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4:2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第一篇: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畅慧娟

(地区,学校,邮编)

摘要:本文将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中国现存在的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信仰,大学生,就业,联系

正文马斯洛理论浅谈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所谓生理需要,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的存活需要,像吃饱,穿暖,口渴喝水,住房等一些最基本的存活条件,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基本需要层,也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需要层次,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人都能满足自己的这样一个层次的需要,不然的话,就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

安全需要简单的说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满足了第一层次以后能够稳定的生活,或者换个方式说,就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工作保障,以及一些安全保障等。这个层次的需要较之生理需要要高一级,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重要基础的一层。当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自然的出现这一层级的需要,这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交往需要,我的理解是人在满足上面的需要以后,就会要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一个人把自己孤立起来的话是不可能活的很好的,况且一般情况下,人都喜欢群体,喜群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又社会交往的需要,需要别人的肯定,别人的爱,同时也期望自己的爱别人能够接受,这一层的需要比较的微妙,不好琢磨。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后来马斯洛加上的审美的需要和认知的需要,其产生的本质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因为人在满足了一些基本的需要后,想要更好的发展所导致的一些自然的需要,这些需要促进着人类的思维的进步,激励着人们的发展,在满足一个有一个层次之中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各大企业或组织提供了一条有效激励员工的途径。组织要激励他的员工,首先要了解到每一个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对症下药,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使得做出的奖励效用的最大化。比如说,有的员工吃还吃不饱,你给他一本很名贵的珍藏版书籍,他就会觉得这个奖励一无用处,根本没有帮到他什么忙,这种奖励就非常的愚蠢,根本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最迫切的需要才是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才是产生激励效用的原动力。在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时时刻刻在被验证着,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纠纷,明争暗斗,到菜场卖菜的大婶的精挑细选,其实都体现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个组织或集体或者个人,每个单位的情况不同,每个单位想要的东西,需求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与之相对应。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最终目的。通过学习和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操控人的意志,知道他要什么,了解他想什么。给他鼓励,抓住机会促使其为自己谋利益。这就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它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关于信仰的定义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崇拜,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榜样或指南。”[1]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在《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中指出:“信仰是指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所有对于终极价值的确认。”[2]人民大学的刘建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论》里这样解释信仰:“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3]而冯天策在《信仰导论》中指出: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构建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盲目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4]

目前学术界大部分人认为信仰是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危机是指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抛弃,而这时还没有确立或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精神意识状态。

根据搜狐网上动态调查——“您认为自己有信仰吗?”。一度的投票结果显示有信仰的人数为10065,无信仰的人为17491。多数人认为“信仰”早就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共产党和马克思思想方面的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调查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是不是很好笑或者很可悲呢?

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当回想革命和战争那个生活动荡的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青年男女,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军统的人,他们的信仰都十分坚定。且不论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最起码他们为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忘我的奋斗着,在这个过程物质生活和肉体的疲劳甚至摧残都显得有些黯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心里最执着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显现了兄弟情义的珍贵,爱情的纯洁和魅力。

而造成这一当代的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

(1)社会改革的影响

我们从计划经济到想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的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想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的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而马克思教育的僵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她的魅力,更别说去坚定的追求了。

(2)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个人价值和努力显得很无力。个人梦想遭到扭曲,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

(3)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4)高校教育改革的消极面

我想经历过高考的人,无论成败,都把高三的那一段作为无比珍贵的记忆。因为在那一段记忆里,我们对自己的梦想无比执着,我们对大学无比向往,我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定的付出。我们收获了珍贵的情谊。而大学自由的教育,粉碎了我们的梦想。失去目标和希望的我们,成了可悲的一族。所有消极的影子在这里闪烁。大学生就业困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是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我在网上搜索到据教育部目前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 年则突破413万人,比 2005 年增加 75 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00万人左右,而近几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随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我们自身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下面就是笔者对于大学生为什么就业困难的一些分析。

