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摘要
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壮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指出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上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良社会就业环境;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绍兴文理学院论文No 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生关注的话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一、新形势下的就业新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心理和理想有所偏颇
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到大中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大单位、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过多追求优越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而自愿到我国政策有所倾斜及倡导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的确是空乏其人,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自主择业、艰苦创业的思想,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在对毕业生进行的一次就业意向调查中,有 8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就业意向地点为“大城市”,愿意回家乡工作的不到 10%,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对物质经济利益过于关注,将其放在了择业的首位,限制了更多就业选择的可能性,就业理想由社会价值型滑落为经济价值型。
(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据了解,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中,对百家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最大弱点就是“不愿做基层一线工作”,同时诚信缺失、违约增多、“跳槽频繁”。
在不良择业心理影响下,毕业生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忽略自身条件、个人专长,不愿到基层,常常“大事做不出,小事不肯做”;不了解社会,考虑处理问题脱离实际,依赖性强,主动性不高已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弱点。毕业生大多以就业区域和薪金待遇为导向,并没有对自己制定一份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是频繁跳槽,这严重影响个人自身的升值与职业含金量的积累,同时企业也对高校的信誉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大大的问号。
(三)毕业生盲目趋众心理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灵变态度
在我们的招聘会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单位前人员拥挤不堪,而有些企业却无人问津。从毕业生就业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对就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岗位特征等因素知之不多,择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盲目从众造成的。目前在就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市场规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已逐步趋向理智化、现实化,而学生就业与时俱进的灵便态度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也已成为今后择业的首要规则。
(四)扩招带来的研究生的批量制造与教育过度问题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学生被迫在学校继续读研,致使高校研究生报考人数猛增,以2002 年为例,国家计划招生 19.6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22.8%,但是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却增加到 62.4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 35.6%,这就是说每年要有近2/3 的人被淘汰。我国是通过精英化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高校的应用和科研人才一锅烩,批量制造的研究生在素质和能力上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致使很多用人岗位上出现
教育过度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1]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重视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大学生普遍缺乏具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体制、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2],比如: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些政策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根深蒂固,户籍准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档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间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毕业生人才代理服务机构;由于不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应建立常设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管理各种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避免其成为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人才招聘活动。
(三)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由过去的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在心态和就业观念上势必是个极大的跨度与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一方面会降低高等教育的规模,阻碍其发展,并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精英教育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和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学生工作应积极应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趋势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社会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将会更大,任务更为艰巨,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系统(特别是就业工作部门)跟随时代脚步,采取措施,应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3]。
(一)教育管理中加强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专业素质是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知识型劳动生产者必备的条件,只有贮存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实现以博取胜,才会有雄厚的发展潜力,个体才能在未来更好的扩展生存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理工科高校毕业生“一专多能”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具有探究精神和较强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
(二)建立反馈体系、了解企业,给学生有力指导和热情服务
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尴尬的局面,当学生问到这个企业怎么样,今后什么发展方向等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给与学生一个很满意的答复,这主要是我们的跟踪、调研、分析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对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同时树立有没有发展前途是毕业生衡量就业好坏的最主要的标准,为毕业生就业去向给予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沟通力度,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由于应届毕业生都是刚刚涉足社会,对就业形势不十分了解,定位的不准确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不理想,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通过讲座咨询、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大沟通力度,了解学生的状况,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定位。
(四)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过程始终
如今的就业教育大多数都集中在毕业生择业阶段,这就难免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需求时“望条件兴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知道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而来塑造自己。我们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而不是面对择业的大四学年。这也就要求各高校在各院系设立专门的就业人员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五)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缺乏信用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是没有市场可言的。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大背景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也要讲诚信。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加大对毕业生推荐材料真实性核查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的诚心意识,不随意毁约,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协作伙伴关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中加强职业设计理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使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的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慎重的规划工作,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也为大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做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究在本科四年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
(一)一年级:外语能力迅速攀升与提高
大学一年级需要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适应过渡,没有接触到专业课程,那么对学生来讲第一年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迅速提高和攀升外语能力。随着全球贸易的逐步深入、各国间交往的逐步增强、企业的国际间合作项目的增多,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已经上升到很高的层次,需要听说读写均精通,同时需要增强第二外语的学习。
(二)二年级:广泛选课,发掘个人兴趣爱好
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职业设计,关键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我国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理念,为了出人头地学生拼命学习高名牌大学,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考虑过或意识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广泛的选取专业课程,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量身定做职业设计方案。
(三)三年级:搞好专业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在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下,学好专业课知识是自身增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就需要学生在这个阶段就能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主要可采取三种方式[4]:①高校可以联合有影响力及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在学校中开展培训课程,提早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毕业后很快进入角色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也为用人单位减少了对毕业生就业后再培训的时间与精力;②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做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学生可以通过到部分用人单位中实习或做兼职,了解社会需求及增强自身实践能力;④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外
语、计算机等相应证书来为自己增添就业砝码。
(四)四年级:合理定位,积极心态,参与竞争,选择岗位
通过三年的培养、锻炼与积累,毕业生已经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毕业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应聘技巧,敢于竞争并勇于竞争,不盲目从众,为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我国的招聘特点使得毕业生大多数在四年级上学期就能够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意向,这也就为毕业生在四年级下学期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可能。
除了以上一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通过社会工作锻炼自身的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将自身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怎样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求是,2003(16).[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谢小庆.从大学生就业难谈起[N].中国青年报,2005-9-8.[4]张丽华.大学生“回炉”说明什么[N].人民日报2005-11-3.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最近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对策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发布时间:2011-04-06 10:58:56 作者:360读者网
360读者网—>形势与政策论文版块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经过网站重新排版发布,确保浏览质量。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的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的分析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趋困难,甚至出现很多没上岗就下岗的现象,大多企业老板愿意高薪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究其原因除人才供求错位等社会现象以外还是和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原因。
关键词:人才;知识;供求;使用;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在一些相关资料上了解到,“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
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
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
六、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重要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培养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习惯,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