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

时间:2019-05-14 16: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

第一篇: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

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 1:共高定理——这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最简单的定理,要求熟练掌握,牢固记忆

S1a或者S1:S2a:b S2b(共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的比。)

2:鸟头定理——鸟头定理又叫共角定理,是由共高定理推出来的。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则证明:连DC,根据共高定理,则所以

SADEADAEADAESABCABACABAC。

SSADEAEAD,ADC SADCACSABCABSADESADCSADEADAEADAE。SADCSABCSABCABACABAC

3:沙漏定理(相似里的平行线截线段)

4:蝴蝶定理——这个也是由共高定理推出来的

S1S4OD S2S3OB也可以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来写:S1S3S2S4。

用文字叙述为:梯形的对角线将梯形分成四个三角形,腰上两个三角形面积的乘积等于上、下底两个三角形面积之乘积。

S1×S3=S2×S4。5:燕尾定理

由共高定理得,所以,SABFAF,SBCFCFSADFAF,SDCFCFSBCFBC.SDCFDCSABFAFSADF=,SBCFCFSDCFSABFSBCFBC.SADFSDCFDC

这里的最后一行就是燕尾定理,整个过程是燕尾定理怎么用共高定理推出来。

第二篇:小学奥数学习方法五大窍门

小学奥数学习方法五大窍门

学习小窍门一:记笔记

这方法其实很普遍也很简单,但恰恰是很多同学不容易做到的,记笔记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把老师的精华记录下来方便复习,二是练习学生的书写能力,三是可以让学生养成边听边写的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学习小窍门二:错题本

很多孩子都马虎,但有些马虎其实是同学对知识点理解不清晰造成的,这类的题目一定要记录下来。还有的是出题者故意设计的陷阱,这也可以记录下来,定时复习,久了之后很多马虎自然而然地就避免了。

学习小窍门三:学习小组

定期地和小组成员分享好试题,好方法,好技巧,好经验,即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情感,又可以在交朋友的过程学习到新的东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协调能力。

学习小窍门四:题目分类本

和错题本一样,专门记录自己做过的试题,分类指的是将自己做过的试题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极其简单,自己一看就会的。一类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思考找到突破口的,还有一类就是难度很大,需要综合运用很多知识并进行推理才能解答的,后两类都应该是我们的记录重点。在对试题分类的过程中同学自然地就增强了对试题的进一步理解。

学习小窍门五:旧题新解

不定时的翻翻原来做过的试题,但是重点是思考有没有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样不断地增加思考有利于形成学生思考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多角度考察问题的思路,并随时利用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几何类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图形面积

简单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会计算面积,首先要能识别一些特别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然后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如果我们把

这些图形画在方格纸上,不但容易识别,而且容易计算.上面左图是边长为 4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4×4= 16(格);右图是 3×5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 3×5= 15(格).上面左图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它的底是5,高是4,面积是 5×4÷2= 10(格);右图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底是4,高也是4,它的面积是4×4÷2=8(格).这里特别说明,这两个三角

形的高线一样长,钝角三角形的高线有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面.上面左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5,高是3,它的面积是 5× 3= 15(格);右图是一个梯形,上底是 4,下底是7,高是4,它的面积是

(4+7)×4÷2=22(格).上面面积计算的单位用“格”,一格就是一个小正方形.如果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1格就是1平方厘米;如果小正方形边长是1米,1格就是1平方米.也就是说我们设定一个方格的边长是1个长度单位,1格就是一个面积单位.在这一讲中,我们直接用数表示长度或面积,省略了相应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一、三角形的面积

用直线组成的图形,都可以划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三角形面积= 底×高÷2.这个公式是许多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一公式,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例1 右图中BD长是4,DC长是2,那么三角形ABD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多少倍呢?

