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政府债务状况研究
乡村政府债务状况研究
摘要:
近年来,村级债务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而不断显现,沉重的债务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村级债务引发的村级干群纠纷、农民上访、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激化了干群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解决好农村债务问题,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乡村债务的现状分析
全国村级债务目前没有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据2006年上半年农业部的抽样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上半年,全国村级债务已达到4000亿元。另有学者估算,我国村级债务在6000-10000亿元之间。此后,没有资料表明再进行过全国性的村级债务调查工作。目前比较认同的全国村级债务不低于6000亿元。
(一)乡镇债务的主体
1、乡村政府。乡镇政府在运行过程中,为实现其政府职能,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乡镇政府负债实际上就是乡镇财政负债。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要行使政府职能,必须有财政收支,当政府财政支出超过其财政收入,这时就出现了财政赤字时,如何弥补赤字,债务资金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乡村范围内,乡镇政府是乡村债务形成的主体。
2、村级组织,即村级经济组织。本文所提到的村级组织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有一定收入及支出,当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就形成负债,成为乡村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现在的乡镇企业被农民所兴办,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服务的盈利性组织。从兴办的性质划分,一般是农民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不同经济成份混合所有制三种。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也成为乡村举债的主体
(二)债务种类
乡村负债一般体现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有银行贷款、农金会或其他基金贷款、统筹借款等;隐性负债一般有欠发工资、欠发公务费、欠付楼堂馆所等基建资金、欠付修路铺桥等公益项目资金、财政担保和其他方面可能形成的债务。
从债务的表现形式来看乡镇债务主要有欠上级财政部门的调度款、周转金借款、银行借款、各类工程欠款,以及向一些企业、个人的借资;村级债务主要体现在银行借款、工程欠款、欠单位及个人款项,以及欠村干部工资款。这些债务的比例因各乡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债务的产生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原因。直接原因造成了乡村债务的刚性增长,而间接原因则强化了这种刚性增长,使内在矛盾进一步显性化。
(一)乡村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
1、政策性负债。政策性负债主要是乡村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任务而产生的非自愿性负债。一是“达标”活动项目繁多。上级政府的“达标”要求具有强制性,从实践来看,主要有小城镇建设、村建运动、校舍、办公、党建等名目繁多的达标活动。农村各种行政命令达标升级项目繁多,由于这种达标升级与当前的政绩考评办法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很大,迫使乡村集体超越经济实力举债达标。二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教育完全由乡村负担的实施方法与教育“达标”活动的合二为一,成为乡村负债的重要原因。“普九”在达标过程中的“楼房化、道路硬化、计算机化、运动场所软化等”一些脱离实际、超出当地财力的较高标准的要求,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靠农民集资不够,只好举债进行超前的建设。三是借债上缴费税。迫于压力为完成各种税费任务,由村干部借款垫交税费而形成负债。由于完成各种税费任务时间要求过急,村组干部为按时完成各种税费上缴任务,只好采取借债垫付的办法。
2、诱导性负债。乡镇企业的普遍兴办及破产。乡镇企业的倒闭与产权不清、“集体”概念定位模糊的结合,造成了乡村巨额债务。发生这类债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乡村贷款办企业或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而造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没有效益,甚至垮掉了,又享受不到国家有关企业破产的支持性政策,结果便形成了债务。
3、公益性负债。正常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负债。它是由目前我国乡村自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与乡村社区发展所需支出的刚性共同导致的。农村公共建设如修路架桥等大多采取“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农民出资兴建,国家给予少量补助。但在实际具体操作中运作困难,跨村、乡的项目基本难以实现,乡村干部借钱进行农村公共建设的很多,举债成为普遍现象。
4、体制性负债。乡镇行政机构的人员膨胀、工资补贴的刚性增长与预算内财政赤字的矛盾导致乡镇的高额负债。乡村干部的行政支出主要是针对乡镇层次而言的,虽然村级人员的行政开支也占一部分,但所占比例较少。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
造成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乡村债务的发生,但是这些间接原因都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乡村债务矛盾的激化。因此,对乡村债务形成的间接原因的分析非常必要。
1、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经济实力弱化,间接造成了村级组织债务的产生。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不仅直接形成对“三农”的剥夺,而且导致农村人才、资金和资源的外流,而且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在这种不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下,村级组织经济实力的弱化便成为必然的结果。
2、无法收回的各种债权。这部分债权绝大多数都是逾期债权。对于乡镇级债务来说,大部分是以前所办乡镇企业的欠款,有关企业已经倒闭,其回收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三、乡村债务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
1、乡村债务对和谐新农村稳定的冲击。某些地方,一些债权人由于要债无门、讨债无果,采取请人强行讨债、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过激行为,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安全隐患;免征农业税后,一些债权人看不到偿债的希望,加紧了追索债务的步伐,围堵乡镇政府和学校的事件时有发生。
