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论文
摘要: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引导和开导,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本文主要从爱心感化孩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关注留守儿童等方面来对农村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关键词:农村; 家庭; 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关键阶段,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表现得不均衡,城市家庭教育的水平要比农村高得多,而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孩子的基数也比较大,可以说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关乎着农村教育,同时也关乎着整个中国的教育,所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国家的教育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偏多、家庭教育条件相对薄弱这些现状,要让家长弄清家庭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更快地提高自身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家庭教育。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后进的局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所了解到的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中觉得,要提高农村的家庭教育质量,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注重爱心感化孩子的过程
一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想当好这个老师,就必须记住古人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家长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家长充满爱,也就会心甘情愿地听家长的话,接受家长的教育、引导。假如有一天,你听到一声“妈妈,您辛苦了!”、“爸爸,您歇会儿吧!”时,你定会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家长的爱都是无私的、全面的,不仅要爱乖巧、聪明的孩子,更要疼爱顽皮的孩子。当然,家长对学生的爱,决不是溺爱、迁就和放纵,而应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之愈深,教之愈严。去年我教二年级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孩子家长跟我说:“你班上有一个学生看中了我孩子的玩具汽车,就偷偷藏了起来,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他家长。”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说?”他说:“老师啊,你不知道,这孩子的家长脾气暴躁,我怕他打孩子。”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找到那个孩子的家长,向他了解平时教育孩子的情况,对他那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并告诉他只有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后,再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孩子才能接受,并告诉他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品优、阳光、爱学习的好孩子。那位家长按照我说的做了,效果果然很好。这件事使那个犯错的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所提高。面对一群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又调皮的孩子,遇上这样的事做家长的又能怎样呢?只好利用休息的时间尽可能地和孩子聊聊天、做做亲子游戏,消除孩子对家长的畏惧感,努力使他们尽快地把家长当作自己的保护伞和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在家里常常这样想: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应该有一种宽容之心、疼爱之心。我相信:只要家长经常和孩子谈谈心,孩子就会与家长拉近距离。试想一下,家长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怕自己呢?保持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不是更好吗?说句实在话,只要家长的内心里把孩子真正看作是个孩子,教育起孩子来就会轻松多了,而且效果可能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二、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就要留意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对孩子进行婉转、科学、正确心理疏导,以孩子生活中的事、身边的事为抓手,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孩子的进步会很大,家长做起工作来也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教育重在培养,贵在坚持。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把孩子的养成教育与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空闲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些公益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为班主任及家长的我,深知对孩子平时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次午间,我发现班上一个孩子在从食堂回教室的途中主动拾起地上的废纸,我回到教室就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主动捡起地上的废纸,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还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通过这次表扬后,课间擦黑板、打扫包干区、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服务。结果,教室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在家里也可以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孩子拿笤帚扫地,尽管扫得不是很干净,但是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这时要去表扬孩子爱劳动的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一定会越做越好。此外,随着天气渐渐转暖,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洗头、洗澡。如果孩子怕洗,家长不是去批评孩子,而是应该跟孩子讲清讲究卫生的好处那些埋着头的孩子,而且自己带头去做。这样,我相信今后孩子一定会很勤快地洗头、洗澡。平时家长也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手、书包及房间卫生,在检查的过程中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既要讲究人卫生教育、又要注意环境卫生,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庭面貌整洁一新,看着孩子充满童真的笑脸,家长的内心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幸福之感。渐渐地,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了;那么在学习、劳动等到方面孩子也会有突出的表现,使孩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三、注重孩子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肩负起教师的职责,要清楚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随时会向父母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父母同样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父母必须阅读大量的优秀书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对孩子所提的任何问题要有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才会有分量,才会让孩子尊重,才会让孩子感到骄傲,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将知识的甘露洒向孩子的心田,才能轻而易举地去开启孩子心灵的闸门,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去拨动孩子的心弦,才能激励孩子向着科学的高峰不断登攀。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但又是十分稚嫩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能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幼稚或工作繁忙挫伤孩子猎奇的心理、好问的习惯和求知的积极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和开导,全心呵护和精心照顾。
