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重建中国人的信仰,重塑中国人的人格
一,从道德有没有滑坡说起
当今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中国道德严重滑坡”。当今中国官方也有一个说法“中国道德没有滑坡”。双方都有依据。也许因为我是民间的人,我赞成民间的观点。还在重症监护室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美女老师,是官方的一个依据——这一点可以从美女老师刚刚得到的诸多荣誉中看出。对此,我有责疑。美女老师是不是我们中国老师的代表?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是美女老师多,还是“丑女老师”多?是把学生推出危险的多,还是把学生拉到家里管吃管耍管做作业的多?我刚刚在《读者》2012、11期30页上看到一段话,说“早些时候在深圳上演的40余名教授竞聘一个处长位子的活剧......其动机、心理无须我赘言。”作者不赘言,我来赘言:不是为了钱又是为了什么?当教授已经够荣耀的了。当今中国还有一个说法,叫“学术腐败”,“个别”、“极少数”教授教师能搞出学术腐败吗?都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都不是那么干净,灵魂工程师建造的灵魂会干净吗?
帮我们的官方说了一个依据,也帮我们民间说一个依据。有一次生病吃药,发现医院的药价是药店的两倍。我拿到网上说给网友们听,网友们说,你的身体太健康了,三倍、五倍、十几倍的都有。人能不生病吗?生了病能不进医院吗?这岂不是在抢人?
医院的主人是医生,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人,救死扶伤的人抢人,这是什么话?
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高喊“为人民服务"的人,结果是王宝森;顶着慈善家的桂冠的人,结果是黑心老板;很能找钱的能人,被捕了是罪犯。
为了抚养自己的儿女可以卖别人的儿女;为了过有钱人的生活可以不认不要自己的儿女;更有甚者,为了满足对金钱的欲望,可以卖自己的儿女。
医生们肯定不愿意接受“医生抢人”这个话,但是,如果医生的年龄足够大,他多半会接受另一个话:“啃老”。当今的啃老一族,不仅有官二代,富二代,而且有工人的儿子,农民的女儿。
当今中国还有一个连民带官一起打的说法:全民腐败。当伟大母亲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要的时候,当我们的年轻人平静地啃老,不年轻的人对啃老表示平静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腐败,而且是人格都出了问题。
二,什么是人格,当今中国人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做人的资格。任何人只要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就是人,神仙也把他变不成另一种生物。但是,是人不一定有人的资格。我在小的时候,常听到我那不识字的阿婆说:“变成人怎么能不做事?”从这句话中,我听出一个意思:不做事,就没有做人的资格。
还是那本《读者》上的那篇文章说:“耶鲁大学建校300多年,从未发生过教授因气候恶劣而随意停课甚至调课的现象,否则,会被同事们看做(不专业,不敬业)”。文章还说:“国内的大中小学,课程、课务的安排可以机动灵活得如同当年的游击战一般。”毫无疑问,我们的教授教师们并不认为这是不专业,不敬业。
不专业,不敬业就是没有师格。而怎样是专业怎样是不专业,不同的老师教授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的教师教授认为打游击也很专业。
我的已经去世的阿婆认为,不做事,就没有做人的资格。我们今天的啃老族认为,能啃到豪车别墅,非常资格。
改革之初,我们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个口号:向前看。我们中的许多人将这个口号谐音为“向钱看”。开玩笑改变不了世界,领导者的决定和理论基础,则不仅要改变世界,还要改变人的观念。我们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经济成果,经济成果的代表是钱。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猫论,猫论的内容是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用任何手段。二者相结合,便是“只要是能生钱的手段,就是好手段”。在商品社会中,没有钱就不能生存,钱多就能很好地生存。既然能生钱的手段就是好手段,我们就各显神通吧。
人是社会的人,人格,人的资格,是一个人让其他人承认的依据。当今我们中国承认一个人的依据是什么?是有钱。只要有钱,不管是官一代官二代还是富一代富二代,都很有资格,很有人格。把有钱作为人格的不仅仅是官富二字打头的人们,还有普通劳动者。众多的毒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固然是企业主的黑心和国家监管人的贪婪,但他们都不参与生产。工人农民是所有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把金钱作为人的人格,手段便是一切。金钱没有臭味,用金钱换来的东西也没有臭味,而把金钱当做人格的人,灵魂散发出臭味。
把金钱当做人的人格的社会,全民散发出腐败味。
对于我们今天的现状,许多人说,是因为我们信仰缺失。
三,什么是信仰,是什么信仰缺失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的人生的目的和行为的基本准则。
