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jqdwyn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信息服务学院市场营销柏爱岭60931P29
2009年相关就业情况与就业政策报道:
2009年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有611万人,还有数百万存量失业毕业生,700万大学生面临找工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温总理多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了大学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次又一次摆在突出位置甚至是首要位置,并要求国务院部署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生计而且关系到尊严”,再一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充足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补贴和对学生工伤保险给予补贴等制度;要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逐步扩大规模。(《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教育与就业问题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
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观念转变,强化自身素质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就业渠道的拓展
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四、就业形势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召开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北京教育学院日前发布表明“09年各学历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其中硕士学历的下降率最高,为18.7%,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仅有34.6%。此外,今年专、本、硕、博各学历月薪起薪分别为:1695元、2221元、3540元、3627元”。看到这些薪水水平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毕业时自己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就好了。但这应该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很可能只是已签约的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据析,“目前招聘数量比例较高前十各专业为: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把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部分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以上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性,同时也显露出了就业不平等、不均衡等现象。虽然政府在不断出谋划策,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在加上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具体社会、个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笔者还未就业,并未真正步入社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及就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认为当前学生就业矛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二)大学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求脱节;
(三)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与用人单位提高的工资差距较大;
(四)就业渠道不畅,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五)毕业生重大城市而轻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
五、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措施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此引导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今年1月,国务院主持召开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工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改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具体政策措施表现在一下及方面: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②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③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④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
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⑤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①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②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③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①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②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③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① 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②国家提出,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七)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①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
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②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③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地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怎样通过大学教育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不可逃避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努力地发展改变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2009年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有611万人,还有数百万存量失业毕业生,700万大学生面临找工作。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温总理多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了大学生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次又一次摆在突出位置甚至是首要位置,并要求国务院部署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个人生计而且关系到尊严”,再一次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充足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要积极探索建立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补贴和对学生工伤保险给予补贴等制度;要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逐步扩大规模。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教育与就业问题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二、就业观念转变,强化自身素质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
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三、就业渠道的拓展
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四、就业形势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北京教育学院日前发布表明“09年各学历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其中硕士学历的下降率最高,为18.7%,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仅有34.6%。此外,今年专、本、硕、博各学历月薪起薪分别为:1695元、2221元、3540元、3627元”。看到这些薪水水平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毕业时自己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就好了。但这应该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很可能只是已签约的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以上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性,同时也显露出了就业不平等、不均衡等现象。虽然政府在不断出谋划策,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在加上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就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具体社会、个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笔者还未就业,并未真正步入社会,根据自己的阅历及就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认为当前学生就业矛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二)大学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求脱节;
(三)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与用人单位提高的工资差距较大;
