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信仰

时间:2019-05-14 19:4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青年的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青年的信仰》。

第一篇:当代青年的信仰

当代青年的信仰

——读《青年运动的方向》有感

这篇文章是写给全国青年的演讲稿,目的是为了纪念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当然更为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争取青年的信仰取向。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毛泽东很清楚青年群体是最具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无产阶级。他们拥有更多的对于信仰的渴望,这种对于信仰的渴望正是由于他们充沛的精力和对资产的毫无所有。所以能够争取到青年的支持就意味着争取到明天的胜利。

然而在当代,青年信仰的缺失和矛盾却成了我们运动的阻力。当代中国青年人信仰什么?共产主义、民主自由还是中国儒学?当你问中国的年轻人们的时候,你总能得到一大堆不一样的答案。

毫无疑问,中国是教育大国,但绝对不是教育强国。在学校,很少会有人关心你信仰什么,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信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与之相反,在文化领域却呈现出低迷的态势。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对于国民向心力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对这种文化的信仰则成了国家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可是在中国的今天,实在令人怀疑,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有多深,他们的信仰又在哪!

青年人一直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队,特别是有知识的青年人是国家强大的动力。而仔细分析,如今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大体可分五个大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心投入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愤世嫉俗,对社会、对政府严厉斥责的叛逆者,人们也称之为“愤青”;锱铢必较,以一己之私为目的的利己主义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浪漫主义者;而最后要提的便是追求真理、追求普世价值的求真务实派。当代的中国青年人世界,也正是因为诸多人群的交融而伴生出千奇百怪的现象。

网络恶搞、各类“门”、公共场合失范等各类怪异现象层出不穷,令人哭笑皆非。高校“官”热化,社会叛逆,离奇自杀等现象随处可见。中国青年人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迷茫过,即便是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曾如此糟糕。在今天,似乎找不到一种文化,一种信仰能够使中国的青年人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在高校校校园中,你能看到树林里激吻的疯狂,你能听见有人为了一己之私而阿于奉承,你能看到某些个人们沉迷虚幻世界而无法自拔,你也能听到那些扒光了衣服上演的香艳故事。但是就是缺少那么一批人,能够凝聚起来,以家国情怀努力奋斗;就是缺少那么一批人,有着共同的信仰,能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奔走。

当看到一大批人痴迷于浮华的个人舞台崇拜,当看到一大批人莫名的愤怒而四处宣泄,当看到一大批人为了一己之私而苟且偷生,当看到一小批默默追求真理的人孤独的奋斗时,不禁让人有几分悲哀,几分尴尬。悲哀是因为中国青年人从来没有这样无助过。尴尬是当你大声高呼:“我们一起走吧!”的时候,顿时鸦雀无声,或是换来别人的冷嘲热讽。

相比中东信仰安拉,美利坚信仰自由与民主,西方世界信仰基督,作为东方大国,中国的青年人世界中似乎找不到一种属于他们共同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危机似乎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今天的青年人。很多人对未来表示堪忧,而这种担忧也绝非多虑。至于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也只能殷切的希望有一种信仰能为中国的青年人们所共同接受,中国的未来自然也就令人乐观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并号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青年的关爱和希望。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注重青年,因为有信仰的青年才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拥有坚定信仰的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 在那些动荡年代,无数怀有坚定信仰的青年前赴后继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建立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数次陷入危难,正是这些有着坚定信仰的青年前赴后继,才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经过9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想起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少年说》,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也同样适用于青年: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隶,则烹脔棰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而倘若一代青年却没有自己明确的信仰,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生存的意义?如何决定自己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

没有信仰的青年终将会迷失。一个青年如果没有明确的信仰,就会在混沌的生存状态中失去自我,当今社会,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一些青年对金钱崇拜,对财富炫耀,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常化、合理化,对金钱和享乐的向往,正侵蚀着一些青年的社会良知,扭曲着一些青年的信仰。然而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具有坚定信仰作支撑的青年,将失去凝聚力,是无法实现真正复兴和繁荣的,信仰的缺失,迷失的不仅是一代人,还有可能是一个民族。

当代青年需要信仰。没有经历过艰苦日子的80后、90后的这一代青年,如今却面临就业、买房等压力,然而,因为信仰的缺失,他们往往会在奋斗中感到迷茫,长此以往,这一代的青年很有可能成长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我们的民族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不仅是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待,也为当前青年指明了信仰之所在。

然而,我们坚信,每一时期的青年,都会有具有时代特色的信仰,如儒家思想、辛亥革命、共产主义,但有一种信仰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而改变,那就是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数学学院2011级三班:邓遥佳

2013年4月2日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 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是崇高的科学的信仰,但最近报纸文献上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却存在淡漠的倾向。列举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曾以“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为课题立项。课题组有重点地选择了国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和成都医药大学作为调研的主要样本采集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研结果认为,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想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问题的回答,文科生的正确率为69.2%,理科生的正确率为39.8%,而理科研究生的正确率仅为20%。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否有说服力和是否过时了这个问题,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调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