解: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DC的高相同.三角形ABD面积=4×高÷2.三角形 ADC面积=2×高÷2.因此三角形ABD的面积是三角形ADC面积的2倍.注意:三角形的任意一边都可以看作是底,这条边上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所以每个三角形都可看成有三个底,和相应的三条高.例2 右图中,BD,DE,EC的长分别是2,4,2.F是线段AE的中点,三角形ABC的高为4.求三角形DFE的面积.解: BC= 2+ 4+ 2= 8.三角形 ABC面积= 8× 4÷2=16.我们把A和D连成线段,组成三角形ADE,它与三角形ABC的高相同,而DE长是4,也是BC的一半,因此三角形ADE面积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同样道理,EF是AE的一半,三角形DFE面积是三角形ADE面积的一半.三角形 DFE面积= 16÷4=4.例3 右图中长方形的长是20,宽是12,求它的内部阴影部分面积.解:ABEF也是一个长方形,它内部的三个三角形阴影部分高都与BE一样长.而三个三角形底边的长加起来,就是FE的长.因此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

FE×BE÷2,它恰好是长方形ABEF面积的一半.同样道理,FECD也是长方形,它内部三个三角形(阴影部分)面积之和是它的面积的一半.因此所有阴影的面积是长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也就是

20×12÷2=120.通过方格纸,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途径来求解.当我们画出中间两个三角形的高线,把每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后,图中每个直角三角形都是某个长方形的一半,而长方形ABCD是由这若干个长方形拼成.因此所有这些直角三角形(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长方形ABCD面积的的一半.例4 右图中,有四条线段的长度已经知道,还有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四边形ABCD(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解:把A和C连成线段,四边形ABCD就分成了两个,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DC.对三角形ABC来说,AB是底边,高是10,因此

面积=4×10÷2= 20.对三角形 ADC来说,DC是底边,高是 8,因此

面积=7×8÷2=28.四边形 ABCD面积= 20+ 28= 48.这一例题再一次告诉我们,钝角三角形的高线有可能是在三角形的外面.例5 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内有一个三角形BEF,线段AE=3,DF=2,求三角形BEF的面积.解:要直接求出三角形BEF的面积是困难的,但容易求出下面列的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 ABE面积=3×6×2= 9.三角形 BCF面积= 6×(6-2)÷2= 12.三角形 DEF面积=2×(6-3)÷2= 3.我们只要用正方形面积减去这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能算出:

三角形 BEF面积=6×6-9-12-3=12.例6 在右图中,ABCD是长方形,三条线段的长度如图所示,M是线段DE的中点,求四边形ABMD(阴影部分)的面积.解:四边形ABMD中,已知的太少,直接求它面积是不可能的,我们设法求出三角形DCE与三角形MBE的面积,然后用长方形ABCD的面积减去它们,由此就可以求得四边形ABMD的面积.把M与C用线段连起来,将三角形DCE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 DCE的面积是 7×2÷2=7.因为M是线段DE的中点,三角形DMC与三角形MCE面积相等,所以三角形MCE面积是 7÷2=3.5.因为 BE= 8是 CE= 2的 4倍,三角形 MBE与三角形MCE高一样,因此三角形MBE面积是

3.5×4=14.长方形 ABCD面积=7×(8+2)=70.四边形 ABMD面积=70-7-14= 49.二、有关正方形的问题

先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讲起.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一样长,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有一个直角(90度),还有两个角都是45度,通常在一副三角尺中.有一个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a).四个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b).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当知道它的直角边长,从图(a)知,它的面积是

直角边长的平方÷2.当知道它的斜边长,从图(b)知,它的面积是

斜边的平方÷4

例7 右图由六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第一个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是8.后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长,恰好是前一个斜边长的一半,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解:从前面的图形上可以知道,前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拼成的正方形,等于后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四个拼成的正方形.因此后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前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半,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8×8÷2=32.这一个图形的面积是

32+16+ 8+ 4 + 2+1= 63.例8 如右图,两个长方形叠放在一起,小长形的宽是2,A点是大长方形一边的中点,并且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是多少?

解: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上标上英文字母 D,E,F,G.三角形ABC的面积=2×2÷2=2.三角形ABC,ADE,EFG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ABC的斜边,与三角形ADE的直角边一样长,因此三角形 ADE面积=ABC面积×2=4.三角形EFG的斜边与三角形ABC的直角边一样长.因此三角形EFG面积=ABC面积÷2=1.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是 4+1=5.例9 如右图,已知一个四边形ABCD的两条边的长度AD=7,BC=3,三个角的度数:角 B和D是直角,角A是45°.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解:这个图形可以看作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E,切掉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CE.因为

A是45°,角D是90°,角E是

180°-45°-90°= 45°,所以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E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这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差,即

