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引-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
附件4:
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年度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度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新战略”部署和发展“三个经济”的要求,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抓重点、结果导向求实效”的原则,注重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实效性,切实发挥软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支撑作用。
一、项目类型
2019年度软科技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类:
(一)联合项目
联合项目由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命题,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讲话精神,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瓶颈问题及发展战略开展软科学研究,创新科技政策供给,强化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联合(重点)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科技资源匮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有效路径研究。2.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3.关于规范有序推进我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研究。4.加快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推进陕北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研究。6.关于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7.加快我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8.新时代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研究。9.重点项目策划与推进机制研究。
10.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产业扶贫新模式研究。11.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12.关于华夏文明核心轴带建设方案研究。
13.金融助推陕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联合(一般)项目支持研究方向 : 1.沿汉江城镇带发展研究。2.关中地区重大生产力布局研究。
3.陕西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4.统筹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全省小城市培育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5.关于招标投标和工程咨询领域落实“放管服”改革创新机制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
6.陕西省对外开放平台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9个月)
7.努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研究周期5个月)8.陕西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周期4个月)
9.强化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0.共享交通行业发展路径及监管模式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1.陕西储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8个月)12.构建和完善汽车产业链,加快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13.陕西植物提取物产业链构建路径研究。14.新材料产业与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15.陕西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6.陕西省重点城市人口变化分析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7.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场馆建设体系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8.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就业质量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19.促进我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0.陕西省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研究周期7个月)
21.陕西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研究。(研究周期6个月)
22.加快全省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研究周期6个月)
23.陕西空天动力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究。24.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25.陕西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周期5个月)
26.陕西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
(二)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承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专题软科学研究任务,或针对全省各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迫切需要开展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策研究。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结合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部署,深入剖析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做法,研究提出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五新战略”部署的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及对策研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按照“双轮驱动”要求,研究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省及各市科技管理部门落实“放管服”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方案;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精神,研究我省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思路和运行模式;研究市县科技工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研究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模式;研究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和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的政策举措。3.科技创新推动“三个融合”及支撑引领“三个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调查摸清我省军工、科教、产业、人才资源现状,剖析我省在推进“三个融合”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促进“军民、央地、部省”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三个经济”整体推进、配套协同、持续优化、高效发展的对策。
4.构建陕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研究。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剖析我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学习先进省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经济质量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系统研究具有陕西特色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举措。
5.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针对当前我省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中存在的主要制度制约及其成因,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企业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提出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
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
围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技术路线图,提出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高新区、示范区等承载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研究。分 析国家促进自贸区、试验区、示范区、高新区等建设的政策,借鉴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园区发展经验,研究快速提升我省高新区、自创区等创新平台发展动能和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对策和举措。
8.科技型企业孵化及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路径及对策研究。分析“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共性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或地区典型经验,着眼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提出我省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路径举措,提出构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对策。
