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校企合作 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技能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 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大庆技师学院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正是坚持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使我们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备受企业欢迎,学院的办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大庆技师学院概况
大庆技师学院是一所集职业预测、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同时是中国石油大庆培训中心,承揽各层次、多工种职工培训任务。2008年,学院被确立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院拥有国家高新技术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鉴定类资质,国家二级安全培训等职业培训类资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井下作业井控培训中心等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许可资质。
学院按照教育培训规律办事,全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严把教育培训质量关。毕业生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30年来,共为油田培养毕业生3万余人,培训各类人才近10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5000多人,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就培发[2008]1号文件中汇集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企业办学的特点,力图实现校企合作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寻求合作对象,确立发展目标,扩大订单合作比例
为了搞好校企合作,我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年初,根据全年工作目标,组成考察小组,一年两次深入企业考察。一是开辟新的就业市场,建立新的校企合作伙伴,二是深入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倾听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就业学生进行回访,使现有教学模式不断修正,使之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实际,巩固合作关系。
经过多次考察,校企双方反复见面磋商,我们把其中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能为学生成长进步创造条件的企业作为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目前,我们与江浙、北京等地大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我院订单招生比例连年增加。以订单招生方式进入企业的学生入校后就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工作,形成了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校企“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首先签定“委托招生培训和定向就业”协议,以合同形式规范双方的行为,权利、义务以及员工薪酬待遇,学校根据合同招生培训,学校受益,企业受益。
合作过程中,我们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制定学院下一年度的教学计划,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通过这种模式,企业与学院紧密结合,形成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广泛搜集信息,宣传自身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企业在寻找技能人才,学校在输送技能人才,如何做到所要即所求,所送能所得,使二者良好对接,一方面需要校方广泛宣传自己,让企业了解学校,另一方面,需要校方要广泛搜集信息,积极与企业沟通,校企共同搭建供需见面平台,让企业到学校直接选人,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既要满足“合作双赢策略”,又要坚持“以我为主,育人为先”的原则,合作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经过多次考察,广泛沟通,目前,我们与哈尔滨锅炉厂、大庆油建、管道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多次直选式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直接测试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根据招工规模优中选优。学院也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和表现,把那些品学兼优、积极向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推荐到更好的企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校内实习工厂,实现理论教学、实习演练一体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我院还设有修理厂、作业实习大队、驾校等校办企业,一方面为学院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修理厂同时拥有汽车修理、薄板制品加工业务,驾修专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进行汽车装配实训,还可以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机加专业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傅一起进行薄板制品加工,积累工作经验。作业实习大队主要进行修井业务和提捞采油业务,满足作业工进行油田生产过程实训。校办企业的建立,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运用,方便教学,方便学生提高技能。
(四)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培养质量,铸牢校企合作根基
合作关系能否长久,取决于合作双方。但我们认为关键在学校。在合作关系确立过程中,我们有时过多关注企业的资质和条件;安置学生专业对口情况;设备、场地工位数是否符合实习就业要求;“师父”的“传、帮、带”作用是否明显;为实习学生提供薪酬情况。但利润最大化仍然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看到,学院是合作的主体,负责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计划,并承担培养任务和管理工作;我们提供人才的技能如何,综合素质如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如何,决定了毕业生在企业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向企业输送高素质合格技能人才是校方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正确处理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就业)的关系。不管是校内教学、校外实习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手段,目的是使学校的教育和企业需求合拍,培养受社会广泛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是学院办学的宗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造各种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投入巨资建设实训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建立各种考核评价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效果。
每次考察,我们都和企业进行面对面座谈,毕业生思想素质如何,技能水平能否适应企业需要,应该加强哪项教学训练,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并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和提炼,作为下一个教学周期整改和强化的重点。这种反馈循环机制的建立,拉近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让校企共育人才向纵深发展。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院的校企合作,也得到黑龙江省劳动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在2007年东北三省校企合作展恰会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迎新亲自组织校企签约仪式,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近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部分企业用工无计划性,制约了“订单式”招生的发展,限制了订单招生的规模。