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中国人信仰缺失,而把钱作为信仰也是信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是好的信仰缺失,是没有臭味的信仰缺失。有中国人提出信仰缺失,有更多的中国人承认信仰缺失,是因为还有人、还有许多人,不愿意信钱。不愿意信钱的中国人,信仰缺失。
四,中国的信仰缺失是怎样产生的 1,中国人最初的信仰
中国人自古就是有信仰的,有好的信仰的。《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今天也还有许多人信神,很古很古的人要信神,是非常正常的。要信神就要说神话,“天行健,地势坤”就是与神相关的的话。信神的人也只有生活在凡间。因此,信神的人说的神话,包含着尘世的内容。“天行健,地势坤,”是当时的神话的内容,“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则是当时的尘世信仰。今天的二代们可以啃老,当年的二代们能赡养老人就很不错。当时的人们不自强不息就不能生存。人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大家要共同做事就要相互友好。相互友好才能共同生产,才能有收获。相互友好是“德”,“厚德”才能“载物”,才能“载”来维持生存之“物”。自强不息,相互友好,是当时人们的生存必须有的特征。一个个的人有了这个特征,才能具有在社会中生存的资格,才有人格,才是君子。
人是一种生物,生物需要生存,生存的内容是物质生活。人是有精神的生物,有精神的生物需要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容是自我的精神肯定和他人及社会的精神肯定。在当年,做君子既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又可以进行自我肯定。
把做一个君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把自强不息和厚德作为自己的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初的信仰。
2,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中的信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再发展,奴隶社会难以为继。为了让劳力者不那么强烈反抗,为了让劳心者能继续统治劳力者,孔子在“厚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忠君爱奴的观点——仁。忠君爱奴也是相互友好,也是和谐,只是加进了等级关系的内容。对于等级制度的存在,上对下不那么肆意妄为(爱奴),下对上忠心耿耿(忠君),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主张。
作为皇帝的君,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国家的代表、社会的代表;最底层的奴,最广大的奴,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因此,“忠君爱奴”也可以理解为“为国为民”。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不同程度地把“忠君爱奴”理解为“为国为民”和“爱国爱民”。
自孔子以后,中国的君子把“忠君爱奴”和“为国为民”的混合作为自己的信仰,普通老百姓把当一个好奴才与当一个好人的混合作为自己的信仰。
忠君好办,皇帝和大人们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喊声跳火不跳水就成了。为国为民却不那么好办。有了为国为民之心,还要有为国为民之路。岳飞把“精忠报国”刺在背上,结果忠了君就报不了国,十二道金牌打碎了痛饮黄龙府的酒杯。3,共产党出现后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完美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使打进中国来的落后民族最终被同化,而有先进思想和先进制度的外族打进来时,中国就招架不住了。中国的几千年文明不是吹过的风。面对强敌,面对中国的危亡,中国的为国为民之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有一群为国为民的人找到了共产主义道路,便把共产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人越走越多,最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了。中国人开始信仰共产主义。4,信仰缺失
共产主义理论是不科学的,共产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发现了问题的共产党人开始思考问题:不走共产主义道路又走什么道路?毛泽东没有找到答案,他只好发动文化大革命,为邓小平偏离共产主义铺平道路。邓小平也没有找到答案,只好用猫论来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的灾难,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记忆犹新;邓小平的猫论给中国造成的后果,现在的人有目共睹。但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没有错。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对于主张剥削的人来说,不管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可以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可惜不管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反对剥削。
劳动人民也反对剥削!