孩子有爱听好话、争强好胜的特点,为激励孩子的学习热情,我常用比赛的形式,树立他的竞争意识。如在家里开展家长和孩子进行猜谜、朗读、讲故事等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热情。
小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有点风吹草动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在家时,家长也可应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有意识地去训练集中注意力学习、做事。如孩子完成了家长所布置的任务,家长可给孩子一定的承诺,如陪孩子去玩,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书籍等激励性措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则需要有耐心、细致爱心和宽容之心,用“我的孩子准行”、“我的孩子真棒”、“我的孩子最聪明”等话语勉励孩子,使他对学习充满自信、全面发展。
四、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由于农村人口多、企业相对较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家庭的隔代教育现象较为严重,爷爷、奶奶对孩子过溺爱,具体表现在老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惹是生非。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在家里难管理,在学校难教育的尴尬局面。面队这些现象,我经常于接送孩子的老年家长交流谈心,及时告诉他们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利于孩子成材的事例,使他们知道对孩子的教育要严爱有度。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对孩子教育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不管有何种理由都不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有机结合,使孩子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努力,共同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对家庭教育适时的指导,就一定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成功。然而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教育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孩子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家庭教育,要家长对孩子加以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早日健康成长。家长要用爱心,信心和决心去爱护孩子,并严格地要求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做事细致入微,不辞辛劳,就一定能使祖国的花朵开得更艳丽,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调查资料显示,仅XX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2675人,祖辈照料的43188人,其它亲朋照料的8731人,无人照料的756人。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突出,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家庭教育状况堪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瓶颈”。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XX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办好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学校。一些农村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XX县妇联举办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培训班。市妇联组织编写、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呵护青青草》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读本在农村免费发放,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搞好亲情交流活动。市妇联、市文明办举办暑期亲情快车,利用暑假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团聚,增强相互感情。市移动通讯公司、网上家长学校还利用电话、网络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感,利用手机、网络平台,进行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三是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组织社会妈妈、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四是搞好留守儿童学校和寄宿班,免除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五是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学校就读,使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亲情的关怀。
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客观地说,留守儿童的家境并非一样,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高于农村家庭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却是匮乏的。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一些父母看看孩子的成绩单就算是一种关心,以至很多留守儿童有话无处讲,心情忧郁。二是留守儿童缺乏心理疏导,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亲情,对周围的亲友又缺少信任,很多留守儿童心理封闭,难以打开心扉。对父母的长期不在家,产生怨恨心结。在调查中,海州锦屏镇一留守儿童说:“我想妈妈,就因为我家中没有钱,妈妈远离我,我将来要去赚很多很多的钱,让妈妈永远陪伴在我身边。”一些留守儿童有厌学、离家外出打工的想法。三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一些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只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很少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方法滞后,特别是重男轻女、封闭保守思想严重地制约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也成了为留守儿童兴办的一件实事。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的流动人口儿童学校访问参观时说,“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表达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怀。其实留守儿童的父母除了思念之外,对留守儿童的最大担心是“别学坏了”.这就是教育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显重要。其特点一是时代性。留守儿童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预备力量,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也许,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变贫困状态,但是培养一代有高素质的农村生力军,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意义。