(二)用工制度不健全。这一点不仅反映在私营企业上,有的大中型企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工人上岗前不进行培训,许多工人无证上岗,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三)劳动保障不到位。很多企业用工,只发基本工资,不给上各种保险,使学生有后顾之忧,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
(四)部分学生择业观念陈旧。有些学生和家长,由于就业观念陈旧,认为国企是铁饭碗,在择业时宁可到国企挣几百元,也不到私企挣几千元。
(五)各专业招生比例失调。部分学生和家长报考专业集中在当下热门专业,缺少前瞻性,造成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部分专业人才匮乏。
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招生政策、就业政策、用工政策、鼓励校企合作。
二是政府应加大劳动用工监管,杜绝无证上岗,企业应自觉执行国家劳动法,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推进“订单式”培训,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学生就业问题。
三是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深入企业搞好调研,制定招生、培训计划,并建立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择优录取,保证生源质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好本领,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篇: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合格人才 新闻稿
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合格人才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加强示范校建设,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我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11月15日下午,我校在1号会议室召开了校企合作洽谈会。我校校企合作相关老师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教学处主任主持。
会上党委书记对我校的整体情况作了介绍,对现阶段示范校建设进行了总结。中水十六局人力资源处主任对我校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给予了肯定,他认为从我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且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同时他也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合作。中水十六局的其他代表也指出了技校生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为我校今后的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比较好的建议。
最后主任作总结发言,指出我校校企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校企合作成员单位创建交流平台。
第三篇:校企合作办学--技能人才培训协议书
编号:
#技工学校
技能人才培训协议书
甲方:
######技工学校 乙方:
#有限公司
#####年#####月
甲方所属 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经营的前提下,派遣学生到乙方实训。乙方根据甲方实训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及时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请企业提供焊工专业的实训场地平米,每年不少于 个的实训岗位。并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辅导老师进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训期间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指定乙方作为学校(校外)技能人才实训中心,并就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内容与形式
1、学生校外实习培训。甲方应乙方或属下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培训。乙方提供实训中心场地和所需工种、需求人数、职业岗位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要求等信息。场地按照有关要求来准备,在乙方指定的车间需挂上校企合作实训心的的牌扁。培训课程方案由双方协商设计,人才培训由甲乙双方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甲方负责理论教学和部分实操课程,乙方提供培训工位及器材,并派出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跟踪教学。
2、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作。乙方根据甲方的需要,作为甲方的实习培训中心,为甲方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实习指导、技能培训和劳动报酬,具体事宜由双方商定。乙方亦可根据甲方的需求,选派优秀的培训师、行业拔尖人才到甲方对其学生进行培训。甲方委派专业教师与乙方共同管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事宜,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3、专业或课程合办。根据甲方的需要,双方合办相应的专业或课程培训。学生管理及理论教学由甲方负责,乙方派人专业实训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二、甲方权利与义务
1、开展专业行情调研,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和乙方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培训人才合作项目,并主动协助指导乙方完成实训任务。
2、根据乙方的需求,甲方组织本校的优秀专业老师为乙方所设的相关专业的教学、培训和培养目标制定工作进行指导,并审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种培训计划。
3、甲方确保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校上学期间发生工伤等意外事故,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保障学生利益。
4、及时向乙方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信息,督促乙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5、优先安置甲方按乙方要求定向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并按《人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当地《劳动合同条例》的相关程序,签订就业协议。
6、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甲方通报,并主动与甲方协商,寻求解决办法。
三、乙方权利与义务
1、主动与甲方接洽、沟通,倾力合作,积极承接并努力完成甲方交付的人才培训项目。
2、根据甲方提出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学生及企业自身需要。
3、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乙方要恪守教学与管理职责,保证人员安全及教学质量。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生人身伤害问题由甲乙双方共同承担。
4、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向乙方通报,并主动与甲方协商,寻求解决办法。
5、为甲方学生提供已所能及的实习、就业便利,同时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优先向乙方推介优秀毕业生或学员,也有权要求甲方为乙方选聘人才提供便利。
四、协议的变更、解除和违约责任
1、经协议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协议内容或解除协议。
2、因国家政策、行业管理调整涉及到本协议内容的,双方应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修改协议的相关条款、内容。
3、因发生不可抗力造成某一方不能履行协议的,该方应在不可抗力发生后五日内书面告知另一方,双方可协商变更或解除协议,相关责任由各自承担。
4、任何一方因违背协议约定的事项而给合作方造成损失 的,违约方应按协议规定给予对方赔偿或补偿。
5、协议双方若有一方违约而造成对方无法履约时,守约方可提出中止协议,双方确认后终止协议。但在协议终止前已开始实施的教育培训项目不受协议终止的影响。
6、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守约方有单方面解除约定或要求对方继续履约的权利,无论守约方作何种选择,违约方均需向守约方赔偿损失。
五、争议的解决
本协议履行中产生争议,各方应本着友好的态度协商解决。
六、附则
1、此协议是建立在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具体截止日期由双方另行议定。若有未尽事宜,双方将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加以解决,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双方基于本协议精神签订的其他项目协议或附件,具有与本协议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字: 日期: 日期:
第四篇: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的就业和企事单位的用人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发愁。对于中职学校的优势就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但如果所学习的技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意义。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些设想。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教;校企合作;技能人才
社会是进步的,时代是发展的,为了适应需求,中职教育闭门造车已经过时,要培养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抢手人才”,得另辟新路,不然中职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窄,目前校企合作正悄然兴起,更有待探索。
一、目前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庆工业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中职学校受到了热捧,中职学校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的.就业水准相对较低.但社会需求大,就业更容易。在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今天.技校生之所以脱颖而出,原因就是中职学生要求工作的门槛低,且具备技能,企业更能“拿来”就用。可如今,中职学校虽拥有这些优势,仍出现招生难的问题。先总结一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可用这句话来代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会,出得去。”进入中职学校门槛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少,受教育少,或是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淘汰出来的差生;让学生被学校留得住和学会技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得去”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关口,也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是我们招生的首要王牌。
近两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开始走下坡路,一个是家长的观念转变,开始走“普高热”,加上国家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中职的收费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负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初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就业,这就丧失了中职教育的一大优势。我认为,以上两个原因只是外部因素,一所职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简单点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同类的优势和品牌。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较快地和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曾经单纯地培养一个技工的方式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应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职教育的成果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肯定,要造什么样的车还得看市场有什么样的需要,正所谓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据调查。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下:
1.能直接带来效能的人才。
2拥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3.忠于企业富有责任心的人才。所谓效能是能够在企业上岗的技术能力,这关乎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生产方向,简言之要融入企业为企业办实事,而这方面只关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础实训是无法获得的。所谓创新,即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新的观念、技术,勇于专研。所谓责任,是要以一个感恩的心,火样的热情爱这个团体,从企业利益出发思考,这与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有关,而这不是上班一两天就能培养起米的,需要学校的启蒙教育。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普高热”、“就业难”等对中职之阻碍,中职教育之路越来越窄,无疑校企合作能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又一契机,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另一创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就业出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校师资力量.再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了设备、场地,及时更新社会信息,使学校不再“封闭”。
四、校企合作的一些设想
学校必须发展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可以进行分班制:普通专业班和企业班(可以以企业名字进行命名)。普通专业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包括基本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就业意识教育,基础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训课)等是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前的岗前教育。企业班是专为某个企业输送人才而开设的班级。学校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社会企业进行考察、选择.对认可的企业把我们学校进行推销,推销自己的特色使其认可,让企业到学校进行考查,合格后,可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门培养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员工。企业从学校的普通专业班进行选人(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双向选择),企业通过面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初步具备所需能力的学生,之后校企双方拟定培养计划、课程,为培养出具有适应企业所需的人才,可将该班选派的老师送入到企业实际培训,感受企业文化,让任课老师思想上有对该企业认识的初步雏形以便于引导学生,培养过程中,可让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实训。参加企业的各种活动甚至拓展,感受文化氛围。对于企业的技术方面培养,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经济实力庞大的企业可以为我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对该班学生提供教学促进手段,(如发奖学金,发补助)等,企业之间的有差距才会使学生有竞争有向往的动力,良性循环,学校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学校为企业管理培养,企业为学校辅助服务,开辟就业出口,校企合作乃社会发展长远之计。
第五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
摘 要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适应能力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理念。依据专业特色,实行“课堂、实验、见习、实习”“四段式”教学方式,其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杆,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能力。
关键词 “四段式”教学方式 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26