《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是一话,儒家学说是一个思想体系。因此,当儒家的君子出现后,《易经》的君子就成为儒家的君子。儒家思想作为麻痹劳动者的思想,必然要被以消灭剥削为核心思想的共产主义理论否定。当毛泽东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来抹黑共产主义,邓小平用猫论来取代共产主义后,中国既没有了为国为民的理论,也没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主义否定了儒家学说,猫论否定了共产主义,不信钱,就找不到信仰。不愿意信钱的人,信仰缺失。
今天中国的右派认为,应该信普世价值。对资本主义认识不深的人,只看见普世价值的自由平等,没有看到普世价值的核心——平等竞争,弱肉强食。如果说理解理论需要水平,那美国找个理由(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侵略伊拉克,造成伊拉克人大量死伤,则只需要眼睛和耳朵。普世价值的自由是资本家的自由,侵略者的自由;普世价值的平等是资本家的平等,侵略者的平等。
“人的因素第一”。选票不会自己跳进选票箱。有的人手中的选票只用来选应该选的人,有的人手中的选票会用来换一碗红豆汤。
今天的中国还有许多人不愿意以钱为人生目的,还有许多人不愿意吃人,不愿意被吃,所以,虽然有人宣传普世价值,这些人依然信仰缺失。
四,重建中国人的信仰
我在2009年4月写出了《没有新思想,拿什么也拯救不了道德》(网上可搜读,下同)。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没有新思想,也建不起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新思想已经有了,即我创建的人性主义。我是一个工人。请不要认为,毛泽东邓小平都没能做成的事,一个工人绝对做不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我在文化大革命初,听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怀疑,而当时我已经信仰共产主义。经过几十年断断续续的努力,我于2003年写出了第一篇人性主义论文《人性主义论》。《人性主义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从理论上否定了共产主义,阐述了人性主义。后来,我又写成了《新历史唯物主义》等文章。有了新思想,就可以重建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可以拯救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可以重塑我们中国人的人格。一个理论可以由一个人大致建成,一个民族的信仰的建成,却必须要全民族的人共同努力。智力出众的人们,天生负有更多的责任。
道德滑坡论的依据(全民腐败),证明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需要重塑,我们中国人的信仰需要重建;道德没有滑坡论的依据(好人依然),证明我们中国人的人格还能重塑,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还能重建。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已经完全信钱,有的人一点儿也不信,更多的人在这二者之间。还没有完全信钱的人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还能重新建起好的信仰。
五,重塑中国人的人格
人性主义认为,人性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人性的异化,不做事是人性的淡化。
信仰人性主义,就会认为,自己应该是做好事的人,自己应该是合乎人性的人。
一个人如果要做事,他就要学习,就要奋斗,就要自强不息。一个人知道要做好事,他就知道爱自己,爱别人,就是一个懂爱的人。有了人性主义信仰,中国人可以把自己塑造为具有人类全部优良品质的人。
在我小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前——我的家里不准把任何不是自己的东西拿回家。我阿婆说:“你在哪里拣的就拿到哪里去扔在那里。”现在,我写文章的纸上印着我们单位的名称。比起贪官们贪污的若干亿人民币,几张纸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但是,偷针偷金都是偷。从几张纸到若干亿,在改革三十年的向钱看沙尘暴中,有多少人一尘不染?
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家里有若干个亿的假孔繁森向政府交出这若干个亿,便立马可以不贪,而偷针偷菜的人们,要立马不偷,却颇有些难。人不是面团——不仅不是别人的面团,而且不是自己的面团。中国人要重塑自己的人格,有一个过程。有了打住,就不会再往下滑;有了起点,就会前进。中国人只要开始了重建信仰,重塑人格,就能一年比一年更阳光,一代比一代更灿烂。
中国人现在的形象自己不满意,在国外也颇受指责。建设人性主义信仰,重塑自己的人格,把子孙塑造成合乎人性的人,这是还愿意做中国人的中国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六,结束语
尽到自己的责任,享受共同的幸福。
第二篇: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
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当今物质丰富的中国,人们却并不快乐,幸福度也很低,心灵上没有一个落脚点。现如今的中国人正经历着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精神、道德开始迷失。本文就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关键词:信仰、信仰缺失、社会道德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信仰的建立与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信仰决定了文化的取向,文化表现出信仰的镜像。信仰对个人、民族、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人信仰缺失问题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严格无神论者占国民比例15%,确认自己有信仰的中国人占49%。中国13.5亿人当中,仅有少部分人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但这两部分人加起来不超过1亿。同时中国的宗教信仰并不唯一,许多信教徒同时信仰多个教,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分人不能算做宗教信仰者。也就是说,近12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当代中国大多数人信仰缺失,党的信仰和终极目标似乎也在远离人们的视线,不再能很好的引导人们的信仰。但与此同时,信奉民间信仰或巫术的人数在中国国明显庞大。比起对人在精神和生理上有严格约束和底线要求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神医、风水、财神似乎更容易惹人喜爱。
三、信仰缺失容易造成的问题
信仰是人们对自身人性的约束和反省,信仰让人们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公德圆满。那么,信仰的缺失会造成许多问题。
1、道德缺失。信仰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反省自身,让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没有信仰的存在和支撑,人们就很容易逃离原本社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做出违背人性甚至违法违纪之事。
2、信任缺失。大部分信教国家和地区都将非信教徒当成是不可信任之人,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神”来约束他们,即使是做了背信弃义之事也不会觉得内心有所过错。这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来信仰对于人们之间的信任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相对应而言,信仰缺失则可能导致信任缺失。
3、人性扭曲。在网络这个及时信息的传递平台上,经常可见一些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如李天一案件、药家鑫案件。此等人性泯灭之事是由于三观的不正确引致,而三观又是被信仰所影响所约束着的。
4、破坏社会稳定。这一点是由以上信仰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综合造成的。
