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

时间:2019-05-14 16: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

第一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十八大的延续,重点就是对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决定。五加一的改革框架,十八大报告中分散在各个部分,讲改革也讲发展。这次三中全会的意义最后还是要历史来评价,就像我们今天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它当时的理论突破,后来的实践证明,那次会议非常非常重要。那这次的三中全会,我们也希望从理论上可以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那样的高度,但是最后还要看我们实施后的结果,历史是最好的评价。我们今天主要从它的创新理论和力度方面来给大家介绍。

第一个就是介绍一下三中全会的背景。这个背景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也是一个机遇,时代赋予的机遇。第二分析一下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几个重点,或者叫亮点和创新点,这一块应该说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决定》的重中之重,我们的重点还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也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一个重点,其中特别讲到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不管是党中央还是国务院,关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主要还是围绕着理顺政治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去做重大的理论突破,一些关键环节做些部署。第三部分讲一下,2014年开始是改革年,这里不讲中国经济形势是怎么样,明年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平稳的,但是要想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那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深化改革,为未来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创造活力,包括社会发展,创造活力,创造动力,所以我觉得明后年是深化改革的最关键的时期。具体怎么改革,有些什么思路,这个完全是从我们研究的角度去看,去做一些分析、预测,明年哪些方面改革会加快,重点放在哪几个领域,从整个的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安排看,应该去年大部分都完成了,我们讲要分一个时间段,前2年,后5年等,报告里没有这些,但是我们的研究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三部分讲改革的先后,就是先改谁,谁后改的一些看法。下面第一个我讲一下背景。

一、时代赋予改革契机

三中全会在召开前,甚至十八大前,大家对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尤其注重,认为十八大就是重在改革,是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巨大机遇,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我们才能够最终实现现代化中国梦。之前都赋予了这样一个含义。我们很多学者不管是国内国外都知道三中全会的重要性,三中全会一般都是与改革有关,所以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三中全会就等于改革。而且这一次的改革从它的深度、广度,从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对它有个一个非常大的、非常好的预期,这是很清楚的。所以很多人做了研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用了八次,前面哪几次重要,哪几次历史地位很高,我们现在理起来很轻松,十一届、十四届,我们讲第三个就是十八届。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巨大地变化,按照总书记说法,就是最逼近现代化的这个时候,离现代化的距离是越来越远。

建国以来我们走了6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了30年,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走了90年,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之梦的开始。我们过去有一个分类,中国现代化大概100年,我们走完了3个30年,这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五四到建国,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现在进入最后一步。最近我写了一篇解读文章,中国经济进入现代化进入最后一跳,你跳过去了中国现代化就OK,谁想阻挡或者抑制中国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但反过来说,你这一步走得不对,改革不能深化,掉入陷阱之中,说白了,你可能离现代化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可能还是很远,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知道,国家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很多国家发展长期停滞,负增长10年、20年,等于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井之中。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完善制度的需要,只有建立一个好的、高效的、公平的、合理的、成熟发达的现代制度,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才能够长治久安。

第二,为了实现两个100年,特别是小康目标,最终达到中国梦现代化这个心愿; 第三个理由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在许多的困难,发展的、公平的方面,法治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方面的难题,都要通过创造一种机制,一种改革的办法,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调动积极性。

(二)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

从经济上讲,就是经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我们的市场化要完全完成,改革没有完成时,那是指制度创新永无止境,但是市场化不能没有完成时。所以我认为中国市场化走到今天,也不过走一半多一点,还有一半没走,必须要把那些要素也市场化,市场化配制资源,创新最大问题就是市场的自然配制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变成决定性作用这个提法,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完成市场化的利益,完全市场化才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或者叫实用主义一般性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经济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件事就是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井。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都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然后还要解决发展问题,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过上发达国家老百姓过的日子。现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前两天有人说发达国家一共加起来不过10个亿,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除了美国大一点以外,其他都在1亿以下,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发展陷井,很多国家都是,就是最后一跳跳不过去,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土耳其、墨西哥,甚至包括前苏联,中欧这种国家,他早期水平比我们高,但是到现在没有现代化,而且长期停滞。

那我们讲这个背景,实际上就是围绕我们促成发展需要最后一跳。还要考虑的一个背景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的格局,政治、经济的,这种格局有利于我们,另一方面不利于我们,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甚至是一种威胁。背景里面反映是很清楚。大家知道,我们这次提出了几个过去从没提过的,一个是国家自己能力现代化,这个你可以讲我们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国际需要,我们讲要统治世界,像美国做警察,在世界一体化的 2 竞争中,新的格局下,我们怎么去适应,怎么和发达国家去跟他们平起平坐,甚至我们在某些方面有巨大的话语权。你不统治世界,参与世界的治理,按照创新的方式,大家都能达到一致,你的这个规则可能都要起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国际上有一个金砖四国,现在变成金砖五国,大了说就是新兴经济体,你跟西方集团之间是治理上的一个结合,发挥我们的作用,同时也是保护着中国的命运,所以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我们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包括改革,针对改革的深化,制度是针对什么?针对我们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们周边有很多的不稳定的、骚动的因素,南海问题、钓鱼岛,这是典型的表现,美国对中国的各种围堵,因为他们很害怕中国现代化。我们是13亿人实现现代化,全球实现现代化的不到10亿人,那个力量以后还会不断强大,所以他们有一种威胁论,恐慌的一种,这是明显的问题。他希望你掉入陷井之中,给你施加更多的压力,最后耽误了。这是个非常大的一个背景。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同时要使我们外部环境持续稳定,不出问题,这次会议里面一个亮点就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我的同事说这个安全委员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放在那么一小节里说?写低了。我认为这个不在乎低不低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很高,这是一个策略问题。这确实是三中全会对外的一个重大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结束,跟美国的关系已经早已经破冰了。最近我看中国跟美国建交,那是很好的环境。十四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也是整个国际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和中国关系开始明显地缓解,现在的情况,我认为确实很独特,所以这个安排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讲的国际背景。

