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2010年03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疑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表达了国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状态深深的忧虑。
理想是一种信仰
一位父亲或许会感到疑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人们想象中的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没有热忱的信念,没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萎靡蜕化,只剩下狭隘的求职需求。置身其外,你会为之深感震撼和不安,可是当你置身于其中,你会发现一切自然而然。
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是这一切病症的症结所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是对理想的信仰。我曾经看到身边一些人不甘心地将求职就业视为信仰,心底里却不得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阿Q似地满足,求职就业只是一种需求,需求不是信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无关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信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能让你即使身处最为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自甘颓废。
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
近年来,房价飞涨导致社会情绪中弥漫着焦虑和浮躁,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与日俱增,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极低。这也导致了校园中的青年学子日益浮躁和焦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点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专门提及,最普遍的现象比如逃课,提前选课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提前选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凑学分的心态恐怕与学习质量低有直接的关系。浮躁是一种只求结果的急切心态,是缺乏信仰的病态表现。信仰在,则不浮躁。信仰是唯一能够抵制浮躁的定心药。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急功近利,要么对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要么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要么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很多企业家浮躁,喜欢做大做强,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政治家浮躁,追求和谐世界,在权利和市场的巨大矛盾面前却束手无策。很多经济学家浮躁,喜欢批判一切,却不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文化界则浮躁得有些无厘头,偶尔甚至以生产脑残的恶搞的傻乐文化为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所难免,虽然他们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无法安心在教室里学习。然而,一旦缺失了信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其实就没有丝毫区别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如今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转向哪里,多数人无从知晓。而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值得警醒的现象,关于这点,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当问及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励志典故,故事的本身其实并无需赘言,只是如今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志气十足的话吗?恐怕你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敢说,恐怕就算你这样说了,无疑会遭到一些鄙薄的嘲笑,更恐怕是,你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行为我并无褒贬之意,我只是在思考动作背后的因素。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并受到刮目相看,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而言不可理解,正如你不能理解的还有,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竟有如此的胆量和号召力能站在一张小凳子上就热血沸腾地展开演说?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读书,这滋味和情景,如今恐怕没有大学生体会过。从个体行为上无法理解的现象,从社会信仰上理解往往一目了然。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是信仰十足的,是理想明确的,是不迷茫的,当时的青年学子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有信仰,社会就会有信仰。可是如今,还有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
树立信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信仰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无数先人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卡耐基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可是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却直接忽略了“立志”。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此时,浮躁和迷茫更变得在所难免,甚至无良现象也变得自然而然。
树立一个信仰,对理想的信仰,不是求职,不是房子,面包和美女,为了有个精神皈依的寓所。
第二篇:浮躁现象分析
浮躁现象 原因
1、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浮躁心态。因为高科技强调一个快字,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壶酒,几碟菜,海阔天空地聊天,神游。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在追求这些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变得越来越自我和独立,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笼统归为浮躁的心态所致。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如果说高科技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一个诱因。那压力与竞争便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冷漠也好,残酷也罢,都是浮躁的心态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3、畸形的快餐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动不动畅销读物,排行榜,音乐小说。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们。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人们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危害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主要特点是,为获得及时的满足而缺乏奋斗的耐性,盲目追随潮流而丧失自立性的选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凭感觉行事取代了思考的作用。浮躁者往往学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工作拈轻怕重,眼高手低;做事急功近利,做人玩世不恭;听不得批评,也经不起挫折。
浮躁对人有很大危害。浮躁不像疾病让人一望而知,它属于隐形杀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得一些人在虚荣心、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与驱使,不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客观实际,看见他人发展比自己快,产生了羡慕又嫉妒的心态;而当自己突然发了大财,或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便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干;在遇上挫折、情绪低落时,即刻就失去理性„„于是浮躁使然,孤注一掷,以侥幸的心态投机,铤而走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浮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好象毒瘤一个。工人浮躁,就图数量,不顾质量;干部浮躁,就不讲工作实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一点不顾百姓的实际,只图个人仕途的升迁。其实,社会各个群体都有想不经过努力,一锄就挖出个金娃娃者,不讲工作实绩,一味幻想自己海市蜃楼般美好的未来。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病,社会也跟着打喷嚏。人浮躁,社会就浮躁;而社会浮躁,会将人影响得更浮躁不已。如此恶性循环,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篇:信仰缺失
及其题
在方
2012年11月
论
人存式文
目:浅谈信仰目录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1V
一、对信仰的基本认识„„„„„„„„„„„„„IV
(一)马克思主义„„„„„„„„„„„„„IV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VI
