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
夏斌: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6月25日07: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夏 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顶层设计的主要原则
顶层设计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一些突出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严重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因此,今天讲改革顶层设计不是进行一般的理论讨论,而是要解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体制机制矛盾,解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需求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后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顶层设计应从这些重大问题切入,列出若干个关键问题,拿出对策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顶层设计应抓住重大问题。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既然是顶层设计,就必须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大问题出发,抓住现象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不回避、敢碰硬、求突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具有“顶层”的意义。有些问题属于日常的改革工作,属于短期问题,不具有全局意义上的“关键性”,对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不必列入顶层设计的内容。顶层设计主要是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抓长期以来导致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抓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纲举目张,为解决其他问题铺平道路。
顶层设计不应设思想框框。在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不能就经济谈经济。特别是搞顶层设计,就应从国家稳定发展的顶层和最高利益出发,实事求是,不设思想框框,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顶层设计应有全球视野。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顶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密切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问题,是会影响世界投资、消费与贸易的问题。同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策略,也须考虑国际利益、国际博弈以及国际环境的可能变化。
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
从顶层设计应坚持的原则出发,目前有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亟需加强研究、着力推进。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农用地转非农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问题,各地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试点实践,但由于长期方向性的制度还有待明晰,农村征地成为近几年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领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需要下决心解决。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地方土地财政问题。进一步分析,让土地流转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培育我国几亿农民消费大市场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济结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众多经济结构问题中到底什么是当前我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经济结构问题?通常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很大程度上谈的都是投资中的资金分配问题,都是投资结构问题。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房地产风险与地方融资风险积聚因而投资难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形势,我国要继续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扩大消费问题,是平衡投资、消费、出口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问题。可以说,内外需失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增长方式问题、外汇储备问题、国际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等,都与这个问题有关。扩大消费、改善经济总量结构,还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因此,顶层设计中最急需设计的结构问题是如何扩大消费问题。切分GDP蛋糕必须向普通居民倾斜,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和居民收入的状况。否则,要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解决由收入差距而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就难以找到财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实现。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其中土地财政是成因之一。因此,必须整顿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传递机制是:房市量价均跌—土地需求和土地收入减少—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进一步暴露—银行体系风险加大。在我国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银行股只有十几只,但银行利润占整个股市利润约50%。如果银行体系风险加大,股票市场就难以“阴转晴”。由此看,由来已久的土地财政问题已到了不能不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不仅扭曲了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而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以及防范地方融资风险,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同时,解决扩大消费、发展生产、鼓励创新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预算支出结构调整,需要给企业减负。因此,财税体制改革是涉及顶层设计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
关于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镇化,涉及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使农民工变为城市居民并享受相应权益(要多增加一块财政支出);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资金从哪里来);涉及数以亿计农民工变为城市居民后的长期就业问题(需要落实中央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等政策)。因此,城镇化问题涉及社会、财政、投资、城市规划等一系列制度问题,而其核心应是鼓励发展中小城市、鼓励民间投资创业、扩大农民进城就业,这样才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进而为农民进城提供财力支撑。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只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以上一系列制度的改变则需要相当多的部门放松管制、协同配合,涉及各部门间一环扣一环的政策衔接,因而需要加强部门协调的顶层设计。
关于资源价格改革。价格机制是市场体系中影响方方面面的基本机制。除了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需要加快改革,资源价格机制作为实体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机制,应该尽快出台改革规划,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这项改革滞后,已明显拖了整个改革的后腿。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具有顶层意义的改革主要有两项:一是金融体系如何配合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这不仅是指利率,而且包括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的市场准入、金融市场架构的完善等方面的内容,需要通盘考虑,打破各种行政限制,实现较为充分的市场化,而绝不限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配合中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在美元金融霸权条件下,如何在汇率、资本管理、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国际与区域合作等方面拿出渐进、有序配合的工作进程表。同时,国内与国际金融之间如何衔接、互相照应,这些都需要在顶层进行通盘考虑。
关于创新机制建设。创新直接关系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从短期看,可以靠多发票子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远看,唯有创新才是一国抓住战略机遇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发动机。创新问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既涉及许多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又涉及教育、科技、军工行业等,不能仅靠科技管理部门努力。所以,在顶层设计中应把创新机制建设作为一项专门内容予以格外重视,从多部门、多角度作出布局和制度安排,给予长期有力的支持。
