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缺失性体验浅论
缺失性体验浅论
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无论是在物质上、抑或是精神上,缺失固然是痛苦的。但真正最痛苦的并不是从来未曾拥有过或者是向往过幸福,而是曾经拥有过或者是对幸福有着真切的向往之情的人们。这正如狄金森所说的: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的更加荒凉。假如未曾拥有,我们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缺失。这正如李清照之于赵明诚、张爱玲之于亲情爱情的缺失。
缺失性体验能够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当个体处在缺失状态时,想象力往往很活跃。正是由于爱情的缺失,李清照爱情词才在中国词坛上大放光彩。心理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严重的缺失时,就往往会出现与自己所需对象相似的幻想或错觉。正是在爱情的缺失下,李清照才创作出《醉花阴》这首流传千古的闺怨词,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婚后的生活十分充实幸福。这首词创作于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南下避难,夫妻分离时刻。佳节重阳,夫妻分离,爱情的缺失使得李清照有着淡淡的愁绪,对赵明诚的思念不禁流露笔端。帘子动了,李清照以为是她丈夫——缺失的爱情归来,希望顿生,却没想到是西风吹动了帘子,希望顿失。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就在这情绪的大起大落间,人便清瘦了,比黄花更憔悴。
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正是他们创作的动机。张爱玲享受过亲情的温馨,感受过爱情的甜蜜,可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失去亲情、爱情的她更觉得孤独而凄苦。缺失亲情、爱情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张爱玲敏感、敌意、怀疑与否定的性格,使她对生命与人生有着独特的体验,影响到她小说的创作视角,形成了张爱玲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通过日常社会生活挖掘人性恶。
张爱玲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种缺失性体验:一是亲情的缺失,父母的离异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二是爱情的缺失,胡兰成的多情。这两种缺失性体验造就了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性及苍凉意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纯粹、最高尚、最伟大的情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怀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可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下却不是如此。缺失母爱的人生经历让她不再相信母爱的纯洁与伟大。在她的笔下,母爱是自私的、冷漠的。如《倾城之恋》描写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悲歌,其中呈现的是一幅亲情的荒凉世界。在这里,亲情荡然无存。主人公白流苏是家道中落人家的女儿,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离婚回娘家,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形象。在小说中,在白家生存的人虽说有血缘关系,但却是一座无爱之城。离婚回娘家后,当兄嫂榨干了白流苏的钱之后,便开始处处挤兑流苏,想尽办法把她赶出白家,甚至于回离过婚的婆家做寡妇。面对兄嫂的无情无义、冷酷自私,无助的流苏只好求助于母亲。然而母亲的态度呢?母亲不仅半句体谅她的话都没有,而且还一味地袒护哥哥嫂嫂,流苏发现自己期待的母亲根本不在那里,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就是两个人。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亲情的面纱被彻底撕毁,荡然无存。所谓亲情的真正面目就是虚伪、自私、冷漠、无情。
爱情,每个人都向往的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而在张爱玲的笔下,爱情也是可以算计的。《倾城之恋》中虽说有个圆满的结局,一场战争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但这爱情也不过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使白流苏无暇顾及到心灵。去香港,只不过是白流苏逃离绝境,寻找“经济上的安全”的一种出路罢了。她的目的单纯而实际,十分理性,并无爱情中的那些细腻的情感困扰。
张爱玲的故事中总是有着让人叹不尽的忧,读不完的愁,无穷无尽的苍凉,没有尽头„„这就是缺失性体验在她的作品中最深刻的体现。
第二篇: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教程》期末论文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
班级:10汉本(2)班
名字:申如梦
学工号:21001012030
论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变形记》的影响
摘要: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并对作品的风格及题材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在本文中,我们将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缺失性体验、《变形记》、创作影响、父子关系、孤独
童年,对于一个人是难以忘怀的;而对于一为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而言,苦难的童年经历或许是他步入文学殿堂的源动力。所以,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按其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丰富性经验,一种是缺失性经验。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童年的丰富性经验,在作家那里成为丰富性创作动机,但与缺失性经验所形成的缺失性动机相比,丰富性动机的力量要小得多,甚至就不能成为动力。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弗洛伊德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丰富性经验与幸福相连,而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满足更容易变成厌倦,满足的厌倦会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动力。童年的缺失经验更易于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
