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建专题理论研讨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落到实处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一重要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表示将积极转变观念、创新实践、抓好落实。
一、党员干部对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认识不断深化
1、党的建设在治国理政大格局中处于引领地位,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世界现代化浪潮面前,政党只有顺乎潮流,适应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适应由人治向法治、由专制向民主的政治转型,适时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和运作方式,才能走向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通过“颜色革命”等手段,企图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无论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还是吉尔古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都是他们实施“颜色革命”的例证。国内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需要通过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2、从严管党治党是各级党组织应尽的职责,理所当然是党委的主业和书记的主责。调研中,大家认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体现了我们党对抓好自身建设的高度清醒和价值排序。一些党员干部谈到:有人认为“执政地位”、“党的建设”等宏大命题应该是高层考虑的问题,自己没多大责任;认为业务工作、党务工作要分清,党务工作只是组织部门的事;认为抓经济容易出政绩,抓党建难出成绩。也有人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抓好党建,就抓住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
3、算好抓党建这笔“政治账”,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各级党委最大的政绩。调研中,一些领导干部认识到,发展绩效并不必然转化为政治认同,经济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如果腐败更严重,只会增强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削感”,削弱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大家一致认为:党建不抓,作风不改,党心散了,人心伤了,再大的成就,不过是过眼云烟;再多的繁华,不过是水月镜花。正确处理党建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就要算好这笔“政治账”,切实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二、现阶段各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1、思想上尚未形成共识。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不重视、不上心、不研究;有些领导抓党建工作比较片面,重要工作依靠会议文件落实,没有将自己投身其中。一些领导习惯于抓经济建设,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的,不容易出显绩;部分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没有分管党建工作,将党内职务作为解决级别的台阶,存在党的建设与己无关的思想。
2、党建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党建责任没有到边到底到人,落实管党责任压力没有传导到“最后一公里”,存在层层递减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抓党建的确是大事,但这是中央和省委的事,是上面的事,与基层无关,基层也抓不好。有些地方工作存在“以点代面”,示范点建得漂漂亮亮,面上工作平平常常,难点工作躲躲让让。
3、党建工作保障不力。选拔任用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时,没有充分考虑其抓党建工作的能力水平,多数市县乡党委书记从政府主职转任,习惯性抓经济工作,既忽视了本职,又引起了与行政负责人之间的矛盾。有些地方对党建工作支持力度不够,盖楼修路动辄几个亿,扶持党建工作拿几百万都觉得多,部分基层党支部运转经费不足,支部书记工作报酬和补贴没及时发放。
4、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重要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形成抓党建的浓厚氛围。一是存在对不同层级、不同职位党员干部应承担的职责不明确,缺少清晰的责任清单,导致有些地方抓党建就是几个业务部门或者个别党建工作者的事。二是考核分值占比偏低,在多数地方,党建考核在总考核中一般占12分,考核成了看材料写得好不好、硬件建得好不好、汇报讲得好不好。基层反映,党的建设存在“述而不作”的问题,党建述职考评缺少严格审查评议,以说代干,念完稿子就没事了。
三、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落到实处
1、提高管党治党思想意识,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抓好党建落到实处,增强管党治党意识是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责任意识集中培训教育。要把管党治党责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党员培训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必修课,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的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党治党意识,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二是要强化抓党建的主角意识和主动思想。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强化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党委要抓大事,党的建设就是党委抓的第一大事、要事。各级党委要在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这个统领性、根本性问题上提高认识,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政治自觉、政治定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含糊、不懈怠。抓党建是各级党委书记的主业。要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定期研究部署,定期检点落实,定期督促检查,把管党治党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创新抓党建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处理好夯实基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对于基础工作,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抓长抓常、久久为功。