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成性考核册2018大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形成性考核册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出现的形式(A)。
A 工厂立法
B 政府立法
C 工厂立法
D 议会立法
2、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B)。
A、法律
B、宪法
C、国际劳工标准
D、国际惯例
3、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B)。
A、传染病歧视
B、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行为障碍歧视
D、视听障碍歧视
4、从教育目的角度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特点是(D)
A、实践性
B、针对性
C、专业性
D、基础性
5、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A)。
A、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B、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C、应当采取口头形式
D、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
6、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B)。
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7、地方总工会具有(C)。P68
A、无独立法人资格
B、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C、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D、受到地方政府领导
8、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
A、企业工会的全体会员
B、参加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代表
C、参与合同讨论到企业职工
D、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9、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B)。
A、150%的工资报酬
B、200%的工资报酬
C、250%的工资报酬
D、300%的工资报酬
10、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工资的支付形式是(A)
A、法定货币
B、实物
C、有价证券
D、购物卡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BCD)。
A、国际劳工委员会
B、国际劳工大会
C、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D、国际劳工局
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ABD)。
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C、劳动法学关系对象
D、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3、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就业特征的有(ABCD)
A、劳动就业到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意愿
C、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D、劳动就业必须使得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
4、公共就业服务包括(ABCD)。P31
A、职业介绍
B、职业指导
C、就业训练
D、社会就业岗位开发服务
5、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有(ABC)。
A.劳动合同期限B.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C.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D、保密事项
6、《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实施在(BCD)。P61
A、固定性到工作岗位上
B、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上
C、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
D、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
7、世界各国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ABCD)。P70
A、机构参与
B、代表参与
C、岗位参与
D、个人参与
8、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ABCD)
A、集体协商到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B、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C、正式进入谈判阶段
D、签订集体合同
9、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ABCD)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补贴)
10、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有(ABC)。P94
A、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D、应债权人请求代扣欠款
三、名词解释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2、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3、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4、职业民主管理: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5、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作报酬。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P18
答:第一,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第二,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的主体,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第三,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所以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2、简述工资的特征。
答:工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第二,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的;第三,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第四,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就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五、论述题
试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P34 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二者即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二者的区别主要有:第一,教育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第二,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而普通教育一特价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第三,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基础和系统性。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六、案例分析题:
2009年3月,初中年赵某离家出走,在某市一家家具厂找到了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期限为一年。家具厂厂长知道赵某只有15岁,于是安排他做一些杂活。赵某工作了6个月后掉出辞职,厂长说要提前辞职就要交纳违约金500元,否则必须要干满约定的期限。
试分析:
1、赵某能够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吗?
2、赵某需要交纳违约金吗?
试着分析:
(1)林某能够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吗?
答:本案件中不能够成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因为李某尚不满16岁,不具有劳动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林某需要缴纳违约金吗?
答:不需要。因为劳动合同本身无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二)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张某于2009年7月份被某食品机械厂招为全民合同制工人,担任厂部技术科化验员。同年10月份试用期满,双方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有关合同条款如下:合同期限满3年,从2009年10月5日起,到2012年10月4日截止;实行每周5天,每天10小时工作制;张某工作岗位为技术科化验员,每月工资2000元;若双方在合同履行中产生纠纷,应当将纠纷交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2010年3月,张某提出每日工作10小时违反了《劳动法》,要求厂房缩短工作时间。厂房认为既然工作时间不合法,就是无效合同,因此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不需要再履行。随后安排他人接替张某工作。张某不服,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某区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经过对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审查,认为劳动合同中到劳动时间条款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应当认定为无效劳动合同,裁决劳动合同无效,种植劳动关系。张某不服,诉至区人民法院。
试分析: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是否有效?
2、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关于工作时间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属无效条款,《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修改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在案中劳动合同约定“每周5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间显然违反了法律规定,所以属于无效条款。
2、我国《劳动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这一规定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如果合同某些无效条款的内容与合同其它内容具有可分性,合同的无效部分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效力;如果无效条款与其他条款其有不可分性,或者当事人约定某合同条款为合同成立生效的必要条款,则该部分无效就会导致整个合同无效。第二,如果合同目的违法,或根据交易习惯或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剩余部分合同内容的效力对当事人已无意义或不公平合理时,合同应全部确认为无效。具体到本案,工作时间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其余条款合法,该不合法的条款不影响其余条款效力,同时,造成工作时间条款约定无效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而不在于劳动者,既然其余条款均符合国家法律规定,除将工作时间的条款改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外,其余条条款仍须继续执行,该劳动合同仍为有效合同,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处理不正确,应予更正。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
A、50小时
B、45小时
C、44小时
D、40小时
2、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A)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是(D)。
A、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劳动过程中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C、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过程
D、劳动过程
4、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般死亡事故从死亡人数上看是指(A)。
A、3人以下
B、3人以上10人以下
C、10人以上30人以下
D、30人以上
5、某女职工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产假应不少于(C)。
A、75天
B、90天
C、113天
D120天
6、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残疾人就业实行(D)的方针 P145-146
A、集中就业
B 分散就业
C 国家安排
D 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
7、根据《劳动法》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设置(A)。
A、劳动检查机构
B、劳动督察机构
C、劳动监察机构
D、劳动检察机构
8、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劳动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检查时,应当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并不得少于(A)。
A、2人
B、3人
C、4人
D、5人
9、劳动争议一般由(D)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A、劳动合同签订地
B、用人单位注册地
C、劳动者所在地
D、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
10、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预先支付劳动者部分工资或者医疗费用的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A)P188
A、不予受理
B、应予受理
C、驳回起诉
D、告知其按照普通民事争议起诉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上所指的工作时间包括(ABC)。
A、职业培训时间 B、停工待料的时间
C、女职工哺乳婴儿时间 D、用于上班的交通时间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企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不受限制的情形是(BCD)P108
A、企业为了完成紧急生产经营需要,经与职工协商同意 B、发生重大事故,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需紧急处理的
C、交通运输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的、D、发生地震、洪水,需紧急救援的
3、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与职业安全卫生有关的特定义务有(ABCD)。P113-114
A、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B、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及劳动者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C、按规定提供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条件
D、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下列各选项中有关职业健康检查的阐述正确的有(AD)。
A、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B、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C、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D、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的有(ABD)。
A、女职工 B、未成年工 C、农民工 D、残疾劳动者
6、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ABCD)。
P143
A、履行审批手续 B、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保障其身心健康 D、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7、劳动保障监察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P152
A、法定性 B、行政性 C、专门性
D、唯一性
8、根据对劳动法进行监督的主体不同,社会监督一般包括(BCD)P157-158
A、执法部门的监督 B、普通群众的监督 C、群众组织的监督 D、报刊等传媒监督
9、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ACD)
A、人民法院
B、企业工会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0、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的说法正确的有(ABD)P179
A、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
B、劳务派遣关系中,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劳动争议的,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为当事人
C、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为仲裁当事人
D、利害关系人可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三、名词解释题:
1、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2、职业安全卫生:又称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它是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3、特殊群体劳动保护: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身份特征及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权益方面给他们的特别法律保障。
4、劳动保障监察:即对劳动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5、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或争议。
四、简答题
1、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
答: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
答:(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五、论述题
试述《劳动调解仲裁法》中规定的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 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 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六、案例分析题:
李某于2007年6月在某市化学纤维厂工作。2009年8月突然病倒,被送疗养院治疗,2009年11月再次发病。同年12月,某市化纤厂将其调入某市仪表厂,档案中没有患职业病的记载。2011年8月,李某丧失劳动能力,医院确认为“三硫化碳中毒后遗症”。2011年12月,李某在某化纤厂补办了职业病有关手续。现在某仪表厂虽然承认李某有职业病,但晋升工资时将李某列入病假之列不给晋升工资。2009年至2011年三次住院不给报销医疗费,2011年停发了李某的保健费。2013年5月李某申诉到仲裁委员会,请求享受职业病有关待遇,补发2011年至今的工资差额、补报医疗费、保健费等。试分析:
李某的前后两个用人单位谁应该对其患职业病承担责任?