二、中国人的信仰现状„„„„„„„„„„„„„„VI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VI
(一)经济因素„„„„„„„„„„„„„„VI(二)政治因素„„„„„„„„„„„„„„VII
(三)文化因素„„„„„„„„„„„„„VII
(四)社会因素„„„„„„„„„„„„„VII
四、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VII 结语„„„„„„„„„„„„„„„„„„„„„VIII
第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摘 要】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真正的信仰应该是自我内心认可的价值体系,在行动中恪守。然而,在当代中国却存在着十分危险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个问题给当代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我看来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信仰体系。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
第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Abstract】
Faith, it is to point to to people for a certain theory, theory, socialist convincing and exalted, and make it as their standard of behavior and activity guidelines, it is a person what to do and not do something fundamental criterion and attitude.True beliefs should be self heart recognized the value system, and in action scrupulously abide by.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 are very dangerous belief flaw question.This problem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caused great harm.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etc.In my opinion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must be from the social life in all aspects, constructing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belief system.Then,we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stick to those worthy of our life hold beliefs, so as to guide us in the long the way of life to go on,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Keyword】:Lack of faith;Marxism;Religious belief
第I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浅谈信仰
前言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头上的星空就是信仰,需要我们反复为之思索、追求。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就是行为、思想的指南针。信仰内化后就是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准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具有共同的、强大的信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因此,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漠化,这是十分可怕,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 对信仰的基本认识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如下主要的信仰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我国当前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第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健全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目前,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的主流信仰。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
说到信仰就不能不提宗教信仰,它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在中国,所谓宗教信仰是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有所不同的,主要指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在尊重人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邪教的滋生,要打击借宗教信仰,滋邪教之风。更要打击一些邪教利用人们信仰宗教的心理进行的犯罪活动。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信仰宗教。
二. 中国人的信仰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当代中国人也是受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很深的影响。时至今日的开放时代,有了人民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张扬,在这样思想碰撞的时候,人们对信仰也有了多样的选择。实际上现在的多元时代,人们有而且社会也应该容忍有多种多样的信仰,宪法中就规定了信仰自由,潜在的就说明了信仰的多元性,无限性。但在大多数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面前,信仰成了一种飘渺的东西,与自身的精神、生活
第V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等显得很是遥远。更有一部分人对信仰又偏激的认识,然而,这也只是他们对信仰迷茫的一个方面,更有甚的根本不了解有信仰这个东西,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形式。丁元英的一句话,我觉得也适应于信仰“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信仰。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信仰?因为有信仰和有什么信仰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明确自己有信仰并明了自己有什么信仰,这是一个对自我精神需求不断认识的过程。有的人仍存在概念误区,认为自己不信佛,不在教什么的就是没有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分支。如果国家大力宣传并普及这类抽象的事物,那么国民可能不会因“没有信仰”而迷失。我们更可以从一些社会现象中了解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其实是一个亟需我们重视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生活中道德的沦丧、诚信的缺失,部分干部党员的腐败,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做人基本原则的丧失„„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只有一个——中国人的信仰缺失。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化为自我道德标准,就会使一些人道德品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应该严肃看待这个问题。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原因。我认为中国目前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根本原因,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第V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二)政治因素
伴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20世纪20年代象征着人类希望的社会主义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对共产主义的普遍怀疑,加之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攻击,使得社会信仰处于极为劣势的国际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进而产生的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党内的腐败现象,是我党目前存在的最大危险,这业已成为信仰危机的直接政治原因。
(三)文化因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身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当前,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主导性一直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行为的指引。
(四)社会因素
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是其主要表现。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能够有效运行的社会,但如果社会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那么这个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量“为善未必幸福,作恶未必遭殃”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道德信仰危机的大量存在就自然而然了。
四. 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
应对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关键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信仰体系,以弥补和替代现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对于国家意识形态领