这两个背景,当然国内背景也很复杂,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特别是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表达了这个意思,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中国再也不大可能出现继续保持两位数地高增长,10%以上的高增长,30多年已经结束了,进入一个中高增长,或者次高增长,中国的中速增长在国际上还是高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我们的要素成本,竞争力,包括我们的竞争者,都使我们不能继续按照过去那种方式模式来保持经济增长,所以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培养一些新的发展增长点。按照总理的说法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它的历史使命,注定在理论上和最后实践上都会在中国现代化这个历程之中担当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到了历史关键上的一个抉择,应该是这么一个总体的评价。以后中国真的变成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了中国梦,再回头看的时候,这个意义可能不仅仅是理论意义,而且是实践上的意义了。我曾经冒言说,在理论创新上的突破,可能比十四届三中全会还要高,实际上每一步都是突破,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第三轮突破。

二、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和亮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重中之重

过去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新体制改革完成了,没有完成也是走不下去了,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其他的改革,我们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破题。这个在学界上有争论,我们认为改革可能要分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实是率先,社会体制改革跟进,社会谋划政治改革,可能最后进一步地跟进,现在还加了生态领域改革,有这么一个相互交错的过程。中国35 3 年的发展,重大进展的方面应该主要是经济领域,就是走得更远一点,这也是事实,但是中国经济一些关键领域的难题除了政治、社会改革给它支持以外,我觉得他自身还需要攻坚,所以我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度和广度的最后冲刺,就是上半场变成了下半场。可以讲,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甚至到了十八大之前,我们认为是上半场,十八大,特别是三中全会之后我们认为是下半场,下半场难度更大,可能也更精采,理论和实践阻碍更大。其实经济领域改革,就是所谓的深水区,攻坚主要是指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社会领域也有,生态问题很大部分也是受我们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在决定中篇幅占了非常多,三分之一以上,其他的一般就是讲两点。从这个比重来看,能看出经济的改革的重要性。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亮点

我要讲一讲经济体制改革的亮点怎么看,怎么读这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标题上看,看不清任何创新,所以必须要读公告、读全文;第二点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制;第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第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七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结构。这里面专门作为标题的没有金融,原来过去财政、金融、财经。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从开始公报开始,公报是重点,第一提炼、加以浓缩,把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强调出来,所以要对照着看。我记得当时《光明日报》的记者请我讲几个关健词,我说第一个关健词就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个关健词就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小组,或者简单地讲成立领导小组,第三个破除市场壁垒,第四个就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还有一个就是提出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五个词。

1.重大创新,超过预期

我从两个层次来讲。第一,我们在理论的创新和实践上的构造,主要是两个部分,就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过程领导小组,这两个东西可以说是超过了之前几乎所有人的意外,是超过预期的收获,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市场做了新说,过去旧说是什么?市场作用我们是怎么认识的?现在为什么要从基础性作用拔高、提升、升级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里面大有文章。很多搞理论的人都没想到,但是《决定》把这个重大的经济方面的理论体会破了。我认为就是破掉了。

我们简单稍微回顾一下,关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就是中国建设市场化改革的方向,80年代就开始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种表述没什么关系,总体来讲就是我们要搞市场化,市场经济也要市场化,这个市场化当然就是微观体制的变化,1978年之前我们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只有一个手段,计划政府配制资源,也就是我们现在这本书里面全部是计划,没有市场,最多我们农村的自留地,小菜,可以有一点自留地,县城里面有一点农贸市场,那是一点点,90%以上的资源都是靠计划,靠政府来配制。因为我们计划没有那么科学性,计划有很多弊端,计划配制资源效率极低,导致许多失衡,所以我们要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实际上它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发展战略问题,一个是解决配制资源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改革开放配制资源,发挥市场要素,过渡为双轨制某些产 4 品,而且都是商品层次。80年代的时候初期改革的时候整个资源配置还是计划的,我们搞一块工厂,生产100个产品,可能20个是让你按照市场价,80按照计划价,越来越多人认为市场这块甜头越来越大,所以不断地加大市场的份额,政府就开始配制资源,但这就产生双轨制。两个差价,现在这个金融,民间借贷市场和我们的官方的利率一样的,两个差价就有人在里面倒,搞腐败。后来大家就有意见,有人讲这个市场不好有问题,搞自由化,市场化这个路子不能走,走了以后都是腐败,都是假冒伪劣,它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实践证明80年代的发展,80年代末期中国解决温饱问题就是靠市场,没有市场中国没办法发展,所以要更彻底的市场化。我们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拍板,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这就是邓小平的两个手段论,他说,姓资姓社你别去争了,这两个手段我都有用。走到今天,感觉到问题又成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一方面我们在商品市场可以说是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我们的要素市场停滞不前。关于市场的作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叫做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前面有七个限定词,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就是市场只限制在商品市场这个领域,也就是说要素市场根本没有想到市场化,因为一人一半。同时还要加一个限定词,一个国家宏观调控下,就是把你这个手再捆起来,最后变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就是说我们的要素市场一些重要的资本,重要的生产资料除外,全部市场化,利润更大,垄断的那部分不市场化。随着我们的转型升级,像我们的石油现在一半是进口,按照我们自己计划生产油,或者成本核算这个油价,我们的价格很低,这就面临着冲突,这种冲突非常之多,导致了许多的价差,还导致了许多的不公平。这路以后怎么走,是回去还是继续往前走?跟80年代情况还不一样,现在经济学家基本都是一致性的,市场正好跟当时的政府和计划的作用正好相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和主导作用哪个更好,更强,我认为决定性作用更重要。主导性作用,我们控股一个企业51%就是主导的,51%市场是不够的,我们的市场化100%,绝对因素应该达到90,剩下的这一面是政府,政府在资源配置不起主导作用,是一个次要作用,辅助的作用,实际上说白了就是退去资源配置。