但是,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一个作家及一部作品的影响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创作动力上。在许多作家那里,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例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同名小说《童年》以及许多作家的自传体小说,都直接把自己完整的童年经验作为题材写进作品。曹雪芹、歌德等许多作家则以童年经验为生活原型进行创作,他们的《红楼梦》、《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基本上是他们童年生活的结晶。至于利用童年的生活片段加工、改造而写成的作品就更多。在许多作家那里,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寻找到童年经验的印记。下面,我们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作家的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品的影响。
童年经验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卡夫卡,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注重表现自我,尤其是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在感受。卡夫卡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孤独、自卑和恐惧,这种心理特征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的。(1)卡夫卡从出生到六岁,他家一直住在一座古旧的旧建筑物里,周围是一片犹太贫民区,这儿的气氛犹如中世纪般阴森,怪诞、可怖: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到处是耗子打架的声音。一个幼儿乃至童年期的孩子独自面对这样的世界该是多么的胆战心惊、惊恐不安!出了阴森恐怖的外部坏境,来自家庭内部的环境则是真正意味深长的。父亲的呵斥,恐吓,都让他本能的害怕,而母爱的缺失,这种种因素都使得孤独、自卑和恐惧伴随着他从童年到成人,逐渐渗入到他灵魂深处,成为他生命的体验。
卡夫卡童年经验在变形记中得到充分表现的,在我看来,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1:对环境的描写;2:对亲人关系的描写3:无以附加的孤独感。
一:对环境的描写
在《变形记》中,高尔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变成甲虫,而他周围的环境几乎都是阴暗的、透着腐败的气息的。阴暗的天空以及早晨的浓雾,他周围的墙上尽是一团团的灰和脏东西,看到的也是街对面一栋长的没有尽头的深灰色的建筑„„在这样一个灰色的世界里,高尔作为一个异化者,不得不忍受着痛苦和亲人的冷漠。这和卡夫卡童年记忆里的漆黑的窗户,阴森的四壁,黑暗的过道,出奇的一致。
二:对亲人关系的描写
从上面我们知道,卡夫卡从小就因他父亲总是斥骂、恐吓他而害怕他的父亲,也没有得到多少父爱。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为自己的懦弱胆怯不能成为父亲希望的强人那样而内疚,所以这种纠结心理就让他既恋父,又对父亲有抵制情结。这种父子之间的疏离表现在《变形记》里就是高尔在变成甲虫后,他并没忘记自己做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他的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关于工作跟家庭的事情,也不断地想方法走出门去工作,还在想着养活家人和让妹妹去上音乐学院。但是,当格里高尔变成虫形第一次出现在“他人”面前时,一向被视为镇定的父亲也慌乱万分,当看见这只大甲虫从那扇门出来而试图想与人群粘合时,他恼羞成怒,右手操起秘书主任的帽子和大衣及留在一张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子上抓起一张大报纸,一面顿脚,一面挥动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
妹妹是他以前最能沟通的人,这时也生疏了,甚至讨厌他了,每逢来送食物,总是故意先用钥匙在锁里扭一下,暗示格里高尔快点躲藏起来,免得吓着了她,一走进房间也就冲到窗前,放下食物就跑,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坚持搬走格里高尔房间的家具,并不是真心为格里高尔着想,只是想满足她的自信心。母亲虽想着儿子,可也接受不了身体变异的儿子,她对格里高尔甲虫形象的恐惧,被他的出场吓晕是导致格里高尔激怒、被父亲用苹果狂轰滥打的导火线„„与家人彼此间语言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这些都可以看到卡夫卡的童年经历的影子。三:无以复加的孤独感
卡夫卡是孤独的,因为从某一方面来说,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别的人都要清晰太多,对这个世界的肮脏邪恶也清晰太多。而他的内心又太纯粹,所以他的孤独是无法消除的。表现在卡夫卡身上,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在谈到学生时代的卡夫卡时写道:“……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可能与他成为知己,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文静可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扉。……却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疏远和陌生。”在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几次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2)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是一种抗拒现实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他在给他的好友勃洛德的信中说得一语中的:“……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这种生活中和精神上的孤独感必然在他的品中表达出来,在《变形记》,格里高尔第爬出门的结果是遭受人类社会的无情抛弃,而且还伤了一条腿。在他第被赶回房间后,残酷的大门切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此时的格里高尔,是孤独痛苦的,这孤独痛苦有来自于物质的,也有来自精神上的。
首先是物质上的痛苦,他饿得厉害,却无法自己找食物,等到有食物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曾经最喜欢的牛奶都感到厌恶,他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了,而吃是人最基本的问题,他连人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最后喜欢上的也竟是变味的奶酪,他爱上的是动物的食物。然而对于物质上的痛苦,格里高尔慢慢也就适应了,最使他感到孤独痛苦的是精神之孤独之
苦。
格里高尔尽管已变成了甲虫,他依旧强烈地关注着家人,常常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然而,家人都远离他、排斥他、不敢接近他。但此时他也并不埋怨家人,反而担心家人不能再过上安静、富足、满意的生活。所以只要一听到门那边有声音,他就会全身紧贴着门听,当听到家人在讨论经济上的问题时,他心里很难过也因目前状态下帮不了忙而感到伤心自责以致面红耳赤,整宿不眠。但经过了第一次父亲那一脚后,他已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在第二阶段他只能躲在门后通过门缝看、贴着门听。在这里,他是以一种边缘人的姿态游离于孤独与群体之间,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渴望得到关爱却不能的边缘人的凄凉形象。在这里,门隔开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虫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孤独的个体和异化的家庭。
