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现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要求做人应当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常言所说的“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就是讲做人要诚信。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追求真理,人性追求诚实”。他把诚实看作人性中的真理,是做人的宝贵品格,其实讲的也是诚信。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诚信在古今中外均被看作是做人最可贵之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弄虚作假严重,是非观念淡薄
1、入学档案造假。一些学生受社会转型期某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上急功近利,为求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好的发展,不惜在入学前档案造假,不是学生干部写成学生干部,没有获得的荣誉奖励也都写上,甚至不是党员的伪造假的入党材料,冒名顶替别人之名上学等等。这些行为为高校在大学生入校后因材施教以及选拔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添置了障碍,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良性发展。
2、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
3、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
4、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5、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方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就业。
二〉信用意识缺乏
1、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
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
2、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
3、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
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的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
三>缺乏真诚与信任,人际关系淡漠
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孤僻狐疑,不相信别人,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人际会关系淡漠。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性性因素加大。
四〉虚荣心强,隐瞒事实。
1、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强,不愿暴露农村家庭境况,忌讳谈论父母,而又喜
欢追赶潮流,追求名牌,于是虚称开销能力透支消费。而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借钱不还,借物不归。也有大学生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2、为了面子而谈恋爱。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但有些大学生见
周围同学都恋爱了,自己碍于面子也开始谈恋爱,但是却缺乏对感情的正确态度,缺少责任,只把谈恋爱当成游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1、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的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
2、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利益。
3、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
4、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
心理。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腐败、夸虚报、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 出现了诸如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收益, 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等消极现象。这些负面因素极大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从而导致诚信的失范。
2、家庭诚信教育偏失
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 家长的言行举止, 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至于考试作弊, 则不以为然。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不注意个人言行, 给子女留下不良形象, 如要求孩子勤奋、不贪玩, 自己却整天扑在麻将桌上;教育孩子要文明、不吵架斗殴, 夫妻间却打骂不断;让孩子要诚实、不弄虚作假, 却当着孩子的面做虚假事, 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不好的影响。
3、学校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教育历来是重智轻德,在学生的智力培养和道德引导上一手硬一手软,对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出现的失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
2〉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内容不贴近实际, 重理论轻实践, 重灌输轻引导,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政治说教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3〉高校内部管理的不规范。某些高校存在招生舞弊、各种评比掺水,乱收费等不诚信现象,同时,在对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工作中出现走后门、开绿灯等不公正现象。
4〉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职业道德,说话做事不诚实、不守信、不负责,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诚信形象,给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
5〉许多高校缺乏健全的诚信制度与诚信教育制度,没有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诚信状况记录,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
4、大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网络时代每天大量的垃圾信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
5、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四、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
一是要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好。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的宣传。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加强管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育工作方法有多种,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暗示法等,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作用,不能孤立地采取某一种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作用,同时,要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
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法规,制订对欺诈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目前有很多大学如上海大学已建立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天津师大推出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等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二是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三是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
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乔丰强.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2]方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诚信缺失与对策[J].云梦学刊,2005(1).[3]李燕宇.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一是骗贷逃贷。二是拖欠学费三是随意违约。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
二、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
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三是学风不正。四是管理不到位。
3、家庭教育乏力独生子女,4、自律意识较差。生涉世不深网络时代
5、约束机制缺乏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
对策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
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是学生诚信档案二是诚信评估机制。三是诚信奖惩机制。
关于“诚信”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意外获得了五个包袱。其中这五个包袱装有金钱、地位、幸福、权利和诚信。当这个年轻人气喘吁吁的背着五个包袱来到河边,看到有一个渡船的老人,便高兴地喊。当这个老人快要把这个年轻人送到对岸时,便问“小伙子,你有这么多的包袱怎么走?听我的话,扔去一个包袱,有可能会救你一命。”年轻人一听,心里想:金钱、地位、权利、幸福都是我需要的,我不能丢掉它们,这个“诚信”对我没什么用,就丢掉它吧。于是,他把“诚信”丢进河里。老人一看,便把年轻人推下了河。“救命啊”年轻人大喊救命。这时,老人说“你没有了诚信,我不能带你”“为什么?”年轻人问。“我怕你上了河岸会不付钱。”说完,老人就走了。结果,年轻人被淹死了。诚信是福论文