(1)社会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世界超人口大国,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其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较大,但社会本身就业所占的容量并不是很大,所以这就必然导致有一半分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会有所困难,而且从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 毕业生就业机制尚不健全, 还存在着靠关系择业或性别歧视问题。

(2)学校原因

a、像我们大学生,在校的时间不是很多,学校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就业的几率会相对大一些,而那些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 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 而当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

b、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相对滞后。课程内容陈旧, 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c、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隔3—4年时间, 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教育体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 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 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 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

d、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完善。在实现毕业生的 “自主择业” 过程中, 就业指导就更为重要。目前, 有些学校还没有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缺少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信息、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a、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因此在选人时,必定会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b、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c、、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另外还总结几点:

a、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b、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信仰缺失的关系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本身,在寻求就业中,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的这一现实问题,导致了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普遍性问题,使得在就业中出现了断层和不衔接。

前文分析已经得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导致了学校中学习风气,生活风气等一系列的问题,我觉得姚明说得对,中国的年轻人缺乏信仰。信仰并不是说宗教信仰,而是一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信念。我们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信仰缺失的一代,迷茫的一代,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社会对于大学生投射而来的目光并不似曾经那样。

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层面,同时也包含着对价值的选择。在大学生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但对信仰的选择权,毕竟是在于价值选择主体本身。在风险社会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为个别信仰迷失的大学生感到痛心,但我们也必须从自身找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条式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当作科学信仰来真诚崇信,严重脱离现实,由此误读马克思、恩格斯,甚至背离和曲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禁锢于教条之中,因而当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越来越走向曾长期被它所否定的方向时,人们面对实践对教条式理解的否定与突破,就很自然地引起信仰问题的思想震荡。而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由于的内容明显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且讲授的方法单一,使大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有的学生甚至对于信仰教育产生逆反心理。[5]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每一个成员的能力都有着定位功能和检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缺乏及大学生的本身的问题,使得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显得尤为紧张,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层面上反引出了这一社会的现状。

结语

马斯洛需要理论虽然很正确。但是,他的适用范围却不一定是全部人类。他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许多层面上的需求是实际上是会共同存在的。他把人的需求单一化了。就像雷锋精神,这种情况就无法再用马斯洛理论来验证,所以,正确的对待实际情况,对视情况进行分析,因人而异使用需要理论,才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版第1404 页.[2]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4 页.[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39 页.[4] 冯天策:《信仰导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 页.[5] 孟天财,朱丹丹.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危机[J].教育思想研究,第21页.

第二篇:论大学生就业困难2000字

论大学生就业困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陈锦绣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从社会现状,大学生自身原因和解决方法逐步分析。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一、现状

在2009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在政府出台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之下仍然保持高经济增长率。虽然一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出口区因为受到出口衰退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可是随着出口恢复,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逐渐消失。可是中国出现了另外一股失业大军,即是被视为生活在象牙塔里娇生惯养的大学毕业生。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往年,大大小小的企业在11月初开始进入校园,以各种形式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吸引优秀毕业生,从2009年开始,来校招聘的中小企业明显减少,校园招聘会冷清了不少。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类似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更大。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二、原因分析

1.高校扩招

各大高校逐年扩张招生人数,使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此外,作为需求方的企事业单位的某些岗位存在严重不足现象,产业的新生职业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需求,而且很多学生学所学的专业与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对口,所以就不能满足毕业生最大限度的择业。尤其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某些企业破产,工作岗位减少而就业人数增加,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生严重的供过于求„

2.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很多大学生在出来找工作时,对薪资、就业环境等要求过高,不愿意进入小企业等,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3.社会原因

4.用人单位的苛刻标准使众多大学生望而却步,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4.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三、解决方法

1.政府制定相应就业政策

政府需要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比如,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或者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到西部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刚毕业的大学生与社会有经验的工作者能平等的就业权利。同时,政府应当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加大对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对一些高校过热专业减少招生人数。