(四)就业渠道不畅,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五)毕业生重大城市而轻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怎样通过大学教育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不可逃避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努力地发展改变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笔者由于长期从事毕业生方面的工作,因此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1)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
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2)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
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调查与分析报告指导老师:牛贵宏 小组成员:陈
涛
李志鹏
贡建政
孙
莉
目录
一、调查目的 ························································································· 1
二、就业现状 ························································································· 2
三、存在问题 ························································································· 4
四、分析原因 ························································································· 4
五、提出对策 ························································································· 9
六、调查总结 ······················································································· 13
七、调查问卷 ······················································································· 13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一、调查目的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随着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最近出现的“企业用工荒“和与之同时存在的就业难问题,这一怪现象,更不得不让人去调查思考我们大学生就业问题。
通过调查,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根据调查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对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二、就业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北京教育学院日前发布表明“09年各学历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其中硕士学历的下降率最高,为18.7%,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仅有34.6%。此外,今年专、本、硕、博各学历月薪起薪分别为:1695元、2221元、3540元、3627元”。看到这些薪水水平时,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毕业时自己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就好了。但这应该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很可能只是已签约的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在西部等落后地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低6.4%”。据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
2010年大学生就业也呈现以下几点:
1、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0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2、退出一线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0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
3、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
4、就业歧视问题仍存在,大学生求职莫名被拒。“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
以上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性,同时也显露出了就业不平等、不均衡等现象。虽然政府在不断出谋划策,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在加上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三、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存在着很多矛盾,具体社会、个人也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问题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二)大学专业设臵及教育模式与社会所需人才要求脱节;
(三)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与用人单位提高的工资差距较大;
(四)就业渠道不畅,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
(五)毕业生重大城市而轻中小城市及农村,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
(六)国家鼓励学生考研只是延迟就业
(七)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力度不足
(八)推动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举措举步维艰
(九)人才结构失调
四、分析原因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1.社会原因 :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
(1)专业设臵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臵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臵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3.学生自身原因
(1)很多人的大学时光荒废
经过多年紧张的学习,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大学时如此的轻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和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看一看大多数人是怎么度过大学四年的,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毕业的时候就业难了,很多人每天吃饭、睡觉、上网、逛街、谈恋爱,总结一下,大学就做了这点事,把人生比作一把剑的话,这些人的剑不但没有以前锋利,而且很可能已经拔不出鞘了,而有的人却一天都没有闲下了,找到了一块磨刀石,每天磨剑,他们的剑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两者比武,自然是后者胜,大学四年时间看起来很长,很清闲,其实不对,要想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好的工作,一定要利用好这四年。
(2)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
很多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的影响,加上小学、初中、高中,都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很多大学生觉得,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找到好工作,学校强调最多的也是成绩,奖学金都是要发给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这样以来,学生被误导,总觉得以后找工作要靠的是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专心学习为考研,觉得学历高一些会对找工作有所帮助。
据调查,考研的学生分为三种,一种是为了学术深造,一种躲避就业,同时拿个高学历碰碰运气;另一种是跟风。三者之中基本上都是后两种。当然,国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和学校为了降低当年就业压力,提倡考研,但这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对于这一点,我会在下边详细解说。对于学校来说,鼓励学生考研比解决学生就业要简单的多,这样做既响应了国家号召,又推卸了责任,至于三年研究生毕业之后能不能顺利就业,就不是他们的责任了。但是我替毕业生们算过一笔账:同一年毕业的甲和乙,甲选择了直接就业,而乙考上了研究生,假设同一年本科生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研究生的平均工资是2500元,三年之后甲已经赚了六七万元了,而乙则不但没有赚钱又花了至少三四万,相当于这三年甲已经比乙多赚了10万元以上了,而且三年来,甲的工资上涨可能已经是2500元,甚至是3000元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甲和乙如果同时去应聘同一个工作,更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肯定是录用甲,因为甲有三年的工作经验。很多人在计算的时候忽视了研究生读研是需要时间的。
(3)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期望值太高,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大学期间什么都没做过,想一毕业就做管理层,很不现实,而且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能胜任高层管理职位,实际上连基层工作都做不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每个管理人员都要从基层做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基层工作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好做。
(4)很多学生自身认识不足
大多数学生只是关注就业,关注公司给自己发多少钱的工资,而忽视了自己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不是慈善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机构,企业关注的是把你招进来,你能不能给企业创造利润,能创造多少利润,你的工资是从你所创造出来的利润里提取的,你能给公司创造的利润越多,你拿的工资越多。很多人在应聘的时候一心只想让用人单位给自己高的工资,给自己好的职位,而没有衡量自己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利润,通俗一点就是自己值多少工资。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闪光点在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企业招聘的时候把企业不关心的东西作为了重点,而没有凸显自己的优势。
