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院死因监测各种制度
死 因 监 测 制 度
例会制度
每半年组织辖区村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县疾控机构应轮流参加各乡镇(社区)的会议,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各方关系。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设立死亡报告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全院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收集、整理、审核、编码和网络报告工作,并建立院内死亡登记册。
死亡信息核查制度
建立辖区死亡信息的核查制度,并按制度开展辖区死因登记报告人员报告资料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乡镇卫生院防保科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居委会)卫生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调查。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应建立辖区死亡信息的补充报告制度,并按制度定期到同级户籍管理、殡葬服务管理和妇幼部门核对出生、死亡信息。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及时补报。乡镇卫生院定期到同级户籍管理、殡葬服务管理和妇幼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注明死亡信息来源,并负责进行补报。村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对辖区内发生在家死亡的个案和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上报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
各级各单位要建立死亡信息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培训记录、例会记录、督导记录、考核评估记录、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等的管理制度。县疾控机构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
培训工作制度
每年对辖区内临床医生、村医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以满足工作队伍的专业需要,确保工作质量。
第二篇:死因监测相关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设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
二、患者在院内死亡后,须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医务部负责审核并加盖公章。
三、公共卫生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并协助牡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四、公共卫生科在7天内(从填报之日起)完成网络报告工作。网络填报时需将列因链、调查纪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编码。发现不明死因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
五、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或新进医生进行一次培训,培训内容:《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六、将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全院医务人员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
七、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死因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一、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死因监测资料,加强死因监测档案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死因监测档案包括死亡报告卡片、登记册、报表等监测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三、死因监测资料设专人负责管理,科室人员负责自身工作范围内业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注意防火、防虫、防潮、防鼠,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对有损坏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复制。
五、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注意死亡个案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公布。
六、死因监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要长期保存,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使用有效的方式备份保存。
七、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
一、为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方面的业务素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医务科、公共卫生科联合,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一次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三、医院每半年要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四、对新从事死因监测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五、医院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一、为及时收集死因监测资料,了解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各临床科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提高死亡报告的填报质量。
四、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讨论会,讨论死因监测相关事宜,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完善。
五、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例会,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六、例会应有签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妥善保存。死因监测工作考核评比通报制度
一、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我院死因监测系统工作开展情况,依照国家死因监测点工作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医务部、公共卫生科联合,每月组织一次对死因监测上报工作的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三、检查、督导应有详细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科室负责人要在督导材料上签名。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定期进行通报。
四、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死因信息责任报告人。
二、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医学死亡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凡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三、医院有专人负责院内的死因监测工作,医院死因监测管理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四、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人员应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从填报之日起)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五、医院死因监测人员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六、医院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一、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提高死亡报告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要求,制定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二、对认为死因填报不清、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等需要核实的个案,需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三、医务部负责医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及盖章,对有疑问的死亡证明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四、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证明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纪录。
第三篇:死因监测相关制度
为加强医院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管理,提高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特制定本制度。
1、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死因信息责任报告人。
2、凡在医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经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医学死亡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3、辖区内在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由临床医生根据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居委(村委)开具的居委(村委)证明、家属或知情人的有效身份证件、死者身份证或户口本和生前病历,对其死亡进行推断,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
4、医院死因监测网报人员收到《医学死亡证明书》后应逐项认真审核,如发现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立 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必要时组织医院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
5、对院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6、医院死因监测人员要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医院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因监测档案管理制度
1、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死因监测资料,加强死因监测档案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2、死因监测档案包括死亡报告卡片、登记册、报表等监测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3、死因监测资料设专人负责管理,科室人员负责自身工作范围内业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4、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注意防火、防虫、防潮、防鼠,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对有损坏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复制。
5、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注意死亡个案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公布。
6、死因监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要长期保存,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使用有效的方式备份保存。
7、对于其他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
1、为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方面的业务素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2、医院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一次死亡监测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3、对新从事死因监测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4、医院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网报人员参加上级培训班。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1、为及时收集死因监测资料,了解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制度。
2、组织各临床科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提高死亡报告的填报质量。
3、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讨论会,讨论死因监测相关事宜,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完善。
4、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例会,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5、例会应有签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妥善保存。
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1、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提高死亡报告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要求,制定死亡信息核实补充制度。
2、对认为死因填报不清、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等需要核实的个案,需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3、医务部负责医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及盖章,对有疑问的死亡证明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4、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病例报告自查与奖惩制度
1、当班诊治医师为死亡病例报告责任人,不得因任何原因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
2、各科室建立死亡病例登记本、自查登记本,各科室负责人每月自查一次,医务科每月自查一次,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每季度自查一次,自查情况要有记录。
3、对查出有漏报、缓报、瞒报死亡病例要责成有关人员立即进行补报。
4、对实习、进修和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病例报告的岗位培训。
5、对死亡病例报告有突出成绩的人员予以奖励和表彰。
第四篇:卫生院死因监测培训小结
镇卫生院举办全人群死因监测培训班
卫生院为更好地做好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于2015年5月5日,在卫生院会议室举办了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村卫生室主任和乡村医生共5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开班前举行了简单的启动仪式,XX院长主持会议,分管公共卫生的副院长XXX学习了《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公卫科长XX作了工作安排。通过培训,使大家明确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报告登记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镇卫生院
2015年5月5日
第五篇:死因监测报告制度
阳城县人民医院
死因信息登记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院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获得及时、准确的死因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关于使用<死因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以及《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
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组长:XXX
成员:XXX XXX XXX
二、职责
1、执行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与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本单位死因登记信息管理组织与登记报告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因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进行编码和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直报。
3、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三、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1、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疗卫生人员负责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报告类别
(1)、正常死亡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
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者,由负责诊治的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即死亡的,应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非正常死亡
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由辖区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报告的程序、方式和时限
(1)、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收集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统一进行ICD-10编码后,由网络报告人员进行录入上报。
(3)、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
4、死亡信息的补报
各科室如发现漏报的死亡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资料保存
1、报告单位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永久备份。
五、自查奖惩
防保科每月对各科室进行检查,发现迟报、漏报每例扣款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