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1: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

调 研 报 告 枞阳二中

2011年11月2

4日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几点经验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身正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 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快乐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某男孩唐某,父母在他小学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中学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因 打架致人重伤。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农村“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通过调查显示,在长河、双龙两村儿童中,有40多名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5%,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留守儿童多达41.5%。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缺陷、学习成绩差、亲情饥渴等问题。

(一)留守儿童单亲、隔代教育方法简单,导致学习成绩差、心理自卑。

留守儿童几乎都是单亲、隔代教育监护,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农活繁重,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加上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无法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监护人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或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惩罚孩子。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心理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二)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情感饥渴。

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无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待他,都代替不了父母。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 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三)留守儿童素质教育被忽视,导致性格缺陷。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通过调查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有逆反心理,有的情绪波动大。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营造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 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要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第二,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可将孩子接到工作的地方就近上学,若要分开应尽可能的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确定合适的监护人。第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第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三)以群团组织为载体,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创办“留守儿童自强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自强班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募集救助资金,在假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四)以明确责任为基础,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一要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二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留守儿童的制度。以村级组织为阵地,建立县联系镇、镇联系村、村联系户的三级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机制,重点扶持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通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等形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三要强化对留守儿童工作情况的督查,建立奖惩机制。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德化县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2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县及周边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但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于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由于他们远离父母,造成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已经引起我县县委、县府及全县人民的高度重视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渐上了我县党委、政府及县教育局的工作议程。

主题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思考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县及周边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值不够,农民纷纷离开土地,特别是80后的新农民,更是没有回家种田的观念。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一时间,城里的务工环境紧张,房租不断上涨,加上水电费、话费、摩托车汽油费等,使得农民工在城里的生活更加艰苦,因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我县目前农村小学有“留守儿童”近1000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近4000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渐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议题。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及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中的亲情缺失

父母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后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等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老人或其他亲人代为照看,形成的与孩子分离,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从事的都是劳力活,监护人只需求供给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即时进行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关爱和照顾,导致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损害:长期亲情缺失,情感缺少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2、家庭教育中的单亲教育

在我县的农民工中,有一部分是父亲或母亲由于经常性或长期性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成为隐性的单亲家庭,这些隐性单亲家庭的监护人不仅承担家务,还要忙于农耕,平日与孩子缺乏沟通与 交流。父亲或母亲由于长期性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监管、教育与疼爱,使得这些孩子缺少父亲的“刚性”或母亲的“柔性”,父爱和母爱得不到和谐发展,孩子常表现出亲和力差、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3、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父母放心地将孩子留给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祖辈对孙辈虽能较多关注的是物质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他们之间相差两代,“代沟”非常明显,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代差。对孙辈的教育和管理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往往给予过多的宽容,或是过分严厉。动则打骂,从未有过鼓励,加之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封闭、孤僻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情绪消极,有的悲观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4、学校教育中的寄宿教育

目前,我县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在各乡镇开办寄宿学校,寄宿学校不仅承担儿童的在校教育,还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寄宿学校的老师不仅仅是老师,同时还充当留守儿童的家长角色。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作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感,但从长远看来,这种寄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立性,但这些儿童往往缺乏家庭亲情。

二、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

1、学业成绩方面。对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倒致不能指导或约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明显的关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处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频繁转移、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性、学习不主动,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差、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边写作业边玩,学写潦草;学习无计划,效率低,学习态度消极,学业成绩不理想。

2、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在农村的监护人只能供给留守儿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饮食无规律、卫生不讲究、行动没约束,学习无所求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之身体素质差、自制能力弱、行为习惯不好,竞争意识薄弱,对理想的追求淡薄。

3、个性发展方面。

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为都为粗暴的打、骂,基本上没有鼓励没面的言辞,倒致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攻击型:动则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易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 表现为情绪冷漠, 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性障碍,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等)。大部分性格偏激,不太爱说话;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

4、心理健康方面。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偏内向,“内向”是农村留守儿童性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作主。导致他们性格内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边,学生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祖辈不能解决;二是学业成绩不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在专家对留守儿童在对“当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怎么处理”的调查中,42.7% 的学生选择“把它闷在心里,不对外人说 ”,39.2%的学生“ 愿意将心中的困惑与伙伴或同学交流 ”,仅有16.8%的同学“ 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仅有1.3%的人“愿意给临时监护人说 ”。

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家庭环境呢?本人认为应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上入手,寻求对策。

1、政府搭台,解决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问题。

(1)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民工打工难的问题。政府加快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促进开发与就业。如果农民工能够在本县城关里就业,那么农民工就能在一星期里或是没干活时回家与留守儿童交流、监管,甚至可以在课余时间带他们到城关游玩,弥补农村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政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校,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政府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给予扶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使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转变为城市里的“随行儿童”,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