7×7÷2-3×3÷2=20.这是1994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原来试题图上并没有画出虚线三角形.参赛同学是不大容易想到把图形补全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做对这道题的人数不多.但是有一些同学,用直线AC把图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并认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一样的,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角 A是 45°,这一条件还用得上吗?图形上线段相等,两个三角形相等,是不能靠眼睛来测定的,必须从几何学上找出根据,小学同学尚未学过几何,千万不要随便对图形下结论.我们应该从题目中已有的条件作为思考的线索.有45°和直角,你应首先考虑等腰直角三角形.现在我们转向正方形的问题.例10 在右图 11×15的长方形内,有四对正方形(标号相同的两个正方形为一对),每一对是相同的正方形,那么中间这个小正方形(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解:长方形的宽,是“一”与“二”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长方形的长,是“一”、“三”与“二”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长-宽 =15-11=4

是“三”正方形的边长.宽又是两个“三”正方形与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之和,因此

中间小正方形边长=11-4×2=3.中间小正方形面积=3×3= 9.如果把这一图形,画在方格纸上,就一目了然了.例11 从一块正方形土地中,划出一块宽为1米的长方形土地(见图),剩下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是15.75平方米.求划出的长方形土地的面积.解:剩下的长方形土地,我们已知道

长-宽=1(米).还知道它的面积是15.75平方米,那么能否从这一面积求出长与宽之和呢?

如果能求出,那么与上面“差”的算式就形成和差问题了.我们把长和宽拼在一起,如右图.从这个图形还不能算出长与宽之和,但是再拼上同样的两个正方形,如下图就拼成一个

大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恰好是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可是这个大正方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空洞.它也是一个正方形,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的边长,恰好是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等于1米.现在,我们就可以算出大正方形面积:

15.75×4+1×1= 64(平方米).64是8×8,大正方形边长是 8米,也就是说长方形的 长+宽=8(米).因此 长=(8+1)÷2= 4.5(米).宽=8-4.5=3.5(米).那么划出的长方形面积是

4.5×1=4.5(平方米).例12 如右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C并放在一起.已知小正方形EFGC的边长是6,求三角形AEG(阴影部分)的面积.解:四边形AECD是一个梯形.它的下底是AD,上底是EC,高是CD,因此

四边形AECD面积=(小正方形边长+大正方形边长)×大正方形边长÷2

三角形ADG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一条直角边长DG=(小正方形边长+大正方形边长),因此

三角形ADG面积=(小正方形边长+大正方形边长)×大正方形边长÷2.四边形 AECD与三角形 ADG面积一样大.四边形AHCD是它们两者共有,因此,三角形AEH与三角形HCG面积相等,都加上三角形EHG面积后,就有

阴影部分面积=三角形ECG面积

=小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6×6÷2=18.十分有趣的是,影阴部分面积,只与小正方形边长有关,而与大正方形边长却没有关系.三、其他的面积

这一节将着重介绍求面积的常用思路和技巧.有些例题看起来不难,但可以给你启发的内容不少,请读者仔细体会.例13 画在方格纸上的一个用粗线围成的图形(如右图),求它的面积.解:直接计算粗线围成的面积是困难的,我们通过扣除周围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来计算.周围小正方形有3个,面积为1的三角形有5个,面积为1.5的三角形有1个,因此围成面积是

4×4-3-5-1.5=6.5.例6与本题在解题思路上是完全类同的.例14 下图中 ABCD是 6×8的长方形,AF长是4,求阴影部分三角形AEF的面积.解:三角形AEF中,我们知道一边AF,但是不知道它的高多长,直接求它的面积是困难的.如果把它扩大到三角形AEB,底边AB,就是长方形的长,高是长方形的宽,即BC的长,面积就可以求出.三角形AEB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扩大的三角形AFB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的长是知道的,很容易算出它的面积.因此

三角形AEF面积=(三角形 AEB面积)-(三角形 AFB面积)

=8×6÷2-4×8÷2

= 8.这一例题告诉我们,有时我们把难求的图形扩大成易求的图形,当然扩大的部分也要容易求出,从而间接地解决了问题.前面例9的解法,也是这种思路.例15 下左图是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方形的长是16,宽是10.中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那么有草部分的面积(阴影部分)有多大?

