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

时间:2019-05-14 16:2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

第一篇: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

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大量的学生涌入社会,僧多粥少的情况是意料之中的;加之受前些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的经济情况还没有完全恢复,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担忧。就业能力严重不足。一是具有从众心理。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的心理。这样的就业心理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很直接的关系。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才会出现“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二是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试图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就业。

大学生就业失败的社会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考虑。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二、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接受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现在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特别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接受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对比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学生就业失败自身原因

一、综合能力不强基础能力欠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被动学习学校安排好的专业知识课程,忽视了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专业能力不强。从客观上讲,专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不合理所带来的弊病。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从主观上讲,一部分大学生从高考的苦海中脱离出来之后,进入了所谓的“天堂大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程度和高中时是天壤之别,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造成在面试时面试官问的基础的专业问题都答不上来,影响了就业。同时,专业不对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也都是造成专业能力不足的因素。创新能力不足。过分强化理论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科学生,所学习到的都是传统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多年来陈旧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模式遏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内外表现机会不多,缺少足够的实际动手机会也使得学生难以从实践中找到创新灵感。虽然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比较欠缺。

二、应聘能力不强就业观念落后,不能主动择业。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就业”、“稳定的工作才是就业”、“专业对口才是就业”等。对就业压力认识不足,不愿从基层做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急功近利,追求一夜成才,追求工作单位环境舒适。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好工作,挤破脑袋去考公务员。很多已经工作的大学生则抱怨工资待遇不好、公司环境不行等,不愿遵循公司的价值观为之服务,频繁跳槽。这都是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出现偏差的表现,也是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应聘技能较弱。首先是“就业迷茫”,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招聘信息来源的多元化,面对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其次是应聘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不了解企业文化及公司招聘的要求,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应聘做准备;最后是应聘时不注意应有的礼仪,缺少现场应变能力,面试怯场等,从而错失就业机会。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到了人才市场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就业做好准备。就业心理矛盾。很多人在就业期间存在很多矛盾的心理,既希望能在学业上有所提升,又想在社会上进行磨炼,在学习深造还是就业间举棋不定。选定就业的也存在想找到好工作又缺乏自信的矛盾心理,使得自己因放不开手脚而发挥不正常从而错失了就业的黄金时段。

三、实践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态度。因为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水的不满意,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工作压力的不耐烦,外部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原因而造成心理浮躁,工作时候不能全心全意、脚踏实地。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希望招来的毕业生能很快上手,为自己创造价值。然而,由于高校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缺乏对实践操作重要性的认识,缺少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再加上对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重视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最终造成实践操作能力的缺乏。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是踌躇满志,梦想着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人生价值,这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认为自己是精英,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好的工作又达不到相关要求。此外,还存在职业歧视等,宁愿失业、待业都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扩大就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数的地方。我国的江浙地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一些高新产业来说,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并且这个领域对人才要求很高,一般较难进入。

3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给他们的工资会比一般地区的高,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有助于推进西部落后地区及农村和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制定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措施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5各高校要跟踪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一切跟不上时代的事物,最终都将会面临着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悲剧,人才资源更是如此,他们只有更好地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才不至于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才能提高就业率。

6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录用大学生。当然,录用者与企业仍是双向选择关系。

7学校应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可以联系一些企业,通过协议让学生可以在企业中接受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或许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被培训企业直接留下聘用,也可以提高就业率,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工作中。这一点我了解到已经在中原工学院实行了,不少学校可能也正在努力实行,这一教学模式将会使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受益。

8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境况,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9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在于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到基层去从事教育、卫生、农技等社会公益性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10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招聘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来学校招聘的企业相信都是通过学校审核的,都是十分可靠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1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刚毕业不要对薪金期望过高,从基层做起,重在积累工作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薪金。并且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脚踏实地,知识联系实际,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可以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政策。这样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大学生在创业路上解决一些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勇敢向前冲,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

2城市信用社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

3我国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了税务优惠,针对不同的行业还实行了不同的税务优惠政策,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负担。

4想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多浏览有关创业的网站,如28商机网、3158致富网、中国创业网等。