(3)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筹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为寄宿学校的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使教育公平、和谐发展,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

政府、学校、工厂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工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力量,采用鼓励方式,积极管理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农民工对的家庭教育认识,特别要消除农民工观念中“重物质、轻知识”的传统教育理念,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成为合格的家长。构建父母子女的定期沟通机制,以弥补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所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3、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监管建设机制:(1)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要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思想动向,学习情况和在校安全,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及时向他们通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学习、行为、思想进行跟踪,班主任对个别学生还可以单独进行交流,做到照顾全体,突出个体,在情感上多交流,学习上多给予辅导。(3)建立留守儿童与家长见面的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强与孩子沟通,要定期与孩子联系,包括电话、书信等,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节假日多和孩子相聚,有条件的暑期将孩子接到打工地和父母共同生活,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4)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5)学校要建立宽松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无论成绩好坏,一视同仁,不可打击、挖苦留守儿童,首先杜绝从成绩上歧视留守儿童,不能有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辍学,让他们不因为学习不好而感到自卑,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踢毽子、拔河、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给留守儿童有娱乐的空间,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快乐海洋,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4、发动力量,开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工作。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措施。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力量、社工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为留守儿童解难事、解心事、解烦事;妇联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电信、移动启用亲情通手机、话费免费或优惠活动;发挥老教师、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的作用,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以上是本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这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如不加以重视,不仅影响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更影响了我县乃至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进程。让儿童成为现在祖国灿烂的花朵,将来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欣喜的是,我县党委、县府历来就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于2006年和2008年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出《德化县打造家长放心、学生舒心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和下达文件《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文件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管理资源,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还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越的大环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单位:德化县实验小学 德化第三实小

作者:赖礼冠 黄丽玲

附:《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

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我县目前农村小学有“留守儿童”近1000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4000多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当前,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它关系到我县义务教育工作的巩固与提高。“留守儿童”是最易辍学的群体,“控辍保学”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二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往往出现异常,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特别关爱。三是它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和教育系统各学校,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研究,专题部署,切实抓好。

二、推进教育均衡,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环境

全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按省定标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城乡教师队伍的交流,逐渐缩小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突出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良好环境。

依法明确学生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其他有关部门和学校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明确家长作为子女第一监护人的责任,要求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的,要指定监护人,并经常与所在的学校保持联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养子不教,父母之过”的良好社会氛围。

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城区公办中小学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的待遇,尽可能要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随其父母一道生活、学习,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三、发挥学校作用,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和备案制度,通过设制“联系卡”等办法,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要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互助互学,动员和组织学校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要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制度,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儿童教育方法、关心爱 护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监护人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定期亲情交流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通过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等方式,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要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学校要在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采取救助处理措施,并尽快告知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四、提高管理实效,努力构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 教育行政部门要动员和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要及时推广各乡镇、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当前,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揽教育全局工作的前提下,特别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一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避免“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二是认真开设好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经过学习训练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增强他们建设家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开展好课外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要通过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四是认真开设好德化地方文化常识、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要特别重视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管理资源,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管理网络,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德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21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通过县妇联的调查显示,在全县49331名儿童中,有12037名留守儿童,占24.4%,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留守儿童多达41.5%。家庭教育的缺失,已

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成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缺陷、学习成绩差、亲情饥渴等问题。

(一)留守儿童单亲、隔代教育方法简单,导致学习成绩差、心理自卑。留守儿童几乎都是单亲、隔代教育监护,由于监护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农活繁重,只能勉强保证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加上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无法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监护人只会用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或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惩罚孩子。大多数监护人对孩子在校教育情况缺少必要的了解,没有在教育方面与学校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心理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二)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情感饥渴。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围,情感世界出现空白,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自已更显孤独和失落,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无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待他,都代替不了父母。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三)留守儿童素质教育被忽视,导致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通过调查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有逆反心理,有的情绪波动大。

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营造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第一,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要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使学校及监护人都能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动态。第二,留守儿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可将孩子接到工作的地方就近上学,若要分开应尽可能的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确定合适的监护人。第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第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三)以群团组织为载体,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吉卫镇腊乙村妇委会主任田金珍创办的“田嫂”留守儿童自强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自强班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募集救助资金,在假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帮到您!>>

>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xxxx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四、对策和建议>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 “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下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1年3月7日—13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县委、县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暑期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我被分配到了XXX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立新村近一个月,对XX村有了大致的了解。 立新村面积XX平方公里,村内有河塘XX......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调查资料显示,仅XX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乌沙镇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开 题 报 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调研报告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一、导言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湖北黄冈蕲春县花园乡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1 年 7月 5日—8月3 日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