答:李某在化学纤维厂工作时接触过有害气体,并经医院证明,其职业病应确定为形成于化学纤维厂。化学纤维厂将李某调出时,档案里未作从事有害作业记载,也没为其进行健康检查。《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其所在单位必须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变动工作单位时,事先须经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材料装入健康档案;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由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商处理,双方商妥后方可办理调转手续,并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移交新单位。据此,化学纤维厂应承担李某患职业病的责任,而仪表厂对李某的职业病没有过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B)P200
A、仅仅是企业工会到会员
B、全体社会成员
C、仅仅是已经就业的人员
D、国家公务员
2、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A)。P198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根据我国现行制度,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一般不得低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C)。P214-215
A、5% B、10%
C、20%
D、25%
4、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B)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P216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A)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P240
A、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B、上年度人均纯收入
C、上年度人均消费性支出
D、平均收入
6、根据廉租房保障办法的规定,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D)等相结合的方式。P252
A、实物补贴
B、租金补贴
C、经济适用房
D、实物配租
7、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及民航班机时,享受减收正常票价(C)的优待。P260
A、20%
B、30%
C、50%
D、80%
8、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先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先标准不低于当地(D)。P260
A、公务员工资水平
B、最低工资标准
C、上年度人均纯收入水平
D、平均生活水平
9、我国当前法定职业福利有(A)。A、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
B、开办托儿所
C、为职工办理上下班车
D、实行探亲假制度
10、《义务教育法》规定,除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外,凡年满(B)的儿童,不分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应当往常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A、5周岁
B、6周岁
C、7周岁
D、8周岁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特征有(AB)。P196
A、强制性 B、社会性
C、福利性
D、互助性
2、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多样化格局,其模式主要有(BCD)。P205
A、综合模式
B、平行模式
C、母子模式
D、混合模式
3、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有(ABC)。
A、个人缴费 B、用人单位缴费 C、政府补贴
D、保险金的收入和罚款
4、我国确立的养老保险结构是(ABC)P213-214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C、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D、社会集资养老保险
5、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有(AB)
A、国家财政拨款
B、社会捐助
C、营利性活动
D、企业投资
6、自然灾害求助工作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BCD)P244
A、以人为本
B、政府主导和分级管理
C、社会互助
D、灾民自救
7、下列人员属于《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的抚恤优待对象的是(ABCD)P257
A、现役军人及其家属
B、病故军人遗属
C、因公牺牲军人遗属
D、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8、退出现役的军人包括(ABCD)。P262
A、转业的军官
B、复员的士官
C、复员的志愿兵
D、退伍的义务兵
9、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相比较,其特征有(BCD)。P268
A、社会福利具有强制性
B、社会福利的范围具有普遍性
C、社会福利的目的具有公平性
D、社会福利具有政府主导性
10、我国的公共教育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P270
A、普及义务教育
B、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C、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
D、实行学生假期购票优惠制度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的说,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保障职能机构和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总称。
2、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拽劳动者因年老或者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因受自然灾害和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由国家或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保护人民利益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的人及其家属通过优待、抚恤和安置,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其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的社会性。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是为了社会利益,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2)权利主体的普遍性。社会保障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地、平等地享有。3)义务主体的社会化。社会保障立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义务主体是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三方,以此将义务分散到社会,共同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2、简述社会优抚的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优抚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针对特殊的对象实行的优待和抚恤。具体来讲,社会优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社会优抚的身份有限定性。优待的对象是现役军人(也包括武装警察)及其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抚恤的对象包括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病故军人的家属和残疾军人。2)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综合运用各种保障措施,肩负起全面保障的责任。3)社会优抚的待遇优厚。社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专款专用于特殊保障对象。4)社会优抚的实施相对规范。
五、论述题
试述工伤保险的特点
答:工伤保险具有以下特点: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工伤保险作为抗御职业危害的保险制度适用于所有职工,任何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或遭遇职业疾病,都应毫无例外地获得工伤保险待遇;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工伤保险是基于对工伤职工的赔偿责任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作事故伤残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六、案例分析题
赵某于2006年3月进入某企业工作,自工作时起,该企业一直为赵某缴纳失业保险费。2010年3月,企业因为效益下降,该企业停止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2011年5月,该企业破产倒闭,赵某因此失业,并且办理了失业登记。
试分析
1、赵某是否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2、赵某最多能领取多长时间的失业保险金?