综上所述,卡夫卡创作出《变形记》,以及《变形记》中人物,环境,心理的描写等都与他的童年有密切的联系。是他童年体验的折射。概而言之,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的沃土,作家在他的一生中永远可以从这里获得生命力。卡发卡之所以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与他的童年的种种生活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1)赫伯特 克拉夫特,《卡夫卡小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阎嘉,《卡夫卡日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论述作者缺失性体验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
缺失性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一方面,它给作家以心理上的创伤、痛苦和精神上的焦虑、压抑;另一方面,它又使作家在化解痛苦的同时超越痛苦,进而因自身的缺失性体验而感受到更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也就是人类、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缺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这种缺失性体验一个重要方面来自于童年的不幸。而童年的缺失往往会对一个作家的性格及其以后的创作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促使着作家去回忆,去创作,去弥补曾经的缺憾,以求得满足和发泄。正如有人曾说的“沉痛的回忆,我们总想摒弃,但某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却常常将心事勾起。也许是一种声响,一朵鲜花、清风或海洋,然而一想起就会令人断肠。因为它触动了一根电箍,是它神秘地把我们捆束。”
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而这种缺失性体验往往给作家的一生都涂上一层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这其中以作家童年父母的离异、亡故、家庭的中落等痛苦体验对作家的性格和气质影响较大。正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下面就以萧红、杨沫、巴尔扎克、卡夫卡等中外作家为例进行论述。
父母之爱作为最为神圣的爱之一,它常常洋溢着神圣的光环。萧红的笔下母亲的形象得到了丑化,传统父亲的威严也得以解构。这则源于童年萧红父爱母爱的缺失。1911年萧红生于黑龙江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对于一个传统上重男轻女的封建大家庭来说,她受到的则是来自母亲的冷漠、歧视、辱骂和父亲的毒打。在她冷漠寡情的母亲去世后,萧红并没有找回这份失落的爱。因为她的父亲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又娶了一个。她的继母并没有改变生母的冷漠,反而变本加厉。她常常在萧红父亲的面前告状,离间其父女关系。这给萧红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里许多母性的形象都是被丑化的。具体体现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的典型恶婆婆形象,如致团圆媳妇之死的婆婆以及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还有《生死场》中缺失母性的老王婆、金枝婆婆的形象,她们对孩子缺少应有的母爱,被愚昧和残忍笼罩着。
在萧红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是这样的“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条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是别的不具有情感的动物。”“父亲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现实中萧红曾被父亲当作礼物去交换富贵,她正是”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萧红逃离了父亲的家,与父亲彻底决裂。”所以她笔下的父亲形象都是卑微、麻木、萎缩、残忍、愚昧和怯弱、病态的。像《生死场》中摔死小金枝的成业、寻羊的二里半=组织镰刀会的赵三;《呼兰河传》中出走的有二伯;《马伯乐》中自私的马伯乐等等父亲形象都是这类的典型。他们在萧红的笔下共同构成了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群体。
杨沫的童年的心灵创伤主要来自父母关系的不和。她后来回忆说“孩子时候的恐怖悲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使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觉得心酸。”这种缺乏抚爱、无人照管的生活培养了杨沫倔强、大胆、正义、热情的。“渐渐地我养成了一种眼泪向肚里咽的忍耐性,也养成了一种无言的深藏在心底的反抗性。”杨沫的种种因童年爱的缺失而形成的性格在她的《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身上得到的最充分的体现。
好像举凡伟大的作家都有一段悲惨的往事,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巴尔扎克也是如此。在巴尔扎克出生后仅三十三天,就被父母寄养在一个农家。在童年的这段时光里,他的母亲几乎没有去看过他。被称为“可怜的巴尔扎克”的他再后来的创作中写道“我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这种母爱缺失的阴影就像一个幽灵一直闪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幽谷百合》中,他的那种母爱的缺失与德·贝尔尼夫人(他曾经钟爱的一名大他好多岁的女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与现实中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众所周知,卡夫卡的童年的不幸主要体现在父爱的缺失上。他的父亲是一个刚愎自负、粗暴的商人,他们不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念造成了父子间强烈的冲突。从而使卡夫卡在父爱的缺失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专制现象。他在《致父亲》写道“您坐在您的靠背椅里,主宰着世界”“在我看来,您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那种种神秘莫测的特征,他们的权利基础是他们这个人,而不是他们的思想。”卡夫卡对父爱缺失的体验很快就升华到了对整个社会专制现象的体验,可以说《致父亲》是其起草的向“父亲文化”宣战的檄文。
像这样的作家可谓不胜枚举,诸如童年失去父亲与母爱的郁达夫;受专横暴戾母亲影响的屠格涅夫;幼年丧母,备受继母冷漠的薄伽丘;五岁失去母爱的但丁等等。那些童年的缺失性体验无疑给作家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也无形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然而,作家们在创作中寻求发泄、抚慰和满足的同时,自觉地从自身缺失性体验中发现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社会缺失,从而使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具有了普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第四篇:信仰缺失
及其题
在方
2012年11月
论
人存式文
目:浅谈信仰目录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II 前言„„„„„„„„„„„„„„„„„„„„„„1V
一、对信仰的基本认识„„„„„„„„„„„„„IV