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种品质,在我们这个人文社会,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福,一个拥有诚信的人不管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会取得成功,所以诚信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一项方面。
诚信是讲究方方面面的,商业、工作、生活、交友……都要讲究诚信,人们需要诚信维持关系;商业需要诚信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维持与其它公司的合作。诚信可以使他人对自己有好感,诚信也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得到提高。诚信小到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大到可以使自己一举成名。诚信能够帮助自己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就,也能取得在生活上的快乐。
诚信不仅是说,也要行动,学会诚信还要学会谨慎,不能对他人坦白对自己对他人不好的事,一颗诚实的心还需要谨慎,谨慎他人,当别人信任自己时,也要小心。诚信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提高,有一个成语叫做日行一善,我们也要做到日行一诚,只有坚持才能保持自己不变的品德,在诚实中可以改善自己的身心,磨练自己的耐力,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吗?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一个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他人所接应。诚实需要勇敢和谨慎,信用需要坚持和完善,只有做到这样,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诚信的人。
诚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他人、不守信用,一个无诚信的人就是丧失了品德,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可以说就是骗子,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不管我们在哪里,都要具备诚信。诚信需要经得起诱惑,无论是多大的利益,只要是违背诚信的都不要去做,如果做了,会对自己将来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无诚信比起来,诚信要好得许多,既然诚信好,我们为什么又要去选择无诚信呢?
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论文: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2005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
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4期
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z1期
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10年6期
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6期
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3期
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年5期
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期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从久远来看,必然会使白己酿成具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热情、爱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冷峭心态的人。
2.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因为思惟境界分歧,价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养的水准分歧,他们在措置碰着的问题时的立场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会上呈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异。
3.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
对策
1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本性淳朴不敢再去助人为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每一年,央视的《感动中国》不错,但是,媒体在做公益广告和宣传时应该更加注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传的多样化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净化心灵,不做一个道德沦丧者。2.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不能再做“马后炮”防患于未然行政监督体系政府官员上梁不正下梁歪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孟子曾说,性本善。价值体系,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特立独行,不同流合污,不愿被世俗同化的人。必须提高公民的意识水平,提高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鉴别能力。
4.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端午节之争民族精神鲁迅的批判精神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于他善于修道养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贝多芬,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他成功的秘诀。“从他的身上散发出的一种勇气、一种斗争的幸福、一种感到与上帝同在的陶醉,传染给了我们”。尽管他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音乐是欢乐的。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是他对欢乐的追求,是他的成功,是他不断奋斗的成果!是挫折,让小溪成为气势磅礴的瀑布;是挫折,让小轻虫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蝴蝶,是挫折,让无色的阳光变成七色的彩虹,也还是挫折,让李太白能做出“大笑一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彩虹固然美好,然而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可以见到这样美丽之景。
法律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三)大学生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精神。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存在模糊观念。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2.实行“依法治校”,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4.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哈尔滨理工大学 安全教育专栏
金志海《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
杨建华《大学生法制教育分析及对策》
政府主导,民众积极参与,法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维护公共秩序要求的是不做违法的事这是法律要求具有社会公德提倡的是积极与犯罪现象作斗争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大学生知识层面以及道德感应该过于常人所以不能只因为符合法律标准就满足己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人格魅力就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自己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迫不得已装出来的样子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
有善良的本性学会包容自知之明,不断学习有是非观念,决不做老好人人格魅力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创造的词。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
一、选题依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褒扬和传诵,它对人们修身养性、进德立业及治国安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领域内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诚信缺失更是引起了中国领导人和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极大重视。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强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诚信”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与接受。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胡锦涛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
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了现阶段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青年中知识层面最高、思想最活跃、最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理想信念追求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诚信度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生死存亡。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考试作弊、履历造假、随意毁约、网络欺骗、游戏爱情等系列报道频频见诸于报端,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不容忽视。目前,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研究在一些相关课题中虽有涉及,但大多缺少系统的、切中时弊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出并研究此课题很有必要。