2.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决定》里政府和市场关系两句话,一句话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个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家千万别理解错了,认为政府还要在资源配置起重要作用。他是讲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应该起一个次要的或者是一种辅助的作用,配置资源的量,权力都非常非常小,我们叫真小化。政府要做什么?《决定》里讲得非常清楚,政府的职责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没有资源配置。两个不同的领域,政府干政府的事情,市场干市场的事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指配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分工。这个跟标准的市场化的市场经济定义是一致的。政府只当裁判员,只当警察,不当司机,不当运动员,它是两个职能的分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发挥不同的功能,看不见的手是发挥市场调解的作用,而这个理论的问题,一直到十八大开完了都没有解决,但三中全会给解决了,这是我认为一个重大的历 5 史意义。

这个提法一出来以后,后面许多的所谓市场化就没有任何可争论的,土地要市场化,产品的价格,利率、汇率这些都要市场化,就没有任何的理论障碍了。但是之前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的理论障碍,为借口还搞行政垄断,不搞市场化,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借口了。我认为这次是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完全的市场化改革,这是从微观上来看。

第二个超出意外,那就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领导改革小组,先前大家的预期是成立一个国务院协调改革委员会,之前由发改委牵头也成立一个改革委,部级协调机制,但是就没想到会拔高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个是超出预期了。就是显示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真想干,你干事情不想干就把它变小,执行讲大话,搞一个机构。现在财经改革是发改委价格司来管,他在发改委本身就没法协调起来,怎么还能协调别的部委,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部门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做的到。所以,这样一个执行机构,对我们的改革是不行的,中央成立领导小组,功能的定位也是非常全面,每一个环节都是特别要强调执行力,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之后,有可能对某一个硬骨头,出一个中央指导意见,然后去执行,一个一个的骨头,我们都要出台,这个力量就会很大,同时能够提高我们的改革推进的效率。

3.改革必须三方面突破

经济领域改革,必须要三个方面起到突破,第一个问题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怎么去完成,就是怎么去让微观资源配置的完全市场化得以实现,就是微观改革要到位,这是难点。我刚才讲到的叫市场壁垒,我给他了一个词叫全面打破市场壁垒,或者叫破除市场壁垒。为什么市场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连基础性作用发挥也受到限制,原因就是我们市场有太多的壁垒,有市场的准入管制,投资上审批,商品要素没有市场化,地区之间商品要素流动有很多的障碍,地方保护,我们的产能过剩等等,愈演愈烈,因为我们各个地方有自身的保护,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保护,房地产、酒、烟等。我们的市场是分割的,部门分割、区域分割、行业之间分割,我们尽管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没有按照一体化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就是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里讲到市场体系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企业要市场化,消费者要市场选择、自主选择,这是市场化应有的权力。权益要保障,你不能搞很多的霸王条款,我要买车,不行!因为北京有雾霾,北京交通拥堵,就要限购,就要限行,这不一定是对的。至少我要质疑他,你有什么权力来不让我买车?我为什么不能自主地买车,自我调解,这个方法是行政的,以后要改。或者你通过了听证会就做了这样的一些限制我们自由购买、自由选择这样的决定,包括房子也是这样,限购、限价,当然是不是市场化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房子问题不是市场化的,所以强调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有规定,没有上到法律层面,就是一个省、市、区、县它几个领导开会,然后形成一个东西。比如停车收费,奥运公园那么大地方没人去,你还每小时定5块钱,就是这些东西都是带有任意性,过去因为我们商品紧缺,我们的消费者就是没有权利,卖方市场考虑不了你的消费者权益,现在已经到了买方市场,老百姓自主选择权、自主消费权不能再侵犯,所以我认为这一次特别强调 6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问题,我们的政府主要是服务,企业也提供服务,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是上帝,这个我认为可以慢慢成为现实。

现在市场体系的障碍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也有很多壁垒,所以要破除,在整个市场各个环节,从企业、消费者、商品流动本身、市场本身就产生很多的分割阻碍,我们要清除掉。这是为了发展高速公路,我们采取了一个高的回报,本来20年收回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我们可能5年就可以收回了,像首都机场高速,两三年就回来了。政府规定的高价收费,发展也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跨省之间的收费,每一个市、每一个省都要设一个关卡,甚至一个省内,这个区域收费跟其他不一样,主体不一样,财政地方政府不一样,收费不一样。大家都记得2010年大堵车,京藏、京津高速大堵车,八达岭高速100公里堵了20多天,成了世界新闻,很重要原因就是收费不统一,设三个关口,到内蒙一个关口,河北一个关口,进北京又一个关口,实际上可以一体的。你把整个市场切成三块,就降低了市场效率。就因为那个事情,我建议取消黄金周期间的高速公路的收费,这个建议中央最后在去年实施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提高了效率。破除市场壁垒,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统一的市场体系,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后半场的最关键的部分。这是我们讲的微观改革。