解: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从图上可以看出,底是2,高恰好是长方形的宽度.因此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 10×2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可以设想,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换成 10×2的长方形,再把横竖两条都移至边上(如前页右图),草地部分面积(阴影部分)还是与原来一样大小,因此

草地面积=(16-2)×(10-2)= 112.例16 右图是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实际上,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可是它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不知道,不能直接来求它的面积.阴影部分与三角形BCE合在一起,就是原直角三角形.你是否看出,ABCD也是梯形,它和三角形BCE合在一起,也是原直角三角形.因此,梯形ABCD的面积与阴影部分面积一样大.梯形ABCD的上底BC,是直角边AD的长减去3,高就是DC的长.因此阴影部分面积等于

梯形 ABCD面积=(8+8-3)×5÷2= 32.5.上面两个例子都启发我们,如何把不容易算的面积,换成容易算的面积,数学上这叫等积变形.要想有这种“换”的本领,首先要提高对图形的观察能力.例17 下图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形成的图形.已知 AF,FE,EC都等于3,CB,BD都等于 4.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很容易求出的.三角形ABC面积=(3+3+3)×4÷2=18.三角形CDE面积=(4+4)× 3÷2=12.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重叠部分--四边形BCEG,只要减去这个重叠部分,所求图形的面积立即可以得出.因为 AF= FE= EC=3,所以 AGF,FGE,EGC是三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因为CB=BD=4,所以CGB,BGD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三角形DEC面积

= 2×2×(三角形 GBC面积)+2×(三角形 GCE面积).三角形ABC面积

=(三角形 GBC面积)+3×(三角形GCE面积).四边形BCEG面积

=(三角形GBC面积)+(三角形GCE面积)

=(2×12+18)÷5

=8.4.所求图形面积=12+ 18-8.4=21.6.例18 如下页左图,ABCG是4×7长方形,DEFG是 2×10长方形.求三角形 BCM与三角形 DEM面积之差.解:三角形BCM与非阴影部分合起来是梯形ABEF.三角形DEM与非阴影部分合起来是两个长方形的和.(三角形BCM面积)-(三角形DEM面积)

=(梯形ABEF面积)-(两个长方形面积之和

=(7+10)×(4+2)÷2-(4×7 + 2×10)

=3.例19 上右图中,在长方形内画了一些直线,已知边上有三块面积分别是13,35,49.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解:所求的影阴部分,恰好是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E的公共部分,而面积为13,49,35这三块是长方形中没有被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E盖住的部分,因此

(三角形 ABC面积)+(三角形CDE面积)+(13+49+35)

=(长方形面积)+(阴影部分面积).三角形ABC,底是长方形的长,高是长方形的宽;三角形CDE,底是长方形的宽,高是长方形的长.因此,三角形ABC面积,与三角形CDE面积,都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就有

阴影部分面积=13 + 49+ 35= 97.1.甲、乙两地相距46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一段后,每小时加速15千米,共用了7小时到达乙地。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几小时?

答案:1.解:设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x小时。

60x+(60+15)(7-x)=465

60x+525-75x=465

525-15x=465

15x=60

x=4

答: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

某班42个同学参加植树,男生平均每人种3棵,女生平均每人种2棵,已知男生比女生多种56棵,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解:设男生x人,女生(42-x)人。

3x-2(42-x)=56

3x+2x-84=56

5x=140

x=28

第四篇:奥数平面几何几个重要定理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及其证明

一、塞瓦定理

1.塞瓦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内一点P,该点与ABC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三条直线分别交ABC三边AB、BC、CA于点D、E、F,且D、E、F三点均不是ABC的顶点,则有

D F P C A ADBE

DBECCF1. FAB E ADSADPSADC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DBS. SBDPBDC根据等比定理有

SADPSADCSADCSADPSAPCSBDPSBDCSBDCSBDPSBPC,ADSAPCBESAPBCFSBPC所以DBS.同理可得,. ECSAPCFASAPBBPCADBECF1. 三式相乘得DBECFA注:在运用三角形的面积比时,要把握住两个三角形是“等高”还是“等底”,这样就可以产生出“边之比”.

2.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三边AB、BC、CA上各有一点D、E、F,ADBECF1,那么直且D、E、F均不是ABC的顶点,若

DBECFA线CD、AE、BF三线共点.

证明:设直线AE与直线BF交于点P,直线CP交AB于点D/,则据塞瓦定理有

AD/BECF1. /DBECFA A D/ D B F P C E ADBECFADAD/1,所以有/.由于点D、D/都

因为

DBECFADBDB在线段AB上,所以点D与D/重合.即得D、E、F三点共线.

