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缺失

时间:2019-05-14 22: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仰缺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仰缺失》。

第一篇:信仰缺失

及其题

在方

2012年11月

人存式文

目:浅谈信仰目录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1V

一、对信仰的基本认识„„„„„„„„„„„„„IV

(一)马克思主义„„„„„„„„„„„„„IV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VI

二、中国人的信仰现状„„„„„„„„„„„„„„VI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VI

(一)经济因素„„„„„„„„„„„„„„VI(二)政治因素„„„„„„„„„„„„„„VII

(三)文化因素„„„„„„„„„„„„„VII

(四)社会因素„„„„„„„„„„„„„VII

四、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VII 结语„„„„„„„„„„„„„„„„„„„„„VIII

第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摘 要】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真正的信仰应该是自我内心认可的价值体系,在行动中恪守。然而,在当代中国却存在着十分危险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个问题给当代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我看来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信仰体系。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

第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Abstract】

Faith, it is to point to to people for a certain theory, theory, socialist convincing and exalted, and make it as their standard of behavior and activity guidelines, it is a person what to do and not do something fundamental criterion and attitude.True beliefs should be self heart recognized the value system, and in action scrupulously abide by.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 are very dangerous belief flaw question.This problem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caused great harm.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etc.In my opinion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must be from the social life in all aspects, constructing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belief system.Then,we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stick to those worthy of our life hold beliefs, so as to guide us in the long the way of life to go on,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Keyword】:Lack of faith;Marxism;Religious belief

第I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浅谈信仰

前言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头上的星空就是信仰,需要我们反复为之思索、追求。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就是行为、思想的指南针。信仰内化后就是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准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具有共同的、强大的信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因此,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漠化,这是十分可怕,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 对信仰的基本认识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如下主要的信仰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我国当前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第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健全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目前,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的主流信仰。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

说到信仰就不能不提宗教信仰,它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在中国,所谓宗教信仰是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有所不同的,主要指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在尊重人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邪教的滋生,要打击借宗教信仰,滋邪教之风。更要打击一些邪教利用人们信仰宗教的心理进行的犯罪活动。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信仰宗教。

二. 中国人的信仰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当代中国人也是受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很深的影响。时至今日的开放时代,有了人民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张扬,在这样思想碰撞的时候,人们对信仰也有了多样的选择。实际上现在的多元时代,人们有而且社会也应该容忍有多种多样的信仰,宪法中就规定了信仰自由,潜在的就说明了信仰的多元性,无限性。但在大多数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面前,信仰成了一种飘渺的东西,与自身的精神、生活

第V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等显得很是遥远。更有一部分人对信仰又偏激的认识,然而,这也只是他们对信仰迷茫的一个方面,更有甚的根本不了解有信仰这个东西,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形式。丁元英的一句话,我觉得也适应于信仰“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信仰。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信仰?因为有信仰和有什么信仰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明确自己有信仰并明了自己有什么信仰,这是一个对自我精神需求不断认识的过程。有的人仍存在概念误区,认为自己不信佛,不在教什么的就是没有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分支。如果国家大力宣传并普及这类抽象的事物,那么国民可能不会因“没有信仰”而迷失。我们更可以从一些社会现象中了解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其实是一个亟需我们重视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生活中道德的沦丧、诚信的缺失,部分干部党员的腐败,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做人基本原则的丧失„„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只有一个——中国人的信仰缺失。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化为自我道德标准,就会使一些人道德品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应该严肃看待这个问题。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原因。我认为中国目前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根本原因,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第V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二)政治因素

伴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20世纪20年代象征着人类希望的社会主义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对共产主义的普遍怀疑,加之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攻击,使得社会信仰处于极为劣势的国际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进而产生的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党内的腐败现象,是我党目前存在的最大危险,这业已成为信仰危机的直接政治原因。

(三)文化因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身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当前,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主导性一直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行为的指引。

(四)社会因素

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是其主要表现。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能够有效运行的社会,但如果社会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那么这个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量“为善未必幸福,作恶未必遭殃”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道德信仰危机的大量存在就自然而然了。

四. 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

应对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关键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信仰体系,以弥补和替代现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对于国家意识形态领