9.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产业规划战略研究。深入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城市联动发展带动区域发展的机制或经验,系统分析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全面系统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科技产业总体规划及发展路径。
10.“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模式研究。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总结我省与沿线国家及国内省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目的、合作原则、重点合作对象、重点合作领域及模式方法,提出我省与中亚五国、东盟国家以及国内沿线省市之间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研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三农”问题,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科技助力推动“三产融 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的有效途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分析各类特色小镇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可操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策。
12.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分析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主要障碍,按照“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总体思路,研究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出不同区域科技扶贫的有效途径及举措。
13.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联动机制创新研究。
结合推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深入研究相关地区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建立联防联治体系,推进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综合防控取得实效,为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4.我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围绕落实国家人才评价改革政策,调研分析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提出适合陕西省情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思路,构建各类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和激励不同类型人才的可实施的政策举措。
15.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能力提升研究。针对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缺失环节和我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效率低下问题,研究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及相 关法律服务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方案;提出促进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我省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提出有序推进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管理改革的政策措施。
16.大数据安全及应用研究。以大数据发展历史、特征、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各领域面临的大数据安全威胁和需求,归纳总结大数据安全的科学内涵和技术研究方向。
(三)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主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自由申报。主要研究方向和选题为:
1.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围绕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计划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研究。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问题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结合路径研究等。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向。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机制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企业内创模式及路径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创新型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案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模式与政策研究,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探索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模式及对策研究,规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效应研究等。4.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方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机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管理模式研究,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路径和模式研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政府扶持中试基地建设政策、措施研究,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等。
5.科技服务业方向。围绕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科技文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围绕基础研究类评价、应用研究类评价、科技推广类评价进行研究。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路径及机制研究。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6.科技金融方向。针对我省科技金融的现状,研究提出包括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及专利池证券化、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跨境移动支付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作用的创新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等。
7.园区(基地、平台)创新发展方向。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经验辐射推广机制研究,高新区联动发展机制研究,高新区“飞地”园区、“托管”机制研究,陕西省创新平台现状及比较研究,专业科技园区建设路径及模式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发展对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共享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模式研究等。8.激励、培养、评价人才方向。赋予领衔专家有职有权政策研究,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研究,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吸引、扶持政策研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研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运营机制及模式研究等。
9.创新创业方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策研究,院所自创、企业内创、高校众创模式及机制研究,“开放需求众包、创新创业大赛、种子天使众筹”三位一体助推模式研究,全链条促进创新创业机制研究,从政策、载体、人才支持等推动创投机构聚集对策研究等。
10.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研究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地制宜提出各县(市、区)创新驱动发展具体对策及路径,开展各县(市、区)地方标志性产品品牌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精准扶贫机制及路径研究,“三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致富路径及机制研究等。
11.科技扶贫方向。陕西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的基本状况、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需求调查、科技扶贫发展遇到的问题、科技扶贫的组织机制、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机制,推进科技扶贫的政策与路径。
12.品牌建设战略研究方向。分析陕西省品牌建设、核心期刊发展现状,围绕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打造、创新品牌(核心期刊)传播、创新品牌(核心期刊)推广、创新品牌(核心期刊)应用等开展研究,就如何构建陕西省品牌战略,重点支持有基础的企业和产品、期刊发展名牌,提升产品、期刊等效益,促进经济质量提升。13.商业模式创新方向。结合具体产业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研究电商运营组织架构及策略等,为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提供“互联网+”的融入方案,为政府提供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产业管理政策方案,包括行政协调、税收调节与人力资源支持等。