4.宏微观关系

许多微观上的事情是受到宏观的影响,就像我们现在房地产的泡沫,城市规划的不科学,我以为和宏观上的财税体制有重大缺陷有很大关系。关于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过去我们的做法是先微观后宏观,大家都知道我们微观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80年代主要是以微观为主,到了1994年,朱镕基任常务副总理的时候,就做了关于四大宏观领域的改革,其中分税制,就是财政改革,包括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四大改革,是那时候重要贡献。当时设计的宏观体制,明显的不适应微观经济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弊端,特别是土地财政这个问题,产生公平调节能力不高,就是我们的二次调节能力不高,同时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等许多问题。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领域宏观和微观一起改革,一起完善体制,同步推进宏微观改革,宏微观一体化的改革,这个特征非常明显。宏观是有两大问题,第一个通过政府行政改革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今年李克强总理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创新,尽可能减少政府的干预,放权,通过改革来释放红利获利,宏观方面实际上创新很多。

这里面我想重点讲讲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现代财政制度,成为宏观改革的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财政对经济稳定、发展,调节,形成社会公平是重要的宏观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特别是要立法,要明示事权、财权改革税制,统一预算,目的是为了改革和完善我们现有的税收制度土地财政这么一些问题。一要税改,二要分清税改主要是地方税制度。

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的对称性,中央还要增加一些事权,地方可能要增加一些财权,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这里最难是地方税改革,地方税改革既有减又有增,特别是还要扩大一些创新的工具,这个制度不建立起来,征收财产税这个事情不做的话,地方财政的土地财政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会出现。现在一个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少数人有大量的房产,收入差距非常大,而且不交税,没有税来调节他,这是我们一个功能缺失。发达国家 7 市场经济普通都是采取这个制度,为什么我们没有,而且我们有这么多阻力,有利益集团这样的一些障碍。我们必须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财税制度上就一定要突破,这微观上是市场体系,宏观上就是财税制度的这种改革。

还有就是破除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很多需要改革的方面,三中全会把城镇化这个问题单拎出来,重点加以阐述,而且主要是要从制度上改革上来推动城镇化,这个思想应该是非常清楚。我认为城镇化是发展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城镇化的制度的创新,破除二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权利,财产权力,户籍制度,城乡要素、平等交易和公平资源配置。

三、明年改革预期

总书记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想,改革的进行时是不是也有先后,有先做、有后做,有难做的,有易做的,要做一个分类,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进行时的概念,一个叫做现在进行时,一个叫做将来进行时,现在进行时就是明年开始的头两年,要重点做的改革,怎么去选择,我觉得可以有若干的标准。第一就是紧迫性,对中国经济现在增长的下行,增长基础不稳,新的动力没有建立起来,就像改革能够促进发展的动力,这个改革短期增长稳定,发展的作用很明显;这个改革再不改不行,多数人都有共识,对现实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比较大的这部分我们要加快推进。我们筛选一下,我觉得明后年的改革应该至少围绕四个方面。

第一户籍制度,到底是怎么个制度,分摊的问题、分摊成本的问题,户籍制度里面有好多公共服务要分摊;

第二金融领域两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我们今年做的利率市场化做得很好,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了,不管制了,下一步明年有可能是城管利率完全市场化放开,然后还出台城管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没有问题,大家也没意见。汇率市场化也是大方向,中国的人民币要国际化,我们要成为世界性的货币,人民币可兑换,要让它市场化,不断地扩大它的市场浮动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机制的形成,这个共识也比较多,有些问题就是操作问题,不是理论有问题,大家都一致性地认为金融改革两利最重要。

资源品价格改革是到了一个水到渠成的程度,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这样的一些垄断行业的改革,特别是竞争性的环节都要放开,政府确定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领域、公益性服务、网络性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就这么一点东西,其他的全部市场。现在物价上涨,增长不是很快,所以讲现在是资源品价格改革的好时机,许多资源品也是资源过剩的,像煤炭,你就把它全部放开,没有电煤,那它价格也涨不上去。

那我们讲,改革的将来进行时,我认为这四个比较有共识,就是明后年可以做的。但是其他像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都比较难,要做一些环节,现代进行时是明年和后年,那么到2016年,也就是十三五的时候,我们可能要重点推财税,现在财税也做了一些工作,营改增就是财税,还有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收入成本等。

第二篇:创新点和预期结果

4.本项目的创新点和预期成果

创新点:本项目主要是在原有的、传统的衣撑基础之上,新增可伸缩功能,增加了衣撑的功能,使其不仅能够晾晒衣服,还能够晾晒床单、被罩等大件。现如今,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还是传统衣撑,但是,也存在与本项目相似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相比,本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伸缩结构和材料的选取,伸缩结构使衣撑可大可小,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使用衣撑;采用铁质材料,涂层为不锈钢,经济合理,美观轻便,而不是采用不利于伸缩的木制材料。

预期成果:该项目在方法上,采用观察法和类比法,研究出与可伸缩梯子类似的伸缩结构,增加了衣撑的功能;在材料上,采用铁质材料,涂层为不锈钢,大大降低了成本,便于大批推广使用;在技术上,采用中间实心、外部空心且空心嵌套在实心上的伸缩结构,可大可小,伸缩自如。该项目若申请专利,投入生产,可以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解决日常生活中床单、被罩等大件的晾晒问题。若进行推广,使家家户户都使用多功能衣撑,使其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广大人类社会带来大大的方便。

第三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作者: 勤是 发表日期: 2006-04-30 09:3

5文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一、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七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空前高涨,这些成果也充分说明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庄大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我国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距离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务远未完成,非公有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很不完备,维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仍很普遍,以经济调节为主体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未能形成;如果不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关系,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各种扭曲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矫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也难以高效有序地运转;如果不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就难以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也无法实现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真正落实,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会陷于空谈,我们担心的经济停滞、社会分化和政治动荡等不良后果就有可能出现a; 如果不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超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承受能力,目前公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程度相当高,一些不满情绪已开始转为对政府以及改革的不认同。各种基于严重不满情绪的社会矛盾、冲突已开始显现。各种群体性事件、各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问题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发生,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矛盾突出是重要诱因之一。基于当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一方面要把除经济体制改革以外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要把已经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出现和暴露出来的问题、矛盾再改革,用积极态度去加以解决和完善。