第V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域而言)信仰缺失的不足。成熟的、完善的主导性的新的信仰体系是维系与整合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法律的信仰,因为它们是新信仰体系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我们当前缺乏的首先就是对这些基础内容的信仰。
(一)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的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体系。它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追求、探索事物及其运动的本来面貌。同时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树立对科学的信仰。“信仰”则体现为对科学知识,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科学态度。现今条件下构建新信仰体系之所以谈到树立对科学知识的信仰,就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求真务实,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对理性的追求。
(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首先法律(指良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集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其次,法律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产物。“信仰,就是树立法律能保障人民利益的信仰,从而从思想上克服那种以身试法、侥幸于法、疑信于法的念头。” 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结语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正确的信仰。作为新世纪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信仰,并以此为指导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第IX页
第四篇: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丁宏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16日02 版)
当代大学生身处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亲身体会到经济繁荣的实惠,极大地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优秀的核心传统道德——荣辱观,在一些学生中渐渐淡忘且悄然缺失,并产生一系列负面现象。
荣辱观缺失现象
如今,少数大学生,为获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通过金钱等功利性的手段就可以解决自己的某些劣迹行为。有的学生在入党、评优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不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过走后门、送礼物等违反道德和违法违纪的方式寻求老师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予以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少数大学生荣辱观念不强,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缺失。
处在我国社会转轨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有些大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社会上对一些家长权钱交易不良行为的纵容导致的问题开始显现的同时,大学生中“拼后台”、“拼父母”、“拼金钱”、“拼背景”的潜流在渐成风气。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不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荣辱观的问题刻不容缓。
荣辱观缺失原因
近代以来,文化发展与变革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洗礼。毋庸讳言,在这一进程中,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历史上,我国也曾有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讨论和否定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大批判”,使植根于华夏这片历史悠久土地上的传统思想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传统社会合理的基本伦理,使得人们的道德认同和思想重心发生了混乱和偏移,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大学生的荣辱观念因此受到冲击。
同时,由于大学生接受到的荣辱观教育实效性不强,政治性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掩盖了人伦道德、公民基本精神和道德操守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
1往往发现,所学习的理论上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际的应用,甚至与某些不道德的行为相悖,这就造成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认知与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发生分离,从而原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有所滑落。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势在必行。
如何确立当代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继承。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立当代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当代荣辱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将其放在学习的首位。道德是做人的核心,学知识是基础,学做人是核心。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容易掌握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是社会当中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群体,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提供了更加明确细致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三是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做起、从眼前做起,着眼长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真正入心、入脑,必须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荣辱判断上的偏差,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教育学生在放眼长远的同时,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现象的分析
关于幼儿男教师缺失现象的分析
摘要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及男性择业观念的束缚,幼儿男教师相当缺乏。本文立足于当前我们幼儿园男教师的“存活率”不高这一现状,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简单分析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现象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强调幼儿园男教师的重要性,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缺失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男教师 缺失 作用 重要性 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一部分男性开始加入到幼儿教育中来。他们的加入受到了孩子、家长和幼儿园的喜爱,他们的“存在”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幼儿男教师后备力量相当不足,更甚之,为数不多的幼儿男教师还在不断流失。因此,深入了解幼儿男教师群体,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的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男教师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男教师在幼儿健康发展、幼教队伍的完善方面所有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目前师范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普遍很少,甚至大部分男生还不愿意进入该教师群体。在我国,目前虽然幼儿园对男教师需求的呼声很高,但却表现出男教师普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一方面,我国正规学校培养的男性幼儿教师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30—1/40,换句话说,一个班级中往往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另一方面,愿意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比例很小。李玉秋指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最大缺憾是教师队伍中男性非常匮乏, 若不迅速调整这种局面, 将对社会所需的完整儿童的培养十分不利⋯⋯幼教行列需要更多的男教师的加入已势在必行。”[1]实际上,作为“父亲缺位”①问题的良好应对者,幼儿园男教师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队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作用上都令人担忧。首先在数量上,在幼儿园教师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尚不到千分之一;数量少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幼儿园男教师的流失,一些男教师进入幼儿园2—3年内又转为其它职业,形成了职业优势与缺乏流失的矛盾。
