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丁宏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16日02 版)
当代大学生身处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亲身体会到经济繁荣的实惠,极大地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优秀的核心传统道德——荣辱观,在一些学生中渐渐淡忘且悄然缺失,并产生一系列负面现象。
荣辱观缺失现象
如今,少数大学生,为获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通过金钱等功利性的手段就可以解决自己的某些劣迹行为。有的学生在入党、评优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不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过走后门、送礼物等违反道德和违法违纪的方式寻求老师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予以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少数大学生荣辱观念不强,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缺失。
处在我国社会转轨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有些大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社会上对一些家长权钱交易不良行为的纵容导致的问题开始显现的同时,大学生中“拼后台”、“拼父母”、“拼金钱”、“拼背景”的潜流在渐成风气。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不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荣辱观的问题刻不容缓。
荣辱观缺失原因
近代以来,文化发展与变革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洗礼。毋庸讳言,在这一进程中,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历史上,我国也曾有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讨论和否定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大批判”,使植根于华夏这片历史悠久土地上的传统思想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传统社会合理的基本伦理,使得人们的道德认同和思想重心发生了混乱和偏移,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大学生的荣辱观念因此受到冲击。
同时,由于大学生接受到的荣辱观教育实效性不强,政治性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掩盖了人伦道德、公民基本精神和道德操守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
1往往发现,所学习的理论上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际的应用,甚至与某些不道德的行为相悖,这就造成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认知与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发生分离,从而原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有所滑落。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势在必行。
如何确立当代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继承。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立当代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当代荣辱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将其放在学习的首位。道德是做人的核心,学知识是基础,学做人是核心。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容易掌握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是社会当中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群体,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提供了更加明确细致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三是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做起、从眼前做起,着眼长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真正入心、入脑,必须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荣辱判断上的偏差,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教育学生在放眼长远的同时,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其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事件不断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诚信缺失。如今大学生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抄袭毕业论文和在评奖评优上,各种信息的弄虚作假等现象屡禁不止,而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作弊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作弊队伍不断壮大。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等不仅是差等生的“专利”,许多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为奖学金和评优也加入作弊的行列。二是作弊手段不断翻新。由过去的夹带小抄发展到替考、手机发短信等,甚至出现了帮助学生作弊的考试专用笔。三是作弊心态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作弊时偷偷摸摸,而现在学生作弊时则十分坦然,好像考试作弊、抄袭论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生活诚信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助学贷款违约现象严重。有许多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甚至以隐瞒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等方式逃避还贷。二是弄虚作假,骗取特困生补助。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为了获取补助,出具虚假的经济困难证明,给学校的特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故意拖欠学费。四是同学之间不讲信用,欠钱不还。
3.就业诚信缺失。学生在就业时不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给简历“注水”,提供虚假的推荐材料。有的学生随意违约,毕业后,由于求职心切,就漫天撒网,向许多用人单位投递简历。遇到愿意接受的单位,往往欠缺轴向考虑就仓促签约,但又不安于现状,仍继续寻求,发现更好的单位,就违约另签约,不但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而且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了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受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错位。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童叟无欺、相互礼让”等讲诚信的传统美德,但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吃亏”等古训仍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二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会上出现的失范行为和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制约制裁。如从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浮夸虚报、搞形式主义等,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2.高校教育的偏失。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的教育历来是重智轻德,在学生的智力培养和道德引导上一手硬一手软,对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出现的失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灌输的方式,没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和生活细节入手,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政治说教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三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不规范。某些高校存在招生舞弊、乱收费等不诚信现象,同时,在对违纪学生处理、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工作中出现走后门、开绿灯等不公正现象。四是+过程中,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其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矫正。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同时又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而且他们在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诚信缺失。
第三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评语:
成绩:
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姓名:李银学号:3125004032班级:种子一班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求职材料“注水”造假,就业签约