推动重点工程归根到底是落实基础工作的各项目标。在工作中,应紧紧围绕打基础、管长远,有计划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在宏观上加强指导,做到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统筹谋划,融合推进。二是要处理好分工负责与统筹协调的关系。党的建设是全党的事,是全党的责任,不仅仅是组织部等几个部门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谋全局、管宏观、抓大事、重协调、建机制、促落实”的职能作用,改变各行其是,单打独斗的现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三是要处理好办点示范与总结推介的关系。党建工作很多方面靠遍地开花是不行的,也很难出成果,需要我们先摸索,先办试点,做好“盆景”。但“栽盆景”不能就事论事、见子打子,要整体研究、全面推进,正确处理好办点示范与总结推介的关系。
3、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责任考评体系,形成推动党建工作强大动力。一是要科学确责。要研究和明确不同领域党组织、不同层级党员干部履行从严治党责任的职责规范,分类确责,方便考核;二是要督促履责。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进行检查督办,推动工作落实。建议成立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督导组,对照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对市州、省直单位进行全年的督导巡查。三是要强化考责。要研究和确定各个领域、不同层级党员干部党建实效考核重点项目和指标、考核办法,力求考准、考实。同时,要强化对考核成果的运用,重用那些党建工作抓得好、抓得实、抓到位、抓出成效的领导干部。对履行从严治党责任不到位的,不提拔重用,特别是不能提拔当“一把手”。
4、推动执政资源下沉,夯实党执政的基层基础。要坚持以大抓基层为重点,推动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把相应购职权、资源、手段等赋予基层党组织,建立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保证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一是要整合下沉人力财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工程,选派“第一书记”、设立“发展顾问”,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有效载体,建强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骨干,其他力量为补充的力量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稳定规范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把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经费,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的规范化、法制化。二是要整合下沉公共服务资源。大力推动“办事不出村”等好的做法,整合本地高度相关又分属不同部门的服务管理资源、工作力量,建立协作配合、高效运转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三是要健全基层激励保障和关爱机制。进一步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和“条块”关系,赋予乡镇与其承担责任相匹配的权力。探索推行职务职级并行机制,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的力度,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
第二篇:党建理论研讨论文
党建理论研讨论文
学习型党组织如何建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站在新世纪新的历史发展
起点上提出的新的建设理念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如何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领导干部要带头“真学”
中国共产党怎样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这是我们党建中最重要的战略问题。解决这个战略问题,最核心的就是要建设成用科
学理论武装,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学习型政党所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而学习
型党组织所展现的是学理论之风、用理论之道、结理论之果。把“学习”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特征、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型政党才有坚实的根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大兴学习之风。兴学风,最关键的是党的基层组织,因为它既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教育者,又是广大党员学习的组织和考察评判者。如果一个组织失去理想信念追求,其工作就一定失去灵魂和方向。大兴学风,学什么呢?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2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内
容。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知识群结构,是党组织和组织内成员的必备课,也是发挥先进性作用的根本支撑。广大党员是否“真学”,聚焦的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行为示范,德为楷模,学为人师,这是他之所以成为领导必备的条件,是在学习中创造出来的。当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是注重学习与修养的,但也有些党员干部以工作忙为由不善于学;有些党员干部不学无术与学邪道之术;有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些言行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以真用为学习之纲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入这个过程需要一种精神。这种心灵和精神就是对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这种“感应”的党员干部是难以担当此重任的;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焕发出一种“活力”。
学习不是目的,实践中运用绩效才是根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在“真学”的基础上,做到“真用”。何为“真用”?那就是党的组织依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切实谋划出本地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寻找发展的切入点,理顺并制定发展行动的规划路线图,组织党员群众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本职工作能力,以求更好、更快地取得工作绩效。