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目前,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任务还未完成;另一方面,中央鼓励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许多民营企业还面对一些有形无形的市场壁垒。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有效治理应靠法制和间接调控,而不是靠政府手中直接掌握更多的资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政府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包括国防产品、社会保障以及一部分基础设施等,其余的产品由谁提供可以一视同仁。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法制调控经济、治理社会,让不同属性的企业统一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纠结于国有经济比重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的争论,就会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还应看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国家财政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可能唯独我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国有资本和资源,这正是加快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的有利条件。因此,在顶层设计中如果能就这个问题进行战略性规划,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改革调整,将大大有利于中国在未来一个时期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也会给以上各项顶层设计所需的财力安排和实际操作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间。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第二篇:智慧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
2011.7
第一章 概述
**位于中国省的中部,**市政府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坚持走“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点支撑、赶超跨越”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风电、光伏、创新孵化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国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历史人文与科技环境、农业、工业及服务的发展基础、自主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动力等,但为了体现出**在长株潭城市群里独特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高新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的在中部的崛起。
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需要同有国际化背景的公司合作,这不仅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而且其成功的经验,能够节约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多快好省建设成为全国示范作用的智慧城市。
戴尔在国内外有众多行业顶尖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在城市管理、政策咨询、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城市应急事件处理、环保低碳事业、污水处理、信息化咨询与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提供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戴尔深信,多厂商合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而一个有能力的协调、组织者承上启下、统筹全局,将是催化这一模式成功实现的关键。戴尔在智慧**建设上具有强有力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希望能把全球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教训引入智慧**的设计、建设之中。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市政府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两化融合实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将**作为湖南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感应芯片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布局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品生成,形成智慧城市相关的新产业群发展任务。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更透彻感悟、全方位联通、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市政府希望在城市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互联**,让**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交通、健康保障、物流、商业、能源与用电、大城管、安居服务、文化服务、制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智慧化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性城市;实现基于资源实时状态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提高城市资源在区域间和运营机构间的利用广度,促使城市资源向公众和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增进资源的利用深度,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使用的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建立更为优化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大幅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智慧生态城市圈,**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运营、公共服务等十一项智慧应用体系领域将开展试点,1.1智慧政府应用体系
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城市应急快捷化,城乡规划可视化,市政管理精细化的建设目标。1.2智慧产业应用体系
利用智慧的信息化技术推动**市的生产力,提升**市在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区位优势,优化经济体系和经济增长方式,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1.3智慧医疗应用体系
建立以患者为本的智慧医疗体系,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落实“新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实施协同和整合,从而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医疗体系。1.4智慧交通体系
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通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1.5智慧教育应用体系
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充分运用宽带、无线、海量存储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电子娱乐、数字图书馆等发展,提升**文化品牌。1.6
智慧环境应用体系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1.7
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贯彻惠民政策,合成行业应用,提供智慧的现代服务。1.8
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
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1.9
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以建设智慧旅游体系为契机,开发**地理“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智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1.10 智慧能源应用体系
以“清洁能源”体系带动能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环保,从而使**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1.11 智慧园区体系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园区软实力,2、**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1 “伟人故乡,红色圣地”