四、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首先,中国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况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宗教向来有浓厚现实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功利性很强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的人本化和世俗化导致了当今的国民信仰缺失。中国人在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上体现的是对现世的热爱,看中人世间的快乐,具有人本价值尺度。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人的信仰具备了时效性和被检验性。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道教教义说“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暂且撇开后半句不说,就“长生不老”而言,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长生不老”。这就使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好处,导致很容易放弃这个信仰。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极具功利性的,惟灵则信,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就会被淘汰,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其次,经济转型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的外部环境也对信仰的缺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不管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有依赖性的。相信毛主席就是真理,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能让大家有饭吃有水喝,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创新思想。比如在“文革”期间,你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都不是个人能够自由选择的,而都是由上面或其他人给规定好的,你不能自主,只能照办。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人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从大统一的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转变。由于对大量的新鲜思想和事物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导致一直有依赖性的人们突然失去了依靠,变得手足无措,迷茫了,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人们在“物质至上”“、财富导向”的价值观中,很容易就偏离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调节,以至于完全背道而驰。
最后,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生已经缺少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绝对根基,已经丧失了尺度和支点。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与方便,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的崇拜。但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达的危害。这样,人们一度陷入了悲观两难的境地,对科学的信仰也开始动摇了。当时,西方许多思想家想家、哲学家对信仰的缺失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多数进行了悲观的抒发。这些思想传入中国后,对国人的影响是相当负面的,使本来就摇摆不定的国人对价值观的信仰更加矛盾了。
五、信仰缺失的解决办法
“离地三尺有神明”,我们需要一个信仰来约束我们自身,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家?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建立我们的信仰之邦?
1、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首先要表明国家对信仰的态度,鼓励人们去了解认识信仰,进一步的去改变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和态度。同时政府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良好的信仰观(信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
2、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深化思想启迪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其地位。教育是国家之本,表明思想的重要作用,从教育抓起、从基本抓起,这样才是思想启迪的应有之路。
3、个人的自觉性。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个体都是理性的。人们应该自觉的去关注思考与信仰有关的问题,从内心出发,找寻自己的信仰。理性的个体组成理性的集体,只有集体与个体都关注信仰问题,认识到信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迅速的推进信仰改革的进程。
结语
坚定持续的行动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这就是信仰。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信仰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了无生趣。信仰是一种能影响人们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等的存在,是对我们行为的约束。信仰可以是科学的、宗教的或其他各种形式的。但信仰的缺失,将会破坏社会稳定,造成道德缺失、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个人和国家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只有拥有信仰,才会有支撑自身的力量。
第三篇: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空前巨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然而经济的膨胀同样刺激了人类欲望的膨胀,当今许多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的纯粹。在金钱与欲望的笼罩下,一场空前的教师教育信仰缺失危机正悄悄蔓延开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急需要一场彻底的教育信仰重建革命回到教育的本质中去,关于教师教育信仰的革命一触即发。关键词:教育信仰 缺失 重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著名学者韩愈这样来阐述对老师的见解,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今天,根据教育的发展和人类寄予教育的希望,不少人都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的良心,1甚至应该成为世界的良心。这足以凸显人类对教育寄予了厚望。有多少家长争先恐后地想让孩子接触到最优秀的老师,他们把这辈子最心爱的人托付给在他们心中最信任的一群人,试问有多少教师可以问心无愧地对得起家长与学生寄予的厚望。不仅如此,许多教师还频频触犯教师道德与信仰的底线,“许多”一词在大多数人眼中略显消极,然而作为人类子孙后代的引导者,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存在,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玷污与亵渎的。教师本就应如此,只要站上讲台,就应了解身上的责任。
何为教师的教育信仰,在我看来,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从教生涯中所必须遵守与坚信的做一个本质教师的观点与理念。这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在我眼中,教育信仰是一个自由的概念,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方法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对好老师的认识与见解。但是必须建立在以下三点之上。
一、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师道德之上,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原则。各行各业都
有自己的规则和要求,某一行业的人就必须接受某一行业的束缚,“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最后底线,只要越过这条线,即表明你离开了教师这个职业;