第V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域而言)信仰缺失的不足。成熟的、完善的主导性的新的信仰体系是维系与整合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法律的信仰,因为它们是新信仰体系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我们当前缺乏的首先就是对这些基础内容的信仰。

(一)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的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体系。它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追求、探索事物及其运动的本来面貌。同时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树立对科学的信仰。“信仰”则体现为对科学知识,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科学态度。现今条件下构建新信仰体系之所以谈到树立对科学知识的信仰,就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求真务实,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对理性的追求。

(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首先法律(指良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集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其次,法律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产物。“信仰,就是树立法律能保障人民利益的信仰,从而从思想上克服那种以身试法、侥幸于法、疑信于法的念头。” 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结语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正确的信仰。作为新世纪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信仰,并以此为指导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第IX页

第二篇: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

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光鲜亮丽的背后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当今物质丰富的中国,人们却并不快乐,幸福度也很低,心灵上没有一个落脚点。现如今的中国人正经历着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精神、道德开始迷失。本文就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关键词:信仰、信仰缺失、社会道德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信仰的建立与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信仰决定了文化的取向,文化表现出信仰的镜像。信仰对个人、民族、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国人信仰缺失问题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严格无神论者占国民比例15%,确认自己有信仰的中国人占49%。中国13.5亿人当中,仅有少部分人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但这两部分人加起来不超过1亿。同时中国的宗教信仰并不唯一,许多信教徒同时信仰多个教,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分人不能算做宗教信仰者。也就是说,近12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当代中国大多数人信仰缺失,党的信仰和终极目标似乎也在远离人们的视线,不再能很好的引导人们的信仰。但与此同时,信奉民间信仰或巫术的人数在中国国明显庞大。比起对人在精神和生理上有严格约束和底线要求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神医、风水、财神似乎更容易惹人喜爱。

三、信仰缺失容易造成的问题

信仰是人们对自身人性的约束和反省,信仰让人们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公德圆满。那么,信仰的缺失会造成许多问题。

1、道德缺失。信仰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反省自身,让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没有信仰的存在和支撑,人们就很容易逃离原本社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做出违背人性甚至违法违纪之事。

2、信任缺失。大部分信教国家和地区都将非信教徒当成是不可信任之人,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神”来约束他们,即使是做了背信弃义之事也不会觉得内心有所过错。这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来信仰对于人们之间的信任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相对应而言,信仰缺失则可能导致信任缺失。

3、人性扭曲。在网络这个及时信息的传递平台上,经常可见一些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如李天一案件、药家鑫案件。此等人性泯灭之事是由于三观的不正确引致,而三观又是被信仰所影响所约束着的。

4、破坏社会稳定。这一点是由以上信仰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综合造成的。

四、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首先,中国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况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宗教向来有浓厚现实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功利性很强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的人本化和世俗化导致了当今的国民信仰缺失。中国人在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上体现的是对现世的热爱,看中人世间的快乐,具有人本价值尺度。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人的信仰具备了时效性和被检验性。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正如鲁迅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道教教义说“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暂且撇开后半句不说,就“长生不老”而言,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长生不老”。这就使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好处,导致很容易放弃这个信仰。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极具功利性的,惟灵则信,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就会被淘汰,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其次,经济转型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的外部环境也对信仰的缺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不管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有依赖性的。相信毛主席就是真理,依赖计划经济体制能让大家有饭吃有水喝,很少有自己独立的创新思想。比如在“文革”期间,你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都不是个人能够自由选择的,而都是由上面或其他人给规定好的,你不能自主,只能照办。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人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从大统一的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转变。由于对大量的新鲜思想和事物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导致一直有依赖性的人们突然失去了依靠,变得手足无措,迷茫了,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人们在“物质至上”“、财富导向”的价值观中,很容易就偏离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调节,以至于完全背道而驰。

最后,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信仰危机,是从“上帝的死亡”开始的。“上帝的死亡”不仅招致了传统道德的崩溃,而且还带来了生活根基和人生支柱的摧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生已经缺少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绝对根基,已经丧失了尺度和支点。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与方便,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的崇拜。但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达的危害。这样,人们一度陷入了悲观两难的境地,对科学的信仰也开始动摇了。当时,西方许多思想家想家、哲学家对信仰的缺失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多数进行了悲观的抒发。这些思想传入中国后,对国人的影响是相当负面的,使本来就摇摆不定的国人对价值观的信仰更加矛盾了。

五、信仰缺失的解决办法

“离地三尺有神明”,我们需要一个信仰来约束我们自身,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家?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建立我们的信仰之邦?