放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会延缓或推迟新农村建设。二是现实性。要把留守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康心理的儿童,是当务之急。3000万留守儿童是占全国少年儿童十分之一的人群,教育好留守儿童能使3000万家庭充满幸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三是针对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着个性特征,如留守儿童相对缺少亲情,性格比较封闭,需要开展个案的研究,找出适合留守儿童教育特点的方法。四是特殊性。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他们是在改变农村面貌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要解决短期的阵痛,就要对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制定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如入学政策、户籍政策等。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要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温家宝总理说:“孩子经常见不到爸爸妈妈,这是现在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关爱是留守儿童家庭的主题。关爱要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父母无后顾之忧。应从六个方面入手:(一)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外界环境 要让留守儿童感触社会的温暖。一是让留守儿童有生活保障机制。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将留守儿童的生活费放在学校或指定监护人手里,让留守儿童不为生活发愁。生活问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一个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孩子,是很难把学习搞好的,也无法快乐健康地生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无从说起。某留守儿童家境不好,外出打工的父母几个月都没有寄钱给孩子,迫使孩子偷窃,最终因盗窃电线而落下终生残废。(二)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家长学校
顾秀莲同志指出,教育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她解释说,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长素质要提高,现在我们全国妇联牵头成立了家长学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法律观念,科学基础知识,让他们寻求用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一是利用父母打工回乡或在父母打工的地方举办家长学校,让父母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二是办好监护人家长学校,监护人要系统学习家教方法,特别是接受新观念,用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方法教育孩子。对于留守儿童的祖辈更要通过家长学校提高他们对孙辈教育的水平和责任感。三是要有一本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教材。由XX市妇联编写、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呵护青青草—留守儿童家长读本》,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教材,通过事例讲解了许多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搞好家庭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三)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局限于生活的照顾,更应该体现内心世界的关怀。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开启,也需要向别人倾诉。由于监护人缺乏心理关怀,一些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自闭、交友早恋等问题,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应该进行情感沟通,市妇联“四个一”做法,值得提倡。即打工父母每周要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打工父母每月给监护人、班主任打一次电话,打工父母每年至少回家一次。XX县光明实验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家园”、XX区开展社区老少亲子乐夏令营活动、XX区开闸爱心聊吧,都加强了家长和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学校还举办了心理课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这些做法都打开了留守儿童的心扉,让留守儿童活泼开朗起来。(四)组织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志愿者队伍
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完善一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一是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老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五老”队伍。XX县组织“五老”义务留守儿童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组织在校教师搞好代理家长工作,根据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分片包干、定点到人。三是妇联组织社会妈妈为周边的留守儿童做好生活和安全上的照顾。四是组织假期回乡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交流。(五)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彩生活
活动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留守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继续搞好“亲情之旅”幸福快车活动,让更多的留守儿童通过假期探亲的方法,感受亲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时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儿童的信息服务活动,如为留守儿童开设亲情服务电话、在网上开设视频、开辟留守儿童对话专栏。开通留守儿童心理热线,让留守儿童在现代信息中体会到关怀。三是开展留守儿童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流动书库、进行留守儿童网络短信、演讲、文娱、体育比赛,让留守儿童愉快地生活。四是让留守儿童感触农家生活,学会家务劳动,学会感恩。XX县沙河二小利用农家小院,让留守儿童了解更多的农家生活。XX市大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利用中秋节为五保户做月饼,都让留守儿童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六)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措施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一切有条件的地方,都应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制定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政策措施。一是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提供随时转学、就近入学的条件。二是开办寄读学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补助,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给留守儿童体检、实行看病统筹制度。四是开通留守儿童上学车,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交通安全车辆。五是提供免费活动场所。如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看影视片、免费进入电脑室、发放免费游园票、书券,还可为留守儿童进行劳动、生活知识培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加多元化。省、市妇联现开办的“儿童快乐家园”让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爱心班主任