3、赵某如果在失业期间死亡,是否终止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
答:
1、赵某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为: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2、赵某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的时间为12个月。《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赵某所在企业前后总共为李某缴了四年的失业保险费,因此最长领取期限为12个月。
3、赵某如果在失业期间死亡,仍可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根据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支出项目包括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因此,尽管赵某死亡,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仍享受相应的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
第二篇: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P3)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P4)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旧教材P5~6)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P6)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P8~9)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P10~11)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按:应是“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P13)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18)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P31)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P21)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P33)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P36)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P37)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P40)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P43)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5×5=25分)
1.社会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P7)
2.就业关联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P12)
3.普遍保障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P12)
4.储蓄保险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账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照规定将各账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P12~13)
5.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P16)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P20)
A、社会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B、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乡村“五保”制度等
C、社会福利——全民保健、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D、军人保障——军人社会保障、军人抚恤、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福利、军属优待。E、其他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住房公积金等 或者答: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P21)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发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3.简述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P21~22)
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P22)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
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P23~24)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3.充分就业化,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2.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P42~5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
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 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 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4)恢复时期(1976—1986)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 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P42~43)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P49~5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1×29=29分)
1.(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旧P37)(P55)
2.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P53)
3.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P53)
4.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P55)
5.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P55~56)6.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P59)
7.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P62)
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P67~68)
9.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84)
10.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P95)
1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P104)12.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多达(300)多种,有
(七)大类。(P112)
13.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保障的(普遍化)和制度的(多元化)。(P123)
14.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统帐结合”的改革,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P125)
按:旧版本次作业的填空题共15题,其中第14题为:“俄罗斯实行养老金和(物价水平)挂钩。”新版的第14题在旧版中为第15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3=18分)
1.社会保障基金——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P55)
2.社会保障分配——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P53)
3.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是社会保险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P67)
三、简答题(每题8分 8×3=24分)
1.简述社会保障有关的再分配关系(P53~55)(1)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2)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3)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5)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P55)(1)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2)企业(用人单位)按制度规定的交费(3)个人的交费
(4)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存和增值(5)国内外各界的社会保障捐赠
3.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P69)(1)银行存款(2)信托存款(3)不动产投资
(4)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5)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四、论述题(29分)
答题要点:(1)属何种保障类型?(2)社保体系的构成(3)基本特点(4)积极作用与存在问题 1.试比较英国、德国、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16分)答: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包括的项目有40多种,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津贴补助包括:儿童津贴、孀妇津贴、住房补贴、免费教育。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国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补贴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实施这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障的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大加重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②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③两德统一后,东西部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保障待遇水平及组织管理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具体内容:①保障对象:凡受雇雇员,其月收入在800新元以上者,一律参加公积金;雇主及个体经营者也一律参加;②缴费办法:雇主和雇员均按一定比例缴交公积金;③公积金安排: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帐户: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储蓄帐户,用途各不相同,不得串支。与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新加坡没有对失业问题的公积金的安排,政府对失业者的唯一帮助,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在国家财政没有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使人民有了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其次是在促进新加坡经济以每年平均10%的增长速度递增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保障累积基金的增值;第三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臭味相投性,克服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分依赖心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在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即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能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其提供的保障水平参差不一,差距悬殊,特别是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第三,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同时,人们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变现将有相当的风险。第四,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人民储蓄的可能性。2.试比较瑞典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3分)答: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由子女津贴、免费教育、老人福利和住房补贴组成)、社会救助。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其积极效果有:①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③经济和社会稳定。但其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并必然导致国家承担过多,包袱过重,引发“瑞典病”:①公共福利支出膨胀;②税负过重;③高通货膨胀。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老年、残疾、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其特点有:①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②资金来源多渠道;③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④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了全体美国公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阶段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费用支出日益庞大,加上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压力,政府在这方面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继而不得不推行赤字财政。第二,社会保障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征税,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简答要点:
1.瑞典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美国实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多样化和全面性特点。具体表现在:(1)社会保障内容丰富,项目繁多(300多种、七大类),但保障程度不高;(2)资金来源多渠道;(3)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4)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2.瑞典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渠道较多。3.瑞典的社会保障水平高,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4.美国的福利支出膨胀问题不及瑞典的严重。
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1×33=33分)
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P138)
2.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P153)3.1993年6月1日,我国(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P156)
4.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包括(养老)、(残疾)、(遗属)、(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七大块保险内容。(旧教材P142)(P180)
5.一般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以(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为标志。(P185)6.养老保险的四种类型是:(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P188~190)
7.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P197)
8.“文革”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为(“企业保险”)。(P198)
9.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范围内进行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P199)10.我国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会合)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个人账户”概念,标志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创新。(P201)
11.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摸索。(P218)
12.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项目,始建于(德国),后迅速向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进。(P236)13.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P236)14.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P248)
15.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P248)按:旧版本次作业的填空题共16题,其中第2题为:“我国扶贫解困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者的(量(数量))和(度(贫困程度))”(详见教材P141,147)。新版中填空题2-15题在旧版中为3—16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 4×4=16分)