1、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首先要表明国家对信仰的态度,鼓励人们去了解认识信仰,进一步的去改变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和态度。同时政府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良好的信仰观(信共产主义也是一种信仰)。

2、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深化思想启迪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其地位。教育是国家之本,表明思想的重要作用,从教育抓起、从基本抓起,这样才是思想启迪的应有之路。

3、个人的自觉性。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个体都是理性的。人们应该自觉的去关注思考与信仰有关的问题,从内心出发,找寻自己的信仰。理性的个体组成理性的集体,只有集体与个体都关注信仰问题,认识到信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迅速的推进信仰改革的进程。

结语

坚定持续的行动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这就是信仰。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信仰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将使人生变得迷惘彷徨,了无生趣。信仰是一种能影响人们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等的存在,是对我们行为的约束。信仰可以是科学的、宗教的或其他各种形式的。但信仰的缺失,将会破坏社会稳定,造成道德缺失、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个人和国家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只有拥有信仰,才会有支撑自身的力量。

第三篇: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2010年03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疑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表达了国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状态深深的忧虑。

理想是一种信仰

一位父亲或许会感到疑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人们想象中的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没有热忱的信念,没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萎靡蜕化,只剩下狭隘的求职需求。置身其外,你会为之深感震撼和不安,可是当你置身于其中,你会发现一切自然而然。

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是这一切病症的症结所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是对理想的信仰。我曾经看到身边一些人不甘心地将求职就业视为信仰,心底里却不得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阿Q似地满足,求职就业只是一种需求,需求不是信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无关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信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能让你即使身处最为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自甘颓废。

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

近年来,房价飞涨导致社会情绪中弥漫着焦虑和浮躁,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与日俱增,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极低。这也导致了校园中的青年学子日益浮躁和焦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点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专门提及,最普遍的现象比如逃课,提前选课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提前选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凑学分的心态恐怕与学习质量低有直接的关系。浮躁是一种只求结果的急切心态,是缺乏信仰的病态表现。信仰在,则不浮躁。信仰是唯一能够抵制浮躁的定心药。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急功近利,要么对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要么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要么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很多企业家浮躁,喜欢做大做强,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政治家浮躁,追求和谐世界,在权利和市场的巨大矛盾面前却束手无策。很多经济学家浮躁,喜欢批判一切,却不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文化界则浮躁得有些无厘头,偶尔甚至以生产脑残的恶搞的傻乐文化为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所难免,虽然他们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无法安心在教室里学习。然而,一旦缺失了信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其实就没有丝毫区别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如今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转向哪里,多数人无从知晓。而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值得警醒的现象,关于这点,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当问及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励志典故,故事的本身其实并无需赘言,只是如今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志气十足的话吗?恐怕你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敢说,恐怕就算你这样说了,无疑会遭到一些鄙薄的嘲笑,更恐怕是,你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行为我并无褒贬之意,我只是在思考动作背后的因素。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并受到刮目相看,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而言不可理解,正如你不能理解的还有,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竟有如此的胆量和号召力能站在一张小凳子上就热血沸腾地展开演说?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读书,这滋味和情景,如今恐怕没有大学生体会过。从个体行为上无法理解的现象,从社会信仰上理解往往一目了然。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是信仰十足的,是理想明确的,是不迷茫的,当时的青年学子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有信仰,社会就会有信仰。可是如今,还有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

树立信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信仰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无数先人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卡耐基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可是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却直接忽略了“立志”。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此时,浮躁和迷茫更变得在所难免,甚至无良现象也变得自然而然。

树立一个信仰,对理想的信仰,不是求职,不是房子,面包和美女,为了有个精神皈依的寓所。

第四篇: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小编推荐)