“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党组织干部与党员的工作作风好不好,始终体现在行动上。是脱离实际、拍脑袋与凭想象决策,还是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还是做表面、摆架子、搞短期行为?是铺张摆阔、奢侈图乐,还是艰苦奋斗、情志高远?面对这些问题,践行后者的党员、干部才是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的行为范式。
学习型党组织应大力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实践的行为范式与发展。只有通过实践途径,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依据实情改革创新、提升能力;才能保持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哲理,但就是难以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有客观的方面,但更多的是主观内因。为促进党员干部这一行为范式的自觉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应注重四个硬件建设:一是党组织的网络平台建设;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系列具体内容规定及其规划的文本建设;三是实践调研成果的公开、公示及其评价体系建设;四是调研团队的组建及其奖惩激励机制建设。
建设时应注重党建文化培育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有终极目标的。这个终极目标应该是:形成浓厚而科学的、本组织所独有的党建文化。因为只
有高态势的文化才能饱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形成党建文化自觉型和文化特质型,实现党建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当一个地域或一个组织的文化产生以后,这种文化就成为了一种方向性的模式文化,形成一种本土的发展理念。因为文化里凝聚了人群的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习俗。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面临着文化抉择、文化定位问题,这时的文化就会起着支撑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特质是判定某种模式发展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形成党建文化自觉与文化特质对有90年建设历史的大党来说,已不是一个孤立的理念,而是一种文化观和有着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论。它是指生活在党组织中的群体对党建氛围与发展模式的探寻与坚持,对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的把握,以不断提升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而取得适应国内外新环境、适应新时代执政党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日益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党建的这种文化,只有当它从个体转化为群体自觉并形成独有特质的时候,才能引领社会前进,才能形成支撑民族复兴繁荣的先进文化体系,而学习型党组织正是完成这个转化的关键。
学习型党组织应抓好党建文化自觉和文化特质建设。党建文化自觉,包含着对我们党的建设传统文化对比研究和在世界各国党建语境中对我们党的文化坚持与发展的思考。党建文化特质是党组织具有强劲向心力的最根本的属性。第一,应不断坚持党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习型党组织在世界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潮中应该成为领导和组织党员发展先进文化的力量源泉,自觉担负起党建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批判、传播的责任,自觉承担起推进党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第二,应不断坚持对社会多元文化的吐纳与整合,自觉担负起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鉴别、选择、消化的责任,在促进不同国家政党、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理解与借鉴中重视沟通与对话,反对文化霸权,促进社会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努力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第三,应不断坚持党建文化的引领职能。学习型党组织要突出党建人才培养、党建科学研究、党建工作服务的三大优势职能,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中,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者的引领重任,有效提升党建文化活力,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建文化引领之路。
焉耆县玛丽艳幼儿园党支部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
第三篇:群众路线理论研讨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办活动”,而在于转作风,让民心成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让民意成为工作努力的方向。
XX区红十字会在独立运行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经过不懈努力成为全省红十字系统的先进典型,正是有着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工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一、贯彻群众路线,贵在认识提高,重在行动落实,关
键要紧抓一个“实”字。
一是内容要真实。要把学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建设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博爱在太平”救助平台相结合,与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关爱生命相结合,与实施中国红十字总会“博爱家园”项目相结合,与开展应急救援和赈灾活动相结合,与宣传发动无偿献血、人体器官、干细胞捐献相结合,与推动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相结合,与努力提升红十字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相结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二是方式要朴实。坚决杜绝以脱离群众的方式搞群众路线教育。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措施效果实不实,就是我们党员干部有没有党性,心里是不是真正有群众。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摆和反思现行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中存在哪些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哪些问题,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带着问题学习,结合工作学习,主动问计于民,主动求教于民,做到边学边改,边改边落实,边落实边提高,真正建立人民心中信任称道的红十字会。