————以大竹园小学留守儿童为例
大竹园小学
李志莹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孩子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情感、心理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地区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是概括性的对全国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提出普遍性的解决策略,停留于问题现象的揭示和讨论上,而具体实施操作方案还有待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大,大竹园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随机访谈、促膝谈心、调查以及文献法,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向网络有关专家及工作人员咨询有关教育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走访部分村民(大部分为监护人)、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的心理状况。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盘龙区大竹园村委会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建议,为大竹园教育的发展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力求独辟发展之路,引导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走出窘境。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把爱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把爱献给他人。以爱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能让班级充满友爱、活力和阳光。班级管理回归爱,尤其要注重细节,班主任必须巧妙的利用班级管理艺术,形成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友爱的合力,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摘要: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潮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其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大竹园村亦然。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小学学生的主体,隔代教育也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流形式。再加上农村小学条件差,受教育的学生人数锐减,教育整合, 学生上学的路程明显增长。做为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该村地理环境优势突出,教师人力资源独特,针对当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利用优势采取独到的教师“跟生”教育等的一系列具体特色解决方案,从留守儿童问题现象的揭示和讨论层次上,深入根本解决问题。
关键词:爱
班主任
解决方案
(一)大竹园村留守儿童现状
大竹园村全村总人口2700多人,农业人口占98%,在外务工人口1400多人人,约占52%。全村委会儿童有400多人,留守儿童达240多人,其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180人,占75%,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60人,占25%,数量相对较大。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95%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2%的由其他亲戚照看。87%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父母电话联系,8%的和父母偶尔联系,4%的和父母经常不联系。对父母外出打工70%的同学表示满意,41%的表示不满意。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87%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很辛苦,约78%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34%的同学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学习没有影响,50%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大,35%的同学认为有一点影响,5%的同学表示不知道。从学习态度来看,64%的同学积极好学,53%的同学厌学,23%的同学又逃学现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再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45%,中等的76%,又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拉帮结派的占13%。
一.大竹园村委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表现
(一)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现状堪忧
四世三代全靠种地耕田的大竹园人,先由村里几个中青年出外打工,两三年时间回来,与村里人截然不同了,经济宽裕了,从祖祖辈辈务农蜕变成“准城市人”了,又由于外地房事建业、工程工地量多量大,包工头找进了大竹园村委会,单纯的农民想:与其在家忙的起早贪黑的,不如打苦工打的分明,每天有吃有钱,农民嘛!缺的是钱,多的是力!村里某某农民如是说:“跟着老板,每天供吃供睡,满一个月老板发工资,怎么说也是一两千,在家混一天是一天啊,到时谁给你啊,庄稼还得靠老天赏,左后还落得个嘴尖胡子长的,赚啥呢?”他们普遍的观念是出外打工赚钱是出路,赚了钱来教育孩子也不迟,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身边,想什么时候教育就什么时候教育,钱啊,要趁着年轻的时候挣,多出外走走!说的都有自己的理,也时尚,听起来却觉得很自私,又为他们不懂教孩子的愚昧无知而担心村里的下一代,是否重复他们的足迹:挣钱——养娃——挣钱——养娃——一遍重复一遍,外出打工使得众多家长错失了帮助儿童生长发展的良好时机,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多种问题,最后只能在时代的鞭策下,缓慢地向前行。
大竹园村委会现在出外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的占23%,小学毕业的占50%,高中生10%。大竹园村委会单亲在家的占全户口数的50%,双亲在家的占20%。逢年过节后,喧闹的村庄又落入沉寂,经常看到满脸疲惫的妇女背着大包小包的农作物,在夕阳下艰难地行走,远远尾随于后的便是失去笑语的孩子们“噼哒噼达”脚步声。而且,近年已有中青年女子出外打工的趋势,主要是广州、浙江等地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全村主要劳动力都到了外面,因此,女子“半边天”的现象日益明显,家长女子担任。因为全村女性较多,大事小事必经过问“半边天”们。每逢年过节的时候,出外打工的“爷们”回来了,揣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披霜戴月的妇女们,此时满脸泪纵横呐!强憋着一肚子的辛酸小声的陪笑着,抢着上前帮着丈夫搬东西。孩子们尽情欢快蹦跳地嬉戏,小村满载着了长年的劳累和久违的亲情进入甜蜜的梦乡!自父、母或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们学会了做饭,学会了割牛草,学会了......一孩子在问到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双眼立刻模糊地小声说:“想,电话里爸爸说要好好学习——听妈妈话,过年时爸爸就买新衣服给我!”双亲在外的,多在广州、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由于路途遥远,路费贵,一出门便是两三年,与孩子们唯一的联系只是电话,每逢父母的电话,孩子们便是:“爸爸、妈妈,我好想你——”哭着不挂电话。
本村一留守儿童张某,四年级下学期,父在广州打工,常年由妈妈带着,家里的十多亩土地,妈妈一个人撑着,另外还有一个年老的爷爷,身体不支,不能做重活。一般间隔一二个月,爸爸会寄一些生活费回来,小姑娘在家里勤快懂事,在班里学习也很好,每天上学来回跑着两公里的路,回家后主动帮着妈妈做家务。由于妈妈不识字,家作也只能是独自完成,农忙的时节,妈妈连孩子有没有作业也不问了,平时也只是偶尔提起罢了。当问起她们孩子所持教育态度观点是,即满脸的不屑和满口的“读书无用”论,即使是孩子有本事,我们还没本事供她呢!索性由着她混个毕业证算了。和孩子邻居的关系,小姑娘有空闲的时候便喜欢来找我说话谈天,每次谈话中谈说中,总忍不住感慨小姑娘那份想念爸爸的情怀,以及她聪明、好奇的心灵,想念之极,还不由自主地说:“要是爸爸在,那该有多好啊!”真想不出小姑娘是如何把作业完整的做好的,更不敢奢望她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繁忙的长期单亲家庭环境里,身心健康发展。健全发育已不易,只能希望她们能坚持、坚持!