我们深深懂得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个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现为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矛盾或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矛盾与冲突,在矛盾和冲突面前不至于显得束手无策或过于脆弱,尤其我们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今天,作为一个执政党更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诚然,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弱化收入分配的利益矛盾。

二、要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工作的困难性和紧迫性。

要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实现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利益调整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它所追求的结果其实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地扩大与稳定。

其一,从改革内容看,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都是这些年由于多种原因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未改到位的关键课题。其二,从改革目的性看,人们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增进的转变,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广大人民群众特别要求都能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其三,从改革的动力看,在改革初期,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心思变和良好预期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改革热情,由于改革不断深化造成的利益冲击增强和改革效益分享不均衡而趋于淡化。其三,长期作为改革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随着改革的深化,本身成了改革的主要对象。改革要改到自己的头上了,甚至是大力度地剥夺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对于某些政府部门来说,毕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b。所有这些,都使新一阶段的改革变得异常艰难和复杂。要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困难性和紧迫性。就必须冲破各层次的阻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上也实施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模式,如吸引外资、开放证券市场、鼓励经济成分多元化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惟有这些改革开放的措施才能带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向前发展。尽管如此,矛盾也依然存在,在中国,富人有时显得非常特殊。不平等体现在城乡差别上,也体现在那些消费水平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富人与千百万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之间。据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已经从1995年的2.5倍增至2005年的4.7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因素,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6倍,是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如何弱化收入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种现实情况我们有关部门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和考虑。

三、企业改革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利益矛盾问题分析

1、企业改革其目的、对象错位带来的利益矛盾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因为我们立党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决定。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与西方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我们感到有的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清、不明,没有利为民所谋。有的国有企业多年来搞强制(如化工企业、金融企业等)下待岗,买断工龄,改革的对象都是职工和老百姓;政策向经理、总经理或带长的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在企业中,具体干实事的,有丰富经验的同志提前靠边,对社会、企业、个人都很不利。某些技术岗位“青黄不接”,企业不得不返聘和外聘。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减民不减官,结果是效益上不去,反而造成企业内部矛盾加剧,“金字塔”型人员结构比例进一步失调。所产生的恶性互动对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造成了伤害。为了完成减员指标,一些基层有“抓阄”的;有让基层自由组合的。某企业既没有中级工证书,又没有技术和高中文凭的工段长,在市场经济时代却领导技师和高级工,并让考过了高级工和有中级工证书的职工下待岗。优胜劣汰与绩效考核完全脱钩,这时,企业党委、工会脱产组织形同虚设,职工有冤屈而告状无门。职工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改革,一些企业改出了一个官本位利益共同体?为什么改革总是牺牲职工的利益而加大为官本位的利益?为什么“摸着石头过河”的学费要广大职工来承担?!在下待岗的吆喝下,昔日的主人翁敢怒而不敢言。为了保住饭碗,不少人在生存手段上发生错位。有投其所好,献媚取宠,寻找保护伞的;有请客送礼,拉帮结派壮大势力的;有“笑脸引你上船,狠心推你下水”的;有购买假文凭,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有放下专业特长,去谋取一官半职的;有行贿买官,急于收回成本的,等等,同流合污的选择更是推波助澜。当竞争出现“黑哨”,竞争必然会引发斗争,甚至集体上访抗争,要公正、反腐败。当“金字塔”底部被砍削得凹凸不平,企业、社会稳定能不受影响吗?当职工的权益不断受到伤害,对不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改革能理解并热情支持吗?

2、企业改革其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企业分配制度是激励企业健康发展的经济杠杆。有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腐败及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症结在于资源配置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年复一年地深化改革,日复一日地谈发展,某沿海国有金融机构(银行)的员工工资、福利越来越低,压力越来越大;领导管理人士的待遇越来越高,对员工越来越趾高气扬。腐败和混乱的受益者继续受益,而无辜的劳动者却为腐败和混乱买单。领导在员工那里,威信威望是指望不上了,但“国家饭碗”在“领导者”手里攥着,虽然这是唯一的“管理资源”,但很有效――他剥夺你的权利可以气壮如牛,他就仗着你没地方说理,没人给你说话。再如,某国有化工企业从原来小金库暗箱操作,演变为有红头文件的向职务、权力倾斜。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演变为级别大锅饭、职务权利的大锅饭和职务、权力平均主义。在高薪养廉和与西方企业家收入接轨的鼓噪声中,却要企业职工与农民工比待遇。企业领导干部的年终奖是基层职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收入十分悬殊。大家认为:“是掏广大职工口袋的钱给少数人快速致富;是大官大捞,小官小捞,工人阶级和离退休职工只有发牢骚。有职务、低素质、低学历又没职称的干部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亏损和盈利一个样”。这就极大挫伤了有能力、有职称而无官职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凝聚力下降,管理松懈,安全事故不断;有技术专长的人才不辞而别,甚至带走图纸和机密资料。有的国有企业搞改革,当官的利益是贵族化,与时俱进,而职工的收入是民工化,每况愈下。文件规定无法可依!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合同法>>相悖,这里暂且不批这种落后的官本位和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人才观。在近几年,在评优秀、评先进等激励手段都发生错位。每年下指标评选,由于业绩考核不规范,往往评不出干劲而是评出矛盾。职工私下说,评先是做秀。即使评应该由所在部门员工来参与进行,实际上是少数部门领导凭个人意志点谱,”“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职工看不到效益提高,看到的是人才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内部矛盾的加剧!经济杠杆的支点假如不是绩效,而是官职、权力和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提高吗?发展方向能不偏离吗?老百姓对那些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是认同和无可厚非的,最可恶的是对那些个靠腐败致富的人而又对职工利益而不顾的贪官深恶痛绝。