(2)转型期的社会变化 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一种表现。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所带来的旧的信仰体系(父辈一代的主流信仰体系)的逐渐解体。这一过程又由于现代社会特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而得以加速。而新的适应现代性社会特质的信仰体系又由于缺乏支持的基础而尚未建立,这就出现了价值体系转型时期的断层现象。

(3)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和苏东剧变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主导世界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一时间国际上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情况自然会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东西,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如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四、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持久的生命力,自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5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规律、道路、方法、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有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都是理想实现的过程,都是追求并实现和谐的过程。对现实的每一步改造都是理想的具体化。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就是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实现又是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科院“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干部论坛,2005,01.②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③王兴家.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⑤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8.⑥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6-28.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导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国外多元的思想文化涌入中国,会主流意识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观似乎走向淡化,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的导向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多元化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当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日益开放和发展的中国、日益多元化的思想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即处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期,处于从传统的非市场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这样的巨大变迁,冲击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政策,从此打开了中国紧闭已久的大门,使中国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对外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日趋改善,各种信息愈益快速地传播,各种观念四处流传扩散。世界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思潮在更加众多的领域广泛交流。在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中,各种文化思潮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影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并不完全一致,比如2010年中 国GDP为58798亿美元,赶超日本的5474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但是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却不容乐观,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小悦悦事件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也不能说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既然事件发生了,我以为有一定的必然性。十八个路人面对一个被车碾压的女童都能保持漠然,这说明了什么,仅仅是道德问题吗?我认为不是,我想这是一个特定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是整个社会对于真善美信仰缺失的危机,从我爸是李刚到李双江之子打人,从对喊出救命的人讨价还价到广受关注的彭宇案,从曾经的范跑跑事件到后来的药家鑫杀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上存在着信仰危机,是人们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的体现。

这让我们看到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想风貌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感到迷茫,从而在逐步失去方向,什么是信仰、应该信仰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科学的对待事实,把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那么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就有可能避免。

2、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

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究竟重不重视马克思主义

--调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的调查问卷得出了如下结果

1.学生个人思想状况的调查

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同学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都是一知半解,基本原理等内容有所了解翻不全面竟然有60.5%的不想看,没兴趣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的竟有41.9%,只有少数同学对马克思主义比较了解。

2.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态度和看法以及教学相关情况的调查。同学们针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动力大部分都视为是为了修学分,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是个人兴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非常大的一部分是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了解,高达97.7%,只有非常少一部分是通过其他渠道来的,都不大看好学校教育,大部分同学都觉得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3.学生对马克思足以在中国前景的看法的调查

从问卷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有65.1%的同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少数同学否定了这一观点,有41。9% 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在我国长期发展,少数同学有其他看法。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大部分是肯定的,但是却并不重视,不了解其重要性,甚至会出现抵触的情绪,使得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走向淡漠。

二、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

1、社会全面转型的负面影响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当代中国出现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当代中国已经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与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作用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从感官上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价值所在。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转型期,我们没有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科学的信仰,它发生作用更多的是以隐性的方式呈现,人们不易从感官上直接感觉到。又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影响,人们难免就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漠。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使人们更加注重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这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2] 王成文,宋颖惠.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元的社会利益矛盾日益由隐性的潜伏状态转向显性的公开状态,易使年轻的大学生把对理想的人生追求与信念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为现实所接纳的个人实现价值,造成人生理想的失重,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一旦被一种功利性的物质追求所取代时,理想主义就变成了实用主义。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功利主义抬头的原因之一。

3、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背离与情感疏远

改革开放开阔了视野,人们往往会忽视中国具体的发展阶段而

盲目的把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再加上国内的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下岗失业等现象的增多,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从而动摇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又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漏洞和不健全的地方,致使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有些领导干部索贿受贿,钱权交易,执法枉法,弄虚作假,漠视人民群众意愿,侵犯群众利益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疏远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情感。

4、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当代青年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自我威权的环境中,长大后经常有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甚至还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抱批评态度,在行动上也有很强的反抗性,由此产生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用之在对社会主流信仰,即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它不仅是支撑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还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拥有巨大的物质价值,不但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物质利益,还拥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激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更完美更高尚的新人格。目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和健全的信仰,正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支柱和精神力量。“我们要倡导一种科学、合理的信仰理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这些普世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退。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使人摆脱寂寞的困扰,弥补因科技发展对人心理和情感联系造成割裂的弊端 ; 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可以帮助人实现人生价值,补在物质的极大富足之后所产生的精神空虚和人生目标的扭曲 ; 同时,人们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汲取精神力量,使自身变得更加坚强,从而可以消弭在现代人身上出现的悲观失望、堕落自杀等现象。比如小月月事件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怀疑,过度的利己主义。这其实也反映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的精神武器。”,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1、社会方面

现代网络信息以及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社会舆论和热门的社会事件都会快速的在大学校园中传播。然而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大学生往往过分关注社会上一些负面舆论,对于社会上一些正面、积极的事件却视若无睹,由此便会产生一些悲观情绪,从而也就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社会舆论应该大力宣扬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反映社会进步的事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适当的在大学校园里举行一些有关方面的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2、学校方面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高校领导应充分重,同时高校要从学生实际需要