注:利用唯一性,采用同一法,用上塞瓦定理使命题顺利获证.

二、梅涅劳斯定理

3.梅涅劳斯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一条直线与ABC的三边AB、BC、CA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D、B E、F,且D、E、F均不是ABC的顶点,则有

D E C G A F

ADBE

DBECCF1. FA证明:如图,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EF于点G.

CGCF因为CG // AB,所以 ————(1)ADFACGEC因为CG // AB,所以 ————(2)DBBEADBECFDBBECF1.由(1)÷(2)可得,即得 DBECFAADECFA注:添加的辅助线CG是证明的关键“桥梁”,两次运用相似比得出两个比例等式,再拆去“桥梁”(CG)使得命题顺利获证.

4.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的边AB、BC上各有一点D、E,在边ACADBECF1,的延长线上有一点F,若

DBECFA

那么,D、E、F三点共线.

证明:设直线EF交AB于点D/,则据梅涅劳斯定理有

AD/BECF1. /DBECFA D/ D B E A C F ADBECFADAD/1,所以有/.由于点D、D/都因为

DBECFADBDB

在线段AB上,所以点D与D/重合.即得D、E、F三点共线.

注:证明方法与上面的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如出一辙,注意分析其相似后面的规律.

三、托勒密定理

5.托勒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凸四边形ABCD是某圆的内接四边形,则有

AB·CD + BC·AD = AC·BD.

证明:设点M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在线段BD上找一点,使得DAE =BAM.

因为ADB =ACB,即ADE =ACB,所以ADE∽ACB,即得

D E A M B C ADDE,即ADBCACDE ————(1)ACBC由于DAE =BAM,所以DAM =BAE,即DAC =BAE。而ABD =ACD,即ABE =ACD,所以ABE∽ACD.即得

ABBE

,即ABCDACCDAC ————(B2)

由(1)+(2)得

BC

ADABCDACDEACBE .所以AB·CD + BC·AD = AC·BD.

注:巧妙构造三角形,运用三角形之间的相似推得结论.构造有特点,不容易想到,要认真分析题目并不断尝试.

6.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如果凸四边形ABCD满足AB×CD + BC×AD = AC×BD,那么A、B、C、D四点共圆.

证法1(同一法):

在凸四边形ABCD内取一点E,使得EABDAC,EBADCA,则EAB∽DAC.

A B 可得AB×CD = BE×AC ———(1)

AEAB且 ADAC

———(2)

则由DAECAB及(2)可得DAE∽

E D C CAB.于是有

AD×BC = DE×AC ———(3)

由(1)+(3)可得 AB×CD + BC×AD = AC×(BE + DE). 据条件可得 BD = BE + DE,则点E在线段BD上.则由EBADCA,得DBADCA,这说明A、B、C、D四点共圆.

证法2(构造转移法)

延长DA到A/,延长DB到B/,使A、B、B/、A/四点共圆.延长DC到C/,使得B、C、C/、B/四点共圆.(如果能证明A/、B/、C共线,则命题获证)

那么,据圆幂定理知A、C、C/、A/四点也共圆. A/B/

因此,ABA/DB/C/,BDBC/

A/ B/ A B C/D. BDD C C/ //ABADBCCD////

可得 ABBC.BDA/C/

另一方面,AC/A/DACAD//AC,即. CDCDABA/DBCC/DACA/D

欲证=,即证

CDBDABCDA/DBCCDC/DACBDA/D

//

即 BCCDCD(ACBDABCD)AD.

据条件有 ACBDABCDADBC,所以需证

BCCDC/DADBCA/D,//CDCDADAD,这是显然的.所以,即证A/B/B/C//ACA/、B/、C/共线.所以A/B/B与BB/C/,即

////互补.由于ABBDAB,BBCDCB,所以DAB与DCB互补,即A、B、C、D四点共圆.

7.托勒密定理的推广及其证明

定理:如果凸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不在同一个圆上,那么就有

AB×CD + BC×AD > AC×BD

A B E D C 证明:如图,在凸四边形ABCD内取一点E,使得EABDAC,EBADCA,则EAB∽DAC.