**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乡。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伟人故里,将军之乡”为智慧城市灵魂。旅游、交通、建筑、文化宣传、公共设施等都要围绕着这一“红色灵魂”而展开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技术,力争把**建设成具有“伟人故里”人文内蕴的智慧城市。2.2 “青山绿水、生态宜居”
**市绿色山水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664万立方米。**境内河流有涟水、涓水,人工河韶山灌区总干渠、南北干渠等,还有水府庙水库。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山头以绿留之,低处以水蓄之”的尊重自然山水原则和“多留原生植被、逐步补植提升、改造现有水体、改善气候环境”的人工适度干预办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在**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要树立保护绿色生态,水质资源为前提,将**打造成青山绿水,生态宜居的城市。2.3 “信息透明、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智慧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政府要利用媒体工具加强**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到市政府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并自由参与表达观点,鼓励市民参与进来,一起对自己的政府进行负责,群策群力的建设好**智慧城市。
政府应当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利用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让市长和普通市民连接在一起,市民可以在线看到当前各项公共事务的处理状态,了解问题点在哪里,出谋划策;市长可以通过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看到下属是怎样处理问题,问题处理的程度及困难所在知道政府在忙于什么项目。市长通过信息化平台还可以看到市民有什么想法,可在第一时间与市民进行沟通。
2.4 “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5 “平安**、协同合作”
智慧**城市管理要求对整个**市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管理,建立智慧治安监控体系、智慧灾难预警体系、智慧应急体系、智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智慧疫情预警体系、智慧安保等系统的信息化。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及智能化。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市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坚持严管、严治、严罚,严肃查处城市建设管理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打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同时,也通过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强城市管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城管、执法、公安、建设、交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区、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社区群众共同管理城市的积极性。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人文**、生态**、宜居**、宜商**”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设计、逐步实施,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种关系,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时应当立足**特点,发挥**特长,形成**特色。以以下建设重点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大力加强**物联网的建设,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方面、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
支持网络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主体网络,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建立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集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平台,预防和管理信息安全风险,提供实时全面保障
2、智慧电子政务
3、发展新低碳环保经济
3.1 树立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未来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其次,调整能源结构。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必须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加快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通过化石能源内部和外部结构调整,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再次,调整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相关技术,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最后,大力提高能效。提高能效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的温室气体排放。3.2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
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依法推进低碳经济。以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加大低碳投入力度,推进低碳快速发展。要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等手段,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有必要从减排角度对财经政策进行整合,探索设定“碳预算”,根据“碳预算”排放目标安排相关财政预算,并尽快开征“碳税”。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谋取竞争优势。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4、打造生态环保城市
4.1 进行水环境保护
进行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的建设,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格监测主要河流水质及主要湖泊综合污染指数。4.2 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保持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去除率符合国家生态城市标准。提高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及城市气化率。增强天然气的使用率。在中心城区实现了禁止三轮摩托车。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排放值。4.3 控制噪声污染
严格治理工业噪声,严格监管服务业、施工、交通等类噪声污染,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始终保持在5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符合标准 4.4 提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建造无害卫生填埋场,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造危险废物无害化焚烧
场,实行中心城区医疗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降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4.5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与生态保护
编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进行示范项目建设。杜绝了无序开发建设现象,良好保持远城区湖泊、河流总体水质。4.6 进行绿色生态建设
加大城区绿化覆盖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加强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加强重点防护林工程、长防林的建设,草地保护工作;
4.7 加强低碳建筑的发展
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8 建立生态示范基地
建立优质粮、油、林、果、茶特色产品绿色农业区;建立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建设多功能生态农业区、特种水产品养殖区、“区、特、优”高效农业园及水产生态科技园。4.9 建设生态旅游带
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沉湖、自然景观。加强对珍稀动物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对些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并划定有自然保护区。
4.10 进行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在**水源地区安装摄像机、COD水质传感器、氨氮水质传感器、烟气分析仪、数据采集传输仪、流量计、设施运行记录仪、采集传输仪等传感监控设备。监控中心通过监控网络进行远程水源的监控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和超标报警。通过对废水的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并把采集到的合法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对污水招标排放的监测点自动报警,并通过网络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5、智慧医疗
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智慧医疗体系,重点建设医疗急救系统、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提高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水平。通过“智慧医疗”的建设,争取5年内**市民人人享有“电子病历”,避免重复诊断,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6、新农村布局规划与实施
建设具有**特色的“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农村。远城区逐步实施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事务向新型社区集中。以主城为中心,以发展轴线为骨架,向外围依次形成新城建设发展圈、农业生产圈、生态维育圈三个圈层。6.1 新城建设发展圈
最临近主城区,是未来**城市化主要推进地区,是远城区产业、人口主要集聚区,将建成设施完善的城市型社区,农业产业以科技、观光和体验农业为主。
6.2农业产业发展圈