1.社会救助——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P137)
或答:社会救助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P18)
2.贫困线——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法,以社会成员为购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获得或花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所确定的一条具有法律参照意义的标准线。(P141)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3.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国家有关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P181)
4.医疗社会保险——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P228)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5=30分)1.简述社会救助的对象(P139-140)(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3)城乡贫困者
2.简述确定贫困线的几种方法(P141-143)
(1)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食物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绝对贫困家庭。
(2)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3)市场菜篮子方法。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
(4)生活形态式方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援助。
3.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P181)
(1)推行保险立法化(2)筹资渠道多元化(3)享受待遇标准化 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P183~184)
(1)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强化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养老从家庭代际反哺方式转向自我保障。
(3)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 或答:在当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具有特别重要和现实的作用。4.简述医疗保险的特征(P228~229)(1)主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保障(2)保障的手段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涉及的关系较复杂 或答:医疗社会保险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
(4)(社会效应)见效较慢 或答: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否成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反映出来。5.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P243~246)
(1)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2)城镇的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
(3)城镇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实施免费医疗的制度。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论述题(21分)
1.论述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10分)(旧教材P168-172)
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原因是: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二是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三是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制发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义务人,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申报制度,并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程序进行了规范。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的办法。
只要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加强社会保险组织管理及在适当的时候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按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的答案,本题的答题提纲是:
(1)存在问题及原因(2)解决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基本内容与重点(3)解决问题的重点及前景 2.论述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和改革。(11分)(P246~255)(1)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①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的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现象并存。卫生资源畸形分布,大中城市及一些行业企业卫生资源过剩,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
②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③单位办医疗带来不少弊病,如:医疗费用缺乏统筹互济,违背了医疗社会保险的原则和初衷;单位间医疗负担畸轻畸重,单位间医疗负担苦乐不均,一些单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报销,因而处于虚空的状态;单位办医疗人为地设置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行业职业壁垒,„„
(2)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4年起进行了试探性改革。当年开始了部分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的改革的要点:通过职工个人部分承担医疗费的办法,增加个人的费用意识,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势头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1994年国务院选择镇江、九江作为医疗保险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从1995年起进行了劳保、公费医疗保险的综合改革。1996年国务院召开镇江会议,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确立的“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改革思路,我国建立起了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核心、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方针。
一个目标: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两个核心: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医疗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费用分担制尤其是强制个人承担责任 三项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此后,国家还批准实放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性文件。
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各单位分散管理、企业负担或轻或重、职工医疗待遇有好有坏等问题,从而确立了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体系。
但是改革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等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如: ①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③医疗体制改革的缺陷,导致“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 ④市场失灵问题在政府缺位情况下没有得到很好矫正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四
一、填空题(每空1分,1×35=35分)
1.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P299)
2.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建于(1955),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则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P300,302)3.我国传统工伤保险的主要不足是:一是(覆盖范围窄);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P317~318)
4.按造成失业的原因,可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P261)
5.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仔细分析了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他认为失业有三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非自愿失业),而正是(非自愿失业),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失业。(P263)
6.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P266)
7.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1999年1月20日颁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完备的一项失业保险法规。(P281,P283,P288)
8.“下岗”这个概念是(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大量职工下岗问题,我国劳动部门就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P286,P286)
9.社会福利的特征有: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内容的(福利性)、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P332~333)
10.世界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P337)11.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65)
12.我国优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优抚安置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旧教材P286)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5=30分)
1.生育社会保险——妇女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P297)2.工伤社会保险——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P308~309)
3.失业——(P260)
广义的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狭义的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应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4.失业社会保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P266 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P332)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4=24分)1.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P298~299)
(1)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 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2)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
(3)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看,是“小”险,从保险的支付期限看,是“短”险,从承担的重大责任看,“重”险。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P309)(1)实施范围最广(2)保障性最强(3)待遇相对优厚(4)给付条件最宽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3.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P265~266)(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 大量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4.简述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P266~274)(1)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
(2)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条件和待遇(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5.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P335~336)(1)社会津贴(2)职业福利(3)社会福利设施(4)社区服务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1.试述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P318~319)
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而来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了对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8年劳动部制定改革方案,于1989年在海南的海口市、辽宁的锦州市、广东的东莞市等地进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适当调整工伤保险的待遇等方面的试点改革
1996年8月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沿用40年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办法》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统一评残标准,统一工伤待遇,实行工伤医疗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这些规定对工伤保险由变“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伤残、死亡待遇偏低等问题。
由于《试行办法》毕竟只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过窄,工伤保险层次过低,工伤保险基金不能调剂,抗风险能力较弱,各地区实行工伤保险的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权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从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按:这是依据新教材所作的参考答案。下面的参考答案来自《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我国在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扩大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2)统一评残标准(3)实行工伤医疗期(4)统一工伤待遇
(5)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
(6)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2.试述社会优抚和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P 368~376)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待制度和抚恤制度两项(1)优待制度(社会优待)主要包括: ①生活优待(P372)②医疗优待(374)
③交通及其他优待(P374~375)(2)抚恤制度主要包括 ①死亡抚恤(369~370)
死亡抚恤的分类(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及确定标准,一次性抚恤(具有褒扬和和社会补偿性质)和定期抚恤(具有社会救助性质)
②伤残抚恤(370~372)
伤残类别(因战、因公、因病),伤残等级(由重到轻分为1级到10级),享受抚恤待遇的条件,.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抚恤金标准
2)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军人伤亡保险(P375)
②军人退役医疗保险(P375~376)
③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P376)
按:旧版作业中论述题第2题是:
试述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284~287)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优待 ②社会抚恤 ③离退休保障 ④安置保障(2)我国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特点: ①优抚安置保障内容的综合性 ②优抚安置保障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 ③优抚安置保障手段的计划性
④优抚安置保障目标的双重性(经济的色彩与政治的色彩相结合,既是经济意义上的目标,又是政治意义上的目标)
第三篇: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
劳动法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出现的形式(C)
A、工会立法
B、政府立法 C、工厂立法 D、议会立法
2、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于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统(A)中独立出来的。