浅析当代信仰缺失问题

摘要: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关键词:信仰 缺失 原因 浅析

信仰,《辞源》的解释是:人们“对于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2]从根本上说,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与遵循,是统领和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的最高意识形式。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因而,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个人而言,它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船上的罗盘,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人生方向,激励和督促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信仰的迷失和困惑会比任何思考的失误带来的痛苦与骚乱都更大更深。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犹如一种高强度的粘合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基础与动力。总之,信仰无论对个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3]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

一.当前人们信仰缺失突出地表现方面

(1)人活得不快乐

任何人都承认当下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然而,社会竞争也更剧烈了。由于攀比心理作祟,总想赚钱多,总想位高权重,又加之饮食不当,一些人身体健康透支严重,哪怕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也觉得生活压抑,精神上不快乐是导致人们活得不快乐的主要原因,而信仰又是精神上快乐与否的最大因素,所以眼下许多人哀叹“活得不快乐”的罪魁祸首应该归咎于信仰缺失。[4]

(2)道德严重滑坡

近年来媒体不断披露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案”,诸如山西黑砖窑案、河北三鹿奶粉案、湖南罗彩霞上大学被人顶替案、贵州官员嫖娼案、浙江胡斌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等等,这些案件的主犯无疑是触犯了国家法律,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可是,在这些案件的前后左右却是一些人丧失良知,他们也应当受到道德法庭的审判啊![5]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唯利是图,只为自己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了一己之利往往会铤而走险甚至违法犯罪,心中已经失去了敬畏。

(3)政治心理浮躁和行为上的骚动

在“共产主义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信仰”中,选择“是”的有36.84%,选择“不是”几乎对等,占36.18%,还有27.18%的人不清楚。在问及入党动机时,只有5.15%的中学生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但却有42.13%的人选择了“获取政治资本,方便以后的工作或从政”。[6]另外北京市一项针对知识分子的民意调查则出现另一种情况:对马列毛邓理论认同率下滑,而对西方两院制、三权分立的支持率上升了10 个百分点。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培养了

公民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又缺乏认同感。这个悖论昭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心理浮躁就会随之产生。

(4)部分官员气节操守发生蜕变

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党校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有46%的县处级的干部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风水大师、或神仙巫婆之类的人在替他们把握命运、算计前程。由此可看出,气节操守这些外在表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信仰信念出了故障。信仰缺失还可能导致干部作风漂浮,对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甚至与民争利。

二.信仰弱化或缺失的原因浅析

信仰弱化是相对的,这里相对的是全国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中国人民的信仰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定、最单一的一个时期。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大行于世,很多人信仰意识模糊、信仰概念缺失,以至于少信仰、无信仰,由此也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恶化、生存目的盲目等诸多令人痛心的不良现象。[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破无立是根本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从制度上消灭了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的剥削社会,普通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治上成功的同时,由于某些特殊的需要,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标准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人们的信仰被自觉或强制性地集中到共产主义一个点上。[8]而这个理论与人民大众根本生活的联系与融合没有得到充分、深入、完整地阐发和培育,决定了该信仰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就会出现与过去的环境状态一起轰然破碎的命运。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因此,他用《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向人们发出质问。[9]

(2)外来冲击是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和还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主流良好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不少负面作用。数十年内我们所鄙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随着开放乘虚而入,对我们相对单

一、瘠薄的信仰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我们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如此。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很快导致了整个社会思想信仰的悄然变化。

(3)应对不及是现实原因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和共产党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经过冷静的考虑,认为这个问题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10]我们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是真正做起来确实是抓经济硬、抓理想信念教育软。其原因是,抓经济发展容易,抓理想信念教育难;抓经济发展见效快,抓理想信念教育见效慢;抓经济发展容易被认可,抓理想信念教育短期内

不容易被认可。另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去管理市场经济特征愈发突出的社会,很多方面不但出现了诸多转型期的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只能疲于应对,而难有长远建设的规划。作为好像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火燎眉毛的文化范畴内的信仰建设,就更不会在大的问题出现之前被重视。