三是成果要落实。带着我们服务本领不够强、干事热情要加强、思维方式待突破,工作效率再提高、精神状态更饱满等问题和要求,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不断启发提高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汇聚强大的“正能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重拾信心,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困难群众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推动红十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最终落在一个“效“字。
一是抢抓机遇求高效。弘扬红十字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宗旨高度契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教育活动的现实需要。黄山区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在开展人道救助、反映民生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红十字事业,有利于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黄山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珍惜当前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红十字事业高效运行。
二是群众满意是绩效。黄山区红十字会机构独立时间短,人道救助事业尚在探索中艰难前进。大病、天灾和车祸等因素致贫的特困人群还有很多,他们十分迫切的求助愿望和当前救助资金筹资难的问题成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面对问题红十字会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消除畏难情绪,着力提高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人道救助事业中来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让捐献者放心,让受助者得到尊重,让群众满意。
三是引导群众建长效。黄山区要想发展成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在公益慈善和应急救护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人们心中的意识还没有牢固形成。红十字会作为国际人道救助团体,有责任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入手,弘扬公益慈善理念、提高“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互助互爱互救意识,真正把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植入民心,形成民风,建立起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信访工作理论研讨
中国信访轨制的窘境及其改造前途探析
一、引言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党和政府高度看重信访工作,建立了相关的工作制度,设置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获得了很大的功效。信访制度是社会的安全阀,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利益关系的调剂和变更,出现了一些新情形新问题新矛盾,导致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件呈回升趋势,对此一些地便利提出了要“以法治访”、“严格打击越级上访”,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民的正常上访进行“围、追、堵、截”,侵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而且在2004年还出现了“信访洪峰”。从这一点上看:在严格的“信访洪峰”局势的背地,除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悟及其本身权利维护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等原因之外,转型时代社会结构性矛盾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各级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懈怠失职等,也是引发信访量剧增的主要起因。同时这也更进一步阐明:在我国实施多年的信访制度已经出现了困境,其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已经出现了裂痕,其制度的设计及其运作中存在的缺点已露出。我们知道没有保险阀制度或平安阀制度不齐备的社会结构,都是僵化的社会结构,因此也是埋伏危机的社会结构。僵化的社会结构比机动的社会结构更轻易引起抵触。因此,面对作为我国社会的安全阀的信访制度已出现了裂缝,我们就必须理性求解中国现行信访制度的困境,以更好的寻求其改革出路。
二、中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之征表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能给现行的信访制度找到出路,我们就必须感性的找出及剖析现行信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笔者经由综合分析,以为中国现行的信访制度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多少个方面:
窘境一:信访轨制构造庞杂,机构之间沟通不畅
在横向上,中国的信访机构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党、政府、人大和两院分离设有信访机构。这五个机构负责处理各自领域来自社会的抒发信息。但这些信息所波及到的问题大多须要政府来解决,于是表达信息还必须经过一个向政府转移的进程。然而政府的信访机构也仅仅是一个接受信息的部门,它缺乏解决问题的权能。因此,会集到政府信访部门的表达信息还得经过一次时空转移,信访部门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然后提交政府相干机构。这样,制度结构的复杂性影响了沟通速度。更重要的是,因为权力结构的复杂性而下降了沟通品质。这种制度结构不仅处理信息的才能较低,而且还会因信息处理不当引发其余针对政治体系的政治压力。当代中国的沟通制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它主要是为处理非政治问题和非私家问题而设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对社会局势的断定以及政治制度的性质有关[2]。改革开放之后,沟通制度根本上还是连续了传统的模式,在好处需要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纵向上,信访制度未构成体系的结构,信访部门的层级关系与所属机构的层级关系不完整一致,如下一级政府受上一级政府的领导,而下一级政府的信访部门与上一级信访部门的关系却不存在领导关联。有关条例规定,信访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保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3]。信访部门履行“块块”领导,这样,信访系统就缺乏完全性和一致性,越级沟通或信访的现象屡有产生,信访秩序凌乱常常打断国家权力部门的程序性活动,影响了国家权力体系的正常运作。