2、乡村债务消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为了缓解沉重的债务压力,乡村不得不压缩经费开支,以至于正当的公务活动经费受到挤占;有时甚至先让办事人员自己垫付,个别乡镇甚至已达到“工资停发、发票停报、汽车停开、电话停打、食堂停办”的地步。在维持运转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靠转移支付发放干部工资和支付日常办公开支,更是无力还债。群众骂乡镇政府是“借债的政府,不还钱的衙门。”债主逼债现象使基层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受损,严重一点,乡村等基层负债问题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消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3、乡村债务腐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上级政府和债主的压力下,乡村政权组织往往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的对立情绪大为增加,由此引发的上访、告状接连不断,甚至有群众不惜使自己成为“黑户”而远走他乡。国家对农民的一些直接补贴,镇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截留。
4、乡村债务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乡村债务沉重的偿债压力使得乡村的公益事业发展步履维艰。乡村的公益事业如乡村道路、水利基础设施、乡村中小学教育、农民医疗保健等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巨额的乡村债务使得乡村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和能力大打折扣。为债务所累,乡村没有资金来解决教育和卫生上的经费缺口,从而引发上学难、就医难的矛盾。
四、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乡村债务的化解
(一)明确化解乡村债务的指导思想
2003 年 4 月 3 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对各级政府化解乡村债务问题提出了总的要求:“防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这项要求仍然符合当前我国乡村债务问题的实际,是对我国以往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的客观总结,同时也给各级政府彻底解决乡村债务问题指明了方向。
(二)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考虑
1、从债务成因出发,分类化解。对于上级下达任务形成的债务,应该由各级党政组织认真清理文件,根据曾经下达到县以下和乡村的文件内容,核定所应该承担的债务,并且明确保证今后如没有足额经费就不再下达任务。对于中央政策变化导致的债务,这本来就不应该由地方和群众承担责任,应该由决策部门负责解决,建议补充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或者直接由中央财政部门逐年予以核销。
2、从债务来源出发,分类处理。针对不同来源借款采取不同办法化解:(1)对于私人贷款,债权人和债务人要从实际出发,协商解决还款问题。通过降息或停息,可以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更低的利率重新计息,并规定一个停息期限。(2)银行、信用社贷款,对于发生暂时性偿付困难的乡村组织,可以采取降低利率和延期偿还的办法;对于实在无力偿还的,可以停息挂账或协商消减。(3)财政周转金借款,对于归还无望的建议予以核销,由财政承担。
3、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乡村债务的成因很复杂,许多债务不是因农民直接欠债形成的,有些项目虽然花了钱,但农民却未必能直接受益。把乡村债务分摊到农民头上,农民难以接受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的农民还很穷,生活还很难,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刚刚松了口气,不要卷土重来,把党对农村减负的成果给葬送了。要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向农民转嫁乡村债务的做法。
4、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化解乡村债务最大的难点在于防止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关键是把责任真正落实到县一级。如果责任不清,不能把责任明确落实到县,很可能会导致虚报债务,甚至造成失控。只有把责任落实到县,化解乡村债务才能核得准、管得住、推得动。在债务核准之前,不能过早地承诺上级扶持,防止产生依赖,把责任上推。但也要看到,乡村债务数量庞大,成因负责,涉及广泛,仅仅依靠县一级政府独立化解乡村债务很难完成,离不开中央、地方和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要实行分级负责,上下配合,多部门参与,形成化解乡村债务的合力。
第二篇:政府债务情况梳理
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梳理
一、全国人大预算工委的报告揭示了目前政府债务的主要情况
2015年3月至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赴广东、深圳、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委托重庆、云南、海南、广州等部分省、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开展专题调研,并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座谈会听取地方人大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国家级别的针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详细调研情况报告。根据2015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的《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如下:
(一)、政府债务情况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5.4万亿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8.6万亿元(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3.1万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5.5万亿元)。同年全国GDP为63.6万亿,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为14万亿元。
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在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2015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6000亿元的基础上,批准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为16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限额9.6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6.4万亿元。
2、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
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4万亿元中,从政府层级看,省级、市级和县级(含乡镇)分别为2.1万亿元、6.6万亿元和6.7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4%、42%和44%,县级政府债务余额占比较高;从区域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7万亿元、3.9万亿元和4.8万亿元,占比分别为44%、25%和31%,东部地区负债余额最高。