5建立逛过的人脉关系

6应具备创业的条件。第一:你是不是要有眼光。你首先在创业之前想到我是不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别人没有看清楚的我能看清楚。第二:我有没有胆量。这个别人不敢做,我敢做。而且这个胆量是与生俱来的,要有胆量下决心,要有胆量走出去。第三:组织能力。能不能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2,(5).[3]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2.[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6]彭松波,陶进.大学生就业负担心理的援助模式[J].教育论坛,2006,(1).[7]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7-100.[8]方夷敏.半数本科生薪酬期望高[N].扬子晚报,2004-02-10.[9]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10]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11]江苏省政府统计局.2007江苏统计年鉴:第1版[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0(2)

[13]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8(7)

[14]徐思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目录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失败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就业失败自身原因

解决大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与对策

班级 环境1301

姓名 卢欣

学号 201300250136

姓名 鲁月

学号 201300250135 姓名 朱佳晟

学号 201300250134 姓名 刘博杰

学号 201300250115 姓名 李晨曦

学号

第二篇:论大学生就业困难2000字

论大学生就业困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陈锦绣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从社会现状,大学生自身原因和解决方法逐步分析。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一、现状

在2009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在政府出台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之下仍然保持高经济增长率。虽然一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出口区因为受到出口衰退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可是随着出口恢复,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逐渐消失。可是中国出现了另外一股失业大军,即是被视为生活在象牙塔里娇生惯养的大学毕业生。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往年,大大小小的企业在11月初开始进入校园,以各种形式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吸引优秀毕业生,从2009年开始,来校招聘的中小企业明显减少,校园招聘会冷清了不少。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类似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更大。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二、原因分析

1.高校扩招

各大高校逐年扩张招生人数,使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此外,作为需求方的企事业单位的某些岗位存在严重不足现象,产业的新生职业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需求,而且很多学生学所学的专业与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对口,所以就不能满足毕业生最大限度的择业。尤其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某些企业破产,工作岗位减少而就业人数增加,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生严重的供过于求„

2.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很多大学生在出来找工作时,对薪资、就业环境等要求过高,不愿意进入小企业等,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3.社会原因

4.用人单位的苛刻标准使众多大学生望而却步,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4.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三、解决方法

1.政府制定相应就业政策

政府需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比如,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或者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到西部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毕业的大学生与社会有经验的工作者能平等的就业权利。同时,政府应当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加大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对一些高校过热专业减少招生人数。

2.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因就业困难所以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首先,除了搞好学习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我们必须要了解整个劳动市场,了解职位的职责要求,同时必须改进自我展示机会,提高个人能力。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应事先有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自我的整体发展计划。

3.高校改革教学制度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表现出恐慌、迷茫、担忧、焦虑,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心理适应能力差、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心理压力更大。所在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服务针对性。同时,高校应该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大对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的教学投入,扩大其招生规模,而对于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四、总结

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0.08%,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只是我国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性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高校大学生一定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积极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人文院行管12-1班 郭小艳 学号:3121136115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趋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的发展、稳定以及高校的生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对就业岗位的期望过高。大学 生 就 业 难,在 很 大 程 度上 是 由 于 他们的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就业机会,而是难在没有理想的就业机会。毕业生所持的高期望和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相悖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面试时甚至不顾尊严,仿佛乞人施舍。这种缺乏 自 信 的 表 现 反而 使自己错失了一些好的就 业 机会。

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的专业 设 置 和 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所培养的人才与时空不相匹配。“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人才与市场的匹配问题,不能笼统地认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实,这种不匹配的直接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分割于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会使他们的相对工资收入下降,并有部分人会渗漏下来从事无需接受高等教育或科班的专业教育就能胜任的工作,因而直接导致了不匹配。这种现象的存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高等教育的问题。但考察其原因并非如此。其实质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各种层次大学生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从本质上讲,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岗位的高低和结构,在社会经济状况无法提供足够的能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岗位并容纳相应层次的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就必然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尽 管 我 国 教 育 扩大迅速,大学 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总人口的5%、劳动力人口的10%,但这一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受扩招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深层次折射的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问,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劳动力市场对初等人才、熟练工人需求量较大,中间层次需求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因此,结构之困,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隐性门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方面,不能单独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纳入整体社会来解析。