困境二:信访制度被异化,功效错位,机构错位越位的景象不足为奇
中国的信访制度确立于1951年,当年6月7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议》。1982年以前的信访反映的问题多是“政治型”,在解决个人政治问题上,信访制度曾施展了一定的作用。1982年当前的信访可以概括为“安宁团结型信访”,信访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化解纠纷、实现救济。我们知道“安定团结型问题”如:化解纠纷,调停,权利救济、腐烂、乱收费、打击上访应该由司法部门解决,但1982年后直到今天的信访工作主要是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解释“功能错位”是信访制度的一个凸起问题。上访者想反映的答复涉及到土地、基层选举、腐朽、乱收费、打击上访等各个方面,但信访部门并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既然信访部门没有权力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那他们又怎么或用什么方式和手腕来处理这些问题呢?据笔者了解相称一部分信访事项的处理应用的是法治以外的方法:如强压,或让步,或哄骗等。同时由于面对大批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下有群众极其不满的怨气,信访部门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地步。由此在这种工作状态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层出不穷,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的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恐怖的恶性轮回之中。同时上访者也往往把信访看成了优于其它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一种特别权利。他们在当地有关部门解决不了问题后,动辄上访,这直接导致了司法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弱化,最初只是供人们提看法、提议的信访制度,后来却变异为一种权利救济的最佳方式,这种异化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困境三:人治色彩浓重,不拥有行政权力的信访机构有时权力无限且不受制约
从法律地位看,信访工作机构并不存在行政的职能和权力,也不是独自序列的国家机构,其处置信访事项的权能有限,不能够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负有一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办理的社会事务。那么,赋予信访机构必定的职权是否就能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呢?谜底是否认的。现行的信访制度早已冲破了秘书性质的工作机构的定位,从现行的信访工作模式看,不具备行政权力的信访机构有时权利无穷且不受制约,其工作的触角往往延长到社会生涯的各个范畴,有时甚至替换行使了国家机关的一局部职能;以引导批示为信访督办的依据带有人治颜色,而“转达室”和“邮局”式的归口转处,只能导致多数信访群体对国家和政府发生更大的扫兴与不满。总之,宏大的信访机构和众多的信访工作职员非但不彻底化解一直出现的社会抵触,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走向法治化过程中的一股消解力气[4]。
困境四:上访人的清官情结重大,诉讼案件类信访增多
依照信访主体利益念头划分,公民信访活动的内容请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恳求解决个人或群体的矛盾和艰苦,曾道人,即反映问题、陈说要求;二是对党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批驳倡议等;三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守法渎职行为进行控诉、揭发;四是向国家机关咨询有关政策。目前我国公民信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三个方面,足球网址大全,并且多数是针对诉讼案件的(包括刑事和民事案件),非诉讼案件的极少。也就是说,目前信访主体的信访动机偏向单一化,对于法律诉讼案件的信访成为焦点。应该否认,少数诉讼案件的上访,是由于司法不公引起的,然而,有的却是因为败诉方对法律不懂得、曲解引起的。有学者指出“公民针对诉讼案件的上访,属于法律规定的申述或申请再审,都是诉讼行为,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应盲目”,“信访固然也是为了寻求正义,但它本质上还是历史上的”清官情结“,期盼以”人治“的气力来实现公正与正义,而这无疑对”法治“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基本上延缓正义的到来”[5]。
困境五:信访成本较高,但效益较低
目前信访的成本包含:一是信访者信访材料及邮寄通信费用。不少信访者为了能使所反应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都将资料打印、复印若干份,而后用快件分辨寄给有关党政机关,这是一笔较大的开销;二是信访交通生活费用。这重要指那些从偏僻地域到省城或者进京上访的。他们坐车、吃饭等生活破费也占了主要的一部门;三是因为上访和等候有关受理部门回答延误的误工(农)用度。这些费用加在一起,其数目相称可观,但实际问题被解决的是十分少的。在一项调查中:在接收考察的2000多人中,只有3人表现由于上访才使本人的问题得到懂得决,而解决的办法还是有关领导人做了批示,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器重[6],天线宝宝心水论坛。可见信访本钱较高,但效益较低。
三、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出路--依法治访
由于中国的现行的信访制度存在上述困境,因此必须改革。那怎样去改?是强化还是弱化抑或全体颠覆?在这些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在改革中国现行的信访制度之前必须对公民信访权利进行再意识。依据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得悉:信访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从历史的角度看:信访活动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因此,信访制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信访权利是与信访行为所指向的其他实质性权利相结合的,如治权利,民事权利或经济权利等。因此我们不能分开信访行为所指向的实质权利来谈信访权利。同时我们也知道任何一项权利都不是漫无边际的,他也是要受到约束和制约的,所以同样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的信访权利也受到束缚、不能任意扩大,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无序之中,对信访权利的保障也无从谈起。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法治社会,一切惟法律至上,而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用法律对公民权利的进行保障,但我国现行的信访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须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却得不到法律的解决,比方说,应诉讼终结的案件应当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但有些部门或个人以保障信访权利为由避开法律,用人治的方式去解决,从而使中国的法治受到破坏。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的看到:我国信访制度有时所起的作用是在党政领导的个人作用下所发挥的,但这种作用与法治的关系不甚亲密。