从举借主体看,主要是融资平台、政府部门和机构、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分别占39%、24%、22%和15%。从借款来源看,主要是银行贷款、BT等应付款、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信托、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其中银行贷款约占51%,地方政府债券约占8%,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
从债务期限看,2015年到期3.1万亿元,占20%;2016年到期2.8万亿元,占18%;2017年到期2.4万亿元,占16%;2018年及以后到期6.2万亿元,占40%;以前逾期债务0.9万亿,占6%,2018年及以后到期的债务金额较大。
3、地方政府债务率
据财政部门测算,到2015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16万亿元,债务率预计约为86%,低于100%的风险警戒线,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政府债务存在问题及建议
《报告》指出,各级地方财政在剔除促发展、保民生以及中央各类政策、项目配套资金等支出后,能够安排用于还债的资金极为有限。虽然地方举债投资形成了一批资产,但变现能力较弱,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仍然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新还旧”。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既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债务风险,又不能过分强调严控债务造成经济过快下滑,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正确处理好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好尺度和节奏。对于新增债务的安排,要考量债务资金使用方向和上一债务资金使用绩效,并优先安排在建项目。此外,《报告》还建议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违规举借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主体和处理程序,责任追究到人,对违反新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依法处理,严肃问责。建立对违法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政府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破除“现任举债不还债”、“新官不理旧事”等乱象,将领导干部任期内地方政府债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离任要审计,终身要负责。
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大幅提高了政府融资平台的流动性、降低了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
自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15】64号)”颁布后,各省、直辖市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缓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截至12月31日,地方政府债券共发行 1026 只,规模合计 38255 亿元。
分地区来看,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信息,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主体涵盖了30个省级地方政府和4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其中,江苏省的发行规模最大,达3194亿元(47只);浙江省的发行规模次之,达2797亿元(72只)。宁夏和海南省的发行规模最小,分别为289亿元(28只)和223亿元(18只)。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6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财库【2016】22号)提到,“积极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置换债券,(一)对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的银行贷款部分,地方财政部门应当与银行贷款对应债权人协商后,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置换债券予以置换;对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中向信托、证券、保险等其他机构融资形成的债务,经各方协商一致,地方财政部门也应积极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置换债券予以置换。”各地政府融资平台原来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方式获得的融资平均成本高于7%,有的甚至达到10%以上;通过置换债的方式获得的融资成一般在4%左右,且成本由省级财政负担,可见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对降低各地融资平台的成本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实地调查以及与项目方沟通了解,重庆市财政局已经要求市内所有融资平台非标项目融资总成本降至7%以下;江苏泰州市区一级融资平台非标项目融资总成亦下降至7.5%以下。随着地方政府债券的出台、利率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预计未来政府融资平台的流动性将不断改善,对融资成本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中长期看来,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有政府的背书,信用级别较高;短期来看,政府融资平台拥有良好的再融资能力,资产流动性较好;因此,在目前经济下行、信用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成为了各路金融机构追捧、各路资金追逐的优质资产。
第三篇:浅谈如何化解乡村债务
浅谈如何化解乡村债务
宋昕 付文志 程仙娟
[内容摘要] 乡村债务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对我市乡村债务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化解的建议。
[关 键 词]农村经济 债务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财政局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乡村债务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制约着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阻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步伐。研究和探讨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办法,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建康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乡村债务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98个乡(镇、办),1715个行政村,11979个村民组;农业人口有222万元人,52万农户。经核实,截止2005年,全市乡村债务总额31592.09万元,其中:乡级28011.49万元,村级3580.6万元;乡级债务占88.67%,村级债务占11.33%;平均每个乡(镇、办)负债322.37万元,每个行政村负债18.42万元,每个村民组负债2.64万元,每户农户负债607.54元,每个农民负债142.31元。这些债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乡镇、村级集体企业贷(借)款债务3295.30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0.43%,其中:乡级3287.41万元,村级7.89万元。