(二)“第一个老师”教育残缺
单亲、双亲出外打工,便留下孩子们跟随着监护人,物质上的,父母每月寄送,而精神心理上的,一切留给了电话传送,父母走了,孩子们交给了监护人,而监护人则把他们交给了学校,在收割农忙时节,便是监护人无所谓的占据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即使农闲时,也是监护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更不用说在忙时了,从学校出来,便放下书包背上大小农具走进农田帮着做农活,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变成了田野的忙碌和体力劳动实践,稍有差迟,便是监护人粗暴的吼叫和辱骂。家庭教育成了孩子们空谷飘荡的回音,回顾的眼眸留给了村头遥远的身影,从此,家庭教育变幻成了孩子们梦寐以求的糖果、玩具、新衣服。
家庭教育对孩子具有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地位,陶行知在就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时曾说:“婴儿出世后,仅仅取了一个名字是不够的。要想婴儿成家立业,必定要用尽心血去教他,养他才行。”为了搞好家庭教育,以便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成长,陶行知曾郑重提议成立“新的父母学校”来培养新父母,以培养更幸福的后一代。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界一代尊师,也不少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迁”家喻户晓,曾子为教育孩子从小养诚信的品格,决然杀猪教子。村里一村户李某某,1995年上昆明打工,结婚生一儿子后,留他在上面就读,直到四年级,把孩子带子带回大竹园小学就读,现在读六年级。在问到他在昆明上学与在大竹园上学有什么不同时,小男孩好似一摊宁静了许久的湖水一下子风生水起,一时滔滔不绝,言语间常流露着他怀念在昆明上学的日子,上学放学有爸爸接送,劳累一天的爸爸还能教他做作业,每次开家长会爸爸都卖东西奖励我!现在,我除了要读书外,还要照顾弟弟,妈妈只是偶尔问我的学习成绩„„像小男孩这样的情况,村里占有20%左右,他还算情况好一些的,能在大城市上过学,其余的孩子则与妈妈,或祖辈常年在一起。上学环境固然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然而,单亲、双亲出外打工,长年地与孩子们分处两头,孩子们出生后的能 “第一个老师”的教育与影响便没有了,时断时续的电话联系又怎能弥补孩子全部的心灵缺失与伤残?还何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养儿女呢?还真要说,养不教,父母之过也。
(三)隔代抚养,亲情饥渴
父母外出打工,监护人和学校就是儿童的学习源地,然而,其基础影响作用的还是取而代之的监护人教育。其一,儿童与监护人的情缘较学校深,监护人大部分是祖辈或亲属,教育影响更大;其二,儿童与监护人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对学校,监护人更了解孩子们的种种行为习惯,更有利于交流沟通。而学校教育,相对于监护人的教育,则显得刻板生硬和强制,科学而无心灵的触动与交流。但是,父母亲情的出空,代以监护人传统经验的教养、抚养,以旧思想、观念、方法教养他们,隔代抚养成为历史惯性。
由于监护人“家庭教育”的鸠占鹊巢,一面是传统的“封建”旧观念教养,另一面却是学校的现代人文“生活教育”的科学培养,二者交替影响,把孩子们的“白板”心灵刻写得纷乱复杂,以致于出现反应呆板、性格怪异、冷淡的各种综合怪癖症的儿童,学习成绩一直居下不高,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儿童难以和谐相处,日积月累,逃课、旷课、甚至辍学,最终走上社会流浪的一分子。小学至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往往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自卑和自尊交替以及自闭性和开放性共存等几个方面,他们内心的成长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可是农村留守儿童连与父母团圆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时刻都感受着父母的温情与关怀了。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二.大竹园村委会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方案
(一)发展当地经济,就地转移当地劳动力
随着我国一步步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大转型过渡时期,这是整体发展下带来的乐观形势,这是一个渐进、持续发展的进程阶段,在此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展是我国的必然要求,全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有发展才能生存,只有适应才能求得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也留下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明显的家庭教育成了留守儿童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教育问题中的社会新问题。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进程趋势,所以城市化出现的现问题必须得以正视才能解决,当然,首当其冲,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根本策略。“‘离土不离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农业使其产业化,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管德明)工业和农业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打破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数量,使经济与教育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弥补大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
(二)小学采取教师“跟生”教育方案
相对于学校教育者,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行为、心理较为熟悉。此外,父母出外之后儿童与监护人相处,处于六至十二时段的儿童,模仿心理极强,监护人的行为、习惯、生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孩子们影响极大。所以,加强学校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对监护人的思想交流,通过访谈、家庭座谈会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儿童的心灵,以“心灵”教育儿童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心灵”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深入留守儿童生活之中,注意儿童的生活细节,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深入生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矫正儿童易出现的行为为偏差的心理问题。与此同时,教育者灌输于监护人科学的教育抚养方法,对症下药地“医治”种种偏差,遏制恶化,防止未出现的问题。对各不同家庭情况的儿童开予不同的“处方”,而学校针对广大留守儿童的共同情况、特征,制定相适的教育方案,创造平等的平台,使其同正常家庭教育的儿童接受同等的教育。