14.城市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方向。以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差异化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评价体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体系,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支撑。
15.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着眼强化城市功能,依据互联网+理念,开展面向城市建设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管以及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面向城市服务的大数据技术等研究。
16.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农业、文化、旅游、金融、卫生健康等产业发展研究;安全生产领域政策研究,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安全防护和评估研究;碳市场发展与新能源规划、低碳城市建设有关问题研究;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及对策研究;科技文化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升级研究。
17.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政策方向。国内外科技政策跟踪比较研究,其他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政策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机制研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破解机制研究,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等相关政策协同机制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机制 研究等。
二、申报要求
1.项目要求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决策应用为导向,立足陕西省情,要求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可行,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对策性、操作性,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2.鼓励跨单位、多学科合作,加强研究单位和政策应用部门之间的合作。优先支持研究方向稳定持续,基于一手调查研究资料,数据确凿、研究方法科学、分析全面深刻、提出可操作性对策建议的研究项目。
3.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需符合《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各项要求。申请人需熟悉陕西省情,具备与项目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基础,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重点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博士(含)以上学历;一般项目负责人应有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含)学历,具有良好科研信用。
4.鼓励年轻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应占各单位申报数35%以上,项目负责人担任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得高于申报数20%。
5.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已承担省级软科学计划在研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计划项目。
三、组织方式
1.联合项目:采取定向委托或邀请招标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联合(重点)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联合(一般)项目单项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除未标明研究周期的项目,其余项目研究周期 不超过12个月。凡申报联合项目的,定向委托项目除外,可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向省科技厅提交投标邀请书,由省科技厅联合省发改委组织开题论证,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团队)。
2.重点项目:主要采取定向委托、邀请招标或自由申报的方式,优先委托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承担,研究周期不超过12个月,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定向委托项目研究周期按实际需求约定。
3.一般项目:单项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研究时限不超过一年。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以提前申请结题验收。
四、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咨询。联 系 人:乔顺利 联系电话:87294265
(二)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年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主要围绕县域发展战略,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培育,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发展、产业转型。
(一)主要任务
1.引进、推广、转化与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根据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在示范的基础上,向当地企业和农民辐射推广,为农民增收、人民幸福和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2.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 优势,以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创新驱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瞄准县域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提升发展内生动力。精准对接科技需求,加强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推进创业式扶贫,提高农民技能素质。
4.加大技术培训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面向县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面向企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
(二)申报要求
1.县(区、市)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并能为项目提供财政专项配套资金。
2.实行限额申报,每县(区、市)限申报1项,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可申报2项。不受理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的县(区、市)执行超期没有办结项目验收的区县申报。
3.县域科技进步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县(区、市)科技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申报。应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县(区、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区)科技局。
(三)支持额度 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创新试点县可加大20万。(四)联系咨询方式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咨询。联 系 人:燕志伟 联系电话:81773390
(三)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指南
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以科技领军人才或高层次技术专家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开展研发活动的创新群体。
一、工作目标
2019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拟培养支持能够瞄准科技前沿、产业变革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下一代预研、替代研究和我省优势领域研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加强学科间协作,开展交叉学科群科技攻关,支持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和引领性研究;促进应 用科学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协同创新。
二、重点支持领域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含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部署创新团队。
三、申报范围
陕西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符合条件的创新群体均可申报。
四、申报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符合下列条件:
1.科技创新水平应处于全省领先并在全国本领域处于第一梯队,有显著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企业作为团队依托单位的,必须是我省确定的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3.应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军民融合“双导师制”创新创业平台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组建。
(二)创新团队带头人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带头人是团队依托单位在职人员;
2.年龄一般在50周岁(含)以下(1969年1月1日后出生);
3.未在我省现有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带头人或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学术水平代表成果; 5.2013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排名前3)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排名前2)、二等(排名第1),或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含二级子课题),或主持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做出突出贡献。