毁约,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现象相当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要重树大学生良好形象,不仅要进行诚信道德建设但重要性教育,求真务实但成长观教育,积极营造一个良好但诚信育人环境;另外,是要建立起一套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但诚信制度。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缺失重建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等经
典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人们的道德风向标。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大学生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
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
2、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
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作。在学校内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升高,欠交
学费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另外,毕业生的欠费成了追缴的难点,据调查这些毕业生并不是还不起欠款,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想还,认为这是国家的钱,还不还都可以。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就业虚伪包装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往往缺乏“人格塑造”的长远眼光,陷入表面“包装”的误区。毕业生纷纷“克隆”就业自荐书,伪造学习成绩、获奖证书、学校评语,自荐书中充满浮夸不实之词。贵州但一次招聘会上,某国际食品集团但人事主管在收到但100多份简历中,惊奇地发现:同一学校同一年级拥有9位学生会主席,5位团支部书记。清华同方但人事主管也有过一次招聘奇遇:某大学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16个班长!求职简历中社会实践经历一长串,各种证书一大堆,更是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是实践经验丰富,个个外语计算机一流,大学校园中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令人真假难辨,啼笑皆非。
4.当干部,入党,只是为了“包装”
党员,学生干部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但青睐。在校期间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争取入党,担任学生干部,本是富有上进心但表现,但现在某些大学生却是做表面文章,包装未来但求职简历,未就业创造一个有力的条件。具调查,有15.7%但学生党员承认“入党四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有28%的学生党员承认“既是为了人民,也是为了自己”。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只是把入党看成是自己c成长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因而,他们争取入党时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一旦入了党就忘记了入党誓词,把党的性质和宗旨抛到脑后,露出了本来面目。担任学生干部就变成了“学生官”,自己不干事,一旦到了升迁困难位置就马上告退。
5、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发布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1、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
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3、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4、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5、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6、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一、切实进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1、诚信是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诚信不仅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更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虽是一种利益经济,却是以“平等、互利”为前提,以“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其运行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因而势必要求双方诚实守信,相互间构成信任关系。若有一方不守信用,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刻遭到破坏,而不等价的交换无疑难以维持长久。诚实守信的“金字招牌”百年不衰(如全聚堂、同仁堂),虚假广告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如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三株公司)。少数人为牟利,不择手段,违背诚信,即使在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一些利益,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最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砸牌子、破产,或许还会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作为“信用经济”的新的市场经济,信誉、信用、信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灵魂。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愈激烈,就越需要人们自觉遵守诚信的伦理道德规范。
2、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素质。人无信不立,国务心不强。2001年10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列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诚信既是社会道德,也是职业道德,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高等学校不仅是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源,而且是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如果说20世纪属于财富愿与物资资源的时代,那么本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今日校园学子,每日社会栋梁”,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在社会责任能力、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对“游戏规则”的尊重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所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而且直接关系到刚刚建立的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诚信成才观
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强人之处:优秀的学习成绩;良好的道德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要求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有力的促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但同时要使学生明白、开始的卷面成绩不等于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党员干部的荣誉称号不等于良好的思想素质,一般的社会工作经历不等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没有真正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是凭一点小聪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靠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如果没有真正良好的思想素质,只是一时的伪装,靠投机钻营骗取荣誉;如果没有真正的实际工作经验及能力,只是有过一些社会工作经验的皮毛,或许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难以长期立足。一旦露馅,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即使勉强保住岗位,也难有发展机遇。求学生涯虽是艰苦,但有付出就有回报,切不可贪图安逸,急功近利。
三、青年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诚信教育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是大学生拥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诚信理论,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促进其有效的自我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刻认识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认真系统的学习又构成新的理论知识,把重新落实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论文、考试、交往、恋爱、求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真实诚恳,讲求信用,做一个诚实的人。结束语: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讲诚信是我们全面发展前提,是我们进入社会的“通信证”。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工程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