3、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某些成员收入来源不规范。

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配关系尚未有效理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产权转让不尽规范、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调控职能弱化等现象,说明国有企业内部有效的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真正实现。二是对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国家监管调控不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企业工资提取不规范,挂盈不挂亏。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在计划外、基数外提取工资现象较普遍,有的企业干部翻倍的工资和多倍的绩效工资个人所得税都是让职工来平摊。部分企业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变相提高收入,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铁路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及福利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三是政府行政职能改革与行为调整进展缓慢,各种权力因素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仍在进行不应有的干预。人为分割市场、维护或制造垄断以及寻租设租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混乱直接引发分配的不公,而某些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膨胀又直接推动和助长分配秩序的混乱,借助贪污腐败、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而实现暴富;其四是国企改制过程中管理、监督脱节或缺失造成国企自买自卖、低估贱卖、转移藏匿、暗箱操作、逃废债务等做法时有发生,国资委一位官员透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有关人士认为,改革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

4、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

一是对居民收入的真实状况缺乏全面掌握,尚未形成对社会收入状况的基本监控体系和能力。各部门和地方对居民收入缺乏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宏观调控中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税收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存在制度缺陷。一方面,偏低的个税起征点对工薪阶层等中低收入者造成事实上的逆向调节,而利息税的开征也降低和影响了居民正常的财产收入;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既可以利用收入申报和征管中的漏洞大肆偷税漏税,也可以通过财产的代际转移等手段逃脱税收监管。遗产税等财产调节税的缺位既造成税源的大量流失,也使得当前的贫富财产差距逐步失控。

5、国企改革其主要领导有的没有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通过股份改制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和未上市者,实行的是董事长负责制。董事长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代管国有资产,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的董事长,而是高级“白领”。企业“一把手”负责制现在已有弊大于利的趋势!容易造成副手和下属都看“一把手”的脸色、眼色表示意见,不敢对“一把手”行使的权力实行监督,谁都不敢提反对意见。党内民主不正常,正气必然减少,顺我者昌,逆我者靠边站、下岗,逆淘汰现象就会蔓延!由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名、利、情的诱惑太多,权力监督失控,人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这已经成为了一条自然规律。当今吏治腐败已严重影响了国企的竞争力!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职工收入不高,责任绝对是领导的问题而不是职工不努力。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为什么没有竞争力?不少人认为是没有首先改革我们的干部体制,造成各种改革出现错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抓小放大,企业效益难以提高。见利忘义、取财无道,必然是肥了少数人,穷了多数人。既富了方丈穷了庙。地方国企已低估贱卖了60%--83%,职工怨声载道,正是因为公有制演变为了官有制。教训沉痛,有必要引以为戒!最初的所谓“放权让利”,就偏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将企业的一切大权都让给厂长或经理一个人,不对其资金运作进行任何监督。结果是方便了国有企业的少数经理人员大肆进行在职消费,任意挥霍企业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财产,不但造成了先于收入两极分化的消费两极分化,为社会上的财产两极分化提供了土壤,而且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运作陷入混乱,经营状况越来越坏。许多暴富者由此而掘到所谓的“第一桶金”,而大批的国有企业则因此而衰败。

6、分配制度在新旧规则中摩擦与冲突

当中国一开始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时候,收入分配上的种种疑惑一直挥之不去。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公平与效率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都有着强烈的抱怨。

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这既关系收入分配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经济学家常修泽认为,这一争论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可能成为思想障碍,进而发展为体制性障碍。从中国当前实践来说,在微观层次,尽管也存在少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内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并不很大,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上突出的是“效率低下”;但是,在宏观(也就是社会)层次,则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这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都有明显的表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十六大提出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对于如何分配,专家都感到目前这是一个难题。这其中涉及到城乡二元制经济的因素、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垄断性行业占有优良资源的因素等,甚至还包括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从而产生的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还包括腐败、贪污等不正当活动带来的收入等诸多原因。这就面临着如何在制度上建立调节机制,将过高的收入调节到合理的水平,但目前还没做到,在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制度等方面调节机制的功能还存在一些缺陷,执行也不到位。

7、企业大幅度裁员造成部分人员进入收入低谷

企业大幅度裁员,原因无非是经营中遇到巨大困难,属无奈之举。国外大企业,在不得不采取大裁员措施的同时,面对劳工组织和全社会的压力,往往是战战兢兢而戚戚然。到我们这里却成了“领导气魄”和“巨大成绩”,领导不对此感到遗憾,更谈不上反思;媒体想不到劳动者权益和裁员背后的原因,随即给予赞许、捧场,这种现象极不正常。