(三)创新团队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团队成员一般由10-20人组成,45周岁以下(1974年1月1日后出生)成员不少于二分之一,40周岁以下成员不少于四分之一,团队知识结构、科研背景具有深度和广度,团队具有较强稳定性;
2.核心成员数量5-8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未在我省其他科技创新团队中担任核心成员(或已正式退出)。
五、优先支持
(一)推动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企(院)优势资源联合,并已开始实施的团队。
(二)以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或整建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并已开展研究的创新团队。
六、申报要求
(一)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承诺提供1:1资金配套支持。
(二)企业需提供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证明材料;各单位需提供相应科研平台证明材料。
(三)符合优先支持条件的创新团队,需提供相关证明 材料。
七、注意事项
(一)2019年度团队资助强度为50-100万元,建设期3年。
(二)团队依托单位有2012-2014年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仍有未提出结题验收申请的,本次不得申报。
(三)申报过程中,涉密信息要按照保密规定处理。
(四)团队带头人在陕西省科技信息网进行专家注册后方可进行本次申报。
未尽事宜请咨询省科技厅人事处。联 系 人 :周 莹 张 昊 联系电话 :81776101 81776017
(四)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申报指南
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作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服务产业创新创造,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我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和重点突出结合、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能力提升和择优支持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结合”的原则。旨在通过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各类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省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追赶超越等提供支撑。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结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要求,2019年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项目主 要支持范围及有关要求如下:
一、专业检验检测平台
主要围绕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专业检验检测平台,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提供检验检测、分析测试等专业化技术服务。
相关要求:
项目申报牵头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影响力,并须符合《陕西省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所列“共享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应具备条件”,鼓励联合申报。
2019年重点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综合性、军民融合性质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主要面向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服务。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基地发挥自身科技资源、技术水平和人才力量的优势,搭建面向社会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二、科技基础条件及信息共享平台
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实验动物)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维护、升级改造及共享服务。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已建成平台的服务能力提升、资源扩充、功能优化改造等。
三、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 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依托科技产业园区、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产业技术集成和中试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要求:
2019年该类平台重点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牵头,依托相关园区联合建设技术集成和中试平台,鼓励产学研结合,平台建成后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共享。2019年重点支持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四、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发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完善我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服务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我省追赶超越。
相关要求:
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的支持对象为:经过省科技厅正式批复成立的各类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未批复过的不予支持。
2019年重点支持市级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建设,鼓励申报单位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共同参与,提升分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资源专题数据库等。往年已获支持,但未进行验收的分中心不得申报。
五、其他要求
1.平台项目不支持单纯的技术研究、非科研基础设施的 维修改造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2.若实际获得支持的财政科技经费未达到申报额度,不足经费由申报单位自行筹措解决。
3.原则上每个平台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不超过100万元,平台建设周期不超过3年。
六、联系咨询
以上未尽事宜请向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相关处室咨询。
联系人:张新楼 联系电话:029-87294295
第二篇:陕西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3:
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9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五新”战略任务,以落实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为抓手,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科技项目,继续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支持方式,增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能力,激发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成果范围
本计划所指科技成果应属于下列范围:获国家科技奖励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列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已通过验收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上述成果须进行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申报时要提供所属成果类别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条件,应是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2.2019省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不限项申报,但同一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且未承担在研省级科 1 技计划项目(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的供给方负责人除外)。
三、项目设臵和具体要求
本重点支持以下四类项目: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4.成果推广项目。
对技术入股和吸纳成果二类转化项目采取双向(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补助,从技术供给方,主要支持本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从需求方,主要鼓励企业或其他组织吸纳科技成果。
1.技术入股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新注册公司,在省内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
新公司条件:公司工商注册成立时间在2015年6月30 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
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将对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给予补助支持。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新注册公司)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新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无形资产评估报告;——无形资产出资验资报告;——技术成果财产权转移归入股公司所有的证明文件; ——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和程序,涉及股东出资的所有证明材料。例如: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其他相关材料;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2.吸纳成果转化项目