二、必须具有或追求教师的较高专业素养,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如
果你作为一名教师,就代表你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学识与能力,所以称之为教师。当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无法被他人认可,那么这名教师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1 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三、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心,这是作为教师的本质内涵。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在乎你有多高的的学历文凭,不在乎你教过多少的学生。无法用课时来衡量,同样无法用金钱来计算。而在于在你的教学生涯中,你影响过多少学生的人生,在你人到暮年之时,又有多少人感激你曾经的教诲。这才是灵魂的交流,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教师的使命。
教师的教育信仰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于教师的脑海当中,它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也不存在哪个规章制度去限制、约束它。相对于有明文规定的犯法行为,人们对它的违背也相对自由得多,其恶劣程度更让人瞠目结舌。2010年,南京市栖霞区化二小学,一名年六旬的老师徐某猥亵多名学生八年;2012年,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吴某,已婚,四十五岁,一年多内猥亵多名学生;2013年,广东小学校长强奸该校两名女生,该人以辅导课程为借口,把学生诱导至宿舍实施强奸,据悉,该人妻子也为该校教师…….这些人不仅是教育信仰的缺失,更是人性的缺失。我并不在乎他们被判了多少年,受到了怎样的惩罚,我不关心他的妻子,儿子,孙子,社会舆论怎么批判他。我只想知道那些孩子好吗?依然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心吗?会不会在黑夜里惊醒?很多时候,受伤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
网上十大教师猥亵学生事件我们已无力关注,我们只是想知道为什么近年来一张张教师慈祥圣洁的脸皮下的人变成了禽兽?难道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带来这种这种后果吗?中国教育的明天难道要在一片漆黑中度过吗?教师的教育信仰又该何去何从。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的原因绝不是单方面的,是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组成的。
一、社会因素。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社会,我们就必须遵守其法则,在这个金
钱充斥的时代,教师被更多的职业化,教书育人不再是首要目的,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更高的职称、更多的工资才是真正现实生活的选择,学生沦为了一种工具,而不是工作对象。我们让老师拥有了更多的课时,更高的职称,老师却什么也没留给我们。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益,没有人想停下来稳一稳。就是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驱使了一部分教师违背了内心的意愿,他们不用花太多
时间去思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也不用观察学生们到底思考什么,不用交流,只要在评教中顺利通过,他们所谓的任务即可完成。这造成了金钱与水平的负相关,这些教师的教学永远停留在表面,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样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受到的教育几乎为零;
二、人际关系因素。这是最复杂的一条线络,人脉这个东西在社会中的重要
性不用多说,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有些教师趁着职务之便给那些苦苦评职称的人划分了等级,有的人一路绿灯,有的人却屡屡受挫。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名不副实这一说,坑害的无疑又是一批有一批的学生;
三、教师的个人欲望控制。哪个社会都有贪污腐败,只要有阶级存在。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千方百计给教师送礼,一旦师生关系转变为利益关系,一切教育目的就变得不再单纯。且不说对于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性,这个教师的原则已被打破,只要这种利益关系存在,那它今后便很难消失,如果太甚,家长们最后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民教师最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
养者,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门人才。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2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学时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品格育人。猥亵女童的事频繁发生,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修养的问题,因为一己私欲,酿成大错;
五、国家法律的缺失。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但由于法规处罚力度太小,涉及范围窄,监管难度大,让很多人钻了空子。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错而改之,善莫大焉。当今社会,我们急需要一场大变革来压制住这场危机,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同样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监督才能实现。
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对教师资格的审核,现今发生的很多有损教师道德的事件,大部分因为教师道德的缺失,像此类2 【德】雅思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人,完全不符合教师的资格,不应给予资格教书育人。现今教师资格证的考察依然存在较大的漏洞,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漏网之鱼。全国教师群体固然庞大,所以我们要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审查之路,把那些不法之徒拒之门外,为下一代负责。另外,对那些无证上岗的教书坑害学生的人,要严厉打击;②加大教师犯罪的处罚力度,有些行为犯罪人多,只是因为力度不够,像如果发现教师行贿受赂,直接没收教师资格证并终身不准再考,这样不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犯罪行为吗?拿出国家治理酒醉驾车的态度与手段,我相信铤而走险的人便会大大减少。严苛的制度绝不是最终手段,但在那之前,必须让大家养成这个习惯;③学校要加强监督,建立相互监督,友好互助,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全中国城市、乡镇、山村大大小小的学校不知有多少个,要想对每一个教师进行监督,难度不言而喻。但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接触较多,监督起来更加容易,我们并不是让教师之间成为敌人,而是要制造一种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召集教师共同商定④学校定期对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上报,师生之间接触更多,老师好不好,学生的观点最直观。可以设置信箱,让学生自行反应,尤其加强当学生被侵犯时的教育;⑤教师自身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教育信仰,以上举例的措施都是外界的监督,社会的规定,其实这一切只能遏制表面的现象,教师内心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坚持不懈地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