更不正常的是裁员的理论根据和颠倒黑白的作为。裁员的根据就是改革的根据,就是把经营失败和历史包袱的形成归咎于基层员工。谁都知道,这个天大的责任从根本说来和基层劳动者无关。大家看到,腐败大案的背后,时时有金融部门的黑手翻云覆雨,形成的银行巨额资金损失,都只能是管理层所为或更高层失职、失察所致。然而,如某银行员工却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还落个“素质低”的名声,辛辛苦苦最终得到个“淘汰活该”的结论。以往的裁员,也并不是让真正素质低的下岗,尚有权力和影响的官员的家庭成员,因素质低被迫下岗、买断的几乎没有。特别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员工,多是由于跟不上腐败、庸俗的新形势而没混到“强者”份上,他们这些打下基础又付出生命最宝贵时光的“原始股东”,现在正面临最不受欢迎和老来无着的尴尬境地。另外,就买断工龄而言是减员增效的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买断”的价格是多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得到的工资不是足额的。从理论上讲,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和其子女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价值,应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在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下,本应属于工资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再由国家对他们进行终身保障。现在要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就得把过去由国家集中起来的、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买断工龄,“买断”的价格就是在工人在职期间,理论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额的总和。今天的财政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来补偿工人。通常的办法是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补偿资金。但多数国有企业拿不出可以变现的资产。再加上在“买断”过程中,买卖双方不具平等地位,价格多少?,工人没有发言权。所以在买断工龄中,工人能拿到的只能是他应得的一小部分。其未来这些“买断”的工人生活收入只能进入历史的低谷。

8、社保体制还没有完善,部分国企职工得到不公正待遇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还有待完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和功能离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村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剥离了几千万员工。对国有企业员工的这种“剥离”,不仅意味着原国有企业的员工因同时失去工作和收入而“下岗”,也不仅意味着他们按西方国家的定义陷入失业境地,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任何社会保障,落入了被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弃的地位——他们往往被迫以几万元甚至仅仅几千元补偿金,从此政府就摆脱了向他们提供养老金的义务,这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将来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养老金。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样大规模剥离原国有企业员工似乎是迫不得已。因为当时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极为严重,这些被剥离的员工大多数已经实际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有些人据此认为,这是国有企业没有效率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实际上,这样一种说法也是在抹煞政策因素对原国有企业职工的困境所起的作用。诚然,20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这是国有企业陷入今日的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是,错误的经济政策一直在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从而加剧了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它对国有企业今日的困境也要承担重要责任的。而且,大量职工在倒闭的企业里社会保险福利也就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我们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有企业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产权交易”的浪潮,实际上就变成了少数特权人物转移资金以侵吞国有资本的手段。在这以后掀起了两场运动:“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等于不准国有企业继续经营,“改制”则更是明目张胆地实行私有化,而且基本上是以向少数特权人物白送国有财产的方式实行权贵私有化,让少数人放手掠夺全国人民的财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变成“按权分配”就是10年来这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将许多国有企业送上了绝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以“扶持民营企业”为借口要求给少数现在或未来的富豪以优惠政策,而从不要求给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以什么优惠政策。

四、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探索弱化分配利益矛盾的途径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全国上下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讲究效益。也要注重公平,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更要拿出切实可行收入分配对策、措施和新型的分配原则,以弱化利益矛盾。

1、促进公平分配、理顺分配关系、落实新的分配政策,我们要迅速制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成为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活力的激励手段,致力于平衡、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各级政府与各企事业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一个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行政控制的实质是调整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各种利益的摩擦越显著,社会越容易出现混乱,以致掣肘社会变革。因此,改革中应注意运用行政控制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国家要运用行政手段和纪律手段,协调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用政策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推行股分制改造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国家一方面要确保企业所享有的权利的到位,又要注重纠正企业的短期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明和暗的流失。其二,要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与城乡发展关系。其三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合理的工资分配指导意见,不能是矩形那样的绝对平均,更不能象倒三角形那样差距太大,应该在工资分配上按正态分布形比较合适,即高工资和低收入是占相当少数,中等收入占大比例大部分,每个社会成员在企业事业单位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展空间如技工系列和专业技术系列工资,而不能采用一种行政职务系列;其四要防止和纠正分配不公问题,特别是权力腐败问题。权力腐败体现为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公,结果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公,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尽快加以消除。也就是说要从源头上铲除利益矛盾的土壤。山西乡宁县针对100多个煤老板的年收入比全县23万人总和还高的现象,倡导了100多个煤老板实行“一矿一业一事”活动,有效调节与缓解了利益矛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证。

2.千方百计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

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垄断企业的工资收入管理和总量调控,的利益关系抓紧清理和规范企业违反规定、自立名目发放的各种不合理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垄断经营企业凭垄断地位和特殊条件获得的超额收益不得用于内部分配。加强对各地进行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的规范和监督。其二是继续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改革前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比较合理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对与现行体制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有矛盾,甚至不合理的部分我们要修正,在修改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也就是说要理顺地区间、部门间、各类人员间工资关系d。尤其要对国有部门的收入分配依法加强监管,防止社会共有的垄断利润转化为小集团的利益和个别人员的薪酬福利,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这是我们达到弱化利益矛盾之一。

3认真制定农业政策,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缩小城乡差别。弱化利益矛盾,其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直接增加现金收入的项目建设,确保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新增财政支出要继续主要用于农村。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其二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涉农收费管理,这一点在国务院要求下已开始实施。要加强对农村水电、建房、农机服务等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清理和整顿。建立和规范农村中小型公益设施建设“一事一议”的工作机制。其三是继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指导,简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审核手续,取消各种乱收费。2006年伊始,深圳市政府出台有利南下务工人员多项优惠政策,就是很好例证,如市区级人才市场在规定时间内四次免费入场,强力打击“黑中介”等措施受到普遍称赞。其四,继续清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其五是切实做好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工作。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严禁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和截留、挪用土地补偿费用。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实实在在维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d。

