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德化县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2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县及周边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但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于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由于他们远离父母,造成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已经引起我县县委、县府及全县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渐上了我县党委、政府及县教育局的工作议程。
主题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思考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县及周边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值不够,农民纷纷离开土地,特别是80后的新农民,更是没有回家种田的观念。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一时间,城里的务工环境紧张,房租不断上涨,加上水电费、话费、摩托车汽油费等,使得农民工在城里的生活更加艰苦,因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我县目前农村小学有“留守儿童”近1000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近4000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渐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议题。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及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中的亲情缺失
父母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形成的与孩子分离,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从事的都是劳力活,监护人只需求供给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即时进行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亲情缺失,情感缺少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2、家庭教育中的单亲教育
在我县的农民工中,有一部分是父亲或母亲由于经常性或长期性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成为隐性的单亲家庭,这些隐性单亲家庭的监护人不仅承担家务,还要忙于农耕,平日与孩子缺乏沟通与 交流。父亲或母亲由于长期性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监管、教育与疼爱,使得这些孩子缺少父亲的“刚性”或母亲的“柔性”,父爱和母爱得不到和谐发展,孩子常表现出亲和力差、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3、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父母放心地将孩子留给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祖辈对孙辈虽能较多关注的是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他们之间相差两代,“代沟”非常明显,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代差。对孙辈的教育和管理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往往给予过多的宽容,或是过分严厉。动则打骂,从未有过鼓励,加之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孤僻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悲观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4、学校教育中的寄宿教育
目前,我县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在各乡镇开办寄宿学校,寄宿学校不仅承担儿童的在校教育,还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寄宿学校的老师不仅仅是老师,同时还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角色。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作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感,但从长远看来,这种寄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立性,但这些儿童往往缺乏家庭亲情。
二、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
1、学业成绩方面。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倒致不能指导或约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处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频繁转移、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性、学习不主动,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差、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边写作业边玩,学写潦草;学习无计划,效率低,学习态度消极,学业成绩不理想。
2、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只能供给留守儿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饮食无规律、卫生不讲究、行动没约束,学习无所求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之身体素质差、自制能力弱、行为习惯不好,竞争意识薄弱,对理想的追求淡薄。
3、个性发展方面。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为都为粗暴的打、骂,基本上没有鼓励没面的言辞,倒致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攻击型:动则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易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 表现为情绪冷漠, 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性障碍,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等)。大部分性格偏激,不太爱说话;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
4、心理健康方面。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偏内向,“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作主。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二是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在专家对留守儿童在对“当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怎么处理”的调查中,42.7% 的学生选择“把它闷在心里,不对外人说 ”,39.2%的学生“ 愿意将心中的困惑与伙伴或同学交流 ”,仅有16.8%的同学“ 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仅有1.3%的人“愿意给临时监护人说 ”。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家庭环境呢?本人认为应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上入手,寻求对策。
1、政府搭台,解决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问题。
(1)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工打工难的问题。政府加快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促进开发与就业。如果农民工能够在本县城关里就业,那么农民工就能在一星期里或是没干活时回家与留守儿童交流、监管,甚至可以在课余时间带他们到城关游玩,弥补农村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政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校,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政府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给予扶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使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转变为城市里的“随行儿童”,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
(3)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为寄宿学校的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使教育公平、和谐发展,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