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最为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由于国外和国内具体环境的差异,国际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中直接移植应用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①国内高校在这方面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定的办学模式,如工学交替/岗位实习实践的浅层次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校企联合的中层次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人才订单与股份合作等深层全方位合作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适应和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探索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校企合作发展理念下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本学年先后在11版、13版人才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及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完善,将专业方向分为三个方向:酒店方向、景区方向、旅行社方向,并参照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了课程体系,每个方向设置六门课程,使得专业培养方案方向更为细化、针对性更强,课程安排更为合理科学。
在培养方案中,以“高素质+强技能”为教学理念;以“四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三个培养方向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加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课程比重,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利用导游模拟实验室、餐厅、宾馆客房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服务技能培训做起,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教师和同学对其工作流程进行指导评价,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熟练掌握。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渗透与理解,并掌握前厅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及管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积累从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
(2)提高授课质量,完善课程建设。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计划,2015年内本专业所有课程实现了教案、讲义、大纲、课件、试题库的建构。目前,建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3门优质课程: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学。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申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多媒体授课。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多媒体授课时数超过95%,使用效果良好。
(2)邀请国内外名师、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校来我院兼职,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专业特点,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动态教育和讲座。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
(3)积极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开拓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报告、创新思维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稳定教学实践基地
(1)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建设有旅游管理实验室、客房、前厅管理实训室、餐厅管理实训室,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
(2)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平台:成立生态旅游协会,举办第三届导游模拟大赛。
(3)建立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先后与义乌国际大厦、陕西世纪金源大饭店有限责任公司、秦始皇兵马俑景区、华山旅游管委会、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中西国际旅游行社西安分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西安分公司等签订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每年外出专业见习旅行社两次,景区参观2次,大四学生分别第一学期在义乌国际大厦、三亚国际酒店进行集中岗位轮训,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共管的机制,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库,建立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直接与毕业鉴定、实习学分挂钩。②
(4)积极参与地方旅游资源建设。2014年7月中旬,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对全市区旅游资源进行摸底,并以微博、通讯稿件等形式对渭南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以大赛为依托,以项目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1)以学生旅游团队为平台,以“导游大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影响了学习动力不足,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基本从事基层琐碎的管理工作,对学生来说,内心产生失落,如何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是专业培养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生态旅游这个学生团体平台,开展“明日之星”导游模拟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和地方旅游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渭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扩大专业知名度。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建立“渭你而来”微博平台,在渭南旅游网、腾讯网等平台发布每日调研通讯报告,发布景区照片,扩大了渭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吃苦精神受到了旅游局领导的肯定,30名学生被评为旅游资源普查“优秀调研员”。通过该活动,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局的产学研关系,为以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流的教师造就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成败,③因此,师资是影响旅游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旅游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远跟不上旅游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经验表明,对于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加以培养,以丰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考博、在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2人次;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网络在线学习,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鼓励老师在相关企业兼职,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我校做专业讲座,与师生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技能。
2014年7月中旬,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参与渭南市旅游资源普查与调研,在为期20多天的调研摸底中,双方关系融洽,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关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了桥梁。
(2)队伍建设成效;依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了专业建设团队,校内共六人,外聘旅游局专家2人,并对其进行分工,经过一年的工作建设,团队成员职业道德良好、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成果突出,是一支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