四川日报载:在四川省,幼儿园从事教学的男教师仅1%,在读幼师专业男生仅5%,据我省培养幼儿师资规模最大的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统计,该校目前在校3个年级的学生共4005名,男生只229人,比例仅5%,而其它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男生比例更低。此外,有调查表明,四川某高校一个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有足9人,而实际愿意从事该工作的却近乎没有。[2]由此可见,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现象十分严峻。
重庆晚报数字报载:在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三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及小学教育中加强男孩“阳刚教育”的建议》。她们认为,目前中国男孩“女性化”现象严重,不仅外在“阳刚”形象缺失,而且内在“阳刚”气质全无。而“阳刚教育”不只是肌肉发达、勇猛好斗的身体、外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阳刚”气质、精神的培养。建议应增加幼儿园、小学男教师比例,增加男孩“阳刚”气质的培养。三位代表还表示,让中国男孩们“阳刚”起来,理应标本兼治,除了在学校里增加男教师的数量,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注重男性角色的教育,注重男孩“阳刚”气质和内在精神的培养,才有希望让小男孩在长大后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3]由此,幼儿园男教师的缺失不但使得“父亲缺位”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良好应对,也使得在培养幼儿“阳刚”教育上表现极为不足。
二、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现象形成原因
目前,在国际上,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10%,而在我国,却还稀缺地被称为“大熊猫”。幼儿园男教师的流失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将从幼儿园男教师自身和社会等外部原因综合分析。
(一)幼儿园男教师的自身内部因素
1.男教师的部分性格因素不适合幼儿园保育工作。
男性幼儿教师性格相对粗犷,但幼儿园是保育结合的教育机构,需要男教师对幼儿的生活和起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另一方面,幼儿园中的儿童大多3~6 岁,这一年龄阶段是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时期,男幼儿教师偏向于抽象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容易和儿童的思维脱节,从而不能得到儿童的理解。2.男教师对幼儿园教师所需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相对薄弱。幼儿园男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欠缺也是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超过半数男教师认为:“一些实际的技巧如跳舞、弹琴等不够熟练”、“钢琴、舞蹈都不是太好”。然而,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都是幼儿教育中教师必备的技能,离开这些技能,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3.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
许多男幼儿教师深受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幼儿园教师这个传统上是女性从事的职业里,男教师受到一定的社会压力,使得他们不愿在女园长、女科长、女组长等女领导的手下做事,认为一个大男人居然要听你们小女人的话,有失尊严。同时,世俗观念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带孩子”,是一件婆婆妈妈的事情,于是,自认为有些本事的男人在这样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难接受幼儿园教育工作,这也促使他们选择了离园。4.幼儿园男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4]然而,许多幼儿园对男教师的工作潜力发掘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使其达到价值激励的目的。幼儿园男教师不仅体会不到其从事幼教工作的成就感与快乐感,而且会慢慢丧失其原有的工作与激情,并最终选择离职。
(二)外部因素
1.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低是导致男教师不愿到幼儿园工作或离园“出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之下,男性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顶梁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一个家庭中,丈夫、父亲的经济收入以及他的社会地位会在家庭生活及家庭伦理道德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在中国这样一个男人养家的国度里,待遇低到不能“养家糊口”的地步,那是男人忍无可忍的事情。在生活的重压下,男教师往往不得不从幼儿园“出走”。2.社会因素。
第一,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不够
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改革火热,人们大多只考虑到了减负、遏止乱收费及课程改革等内容,却很少关注教育者这一“人”的因素。不关注导致了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男教师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男教师的园外生活、社会压力等关注较少,导致了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男性幼儿教师的学校。第二,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压力。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认同不足,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男女在“文化”的层面上就被进行了角色定位,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被定位为女人做的事情,男人不适合。在很多人看来,当男幼儿教师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同时,男教师在幼儿园缺乏同性伙伴,在幼儿园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这就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由此所产生的职业压抑感和工作倦怠感也会滋生他们产生“跳槽”的念头。同时,幼儿园男教师娶妻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对幼儿园“男阿姨”的偏见,很少有女性会把目光投向男幼儿教师的身上,这就使得幼儿园男教师在人际关系和感情方面遭受双重尴尬,不免对自身的处境感到心寒,进而寻求其他出路。
第三,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性别比例相差大,而对于师范学校内部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男女生的比例更是严重不平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入学人数相当少,造成幼儿男教师后备力量不足也正是日后幼儿园男教师稀缺的根源。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上,大多数师范类院校仅仅重视女生擅长的舞蹈、键盘的教授,忽视了男生的需要。许多男生拒绝穿着不合体的舞蹈服在女生堆里学习他们不擅长的舞蹈。而对于男生擅长的武术、户外运动、书法等,很少有师范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涉及。
第四,幼儿园对男教师的发展和需要重视不够
部分幼儿园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老将挑重担,新手靠边站”,对新来的人不加重用。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师怀着满腔热情进入到幼儿园,往往被安排做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使他们感觉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男子汉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之时,已经有男教师要求离园了。另外,不少幼儿园没有为男教师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在资源利用、工作分配、个人空间以及改进管理等问题上,没有考虑到男教师需要。不少男教师提到:“幼儿园的资源没能让我们利用”、“没能给我们足够的空间”、“没能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第五,幼儿家长用过于挑剔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男教师。一些女孩家长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觉得有个男老师孩子可能会吃亏,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担忧,会对男教师对孩子的细心照顾以及教养态度和方式等方面产生疑问。有着方方面面顾虑的幼儿家长会给幼儿园里的男教师施加各种压力,甚至会挑剔以至于拒绝男教师的看管。这些势必会加重男幼儿教师的工作难度,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最终促成他们的流失。美国著名儿童早期教育学家乔治.S.莫里森认为, 对于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对幼儿拥有真诚的爱与尊重、细心的关怀和照顾, 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命对职业对未来有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的良好心理状态, 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幼儿营造一种健康的生长环境, 诸如乐观向上、积极参与、自信和自尊等这样的优秀品质就蕴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5]而能做好这些的男教师一样是很多很多的,家长的担心显得就有点儿过头了!