三.信仰重建的方法

“上帝死亡”使西方人失去了终极依托,而体制转换则让东方人放弃了传统的对权威和群体的依附。[11]好的信仰不一定必须保持其存在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多元的价值观选择撼动不了真正先进的价值观的地位。在一个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实事的时代,多元的信仰选择已经成为也必须成为可能。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削弱和信仰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优化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体系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担忧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元时代遭遇的挑战,反倒可以把这当作时代赋予的又一次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先进性、纯净马克思主义信仰群体的机会。至少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够比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合适作为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信仰。

(1)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避免“不懂而信”和“不懂而不信”的迷信状态,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重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学习和宣传,努力提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知水平。信仰的真理性通常是指信仰本身体现了对科学、正义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追求真理、捍卫信仰是所有人不断完善自身的强大动力。在宣传教育方面,以往,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真理体系或知识体系”[12],只主张对其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研究,只强调对其从科学认识或学理层面上进行深刻的理解或正确的认识, 这样只是使少数专业人士或理论水平较高的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忽视了一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因此,在面向普通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首先要培育良性的社会环境,让真、善、美的东西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2)加强信仰的价值性建设

“信仰对象只有具有本身内在的魅力,才能够促使青年自主地将其作为终极的价值;并且,不管自己面临着何种境遇,都会对其不离不弃,产生一种持久的坚定性。”[13]信仰的价值性是指信仰满足信仰者本身的目标诉求,即信仰对信仰者的有用性。价值性表明的是信仰者希望通过他所信仰的东西实现其现实性的目标。没有目标诉求的纯粹信仰是不存的,尤其是社会信仰,人们对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都是源于其价值性的程度。正确认识和建构信仰的价值性,对于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帮助社会成员树立真正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个体信仰选择的自主性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信仰优化建设的保障。在多元化的时代,信仰自由原则极为重要,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多元,而没有多元也就无从谈起“核心”与“主导”。我们在重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候,尤其要保证民众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在多元化的时代,政府或国家已经不可能把把某种信仰或理念强加给个人,因此,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必须放弃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强制的信仰颁布给民众的做法,必须停止要求民众朴素地、盲目地甚至是一种本能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一种信仰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必要性,恰恰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实事求是相违背的。

通常社会个体选择信仰时,并非完全来自理性,而主要源于生活经验和对信仰的实践体验,源于个人反省、选择和对某些未知奥秘的领悟。[14]要想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发展的互动中培养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与信任。

虽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价值观多元、信仰多样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多元、多样甚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和信仰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同的命运和前途。多元、多样的价值观和信仰必须、并且能够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主导信仰上统一起来。在当代中国,这种统一的基础就是信仰的出发点,即信仰的根基———国家和民族,以及信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理想社会。[15]在这个意义上,价值观的多元和信仰的多样仅在社会信仰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 承认信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只是事情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参考文献:[1]张文理.青少年信仰危机与信仰教育重塑.期刊教育学术月刊

2011-11-20

[2]《辞源》

[3][5]葛晓莉.关于当前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期刊学理论.2010-08-30

[4][12]林晓,梅萍.我国青年的信仰变迁与信仰教育[J].中国德育,2010,(11)

[6]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教育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86-193,190.[7][8]卢勇.关于信仰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胜利油田党校学

报.2012-03-20

[9]王晓华.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J].中国青年研究,2000,(6).[10]人民日报.1989-03-23

[11]张志祥.信仰缺失:无法挥去的迷茫——论当代青年的信仰选择期刊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4-23

[13]马勇忠.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14]方轻.论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期刊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08-20

[15]许小舟.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信仰体系新格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总第337期)

行政管理1101班

彭建 110901131

第五篇:1942引发人们思考信仰缺失

《1942》引发人们思考信仰缺失

核心提示: 为何我们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生活得不踏实?曾经是因为灾难和贫穷,那么今天是为什么?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17日刊出评论说,如今的我们,大多早已告别贫困,我们不需要再为温饱问题挣扎,如果说《1942》里的人们没有信仰,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吃饱喝足后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信仰。

文章摘编如下:

自11月29日起,国内各大院线热映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1942》,时过半月,许多观影者在论坛里发表了影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而大多数影评表示《1942》引人深思,人们从历史的提醒下开始思考现状,人们不禁问道为何我们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生活得不踏实?曾经是因为灾难和贫穷,那么今天是为什么?如今的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

有人说我们还是太缺钱。纵观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如今国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优越了许多,绝大多数人已没有温饱问题,很多人已过上富足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热衷于攀比金钱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拜高踩低成了自然规则,谁也不愿被踩在脚下,可是金钱和权力难有顶峰,要有多少钱才算不缺钱呢?