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导致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到了2009年有610万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而且不包括高中、技校、中专这些院校毕业后选择参加就业的这部分新增的劳动者。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蜂叠加”的态势,即长期积累下来的城镇待业人员和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下岗职工也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总量的不断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也就是说,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聘条件,人为设置就业障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 情况,用人单位增大了选择余地,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故意抬高用人标准,人为地制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分提高文凭要求。第二,片面强调工作经验。不少用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把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重要标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第三,生源地域限制。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设置性别障碍。女大学生应聘时常因生理因素、婚姻 因素 等被 拒绝。

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大学生应更新 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

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更多地关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关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此外,大学生们还需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

各高校应强化内部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各高校应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并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兼容性,以此来调节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同时,应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软硬件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 境 适应 能力以及创 新实 践 能力的提高。各高 校 应 注 重培 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按时就业。

各高校应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形式多样,要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目前,不 少 毕 业 生 就 业 前 迷茫 的 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如果能够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在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更具有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做出预期和计划,并通过不同阶段有目的的学习和锻炼,达到最终的职业目标。为此,应帮助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从而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进行政策引导,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 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还要通过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手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我觉得影响学生就业难得因素主要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因素是,定位。学生究竟要找1什么样的工作?在这点上,定位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比如我们的学生很多所读的院校名气不大,学历也不高,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求职时对薪资、对单位等等要求较高,这就很难实现,必然会导致他待业。我觉得定位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很要紧的因素,所以说要做好定位。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定位就要客观一点,适度地调整,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关键。

现在职业规划当中,很多时候都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比如根据你的个性、特征等来评定你就适合做什么,过早给学生制定条条框框,告诉学生就这个职业适合他,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束缚。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明白,人的这种个性是不断的变化的,比如讲我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都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体会,是在不断调整的。

个人将来的发展并不是由现在我做了一个测试一个测评就决定了今后一生。有少部分人从小确定自己的方向,一生就这么发展下去取得成功,这不是多数,多数人实际上他是从事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也取得成功。这部分实际上占得比重是比较大的。在职业指导方面,过早的给学生一个具体职业,这存在有利的方面,但是不利方面实际往往会大于有利方面。所以说我们的发展没必要局限在某个具体职业上,找一个唯一的适合我的职业,这是一种误区。在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发展教育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成功的起点一般是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开始的,因为很多事情,即使这个工作是我自己选的,但是到了具体的工作当中,你要做很多单调的重复加班点的工作,工资不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你对这件事情不喜欢,如果你对这些事情做不好,你不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的话,那你就堵塞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成功是由做好不喜欢的事情开始的。实际上,人的兴趣、人的能力、人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这个阶段还依然处在形成时期。工作当中,有时候人往往是这样,一开始我对这件事情可能觉得兴趣不大,不大愿意做,但是你做一段时间后,你自己用心在做事,认真琢磨事情,当他把工作努力的干好之后,觉得领导对他是比较满意的,同事关系也比较融洽,他的事业又有点小成就,这样的话,他就由没兴趣变成有兴趣了。实际上,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在职业规划经常以当前的这个兴趣点来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目标,这种就忽略了人的动态变化,就把人的这种适应万物的能力,这个重要因素给忽略了。

第二个因素是就业竞争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这才是最主要的。然而竞争力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能力。能力是决定学生能不能就业的一个关键点。孔夫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发愁没有职位,愁得是你没有从事这个职位的能力。为什么无论竞争压力多大,就业多难,有的学生依然能够拿到好几个offer,核心问题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对于社会职业的需求状况不了解,那么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去了解这是不太有利的。现在“教育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而且把这种培养适应社会能力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纲要”当中就这么提出来的,所以说在校期间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本领,这是一个当务之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以说这就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地从课堂上从书本上解放出来,多一点机会和时间接触社会接触职业。所以说能力是很关键的。

