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9年10月23日陕西科技创新支撑三秦繁荣
88(总2863)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9年10月23日
陕西:科技创新支撑三秦繁荣
——各地科技60年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基本配套,具有较强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科学研究与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全省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10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35万人,在陕“两院”院士4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84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及院所109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和野外观测台站7个;国家行业质量监督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计量中心43个;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个;各类测绘与勘察设计及研究机构420个。学科门类齐全,基本上覆盖了所有 的学科领域。截至2007年8月,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13个,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和地球科学与资源等学科领域优势明显。2006年,陕西省研发经费强度(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位居全国第3位,陕西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位居全国第8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和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数均居西部第2位。
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丰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陕西省在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研发成果。1979—2007年,全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2301项,获国家科技奖596项(不含军口),省级科技奖4241项。1985—2007年,全省专利申请量52795件,授权量27831件。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陕西省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
2.基础科学研究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数理学科、材料学科、地质学学科、生命学科、化学学科、信息学科等领域成功取得了多项突破。自2000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
3.农业科学研究优势突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围绕小麦、玉米、油菜、苹果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展引种、育种、栽培技术等科学研究,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果树新品种选育、畜牧优良品种引进与传统优势品种改良、2 黄土高原区域综合治理研究与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一线两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陕西省高新区经济初具规模。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四大主导产业,软件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服务外包业态聚集效应初显;宝鸡高新区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其中稀贵金属新材料冶炼、压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控机床、程控纺织机械、高压真空开关设备等制造技术国内领先;杨凌示范区以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为先导,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环保农资、绿色食品、涉农服务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格局;咸阳高新区初步形成橡胶制品加工、医药保健两大产业集群,以及多元化特色农村经济。渭南高新区的精细化工、机械电子、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等快速发展,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交大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西安软件园等5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取得较快发展。据统计,2007年关中高新产业开发带内五个高新区实现总收入2263亿元,总产值1805亿元,工业增加值610亿元,各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达到2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过亿元的210家,上10亿元的突破100家。积极推动关中星火产业带建设,组织实施星火项目6000余项,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34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畜牧业、优质果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以改革促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目前,陕西省绝大多数开发类科研院所已经转制为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院所科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民口独立科研院所综合收入60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注册企业1250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增加就业岗位近10万个。技术市场健康发展,到2007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4941项,成交总额31.2亿元。
3.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1989年设立了陕北科技扶贫专项,坚持抓科技示范,选派专家深入扶贫第一线,促进了陕北老区从烟、果、羊、薯到枣、杏、梨、菜八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实施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在科技创新专项中增加了陕南突破发展科技专项,为陕南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加强市县科技工作。从2005年起,联合省委组织部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科技三项费大幅增长,市县科技工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三是自2005年起先后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科学数据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相继成立了陕西电子、农产品、能源化工技术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各类企业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建立农技“110”为农服务通道,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4.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一是通过稳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积极寻求国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等多种方式,保障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近年来,陕西省平均每年争取国家部委科技经费超过10亿元。二是注重通过重大科4 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通过支持科技园区和科技创业项目,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切实落实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加速科技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加强与在陕“两院”院士的联系与沟通,为科技人才提供跟踪服务。三是扩大对内对外科技交流。先后多次举办了陕西省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陕西省科技厅审批出访团组1200批次,出访人数30000人次;邀请国外专家来访600批次,来访人数6000人次;先后与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有力地提升了科技工作的对外开放水平。四是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业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奖励、科学普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了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五是加强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颁布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在全省范围广泛开展了“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性科普活动,认定和发展了32个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
军 邮
箱:info@mail.most.gov.cn
网
址:http://
第二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技厅[2005]7号 【发布日期】2005-12-15 【生效日期】2005-1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
强监管的通知》的通知
(教技厅[20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为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合理有效地使用好科技经费,现将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国家现行各项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的,依照现行规定执行;没有文件规定的,依照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的管理,尤其是要严格规范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和结余经费的管理,切实提高国家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各单位接到本《通知》后,要按照科学技术部要求立即开展课题经费自查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并于2006年1月10日前将自查和整改情况报我部科学技术司和财务司。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 刘 磊
