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6: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

第一篇: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

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

摘要:

通过阐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概念,试析探讨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方面的必要性。

关键词:

财务集约化;必要性;企业集团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1101

1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概念

财务集约化是以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为基础来管控公司风险,以信息化为平台,重点资源集中为手段的一种优化配置公司资源的创新管理模式。它作为集约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涵式增长的特征。通过改善和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企业发展,着力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促使企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资金管理体系。将会计及资金的集中核算管理、资本与预算的集中运作及调控作为主要目标。深化月度、季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将公司各项收支均纳入现金预算管理。加强预算与实际收支的差异分析,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项目预算与现金预算的结合,提升预算对资金流动的管控能力与资金使用率。建立预算会审制度,这样才能提升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一般可以通过发布公司内部的规范性文件来实施。要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管控的“资金池”,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

(2)强化成本管控。探索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成本管控能力。同时,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修订制定各类管理办法,完善生产、营销等系统成本项目实施。除此之外,深化标准成本管理。实现规范有序的引导需求。深入一线,开展基础业务需求调查。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了解财务信息,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有效的流转。

(3)提升固定资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完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固定资产,在公司全部资产中的占比较高。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才能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探索引入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技术。

(4)提高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将统一科目、完善成本标准、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作为基础。加大工作协调与监督力度。细化完善会计科目体系,组织财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发布的最新会计核算办法,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相关业务的核算模式。修订会计核算流程以及财务各项风险控制方法等,从而为财务信息的深入加工提供同质可比的基础数据。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扎实规范。这是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础。这既是财务集约共享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公司经营风险的要求。

3加强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1)集约化管理,是指在现代企业中提倡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它是企业科学长期发展的现实需要。这能为企业赢得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实行财务集约化管理。

(2)因为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经济体,财务集约化管理,可以对资金运行产生控制。而资金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只有实施了对资金的科学管理,才能保证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深化改革公司在财务资金管理、财务预算管控、公司资产使用等方面老旧落后的管理运作模式,积极实现国有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与公司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呼应的。

(3)加强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为财务工作,是整个企业在某一时段发展的成绩见证。如果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公司企业必定不能科学持续发展。只有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机制体制的创新,才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4)全球所有优秀健康发展的企业,其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定是实施了集约化管理的。这是整个国际的企业经济发展趋势。只有与国际相接轨,学习最新的管理模式,才能让企业走的更远。

4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度缺乏。一旦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度降低,就会出现财务工作的质量下降,效率降低,公司内部资金流转出现问题。缺乏重视度,将成为整个企业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最大阻碍。

(2)财务制度混乱,不规范,不严谨,漏洞多。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又怎么能保证财务集约化的有效实施呢?财务集约化,是为了将整合公司有效资源,将其进行优化配置。这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基础。

(3)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及时。管理变革,必定会带来动荡。不管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会有很大的更新,调整。而职工的思想转变,却比不一定就那么及时。公司应该在实施新的管理体制之前,对职工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技巧技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接收新事物。加强推进整个财务团队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5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方法

5.1集中控制实施原则

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现阶段企业所普遍采用的资金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集团公司将下属的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在经营环节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统一集中于集团公司的总部。资金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运作、统一分配。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要求其金流是持续、稳定的。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集约化财务管理之后,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集约化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将相对分散的资金集中进来,形成规模效应,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率。

5.2实行以点及面的推广模式

先从财务部出发,提出具体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任务表。工作分解为若干项,落实到各个专责或需要配合的部门,并结合月度KPI考评,以便管理体系能够尽快的立竿见影。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采用普及的方法,结合人力资源规划和组织机构规范,调整工作。确保财务集约管理办法,能够逐步地进行全面实施。

5.3资金集中控制的构建

(1)提高集约化财务管理的认识。集约化管理,就是将所有生产要素,集中整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将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此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对财务管理来说,资金分散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为公司带来各种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积极的构建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分散的资金有效归集起来,进而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这样不但能够保证资金安全,还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的安全。同时,各部门间要相互协作,共同推进财务与业务集成。研究落实相关业务环节的集约化管理方案,推动财务与相关专业的业务集成和信息集成,将集约化管理延伸到业务链的每一个环节。

(2)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企业进行集约化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一套杂乱无章的财务体系,与一套健全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着天壤之别。科学健康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保证企业集团全面、系统、及时、准确的掌握整个公司的财务情况,从而为制定准确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妥善的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问题,比如获取财务信息的延迟性,查询会计数据困难等。而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来说,财务集约化管理,能够使会计处理更专业化、流程更规范化、管理更制度化。

6结语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以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平台,以重点资源集中为手段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对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及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企业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赵刚.浅谈集团公司的特点与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2]朱兰花.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9).