以这样普遍与特殊教育方式的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辅助,以此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空的伤害,让他们在监护人和教育者的辅导下健康成长。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予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理解照顾他们,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予更多的关注、照顾、帮助,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个别学生予特殊处理。大竹园村小学里教师有2/3均属本地方教师,更有利于学习之外接近留守儿童,学校组织当地教师在课余生活专访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其具体家庭成员情况和监护人教育情况,深入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大竹园小学,位于村东,距最近的村户一公里左右,距最远的7公里左右,且较远的户落也有教师就职于大竹园小学,较集中的户落教师人数有2位教师,较远的有13位,小学有2/3的教师是属于外村的,但是所有教师一个周都住校,学校完全可以不采用全寄宿制的方式在学校里辅导学生,学校里可以确定本村教师人数,采取“跟生”辅导,即学校委派本村教师,分配本村学生给以培养。在学校里,上课时,教师是他们知识的传授者,下课放学回家后,教师是他们的父母,在生活中监督管理,了解他们,继续培育他们,教师也对监护人培养孩子的偏颇的教育方式也可作沟通和交流。大竹园村出外打工者多为从事建筑业等副业,每月工资均稳定在1600元左右,当地村委员会可酌情收取部分资金,与学校合作一起解决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现的种种学习中的示范性行为,以及心理上的各种偏差。这样,当地教师给予监护人合理的针对性教育辅导,形成学校、教师、监护人和村委会的同向合力,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充分利用当地教师地利的优势,村委带头出面,进而深入留守儿童心灵,悉心调理他们的失爱之心,遏制失范、偏差、出轨。当然,三向合力不可能完全代替父母的地位,在处理时不可避免的要与其父母及时的联系沟通交流,毕竟“知其儿女,不过父母”,经常的让孩子与他们联系亦可弥补一些爱,增强孩子们的情感意识呵护。
(三)“自保”与“社保”的特色保障体系
从农民工产生的根源看,留守儿童的问题源自农民工的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在体制上、制度上找原因,从根本上对基层政府和部门进行改革,继续推行村民自治。重新定位乡镇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保证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建立专门的为农民工服务的公共财政,解决了农民工问题,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大竹园村外出的工的村民较多,其地的基层政府可与当地财政部门联合,建立一个特殊的、专门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共同的财政体制,为学校实施教育辅导的贯彻落实提供资金保障,这样以“财政出资,基层出力,学校操作”的具体可持续发展的“自保”长远方针。
社会保障,即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我们仅仅靠学校和监护人,这样也只能是空喊口号,形式化而已,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大竹园村留守儿童问题,还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政府与外出打工农民所在地的政府协商合作,在政策上给以优惠,在户籍等问题上给以优惠条件,有条件的即可把孩子一同接过去,在父母工作地就读,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保护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既然发展是必然,问题会长期存在,矛盾的程度也会变本加厉,那么就应该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联合学校、机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监护体系。这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大竹园村不可避免的在发展的大势中产生了问题,但其地的特殊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制定相适的特色保障体系和体制缓解其矛盾,又何乐而不为呢?利用大竹园村打工农民的公共财政,在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热力资源,“自保”与“社保”相互协调合作,和谐健康持续发展,不只是一直停留在问题现象的揭示和讨论上,力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家庭学校.张小茅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8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3]夏茂、厉雷、李华军.伤村.[M].文学评论,2008,(6)[4]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M].1989 [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2001 [7].辛鸿.对绥江县实现和谐移民的思考[J].新西部,2008,(2):5.[8].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9].卢大竹园.打造绥江“三县”品牌 共建云南北大门[J].创造,2003,(8):20.[10].李张敏,杨焕兰.对“教育移民”政策的反思[J].安徽文学, 2008,(8):263.[11].陈亮,朱德全.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教育隐患问题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28.[12].陆远权.移民教育与移民经济[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5):3.[13].袁宇.以教育生态视角析库区移民教育[J].职业时空,2008,(8):70.[14].绥江县教育局.绥江县教育步入快车道—绥江县教育发展综述[J].云南教育,2006,(4):18.[15].刘万伦.中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2):114.[16].杨振.帮学生度过“学习适应期”[J].宁夏教育,2003,(10):11.[17].周庆行,姚俊.基于就业导向的库区移民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36.[18].张庭凯,王冬利,张智慧.水库移民的贫困问题及脱贫对策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盘龙区大竹园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大竹园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天来了解有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目的是调查研究城市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党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号召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作一些努力。此次调查结果不记名,不涉及单个问卷的内容,只用于全部资料的综合统计。因此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学习,也不会给你家带来麻烦。在此次调查期间给你带来的麻烦敬请原谅,谢谢合作!