政府、学校、工厂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工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力量,采用鼓励方式,积极管理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农民工对的家庭教育认识,特别要消除农民工观念中“重物质、轻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成为合格的家长。构建父母子女的定期沟通机制,以弥补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所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3、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监管建设机制:(1)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要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和在校安全,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及时向他们通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学习、行为、思想进行跟踪,班主任对个别学生还可以单独进行交流,做到照顾全体,突出个体,在情感上多交流,学习上多给予辅导。(3)建立留守儿童与家长见面的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强与孩子沟通,要定期与孩子联系,包括电话、书信等,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节假日多和孩子相聚,有条件的暑期将孩子接到打工地和父母共同生活,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4)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5)学校要建立宽松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无论成绩好坏,一视同仁,不可打击、挖苦留守儿童,首先杜绝从成绩上歧视留守儿童,不能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让他们不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踢毽子、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给留守儿童有娱乐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海洋,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4、发动力量,开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工作。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措施。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力量、社工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为留守儿童解难事、解心事、解烦事;妇联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电信、移动启用亲情通手机、话费免费或优惠活动;发挥老教师、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的作用,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以上是本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这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如不加以重视,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更影响了我县乃至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进程。让儿童成为现在祖国灿烂的花朵,将来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欣喜的是,我县党委、县府历来就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于2006年和2008年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出《德化县打造家长放心、学生舒心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和下达文件《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文件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管理资源,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还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越的大环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单位:德化县实验小学 德化第三实小
作者:赖礼冠 黄丽玲
附:《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
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我县目前农村小学有“留守儿童”近1000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4000多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当前,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它关系到我县义务教育工作的巩固与提高。“留守儿童”是最易辍学的群体,“控辍保学”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二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往往出现异常,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特别关爱。三是它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和教育系统各学校,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研究,专题部署,切实抓好。
二、推进教育均衡,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环境
全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按省定标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城乡教师队伍的交流,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突出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良好环境。
依法明确学生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和学校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明确家长作为子女第一监护人的责任,要求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的,要指定监护人,并经常与所在的学校保持联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养子不教,父母之过”的良好社会氛围。
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城区公办中小学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的待遇,尽可能要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随其父母一道生活、学习,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三、发挥学校作用,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备案制度,通过设制“联系卡”等办法,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要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互助互学,动员和组织学校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要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制度,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儿童教育方法、关心爱 护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监护人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定期亲情交流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通过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等方式,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要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学校要在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采取救助处理措施,并尽快告知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四、提高管理实效,努力构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 教育行政部门要动员和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及时推广各乡镇、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揽教育全局工作的前提下,特别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避免“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二是认真开设好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经过学习训练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增强他们建设家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开展好课外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要通过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四是认真开设好德化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要特别重视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管理资源,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德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21日印发
第二篇:重视应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重视应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王晓波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各自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单靠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视应对。