第三个因素是心态。心态主要反应在就业面试环节,有时候心理素质弱的人,求职时会有心理障碍,临场发挥不是很好。打个比方,我们学生到一个单位去面试,去那聊天时会发现面试者有北大有清华的,都是知名高校,而他是独立学院的,这样心理上机会败下阵来,觉得自己别人差。实际上有时候这种求职环节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面试成败的。再者,面试时面试官会问一些问题,经常会遇到自己应付不了的问题,这都是正常的,然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好,怕答错了对方就否定他了,整个思绪就乱了,这些时候心态心理也直接影响求职结果。在求职方面,学生应该有一种自信、积极的心态。定位、能力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像面试,求职心态及求职方法等等是在校期间需要锻炼学习的,要在实战当中多锻炼,在课堂上有些东西是学习实践不到的。多从实践实战中取得经验,同时要学会总结。

第四篇:论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论大学生就业

论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

一、学业

学业是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学生的任务,也是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对学生评价和承认的依据,更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基础。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培养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的方案。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的完成学校和社会叫给的学业。完整的学业应该包含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处理人际交往事务,培养健全的人格。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大学的课程相对的单一,都是某一类的专业知识,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求学校培养出知识全面的人才,除了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利用大学充足的自由时间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真质量和数量。美好的大学生活,拥有充足的自由和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无形之中培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方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很多的时间都是要自己去自学,超前的学习和掌握,是大学生的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2.处理人际交往事务的能力

人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和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交往,获得发展和经验,有效的交往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事务的顺利进展,这就要求真诚,公正公平,和谐相处,友善相待,共同追求和发展。培养团体意识,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成长和发展。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而交往的有效是有方法的,在大学期间正是培养的时候。

3.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军,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人的一生是做人的过程,人的成功就是做人的成功。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大学期间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了进入社会的心态和行为。大学是神圣的知识的海洋,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地方,那么在次期间的大学生就应该看到人民的,祖国的期望。应该树立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为共产主义奉献青春的准备,并以次为骄傲,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身负强国富国的使命,用激情点燃青春的火炬!

二、就业

社会是大学生进入的实践的大学,是利用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大学,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实际行动。那么离开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就业,每一样职业都它的价值。一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

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每个人都自己的理想,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那么就要主动出击,主动选择。

三、择业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

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就要认识事物,并用它去实现理想,去创造新的事物。突破传统的思想,超越自己的思想,大胆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四、创业

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卓越,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

获益,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的资源与动力;勤于反馈与反思,敢于承担责任;对变化采取欢迎、积极、灵活应变的态度,把变化作为生活的方式。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创业就业

创业,与就业无关

——浅谈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创业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尤其是处在时代的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社会中。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创业,俞敏洪老师都也曾说,在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实际上是一个误导,因为大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格局、容忍度低、自我反思能力差等等,所以先通过就业学习几年公司和产品运营的相关经验后在出来创业也不迟,而且成功率会更高。然而我认为,创业是与就业无关的。

若真如俞敏洪老师所说,那是不是应该叫扎克先去谷歌工作几年后再创建Facebook、是不是应该叫王自如先去一线科技媒体工作几年再成立ZEALER?

显然不是,也许有人说他们只是个例,但个例正是每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精神之一,没有这种个例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先例,只能跟着先例的屁股走。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创业与是否有工作经验是无关的。而是与三个关键因素有关——执行力、经历和资源。

一、执行力

创业成功最关键因素是,时机;第二是团队和执行力;想法的可辩性和独特性则排在第三。

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时机”的把握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或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最重要的素养其实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创业都是扯淡。

创业不是拼谁的想法多,初创团队基本都是人少、繁事多,必须要求每个人都有较强的执行力,包括CEO,如果当下的项目没法执行去做,再多的想法都会是多余。而当团队所有人都在玩命工作,而你在站在哪里“想”,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作为“出想法”的人,封个“顾问”的角色应该更为合适。