(5)很多学生依赖心太强
很多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依赖思想,特别是家里有一定人及关系的学生,总想着毕业以后依靠关系找工作,从这一点来说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关系就业的肯定是存在,但是对于企业就业来说,特别是私营企业,一个能力不相称的人谁也不敢把他放在重要位臵。
(6)多数学生缺乏危机观念
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危机观念,总觉得毕业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也不清楚就业到底有多难,难在哪?另外由于很多同学从小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上父母一般觉得孩子在大学期间只要努力学习就够了等这些思想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不关注就业。
五、提出对策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政府与社会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教育与就业问题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新的变化与发展,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一、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二、大众化教育与大众化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大众化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005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已由计划经济年代的十几万人上升到338万人;2006年毕业生总数接近380万。按照国家教育部近几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当年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计算,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有多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眼下,“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就业难”又是相对的。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公布,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壹仟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十分缺乏。在这个职业大市场中,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最优秀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毕业生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一定能尽快地求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三、就业观念转变,强化自身素质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即传统意义上的“包分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而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主张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十分看重走出校门的必要磨炼;从人才的发展和成才规律来看,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四、就业渠道的拓展
如何能顺利求职,首先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聘用人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就是就业的渠道。就目前来说,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有下列几种形式:
1、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在实习区域内寻找就业机会。
2、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3、通过政府人才市场,劳动职介中心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包括公务员招考和人才招聘会)。
4、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就业招聘会及相关高校内部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
5、通过国家各级各类的人才招聘网及地方和教育网站的用人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6、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直接通过高校内设的就业机构或其他有效途径寻找就业机会。
五、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六、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六、调查总结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怎样通过大学教育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不可逃避的挑战,我们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努力地发展改变自己,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调查问卷
亲爱的我校2010届毕业生,你好!感谢你的支持,请认真的完成本问卷,你所填写的数据将作为我们撰写《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的基础数据。
(一)你的性别是()
1、男
2、女
(三)你的生源地所在地()
1、省内
2、省外
(四)你来自()
1、城市
2、乡镇
3、农村
(五)你所在的学院 学院
(六)你现在的就业情况是()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1、已确定单位接收,还未签约,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2、已有意向单位,等待接收单位的最后答复
3、曾有接收单位,但自己没去,现在无接收单位
4、一直没有找到接收单位
5、已考取研究生
6、已经签约
7、准备复习考研
8、准备出国
(七)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样的说法你是否同意()
1、非常同意,感觉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压力很大
2、基本同意,但已不是什么新鲜说法,早就接受现实了
3、说不清楚,有可能是大学生自身定位的问题
4、不同意,大学生就业实际不是传说的那么严峻
(八)你觉得自己就业难吗()
1、确实非常难
2、比较难,但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3、只要努努力不算难
4、找工作比较轻松
(九)你认为目前造成你所在专业毕业生没有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1、毕业生数量大、地区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就业岗位不足
2、学校的就业工作做的不到位,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和深入全面的就业指导
3、自身的就业心态问题,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4、所学的专业社会需求少,应用性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
5、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够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十)择业时你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1、经济收入
2、单位性质
3、工作地点
4、工作环境
5、个人发展
6、专业对口
7、其它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十一)第一份工作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资水平是()1、1000元左右 2、1500元左右 3、2000元左右 4、2500元左右 5、3000元左右 6、4000元以上
(十二)你最希望的工作地点是()
1、北京、上海、广州等直辖市,即使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也要在大城市打拼
2、青岛、大连、西安、武汉、合肥等二线大城市,城市环境好,发展空间也大,压力比北京小
3、就在阜阳,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这个城市,对周围的人难以割舍
4、在省内就业,至少要在合芜蚌,这是最低底线
5、就在省内,只要工作单位好,哪个市无所谓
6、就在生源地所在城市及周边就业(如和其它选项冲突,请按照偏向哪种原因进行选择)
7、哪里都可以,只要有利于就业
(十三)你的就业打算是()
1、一步到位:宁可毕业后暂时失业在家,也要一次性找一个满意、稳定的工作。
2、先就业,再择业:毕业了不能在家坐着,无论如何先找一个工作养活自己,慢慢发展。
3、就业、考研二选一:有好单位就就业,没有,就复习考研。
4、自主创业:已做好准备,自己干。
5、说不清楚:对于如何就业,自己就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想法,内心对就业缺乏动力,感到很迷茫。
(十四)、你获得的工作来自于()
1、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学院或任课老师
3、学校以外的网站、招聘会
4、亲友介绍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5、中介机构
6、到单位自荐
7、其它
8、还没有工作
(十五)目前的工作与你的专业是否相关()
1、相关
2、略有相关
3、完全不相关
4、还没有工作(十九)截至目前你大约参加了 家单位的面试
(二十五)毕业后三年内,你是否有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
1、会
2、不会
3、会考虑
(二十六)你认为影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最大的因素是()
1、创业经费难以筹集
4、大学生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2、没有好的创业项目
5、没有形成创业观念,缺乏创业意识
3、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和人脉
(二十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主要方面是()
1、工资收入
2、单位性质
3、工作地点
4、个人发展
5、专业不对口
6、单位的人文环境不好
7、其它
8、没有不满意
(二十九)你对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如何()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满意
4、非常不满意(三十)你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如何()
1、非常满意
2、比较满意
3、不满意
4、非常不满意(三十一)你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有哪些意见?