4.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清除非法收入及其来源。

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深化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强化对预算外收入及制度外收入的监督管理,完善预算外收支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格、透明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各种非法收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杜绝将部门收入转化为个人收入的行为。严禁政府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谋取非法收入和公款挥霍,坚决制裁各类腐败行为f。特别要加强国有企业特殊岗位和管理人员灰色收入的剖析力度,追根逐源,采取常换岗,常监督等办法阻止非正常收入比例扩大。国有企业改制后可以学习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做法,成立企业防损部,其工作人员可以渗透到重要岗位关键行为中去,从而避免本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及有关人员非正常收入得逞。

5、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

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发挥好行政和财务监督作用加大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全面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加快建立个人收入纳税信息档案制度。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收入的试点。严厉打击涉及个人所得税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决企业“领导”多倍工资收入还让全体职工来平摊税赋的恶劣行为。要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深化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途径之一。

6、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

要 改革工会的管理体制,这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会管理没有得到加强,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工会的管理体制及职能被弱化,一般成为企业虚设机构,或是成为企业和单位老总的传话茼、橡皮图章,根本不是职工表达利益要求地方,按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工会通过取得对某一企业或产业的合法垄断,就拥有了市场权力g。”要建立独立的工会的管理体制,具有制定企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的建议表决权力,使之其真正成为争取企业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另一方面,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但企业职工利益的保护,更多的是要靠职工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途径来实现。促进劳动者保护,工会是一个必要条件。有劳资关系一定会有矛盾甚至冲突,所以按照国际经验,必须建立多方协调解决的机制。要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构建各阶层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的具体制度。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我国工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仍有待提高。工会勇于介入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才能彰显其地位和作用。要通过三方协商机制,使劳资矛盾得到缓解,使业主、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使民主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员工关注企业的发展,企业关注职工的生活,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劳动关系才能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制定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弱化利益矛盾的必由之路

政治制度化水平标志着一个政权统控能力的高低与强弱。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加强以下制度建设:(1)形成多元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要有意识扶持和扩大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如组织农民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职代会,城市社区委员会等,使他们在聚集和反映本阶层利益要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大众传播媒介建设。这一点,在信息迅速发展和利益多变的当代社会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利益的显示器,而且“可以授人以地位”,“可以扩大改革影响的范围”,“可以强化社会规范”。(2)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择优汰劣机制。要选好人,用好人,象江苏华西村那样的村党委书记说过:“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他还联合邻村一起奔致富路,本村人住上别墅房而自己还是住在20多年前的老房子。广大村民拥护有加,在华西村应该说是弱化利益矛盾的典范。是共产党员的旗帜,是一位好干部。(3)要注意不断吸收新生的社会力量进入政治参与过程,并协

调不同集团的利益要求。(4)要强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性。政府决策须有一套公开的科学决策程序,要正确把握政策的目的辐射面、利益覆盖面以及社会变迁的互动效应;收入分配等利益决策必须是民主决策,重大决策也必须经过广泛讨论h,而不是由少数“领导”独断行事,坚决杜决“一张嘴”,“一枝笔”来定分配。

8、建立和完善新的利益监督机制,保证利益合理公正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已经进行股份制改造,也正在实行“三会”制度,即监事会、董事会和股东会,但是都是由企业及政府委任,实际上是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存在,没有很好代表各方的利益。虽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高度成熟的市场氛围,如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成熟的外部董事市场、成熟的商品市场等,既然从事市场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理,在利益决策上,一要学习美国通过市场监控防止董事会和经理层合谋侵害各股东利益;二要学习德国靠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用银行和职工董事对经理层损害国家、职工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监督。三要学习日本松下、三菱等公司给忠诚度好的老职工为终身员工待遇,并给予参加企业发展、薪酬等议事和见证权利。为了防止总经理或“一把手”独断专行,保证公司正确发展方向和有效经营,让出资人和职工利益最大化,起用外部独立董事进行有效利益监督和利益表决,也是弱化利益矛盾的选项。

第四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处理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实现国民经济倍增计划提高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打响“破垄”攻坚战 5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总的原则不包括()。

分业施策尊重规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稳中求进 6 调整产业结构与提高产业素质的亮点是()。增强创新驱动力扩大内需科学发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7()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打响“破垄”攻坚战突破固化利益格局的羁绊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观 9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总基调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稳中求进科学发展 10 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创新驱动力扩大内需

第五篇:201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doc服务业

201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中国服务业差距

有多大?

2013-08-06 02:3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我国服务业在“质”“量”上都存在巨大差距

■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和过低的情况同时存在■既要从体制上为企业松绑,又要给企业支持

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达8.3%,比第二产业快0.7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3%。在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形势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大势所趋。但现如今,我国服务业发展却严重滞后,服务业如何肩负起重任呢

“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京交会”上的演讲中,对发展服务业寄予厚望。

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可以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形成稳定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也会对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价值提升产生放大效应。一句话,发展服务业,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

我们的服务业在“质”上的差距比“量”更严重。

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孙永波说:“这种垄断性质的市场结构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另一方面,严格的进入限制使不少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能力难以提高,经营效益不佳。”

“服务业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千方百计增加供给,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对于垄断性的行业,要敢于让社会资本进来,用竞争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对于传统行业,要增加行业集中度,规范管理。只要这样,服务业中的小企业才能长大,产品才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孙永波表示,目前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必须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下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点及步骤预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社会热切期待改革取得新突破。顺应人民愿望,把握时代要求,不失时机深化......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求是》刊发李克强总理文章: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

    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联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亮点

    尊敬的党支部: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闭幕,本次全会就下一步改革做出总体部署。这次三中全会我认为有几大亮点,首先,最重要的亮点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试卷

    第一部分 ;判断题1. 10年后,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变为市民。 错误 × 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2.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李克强)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试卷

    第一部分 ;判断题1. 2013年,应贯彻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正确 √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

    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精选五篇)

    主要观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只有加快推进改革,才能为如期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良好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