2.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因就业困难所以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首先,除了搞好学习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我们必须要了解整个劳动市场,了解职位的职责要求,同时必须改进自我展示机会,提高个人能力。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应事先有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和自我的整体发展计划。

3.高校改革教学制度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表现出恐慌、迷茫、担忧、焦虑,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心理适应能力差、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心理压力更大。所在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就业服务针对性。同时,高校应该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大对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的教学投入,扩大其招生规模,而对于社会人才需求量较小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四、总结

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0.08%,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只是我国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性问题,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高校大学生一定能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积极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

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大量的学生涌入社会,僧多粥少的情况是意料之中的;加之受前些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的经济情况还没有完全恢复,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令人担忧。就业能力严重不足。一是具有从众心理。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的心理。这样的就业心理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很直接的关系。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才会出现“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二是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试图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就业。

大学生就业失败的社会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这个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考虑。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二、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接受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专、大专生,到现在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特别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接受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对比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大学生就业失败自身原因

一、综合能力不强基础能力欠缺。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被动学习学校安排好的专业知识课程,忽视了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适应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专业能力不强。从客观上讲,专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不合理所带来的弊病。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从主观上讲,一部分大学生从高考的苦海中脱离出来之后,进入了所谓的“天堂大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程度和高中时是天壤之别,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造成在面试时面试官问的基础的专业问题都答不上来,影响了就业。同时,专业不对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也都是造成专业能力不足的因素。创新能力不足。过分强化理论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科学生,所学习到的都是传统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多年来陈旧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模式遏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内外表现机会不多,缺少足够的实际动手机会也使得学生难以从实践中找到创新灵感。虽然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比较欠缺。

二、应聘能力不强就业观念落后,不能主动择业。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就业”、“稳定的工作才是就业”、“专业对口才是就业”等。对就业压力认识不足,不愿从基层做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工资,急功近利,追求一夜成才,追求工作单位环境舒适。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好工作,挤破脑袋去考公务员。很多已经工作的大学生则抱怨工资待遇不好、公司环境不行等,不愿遵循公司的价值观为之服务,频繁跳槽。这都是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出现偏差的表现,也是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应聘技能较弱。首先是“就业迷茫”,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招聘信息来源的多元化,面对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想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其次是应聘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不了解企业文化及公司招聘的要求,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应聘做准备;最后是应聘时不注意应有的礼仪,缺少现场应变能力,面试怯场等,从而错失就业机会。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到了人才市场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就业做好准备。就业心理矛盾。很多人在就业期间存在很多矛盾的心理,既希望能在学业上有所提升,又想在社会上进行磨炼,在学习深造还是就业间举棋不定。选定就业的也存在想找到好工作又缺乏自信的矛盾心理,使得自己因放不开手脚而发挥不正常从而错失了就业的黄金时段。

三、实践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态度。因为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水的不满意,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工作压力的不耐烦,外部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原因而造成心理浮躁,工作时候不能全心全意、脚踏实地。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希望招来的毕业生能很快上手,为自己创造价值。然而,由于高校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缺乏对实践操作重要性的认识,缺少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再加上对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重视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最终造成实践操作能力的缺乏。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是踌躇满志,梦想着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人生价值,这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认为自己是精英,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好的工作又达不到相关要求。此外,还存在职业歧视等,宁愿失业、待业都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扩大就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数的地方。我国的江浙地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对于一些高新产业来说,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并且这个领域对人才要求很高,一般较难进入。

3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给他们的工资会比一般地区的高,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有助于推进西部落后地区及农村和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制定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措施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5各高校要跟踪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一切跟不上时代的事物,最终都将会面临着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悲剧,人才资源更是如此,他们只有更好地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才不至于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才能提高就业率。

6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录用大学生。当然,录用者与企业仍是双向选择关系。

7学校应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可以联系一些企业,通过协议让学生可以在企业中接受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或许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被培训企业直接留下聘用,也可以提高就业率,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工作中。这一点我了解到已经在中原工学院实行了,不少学校可能也正在努力实行,这一教学模式将会使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受益。