(二)乡村公益事业建设贷(借)款债务21365.1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67.63%;其中:乡级17952.57万元,村级3412.6万元。在公益事业建设贷(借)款债务中,兴建乡村学校的债务18688.1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59.15%(其中: “两基” 攻坚贷款负债17510.66万元,占公益性事业建设负债总额的81.96%。);修建乡村道路的债务2189.4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6.93%,乡村计生优抚等债务92.27万元,占债务总额的0.29%;其他债务395.31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25%。
(三)乡村发展种植养殖业贷(借)款债务5047.7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5.98%,其中:乡级4937.05万元,村级110.71万元。
(四)其它债务1883.86万元,占债务总额的5.96%,其中:乡级1834.46万元,村级49.40万元。其它债务主要有各种项目配套资金贷款债务、村村通电网建设、乡镇办公楼建设、维修、乡镇招待费、修理费、烤烟生产贷款等债务。如水城县滥坝镇、保华乡、米萝乡办公楼建设和维修贷款352.8万元。
二、我市乡村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盲目兴办企业,无序转型改制,增加了乡村债务。前些年,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乡村经济发展规划急于求成,盲目立项,兴办企业,在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举债实施,致使一些企业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管理混乱,造成亏损或倒闭。在近几年的企业改制中,对乡村企业的资产没有部门管理,更没有认真地进行产权界定、价值评估,没有经乡村领导班子成员讨论通过,把不应由乡村承担的债务转嫁给了乡村。如盘县刘官镇磨芋加工厂1993年在银行贷款57.67万元,刘官增压砖厂1992年贷款40.68万元,响水镇煤矿贷款249.86万元,洒基镇煤矿贷款100万元等等,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企业倒闭,债务无法清偿。据清理资料汇总反映,全市这类性质的乡村企业债务达3293.30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10.43%。
(二)超越实际能力,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增大了乡村债务。近年来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各级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乡村也增大了投入,农村的修路、拉电、人畜饮水、修建学校、村活动室、村卫生室等公益事业,在缺乏资金,靠农村信用社贷款或者是靠欠施工单位垫付的前提下进行的,增大了乡村两级债务。仅盘县滑石乡在农村电网村村通工程改造工程中货款就达169.4万元。据清理统计,乡村两级这类债务高达1177.47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3.73%。
2004至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政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两基贷款”猛增,贷款总额达到17510.66万元,超过历年各项 债务总额,占债务总额的55.43%,其中:六枝特区3474万元,盘县6741.26万元,水城县6595.4万元,钟山区700万元。并且,承担偿还 贷款的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加大了化解乡村债务的难度。
(三)举债实施种养业,因管理不善项目失败,乡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乡镇发展种养殖业,开发经果林、科技养猪、养牛等,本属无可非议,但是,由于对项目的考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不“量力而行”,盲目地上项目、搞建设,结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大多数项目失败,由此形成的债务高达5047.76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15.98%。
(四)各种项目的配套,加重加大了乡村的债务。为促进地方事业的发展,乡镇都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但各种项目都要求乡镇有一定的配套资金,在乡镇无财力保障的情况下,只有向金融部门或个人借债实施,造成大量负债,如其他负债1883.86万元,占乡村债务总额的5.96%。
(五)以收取“三提五统”为抵押贷款形成的债务。税改前,乡村贷款主要是以收取“三提五统”费作抵押贷款或还款保证;税改后,取消了“三提五统”,乡村没有了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由此贷款形成的债务,乡村缺乏偿款能力。
(六)政企不分,缺乏民主监督,使乡村经济秩序紊乱。政企不分问题在乡镇级并没有解决,大量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不明晰、债权债务问题不清仍然存在,债务主体是乡镇政府还是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无法分清。同时,由于农村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乡村干部不经群众讨论同意就擅自代表乡村借款,造成债权债务关系紊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化解乡村债务的建议
乡村债务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不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化解老债务,遏制新债务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我市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农村社会的稳定,引发农民负担反弹,增加财政风险,干扰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政府形象和执政能力。化解乡村债务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但是,由于乡村债务形成的因素很多,除了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加之乡村债务数额巨大、涉及面广、时间长、情况复杂,处理的难度很大。目前,各地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措施和办法,都在摸索和探讨当中,因此,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乡村债务
进一步理清乡村债务的规模、种类、分布是化解乡村债务的基础条件。这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乡村债务的统一统计口径;二是确定统一的乡村债务分类方法;三是编制统一的乡村债务表;四是对乡村债务进行系统的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