出发,将对学生信仰观念的教育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转变到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重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授内容有所侧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教材应侧重实际。

3、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

五、小结

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表现为人们对

某种思想、主义的信奉和遵循。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与信仰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信仰理性的合理形态及其生成的社会基础研究,梁小花,陕西师范大学,2009

徐习军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第四篇:浅谈当代青年

浅谈当代青年“要善于创造”

天地实验小学潘璟

共青团是党缔造的,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与党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的先进性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青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党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分别是“要勤于学习”;“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其中,我对“要善于创造”这点感触颇多。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绝不是背诵几条“创造发明技法”,绝不是阅读科学伟人传记,绝不是会用电脑、会背书、会依葫芦画瓢式的动手所能培养的。创造精神是一个人个性的综合表现,它渗透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等各个方面。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至少他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的人;至少他是能生疑、发疑、存疑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疑的人;至少他是不顾虑世俗偏见勇于表达自己见解,并不惜承受重负的人;至少他懂得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从纷繁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与经验中整理出一定的体系,由此形成自己处理信息的策略。

创造精神是渗透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作为一名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勤于问,敢于问,碰到难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些都是创造精神的实际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创造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一直在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果教师自己也缺乏创造精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那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创造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必备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造精神。从而真正做到能善于创造!

第五篇:当代青年个性化

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浅论中国文化过程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在我国悄然诞生并蓬勃发展。而随之产生的社区文化在社区总体构建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更对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与青年

社区是指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最基础层面的单位。一般来说,社区应有人、地点、共同事业、共同规范、有组织、有政府等六大要素。而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说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文化指群体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现象。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量大的文化体系,它涵盖了社区的建筑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在具有社会大文化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来讲,就是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融入社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小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组合。它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具有以下特点:在性质上,它具有社会性,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居民;在形式上,它具有开放性,主要涵义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在服务途径上,它具有多元性;是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服务经营型和经营型四位一体的新型文化模式。由于社区文化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能够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自身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因此,也就决定了社区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目的的客观需要。

就文化与青年的关系而言,文化培育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青年。目前青年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和杂志,看电影、听音乐、看报纸杂志、读书、参加体育运动、上互联网、旅游是青年主要的休闲方式,大众传媒和其他各种文化形成对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中,青年是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无论是在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还是在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许许多多青年文化工作者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是青年,许多优秀的表演者是青年,许多全国人民喜爱的文艺明星也大都是青年。青年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决定了青年的成长

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熏陶,青年需求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需求上,青年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文化的喜爱、参与和发展。

社区文化的现状及对青年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设施到队伍、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完善过程,逐步组建和健全了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和社区管理机构,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服务网络,为社区文化发展与社区规范管理有机地结合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在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一是沟通、协调功能。社区意识是社区文化的灵魂,是衡量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文明认同和文化参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要强化社区意识,打破社区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则是需要加深了解,相互沟通。目前,我国的很多社区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家庭文艺演唱会、中老年健身操展演、读书会、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文体活动和展览,以此为联系、沟通纽带,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群众踊跃参与,进一步在社区内沟通了信息,密切了联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二是规范、整合功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能充分显示规范、整合功能,及时缓和与化解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

盾,如下岗工人重新就业问题、戒毒问题、失足青年教育、就业问题、邻里纠纷问题等。现实中,一切不安定因素缘起于心态的不平衡。一些社会矛盾或冲实,往往在板着面孔的训斥中只会火上加油,而处于宽松的社区氛围中,在社区居委会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劝导下,却会一下子冰释消解,这便是新社区的“魅力”。

三是融合、传承功能。近年来经过外联内聚,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重新完善了先前与各单位之间的社区协作关系,齐抓共建,倡导了“全社区一盘棋”精神,一大批部队、学校、企业的内部图书馆、操场、礼堂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成为他们健身、益智、竞技的活动基地,使社区内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配置。

社区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举办形式、广阔的覆盖面,汇合了社区各单位文艺人才的智慧和才华,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各基层的文化建设,推动众多业余文艺团队的自我充实和完善。它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文化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出经久不衰的整体效应。

下载当代青年的信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青年的信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信仰与当代大学生一、信仰的概念: 百度对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

    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论“爱国”的不可选择 在钓鱼岛问题持续保持高温的环境下,“爱国问题”逐渐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各地反日游行中相继爆发混乱后,人们开始以理性角度重新......

    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

    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零点起跑,事事争先 锻炼· 成长·荣誉·使命 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姓名: 小组: 学号: 专业班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当代大学生的......

    当代青年的使命

    当代青年的使命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和希望。未来世界建设成功与否,其命运掌握在青年的手上。在经济、信息、交通与沟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成功指导各国青年朝着光明、正......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宋宇航 201208132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艺三班 调查时间:2014/6/9至2014/6/12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当代大学生 调查方式:观察法 当代大学......

    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历史责任

    一、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凯歌高奏的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 摘 要:奉献精神是一种将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