可得AB×CD = BE×AC ————(1)

AEAB且

————(2)ADAC则由DAECAB及(2)可得DAE∽CAB.于是

AD×BC = DE×AC ————(3)

由(1)+(3)可得 AB×CD + BC×AD = AC×(BE + DE)因为A、B、C、D四点不共圆,据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AB×CD + BC×ADAC×BD 所以BE + DEBD,即得点E不在线段BD上,则据三角形的性质有BE + DE > BD.

所以AB×CD + BC×AD > AC×BD.

四、西姆松定理

8.西姆松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从ABC外接圆上任意一点P向BC、CA、AB或其

延长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则D、E、F三点共线.

证明:如图示,连接PC,连接 EF 交BC于点D/,连接PD/.

B F A D C E P 因为PEAE,PFAF,所以A、F、P、E四点共圆,可得FAE =FEP.

因为A、B、P、C四点共圆,所以BAC =BCP,即FAE =BCP.

所以,FEP =BCP,即D/EP =D/CP,可得C、D/、P、E四点共圆.

所以,CD/P +CEP = 1800。而CEP = 900,所以CD/P = 900,即PD/BC.

由于过点P作BC的垂线,垂足只有一个,所以点D与D/重合,即得D、E、F三点共线.

注:(1)采用同一法证明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便充分地调用题设条件.但需注意运用同一法证明时的唯一性.

(2)反复运用四点共圆的性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要掌握好四点共圆的运用手法.

五、欧拉定理

9.欧拉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设ΔABC的重心、外心、垂心分别用字母G、O、H表示.则有G、O、H三点共线(欧拉线),且满足OH3OG.

BOHADEC

证明(向量法):连BO并延长交圆O于点D。连接CD、AD、HC,设E为边BC的中点,连接OE和OC.则

OHOAAH ——— ①

因为 CD⊥BC,AH⊥BC,所以 AH // CD.同理CH // DA.

所以,AHCD为平行四边形.

从而得AHDC.而DC2OE,所以AH2OE.

1因为OE2OBOC,所以AHOBOC ——— ②

由①②得:OHOAOBOC ———— ③ 另一方面,OGOAAGOA2GFOAGBGC.

GCGOOC,所以 而GBGOOB,

1OGOA2GOOCOBOGOAOBOC 3—— ④

由③④得:OH3OG.结论得证.

注:(1)运用向量法证明几何问题也是一种常用方法,而且有其独特之处,注意掌握向量对几何问题的表现手法;

(2)此题也可用纯几何法给予证明. 又证(几何法):连接OH,AE,两线段相交于点G/;连BO并延长交圆O于点D;连接CD、AD、HC,设E为边BC的中点,连接OE和OC,如图.

因为 CD⊥BC,AH⊥BC,所以 AH // CD.同理CH // DA.

所以,AHCD为平行四边形.

可得AH = CD.而CD = 2OE,所以AH = 2OE.

因为AH // CD,CD // OE,所以AH // OE.可得AHG/∽

BEOG ADHCEOG/.所以

AHAG/HG/2//. OEGEGO1AG/2由/,及重心性质可知点G/就是ABC的重心,即GE1G/与点G重合.

所以,G、O、H三点共线,且满足OH3OG.

六、蝴蝶定理

10.蝴蝶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如图,过圆中弦AB的中点M任引两弦CD和EF,连接CF和ED,分别交AB于P、Q,则PM = MQ.

证明:过点M作直线AB的垂线l,D / FF C/E C / A QQ M P B 作直线CF关于直线l的对称直线交圆于点C/、F/,交线段AB于点Q/.连接FF/、DF/、Q/F/、DQ/.据圆的性质和图形的对称性可知:

MFQ =MFP,FQM =FPM; //

//且FF/ // AB,PM = MQ/. 因为C、D、F/、F四点共圆,所以

CDF +CFF = 180/

/

0,而由FF/ // AB可得Q/PF +CFF/ = 1800,所以

CDF =QPF,即MDF =QPF. /

/

/

/又因为Q/PF =PQ/F/,即Q/PF =MQ/F/.所以有

MDF =MQF. /

//这说明Q/、D、F/、M四点共圆,即得MF/Q/ =Q/DM. 因为MF/Q/ =MFP,所以MFP =Q/DM.而MFP =EDM,所以EDM =Q/DM.这说明点Q与点Q/重合,即

得PM = MQ.