(二)建立化解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减债办公室,减债办公室由市减负办牵头,负责全市乡村债务工作组织、协调及具体事项的处理工作。二是建立减债目标考核制度。把消减债务作为乡镇工作目标考核任务,列入年终考核,完不成减债任务的乡镇,追究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并且不得提拔重用。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市财政设立减债奖励基金,按实际减债总额的一定比例奖励积极主动化解乡村债务的县(区)。此项资金仅用于偿还乡村债务,专款专用。
四是建立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乡村债务的专项审计工作,对违反规定造成新的债务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五是规范乡镇经济管理行为,加强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精神,规范乡村经济管理行为,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乡村级债务发生。
(三)多方筹资,分级负担,逐步化解
一是按照政企分开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进一步摸清、核实乡村债务底数的前提下,明确债权债务主体。属乡镇政府行为的,由乡镇财政逐年化解;属企业或个人行为的,由债务人负责偿还,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以达到化解乡村债务的目的。二是制定减债时间表,分按计划完成减债任务。即村级债务在2至3年内完成化解任务,乡级在3至5年内完成化解任务。三是县(区)建立偿债准备金,实行“县(区)管乡用,专户管理”。对乡级债务,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乡级财政筹措一部分。由乡镇拟定偿债计划,经县财政审定后,乡镇按规定时间将偿债资金存入偿债准备金专户;县财政安排的偿债准备金与乡镇的一并存入专户,合并用于偿还各乡镇所欠债务,偿还债务时,由债权人提供有效借款依据,经县(区)、乡财政确认并报县(区)政府同意后,列入偿债准备金使用范围。四是对村级债务,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偿还,资金来源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中上级明文规定给村级组织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提成留存以及其他收入,偿还确有困难的,乡镇财政可视其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偿债还债
乡村债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债务的办法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一是收回欠款还债。加大对个人借欠公款的清收力度;对个体、联合体承包的集体企业、林场、荒山等所欠承包金采取强制办法收回欠款;对集体、私营企业借、欠财政的资金,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收回积极收回,收不回的,通过法律诉讼程序处理,倘若一时还不清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二是资产抵债。对沉淀或闲置的资产、已关闭停产的乡镇企业资产,采取招商、合股、拍卖等方式进行盘活;对荒山、林地等集体资产,公开招标,过渡经营权;城镇建设出让土地资产,收益部分用于偿还债务;三是划转消减债务。对乡镇、村级为企业担保的借款,划转企业承担;四是核消减债。对乡村两级历史上形成的呆账、死账,经本级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核减;对历史遗留的银行贷款,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予以核减。六是发挥职能部门优势,对口对项目化解乡村债务。如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市、县(区)教育部门可从每年收取的“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还债;对乡村道路建设债务、农村计划生育、优抚等债务,市、县(区)公路、计生、民政等部门可以发挥其部门优势,积极乡化解乡村债务。
(五)采取措施防止新债
一是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弥补收支缺口;二是不得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三是不得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上项目;四是不得举债兴建工程;五是不得滞留、挪用对村级组织的补助资金;六是不得举债发放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七是不得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经常性支出;八是兴办公益事业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不得超出“一事一议”控制标准,不得借债兴办公益事业。凡违反上述规定形成新债的,一经查实,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资料来源:
1、贵州省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汇编(2002-2003)
2、六盘水市税改方案
第四篇: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乡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缺少亲子阅读 买书借书难
我们农村孩子的阅读状况究竟如何?兴趣浓厚吗?每天课外阅读量是多少?他们喜欢读哪些书?……我以五年级160个孩子为样本,试图了解乡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类型、书籍来源以及家庭藏书等情况。
从调查来看,农村孩子喜爱阅读,近七成(66%)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读书。45%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33.9%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个别学生每天没有任何课外阅读。
相对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言,学生的家庭藏书状况显得相对困窘,这折射出农村客观条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近三成(27.8%)的学生家中藏书低于10本,超过半数(53.8%)的学生家中藏书为10—50本。这其中,课外辅导书占半壁江山,比例达47.8%。由于课外阅读不够丰富多彩,缺失相应精神滋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还未充分激发、知识视野难以迅速扩大、综合素质有待大幅提升……“亲子阅读”有缺憾
在城市里,很多家庭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美国上世纪的《朗读手册》上就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农村孩子的家庭读书氛围如何?调查表明,26.7%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基本不管或从不关心。24.1%的农村学生家长自己会经常阅读书报,67.2%的家长只是有时阅读书报。家长向孩子推荐的课外书籍中,59.4%是教辅类书籍,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学生被问及“看书受谁的影响最大”时,42.2%选择了同学、伙伴;只有21.1%和25.6%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家长和老师。
如今,农村小学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是父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我们乡镇小学,留守儿童占到一大半。校长不无忧虑地说,这部分学生处在亲子阅读的盲区,对阅读的兴趣光靠老师、学校来培养,真有点力不从心。
有些农村家长克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客观条件,努力为孩子补上“亲子阅读”这一课。