教育部财务司预算与审计处 何光彩
联系电话:66097841、66097531
传真:66096298、66097532
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
各有关部门、单位:
“十五”以来,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逐步完善评审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监督,科技经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通过近两年的科研专项经费审计和监督检查发现,在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合理有效地使用好科技经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国办发[2002]2号)以及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现就规范课题经费使用和监督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一些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从获得的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作科研人员奖励支出。按规定,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课题预算人员费科目中据实列支。人员费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用于人员奖励等超出预算范围的支出。
二、严禁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课题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课题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房屋占用费和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费或折旧费等。按规定,课题管理费应按照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列支。严禁课题依托单位直接从课题经费中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变相截留课题经费的行为。
三、严禁挤占挪用课题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的行为。课题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不得将课题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和与课题研究活动无关的宴请,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方式变相谋取私利,不得用课题经费经商办企业。与课题研究活动相关的必要支出,也要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
四、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课题经费预算。按规定,课题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由于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课题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可以进行调整,但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对于课题经费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调整幅度超过10%的,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调整幅度不足10%的,需在课题结题报告中详细说明调整的理由、金额等情况,并在课题验收时予以确认。
五、严禁编制虚假预算套取课题经费。部分课题在申报预算时,存在编报虚假预算现象,虚列人员费、考察调研费、会议费、设备购置费、对外协作费等,课题完成后形成课题资金大量结余,长期挂账用于课题以外的支出,造成科技资金的极大浪费。从2006年开始,对课题结余资金问题,我部将在结题验收和专项审计中加大清查力度,对专项经费5%以内且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课题结余经费,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留给依托单位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对课题经费结余超过5%或结余在20万元以上的课题,必须将全部结余资金按原渠道上缴。
六、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部分课题存在不及时结题或结题后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的情况,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由课题组甚至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取,影响了科技预算的严肃性。课题必须按规定及时结题,特殊原因确需延期的必须按程序提前办理课题延期手续。课题验收结题后应在一个月内办理财务结算手续,认真清理账目,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按规定妥善处理结余经费,课题组不得以任何理由继续占用课题结余经费。
七、严禁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在课题申请时,部分单位为争取课题经费,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将课题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原值等列入配套,加大配套资金额度套取科技资金。在课题执行中,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承诺提供配套资金的各有关单位应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付,并将配套资金和专项经费纳入课题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
八、严禁课题经费脱离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目前,在课题管理中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轻经费监管,重预算、轻决算的情况,科研人员自行编制财务决算报表,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督缺位,导致账表不符、财务数据不真实的问题经常发生。按规定,课题负责人行使经费使用自主权应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和依托单位的日常监督下进行。课题执行各方应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课题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接受依托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保证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和财务核算的准确规范。
九、各主管部门、课题依托单位、课题负责人应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分级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1、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严格执行批复的课题预算,坚持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课题经费,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检查。
对有违反上述第三、四、五、六、七、八条之一行为的,科技部将视具体情况对相关当事人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暂停课题拨款、通报批评、终止课题执行、追回已拨经费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其课题申报资格并记录相关当事人的信用;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将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告。
2、课题依托单位要认真履行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高课题经费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时修订与之不符的内部管理规定。课题依托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管理工作,杜绝本单位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对有违反上述第一、二、六、七条之一行为或对第三、四、五、八条之一相关职责履行不力造成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的,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将视具体情况对课题依托单位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该单位课题申报资格并记录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信用;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负责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并将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告。
3、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将课题经费作为本部门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计、专项检查、绩效考评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要对所属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加强指导,提高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要加强与科技部的沟通,杜绝本部门所属单位在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科技部将根据各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记录其相关信用。
4、科技部将不断完善科技经费监管体系建设,建章立制,指导和规范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抽查,加大对课题经费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的行为。
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接到本通知后,要认真组织所属单位开展课题经费自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年年底之前纠正完毕,并于2006年1月15日前将自查和处理结果汇总报科技部。
科学技术部
2005年11月16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进步,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作为“三农”工作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淡水渔业必须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落实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渔业科技工作者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央1号文件的发布,对水产科研院所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把握渔业科技发展趋势