问卷设计人:李志莹
性别: 年级:
1、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2、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 B 一月一次 C经常,不定时 D很少
3、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
A很担心 B有时担心 C不担心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5、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知道监督 D其他
6、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7、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1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0、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
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1、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E其他
12、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13、平常的周末,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
A做家务 B做农活 C学习D玩
14、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几乎没有
15、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偶尔关心 C关心 D很关心
16、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 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 D其他
17、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吗?()
A喜欢,害怕 B喜欢,不害怕 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18、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19、你经常在课后复习功课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0、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A 变了 B 没变
21、会做饭,洗衣服吗?()
A 会做饭,不会洗衣服
B 会洗衣服,不会做饭
C 两个都会
D 两个都不会
22、每天是否按时吃饭?()
A 按时 B 不按时
23、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
A 少于50 B 50 C 100 D 100以上
24、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
A 明白 B 不明白
25、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
本次问卷调查结束,真诚感谢您的参与支持!
第四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大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长,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当今社会和谐的隐痛,因父母双方都外出找工,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必须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对其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解释及成因
1.1 何谓留守儿童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 “留守家庭”。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2 留守儿童形成的成因 1.2.1 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1.2.2 家庭因素
家庭矛盾增多,出现较多的单亲家庭,这是造成留守学生增多的第二个主要原因。一是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二是有的孩子疏于管理和家教,甚至拉帮结派形成违法乱纪之事。由于缺乏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三是一些单亲家庭家长和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由于对孩子产生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一些孩子还因为没了约束,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有些孩子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2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2.2 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2.3 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2.4 学习问题
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3.1 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3.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3.3 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25-127. [5]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5、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6、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7670字)
(-----这是完整的一篇论文,你自己截取,进贤)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甚至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
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1]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2],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3]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
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4]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现在国家对于外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也一直在采取办法加以解决。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6]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