(一)马克思主义„„„„„„„„„„„„„IV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VI
二、中国人的信仰现状„„„„„„„„„„„„„„VI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VI
(一)经济因素„„„„„„„„„„„„„„VI(二)政治因素„„„„„„„„„„„„„„VII
(三)文化因素„„„„„„„„„„„„„VII
(四)社会因素„„„„„„„„„„„„„VII
四、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VII 结语„„„„„„„„„„„„„„„„„„„„„VIII
第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摘 要】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真正的信仰应该是自我内心认可的价值体系,在行动中恪守。然而,在当代中国却存在着十分危险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个问题给当代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在我看来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构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信仰体系。我们则需选择并坚守那些值得我们一生坚守的信仰,从而指引我们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人生目标,贡献社会。
【关键词】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
第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Abstract】
Faith, it is to point to to people for a certain theory, theory, socialist convincing and exalted, and make it as their standard of behavior and activity guidelines, it is a person what to do and not do something fundamental criterion and attitude.True beliefs should be self heart recognized the value system, and in action scrupulously abide by.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 are very dangerous belief flaw question.This problem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caused great harm.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culture, etc.In my opinion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must be from the social life in all aspects, constructing suitable for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belief system.Then,we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stick to those worthy of our life hold beliefs, so as to guide us in the long the way of life to go on,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Keyword】:Lack of faith;Marxism;Religious belief
第I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浅谈信仰
前言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于我们来说头上的星空就是信仰,需要我们反复为之思索、追求。信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信仰就是行为、思想的指南针。信仰内化后就是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准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具有共同的、强大的信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轨之际,没有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没有人文精神支撑,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只能是空想。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因此,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漠化,这是十分可怕,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 对信仰的基本认识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个人的意识行为,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认识,这样每个人的信仰也就有差别。而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如下主要的信仰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我国当前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第V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健全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目前,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的主流信仰。
(二)中国人主要的宗教信仰
说到信仰就不能不提宗教信仰,它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在中国,所谓宗教信仰是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有所不同的,主要指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在尊重人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邪教的滋生,要打击借宗教信仰,滋邪教之风。更要打击一些邪教利用人们信仰宗教的心理进行的犯罪活动。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信仰宗教。
二. 中国人的信仰现状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当代中国人也是受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很深的影响。时至今日的开放时代,有了人民的自由发展、个性的张扬,在这样思想碰撞的时候,人们对信仰也有了多样的选择。实际上现在的多元时代,人们有而且社会也应该容忍有多种多样的信仰,宪法中就规定了信仰自由,潜在的就说明了信仰的多元性,无限性。但在大多数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面前,信仰成了一种飘渺的东西,与自身的精神、生活