是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
6.3 生态维育圈
是需要永久性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地区,是**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主要由风景区、湿地保护区、生态绿楔和生态绿环构成。在这个圈内,所有开发建设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避免区域性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此延伸,逐步减少人口规模。
7、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7.1 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管理对象进行万米单元网格城市部件、事件等数字化管理。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细化管理行为,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形成包括巡查、上报、处理、监督、考核等一整套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7.2 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城市的管理关键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处理,在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加快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将整个**市各部门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与资源共享,通过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管理。
7.3 建立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
引入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流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今后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共享资源,并且支持通过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标准接口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同时在总管处现有GIS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城管局内部统一、共享的GIS系统,不仅用于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向各业务室开放接口,供其在业务系统建设中调用。
7.4 建设统一的监控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各种监控数据,建设城市管理局统一的监控平台,满足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监控需要。先期的建设主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后期随着各业务处室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应考虑逐步的拓展自有视频监控的布点。配合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统筹考虑,逐步拓展监控手段与监控点的设置,信号统一接入到监控平台,共享给需要的业务处室使用,同时在指挥平台中开展统一的指挥调度。7.5 建设统一的指挥平台
在GIS系统和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平台,业务上先针对城市防汛和扫雪指挥两部分,功能上应包含信息采集、资源管理、预案管理、会商决策、事件处理、信息发布、结果追踪等。要求满足城市管理局在指挥、决策方面的需要,并支持市局有关处室、区县城管局及其他部门登陆系统参与会商或接受指令。
7.6 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
在原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定制的千分制考核办法,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用于在整个“大城管“体系中对各处室、各区县进行考核。该平台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建设,技术上应符合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要求,使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全局监控、指挥、管理上的需求,提供移动监控数据、考核数据等信息。
8、智慧城市一卡通系统
“城市一卡通”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而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将城市公用事业各个行业统一起来,采用一致的付费方式。
“城市一卡通”具有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功能优势,能够促进金融、交通、通信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IC卡作为信息的载体和接口,通过向市民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便民利民,“城市一卡通”具有刺激消费并实现市民4A生活,可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分析各行业数据,便于及时掌握市场经营动态。将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化记录,反映到城市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中,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有了这些信息,辅以其他手段,如:查询、统计,间接测算、决策分析等,为城市中的个人消费、企业经营提供了多方面有力的分析基础和指导依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一卡通的行业应用
公共交通收费:公交、地铁、轻轨、轮渡、出租等收费; 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收费;
金融应用:圈存、消费、取现、圈提; 旅游消费:代替门票、旅游积分; 医疗:治疗收费;
社保:五险管理、医保待遇、养老待遇; 加油、加气:油气收费、税控管理。
9、智慧交通
9.1车载交通信息系统
为车辆使用者提供线路上的有用信息,通过过往车辆的速度及位置来收集、分析及预测旅行时间,通过各种平台获得不断更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管理中心、互联网、车载设备及个人手持设备等,这个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9.1.1出行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视、广播及接收终端提供交通全程信息服务,将各种交通形式的旅行计划与订票信息相结合,利用公交时刻表及道路历史信息资料为每位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方案,用户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宜的计划安排,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出行者可以随时根据时刻表订票,可以通过主干线上的摄像机实时查询到道路交通实际运行情况。9.1.2 可变信息系统
在各交通要道旁安装电子信息显示牌提供交通诱导信息,如交通状况、停车、公共交通及环境等,一般在主要干道上每隔15公里就安装一处可变的电子信息屏,一旦发生交通堵塞,道路监控信息系统可以在10秒内将堵塞信息发布在电子信息牌上,提示来往的车辆减速或改道。9.2道路管理及控制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及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9.2.1 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
在GIS平台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指挥调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警车卫星定位系统、道路监控系统、122接警处及交通组织管理系统,具有道路监控、道路
信息采集及处理、指挥调度、控制管理等功能。9.2.2 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
是一种对交通信号网进行实时协调控制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的控制,在公交优先的情况下,对延迟的公交车提供绿灯,使其快速通过,然后调度垂直线路的绿灯时间,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9.2.3 电子收费系统
以车辆地位系统为基础,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和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费数据处理,实现不停车全自动电子收费。9.2.4 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
此系统应用于在道路上进行巡逻的交通稽查车辆,通过巡逻车的摄像头可以发现道路上不符合交通安全法规的车辆,及时进行稽查核对,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的财产安全。9.3道路监控系统
在交通路口安装摄像机,采集城市道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速度、通畅度等视频信号,监控活动在交通路口周围一定范围的车辆,通过对其拍摄的车辆与其他道路交通信息对比,及对车辆及其他车牌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处理,实现对交通违章车辆、肇事车辆及嫌疑车辆的查控与处置,遏制并打击违规违法活动,消除各种隐患。
9.4 自动车牌识别系统 9.5 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9.6 智慧公交调度系统
10、智慧工业园
**市有国家级工业园,有高新工业园,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7家工业园,在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重点制造行 13
业,信息化辅助设计和制造等方面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实力。**市政府提出进一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通过综合主题园区和虚拟园区的的优良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最终让园区和企业实现共赢要求与构思。