(三十二)你最想留给下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是?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报告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文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续几年来的扩招,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也反映出高校的竞争力水平的不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也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天之骄子”,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新增劳动力的代表。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需求量已经饱和了,已经供过于求了。而是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
1.一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找个理想的工作更难,有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找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二是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许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招聘到满意的大学生很难,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不一致,企业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偏重理论水平,且专业设臵口径狭窄,加上各种条件如资金、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制约和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⑴
2.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属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但是高校未能很好地进行培养,当然,也确有一些专业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也不能及时缩减招生,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同时,当前还存在各高校相同专业的重复设臵问题。宏观调控的滞后性和人才需求迫切性的矛盾,使高校的专业设臵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部分毕业生就业紧张的问题不可避免。
3.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矛盾。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都是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除了缺乏工作经验的劣势之外,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均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影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聘用。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不满,更多的还在于非智力方面。大学生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道德却早已被大学生所遗忘,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可见,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部分大学毕业生,无论来自城市或农村,都缺乏基本的素质,不懂事,不会做人,不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身份等。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认同度低,更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大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热衷于跳槽,这些都促使企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就业。
4.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出现。目前,各大学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
也在成倍地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已经出现。高学历毕业人数的增多,使本应是大学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却由研究生取代。依此类推,形成恶性的连锁反应。
5.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对收入要求过高。“眼高手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大学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目前,就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并且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巨大差异。另外,有些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缺乏了解。
二.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⑵
2.学校与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对学校来说
①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是很重要的部门。国内近年来也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将会成为一个发展最快、人员最多的机构,可能会超过教务处等部门。只有出口畅通了,大学才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就业指导形式要创新,“长期深入企业实习”是当前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并不受大学生欢迎。另外,政府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高。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是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社会上最受欢迎的人是有责任心、勤奋、情商高、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拥有过硬的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研究表明,有十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分别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能
力、专业能力、培训技能、科学与数学技能、理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商业管理能力。此外,大学生应该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关注社会及国家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就业。同时,大学生还应该明白,大学毕业还不是真正的毕业,还必须上社会这所大学里继续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勇气和能力。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从数据反馈看,大学生创业仍然是“空中楼阁”,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选择创业。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似乎越来越远。学校除了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和引导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创业。主要的准备工作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准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2)知识准备: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专业知识;(3)能力准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④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灵活设臵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中途参加工作,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实行“双证书”制度。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基于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对大学生来说
①大学生就业应该瞄准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邻近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一些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区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例如,在浙江的温州、宁波等一些新兴经济增长地区,很多年利润千万的企业就是没有大学生。据报道,有一个上海的下岗工人,自己在家里搞电脑印名片,后来一个温州企业的老总发现他会操作电脑,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高薪聘请到温州去。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难在需要解决户口的企事业单位,其实,走出大城市就没有那么难了。②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在首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调整好心态,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不要期望太高。即使工作不如意,也可以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更务实些,机遇大于待遇。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放低架子,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当前,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等。一直以来,为了保证就业率,学校都是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就可以“先生存、再发展”。但其实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和想法,最终结果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出现较高的流动率,使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成了“为别人做嫁衣”,使得不少用人单位望而却步。从成本控制及人力资源利用来看,这种现象将导致企业招聘毕业生更趋于保守,毕竟企业不是人才培训基地。至于应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③“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要做好事,首先就要做好人。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素养的忽视,表明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企业倾向于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
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一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无论怎样,大学生都应该明确的是,只有自己适应了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共同努力,才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⑴呼格.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其提高.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⑵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本站推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学校 社会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努力,部分缓解了矛盾,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毕业生人数更达到了681万,再加上为数不少的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待业大学生的数量很大,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用工市场提供的岗位有限,造成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两个方面。在一些地区,单从就业率上看是比较高的,然而,这却掩盖了不少矛盾,尤其是高就业率下的就业满意度低等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整体劳动力供过于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其中,就业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之一,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连续多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整体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2.学校主体功能缺失
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无责任。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计划体制形式比较明显。很多专业没置重复,不适合市场需求,并且不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多大学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就业指导流于形式。
3.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
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贪玩、缺乏长期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是造成大学生职业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缺乏实践经验成为职业素质低下的又一表现。大学生职业素质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4.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缺位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也是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配套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歧视监管不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 个重要原因。
5.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
企业经营目标短期化倾向,客观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我国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比较明最,过于注重当前利益,而不考虑长期发展,不重视人才。在商品经济曰益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无可厚非,但应该立足长久的 发展战略,而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仍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社会方面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
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虽然缓解就业压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不得不把经济改革推向“创新驱动阶段”。到时,新的产业结构将需要大量有知识的青年人。在不太远的将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将开始锐减,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晏清,陈健《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A].(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404100)2010-02-04
[2] 郝士儒.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17): 123-124.[3] 吴铎思.大学生就业难需从源头解[J].就业与保障, 2010,(6): 22.[4] 王宝义.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