8学校应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境况,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9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在于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到基层去从事教育、卫生、农技等社会公益性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10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招聘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来学校招聘的企业相信都是通过学校审核的,都是十分可靠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1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刚毕业不要对薪金期望过高,从基层做起,重在积累工作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薪金。并且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脚踏实地,知识联系实际,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可以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筹措和扶持激励政策。这样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帮大学生在创业路上解决一些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勇敢向前冲,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

2城市信用社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

3我国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了税务优惠,针对不同的行业还实行了不同的税务优惠政策,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负担。

4想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多浏览有关创业的网站,如28商机网、3158致富网、中国创业网等。

5建立逛过的人脉关系

6应具备创业的条件。第一:你是不是要有眼光。你首先在创业之前想到我是不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别人没有看清楚的我能看清楚。第二:我有没有胆量。这个别人不敢做,我敢做。而且这个胆量是与生俱来的,要有胆量下决心,要有胆量走出去。第三:组织能力。能不能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2,(5).[3]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2.[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6]彭松波,陶进.大学生就业负担心理的援助模式[J].教育论坛,2006,(1).[7]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7-100.[8]方夷敏.半数本科生薪酬期望高[N].扬子晚报,2004-02-10.[9]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10]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11]江苏省政府统计局.2007江苏统计年鉴:第1版[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0(2)

[13]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8(7)

[14]徐思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目录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失败的社会原因

大学生就业失败自身原因

解决大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与对策

班级 环境1301

姓名 卢欣

学号 201300250136

姓名 鲁月

学号 201300250135 姓名 朱佳晟

学号 201300250134 姓名 刘博杰

学号 201300250115 姓名 李晨曦

学号

第四篇: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

论大学生与公共道德的缺失

社会公共道德,又称善良风俗,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来源百度)。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淡薄,大学生的公共道德缺失成了全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大学生存在着的不少违反公共道德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善恶标准模糊、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萌生、诚信意识淡薄等;在行为上,没有使用文明用语、破坏公共设施、浪费资源、公共场所行为不检点等。

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表现出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混乱,道德准则对其的约束力逐渐的弱化。其主要原因有二:一为社会环境的影响,二为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中国社会处于中型运行和模糊发展阶段,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存在较多的明显不协调因素,即使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经济上,市场经济使得社会更加趋向于一种讲求务实、追求效益,的确有极大地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负效应,即导致了大学生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

政治上,其一,现行教育制度还是处于应试教育,使得道德教育存在一种隐性缺失。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虽然表面上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现实情况下却是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学生从小接受高分思想,而不重视道德培养,所以大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培养公德的意识。其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同时优生优育使得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中国的家庭类型主要为核心家庭,而且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以父母更加重视子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影响了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虽然目前处于亚文化的位置,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依据文化的传递性,纵向传递下来,还在影响着很多社会成员。

文化上,中国自隋唐至清末,实行科举制,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导致士人埋头于四书五经,忽视公共道德培养,使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对公共道德规范建设不多。还有中国古代一直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维寄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上,忽视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的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为对社会角色认识不清,忽视了与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忽视了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

当代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大学生这一角色,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所以从不去约束其不良的行为和思想来缩小自己的角色领悟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把自己的个人评价凌驾于社会评价之上,导致角色扮演的失败。

除了以上两大主要原因外,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公共道德缺失的环境中而被同化或者迫于同级压力而选择这种行为方式······公共道德社会化的偏差,使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更好的将公共道德价值内化,培养崇高的公共道德情操。

目前中国的政策最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公德建设的氛围,还有就是完善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然而却缺乏一种可行的机制使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得到提升。我认为应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公共道德评价与奖惩机制。评价与奖惩机制不应只为大学生而定,同时应该适应于各高校。评价机制应设置一系列的公共道德标准,然后从过程与系统的视角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通过奖惩机制对大学生进行奖惩。对大学生而言,起到了激励和反馈的作用;对各高校而言,可以成为其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长久动力。