按照**市政府对高新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新兴服务需求,戴尔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市“智慧产业园区”。10.1 虚拟园区
虚拟园区以一张园区地图为展现基础,这一地图首先可以为虚拟园区用户展现整个园区的全貌,并且将园区管委会、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园区中各个企业的主题信息及相关负责人员的信息巧妙嵌入其中。为了增强在虚拟园区查询信息的便捷性,所有信息都将以Web2.0的形式体现出来,所有用户都拥有一个统一的入口。用户可以在这张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地图上,非常直观的通过导航完成各种操作。虚拟园区提供了多种灵活、直观的技术及业务的功能。在业务上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务公开 公众服务 企业服务 招商服务 10.2 主题园区
主题园区将把园区内部政府、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外专家和主题参与者、乃至园区企业客户等各种角色组成一个创新社区,为他们共同营造一个统一的创新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所有创新参与者可以完成从创新整理、孵化、测试的整个流程。主题园区创新平台将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构建,并作为开放式服务提供给园区内外的各个企业、行业协会、地区政府所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做法将使主题园区创新平台能够汇集来自各方的专业意见,从而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新产品、新创意、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源泉。10.3 政务联动云
政务联动云的目标是要彻底打破科技园区中原有的OA系统孤岛,为园区内的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政务联动云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彻底打通,让各类业务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顺次流动起来,真正让园区各部门实现有机、高效的协调工作。
政务联动云提供了如下的基本服务: 政务联动门户 园区政务服务平台 政务联动办公平台 政务知识互助 团队协作管理 政务联动内容库 政务应急联动服务 即时通讯、Web会议 10.4 企业管理云
企业管理云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构建,专门为开发区中的众多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企业工具和服务的一个业务平台。由开发区管委会出资出力,在内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一个模板化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管理型应用工具,例如信息通讯、流程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文档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因为园区管理方的特殊地位,企业用户无需担心这一管理公共平台的安全性。在具体应用上,企业通过可以自主选择其适用的应用种类。同时,因为用户数量为数众多,园区管理方构建这一平台的成本可以由大幅摊低,同时作为园区特色服务之一吸引到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10.5 新能源产业体系
新能源产业是**重点打造的四大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国家、省、市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充分发挥**目前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强化能源利用管理,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
费结构,实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智慧电能建设,加快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推行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统一入网管理和分布式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更可控、更高效、更安全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型能源消费方式,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
11、智慧物流
**市提出打造出几个上百亿元的物流园区,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将重点推进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西商贸物流园和易俗河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戴尔公司根据当前**市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打造智慧物流体系。通过宽带网络、呼叫中心、GSM/WCDMA无线通讯网络等媒介,通过电脑终端浏览器、智能手机、定制车载终端,实现物流信息的最大共享,在网络覆盖下随时随地实现物流企业各项工作的移动化;对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实时的监控。从根本上降低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1.1 重点功能-物流信息共享
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可以实时获得货物信息和车辆信息,并通过综合查询,自动匹配,智能推送等方式,使得零散物流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客户端软件本身还是一个广告推送、企业展示的平台。11.2 重点功能-智能调度
实时定位: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辆车(图标),都会显示出当前所指车辆的详细信息如车牌号、行驶速度、方向、有无异常、具体所在位置等车辆行驶实时信息让您一目了然。
轨迹回放:可回放车辆的行驶历史轨迹,包括行驶路线、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在地图上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11.3 重点功能-安全保障
紧急报警:当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按下车载终端上的报警按钮,监控中心会第一
时间了解到该车辆状态信息,并可以启用摄像功能或监听功能了解当前情况,采取相应设施保障司机及车辆的安全。11.4 重点功能-远程支持
呼叫中心:对不熟悉互联网或不方便使用宽带的客户提供人工服务、自动服务及留言服务,通过语音接入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和咨询,客户关怀以及客户投诉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为司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援支持。通过车载终端的一键呼叫功能,保障人身和车辆财产安全。
远程诊断:可以借助与车辆定位系统的链接,获取车辆个电子部件和传感器上报的工况信息,无线传输到维修机构(如修理厂和4S店),进行远程的车况检测、故障定位、维护建议、检修指导,保证车辆安全行驶。11.5 扩展应用—贵重物品的全球跟踪
在贵重物品的运输中,客户往往希望实时的监控到自己的物品,当前在什么位置。可以为客户的贵重品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将当前的坐标信息及时的反馈到平台上,客户在登陆平台后就可24小时监控物品当前的位置。通过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既可知道物品处于流程的哪一个环节。这样可以满足部分客户对货物安全问题的要求。11.6 扩展应用—路径优化
可通过线路优化、配送管理等功能根据每日订单生成配送计划。通过这个规划过程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配送车本大大降低。11.7 扩展应用—运输监测
可通过将货舱内温度、湿度检测设备,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接入联通网络,通过短信,数据、视频等方式将货仓内的情况间隔反馈。并远程设置相关设备的参数,达到远程管理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检测的成本,同时保证了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12、智慧旅游
将旅游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红色旅游信
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12.1 建立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针对**市景区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示范重点包括: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代理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12.2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环境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目标,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引导在线预订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深入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
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从IT资源服务到IT应用服
务的按需使用能力。针对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特征,依据旅游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和用户规范等方面,研究和制订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并纳入景区、酒店宾馆、旅行社的评星评级体系。 鼓励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对旅游在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在线服务企业发挥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线上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多产品、个性化地组合和预订服务,在线下以信息共享带动地面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构建覆盖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服务价值链,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和在线服务企业整合各自的优势服务资源,以合作、合资等形式,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
