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6: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

第一篇: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

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

2018年4月21日至22日,“自然辩证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计7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东南大学刘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南京大学肖玲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的学术报告和交流发言活动。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任务,而自然辩证法学科历来关注生态文明主题,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和谐发展之道。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界曾发表了一大批富有哲理、见解独到的自然观论著,今天仍有很多自然辩证法学界的学者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仅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优良的学术传统,面向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王国聘教授指出,“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一种诗意表达。我国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标志之一,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态需求的回应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想境界的追求。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应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的国家,即为我们常说的“既富又绿”的国家。美丽中国要靠生态文明来托举。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建设进程基本同步。衡量美丽中国的根本标志就是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约束和激励的机制,环境友好的生态科技是可靠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应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在报告中指出,“思想活跃,关注现实”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优良传统,自然辩证法研究应密切关注当代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他深入分析了现实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问题,指出生态环境屡遭破坏、难以保护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的行为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表现。我们虽不能否认“利益驱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认识到“利益驱动”的局限性。我们应树立“物质先于精神,精神优于物质”的理念,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一方面必须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要让人的行为动机从“利益驱动”上升为“理性指导”,也就是通过人的理性认识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的关系,从而指导人的行为。

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哲学思考,指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决定着人对这个自然世界的责任以及人改造自然的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调的就是人和自然融为一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要求人类负有看护好自然的责任,以及要采取共生、共赢的方式来对待自然。此外,“人与自然和?C共生”理念还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要认识到人和自然处在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中。最后,在实践中我们要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刘魁教授指出,新时代需要新型现代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生态文明价值为引领的现代化,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尽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一定可以实现。

中国地质大学黄娟教授指出,总书记提出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重塑幸福观,实现幸福观的绿色转向,形成生态文明新时代幸福观。中国农业大学尹北直教授指出,中国农耕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传承与弘扬中华农耕文化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陶林副教授指出,从实践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环保压力之间的矛盾,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和健全地方政府官员的环境问责制。暨南大学李春尧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南京交通学院陆礼教授提出,我国应借鉴当代发达国家的“绿色交通”理念,“建设一个清洁和公平的运输系统”。北京建筑大学张国老师阐述了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25篇学术交流论文,既有理论探讨和观点剖析,又有现实关注和案例分析;既有对国外学术前沿的追踪,又有对国内最新成果的介绍;既有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阐发,又有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又有学术新人的思想精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视角综合交叉的特点。

(责任编辑 张月红)

第二篇:“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环境加大破坏的结果,不变革这种传统发展方式,单靠事后性、补救性的治理,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要看到当前限制中国继续繁荣的不再是人造资本的稀缺,而是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自然资本的稀缺。在全球自然资本普遍稀缺的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化将不得不走出一条与传统的西方工业化不同的道路,即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从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因此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没有自然效率的线性经济。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没有自然效率的线性经济已经被证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前进。面对自然资源短缺的现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由生产和出口导向的经济,转向生活和消费导向的经济,树立简约消费观,通过消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生活质量的正增长,实现生活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模式是“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是一种非线性的和循环的生产模式,在物质循环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它以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为特征,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能够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就是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四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只有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四者的互相协调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即人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在实践中改造社会、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再次要遵循“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规律。“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规律是指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相互制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政府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引导作用。政府承担着约束企业行为和奖励环境保护行动参与者的双重功能。公众和企业的参与行为有赖于政府为其设计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通过调动参与者人数达到监督企业行为的目的。企业是环境保护行动结果的最终决定者。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公众参与就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参与环境保护,同时积极地去影响、督促他人一起来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公众是环境保护的受益群体,同时也起到约束政府行为的作用。公众在参与制定环保新政、推动环保新政实施、监督环保新政运行、评判环保新政效果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起到了主导作用。而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价值意识要求科学的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要求把人类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对人类健康生存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生态伦理意识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为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是使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与神圣。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而如今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严峻形势。继续唯GDP是瞻?还是环保优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责任。

关注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质就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究可持续发展。最实际的就是要使环境污染形势得到有效扭转,扼制生态系统退化,保护我们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家园。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效益和成果。为此我们应该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不要无限度的开发开采及破坏自然环境的承载量,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需要引发我们的高度关注。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表示,必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两高一资”企业比例较高,造成一些地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超越和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最为一名生在20世纪90年代,活在21世纪的学生,虽历世不长,但也亲眼见证了周遭环境由好变坏,由坏变好的过程,尤其对于自己家乡环境更深有所触。记得儿时家乡的河里是清澈的水,通常夏天我们会到河里去游泳,顺带捕鱼之类的。生态环境特别好,从2000年开始,由于镇里经济发展的原因,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小区。然而未料到黑心的建筑公司居然把污水处理系统简化掉,把未经处理的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一年之后,原本清澈见底的河便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水沟。这就是典型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繁荣。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在2005年正式出台了关于这条河流的具体整治措施,如改造居民楼排污系统,建立生态过滤植被,重新引进新水源等。三年之后,镇里的河流才基本恢复原貌。

从上面的实际例子可以知道,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京津冀3省市和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是一项“硬任务”——今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红线划定。

划定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走得坚决而稳健。

作为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排除发展遭遇的阻碍,走出工业化革命以来让世界上多数国家深陷的生态困局,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百姓热词,显现的成果也浸润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五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入耳入心,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变,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模样。

走上充满东方智慧的生态文明之路,是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而其中蕴含的跨越西方国家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也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三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五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频频亮剑,中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问责人数超过1.7万。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需砥砺前行。巩固环境改善成果,离不开严格监管、铁腕治污。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横空出世。2015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8项制度。

五年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为标志,环境法治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五年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攻坚克难,取得阶段成效。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跃马扬鞭。

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绿色城市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例如林地的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及自然灾害增多。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森林城市建设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2016至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发展规划所列的165项重大工程中,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园林绿化行业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方向,更是整个行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法规,响应政府号召,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贡献出园林人的一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祖国一起守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 调与可持续发展。[3]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三是加快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要走走循环经济的路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4]

四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立法,建立由环境基本法、单项实体法、程序法等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方行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新探[J].经济学家,2011,2 [5]韩海.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9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人类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对世界负责任的庄严态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建设美丽中国,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国理政的新理念

自从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轰动世界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后,有关生态观点与环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开始由边缘走向中心,逐渐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全球性重要议题。此后,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理论界与政府组织机构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文件,将生态持续优化作为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亦作为发展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已得到了人类的公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却也伴生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孙发平

下载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与美丽中国建设(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5则范文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生态环保讲稿,资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彭文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从金融机构做起;建设美丽家园,净化人民币流通市场,畅通人民币投放、回笼渠道,金融机构更应先行!为维护人民币信誉,切实满足社会公众对人民币券别调剂需求,提高金融服务......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

    建设美丽中国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的中国班级:工程管理113姓名:金星学号:11010411318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是保存最完整的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文化的底蕴,有许多文化底蕴我们还没明白......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