性大,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不具备,目前要按照城市标准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应当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分类、分项的保障办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的保障问题。
1.养老社会保险应有倾斜政策
对于那些拥有比较稳定职业且已在城镇就业很长时间的农民工,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城镇人口,应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可以等同于城镇职工。而对于那些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适当降低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门槛,鼓励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在制度设计上,其社会养老保险可先建立个人账户、不建立社会统筹,账户权益可累计计算,以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况。此外,应制定一个缴费群体条件,设计不同档次的缴费比率,农民工可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用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2.工伤社会保险实行谁用工谁缴费
农民工通常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中工作,很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也可能患上各种职业病,所以应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分散和化解农民工所遭受的高职业风险。首先,在立法方面应当尽快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即《工伤保险条例》,制定这样的法律可以把农民工问题加以强调,使其保险关系等同于城镇正式职工,并不易因农民工改变工作区域而使保险关系中断;其次,要强调实现的宣传和预防工作,建立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那些事故频发或职业危险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
3.医疗社会保险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险,是农民工的现实需要,因为疾病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而且还可能使他们陷入贫困的境地。近几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对农民工而言,需尽快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保
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建立他们的医疗保险制度。
五、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意义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政治意义在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解决成本要大得多。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经济意义在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社会意义在于: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险;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也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