二、课题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1.目的、意义
第一、现代社会,诚信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问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内的不诚信现象己扩展到教育、学术、日常交往等领域中,这使得大学生中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探讨此课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通过研究,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从而增加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公平的经济交易必须是建立在讲诚信的基础之上,这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市场主体讲诚信,有道德,这是市场经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与标志。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是否具有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并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德育起主导和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成败。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
第四、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全体公民道
德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公民诚信品质的养成和诚信水平的高低。而大学生作为公民中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与引领者,无疑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本课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国内: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诚信问题成了人们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诚信进行阐释,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这对进一步研究诚信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持。综合各论者的观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诚信的内涵、价值、历史发展、意义、信用、信任等方面,其中尤以经济领域中的诚信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为进一步研究诚信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文献有,杜振吉的《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张锡勤《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王成《论传统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擅变》,王军《重建诚信理念规范经济秩序》等。
(2)国外:
虽然中西的文化、习俗以至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对于诚信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勿庸置疑,诚信是人类共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活动准则,因此关于诚信的研究可谓渊源已久,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西方早期诚信研究的主体是哲学、宗教领域的学者,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诚信研究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应该算是经济学的介入了。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由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发展得比较完善,相应的在法律制度方面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罚都较为成熟。在代表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诚信很早就由单纯道德理念转而成为法律规范,并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因此关于诚信方面的论著以经济和法律领域最为多见,如《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朱·弗登博格《博弈论》等等。而一些法律条文在长期实践检验中,也逐渐被证明是多数企业、组织以至个人诚信的有效规则。美、德、英、法等国家民商法中都对“诚信”,“信用”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除此以外,其他领域也展开了对诚信的讨论,其中较具代表意义的有福山(Fukuyama)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亚当·B·赛里格曼著《信任与公民社会》等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信任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社会心理学家LewiS,weiger等人从信任的特点、维度、基本类型入手,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理性和情感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1967),赖兹曼(L.wrightsman,1974)等从人际信任特质上个体差异、人格特点的角度,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借助测量、统计、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信任就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国外有关诚信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现有的关于诚信缺失问题研究的文献以及相关的文献;以及本研究中涉及的国家有关的政策、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和文献。演绎归纳法。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校图书馆书籍、网上数据库等。
2.研究内容(提纲)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及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诚信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负面因素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
(二)当前学校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存在不足
(三)家庭诚信教育的缺位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及行为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二)完善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三)净化家庭诚信教育环境,做诚信父母
(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诚信自我意识
四、结语
四、文献综述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人的诚信道德却在退步,其中大学生诚信缺失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关于诚信内涵及价值,姚培生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成因及重塑对策》中认为,“‘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要求做到内心想的、口头讲的和做的一致,不虚假、不伪装,实事求是;‘信’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说到做到、相互信任的关系。”刘兴华在《论高校诚信教育难的原因及对策》中对诚信这一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是中华民族崇奉的立身处世之道。它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对国民的诚信教育。”“人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诚实,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歪曲真相,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才能修养生息,繁衍延续。人的这种本真状态的生存需要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积累、经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积淀为一种原初的道德规范。”
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李国辉在《大学生诚信问题再思考》中分析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部分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学生“因考试准备不足,就会冒着受处分的危险作弊。作弊方法也有传统的偷看书本、传纸条、交头接耳发展到现代的手机短信息、探测笔、无线耳机等。”在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诚信缺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申请助学贷款过程中,有少数大学生通过制造虚假贫困证明、伪造家长签名等手段,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另一方面,一些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有偿还能力也不愿偿还贷款。”一些大学生对感情问题不够严肃,“恋爱不是以真挚的情感为出发点,更多人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对简历弄虚作假,“伪造英语四六级证、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他各种获奖证书,将诚信抛之脑后。”张桂芳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中认为,社会转型期引发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体制转型中市场缺乏信用的不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诚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建立,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诚信。