通过以上对信访权利的再认识,笔者以为:夸张和强调信访的种种长处、作用,科学信访制度是不可取的,只会导致社会成员对信访制度的更多误会。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信访制度的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一律扼杀信访制度也是不可取的。为了使得信访制度成为中国是实上有效的解决纠纷的良性制度,就必须让他在法治下重构,以取得新生。走出信访困境,必须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改革。假如我们仅仅只是着眼于从信访量上如何化解或扼制这股来势汹涌的洪峰,只是自上而下地再三指令或大声呐喊重视和解决信访中的各类矛盾,进一步扩展信访处理的范畴,那么这套已经运行多年的复杂的制度部署依然会让政府、社会和信访机构以及信访群体在付出极大代价的同时,持续品味破坏法治所带来的恶果。对信访制度的改革应与全部社会体制改革接洽起来,采用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改革,而扩至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理顺各类信访的处理渠道、树立司法的最终裁判权威,应当是中国信访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7]。笔者以为对信访制度的改革详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尽快出台《信访法》。古代法治的真理就是:所有社会行动须处在法律的把持之下。信访活动也不例外。因而我国必需尽快出台《信访法》,健全信访法律系统,实现信访的程序化、法制化。咱们知道任何国度的国民的政治参加必需要有畅通的、制度化的渠道予以保障。根据我国政治介入的社会主义性质跟信访体系的现状,信访立法已经成为火烧眉毛的义务。从建国到当初,对于信访的破法仍是空缺,对信访的性质、地位、作用、准则、程序等划定,仅仅限于条例或者文件当中,我国宪法上赋予的公民信访的法律正当性与事实中缺少操作性的法律条文之间的错位,使得信访运动和信访工作前后、高低不一致,也使得信访受理部分基础上处于“名不正,言不顺”、工作也是“批批转转”的情况中。同时我们晓得国务院于1995年制定了信访条例,虽对保障国民的权力起到踊跃的作用,但行政法规的在法律体制中的位置和效率等级与与信访的宪法地位不相当。因此,我们国家应尽快制订《信访法》。
(二)统一信访受理机构。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结构复杂,从中心层次来看,国务院设立国家信访局,中纪委、高法院和高检院设立信访室,中央各部委设立信访办;从处所档次来看,都设立了相应的信访处(科、办)等。目前信访机构在设置布局上存在较大弊病。一是布局过于疏散,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和谐。如国务院在设立国家信访局的同时,其所属的各部委也设立了信访办,分散了信访受理资源。二是国家司法机构内部设立信访机构,有损坏司法公平的嫌疑。现在,“两高”均设立了信访招待部门,负责有关诉讼案件问题的信访受理。我们认为,对法律体系的诉讼问题,应当通过畸形的司法渠道来解决。所以,应该在各级人大设立同一的信访受理机构,因为信访制度在我国事作为政府性的民意表白机构存在的,而人大恰是民心代表机构,将之放在人大,更有利于听取民意、反映民情,体现公民的意志,通情达理[8]。
(三)改革司法机关的信访制度,同时使信访制度与司法制度相连接。司法权威是法治的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尊敬司法裁决,建立司法最终裁判权威的气氛,有利于社会的稳固。因此我们要转变司法机关中现有的诉讼类信访案件按行政化信访处理的模式,要将其纳入正常的审讯监视程序之中并加以必要的限度。同时,让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社会成员)与法律监督联合起来,增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威望。由于司法权是终极的裁判权。因此,信访制度所确立的接济不是最终的救援,当信访救济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那就应当让位于司法。所以在我国进行信访制度改革时也要留神使信访制度与司法制度相衔接,以使公民的权利得到充足的救济。
(四)树立信访代理制度,全讯新2。现代社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在各个领域接踵涌现了各种代办机构,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呈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信访制度中,笔者认为也可以鉴戒和引入代理制度。但在信访制度中,必须明白信访署理的机构为非政府组织或干部自治组织,因为不行使国家权力的非政府组织或大众自治组织,能站在比拟公正的态度上,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同时必须激励和搀扶各类非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逐步介入到信访代理领域,让它们承当起底本就不需要政府过多参与的社会领域中的社会义务,如社会责任工作者对各类信访人群的任务心理劝导、法律支援、政策征询和社会关心等,以期造成现代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基本。
第五篇:群众路线理论研讨
12级机械研一班党支部开展“学习理论,促进实践”党支部活动
继12级机械研一班部分党员同志参加了机械学院“学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暨部署大会”以后,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和领悟,经过认真商议和积极的筹备,于2013年9月26日在整个党支部开展了主题为“学习理论,促进实践”的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研讨活动。
该研讨活动由12级机械研一班党支部书记雷敬文主持,在活动开始,雷敬文介绍了机械学院“学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暨部署大会”的会议精神和倡议,同时将会议学习材料分发给各位同学阅读学习。接着两位也参与会议的党员同志,简单谈了谈了自己会后的感受和体会,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多多“照镜子”,不断反省不断提高,还要走近其他同学中去,积极交流,了解他们的各方面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并积极的帮助他们。接着,在阅读完材料之后和听完两位党员同学的讲话之后,其他党员就学习后的认识也与全支部同学做了简单的交流和探讨。
此次党支部活动历时一个半小时,活动形式有听取党员汇报,阅读材料和交流探讨等多种形势,活动场面也较为热烈,重要的是各位党员都对新出来的党中央的“群众路线”内涵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知道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响应“群众路线”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