是指本省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由企业吸纳并在省内成功转化的项目。
(1)申报单位条件
本项目由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同时分别申报。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和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需分别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书,双方项目名称保持一致。
(2)技术合同条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在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签订,且已经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录入,并有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
(3)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a.技术供给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供给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b.技术需求方(吸纳成果的企业)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需求方(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技术开发或技术转让合同复印件(技术供给方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单位);
——陕西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复印件; ——银行支出(进账)凭证;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20-50万 3.获奖成果转化项目
依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或进行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开发的项目;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望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
(1)申报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项目依托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并对成果核心关键技术正在或将要进行转化。原则上主要支持2015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获奖成果转化,成果水平特别先进,仍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可适当放宽年限。
(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复印件;
——高等学校申报须提供与省内企业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处臵及权益分配等内容的协议;
——可以说明项目状况的证明文件,包括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
——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30-60万。4.成果推广项目
该类别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以技术转移机构为主要承担单位,技术支持和技术实施单位为参加单位。在技术支持和主要转移工作为同一单位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单位也可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
技术转移机构一般指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的机构。技术支持单位一般指技术的供给方(高校、5 科研院所或企业等);技术实施单位是指技术的需求方或技术的实际应用单位。
(1)优先支持领域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农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 ——动、植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的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申报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项目申请书(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省级科技成果登记表封面复印件;
——企业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高等学校申报需提供合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项目合作各方约定的合作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的协议(项目有参与单位的必须提供);——申请书“需提交的材料”部分提到的其他材料。资助资金范围:15-30万。
四、咨询联系方式
单 位: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联系人:高 阳 联系电话:029-81294835
(二)2019陕西省科技企业培育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面向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部署创新,围绕创新培育产业,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一、能源化工
1.煤、油、气: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构建煤油气到基础化工产品、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包括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燃煤污染物控制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煤制芳烃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高性能油田化学品、高端化学品的中间体和聚合单体、重劣质油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以及复杂油气田进一步提高开采收率的新技术研发。
2.电力、新能源:低风速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及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设备及管理系统、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及核电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二、装备制造
1.航空:重点推进大中型运输机、新型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
2.航天: 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航天器在轨维护、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和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关键技术及产 品开发。
3.机电装备:工业和服务等各类智能机器人、支撑智能电网的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一代”相关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化工装备等关键部件和技术开发。
4.3D打印:多材料多结构多工艺的普及型和高端工业型3D打印装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3D打印专用材料及软件、金属构件成形质量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工艺和面向修复和再制造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人体组织替代物制造技术开发。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1.移动互联: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两化融合”等应用示范关键技术开发。
2.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获取、数据资源管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计算、数据可视化、新一代应用引擎、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开发。
3.通信:移动通信、光通信、物联网、通信基带与射频芯片、移动互联接入系统与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
4.半导体:高端存储器、SoC(系统级芯片)、GPU(图形处理器)、北斗导航/GPS(全球定位系统)、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芯片研发和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强化装备、材料等配套支撑。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速光通信、光学成像等光电子技术成果产业化。
5.平板显示器件:高世代高分辨率显示、柔性显示、印 刷式显示、高分辨率低成本长寿命激光投影显示、高色域液晶显示等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
四、新材料
1.高性能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金属提纯—合金材料制备—合金材料应用产业链关键技术。
2.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超高模高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E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重复使用抗烧蚀碳/碳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3.电子信息材料:电子级硅材料、电子浆料、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其它电子专用材料,形成液晶单体、液晶中间体、TFT-LCD玻璃基板、PDP用荧光粉、磁性材料、薄膜晶体管、聚酰亚胺薄膜、电子浆料、柔性显示导电纳米银、碳化硅晶体材料等系列高端产品。