关于提高大学生诚信对策的研究,林庭芳等人在《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从制度建设角度对改善大学生诚信状况作了研究,指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作为评奖评优以及就业的重要参考、建立大学生诚信测评制度为诚信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建立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制度保证诚信制度的实施和执行。孙书国在《浅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乌仔强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谈到,要加强校园诚信环境建设,发挥学校诚信建设主导作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另外还要建章立制,加强诚信监督力度。
在研究、分析了所收集的资料后,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一是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思维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开阔,很少结合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二是针对大学生诚信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大学生诚信的价值取向研究不足;三是强调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较多而对大学生诚信自我教育具体过程研究不足。
本文在参考、借鉴这些已有成果的同时,力图克服上述研究的不足,就“大学生诚信缺失与对策分析”问题进行研究,以丰富针对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研究的内容。
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难点: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诚信自我意识 创新点: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诚信自我意识
六、预期的结果
预期能够达到通过此论文的目标,并且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制度的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素质,为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进度安排
2010年12月—2011年2月,查找整理资料,攒写提纲,整理思路 2011年2月—2011年3月,补充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011年3月—2011年4月,补充、修改并最终定稿
八、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峰:《对大学生信用教育问题的思考》,《东北大学学报》2003,3。
3、汤金洪:《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云南教育》2003,1。
4、江阳刚:《诚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调查与思考》,《探索》,2003,4。
5、靳诺,郑永廷等主编:《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周学峰:《高校德育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3,4。
7、唐凯麟主编:《思想道德修养》,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
8、赵爱玲:《新时期诚信道德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
9、左志强:《论诚信体系的建构与维系》,《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
10、李坚钱峰:《构建大学生诚信征集体系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4,7、8。
11、李国庆:《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4,2。
12、谢斌,蒋玲:《诚信的价值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版。
13、擅传宝等:《学校德育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 15日。
15、郑凌云:《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探讨》,《南方论刊》,2006,2。
16、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南京理工大学报》,2006,2。
17、丁继民:《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有效途》,《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l。
18、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6。
19、[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分析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系:完成日期:指导老师: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墨子曾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薄弱,违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爽。如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抄袭,伪造证件,信用卡恶意支透等等,曾几何时,诚信一直是被中国人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人们广泛地实践到修身立业之中。为此,党中央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把诚信列为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要求全体公民律已慎独,诚实守信,强化诚信的呼唤。当代大学生是文化水平、思想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诚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纲要》提出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
关键字:大学生 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的培养
一、诚信意识的内涵及诚信意识失范的实际表现。
所谓诚即是诚实,是一个人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程度;信即信用,是一个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诚信连在一起就是诚信,它既是人的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又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客观评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更为重要,她即是对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要想走出校门后能真正服务社会,回报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诚信”应是大学生的立足之本,成功之本。因此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务实自己的信用基础。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之中存在严重的诚信失范,这己经向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关系多样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考试作弊,晌取成级。一些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采取作弊手段,企图蒙混过关。一项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承认曾经有过作弊的行为,更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拖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能够在分数上“放自己一马”。分数造假现象现在已引起教育界的注意,许多高校已提出分数打假的口号。粗制滥造,剿窃文章。有的学生写文章不是下功夫打好基本功再下笔,而是东拼西凑,对别人的文章粘贴复制,剿窃抄袭,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拿来稍加修改就变成“自己的文章”。弄虚作假、编取荣省。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在学校的各种荣誉面前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编造事实,用虚材料欺骗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一些优点和成绩肆意夸大,甚至添枝加叶,编造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充当‘.枪手”.赚取实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或为了所谓的“友谊”、“面子”一些大学生充当“枪手”,替人考试,代写论文等。不守承诺.拖欠贷款。助学贷款是国家帮助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种带有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但有些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助学贷款不还,甚至采取隐瞒工作单位,不告诉联系方式等手段逃避还贷。虚假材料,骗取岗位。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为找到一满意的工作,有的大学生在简历中一味突出介绍个人某方面的能力,有的甚至信口开河,无中生有,欺骗用人单位,以达到应聘的目的。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失范的根源。