三、幼儿园男教师的重要性
彭淑珍强调:“长期以来, 学前教育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及男性择业观念的束缚, 教育缺乏‘男性’。[6]有的男幼儿举止行为有女性化的倾向, 很多幼儿缺乏健康的个性品质。可见如果中国学前教育不走出这个迷宫, 就必然会影响我们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在幼儿教育中加强男性教育刻不容缓!”由此可见,幼儿园男教师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男性教师促进幼儿心理全面健康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结构单位,儿子和女儿都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宝贝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就宠惯了,养成一种爱撒娇、耍脾气的坏毛病,男孩子也变得“娘娘腔”起来,很多家长也发现这些男孩子从小一直到上幼儿园,整天跟女性生活在一起,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发展。我们男老师的加入给幼儿带来了欢乐,给幼儿园带来了活跃的气氛和生机。因为男教师浑身上下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带动了幼儿与女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响应了全民健身的号召,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健康的成长起来。
2、男性教师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男性教师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男性思想开放,所想和所作的事情都是女教师不敢尝试做的,胸怀大志,无所畏惧,精力充沛,使得男教师能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作的事情。并且如果男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当中,就更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的才能。从教育教学到基础设施的修建,男性教师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身影。
3、男性教师的加入使孩子心理发展更加的健全和完善
女性细致、温和,容易劝说孩子做事,而男性粗犷、豪放、命令较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孩子性格的塑造特别有好处。并且男教师比较善于控制情绪,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并能启发孩子解决问题。此外,心理学专家也指出男教师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知识也比女教师更为开阔。所以男女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有利。总而言之,男性教师的“刚性教育”与女教师的“柔性教育”完美的结合,可以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性别影响,有利于他们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4、利用男教师的优势,克服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娇气
男性教师带孩子有独特的方式,他们不会娇惯孩子,也不会主观宠爱、偏爱某些孩子。这种平等、粗放的态度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男教师的刚强与勇敢,更是当前独生子女们所欠缺的。特别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娇、骄”两气,男教师的教育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使他们又脆弱而变得坚强,由执拗而变得宽容。
四、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对策
幼儿园男教师的离园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由多重因素引起的复杂社会现象,而它的改善需要整个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支持。
(一)提高男教师自身素质。
对于男幼儿教师个人而言,他们不但要尽量在性格上沉稳起来,还需要转变观念,尽可能的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能与小朋友们进行最好的沟通。那么男幼儿教师就不仅要在教学方法、技能方面提高自己,还要在心理上提高自己,即使自己的工作还没有被所有的人认可,也要乐观而充满激情的从事自己的职业。“男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持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幼儿园男教师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必须充分认识幼儿园男教师这一职业,男教师的发展前景是好的,但现在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做男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不断积累,提升专业素质,要善于结合自身特长,突出与众不同之处。有的突出专业技能,如篮球、体能、游泳、美术等;有的突出专业知识,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的突出管理才能,运用男性思维模式进行幼儿园管理。男适时地把特长展现出来让别人了解,在活动中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男教师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要求自己,在一天岗做好一天工。此外,要充分发挥男教师的性别优势,为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由于性别赋予男性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往往希望获得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鉴于此,幼儿园应充分地发挥男教师的性别优势,积极地为男教师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使每一位男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比如,利用男教师的科研优势,鼓励他们从事一些课题攻关;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班级,发挥男性的管理协调优势;设置幼儿园领导岗位竞聘,给优秀的男教师以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幼儿园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使男教师有机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还可以使幼儿园男教师看到工作的希望和前途,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幼儿园工作之中去。
(二)提高幼儿教师福利待遇。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提高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男性一般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幼儿园要想留住男教师,就必须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才能体现出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做到以薪引人、以酬留人,并且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教师加盟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然而,我国目前幼教立法工作进展缓慢,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还没有真正的体制保障,各种损害幼儿教师利益的行为也还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各项有关幼儿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园男 教师流失的现状得到改观。
(三)加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的工作条件。