此定理还可用解析法来证明: 想法:设法证明直线DE和CFx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

证:以AB所在直线为x轴,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坐标系,M点是坐标原点.

设直线DE、CF的方程分别为

x = m1 y + n 1,x = m2 y + n 2;

直线CD、EF的方程分别为

y = k1 x,y = k2 x .

则经过C、D、E、F四点的曲线系方程为

(y –k1 x)(y –k2 x)+(x –m1 y–n1)(x –m2 y –n2)=0.

整理得

(+k1k2)x 2+(1+m1m2)y 2–[(k1+k2)+(m1+m2)]xy

–(n1+n2)x+(n1m2+n2m1)y+n1n2=0. 由于C、D、E、F四点在一个圆上,说明上面方程表示的是一个圆,所以必须

+ k1 k2 = 1 +m1 m2 ≠ 0,且

(k1+k2)+(m1+m2)=0.

DFAQEMyCPBx在线角

若=0,则k1k2=1,k1+k2=0,这是不可能的,故≠0; 又y轴是弦AB的垂直平分线,则圆心应落在y轴上,故有(n1 + n2)= 0,从而得n1 + n2 = 0.

这说明直线DE、CF在x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即得PM = MQ.

注:利用曲线系方程解题是坐标法的一大特点,它可以较好地解决直线与曲线混杂在一起的问题.如本题,四条直线方程一经组合就魔术般地变成了圆方程,问题瞬息间得以解决,真是奇妙.运用它解题,不拘泥于小处,能够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

另外,待定系数法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需注意掌握其用法.

第五篇:初中奥数题目_几何不等式

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 几何不等式

一、选择题

1.已知线段a,b,c的长度满足a < b < c,那么以a,b,c为边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A.c – a < b;B.2b < a + c;C.c – b > a;D.b< ac 2.在△ABC中,若∠A=58°,AB>BC,则∠B的取值范围是()A.0°< ∠B < 64°;B.58°< ∠B < 64° C.58°< ∠B < 122°;D.64°< ∠B < 122°

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 = 1, b = 3,那么第三边c的变化范围是()A.2 < c < 4;B.2 < c < 3;C.2 < c < 10;D.22< c < 10 4.一个等腰三角形ABC,顶角为∠A,作∠A的三等分线AD、AE,即∠1 = ∠2 = ∠3(如图),若BD=x, DE=y, CE=z,则有()A.x > y > z;B.x = z > y C.x = z < y;D.x < y = z 5.已知三角形三边长a,b,c都是整数,并且a≤b

二、解答题

1.如图,已知△ABC中,AB > AC,AD是中线,AE是角平分线。求证:(1)2AD < AB + AC;(2)∠BAD > ∠DAC;(3)AE < AD。

2.如图,已知△ABC,AB=AC,AD是中线,E为∠ABD内任一点。求证:∠AEB > ∠AEC。

6.如图,已知△ABC中,AB > AC,BE⊥AC于E,CF⊥AB于F。求证:AB + CF > AC + BE。

7.如图,已知在凸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且AC⊥BD,OA > OC,OB > OD。求证: BC + AD > AB + CD。

8.如图,已知在线段BC同侧作两个三角形△ABC和△DBC,使AB=AC,DB > DC且AB + AC = DB + DC,设AC与DB交于E。求证:AE > DE。

答案

一、1.A 2.A 3.D 4.B 5.A 略解:

1.由A答案c – a < b及已条条件a < b < c可推出a + b > c,a + c > b, b + c > a,因此可以组成三角形,B、C、D答案均可举出反例:

如a = 1, b = 3, c = 6时,满足B和C,但不能组成三角形,当a = 1, b = 2, c = 5时,满足C,但不能组成三角形。2.因为AB > BC 所以∠C > ∠A = 58°

所以∠B=180°-∠C-∠A=180°-58°-∠C < 180°-58°×2=64° 即∠B < 64°,排除C、D。

令∠B=40°,则∠C=82°,符合条件,故排除B。

3.若∠C是最大角,则∠C < 90°

所以c < a2b2,即c <;若∠B是最大角,则∠B < 90° 所以bac 所以9 < 1 + c 所以 c > 22 所以22 < c < 10

4.易证△ABD≌△ACEBD=EC,即x = z 又因为∠AEB=∠C+∠3=∠B+∠3 > ∠B 所以AB > AE 又∠1=∠2 所以BD > DE即x > y,所以x = z > y 选B