健全电子认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制定旅游电子合同规范,建立旅游产品安全电子合同系统,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等的法律法规,保障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公平性、安全性,建立电子合同在线公证平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对接,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建立以企业属地管理为基础,全国数据统一、分级授权管理的旅游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旅游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权威的旅游企业信用评估标准,实现客观、公正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估,并逐步实现信用级别与旅游企业等级评定直接挂钩,引导市场消费选择。
第三篇:基于顶层设计理念
基于顶层设计理念,中南财经大学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
(一)目标与定位
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列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明确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办学方向——致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相关文章下的精英教育”,并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由“教学 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战略设想。
从发展目标的定位来看,与国内其他高校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特色。如与理工类院校相比,发展目标的区分度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相比,区分度在于以经、法、管为主干学科;与单科类或多科类热门文章[10]高校相比,区分度在于我们致力于发展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大人文”学科。
(二)战略与设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学校确立了“选择性优秀、关联型互动、协调式发展”的战略,并在学科发展、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
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金字塔”型的顶层设计。在“金字塔”的顶层,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法、管学科,目标是学科实力居全国前10位(管理学前20位);在基础及中间层,重点发展与经、法、管具有较强学科关联性,且能够对其形成强力支撑的文、史、哲、理、工学科。同时,沿着“金字塔”的横向与纵向,积极发展有较强社会需求的边缘与交叉学科,不仅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而且使其成为促进学科协调发展的“粘合剂”,构建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
在办学规模上,与构建“精英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数量稳定在2.85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左右,研究生8000人左右,留学生500人左右。目前,学校本科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预期值,发展重点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与留学生尚未达到预期值,发展重点是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基于瞄准高端人才市场需求的考量,学校一方面通过开展“融通式”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特色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强调对学生实行“应用型”和“学术型”的分类培养。当然,在二者的权重上,本科生应侧重于“应用型”,可占到七至八成左右;研究生在侧重学术型的同时,也应考虑均衡发展,在硕士层面可考虑“学术型”与专业硕士各占五成,博士则主要培养“学术型”,也可以考虑为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少量“应用型”的财务总监、法律事务总监等。
(三)控制与执行
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高效的战略控制。根据体会和经验,控制与执行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的固化。在通过自上而下确立顶层目标后,还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广泛论证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全校上下的价值共识,并通过修订大学章程、制定发展规划等方式,将这些顶层目标固化下来,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二是分层的设计。即高校内部的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归式的子系统、孙系统的顶层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体系,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三是执行力保障。这是顶层设计最困难、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从当前来看,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以强调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方式,并把目标考核同发展规划的战略评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应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与执行力高度相关的相关配套改革,尤其是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以人力资源的良性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执行机制。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
原文链接:
[相关评论][打印文章]
“顶层设计”与德育经验材料2009-12-15 21:58:47|分类: 教育随想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晚上看了最新一期《人民教育》刊登的一篇文章《学校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不时地会联想起下午看的十六所学校为德育工作会交上来的典型经验材料。似乎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相通之处。
在《人民教育》上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目前学校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与弊端:核心理念不清、终极目标不明、学校各系统缺乏整合、学校发展规划与设计缺乏主体认同、理念表述千篇一律或晦涩难懂。试想一下,我们目前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吗?
一些学校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等这样一些口号列在文件中,张贴在墙上,似乎看上去很重视文化的建设。可是,却缺乏一个统领全校并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体认的“核心理念”。文章中说,学校核心理念不宜多头表达,可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等归并合一为核心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校训就一个词:真理。这同时也是他的教育思想。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同时也是他的核心理念。即使分开表述,也要保持这些表述与核心理念的内在统一。在各校写的典型德育材料中,其中有一些学校就缺乏最“核心”的思想在里面,只是一味地叙述所开展的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就可能因为学校缺乏这个核心理念,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以核心理念为“核心”去阐述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一些材料看上去很“美”,可所写的一些东西却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这所学校所具备的“亮点”、“典型”不吻合,是因为学校的“亮点”不“亮”了呢?还是作者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提升呢?这就波及到了读到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问题:学校各系统的整合与主体认同。
应该说,学校“德育”这一层是学校的子系统,子系统出了问题应该向上溯源,追溯到学校的“顶层设计”,即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有了明确而精当的核心目标和顶层目标,二级系统就要“根据顶层理念和顶层目标设计分别形成适应各自的职能的理念和目标。”“二级系统的理念和目标不仅要与顶层相一致,而且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将顶层理念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计划、步骤、措施和方法,借此构建学校的部门特色。”
我们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学校在德育方面所开展的活动应该是“最下位”的内容。如果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你就要围绕这些来组织材料。如果还没有呢,是不是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作为学校思考、制定这些“理念”和“目标”的素材呢?