大学生诚信道德所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消极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的社会、学校等外在的客观影响,也有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极大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机制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于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其次,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大学校园的影响。目前,社会上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经济至上的主义和实用主义成为一些人为人处世的杠杆,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此的苍白无力。短期利益的不良影响等,对整个社会诚信发起了严重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第三,媒体的影响。媒体的舆论导向是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个别媒体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从而带来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作为正在崛起的“第四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虚拟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好像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董要阵地,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学校自身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受转型期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的缺陷,学校诚信道德教育整体效力在下降。在学校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诚信教育的手段和形式的选择上,存在被动性和滞后性的缺陷。现在已进人网络时代,网络和现代化传媒已深人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以分取人的弊端。虽然一直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学校却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对学生诚信等基本的道德评价则没有硬性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些误导,这也是大学校园频频发生违背诚信道德的一个原因。
3、学生自身的因素。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父母,对孩子的诚信道德教育不仅言传而且身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人大学的门,培养、教育孩子的事就全交给了学校,自己就万事大吉了。从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的诚信滑坡留下了空间。大学生诚信道德滑坡除了外在因素外,与大学生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易接受新思想,但又有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的一面。对社会上良芬不齐的现象难分真伪。少数大学生不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持逆反心理,以工具化态度对待诚信。
三、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城信教育。
首先,应高度重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过去我们一直把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做为
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要求却不够重视。殊不知离开诚信道德是不可能培养出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因此,应重新审视今天的高校教育,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把诚信教育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强化诚信意识,创新诚信教育手段,从大学生的生活小事抓起,把诚信落实到一言一行上,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
其次,尊重学生在诚实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第三,形成诚信守信的良好校园风气。积极营造校园诚信氛围,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进行宜传教育,宜传树立典型、歌颂正面,抨击不诚信的人和事,在校园中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共识。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示范,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党、团、学生会等组织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学习系列活动,号召大学生争做实践诚信的楷模。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和家长的良性互动。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做为主导方的学校应协调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使双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共同营造诚信环境,指导、监督学生的诚信实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南京师范大学今年在全国首次推出的大学生家长会,把家长会开到学生家庭所在地,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改变了学校和家长分立两端的局面,缩短了校方和家长的距离,使家长成为知情者和参与者,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开辟了一个新路子。
参考文献:网址
百度文献
《当代大学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作者 王易邱结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2009年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有611万人,还有数百万存量失业毕业生,700万大学生面临找工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温总理多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了大学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次又一次摆在突出位置甚至是首要位置,并要求国务院部署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生计而且关系到尊严”,再一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充足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补贴和对学生工伤保险给予补贴等制度;要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逐步扩大规模。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教育与就业问题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观念转变,强化自身素质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
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就业渠道的拓展
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四、就业形势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北京教育学院日前发布表明“09年各学历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其中硕士学历的下降率最高,为18.7%,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仅有34.6%。此外,今年专、本、硕、博各学历月薪起薪分别为:1695元、2221元、3540元、3627元”。看到这些薪水水平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毕业时自己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就好了。但这应该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很可能只是已签约的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以上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性,同时也显露出了就业不平等、不均衡等现象。虽然政府在不断出谋划策,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在加上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具体社会、个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笔者还未就业,并未真正步入社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及就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认为当前学生就业矛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二)大学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求脱节;
(三)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与用人单位提高的工资差距较大;
(四)就业渠道不畅,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五)毕业生重大城市而轻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怎样通过大学教育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不可逃避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努力地发展改变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笔者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生方面的工作,因此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1)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
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2)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
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