一、改善“隔代教育”品质,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在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俗话说,隔代相亲。关于“隔代教育”,应该尽量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爷爷奶奶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能用以前的老经验来教育孩子了。其次,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祖辈要和孙代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强化学校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在学校教师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三、重视社会教育,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呼吁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在村中成立德育工作站,开展假日学习小组活动等有益的集体活动,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晓波地址: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 电话:*** 邮箱:wangxiaobo032@163.com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调查资料显示,仅XX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2675人,祖辈照料的43188人,其它亲朋照料的8731人,无人照料的756人。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突出,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家庭教育状况堪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瓶颈”。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XX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办好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学校。一些农村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XX县妇联举办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培训班。市妇联组织编写、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呵护青青草》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读本在农村免费发放,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搞好亲情交流活动。市妇联、市文明办举办暑期亲情快车,利用暑假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团聚,增强相互感情。市移动通讯公司、网上家长学校还利用电话、网络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感,利用手机、网络平台,进行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三是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组织社会妈妈、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四是搞好留守儿童学校和寄宿班,免除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五是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学校就读,使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亲情的关怀。
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客观地说,留守儿童的家境并非一样,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高于农村家庭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却是匮乏的。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一些父母看看孩子的成绩单就算是一种关心,以至很多留守儿童有话无处讲,心情忧郁。二是留守儿童缺乏心理疏导,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亲情,对周围的亲友又缺少信任,很多留守儿童心理封闭,难以打开心扉。对父母的长期不在家,产生怨恨心结。在调查中,海州锦屏镇一留守儿童说:“我想妈妈,就因为我家中没有钱,妈妈远离我,我将来要去赚很多很多的钱,让妈妈永远陪伴在我身边。”一些留守儿童有厌学、离家外出打工的想法。三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一些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只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很少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方法滞后,特别是重男轻女、封闭保守思想严重地制约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成了为留守儿童兴办的一件实事。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的流动人口儿童学校访问参观时说,“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表达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怀。其实留守儿童的父母除了思念之外,对留守儿童的最大担心是“别学坏了”.这就是教育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显重要。其特点一是时代性。留守儿童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预备力量,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也许,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贫困状态,但是培养一代有高素质的农村生力军,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意义。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会延缓或推迟新农村建设。二是现实性。要把留守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心理的儿童,是当务之急。3000万留守儿童是占全国少年儿童十分之一的人群,教育好留守儿童能使3000万家庭充满幸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三是针对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着个性特征,如留守儿童相对缺少亲情,性格比较封闭,需要开展个案的研究,找出适合留守儿童教育特点的方法。四是特殊性。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他们是在改变农村面貌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要解决短期的阵痛,就要对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制定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如入学政策、户籍政策等。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温家宝总理说:“孩子经常见不到爸爸妈妈,这是现在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关爱是留守儿童家庭的主题。关爱要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父母无后顾之忧。应从六个方面入手:(一)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外界环境 要让留守儿童感触社会的温暖。一是让留守儿童有生活保障机制。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将留守儿童的生活费放在学校或指定监护人手里,让留守儿童不为生活发愁。生活问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一个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是很难把学习搞好的,也无法快乐健康地生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说起。某留守儿童家境不好,外出打工的父母几个月都没有寄钱给孩子,迫使孩子偷窃,最终因盗窃电线而落下终生残废。(二)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家长学校
顾秀莲同志指出,教育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她解释说,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素质要提高,现在我们全国妇联牵头成立了家长学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法律观念,科学基础知识,让他们寻求用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一是利用父母打工回乡或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举办家长学校,让父母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二是办好监护人家长学校,监护人要系统学习家教方法,特别是接受新观念,用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方法教育孩子。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更要通过家长学校提高他们对孙辈教育的水平和责任感。三是要有一本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教材。由XX市妇联编写、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呵护青青草—留守儿童家长读本》,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教材,通过事例讲解了许多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搞好家庭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三)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局限于生活的照顾,更应该体现内心世界的关怀。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开启,也需要向别人倾诉。由于监护人缺乏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自闭、交友早恋等问题,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应该进行情感沟通,市妇联“四个一”做法,值得提倡。即打工父母每周要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给监护人、班主任打一次电话,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一次。XX县光明实验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家园”、XX区开展社区老少亲子乐夏令营活动、XX区开闸爱心聊吧,都加强了家长和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学校还举办了心理课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这些做法都打开了留守儿童的心扉,让留守儿童活泼开朗起来。(四)组织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志愿者队伍
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完善一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一是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老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五老”队伍。XX县组织“五老”义务留守儿童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组织在校教师搞好代理家长工作,根据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分片包干、定点到人。三是妇联组织社会妈妈为周边的留守儿童做好生活和安全上的照顾。四是组织假期回乡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交流。(五)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彩生活
