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时间:2019-05-14 05: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一篇: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袁爱玲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族(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陈会昌对3-9岁儿童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较差的方面有独立性等。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l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

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

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

第三,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ldquo;啃。

北京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崔慧敏认为,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

(编辑:广玉)

第二篇: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

咣!咣!咣!“你们家的人跳楼了!”“不可能!刚才---”,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这是今年8月我们石河子11小区建安公司家属区发生的一起“啃老族”事件。由此,我们揭开石河子市,农八师农牧团场的“啃老族”现象--据多个知情人介绍,这天下午吃饭前,这家的老爷子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吃过饭后,就发生了老爷子从自家二楼的阳台上跳下去,当场死亡的事。有三家媒体前去采访毫无收获。老爷子今年70岁了,有三个儿女。老大老二是女儿,老三是儿子,也都已成家单过。儿子三十岁了,一家三口,有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前两年,开饭馆说是赔了。后来,买了一辆车,说是没挣上钱,这就回家向老父亲要钱。老爷子说没钱,儿子说没钱也得给。老爷子说,我死了看你问谁要?儿子说,死了也问你要。在吃饭时,老爷子给老太太说,钱放在XX地方,并把自己的钥匙交给老太太,并说这是最后一顿饭。吃过饭后,老爷子在客厅呆了一会,家里人也没有注意老爷子什么时候进阳台的,更没想到会跳楼。在新疆解放前后,王震将军和陶峙岳将军奉命率领部下,进驻石河子。他们全体官兵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建起了石河子糖厂,毛纺厂,纺织厂等几家上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由于设备陈旧,落后,先前工人相继退休。加之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石河子的国有企业出现了效益越好,垮的越快的怪现象。这几家国有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工人下岗失业。相当一些没有特长,技能的工人,下岗失业后,靠打工维持生计,靠父母帮助,补贴,或养孩子,或经常去父母家吃喝,调查报告《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而一些游手好闲的和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一家三口也经常去父母家吃喝。在我们小区有一老太太的女儿,女婿,竟吃住在老太太处。众老姐妹都说这老太太后,女儿,女婿才搬走。在农八师的农牧团场,“啃老族”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团场土地承包到户,而且许多子女都是和父母吃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成家后才分开过,但农忙时,大多都是在父母家吃饭。还有一些子女成家后,经济比较拮据的,父母也都给予帮助或供养照顾小孩子。还有一种父母工资比较高的,儿子游手好闲的,专吃父母的,花父母钱的。在我们142团原商业公司,有一对小夫妻在商场上班,离男方父母家很近,其父母工资又比较高,二人一天三顿都是吃现成饭,不但不掏生活费,而且什么都不管,老人还管孩子。后来,商业公司倒闭了,小两口在离团部20多公里外,承包了一个原商业公司的小商店。由于生意掺淡经营,没几年时间,小两口竟然离婚了,孩子都有父母管。农八师石河子的“啃老族”现象尽管比较严重,但做为政府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也根本解决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人没有父母了,没有依靠了,她们只能“有山靠山,无山独担”了,这是最好的解决“啃老族”的办法了。

第三篇: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1230190088 赵梦月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

第三,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啃

第四篇: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城市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 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城市啃老族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中国城市啃老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发展又有了莫大的关系,发展不健全的职业教育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都是导致啃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市啃老 个体社会化 传统市场经济

“啃老族”是指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个体社会化不健全

1、个体社会化的缺陷

啃老族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任观。这一点导致家庭社会化产生严重偏差,是形成啃老的重要原因。

3、城市啃老族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在经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念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换。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也即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上的边际人。这也是城市青壮年“啃老”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就职于广州市市一家公司的文文,工作刚满一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父母,每月末

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没办法,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租房、交通、吃饭、买衣服,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花的。”他们为什么有收入还要“啃老”,这恐怕与其消费行为有关。

消费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也能对社会运行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消费行为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啃老”现象。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啃老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与社会上的其他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趋势。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社会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啃老族们需要“啃老”,中国的家庭文化更为他们提供了“啃老”的支持。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1、房价过高的压力。

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福利体制还未发生变化,民众只要是“单位人”,住房可以仰赖单位分配,住房面积、质量则视单位级别与经济状况而定。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市民买房要靠自己。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持续飚升,一套商品房的资金投入消耗掉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还不敷所需。让父母为自己购房成为一批城市青壮年“啃老”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中国房市行情,城市青壮年无法独立购房,无论是买房首期款还是月供款,由父母为其负担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2、就业压力。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其一,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在2000万上下,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左右,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为减员增效,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

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回归父母身边。其三,中国的啃老族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将近30%找不到工作。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维持在70%左右,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3、社会保障缺失的缺失。

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那些能按时领到退休金的老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加之人进入老年后,物质消费水平降低,这就为其后代“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总之,出现啃老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教育,一方面要改善个人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啃老族现象的继续蔓延。

第五篇:从“变形计”看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变形计”看家庭教育的缺失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港湾,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一个有着良好家庭氛围的环境,是孩子们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家庭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地位,家庭对人的影响深刻、全面而持久。家庭教育在宏观上受社会文化、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在微观上受家长自身素质、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字:家庭教育