5.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条件a≤b < c,b = 7,有以下情况:

a 2 3 4 5 6 7 b 7 7 7 7 7 7 c 8 8 8 8 8 8 9 9 9 9 9 10 10 10 10 11 11 11 12 12 13 所以共有21个,选A 2222-5∠2即∠3 < ∠4 所以180°-∠BAE-∠3 > 180°-∠CAE-∠4 即∠AEB > ∠AEC

3.略证:

过E作ED平行且等于BC,连结DF,DC(如图)所以BCDE是平行四边行

所以DC平行且等于BE,所以∠1=∠A 因为AB=AC,AE=FC 所以BE=AF=DC 所以△AEF≌△CFD 所以EF=DF 在△EFD中,EF+DF > DE 所以2EF > BC即EF >

1∠BAC 21BC 21BC 2当E、F为AB、AC中点时,EF=所以EF≥1BC 2

4.略证:连结BE(如图)

因为BC > AB,BC > AC,易证△AOD≌△AOD,△COB≌△COD(SAS)所以AD=AD,CB= CB 在△CDE中,CE+DE > CD ① 在△ABE中,AE + BE > AB ② ①+②得 AE + DE + BE + CE > AB + CD 所以A D + BC > AB + CD 所以AD + BC > AB + CD

8.略证:由已知可得

2BD > BD + DC = AB + AC = 2AC, 所以BD > AC 在BD上截取DF=AC,连结AF、AD(如图)因为BD+DC=2AC,所以DC+BF=AC=AB,所以在△BAF中,AF> AB – BF = DC 在△BADC与△ADF中,AD=AD,AC=DF,AF > CD,所以∠1 > ∠2 所以AE > DE

9.略证:延长BA到D使AD=AC,连结DC,作∠DCE=∠ACP,且CE=CP,连结DE、EP(如图)

易证△ADC是等边三角形,△DCE≌△ACP 所以AC=CD=AD,所以∠ECP=∠DCA-∠DCE+∠ACP=60° 且DE=AP 所以△CEP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CP=EP 所以PA+PB+PC=DE+PE+PB > DA + AB 所以PA+PB+PC > AC + AB

10.略证:这里只证明(1)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

2b2c22ma''''''''''''''''12a] 2b2c2a2(bc)2a2a2bcbc∴m 242442ab2c2a2又m 242a-89-

下载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定理(五六年级使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高中数学奥数培训资料之梅涅劳斯定理

    兰州成功私立中学高中奥数辅导资料(内部资料)平面几何的几个重要的定理一、梅涅劳斯定理:定理1:若直线l不经过ABC的顶点,并且与ABC的三边BC、CA、AB或它们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P、Q......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之二十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二十 班级:五()班姓名家长审阅 (1) 计算 784070+78407.1+7840.72+784.073+78.40733×34+34×35+35×36+36×37+37×38(2)有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17,余数是13,已知被......

    小学奥数教辅书推荐

    小学奥数教辅书推荐 作为一名奥数老师,每次去西单都会去图书大厦三楼的奥 数教辅专架看看,每次都会看到有小学生家长在专架上的一排排书之间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买哪本好。确实,目......

    小学奥数招生简章

    奥数班招生简章 ——XXXX学校 学习奥数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三、四年级的奥数学习是小学奥数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四年级奥数最基本的知识技巧,才能有效的......

    小学五年级奥数

    宜宾天天向上教育Yibin TTXS Personalized EDU 1.看一看下面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1.56×1.7+0.44×1.7-0.7(2)11.72-7.85-(2.26+0.46)(3)(4.8×7.......

    2013小学奥数题

    2013小学奥数题 济南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比较大小 1.计算 计算:11+22+33 解答:11+22+33 =33+33 =66 【小结】按顺序计算即可。 2.比较大小 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

    小学奥数教学大纲

    小学奥数课教学大纲 根据家长要求,在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校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升初考试的发展形势,以专业和先进的奥数教学理念为指导,**校长、教务联合专职奥数......

    小学奥数讲座

    小学奥数讲座 一、 课前谈话 家长朋友、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本人姓谢,名叫宗伟,家住方城县赵河镇区。大专学历,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公立学校一线从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