才,永远不可能填补德的缺失;德,往往可以填补才的缺失。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可不容缓。

第五篇:论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考研还是就业,大学生如何做出抉择

作者:孔祥宇

年级专业:09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20090512676

指导老师:郑俭

摘要:当今社会,考研还是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和考研越来越来受到大家的关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就像一道难题横在毕业和还未毕业的大学生面前。到底我们该选择哪一条路走呢?众说纷纭,在我们看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盲目跟从。

关键词:考研就业选择

一、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分析

就业与考研,在八十年代被称为“红道”与“白道”,即毕业后在国家机关就

业的就算是走“红道”,而考研则是走学问之道,故称“白道”。由于当时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办,所以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于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上世纪末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而就业的市场有限,于是就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这可是人生的战略转移。于是,考研便不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为了考博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各是什么呢? 就业的优势:1.就业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解决衣食住行。2.可以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积累处世财富,不断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自己与象牙塔逐渐脱钩。3.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修正自身不足,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4.可以通过劳动成果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

考研的优势: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2.为了好就业。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今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研究生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且,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敲门砖。3.为未来增加一个筹码。人才高消费是未来的趋势,今天的人才市场上还是本科毕业生在“扛大头”,也许明天就会演变成硕士学历者的天下,还是趁着年轻,多拿一个学历在手里,未来更有保障。4.升职发展。高学历者更容易得到提拔,不能说这是百分百的规律,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5.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生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6.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二、抉择——考研与就业

1.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应届大学生就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首先,要依据个人的特点和条件而论。那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确实对自己学科或其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读研继续深造是进行能动选择的好机会。但对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在专业技术方面发展的学生,盲目跟风考研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走上社会在实际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更可取一些。从职业规划来说,就要确定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了。决定是否考研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本身都没有方面的爱好只是一味随大流,那么也许这一部分人可以考虑放弃考研。当然考研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考虑。想不想考是一个方面,还有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基础如何,是否有考上的可能。如果有一科比较重要的课程严重缺腿,那么考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研究生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留在高校作研究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搞研究。

2.多方面权衡是否考研。大学生可以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方面进行权衡。从经济成本上看,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可不考虑的一部分;其次是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而且研究生对薪资的要求一般都比本科生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招能力相当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会成本了。例如你今年打算参加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那么你就势必要放弃目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如果考不上,那么找工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而如果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工资比工作3年的本科生高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不应该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现实而考研,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学习。另外, 中学阶段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 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与职业分类, 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 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 导致在报考专业时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进入大学后, 有的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 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 也不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 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是没有职业规划, 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规划却不够科学, 要么自我评价和职业期望过高, 要么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跟风考研现象, 就是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真正结合自身需要的不理智选择。有的学生一旦考研不成功, 因缺乏职业方向性, 在毕业之际仓促应战, 乱投简历, 求职成本很高, 成功率却不高。因此,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是确定如何安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关键。

三、结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最大程度的使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尽量使每个人成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窦震海考研VS就业——浅析当前大学生的考研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02).[2] 路瑞峰.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06).[3] 李梁.两难的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浅谈大学生毕业前期的双向选择问题

[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8).[4] 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 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6] 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 2008,(35).[7] 洪玉华.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心理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8] 姬晓青,常太华.浅谈考研与就业[J].中国电力教育, 2006,(S4).[9] 肖云.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考研?[J].心理世界, 2006,(04).[10] 张磊,李四化,郑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下载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 题 目 考研与就业分析 成 绩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财务101 姓 名 徐文洪 学 号 100208113 2013 年......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人文院行管12-1班 郭小艳 学号:3121136115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趋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就业......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最终定稿]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甘肃省电力检修公司兰州检修分部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范文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 专业:姓名:学号: 【内容提要】 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重建中国人的信仰,重塑中国人的人格 一,从道德有没有滑坡说起当今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中国道德严重滑坡”。当今中国官方也有一个说法“中国道......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空前巨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然而经济的膨胀同样刺激了人类欲望的......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5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报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