第V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等显得很是遥远。更有一部分人对信仰又偏激的认识,然而,这也只是他们对信仰迷茫的一个方面,更有甚的根本不了解有信仰这个东西,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形式。丁元英的一句话,我觉得也适应于信仰“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足以让你拍着胸脯说:我们有信仰。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不能让你挺着胸脯回答:我们有什么信仰?因为有信仰和有什么信仰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明确自己有信仰并明了自己有什么信仰,这是一个对自我精神需求不断认识的过程。有的人仍存在概念误区,认为自己不信佛,不在教什么的就是没有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分支。如果国家大力宣传并普及这类抽象的事物,那么国民可能不会因“没有信仰”而迷失。我们更可以从一些社会现象中了解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其实是一个亟需我们重视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生活中道德的沦丧、诚信的缺失,部分干部党员的腐败,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人们普遍缺乏幸福感,做人基本原则的丧失„„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只有一个——中国人的信仰缺失。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化为自我道德标准,就会使一些人道德品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应该严肃看待这个问题。
三.信仰缺失的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原因。我认为中国目前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因素: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是根本原因,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第V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二)政治因素
伴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20世纪20年代象征着人类希望的社会主义逐渐暗淡,取而代之的是对共产主义的普遍怀疑,加之西方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攻击,使得社会信仰处于极为劣势的国际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进而产生的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党内的腐败现象,是我党目前存在的最大危险,这业已成为信仰危机的直接政治原因。
(三)文化因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本身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当前,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主导性一直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行为的指引。
(四)社会因素
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是其主要表现。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能够有效运行的社会,但如果社会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不健全,那么这个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量“为善未必幸福,作恶未必遭殃”的现象,使道德成了获取幸福的障碍,道德自然就失去了魅力和感召力,道德信仰危机的大量存在就自然而然了。
四. 信仰缺失的应对措施
应对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关键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信仰体系,以弥补和替代现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相对于国家意识形态领
第VIII页
双击此处后单击输入你的论文题目
域而言)信仰缺失的不足。成熟的、完善的主导性的新的信仰体系是维系与整合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努力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法律的信仰,因为它们是新信仰体系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我们当前缺乏的首先就是对这些基础内容的信仰。
(一)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的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理论体系。它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追求、探索事物及其运动的本来面貌。同时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树立对科学的信仰。“信仰”则体现为对科学知识,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科学态度。现今条件下构建新信仰体系之所以谈到树立对科学知识的信仰,就是因为科学本身就是求真务实,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对理性的追求。
(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首先法律(指良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集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其次,法律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产物。“信仰,就是树立法律能保障人民利益的信仰,从而从思想上克服那种以身试法、侥幸于法、疑信于法的念头。” 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结语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科学的、正确的信仰。作为新世纪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信仰,并以此为指导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第IX页
第五篇:微笑缺失
新材料作文“微笑”写作导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根据材料的含义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
[解题指导]
材料作文题,特别是多则材料作文题,高考涉及不多,审题难度相对较大。三则材料不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说笑容缺失的,而是说公共场合人们缺少微笑让人感到压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符合社会实际。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题干要求我们“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材料的含意是什么呢?