活动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留守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继续搞好“亲情之旅”幸福快车活动,让更多的留守儿童通过假期探亲的方法,感受亲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时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儿童的信息服务活动,如为留守儿童开设亲情服务电话、在网上开设视频、开辟留守儿童对话专栏。开通留守儿童心理热线,让留守儿童在现代信息中体会到关怀。三是开展留守儿童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流动书库、进行留守儿童网络短信、演讲、文娱、体育比赛,让留守儿童愉快地生活。四是让留守儿童感触农家生活,学会家务劳动,学会感恩。XX县沙河二小利用农家小院,让留守儿童了解更多的农家生活。XX市大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利用中秋节为五保户做月饼,都让留守儿童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六)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一切有条件的地方,都应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制定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政策措施。一是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提供随时转学、就近入学的条件。二是开办寄读学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补助,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给留守儿童体检、实行看病统筹制度。四是开通留守儿童上学车,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交通安全车辆。五是提供免费活动场所。如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看影视片、免费进入电脑室、发放免费游园票、书券,还可为留守儿童进行劳动、生活知识培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加多元化。省、市妇联现开办的“儿童快乐家园”让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
第四篇: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但又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2.教育问题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心理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4.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及建议(一)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1、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首先,在家长中开展素质教育讲座,使家长与学校每月定期座谈。有条件的可聘请知名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家庭教育理论,并联系实际解答家长的家庭教育难题,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咨询、解答。
其次,改变过去家长会的模式。为了使家长会更具实效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改变以往家长会的形式:改开大会为小会,改一言堂为平等对话的全言堂。让老师和家长都能充分反映情况,特别是家长之间的交流,相互之间的教育启发更具说服力。
再次,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发现了种种问题,根源大多在家长身上。首先是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因而步入了误区。例如,学生每天回家,家长总是问学生,今天考得第几名?如果考得好,就给现金奖励,考不好就指责孩子,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忽视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需及时举办素质教育专栏,向家长介绍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教育新动向,从长远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弊端,使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
2、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水平
家长是家庭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我摘抄了家庭教育应掌握的16条规则:
⑴、在孩子面前,不要把自己扮成完美无缺的圣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有缺点、也会犯错误的凡人,这样你将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感情距离。
⑵、不要按照你自己的行为标准,或是你所羡慕的人的行为标准来塑造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应该准许他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比他强的孩子相比,要拿孩子自己与自己比,比今天比昨天的变化,比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比出孩子的自信,比出孩子的勇气。
⑷、对孩子不能乱许愿,承诺必须建立在“兑现”的基础上,否则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⑸、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让他懂得,一切物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让他品尝靠劳动挣钱的乐趣,体验因功受赏的喜悦,感受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
⑹、不要把孩子交给文化水平低的亲属或保姆带养。让文化水平高的人带孩子,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智力刺激水平。
⑺、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父母的争吵既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损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父母的长期无休止的争吵,无疑会把孩子熏陶、感染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⑻、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出面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要让孩子在自我协调、处理伙伴间的冲突中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⑼、不能容忍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要教育孩子心中的他人,对人要有爱心,重情感,知回报。要让他懂得,大公无私,甘心奉献,才是高尚的人.⑽、教导你的孩子,不务正业者被人鄙视;辛勤工作者被人尊崇。让孩子明白,有所作为才会生活幸福快乐,追求安逸则会无聊空虚。
⑾、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不要训斥、谩骂,雪上加霜,增加他的精神负提和思想压力,避免造成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挫折的俘虏。
⑿、当孩子对父亲或母亲一方有意见时,绝不要站在孩子一边反对你的配偶,以免在孩子内心产生一种矛盾感。还要避免孩子钻空子,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⒀、当孩子因对某人或某事不满、产生愤怒和仇视时,要及时帮助、引导他采取积极的方式宣泄出这些情感,尽快恢复正常心态。否则会郁结于心,要么损害身心健康,要么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孩子的前程。
⒁、在孩子面前要多褒扬他人的长处,不要议论他们的短处。要让孩子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⒂、家庭中出现的困难,不要向孩子隐瞒,要视孩子的年龄大小适当做些吐露。要让孩子懂得,他是家庭成员,应当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份忧愁,促使孩子尽快成熟。
⒃、不要只知道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爱父母。那些老来抱怨儿女不孝、以至于与儿女对簿公堂的人,大多喝的正是自己酿下的教子不当的苦酒。
(二)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
其次,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
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
其次,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因此,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只有加强社会教育,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网络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四维一体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
摘要: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引导和开导,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本文主要从爱心感化孩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来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关键词:农村; 家庭; 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关键阶段,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表现得不均衡,城市家庭教育的水平要比农村高得多,而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孩子的基数也比较大,可以说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关乎着农村教育,同时也关乎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所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国家的教育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薄弱这些现状,要让家长弄清家庭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更快地提高自身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家庭教育。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后进的局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所了解到的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中觉得,要提高农村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注重爱心感化孩子的过程