创业,与就业无关

所以作为大学生,没有执行力,仅凭稚嫩的想法就异想天开想创业,是不可能的。整天夸夸其谈,害了自己倒是没关系,但不要害了整个创业团队啊。

二、经历

过往经历指的是大四或研究生毕业前有过与创业相关的经历,这个经历非常重要,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是就业还是创业。在国内,很多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活动空间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社交圈也仅限于亲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和认识非常少。

所以在这种没有任何创业相关经历的情况下,毕业后就想出来创业,肯定是撞得头破血流的,说白了连做人都不会,谈何创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生至少毕业三、四年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相对合格的创业者,因为通过这三、四年时间磨练,他们吃尽苦头,尝尽冷暖,受尽委屈,然后才学会落地,才明白创业不是想干就能干好是事儿。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看到在BAT工作三、四年后跳出来自己创业的,这部分创业者很大部分原因是在大学毕业前没有创业经历或认为自己还有待提高的,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先就业历练后在出来创业。

还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创业经历的,像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他们在做超表前,团队就已经在帮魅族开发一些软件了,所以团队在大学毕业前到毕业后的过渡衔接很自然,不会脱节。还有锐波科技的孙宇晨,他在做锐波之前就已经在美国创办留美三人行和玩比特币了,毕业后在美国注册个公司,回国就成了大中华区总裁了,当然还有兼职猫的王锐旭(见总理的那位)也是如此。

他们毕业前的创业经验积累为毕业后的二次创业做足了充分的铺垫(二次创业前最好能干出些成绩来),毕业后创业也就顺理成章。

三、资源

创业者经常由于创业项目的局限性,所以发展遇到一些瓶颈,这时候就在想要继续把这个项目做下去还是找个大公司实习呢? 创业,与就业无关

答案是,不管你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实习,不可否认的是你基本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里做重复的事情。

首先,一般公司不会教你太多的东西,因为你可能会走(除非是忙得要死的小企业);其次,他们不会给你安排重要的事情做,因为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你不熟练,所以半年或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最多就感慨一下这个社会真残酷、真现实啊。最后,有可能你原有的创业激情就慢慢葬死在你的实习公司里了。

而创业者这个时候是可以选择二次创业的。原因是有执行力、有创业经历、也有一些社会资源和人脉,还有人可以带着学,所以一开始就选择创业的成长要比实习更快,也更有意义。

当今社会的顶层资源还是掌握在60后和70后手中,顶层设计的能力还是70后和80后具备,执行的话80后和90后是主力,80后更踏实,90后更具有冲劲。不过现在有很多的90后在一些60、70后的支持下,纵向进入顶层设计领域。

作为90后,如果我们想走得更快、更好,我们的背后是一定需要有资源、有人做支撑的,没有资源注定会四处碰壁(当然如果你想开个店卖个铁板鱿鱼可能就不需要了)。

所以,如果执行力高、有创业经历,又有相关资源,毕业后选择创业当然是值得尝试的。

但是大家也要明白毕竟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儿,起步之初有资源扶持,并不代表永远都会有,扶持后还得靠你自身去打拼,所以创业前还是先搞清楚自己创业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为了梦想也好、为了上报纸行、为了生计也罢,不管为了什么,既然选择了,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下载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 ——《周五民生直播室》节目来我院进行现场录播 4月22日上午,由中山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杨沛、林恩主持的《周五民生直播室》户外节目“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创业浅析(本站推荐)

    从就业创业的角度上讲,我觉得应该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同时结合自己的个人情况。我的观点是:毕业先就业,积累知识,增长经验,开阔眼界,打通人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创业。从......

    浅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奖征文活动 致我曾经的创业小故事 ——期待你和我一起分享 浅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山东建筑大学法学112 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奖征文活动 浅谈大学生就业创业 据......

    大学生就业及创业

    大学生就业及创业 为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创业城市和充分就业城市,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教育部、人力社保部和省政府有关要求,经......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最终定稿]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畅慧娟 (地区,学校,邮编) 摘要:本文将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中国现存在的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5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报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

    论大学生就业形势

    形式与政策论文主题:结合自己实际论述如何为就业做准备[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刚刚那走出学校的大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导致了刚刚出来的的大学生遭受了“大学生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