教师的教育信仰将永远地存在与每一个教师心中,而我们也无法准确地读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信仰。面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危机,我们需要国家与社会,学校各方面共同地重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教育者本身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去守候那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四篇: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一是骗贷逃贷。二是拖欠学费三是随意违约。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
二、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
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三是学风不正。四是管理不到位。
3、家庭教育乏力独生子女,4、自律意识较差。生涉世不深网络时代
5、约束机制缺乏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
对策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是学生诚信档案二是诚信评估机制。三是诚信奖惩机制。
关于“诚信”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意外获得了五个包袱。其中这五个包袱装有金钱、地位、幸福、权利和诚信。当这个年轻人气喘吁吁的背着五个包袱来到河边,看到有一个渡船的老人,便高兴地喊。当这个老人快要把这个年轻人送到对岸时,便问“小伙子,你有这么多的包袱怎么走?听我的话,扔去一个包袱,有可能会救你一命。”年轻人一听,心里想:金钱、地位、权利、幸福都是我需要的,我不能丢掉它们,这个“诚信”对我没什么用,就丢掉它吧。于是,他把“诚信”丢进河里。老人一看,便把年轻人推下了河。“救命啊”年轻人大喊救命。这时,老人说“你没有了诚信,我不能带你”“为什么?”年轻人问。“我怕你上了河岸会不付钱。”说完,老人就走了。结果,年轻人被淹死了。诚信是福论文
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种品质,在我们这个人文社会,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福,一个拥有诚信的人不管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会取得成功,所以诚信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一项方面。
诚信是讲究方方面面的,商业、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讲究诚信,人们需要诚信维持关系;商业需要诚信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维持与其它公司的合作。诚信可以使他人对自己有好感,诚信也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得到提高。诚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举成名。诚信能够帮助自己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乐。
诚信不仅是说,也要行动,学会诚信还要学会谨慎,不能对他人坦白对自己对他人不好的事,一颗诚实的心还需要谨慎,谨慎他人,当别人信任自己时,也要小心。诚信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提高,有一个成语叫做日行一善,我们也要做到日行一诚,只有坚持才能保持自己不变的品德,在诚实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练自己的耐力,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吗?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一个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他人所接应。诚实需要勇敢和谨慎,信用需要坚持和完善,只有做到这样,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诚信的人。
诚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他人、不守信用,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可以说就是骗子,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不管我们在哪里,都要具备诚信。诚信需要经得起诱惑,无论是多大的利益,只要是违背诚信的都不要去做,如果做了,会对自己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无诚信比起来,诚信要好得许多,既然诚信好,我们为什么又要去选择无诚信呢?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论文: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2005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4期
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z1期
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10年6期
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6期
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3期
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年5期
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期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本性淳朴不敢再去助人为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不能再做“马后炮”防患于未然行政监督体系政府官员上梁不正下梁歪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价值体系,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端午节之争民族精神鲁迅的批判精神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于他善于修道养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贝多芬,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他成功的秘诀。“从他的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勇气、一种斗争的幸福、一种感到与上帝同在的陶醉,传染给了我们”。尽管他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音乐是欢乐的。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是他对欢乐的追求,是他的成功,是他不断奋斗的成果!是挫折,让小溪成为气势磅礴的瀑布;是挫折,让小轻虫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蝴蝶,是挫折,让无色的阳光变成七色的彩虹,也还是挫折,让李太白能做出“大笑一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彩虹固然美好,然而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可以见到这样美丽之景。
法律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三)大学生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精神。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存在模糊观念。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2.实行“依法治校”,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4.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哈尔滨理工大学 安全教育专栏
金志海《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
杨建华《大学生法制教育分析及对策》