A、民法 B、经济法 C、行政法 D、社会保障法
3、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D)。
A、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4、劳动合同解除时的经济补偿金,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A)工资的标准支付。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5、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B)。
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6、《集体合同规定》第11条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D)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A、1年 B、2年
C、3年 D、5年
7、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够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B)的工资报酬 A、150%
B、200%
C、250%
D、300%
8、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节日不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节假日的是(D)。A、中秋节 B、元旦
C、国际劳动节
D、解放军建军节
9、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包括(D)。
A、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劳动过程去除加班加点过程 C、劳动过程及其他相关过程
D、劳动过程
10、我国《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C)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A、第二级
B、第三级
C、第四级
D、第五级
二、多项选择题
1、狭义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是指(ACD)。
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宪章 C、国际劳工公约 D、国际劳动建议书
2、下列关于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D)。A、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可能既是财产关系,也是人身关系。
B、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同,但是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C、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但是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D、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3、我国目前的职业培训的种类主要由(ABCD)
A、学校教育和培训 B、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 C、劳动预备制度培训 D、学徒培训
4、下列各项义务中属于劳动派遣法律关系中用工单位义务的是(ABCD)。A、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B、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C、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D、不得向北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并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5、根据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同,可以划分为(CD)。
A、一揽子合同
B、专门合同 C、自由合同 D、强制合同
6、津贴的具体作用有(AD)。
A、补偿作用 B、激励作用
C、自由合同
D、强制合同
7、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有(ABC)。A、用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当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D、应债权人请求代扣欠款
8、我国现行的工时制度形式有(ABCD)。
A、标准工时制 B、计件工时制 C、缩短工时制 D、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
9、我国《劳动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BD)。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验收
D、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0、对妇女生理机能变化工程中的保护过程包括(ABCD)。A、经期保护 B、孕期保护
C、产期保护
D、哺乳期保护
三、名词解释
1、广义的劳动法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3、公平就业
答:就是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4、劳动合同
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5、非全日制用工
答: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统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2、简述政府促进劳动就业的职责有哪些? 答:(1)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2)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3)国家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4)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五、论述题
试论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1)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2)内容如下:1)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
张某于2006年7月被某食品机械厂招收为全民所有制工人,担任厂部技术科化验员。同年10月份试用期满后,双方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有关合同条款如下:合同期限3年,从2006年10月5日起,到2009年10月4截止;实行每周5天,每天工作10小时;张某工作岗位为技术科化验员;每月工资1000元;若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应当将纠纷交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2007年3月,张某提出每日工作10小时违反了《劳动法》,要求厂房缩短劳动时间。厂房认为既然工作时间不合法,那就是无效合同。因此,不需要履行劳动合同。厂方认为既然工作时间不合法,就是无效合同,因此不需要再履行。随后安排他人接替张某工作。张某不服,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经过对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审查,认为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时间条款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应但认定为无效劳动合同,裁决劳动合同无效,终止劳动关系。张某不服,诉讼到人民法院。试分析: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是否有效? 答:张某与某是拼接鞋厂关于工作时间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当属于条款。《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修改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本案中劳动合同约定“每周5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间显然违反了法律规定,所以属于无效条款。
(2)我国《劳动法》第18条第二款规定,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门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具体到本案件中,工作时间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其余条款合法,该不合法的条款不影响其余条款效力;同时,造成工作时间条款约定无效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不是劳动者。既然其余条款均符合国家法律规定,除将工作时间的条款需要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执行外,其余条款仍然需要继续执行。该劳动合同仍然为有效合同,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处理不正确,应当予以更正。
劳动法学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A)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C)。
A、国际劳工标准
B、国际惯例
C、宪法
D、法律
3、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B)。
A、传染病歧视
B、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行为障碍歧视 D、视听障碍歧视
4、下列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关系双方约定试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够超过10天 B、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够超过1个月 C、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够超过2个月 D、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5、我国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至少(A)。
A、每半年召开一次 B、每半年召开两次
C、每一年召开一次
D、经常召开
6、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C)。
A、高温补贴
B、科研津贴
C、婚丧假工资
D、奖金
7、凡是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A)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遗弃,又不能够在公休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A、1年
B、2年
C、3年
D、4年
8、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C)。A、1年
B、2年
C、3年
D、5年
9、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后应当建立档案。档案材料应当至少保存(C)。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0、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D)担任。
A、工会成员
B、企业代表
C、职工代表
D、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的调整一般包括(CD)。
A、雇佣关系
B、就业关系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2、劳动法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CD)。
A、工资法
B、工时与休假法
C、劳动合同法
D、集体合同法。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就业服务(ABCD)。A、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B、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C、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D、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4、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当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且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时,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情况有(AC)。A、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B、提前6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C、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D、额外支付劳动者两个月工资。
5、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ABCD)。A、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B、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C、正式进行谈判阶段; D、签订集体合同。
6、以下关于职工加班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
A、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2小时; B、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
C、劳动者每月加班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 D、用人要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
7、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按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ABD)。A、安排工作岗位之前; B、工作满一年 C、工作满二年
D、年满十八周岁,距前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8、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分为哪几种?(ABCD)。A、一般事故;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9、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CD)。A、养老保险费 B、失业保险费 C、生育保险费
D、工伤保险费。
10、对下列各项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庭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裁决先予执行的是(ACD)。
A、追索劳动报酬
B、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C、追索工伤医疗费金
D、追索经济补偿或者补偿金
三、名词解释
1、集体协商 答:也就是用人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且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最低工资
答: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的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3、延长工作时间
答:根据法律的规定,在标准工作时间之外演唱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4、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答: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5、职业病
答: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为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四、简答题
1、简述工会法的特点。答:(1)调整工会关系,体现国家意志;(2)工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义务;(3)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4)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5)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2、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
答:根据国务院的规定,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五、论述题
试述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特别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这一必然联系和互助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工作时间制度的改革,间接实现工资合理化改革目标。
2、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人、物、时间为基本要素,工作时间构成了正常劳动秩序的基本前提。
3、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通过工作时间的立法,不仅使劳动者的休息权有了具体的尺度,而且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和政治进步的标志。
4、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就业,工作时间除了在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工作时间标准调节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
王某于2008年4月2日与某制造厂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报酬每月2000元,有关责任的约定是,若一方是因为工作失职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你是的,乙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008年4月21日,在一次完成检修任务时候,由于王某的擅离岗位给某厂造成了1万元的经济损失。厂方以“工作严重失职”为理由,决定由王某承担赔偿责任,并且于2008年5月到8日每个月从王某的工资中扣除600元,用于赔偿损失。王某认为工厂每月扣除的工资过高,对此处罚不服,提请劳动仲裁机构予以仲裁。试着分析:
(1)某制造厂是否可以扣除王某的工资?
答:可以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2)王某认为某厂扣除其工资过高是否有法律根据? 答:由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规定,每月扣除的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3)此案件应当如何处理?