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
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一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 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
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笑容缺失”,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转换成话题,可以是“笑容缺失”或“微笑”。
作文中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偏题错误:
一是以“表情”为话题,范围过大。
“表情”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有惊讶,有恐惧,有严肃,有轻松„„三则材料显然只说了代表乐观、喜悦、轻松的“笑容”;
二是以“笑”为话题,范围照样过大。
“笑” 有大笑、微笑、苦笑、傻笑、憨笑、假笑、赔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皮笑肉不笑„„三则材料中第一则说微笑;第二则说要有惬意的笑,“惬意的笑” 应指微笑,因为其它如大笑都不切合;第三则表述为“醉人的笑”那也是指微笑,所以三则材料都只说了微笑。
三是以“职业微笑”为话题,则是明显偏题。
也许有人说微笑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可以抨击干部、售票员、护士、教师等对群众、对乘客、对病人、对学生冷若冰霜、缺少热情的现象。其实三则材料不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说笑容缺失的,而是说公共场合人们缺少微笑让人感到压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所以与原有材料不切合。[来源:学|科|网]
当材料作文被转化成话题作文后,相信大家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
写记叙文,可以写公共交往中一个“微笑”的故事,写出生动细节,再现现场情景,刻画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真实细腻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也可以写几个微笑的片断,夹叙夹议,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成议论文,可以围绕话题通过发问开拓思路: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展开,都可以写成一篇紧扣材料含意的作文。
【名人言论】
1.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 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威尔科克斯
2.生活就是面对真实的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雨果
3.只用微笑说话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西谚
4.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海伦•凯勒 5.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施皮特勒
6.女人出门若忘了化妆,最好的补救方法便是亮出你的微笑。--辛迪?克劳馥
7.幽默是心灵的微笑。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周国平
8.当你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泰戈尔
9.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朗弗罗
10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华盛顿
【备选素材】
1.快乐
有一天,请书法家朋友为我题“快乐”二字。
他先以篆书写了一遍。铁线篆,笔道很细,曲折宛转,古朴大方。我看着很好。他却摇了摇头,将宣纸团成了一团。然后,他以隶书再写了一遍。粗放的笔道,很大气。我看着很好。他却又团成一团,扔到地上去了。
他以楷书写了一遍。方正稳妥,不瘟不火的字,想来挂在墙上,会让人心平气和。他停下笔,端详起来。这回该满意了吧。
过了一会儿,他又在这张纸的空白处,写草书“快乐”,把纸写满了。
换了一张新宣纸,他用大笔蘸浓墨,写了行书“快乐”二字。
他放下笔,说:“就是它了。”
我问他:“刚才那几个不都很好吗?”
“好是好,但篆书的快乐太纤巧;隶书的快乐太张扬;楷书的快乐太拘泥;草书的快乐太飘忽,那都配不上‘快乐’二字。你看,这行书,用大笔蘸浓墨写的,既沉实厚重,又行云流水一样流畅、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我们不快乐的程度取决于现实跟它们“应该是”的样子之间有多大距离。如果我们不凡事苛求完美,快乐这档子事就简单得多了。在生与死之间还有一段美妙的征程,叫做生活。这是一段神奇的旅途,它应该充满了梦幻、想象、知识、现实和领悟。
4徐本禹
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者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承担,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的眼中铺满阳光,但是你用爱点燃的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让我们泪流满面,只因为你心中存有爱之天使!
微笑的脸,用心感动,用爱承担。微笑的脸,不只让我们心如花开,更可让我们潸然泪下。徐本禹的微笑,就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泪如雨下。当他带着那张微笑的脸,走进大山,以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的稚嫩臂膀,肩负起倾颓的教室,肩负起贫穷,肩负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时,有谁的心还不能为之感动无语?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不绝,可是劝人执著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佳作欣赏:
把微笑作为名片
清脆的啼叫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那是鸟儿的名片;温暖的斜晖洒向复苏的万物,那是太阳的名片;晶莹的露珠滋润干涸的土壤,那是小草的名片。自然界的万物都懂得友好亲善,我们为什么不把微笑作为名片,既展示自己,又亲善他人呢?