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法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维护公共秩序要求的是不做违法的事这是法律要求具有社会公德提倡的是积极与犯罪现象作斗争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大学生知识层面以及道德感应该过于常人所以不能只因为符合法律标准就满足己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自己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迫不得已装出来的样子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
有善良的本性学会包容自知之明,不断学习有是非观念,决不做老好人人格魅力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创造的词。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第五篇: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小编推荐)
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
摘要: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关键词:信仰 缺失 原因 浅析
信仰,《辞源》的解释是:人们“对于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2]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与遵循,是统领和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的最高意识形式。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因而,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它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罗盘,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人生方向,激励和督促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信仰的迷失和困惑会比任何思考的失误带来的痛苦与骚乱都更大更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犹如一种高强度的粘合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基础与动力。总之,信仰无论对个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3]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
一.当前人们信仰缺失突出地表现方面
(1)人活得不快乐
任何人都承认当下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然而,社会竞争也更剧烈了。由于攀比心理作祟,总想赚钱多,总想位高权重,又加之饮食不当,一些人身体健康透支严重,哪怕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也觉得生活压抑,精神上不快乐是导致人们活得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而信仰又是精神上快乐与否的最大因素,所以眼下许多人哀叹“活得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应该归咎于信仰缺失。[4]
(2)道德严重滑坡
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案”,诸如山西黑砖窑案、河北三鹿奶粉案、湖南罗彩霞上大学被人顶替案、贵州官员嫖娼案、浙江胡斌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等等,这些案件的主犯无疑是触犯了国家法律,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可是,在这些案件的前后左右却是一些人丧失良知,他们也应当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啊![5]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唯利是图,只为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了一己之利往往会铤而走险甚至违法犯罪,心中已经失去了敬畏。
(3)政治心理浮躁和行为上的骚动
在“共产主义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信仰”中,选择“是”的有36.84%,选择“不是”几乎对等,占36.18%,还有27.18%的人不清楚。在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5.15%的中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但却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6]另外北京市一项针对知识分子的民意调查则出现另一种情况:对马列毛邓理论认同率下滑,而对西方两院制、三权分立的支持率上升了10 个百分点。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培养了
公民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又缺乏认同感。这个悖论昭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心理浮躁就会随之产生。
(4)部分官员气节操守发生蜕变
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有46%的县处级的干部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风水大师、或神仙巫婆之类的人在替他们把握命运、算计前程。由此可看出,气节操守这些外在表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信仰信念出了故障。信仰缺失还可能导致干部作风漂浮,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甚至与民争利。
二.信仰弱化或缺失的原因浅析
信仰弱化是相对的,这里相对的是全国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中国人民的信仰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定、最单一的一个时期。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于世,很多人信仰意识模糊、信仰概念缺失,以至于少信仰、无信仰,由此也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恶化、生存目的盲目等诸多令人痛心的不良现象。[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破无立是根本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从制度上消灭了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的剥削社会,普通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治上成功的同时,由于某些特殊的需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标准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人们的信仰被自觉或强制性地集中到共产主义一个点上。[8]而这个理论与人民大众根本生活的联系与融合没有得到充分、深入、完整地阐发和培育,决定了该信仰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就会出现与过去的环境状态一起轰然破碎的命运。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因此,他用《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向人们发出质问。[9]
(2)外来冲击是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和还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主流良好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不少负面作用。数十年内我们所鄙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随着开放乘虚而入,对我们相对单
一、瘠薄的信仰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如此。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很快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想信仰的悄然变化。
(3)应对不及是现实原因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和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10]我们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是真正做起来确实是抓经济硬、抓理想信念教育软。其原因是,抓经济发展容易,抓理想信念教育难;抓经济发展见效快,抓理想信念教育见效慢;抓经济发展容易被认可,抓理想信念教育短期内