问题少年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节目组让城市问题少年和农村优秀少年互换体验彼此的生活,两人在那个不熟悉的家,产生一些触及心灵的故事,收获那些刻骨铭心的感动,对于城市问题少年而言,“变形计”让他通过体验农村贫困生活,用一份来自远山的力量,唤回年少的轻狂。对于农村优秀少年而言,“变形计”让他通过体验城市富裕生活,让他对未来更加怀有美好向往,以一份远山的力量作为动力,越加奋发图强。该节目自2006年9月开播以来,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也引发了观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引发的问题少年,让我心痛不已,深思不已。

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生最初的生存、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教我们学会了第一句话,领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指引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是说先看到听到的起主导作用,往往排斥后看到听到的与之不同的东西。在家庭所接受的教育,就像是给人的思想和行为打上的“底色”,很难改变,它能影响人的一生。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一点我深有感受,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母亲,在父母那里我受他们的影响和教育。在孩子这里我要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的一切必然将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反映到家庭中来,从而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既是基础教育的场所,又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并且关系到学校、社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变形计”中的问题少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爱他们,而是爱的方式方法有了问题,并不是没有教育他们,而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问题少年冷漠自我,性格叛逆、沉迷享受,不思进取、漠视规范,我行我素。通过问题少年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多物质轻关怀:“变形计”中城市少年普遍家庭条件优越,可以大把的花钱,享受生活,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对未来的后顾之忧。而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生意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心感愧疚总想在物质上弥补孩子,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所以在几万元一条的皮带,几万元一块的手表,一个月3-4万元的生活开支,对他们的父母来说不算什么!但父母与孩子之间少了交流和沟通,父母单方面认为我给你提供了最好的物质基础你就应该如何如何听话懂事争气出人头地。而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缺少关爱,缺少陪伴,矛盾因此而生,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孩子变得冷漠自我、沉迷享受。

2、重智商轻情商:智商、情商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在这些家庭中只注重了智商的培养,而忽略情商的培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无可厚非,所以也常常会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相信“水到渠成”,对孩子采取放养态度而错过了最佳教育契机的“守株待兔”行为。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教育不注重过程,只追求结果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致使孩子性格叛逆、我行我素,问题频出。

3、过多注重己愿: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为了让孩子实现或达到这一目标威逼利诱。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但父母往往一厢情愿的认为,我们是为孩子好,不听取孩子的想法或对他们的想法一票否决。

4、专制型父母包办一切:这样家庭里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也不管孩子是否情愿,孩子没有反抗和拒绝的余地。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过多的限制和干涉,致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紧张,彼此厌烦或唇枪舌战,家庭冷暴力,甚至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大大出手,同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生人。

“变形计”中问题少年的家庭父母冲突,不良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横加指责甚至于棍棒相加都是造成问题少年的主要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港湾,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将伴随他们的一生,一个有着良好家庭氛围的环境,是孩子们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如果当这些问题少年出现问题苗头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多关注一些,多陪伴他们一点,当父母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能够妥善的处理一下,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初及时沟通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绪,父母给予必要的疏导和指导,那么问题少年的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激了。

家庭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地位,家庭对人的影响深刻、全面而持久。家庭教育在宏观上受社会文化、社会分层、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在微观上受家长自身素质、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教育的效果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言传身教实施,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实现的。家庭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物理学中的“磁场”,生活在其中,不由自主地被“支配”,不知不觉地便接受了教育,而且,由于长时间的熏陶渍染和反复的实践,影响相当深刻,甚至深入“骨髓”。

当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学校教育的时候,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现了弱化和失衡。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当下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使家庭独特的教育功能难以实现,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和附庸,家庭过于偏重成材教育而忽视了育人的教育,家庭过多的偏向了个体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即使在个体发展方面也是单向度、不全面、短视的、失谐的。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育人的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和谐发展,唯有素质的和谐才会给发展以持久动力;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各种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应关注社会责任,它所要求的人的素质,既是对个体自身基本素质的要求,又必须兼有社会公民对人的素质要求。在社会变迁条件下,家庭的教育功能亟待优化与提升。父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必须重新予以关注,建设和谐家庭,力避精神污染;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提高;教育应该追求卓越,但更应立足平凡,以平常心教子,让他们做普通人;提升家庭道德品位,再造良好社会风尚;把孩子作为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建设家庭文化,让家庭充满人文气息,父母应该重新审视成功,拓宽成材思路,注意成材和成功标准的多元化,给孩子今日的快乐,来换取明天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变形计》用实例解读成长之痛

从“变形计”看家庭教育的缺失

尼勒克县职业培训中心:耿淑芬

下载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其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件不断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从“啃老族”的英文翻译说起

    近年来中国有一个流行词语“啃老族”,意思大家都明白,翻成英文却有点难办。直译过来的话,Elderly-Devouring Young Adults似乎最为贴切,我在一篇四六级英语作文范文中看到过类似......

    初一家庭教育缺失案例(定稿)

    初一家庭教育缺失案例 端州中学李健华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家长要增强家庭......

    家庭教育的缺失论文

    小外甥在我们学校读书,可这孩子不知是怎么回事,就是不肯做作业。有一次语文老师检查他的作业,他没有做,老师要他补起来,可他就是不肯,而且以后只要是语文作业他就不做了,发展到最后......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情况,我们小组于11月6日至10日, 就社会公德缺失这一现象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7.4%......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中国家庭教育的四大缺失 就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席话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