(教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原因透析
(教育)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诚信缺失
第四篇: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2010年03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疑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表达了国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状态深深的忧虑。
理想是一种信仰
一位父亲或许会感到疑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人们想象中的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没有热忱的信念,没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萎靡蜕化,只剩下狭隘的求职需求。置身其外,你会为之深感震撼和不安,可是当你置身于其中,你会发现一切自然而然。
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是这一切病症的症结所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是对理想的信仰。我曾经看到身边一些人不甘心地将求职就业视为信仰,心底里却不得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阿Q似地满足,求职就业只是一种需求,需求不是信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无关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信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能让你即使身处最为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自甘颓废。
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
近年来,房价飞涨导致社会情绪中弥漫着焦虑和浮躁,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与日俱增,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极低。这也导致了校园中的青年学子日益浮躁和焦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点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专门提及,最普遍的现象比如逃课,提前选课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提前选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凑学分的心态恐怕与学习质量低有直接的关系。浮躁是一种只求结果的急切心态,是缺乏信仰的病态表现。信仰在,则不浮躁。信仰是唯一能够抵制浮躁的定心药。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急功近利,要么对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要么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要么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很多企业家浮躁,喜欢做大做强,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政治家浮躁,追求和谐世界,在权利和市场的巨大矛盾面前却束手无策。很多经济学家浮躁,喜欢批判一切,却不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文化界则浮躁得有些无厘头,偶尔甚至以生产脑残的恶搞的傻乐文化为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所难免,虽然他们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无法安心在教室里学习。然而,一旦缺失了信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其实就没有丝毫区别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如今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转向哪里,多数人无从知晓。而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值得警醒的现象,关于这点,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当问及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励志典故,故事的本身其实并无需赘言,只是如今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志气十足的话吗?恐怕你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敢说,恐怕就算你这样说了,无疑会遭到一些鄙薄的嘲笑,更恐怕是,你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行为我并无褒贬之意,我只是在思考动作背后的因素。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并受到刮目相看,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而言不可理解,正如你不能理解的还有,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竟有如此的胆量和号召力能站在一张小凳子上就热血沸腾地展开演说?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读书,这滋味和情景,如今恐怕没有大学生体会过。从个体行为上无法理解的现象,从社会信仰上理解往往一目了然。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是信仰十足的,是理想明确的,是不迷茫的,当时的青年学子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有信仰,社会就会有信仰。可是如今,还有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
树立信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信仰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无数先人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卡耐基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可是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却直接忽略了“立志”。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此时,浮躁和迷茫更变得在所难免,甚至无良现象也变得自然而然。
树立一个信仰,对理想的信仰,不是求职,不是房子,面包和美女,为了有个精神皈依的寓所。
第五篇: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信息管理0904李晶0309102401
大学生因失恋而自杀原因分析及看法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的比率日益增高,这引起了社会、高校、家庭的广泛关注。其中很大部分的因素是因为失恋而放弃生命。对此现象,我们在惋惜那些年轻的生命逝去的时候,也在分析着当代的大学生失恋自杀的原因分析,以此也希望孜孜学子们珍爱自己的生命。
关键字:大学生失恋自杀原因
正文:
一、大学生失恋自杀的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开始进入性成熟的高峰期阶段,他们对异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兴趣。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高校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谈恋爱具有强烈的烂漫色彩和盲目性,他们不清楚“爱”为何物,只是凭一时冲动或者随波逐流,所以他们的恋爱极其脆弱,失恋是难免的事。大多数大学 生的心理并不成熟,他们不能经受失恋的悲痛,失恋使他们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造成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报复心理。当他们听到自己心爱的人提出分手时往往觉得不能接受,没有心理准备,以至于认为活着再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认为失恋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于是选择自杀。更有甚者,当他们的恋人提出分手后,他们愤愤不平,认为恋人侮辱了自己的感情,于是产生报复心理,这种情况男性比较多,他们一般选择先杀害恋人,再自杀。对此有必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
(2)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3)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信任和宽容,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爱情与做人一样,理解、信任、诚实和宽容都是十分可贵的品质。爱很多时候意味着是一种付出,要相知、相敬、相让。
(4)正确面对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要正确的看待,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相结合。
三、我的看法及解决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方法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旅程,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进入大学后要独立生活,要独立面对更激烈的学习竞争,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遇到较为尖锐的矛盾时,往往措手不及,方寸大乱。尤其在大学恋爱时,在恋爱过程中盲目,当与其恋人发生矛盾甚至因此分手时,更是会因此心情失落或失望,直至想不开。所以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意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心理本质和行为习惯,弄清不良性格与不良习惯之间的关系。对不良行为习惯要进行自我调节,及时纠正。大学生还要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心理健康训练,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