三班的小胡同学是位“阅读迷”,她家几年来共购买了100多本课外书。“让我爱上阅读的„老师‟是我的妈妈。” 小胡告诉记者,母亲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妈妈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但是妈妈很喜欢学习,一直鼓励她好好读书、热爱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小胡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她写的作文既生动又有条理,经常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表扬。
买书借书都挺难
农村学生平时看的书来源如何、获取书籍方便吗?在阅读调查中,52%的学生选择到书店购买。其次是到图书馆借阅和同学、伙伴间交换。
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学生到书店购买书籍还是有点困难,只能偶尔为之。且不论日益高涨的书价对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光是交通就是一种明显的阻碍。我们小学,周边既无书店,也无报摊、书吧,学生要买书得坐班次稀少的公交车去城里的新华书店,费时费力,非常不便。镇上唯一的书店营业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且大都是教辅书籍。难怪学生们“看不上眼”,买书还是得去城里。校图书室的书也不够看,同学间就经常相互交换着看。
相比之下,本应作为学生阅读主渠道的学校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我们学校是一所有1200多名学生的乡镇小学。图书室内只有一名管理的老师,没有前来借阅的学生。图书室藏书很多,可是细细一看,书架上很多都是教师业务书籍,甚至还有家庭用书、农技书籍……这些都不适合孩子阅读。校图书室藏书量为28000册,量多的时候每天的借阅量在50册左右。且多是教师借阅。
如今,很多农村小学开始注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绿地园林、艺术长廊、活动区角搞得丰富多样,却对学校图书室建设和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给农村学生的的课外阅读拖了后腿。
教辅书是课外阅读的主力
农村学生课外喜欢读些什么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向孩子推荐的书中,教辅类的占到了六成左右。与此相印证的是,学生的家庭藏书中,教辅类书籍也占到了近一半。在调查问卷中,有
46.1%的学生认为读书的益处是“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才是扩大知识面、积累词句等收获。大多数学生经常看的是故事类和学习辅导类书籍,其次是动画卡通类,很少有学生选择看科幻类等书籍。在回答“你对阅读的希望”这一问题时,55%的学生选择了希望书的内容更吸引人。
很多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出村,也是造成阅读面狭窄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有学生说到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作文选,甚至有个别5年级的孩子只阅读过3本课外书。
这些都表明,教辅书是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的“主力”,他们对阅读抱有很强的功利目的,阅读面还不够开阔、阅读兴趣还有待提高。人的能力组成是多种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多元的。接触各个领域的优秀的书籍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更可能令农村孩子获得别样的生活和感受,放飞阅读和想象的翅膀。
眼里有星星的孩子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反复向老师和家长叮咛:“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在采访中,一位小学校长对我们说,农村孩子的数学成绩并不比城里学生差太多,但很难写出精彩的作文。不少学生只能买了“作文选”一类的书籍“背作文”以期获取高分、应付考试。除却农村的客观条件的因素,同样也反映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为农村孩子打开阅读之门,让兴趣引领阅读,需要我们每个人做点什么:
如果你是农村孩子的家长,请不仅仅为孩子买书,自己尽量也多读点书,进而向他推荐书、讨论书,和他一起发现阅读的乐趣。作为一名为农村孩子上课的老师,不妨在课余多为孩子组织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低年段的孩子推荐精彩的故事书,给高年段的孩子介绍一些与科学、自然课程有关的书,打开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引领他们仰望头顶的璀璨星空。
如果你是一位农村校长或图书管理员,请不要忽视图书的排放等细节问题。举个例子,按照图书的类别摆放固然不错,但如果把
同类书籍按内容的深浅层次上下分开放置,将适合低龄段孩子阅读的书尽量放在低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发现和挑选。
对农村孩子而言,阅读不仅为提高成绩,更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接受信息、锻炼思维、开拓眼界的手段。我相信,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的乐趣、打开“悦读”之门,孩子们自然就能把阅读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享受、一种生存风度,成为眼里有星星的人。只要我们做点什么,乡野间会更多地闪现一颗颗“悦读”好学之心、成就一段段不断探究前行的人生。
第五篇: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此提出明确要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变相和违法违规担保行为,债务风险仍在累积,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为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一、问:当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情况如何?《通知》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修订)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建立健全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15.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2.01万亿元,两项合计,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计算,我国政府债务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时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存在不规范现象。这些行为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积聚了财政金融风险。针对上述问题,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专门印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依法明确举债融资的政策边界和负面清单,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二、问:《通知》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严格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组织清理整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公开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明确了规范的举债融资行为的政策边界和负面清单,正面引导地方政府履职尽责,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