总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这样做了,还要能够清楚明白地给表达出来。
第四篇: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范文)
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2012-12-18
改革是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其中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从更长远目标着眼
“顶层设计”本是系统工程学概念,用在改革中,具有“总体性、前瞻性、长远性、具体性”等含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陈耀表示,我国经过阶段性发展,到当前阶段,在改革方面中央越来越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规划。过去是走一步看一步,现在要总体设计,对改革推进更理性化一些,能够从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去着眼。要明确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哪些要改,哪些要坚持。
“‘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的提法,振奋人心。这说明今后的改革不会局限于具体事项,而是强调顶层设计;不会零敲碎打,而有通盘考虑;不仅是号召,更会有具体的实施重点和步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表示,在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上,以前中央说的不多,这也说明了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后,面临系列调整,未来要平稳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改革。为此,改革是经济平稳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
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顶层设计应如何进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复杂的精巧的系统。不是简单地提出目标,甚至简单地说一个口号,就能够把它到底应该做什么弄清楚的,是要做许多研究的工作,才能够把各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出来,把他们之间的配套关系确定下来,然后根据这个施工图进行施工。那么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环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完善竞争性的市场体制。环绕这个中心对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经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体系还有我们会议纲要提出来的,政府职能等等的方面,都要做出一个改革的方案设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撰文指出,顶层设计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顶层设计要解决几大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经济结构问题、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资源价格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建设、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等。
第五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探讨
0 前言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都在进行着智慧城市的实践,然而,现有的所谓智慧城市,都只是在城市内建设的某些智慧应用,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等,或者只在市内实现局部的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这些应用只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或应用穿透,距离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最多只能算作初级阶段。要想实现不同智慧应用的协同和穿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作为指引。试想一下,在一个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数据烟囱等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涵盖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执法,智慧环卫,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视频,智慧社区,智慧建筑,智慧民生。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指明了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方案要突出为人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化应用,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要明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准确可靠以及同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法规标准等的具体措施;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并且要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要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合理的顶层设计,要具有连续性,并可以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补充修正,但不要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智慧城市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逐步去实施。
智慧城市强调的更多的是在建设当中的资源共享,尤其是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共用。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纯信息化的工程,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相关联,这种关联涉及多系统协同关联,而不仅仅是某个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因此,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规划。只有在这个规划下,智慧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从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宗旨
从最新出台的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例如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来看,国外智慧城市的主要宗旨,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使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高效利用资源,实现成本和能源节约;改进服务交付,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而在我国,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应该更加丰富。通过调研汇总,我们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除了国外考虑的城市生活智能、低碳环保外,还重点考虑了促进政务能力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中国智慧城市的宗旨——“强政、兴业、惠民”。
在强政方面,鉴于我国的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智慧城市能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建设愿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政府在认知和管理水平上也更有能力推动智慧城市本身的建设。兴业方面,住建部副部长的讲话有一定代表性:“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此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复杂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对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都还在尝试阶段,尚无发现一套成熟的顶层设计出现。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战略层面的蓝图设计,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力争达到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统筹、协调,以便顺利地将智慧城市向前推进,增加城市发展的红利。
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心脏,有助于城市做好顶层设计。
其实,地方政府对顶层规划的理解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城市对顶层规划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做了顶层规划,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或主体部门对城市进行深入地了解。二是重视硬件,对软件不够重视。尤其是,在顶层规划上,对整体数据的获取、加工和集成、挖掘和分析、应用等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技术层面考虑得多一些,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认识还不够深入。
实际上,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全过程。若对体制机制再造和创新不够重视,很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运行,比如跨部门的数据共享,若没有很好的运行机制作支撑进行流程再造,很可能会使项目停滞不前,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另外,政府投资模式的创新也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纳入顶层设计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做好组织实施。建议智慧城市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SCOC),并任命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智慧城市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管理办公室下设“城市IT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城市运行监控与指挥中心”和“智慧服务中心”。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的心脏,职能是参与和审核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审核各行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框架、任务、运营管理机制等;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制定;负责城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城市运行的集中监控。更重要的是促进面向社会的大数据开放应用。