把微笑作为名片,你的心情会格外舒畅。早晨上学上班,个个睡眼惺忪,碰到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都投以友好的微笑,你会发现对方的脸上也有了变化,这是你的微笑得到了回应。这时,难道你不觉得周围的一切,顿时都变得亲切生动了吗?微笑是护肤露,把它抹在脸上,我们将愈加美丽;微笑是心底的一脉灵泉,它使我们的内心丰盈而深情。一个真诚的微笑,是你对自我的虔诚和笃信,是你对他人的挚爱和尊重。摆脱一切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挥别生活中的窒闷和铅压,真诚地微笑,善意地微笑,透溢出人格的亮色,一展生命中灿烂的光泽,我们的心儿也随之变得格外舒畅。
把微笑作为名片,别人的心情会充满阳光。蒙娜丽莎的微笑,令多少人都为之沉醉?我们可以用微笑拯救人们冷漠的心灵,我们可以用微笑挽回充满欢声笑语的清晨。清晨的微笑如一汪清泉,可以滋润寂寞的心灵;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封闭的心扉;如一缕阳光,虽然短暂却可以温暖人心。
把微笑作为每个人的名片,世界也会因之和谐。婴儿脸上的微笑,如初开的朝阳;少年脸上的微笑,如盛开的莲花;成人脸上的微笑,如含蓄的玫瑰;老人脸上的微笑,如落 2
蕊的秋菊。每个人脸上都有微笑,世界就是一个阳光普照的花园,无论何时,都会充满生机,充满温暖,充满活力,而你,就是那其中美丽的一朵。
一点星火,可以振奋一片荒原;一腔热血,可以熔化一口铡刀;一篇美文,可以感化一颗心灵;一丝信心,可以燃烧一片希望;一个微笑,可以唤醒孤寂的心灵。
把微笑作为你的名片,为你,为大家,为社会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大花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力量!把微笑作为你的名片,无论你在成功的顶峰,还是失败的谷底;无论你为爱兴奋,还是为恨伤怀;无论你为过错而痛悔,还是为忽略而失落„„一切的悲愁都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抹,那么你的眼前将风光无限,天高海阔。
点评:
这篇说理散文,通过“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将思路拓展开来,以“微笑的意义”为中心,提炼出“把微笑作为名片,你的心情会格外舒畅”、“把微笑作为名片,别人的心情会充满阳光”、“把微笑作为每个人的名片,世界也会因之和谐”三个小观点,内容充实,切合题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善于准确自然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通畅清新,有文采,有气势,精美的语言也成了这篇文章的一张漂亮的名片。
微笑,很美
花儿迎着阳光舒展花瓣,向着这斑斓的世界微笑,好美;太阳在湛蓝的天空向着这繁茂的大地微笑,好美。微笑的世界,是一片和谐、美好的乐土。
美丽的微笑,需要乐观的精神。微笑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力与资本。台湾画家谢坤山因幼时触电而遭截肢的厄运,但他始终相信,人拥有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在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正是他的乐观,鼓舞感动了许多他周围的人;正是他的乐观,让他坚持不懈,成为一个知名画家;正是他的乐观,使他灰暗的人生阳光灿烂。没有嫣然绽开的花蕾,便没有四季可人的温馨;没有大彻大悟的乐观,便没有人生美丽的微笑。我们虽然哭着来到世上,却应该用微笑面对人生。
美丽的微笑,需要宽容的胸怀。现代社会竞争虽是日趋激烈,但我们同为人类,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样享受阳光的沐浴,为何不能以宽容的胸怀,去化解那心与心之间的坚冰,拆除无形的隔阂,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呢?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做了讨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西方有位哲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同样会对你微笑。
美丽的微笑,需要真诚的关爱。前些天去看望奶奶,奶奶虽是卧病在床,连呼吸都很困难,但与我谈话时,奶奶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充满活力的微笑,我知道,那是因为奶奶疼爱我。微笑代表着真诚的关爱。最近,一位友人突然对我说:“你的微笑好甜。”这句话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后来回味,那是因为我真诚关爱友人,所以他才觉得我的微笑甜美。
微笑,是一种精神,精神得益于磨炼;微笑,是一种胸怀,胸怀依靠的是修养;微笑,是一种关爱,关爱凭仗的是真诚。相逢一笑泯恩仇,桃花依旧笑春风,让所有的善意和感悟都融汇在这真诚的微笑之中。
朋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清晨的公共汽车上,售票员的微笑让乘客感到无比的开心;在严冬的大街上,您的微笑会让陌生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在病房里,护士的微笑会如一束阳光射进病人的心房,让人感觉生活充满希望;在食堂里,对打饭阿姨的微笑会让她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不是缺少微笑,而是缺少绽放微笑的心灵。微笑,其实很美。
点评:
这篇说理散文,通过“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这一问题拓展思路,以“展现美
丽微笑的条件”为中心,提炼出美丽的微笑需要“乐观的精神”、“宽容的胸怀”和“真诚的关爱”三个小观点,然后更进一层,阐释了微笑的意义,最后借用罗丹的名言总收全文,点题。观点准确鲜明深刻,切合题意,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照应周密。
作者善于采用引名言、举事例、打比方等方法说理,令人信服。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语言通顺准确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