一是组织全面清理整改。《通知》要求各省级政府抓紧设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尽快组织一次摸底排查,全面改正不规范的政府融资担保行为,对逾期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通知》要求规范地方政府注资行为、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行为以及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行为,包括土地注资、担保承诺、境外发债等方面,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边界。
三是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允许地方政府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方式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依法实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四是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通知》强调地方政府举债必须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一律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五是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加强对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情况的监测,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等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
六是大力推进信息公开。《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要求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债融资行为的信息公开,严格公开责任追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问:《通知》对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从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注资行为、金融机构向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行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形成的债务处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融资平台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融资,严禁地方政府违法违规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
一是厘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的边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融资平台公司在境内外举债融资时,应当向债权人主动书面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并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防止误导投资者决策行为,促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是规范地方政府注资行为。地方政府不得违规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推动提高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的合法合规性,既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又避免地方政府绕道通过国有企业变相举债。
三是规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行为。金融机构应当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落实企业举债准入条件,按商业化原则履行相关程序,审慎评估举债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防范经营风险。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时,不得违法违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担保。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是依法处理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债务。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形成的债务,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6〕88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置指南〉的通知》(财预〔2016〕152号)要求,依法妥善处理,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合理分担债务风险。
四、问:《通知》如何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 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鼓励地方政府以规范的方式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采取不规范的PPP项目、政府投资基金“明股暗债”等方式违法违规举债。
一是鼓励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依法规范合作。要求地方政府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允许地方政府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方式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依法实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是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参与PPP项目、设立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防止地方政府通过承担项目全部风险的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同时,明确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不得对有限合伙制基金等任何股权投资方式额外附加条款变相举债。
五、问:《通知》提出进一步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依法明确了规范的举债融资方式。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国发〔2014〕43号文件规定,地方政府举债一律采取在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决定企业为政府举债或变相为政府举债。