4.新型功能材料:石墨烯微片、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超强激光材料、钛镍形状记忆合金、钼催化剂、多孔过滤材料及元件、高导高强铜基合金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硅基负极材料、核级锆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关键技术。
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1.生物医药:新型免疫细胞/干细胞治疗制剂、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新靶点创新药、单克隆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蛋白重组药物、现代中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
2.生物医学工程:高性能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放疗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可穿戴设 备及智能康复辅助、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
3.生物检测和治疗:特异性高的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遗传疾病、罕见病等防治上的应用,实现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六、节能环保
1.节能: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粉煤加压气化等高效节能锅炉窑炉,高炉压差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荒煤气发电等装置开发和推广应用。
2.环保:水体与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节能与清洁生产等技术及装备,以及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
3.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和冶金、建筑、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三废”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七、新能源汽车
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储能型电池组等核心技术,电源管理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汽车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八、现代农业
1.农作物良种: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2.绿色果蔬:苹果、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等新优品种示范推广、精深加工及产品开发。
3.养殖业:肉牛及奶牛、杂交猪、肉羊及奶山羊、肉鸡及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新产 品、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
4.农业信息化: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产业化。
第三篇:2017年陕西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 2017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围绕我省支柱、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先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结合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和科技型企业融资上市,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一、能源化工产业
1.煤化工:煤-甲醇-烯烃、芳烃、醋酸-化工产品终端应用及煤-煤焦油-加氢制轻质油-化工产品产业链关键技术。
2.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研发、新型开采装备—储存装备—输送装备—页岩气化工产业链关键技术。
3.电力、新能源:低风速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及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设备及管理系统、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核电设备及零部件、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二、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航空:通用航空及民用无人机整机制造、发动机、机载设备等部件、航空新材料等设计、制造、试验、测试和应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示范。航空关键技术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2.航天:微小卫星、卫星通信、北斗等中低空航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示范。航天关键技术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3.机电装备:工业和服务等各类智能机器人、支撑智能电网的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一代”相关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化工装备及部件关键技术。
4.3D打印:多材料多结构多工艺的普及型和高端工业型3D打印装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3D打印专用材料及软件、金属构件成形质量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工艺和面向修复和再制造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人体组织替代物制造技术。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技术和服务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两化融合”等应用示范关键技术。
2.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质量管理、多源异质数据关联分析、大数据实时处理、政务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交易规范及其平台、大数据高端装备运维、面向减害增收的果业大数据、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口岸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服务、新型制造业态云应用服务、云端融合的移动服务系统。
3.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远程医疗平台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加速存储、导航、移动终端及光电子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关
键技术。
4.激光:激光基础材料生产、芯片制备、半导体激光器耦合模块、高功率激光器、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应用关键技术。
5.通信:通信系统设备、智能终端与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技术。
6.半导体及照明(LED):电子级硅材料、大直径单晶炉、硅片、半导体器件及LED外延与芯片、大功率封装、应用产品、专用设备与材料关键技术。
7.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数字电视SoC芯片、新型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装备关键技术。
8、信息感知技术:基于物联网、传感器融合及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感知技术产业化及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技术。
四、新材料产业
1.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金属提纯—合金材料制备—合金材料应用产业链关键技术。高纯石墨碳材及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
2.高性能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从煤基沥青中制取碳纤维等关键技术。
3.新型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晶体材料及高质量钼及钼合金材料、新型生物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稀有金属粉末及金属多孔材料和其它稀贵金属/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
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1.生物检测: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传染病检测芯片、药物筛选芯片、食品安全检测芯片、环保检测芯片关键技术。
2.创新药物: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领域的生物创新药物和各类新型制剂关键技术。
3.现代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新型中成药关键技术。
4.医疗器械:生物医学材料、人造皮肤、人工骨、心脏起搏器、社区和家用医疗器械及专用急救、诊疗、康复关键技术和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化。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设备、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产品等产业化。
六、节能环保产业
1.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处理技术—水处理装备—水体治理服务,大气治理技术—气体治理装备—大气环境治理服务,垃圾处理新技术-处理设备-治理服务关键技术。
2.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和冶金、建筑、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三废”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料(重型)汽车及纯电动/新能源发动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变速箱、快速充电设备等关键技术。
八、现代农业
1.农作物良种:集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推进优质高产小麦、专用玉米、杂交油菜等农作物良种产业化。
2.养殖业:肉牛及奶牛、杂交猪、肉羊及奶山羊、肉鸡冀蛋鸡等畜禽良种、乳制品、肉制品及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新产品、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水产养殖。