答:应当按照每月最高限额的20%,也就是400元扣除,多扣除的部分退还。
劳动法学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是以(C)的形式出现的。
A、工会立法
B、政府立法
C、工厂立法
D、议会立法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A)
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
3、下列各项中关于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B、岗位设置的目地就是促进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C、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兼具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特征 D、国家对安排在公益性岗位的人员给与岗位补贴
4、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按(B)计酬。
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5、地方总工会具有(C)。
A、无独立法人资格
B、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C、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D、受到地方政府领导
6、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的是(C)A、高温补贴 B、、科研津贴
C、婚、丧假工资
D、奖金
7、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形有(A
A、养老保险费
B、工会会费
C、希望工程捐款
D、救灾捐款
8、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A)。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9、某女职工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产假应不少于(C)天。
A、75天
B、90天
C、105天
D、120天
10、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由(D)
A、由国家财政拨款缴纳
B、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 C、全部由劳动者个人缴纳
D、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CD)。A、雇佣关系
B、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就业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2、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ABC)。A、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B、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C、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D、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3、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规定,我国实行劳动就业的方针(ABC)。A、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劳动法有规定的调整方法
4、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ACD)A、在试用期内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B、劳动者经过培训仍然不能胜任工作
C、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D、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5、《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实施在(BCD)A、固定性
B、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上 C、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 D、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
6、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有(ABC)。A、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D、应当债权人请求代扣欠款
7、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企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不受限制的是(BCD)。A、企业为了完成紧急生产精英需要,经过与职工协商同意 B、发生重大事故,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需紧急处理的; C、交通运输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的 D、发生地震、洪水,需紧急救援的。
8、在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中,劳动者的权利主要有(ABCD)。A、获得各项保护条件和保护待遇的权利
B、拒绝危险作业权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C、知情权
D、监督安全权。
9、针对劳动违法行为的监察程序主要有(ABC)。A、立案
B、调查
C、处理
D、回访
10、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包括(ACD)。A、人民法院 B、企业工会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三、名词解释
1、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3、职工福利: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4、劳动法监督检查:是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5、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劳动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1)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的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2)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
2、简述工会在进行劳动法律监督时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答:(1)知情权;(2)独立调查权;(3)要求建议权;(4)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权;
(5)参与事故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权;(6)支持举报控告权;(7)舆论监督权。
五、论述题
试比较职工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答:(1)工资是劳动者当期劳动的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以往所提供劳动的补偿,主要是按照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进行分配的;职工福利,虽然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前提,但是不要求劳动量对等,而是按照需要和可能的原则进行分配,因此职工福利是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形式。(2)工资由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职工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社会保险待遇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有关社会服务机构以货币、服务等方式给付,仅仅货币部门由享受着自由支配;职工福利主要由行业或者单位以兴办公用设施、提供集体服务等形式给付,仅仅发给职工个人的补贴、实物才可以由享受者自由支配。
六、案例分析题
2007年5月某木材厂招手了农民合同工50名,并且与之签订了2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履行期,该木材厂声称生产任务中,要求50名工人连续加班,周末和节假日都不让休息,工人要求支付加班工资,木材厂却以按日工资制为理由拒绝发放节假日加班费。2008年7月,木财产提前与50名工人解除合同,并未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人对此表示不满,推选陈某、张某作为代表,于2008年8月12日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且递交了申诉书。该仲裁委员会在2008年8月20日做出决定,予以受理,同时指定仲裁员李某独任审理。经过调解,双方没有达成协议,该仲裁委员会于2008年10月26日作出裁决,裁定木材厂应当支付拖欠的加班费及经济补偿金。试着分析:本案件中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程序是否存在问题?请分别指出并且说明法律依据。答:
(1)该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诉书8日后才做出受理决定,违反了法律规定。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2)本案件中,仲裁委员会指定李某独任审理,没有组成仲裁庭,违反这一程序法的要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审理首席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此案件属于集体劳动争议,应当由3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
(3)本案件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用了67日才结束案件的审理,不仅超过了法律规定的45日的期限,也超过了可以延期的最长期限,因此,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审结。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结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5×5=25分)
1.社会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P7)
2.就业关联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P12)
3.普遍保障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P12)
4.储蓄保险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账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照规定将各账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P12~13)
5.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P16)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P20)
A、社会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B、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乡村“五保”制度等
C、社会福利——全民保健、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D、军人保障——军人社会保障、军人抚恤、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福利、军属优待。E、其他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住房公积金等 或者答: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P21)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发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3.简述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P21~22)
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P22)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
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P23~24)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3.充分就业化,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2.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P42~5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 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 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4)恢复时期(1976—1986)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 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P42~43)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P49~5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二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3=18分)
1.社会保障基金——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P55)
2.社会保障分配——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P53)
3.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是社会保险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P67)
三、简答题(每题8分 8×3=24分)
1.简述社会保障有关的再分配关系(P53~55)(1)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2)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3)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4)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5)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
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P55)(1)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2)企业(用人单位)按制度规定的交费(3)个人的交费
(4)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存和增值(5)国内外各界的社会保障捐赠
3.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P69)(1)银行存款(2)信托存款(3)不动产投资
(4)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5)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四、论述题(29分)
答题要点:(1)属何种保障类型?(2)社保体系的构成(3)基本特点(4)积极作用与存在问题
1.试比较英国、德国、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16分)答: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包括的项目有40多种,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津贴补助包括:儿童津贴、孀妇津贴、住房补贴、免费教育。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国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补贴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实施这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障的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大加重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②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③两德统一后,东西部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保障待遇水平及组织管理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具体内容:①保障对象:凡受雇雇员,其月收入在800新元以上者,一律参加公积金;雇主及个体经营者也一律参加;②缴费办法:雇主和雇员均按一定比例缴交公积金;③公积金安排: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帐户: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储蓄帐户,用途各不相同,不得串支。与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新加坡没有对失业问题的公积金的安排,政府对失业者的唯一帮助,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在国家财政没有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使人民有了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其次是在促进新加坡经济以每年平均10%的增长速度递增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保障累积基金的增值;第三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臭味相投性,克服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分依赖心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在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即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能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其提供的保障水平参差不一,差距悬殊,特别是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第三,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同时,人们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变现将有相当的风险。第四,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人民储蓄的可能性。
2.试比较瑞典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3分)答: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由子女津贴、免费教育、老人福利和住房补贴组成)、社会救助。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其积极效果有:①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③经济和社会稳定。但其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并必然导致国家承担过多,包袱过重,引发“瑞典病”:①公共福利支出膨胀;②税负过重;③高通货膨胀。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老年、残疾、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其特点有:①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②资金来源多渠道;③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④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了全体美国公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阶段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费用支出日益庞大,加上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压力,政府在这方面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继而不得不推行赤字财政。第二,社会保障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征税,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简答要点:
1.瑞典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美国实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多样化和全面性特点。具体表现在:(1)社会保障内容丰富,项目繁多(300多种、七大类),但保障程度不高;(2)资金来源多渠道;(3)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4)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2.瑞典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渠道较多。
3.瑞典的社会保障水平高,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4.美国的福利支出膨胀问题不及瑞典的严重。
作业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 4×4=16分)
1.社会救助——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P137)
或答:社会救助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P18)
2.贫困线——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法,以社会成员为购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获得或花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所确定的一条具有法律参照意义的标准线。(P141)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3.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国家有关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P181)
4.医疗社会保险——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P228)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5=30分)1.简述社会救助的对象(P139-140)(1)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
(2)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3)城乡贫困者
2.简述确定贫困线的几种方法(P141-143)
(1)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食物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绝对贫困家庭。
(2)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3)市场菜篮子方法。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
(4)生活形态式方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援助。
3.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P181)
(1)推行保险立法化(2)筹资渠道多元化(3)享受待遇标准化 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P183~184)
(1)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强化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养老从家庭代际反哺方式转向自我保障。
(3)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 或答:在当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具有特别重要和现实的作用。4.简述医疗保险的特征(P228~229)(1)主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保障
(2)保障的手段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涉及的关系较复杂 或答:医疗社会保险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
(4)(社会效应)见效较慢 或答: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否成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反映出来。5.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P243~246)(1)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
(2)城镇的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
(3)城镇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实施免费医疗的制度。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论述题(21分)
1.论述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10分)(旧教材P168-172)
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原因是: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二是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三是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
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制发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义务人,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申报制度,并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程序进行了规范。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的办法。
只要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加强社会保险组织管理及在适当的时候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按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的答案,本题的答题提纲是:
(1)存在问题及原因(2)解决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基本内容与重点(3)解决问题的重点及前景 2.论述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和改革。(11分)(P246~255)(1)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①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的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现象并存。卫生资源畸形分布,大中城市及一些行业企业卫生资源过剩,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
②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③单位办医疗带来不少弊病,如:医疗费用缺乏统筹互济,违背了医疗社会保险的原则和初衷;单位间医疗负担畸轻畸重,单位间医疗负担苦乐不均,一些单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报销,因而处于虚空的状态;单位办医疗人为地设置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行业职业壁垒,„„
(2)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4年起进行了试探性改革。当年开始了部分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的改革的要点:通过职工个人部分承担医疗费的办法,增加个人的费用意识,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势头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1994年国务院选择镇江、九江作为医疗保险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从1995年起进行了劳保、公费医疗保险的综合改革。
1996年国务院召开镇江会议,部署扩大试点工作。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确立的“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改革思路,我国建立起了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核心、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方针。
一个目标: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两个核心: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医疗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费用分担制尤其是强制个人承担责任
三项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此后,国家还批准实放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性文件。
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各单位分散管理、企业负担或轻或重、职工医疗待遇有好有坏等问题,从而确立了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改革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等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如: ①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③医疗体制改革的缺陷,导致“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 ④市场失灵问题在政府缺位情况下没有得到很好矫正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作业四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 6×5=30分)
1.生育社会保险——妇女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P297)
2.工伤社会保险——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P308~309)
3.失业——(P260)
广义的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狭义的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应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4.失业社会保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P266
5.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P332)
三、简答题(每题6分 6×4=24分)
1.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P298~299)
(1)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 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2)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
(3)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看,是“小”险,从保险的支付期限看,是“短”险,从承担的重大责任看,“重”险。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P309)(1)实施范围最广(2)保障性最强(3)待遇相对优厚(4)给付条件最宽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3.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P265~266)
(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 大量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4.简述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P266~274)(1)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
(2)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条件和待遇(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5.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P335~336)(1)社会津贴(2)职业福利(3)社会福利设施(4)社区服务
四、论述题(每题10分 10×2=20分)
1.试述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P318~319)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而来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了对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8年劳动部制定改革方案,于1989年在海南的海口市、辽宁的锦州市、广东的东莞市等地进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适当调整工伤保险的待遇等方面的试点改革
1996年8月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沿用40年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办法》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统一评残标准,统一工伤待遇,实行工伤医疗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这些规定对工伤保险由变“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伤残、死亡待遇偏低等问题。
由于《试行办法》毕竟只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过窄,工伤保险层次过低,工伤保险基金不能调剂,抗风险能力较弱,各地区实行工伤保险的差异很大。
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权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从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按:这是依据新教材所作的参考答案。下面的参考答案来自《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我国在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扩大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2)统一评残标准(3)实行工伤医疗期(4)统一工伤待遇
(5)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
(6)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2.试述社会优抚和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P 368~376)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待制度和抚恤制度两项(1)优待制度(社会优待)主要包括: ①生活优待(P372)②医疗优待(374)
③交通及其他优待(P374~375)(2)抚恤制度主要包括 ①死亡抚恤(369~370)
死亡抚恤的分类(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及确定标准,一次性抚恤(具有褒扬和和社会补偿性质)和定期抚恤(具有社会救助性质)
②伤残抚恤(370~372)
伤残类别(因战、因公、因病),伤残等级(由重到轻分为1级到10级),享受抚恤待遇的条件,.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抚恤金标准
2)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军人伤亡保险(P375)
②军人退役医疗保险(P375~376)
③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P376)
讨论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已经初步构筑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是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群体。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农民不论亦工、亦农、亦商都必然要承担市场风险。逐步在农村建立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 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3 hm2 ,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 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含本人)也由2.26 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讨论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问题日趋显性化,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对构建保障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运行中,失业无法避免。在我国,失业会日益加剧。新的世纪里,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将不断深入,既是社会“安全阀”,又是改革“减震器”的失业保险制度将走向何方?毫无疑问,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过程、面临的挑战均会影响失业保障制度未来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就业保障将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向。
一、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1.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大的供需差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2.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2003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
3.就业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或重组,曾使大批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目前中国已经加入WTO,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之人们生活理念、就业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所有这些定会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临时就业、弹性就业、劳务式工作将大量出现。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解决严重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现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择业。因此,新的就业方式定会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可能,但不是必然。