近30年来,我国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89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568亿元,水产养殖总产量3412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9%;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首位,占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的30%,其中近70%来自养殖,水产品出口也已占农产品出口净收入的50%以上。渔业已经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渔业科技在推进我国渔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在淡水养殖发展中起到领军作用的水产院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水产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育种、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水产养殖基础生物学、养殖技术、鱼类营养、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领域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基层渔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支撑。
进入21世纪,渔业可持续发展已为世界共同关注,水产养殖已开始成为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渔业科技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四个方面满足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六大方向上开展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效益,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强化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渔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时期,进入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渔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最关键、最根本的途径。**所将担负起长江中上游地区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的重任,强化自主创新、科技产出、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有效支撑渔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立足产业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渔业科技的进步需要满足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渔业科技的需求,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长江濒危鱼类保护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品种培育、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和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技术、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水生动物重大疫病及新技术疫苗研制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成果。
(二)围绕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引导、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骨干快速成长。切实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健康养殖、遗传育种、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学科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所整体科研实力。
(三)着眼长远发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按照“一个中心、二个基地”的建设目标,逐步完善功能配套的武汉研究中心、荆州实验基地、重庆实验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优势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对我所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拓展和深化研究方向,进一步发挥我所研究特色,构建国际技术领先的流域性资源生态研究平台。
三、加速成果转化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的最终途径。**所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让专家服务渔业、让成果助力养殖产业,在服务中推动研究成果的创新、在研究中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值,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地方渔业发展保驾护航。“十一五”以来,**所根据地方在水产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与防控体系,保护水体环境安全,帮助地方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所为我国渔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直接途径。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整合我所相关科技资源,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为基础,把生命周期长、科技含量高、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在鱼病防治、饲料开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水产新品种开发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渔业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
(一)鱼病防治
结合实践,围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一些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新工艺。加强疫苗和新渔药的研制工作,加快“中华鳖等淡水养殖动物细菌病疫苗”的注册工作,尽早满足渔业生产需要;
(二)池塘升级改造
对池塘生物净化、水质改良、养殖用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推广实验;
(三)品种改良与推广
重点加强超雄罗非鱼、鳙新品种选育和鲢新品种鉴定的工作,并通过推广得到生产验证。结合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的工作,进行长江鱼类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全人工繁殖的研究,把有经济价值的品种推向市场,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四)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
大力做好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扶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层试验平台。利用本所专家与有关省、县、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所)建立的技术合作、咨询、计划、论证等关系,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仅2010年一年,科技下乡26次,培训农渔民3300人次;2011年,科技下乡60次,派出科技人员95人次,培训农(渔)民532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560余份,扶持渔业示范户4968户,辐射带动示范户9537余户。
实现渔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根据渔业科技创新需求,按照立足近期、着眼长远、全面提升、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全所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科研条件和设施水平,为渔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加强以农业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长江流域水生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等为重点的基础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以“中华鲟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鲢遗传育种中心”和“窑湾试验场”等为重点的科技服务、示范转化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优异成绩迎接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第四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1-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五篇: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总结
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总结报告提纲
对重大项目进展事例和突出成效进行文字描述,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新阶段的项目,需要用通俗语言简要介绍成果,突出典型成效在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优势情况,突出成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等相关情况。
2、产业化阶段的项目要突出直接和间接经济成果,尤其是比较国内外同类开发的情况,产业化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1)阐述目前的产业规模,产业化能力,技术推广、扩散及其相关带动作用;产品的品种规模,培育的企业数量及规模;形成的行业标准及行业标准化程度;领域、行业在国内外形成的比较优势,对本行业、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带动作用。
(2)直接经济效益情况。已实现销售收入、出口、利税、利润等情况;预计最佳产业化规模,展望未来产业规模和产值,预期实现利税,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率,开拓国际市场等情况;外贸出口、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成效。
3.在加快创新体系及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成效。相关设施及规范建设情况,建立的相关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测试平台等的数量及具体情况,建设的产业化基地数量等。研究开发的产品,培育的高新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数量及促进其发展等情况。
4.对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开发的产品、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集团等能体现实施绩效的典型事例的综合具体介绍。内容要全面、详实且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