由于学前教育目前还未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必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可以透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向社会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幼儿教育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教育活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办园质量,提高和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的工作条件,是减少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主要措施。同时,给予男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这种倾斜包括经济方面的倾斜和政治等其他方面的政策扶持。政府及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幼儿园男教师的丰富经验,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在科学分析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并适时推出有关我国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实际工作中,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⑴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惠政策,吸引男性加入幼儿园。⑵政府教育部门加强男教师的宣传工作,营造尊重男教师的氛围,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幼儿园男教师。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男教师在活动中展示个人魅力。⑷建立本地区的男教师沟通机制,有助于男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可以让男教师在交流中获得较好的成长。同时在交流中还可以减少男教师的孤独感,扩展男教师的交际面,让男教师不再觉得是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增强其职业归属感。
(四)加强媒体宣传效应,减小社会舆论压力。
长久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是女性,只有女教师才能教育好孩子,男教师不够细心,不适合在幼儿园带班。不少媒体在宣传男教师时方法不当,大都以“男阿姨”、“男阿舅”等这样非专业的称呼叫幼儿园男教师,这些报道和评价虽然引起了社会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关注,但在另外一方面却大大伤害了男教师的自尊心,使男教师心理非常压抑。这样的称呼使得男教师的专业性完全被抹杀掉,间接地造成了男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低下,不少男教师甚至羞于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职业。
由此,社会舆论压力也是男教师不愿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男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在社会上,媒体要正确地看待,从正面宣传男教师,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男教师。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传播,广泛深入宣传男教师加入幼儿教育事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促使人们尽快转变传统观念,使男性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社会各界应摒除传统观念中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理解,为男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心理环境。
(五)提高高校以及幼儿园水平档次,择优录取。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要注意吸取优质男幼儿教师生源,缩小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性别比例差异,为未来的男幼儿教师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另外,在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入学后学校要实行差别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到男学生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男生专业课的侧重点放在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武术、计算机等能发挥男生性别优势的课程上。而在另一方面,幼儿园应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地引进优秀的男教师, 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给男老师提供相对丰厚的薪酬,这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根本。其次,幼儿园的领导要提升管理智慧, 针对男教师的性别特点安排合适的任务,“在细微处做文章为(男)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领导要考虑男教师与女教师在教育儿童方面存在着先天差别,合理平衡男教师的优劣势,制定合理的新型的男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体系和各项奖励机制,不把男女教师混为一谈,让男教师体会到应有的尊重,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该男教师的带班模式,根据男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安排男教师承担体育、户外活动或美术等某一学科的全园教学任务。再次,职业本身的性别色彩应该逐步淡化。园领导应让女教师理解、体谅和支持男教师的工作,不要嘲笑、讥讽这些男同事的职业选择。
(六)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创造最佳的“家园合作”。
尽可能的与各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加大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配合,为孩子乃至教师创造最舒适的环境。同时,作为一名幼儿男教师,努力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以此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优秀男教师的“出走”。
结束语
言而总之,幼儿园男教师的缺失,不仅仅影响着下一辈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幼儿园的全方位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幼儿园男教师缺失可能造成的问题,进一步正确认识男教师在幼儿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民族,在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呼唤阳刚个性以及集体意识的今天,儿童的父母们渴望都自己的孩子多一些阳刚之气,能够自信沉着地与外界沟通、交流。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对幼儿教育富有热情的男士投身于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中来。
注释
①“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J].台州学院学报, 2004,(2).[2]向朝伦.杨路帆.幼儿园呼吁男教师[N].四川日报.2011-03-16(15).[3]现在男娃娃缺乏阳刚气咋办.增加幼儿园小学男教师比例.重庆晚报.2011-01-23.(1).[4]林振海.陈传锋.心理学 [M].广东高等学府出版社.2007.8.110-111 [5]乔治.S.莫里森.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彭淑珍.幼儿园课程中男性教育的透视与对策[J].成才,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