3.绿色果蔬:苹果、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等新优品种示范推广、果汁加工及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4.农业信息化: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产业化。
第四篇:陕西师范大学勤工助学项目
附件2:
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发展成才计划”
实践创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高水平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切实贯彻学校“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的资助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育人功能,进一步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项目化、体系化建设,学校决定在资助育人“发展成才计划”中实施“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将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整合为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解决困难、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第二条 实践创新项目以院部(机关职能部门)为主体单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前提,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实践过程为重点,以激励政策为保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项目化、体系化、个性化的学生勤工助学模式,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第三条 本项目的实施实行学校、院部(机关职能部门)两级管理机制。
第四条 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政策、落实配套经费、组织项目评审、督导项目实施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五条 各院部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处级干部为组长,学 1
工组干部和部分教师为成员的项目指导小组,机关各职能部门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干部为成员的项目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单位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立项及实施工作。
第三章 经费管理
第六条 学校每年从勤工助学基金中预拨60万元(以学校实际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额度确定,以实际通知为准)设立“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实践创新基金”,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参与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酬和用于支撑项目整体组织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运行开支。其中,根据各具体项目内容实际,配比最高不超过项目审批金额10%的运行经费。
第七条 项目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一次核定,分月报销”的办法。经费统一由学校管理,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学生人数比例和立项申报情况审批划拨各单位的项目经费总额,各单位根据项目进度情况把握项目的经费开支,根据项目预算、推进计划及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劳酬按月报销,运行经费统一报销。
第八条 学校对项目经费实行监督管理,保证使用科学、合理、高效。项目结束后进行决算,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督。
第四章项目申报、评审与管理
第九条 项目分类。项目分为申报项目和招标项目两大类。申报项目由各单位申报,招标项目由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招标。
第十条 项目等级。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级。重点项目的经费支持最多不超过2万元/年,一般项目最多不超过0.8万元/年。
申报项目以院部(机关职能部门)为主体单位,每个学院可
申报重点项目1项(文理科基础部可申报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若干项;机关职能部门不设重点项目,最多申报一般项目3项。招标项目结合项目内容另行设定。
学校每年设定一定数量的重点项目名额,根据各单位申报情况择优评选审批。一般项目不设数量限制,根据各单位申报情况和经费额度进行评选审批。
第十一条 立项原则及条件
1.申报项目须立足院部(机关职能部门)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工作特点,招标项目应立足于学生能力实际和团队特点。重点项目应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学院发展的前沿问题,能够体现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性、创新性、引导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体现院部学生工作的特色和水平。一般项目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有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有引导作用和实际效果。
2.每个项目必须有一名教师或管理干部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担任两个项目的导师。
3.每个项目的岗位设置中至少有5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
4.每个项目的岗位设置中劳务性岗位数量必须控制在20%以内。
第十二条 团队要求
1.每个项目组的成员一般应在五人以上,鼓励高低年级学生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结合,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和辐射性。
2.鼓励学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项目团队,项目经费原则上只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酬。
3.每个项目应设项目负责学生一名,负责项目的实施统筹和立项、结项答辩等工作。项目负责人应品学兼优,上一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排名在20%以内,对实践创新项目和勤工助学工作有浓厚兴趣,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三条 项目评审及确定
1.申报项目由院部(机关单位)填写申报书向学校报送,招标项目由学生自组团队填写申报书向学校保送。
2.学校领导小组组织各单位(申报团队)对申报情况进行立项答辩,根据申报、答辩情况,结合学生人数比例及往年勤工助学工作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确定立项项目和资助标准。
3.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发文发布。
第十四条 实践创新项目每年立项一次,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学校将在学期中适时组织开展项目交流、项目检查活动,在项目实施期完成后,组织开展结项答辩活动。
第十五条结项要求
1.重点项目:项目实施期完成后,项目团队须提交在较高层次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能够体现创新性、实践性和素质提升的成果或作品,并注明“陕西师范大学“发展成才计划”实践创新项目资助成果”。项目团队还须提供系统规范的项目总结,每位项目成员须提供提供系统规范的、能够体现自身收获和成长的参与心得。
2.一般项目:项目实施期完成后,项目团队须提交发表的研究论文或虽未发表但水平较高的调研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能够体
现创新性、实践性和素质提升的成果或作品,项目团队须提供系统规范的项目总结,每位项目成员须提供系统规范的、能够体现自身收获和成长的参与心得。
第五章表彰与奖励
第十六条 结项答辩完成后,学校将评选出优秀项目和合格项目,汇编成果集,组织对优秀实践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及交流活动。评选“实践创新项目优秀组织单位”,对上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秀单位,奖励一定数额的经费,纳入该单位当年的实践项目预算,对未按要求和计划实施的单位,将缩减下一的项目预算。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实践创新项目中的有关勤工助学活动,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承诺书
陕西师范大学
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
承诺书
项目名称:所在学院:
项目级别:
为确保我校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顺利实施,本项目承诺遵守以下条款要求:
1.严格按学校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在项目经费使用上做到专款专用;
2.每学期末向教务处教学科提交《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度报告》,按照学校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通知,如期提供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相关材料;
3.因主观原因致使项目无法执行者,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退回全部或部分资助经费;
4.研究成果需要按技术秘密进行保密的,项目组应制定具体方案并报学校批准;
5.凡研究工作有发明创造,经学校科技处审查符合条件的,可由科技处协助申报专利,以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学校的合法权
益。
本承诺书由项目负责人及指导老师签字并经教务处确认后生效,如有违反,愿承担相应责任。
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
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200年月日
说明:1.将承诺书下载后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签名处一律用笔书写,打印无效,于11月26日前报送到项目主持人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处。
2.本承诺书是项目管理和经费划拨的依据,未按时提交或未填写承诺书的项目学校将取消其立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