不容易被认可。另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去管理市场经济特征愈发突出的社会,很多方面不但出现了诸多转型期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只能疲于应对,而难有长远建设的规划。作为好像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火燎眉毛的文化范畴内的信仰建设,就更不会在大的问题出现之前被重视。
三.信仰重建的方法
“上帝死亡”使西方人失去了终极依托,而体制转换则让东方人放弃了传统的对权威和群体的依附。[11]好的信仰不一定必须保持其存在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多元的价值观选择撼动不了真正先进的价值观的地位。在一个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实事的时代,多元的信仰选择已经成为也必须成为可能。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削弱和信仰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忧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元时代遭遇的挑战,反倒可以把这当作时代赋予的又一次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先进性、纯净马克思主义信仰群体的机会。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够比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合适作为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信仰。
(1)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避免“不懂而信”和“不懂而不信”的迷信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重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学习和宣传,努力提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知水平。信仰的真理性通常是指信仰本身体现了对科学、正义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追求真理、捍卫信仰是所有人不断完善自身的强大动力。在宣传教育方面,以往,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12],只主张对其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研究,只强调对其从科学认识或学理层面上进行深刻的理解或正确的认识, 这样只是使少数专业人士或理论水平较高的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忽视了一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因此,在面向普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首先要培育良性的社会环境,让真、善、美的东西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2)加强信仰的价值性建设
“信仰对象只有具有本身内在的魅力,才能够促使青年自主地将其作为终极的价值;并且,不管自己面临着何种境遇,都会对其不离不弃,产生一种持久的坚定性。”[13]信仰的价值性是指信仰满足信仰者本身的目标诉求,即信仰对信仰者的有用性。价值性表明的是信仰者希望通过他所信仰的东西实现其现实性的目标。没有目标诉求的纯粹信仰是不存的,尤其是社会信仰,人们对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都是源于其价值性的程度。正确认识和建构信仰的价值性,对于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帮助社会成员树立真正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个体信仰选择的自主性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信仰优化建设的保障。在多元化的时代,信仰自由原则极为重要,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多元,而没有多元也就无从谈起“核心”与“主导”。我们在重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尤其要保证民众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在多元化的时代,政府或国家已经不可能把把某种信仰或理念强加给个人,因此,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必须放弃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强制的信仰颁布给民众的做法,必须停止要求民众朴素地、盲目地甚至是一种本能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一种信仰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必要性,恰恰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实事求是相违背的。
通常社会个体选择信仰时,并非完全来自理性,而主要源于生活经验和对信仰的实践体验,源于个人反省、选择和对某些未知奥秘的领悟。[14]要想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发展的互动中培养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与信任。
虽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价值观多元、信仰多样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多元、多样甚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和信仰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命运和前途。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和信仰必须、并且能够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主导信仰上统一起来。在当代中国,这种统一的基础就是信仰的出发点,即信仰的根基———国家和民族,以及信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理想社会。[15]在这个意义上,价值观的多元和信仰的多样仅在社会信仰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 承认信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只是事情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参考文献:[1]张文理.青少年信仰危机与信仰教育重塑.期刊教育学术月刊
2011-11-20
[2]《辞源》
[3][5]葛晓莉.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期刊学理论.2010-08-30
[4][12]林晓,梅萍.我国青年的信仰变迁与信仰教育[J].中国德育,2010,(11)
[6]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86-193,190.[7][8]卢勇.关于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胜利油田党校学
报.2012-03-20
[9]王晓华.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J].中国青年研究,2000,(6).[10]人民日报.1989-03-23
[11]张志祥.信仰缺失:无法挥去的迷茫——论当代青年的信仰选择期刊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4-23
[13]马勇忠.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14]方轻.论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期刊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08-20
[15]许小舟.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总第337期)
行政管理1101班
彭建 1109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