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当好这个老师,就必须记住古人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家长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家长充满爱,也就会心甘情愿地听家长的话,接受家长的教育、引导。假如有一天,你听到一声“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歇会儿吧!”时,你定会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家长的爱都是无私的、全面的,不仅要爱乖巧、聪明的孩子,更要疼爱顽皮的孩子。当然,家长对学生的爱,决不是溺爱、迁就和放纵,而应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之愈深,教之愈严。去年我教二年级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孩子家长跟我说:“你班上有一个学生看中了我孩子的玩具汽车,就偷偷藏了起来,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家长。”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说?”他说:“老师啊,你不知道,这孩子的家长脾气暴躁,我怕他打孩子。”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找到那个孩子的家长,向他了解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对他那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告诉他只有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后,再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孩子才能接受,并告诉他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品优、阳光、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位家长按照我说的做了,效果果然很好。这件事使那个犯错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所提高。面对一群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又调皮的孩子,遇上这样的事做家长的又能怎样呢?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尽可能地和孩子聊聊天、做做亲子游戏,消除孩子对家长的畏惧感,努力使他们尽快地把家长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在家里常常这样想: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应该有一种宽容之心、疼爱之心。我相信:只要家长经常和孩子谈谈心,孩子就会与家长拉近距离。试想一下,家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怕自己呢?保持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不是更好吗?说句实在话,只要家长的内心里把孩子真正看作是个孩子,教育起孩子来就会轻松多了,而且效果可能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二、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就要留意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对孩子进行婉转、科学、正确心理疏导,以孩子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为抓手,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进步会很大,家长做起工作来也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重在培养,贵在坚持。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的养成教育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班主任及家长的我,深知对孩子平时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次午间,我发现班上一个孩子在从食堂回教室的途中主动拾起地上的废纸,我回到教室就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主动捡起地上的废纸,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通过这次表扬后,课间擦黑板、打扫包干区、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结果,教室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在家里也可以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孩子拿笤帚扫地,尽管扫得不是很干净,但是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时要去表扬孩子爱劳动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一定会越做越好。此外,随着天气渐渐转暖,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洗头、洗澡。如果孩子怕洗,家长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应该跟孩子讲清讲究卫生的好处那些埋着头的孩子,而且自己带头去做。这样,我相信今后孩子一定会很勤快地洗头、洗澡。平时家长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手、书包及房间卫生,在检查的过程中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既要讲究人卫生教育、又要注意环境卫生,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面貌整洁一新,看着孩子充满童真的笑脸,家长的内心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幸福之感。渐渐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了;那么在学习、劳动等到方面孩子也会有突出的表现,使孩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三、注重孩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肩负起教师的职责,要清楚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随时会向父母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父母同样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父母必须阅读大量的优秀书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对孩子所提的任何问题要有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才会有分量,才会让孩子尊重,才会让孩子感到骄傲,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将知识的甘露洒向孩子的心田,才能轻而易举地去开启孩子心灵的闸门,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去拨动孩子的心弦,才能激励孩子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断登攀。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但又是十分稚嫩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幼稚或工作繁忙挫伤孩子猎奇的心理、好问的习惯和求知的积极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导,全心呵护和精心照顾。
孩子有爱听好话、争强好胜的特点,为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我常用比赛的形式,树立他的竞争意识。如在家里开展家长和孩子进行猜谜、朗读、讲故事等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热情。
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有点风吹草动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在家时,家长也可应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有意识地去训练集中注意力学习、做事。如孩子完成了家长所布置的任务,家长可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如陪孩子去玩,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书籍等激励性措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则需要有耐心、细致爱心和宽容之心,用“我的孩子准行”、“我的孩子真棒”、“我的孩子最聪明”等话语勉励孩子,使他对学习充满自信、全面发展。
四、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由于农村人口多、企业相对较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家庭的隔代教育现象较为严重,爷爷、奶奶对孩子过溺爱,具体表现在老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惹是生非。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家里难管理,在学校难教育的尴尬局面。面队这些现象,我经常于接送孩子的老年家长交流谈心,及时告诉他们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孩子成材的事例,使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要严爱有度。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对孩子教育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不管有何种理由都不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有机结合,使孩子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共同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对家庭教育适时的指导,就一定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成功。然而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孩子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家庭教育,要家长对孩子加以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早日健康成长。家长要用爱心,信心和决心去爱护孩子,并严格地要求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做事细致入微,不辞辛劳,就一定能使祖国的花朵开得更艳丽,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