4.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也是在向提供就业保障转变。近些年来,各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再就业,以实现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工作重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支出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并轨”压力巨大、新的就业方式大量出现都将导致失业人数骤增和失业现象的复杂。而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便意味着社会保险基金不仅丧失了1%的劳动者的缴费,而且必须为每一个新增的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金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强化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保险,才能减缓失业保险制度的压力,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五篇: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劳动法学作业答案
作业1:案例分析:2008年9月,某工艺厂与吴某签订合同,约定由工艺厂提供原材料和花样图案,吴某为工艺厂制作藤编工艺品,工艺厂每月按照吴某交付的工艺品数量给付报酬,合同期限为一年。合同履行6个月之后,因为市场上的藤编工艺品滞销,工艺厂单方面解除了与吴某的合同,吴某为此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
(1)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民法上的加工承揽关系,加工承揽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2)吴某不能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因为其与加工厂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工艺厂与吴某之间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普通的民事合同,故工艺厂单方面解除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向吴某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一.选择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出现的形式是(工厂立法)2.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从(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的)
3.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4.劳动合同解除时的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付
5.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按小时计酬)
6.《集体合同规定》第11条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5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7.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8.根基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节日不属于全民共同的法定节日的是解放军建军节
9.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包括(劳动过程)
10.我国《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
1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
12、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宪法)
13、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14、关于全日制用工中,劳动关系双方约定试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15、我国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
16、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婚、丧假工资)
17、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1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
18、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
19、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后应建立档案。档案资料应当至少保存(3年)
20、我国《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国际劳动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2.关于劳动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都可能既是财产关系也是人身关系、劳动法律关 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性)
3.我国目前职业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校教育和培训、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学徒培训)
4.属于劳动派遣法律关系中用工单位义务的是(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对在岗被派遣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不得向别派遣者收取费用并不得将派遣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5.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同,可划分为(自由合同、强制合同)
6.津贴的具体作用是(补偿作业、调节作用)
7.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有(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8.我国现行工时制度形式有(标准工时制、计件工时制、缩短工时制、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
9.我国《劳动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0.对妇女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保护包括(经期保护、孕期保护、产期保护、哺乳期保护)
11、劳动法调整的对象一般包括(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12、劳动法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
1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职业供求信息··)
14、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情况有(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15、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集体协商的提出··、进入谈判主编阶段、正式进行谈判阶段、签订集体合同)
16、关于职工加班时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每月加班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6个小时、用人单位要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与工会··)
17、《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按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安排工作岗位之前、工作满一年、年满十八周岁,距前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18、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19、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20、对下列各项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庭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裁决先予执行的是(追索劳动报酬、追索工伤医疗费金、追索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三
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2、劳动就业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3、竞业限制
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 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二年。
4、工资
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5、职业安全卫生
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答:劳动法是从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的,它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劳动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这些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
(2)它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劳动使用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
(3)劳动法具有独特的任务和作用,即保护劳动者;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劳动制度。
(4)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完整体系。其体系包括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法律责任等等。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所不能包容的。
综上所述,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2.简述劳务派遣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
一般劳动关系中,是用人单位直接招收和使用劳动者;而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是通过派遣单位招收劳动者,劳动者的招收和使用发 生了分离,即招工和用工的分离。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并在该用人单位的指导下利用其提供的劳动场所和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劳动成果归属用人单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成果情况从该用人单位领取工资报酬,并由该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中,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成为名义上的用人单位,但是被派遣劳动者并不在该劳务派遣单位从事劳动,而是被派遣到另一个用人单位,即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出现了所谓的“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情况。五.论述题
1.试述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区别
第一,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为单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为劳动者团体和用人单位或其团体,故又称为团体协约。
第二,目的不同。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订立集体合同的主要目的,是为确立劳动关系设定具体标准,即在其效力范围内协调劳动关系。
第三,内容不同。劳动合同以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一般包括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集体合同以集团劳动关系中全体劳动者的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可能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也可能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个方面,即签订专项集团合同(如工资集团合同)。
第四,效力不同。劳动合同对单个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具有法律效力;集体合同对签订合同的单个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所代表的全体用人单位,以及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都具有法律效力。并且集团合同的效力大于劳动合同的效力,当个人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低于集体合同规定时,以集团合同规定的标准为准。第五,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劳动合同争议采用普通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处理;集体合同争议,一般各国采用政府协同劳资各方协调处理的方式。《劳动法》第84条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
六.案例分析题(李某2006年进入上海某外企工作···)我国法律规定:职工探望配偶,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并且其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
而本案中,劳动者李某已经工作满1年,其工作地点与配偶的居住地不在一地、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因此符合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李某在几次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都未获单位同意,于是李某擅自出走,使企业的经营受到了影响。企业给予李某行政警告纪律处分,并扣发探亲假期间的工资,探亲往返路费不予报销的决定。
首先,本案的劳动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范围,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本案中企业不给予职工探亲假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并且应该承担李某探亲假往返路费。而李某擅自出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的行为是不对的。
简答题
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第一,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
第二,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
第三,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2、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职工在探亲假期间待遇包括以下两项:
(1)工资待遇。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发给工资。
(2)探亲路费的承担。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A 6.C 7.A 8.C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Cd 3.ABCD 4.AC
5.ABCD 6.BCD 7.ABD 8.ABCD 9.CD 10.ACD 三.名词解释题
1.就业服务
国家和社会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有机结合的一种社会服务。目的在于帮助解决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
2.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3.特殊群体劳动保护
主要是指国家包括对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的政策扶持和保护
4.集体协商
又称集体谈判,是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其特点:①集体协商代 表的身份和人数对等;②集体协商双方代表的法律地位平等;③集体协商是公开、公平、平等的协商;④集体协商是和平协商;⑤集体协商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协商。
5.劳动法监察检查
是指依法享有监察检查权的机构 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 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特征?
1)、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以强制性规范为主。3)、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2.简述职工探亲期间的基本待遇?
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
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保障与商业人身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主要是以保障社会安全为目的,具有物质帮助性和非营利性质;而人身保险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它由专门的经济实体,即保险公司进行经营,具有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
第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有职工身份的劳动者;而人身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公民。
第三,费用负担不同。社会保险费用由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共同分担,社会保险缴费率由法律规定,整个社会有统一标准;人身保险费由投保人承担,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缴费率,当事人可以 自由选择。
第四,实施原则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上,只要履行了劳动义务,就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国家队社会保险采取强制性原则;而人身保险则是建立在商业契约关系上,以“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和自愿性为原则。
第五,保险关系确立的依据不同。社会保险关系的确立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双方当事人不能另行约定;而人身保险关系通过保险合同确立,当事人直接之间可以约定。
第六,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依据物质帮助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保障水平是法定的;而人身保险根据经济补偿原则和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确定保障水平,以合同约定保障水平,差别较大。
第七,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由政府指定;人身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
第八,受益人不同。社会保险的受益人是法定的,一般为被保险人的法定亲属;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则可由投保人任意指定。六.案例分析
(王某大学毕业后未找到正式工作,为了减轻家人负担,·)他试分析: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如何处理本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规定。
王某与出版社的纠纷属于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的决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本案属于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本案中,王某在出版社兼职,双方约定工作时间自由,也没有固定工作量要求,王某可在家工作,最后按量计酬,因此出版社应当在 王某上交第一份校对成果后支付给王某文字校对的报酬,不得拖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