“智慧服务中心”则包含面向公众生活的智慧服务平台、开放给企业的应用服务平台、政企合作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及运营公司。智慧服务中心将促进政府治理模式从管理走向服务,传统的政府IT信息化架构将被“云-端”互动的智慧城市所取代。
本文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a)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b)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c)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d)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2.1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智慧城市的创建首先需要从城市的体制机制层面提供根本的保障,只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又好又快地建设智慧城市,才能营造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适当的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良好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和谐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1 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概述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征程,它涉及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涉及到移动、联通、电信及广电等运营商,还涉及到国内外大量的硬件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各种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的代维、渠道合作伙伴等等。在这个庞杂的生态环境里(如图1),各个合作伙伴都有不同的诉求或利益,如何统筹、协调管理好相关的合作伙伴,使智慧城市的打造能够有序进行,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应该负起这个责任。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现实状况是,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包括发改委、经信委或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项目。由于缺乏统一的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体的缺失。因此在机制方面,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政府要指定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网络、产业与应用发展之间的协同并进,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2.1.2 规范体系和评估体系
规范体系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基础,只有统一的且兼容性良好的规范体系作为标准,如良好兼容性的接口标准、统一的目录体系等,才能在各个智慧应用系统之上基于云平台搭建资源共享与交换中心,促进不同部门或行业之间的信息和应用穿透,推动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规范体系由总体标准和管理规范组成。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框架和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规范和软件项目管理规范等。智慧城市规范体系的制订,要依照《规范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09)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行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
另外,评估或考评体系也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评估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测评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目标实现度以及所产生的延伸效应。评估维度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等方面。目前不少城市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
2.1.3 信息安全体系
智慧城市实现了各行各业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和充分共享,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的风险,因此必须树立安全为本的观念,设立信息安全体系,设置信息安全的机构和队伍,充分考虑可能受到的干扰和攻击等因素,寻找智慧城市系统的安全参数和平衡点,实现对信息安全管理和应用。
信息安全体系应该以信息安全策略来统领(如图2)。以信息安全制度作保障,利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例如设置信息加固和容灾系统,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2.2 以云平台为统领,牵引分布式智慧应用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不完全统一,每个城市根据自己情况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其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基础能力层、服务框架层和业务运营层,如图3。
a)感知层:主要利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设置传感器或监控器,组成感知网,采集城市基础数据,激活现有城市部件和生产生活功能部件。
b)基础能力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技术,设置云平台,通过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提供基础支撑能力,为上层服务提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另外,感知层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有线、无线的网络资源池向云平台传送。
c)服务框架层:为相关应用提供最小服务颗粒,如支付服务、位置服务、终端服务等。通过标准服务接口,实现服务能力组装,同时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和相应的服务支持。
d)业务运营层:包括民生、产业、政务、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业务部署,实现智慧应用及业务展现。本层的各个智慧应用子系统一般分布设置于城市的各个行业或部门。
从上述的总体架构可知,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设置统一的、强有力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池最好的实现方法就是云平台。云平台存储城市运行中方方面面的海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分析,同时为上层各种智慧应用提供快速、专家式的响应。智慧城市要需要以云平台作为统领,相关的智慧应用如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能源、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可在业务运营层面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步分批建设,设置在云平台下。通过这样的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系统框架。
2.3 以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智慧城市根基
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主要指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感知城市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或状况,并且需要及时将这些感知的信息传送到云平台,这就需要以遍布城市的有线、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智慧城市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有:
a)感知基础设施:主要指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视频和移动终端等手段,采集城市基础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泛在化的信息感知。
b)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指目前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建设的“无线城市”、“城市光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设施,包括3G、LTE、Wi-Fi、超宽带等网络或技术,形成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
c)云平台基础设施:主要指城市的云计算中心、IDC数据中心以及政府、行业的云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分析和存储能力。
只有这些有线、无线基础设施对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覆盖和通达,智慧城市才能具备感知城市的基础。
2.4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数据穿透和挖掘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几乎囊括了目前出现的所有先进通信、信息新技术或应用。而其关键主要有四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各种技术或应用描述如表1。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新的信息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从不同角度丰富我们的智慧城市。结束语
以上主要从4个方面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进行了总体的探讨,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应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另外,为了更好实现智慧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应积极开展宣传或培训,提升市民感知性,营造智慧城市氛围,例如积极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充分盘点总结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降低智慧应用的学习门槛,帮助市民更多地了解、体验和参与到智慧城市实践中来。多形式、多渠道长期性征集各方建议,提升互动性,激发民众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气氛。通过普及让市民们对智慧城市的生活产生向往,在使用中老百姓才会提出更多的需求,使得智慧城市真正服务于市民,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人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