二是鼓励地方构建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体系。允许地方政府结合财力实际状况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含各类融资担保基金公司),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地方政府依法在出资范围内对担保公司承担责任。
三是严禁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担保。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转贷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不得承诺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融资承担偿债责任。
六、问:《通知》提出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和防控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行为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特点,致力打破部门信息孤岛,完善统计监测机制,推动建立相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实施联合惩戒,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完善统计监测机制。针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主要类型,《通知》明确由财政等五部门建设大数据监测平台,统计监测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举借或发行的银行贷款、资产管理产品、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情况,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校验,定期通报监测结果。
二是开展跨部门联合监管。针对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关键环节和参与主体,《通知》提出建立财政等六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协会、律师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参加的监管机制,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跨部门联合惩戒,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针对涉嫌违法违规融资担保的责任主体,《通知》明确对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法违规举债或担保的,依法依规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融资平台公司从事或参与违法违规融资活动的,依法依规追究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责任;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的,依法依规追究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授信审批人员责任;对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违法违规为融资平台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信用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等的,依法依规追究中介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
七、问:《通知》对大力推进信息公开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通知》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地方政府债务和当前潜在风险的重点领域,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做到举债融资行为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等“四个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重点公开本地区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以及本级政府债务的规模、种类、利率、期限、还本付息、用途等内容。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参考国债发行做法,提前公布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计划。
二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重点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决策主体、购买主体、承接主体、服务内容、合同资金规模、分年财政资金安排、合同期限、绩效评价等内容。
三是推进PPP项目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重点公开PPP项目决策主体、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信息、合作项目内容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社会资本方采购信息、项目回报机制、合同期限、绩效评价等内容。
四是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名录公开。
八、问:近期在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2014年修订了预算法,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构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明确了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但由于个别地方政府法治观念薄弱、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仍时有发生,财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印发《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暂行办法》(财预〔2016〕175号),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督优势,授予专员办就地查处的权力,建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的机制,加快推进建立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体系。
二是认真核查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2016年以来依据审计移交线索和举报线索,先后组织驻相关地区专员办,对部分地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开展专项核查,持续保持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高压态势。
三是严格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据预算法、国务院文件等法律和政策规定,对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一律按照管理权限转请有关省级政府、中央监管部门核实情况,严格依法处理,及时防止风险扩散。
四是公开曝光一批违法违规案例。分批公开通报典型案例,敢于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揭开盖子。目前已分3批公开通报部分市县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既起到警示作用,也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