有人说我们缺乏安全感。是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话题引向怀旧,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们反而开始怀念起过去一个院儿的街坊邻居挤在一起看一台电视机的相对贫穷的生活。细问他们缘由道是因为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在慢慢流失,生活中缺少了情谊。成功时能共享喜悦的朋友在减少,失败时却多了幸灾乐祸的旁观者。真情善良和祝福的画面在褪色,虚伪背叛和防备的细菌在滋长,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引用一位网友看完《1942》之后的观后感作答:“中国人的灾难正是没有信仰引起的。”人们正是因为没有信仰才会空虚,因为空虚才需要疯狂的敛财来填补,因为热衷敛财才会迷失本性,因为迷失本性才会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才会用践踏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可是金钱怎能取代信仰,伤害别人又怎能获得心灵的安稳?

如今的我们缺乏的正是信仰。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信仰的定义。

笔者看来,信仰就是一个念想一种精神需求,存在于心灵最深入最纯粹的地方,不在乎它是一个伟大的主义还是一个平凡的梦想,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座右铭,只要它存在,心就不会空虚。当你绝望到想要放弃一切时,只要想到它就会找到继续下去的动力;当你痛苦到极点恨不能死去时,只要感到它的存在就有勇气承受一切苦难;当你在光怪陆离的森林里迷失不知不觉随大流走向梦想的反方向时,只要想起它就能及时修正不小心偏离的轨迹;当你在财富和权利的引诱下摇摆不定时,只要想到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一切诱惑。

信仰是人生的导航,是一种伸张正义的侠义,是一股坚持自我的信念,更是一种坦然淡然的生活态度,让人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这几年我们总能从新闻里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有人推崇拜金主义,有人虐待年老的父母,有人有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为利益出卖亲友,有人仇富有人欺贫,太多太多负面的事件让我们对社会失望恐惧,对他人防备疏离,这些不都是没有信仰造成的吗?这是社会的悲哀,不也正是我们的悲哀?我们需要一股力量,当我们走到绝境或者面临困苦和挑战时支撑我们坚定不移正正直直地走下去。

如今的我们,大多早已告别贫困,我们不需要再为温饱问题挣扎,如果说《1942》里的人们没有信仰,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吃饱喝足后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信仰。(廖曼伶)

下载信仰缺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仰缺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与重建 重建中国人的信仰,重塑中国人的人格 一,从道德有没有滑坡说起当今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中国道德严重滑坡”。当今中国官方也有一个说法“中国道......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空前巨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然而经济的膨胀同样刺激了人类欲望的......

    1-1-2(教案)当今中国信仰的缺失[推荐五篇]

    当今中国信仰的缺失 授课班级:职212班 授课时间:2014年9月29日 教学重点:当今中国信仰缺失,树立信仰,承载中国的希望 教学难点:信仰缺失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当今......

    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在寻找怎样的信仰

    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在寻找怎样的信仰? 出处: 近日“信仰”成为媒体向大众呼吁的一个热门词汇。主要是近年来人们忧心于中国人“信仰缺失”,想重新回顾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

    浅谈信仰缺失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1

    浅谈信仰缺失对企业管理与发展的影响 一、信仰的内涵及我国企业信仰状况分析 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崇。信仰的本质是相信其正确,甚至是宁愿相信其......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最终定稿]

    论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 畅慧娟 (地区,学校,邮编) 摘要:本文将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中国现存在的大学生信仰缺失与就业困难的联系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

    缺失性体验浅论

    缺失性体验浅论 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无论是在物质上、抑或是精神上,缺失固然是痛苦的。但真正最痛苦的并不是从来未曾拥有过或者是向往过幸......

    微笑缺失

    新材料作文“微笑”写作导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