第二篇:浅析烟草商业企业建设财务文化的必要性

浅析烟草商业企业建设财务文化的必要性

马世跃

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 贵州 551700

摘要:

烟草行业企业母文化建设已告一段落,但各种子文化的建设方兴未艾。现代烟草企业管理是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企业财务文化理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企业财务文化,进而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推动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必然。本文主要论述财务文化的概念、内容、作用,分析烟草商业企业建立财务文化的意义,并提出建立财务文化的一些措施,以供财务文化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财务文化、建设

2005年,国家烟草总局下发了《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从此拉开了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各级烟草企业纷纷开展企业文化建设。2008年国家五部委颁布了《企业内控应用指引》,其中第五号是《企业文化》,该指引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12年财政部印发财会〔2012〕11 号文件,在全国广泛征集会计文化稿件,开展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大讨论,从而掀起企业财务文化建设的高潮。上述三个文件和通知的发布,为烟草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开展财务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正如财政部〔2012〕11 号通知所述“财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财务文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文化概述

(一)财务文化的概念

企业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企业长期倡导和培育的,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共同遵守的财价值观、财务理念和财务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的总称,是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务文化的内容

企业财务文化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财务行为文化与财务精神文化:(l)财务物质文化

财务物质文化是企业在开展财务活动中所应用的工具、技术以及实体性的设施、设备的综合,财务物质文化关注的是财务新技术、新工具以及现代科技等新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它是财务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财务文化的“骨骼”。

(2)财务制度文化

财务制度文化是企业员工人员在财务活动中所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组织机构、行为标准等,是财务文化的“经脉”。

(3)财务行为文化

财务行为文化是对财务制度文化的遵守情况的外在表现,是财务制度行为化的具体体现,是财务文化的“血液”。(4)财务精神文化

财务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财务价值观、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等,是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的升华,是企业财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是财务文化的“灵魂”。

二、企业财务文化的作用

(一)具有精神支柱的作用

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人员的精神支柱。人活着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财务文化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精神力量引导财务人员的行为、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财务文化,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建设与企业文化内涵一脉相承的财务文化,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开拓创新精神,提高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诚信的财务文化,可以提高财务人员诚实守信的理念,提高企业形象和声誉。企业有了这种现代财务文化,才能将企业领导层、中间层和普通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具有激励员工作用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欲望,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财务文化是财务人员的一种力量源泉,财务文化所规划的愿景、使命可以激发财务人员的斗志,激励财务人员去为实现暨定目标而努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实现自我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财务文化是一种以财务人员为核心的子文化,它把财务人员作为一个“自我实现人”,财务文化激励作用强调非情感因素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形成组织内重视、尊重、理解和关注财务人的良好氛围,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财务人员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强道德修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推动企业实现财务目标乃至企业总体目标。

(三)具有凝聚人心作用 “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文化就具有这样一种力量,通过宣传、引导,在财务人员中渗透共同的财务愿景、使命、价值观,使个人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的财务机构,通过这个机构激发所有成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分散的凝聚成一个整体团结力,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具有规范行为作用

财务文化为财务人员提供一个行为指南,规范财务人员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这种行为规范是依靠财务文化来维系的,而不是依靠外部法律规范的强制。现实财务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道德行为,如财务违约失信行为、财务欺骗行为等,这些行为有的可以借助法律来加以惩罚和制约,但法律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方,有许多局限性,其经济性相对较差,使用法律来处理这些行为往往成本较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财务人员的大量财务行为需要依靠法律之外的财务文化加以规范与约束,好的财务文化会使投资、融资、经营、分配等各种财务活动更加规范,更加活跃和频繁,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效,目标更易实现。

三、烟草商业企业建立财务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文化是公司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烟草行业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两烟”规模稳定,税利指标稳步提升,并建立了以“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为使命的企业文化,同时诸如廉政文化、安全文化等子文化的建设已在各省、地州市公司拉开序幕。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建立符合企业实际财务文化势在必行,通过建设企业财务文化,充分体现企业理财哲学、企业的群体理财意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财务文化的建设,也可以丰富和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二)财务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2014年全国烟草财务工作会上,原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强调: 今后的企业管理要明确定位,真正实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由管理财富、管理价值向积累财富、增加财富转变。至此开始国家烟草总公司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初步建立,降本增效已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财务文化的构建,意义重大。通过建设财务文化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不断提高税率贡献,夯实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地位。通过建设财务文化,推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谋划烟草行业发展“三大课题”,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烟草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

四、烟草商业企业建立财务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财务物质文化建设

财务物质文化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的保障。马克思说:“任何一种文化都与物质技术相联系,以物质技术为对象而升华”。财务物质文化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中最容易开展的工作,成效明显。烟草商业企业财务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就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目前烟草行业运用的各种软件较多,诸如ERP财务核算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玖其报表系统、国资管理系统等等,除ERP财务核算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之外,其他系统间相对独立,信息相互独立,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因此,建设烟草商业财务物质文化重点就是整合财务软件系统,把信息孤岛转变为信息融通,共享财务数据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同时,财务物资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工作环境的建设。工作环境的建设不能追求豪华、奢靡,要严格遵守国家“八条纪律”要求,满足办公室需求为原则,加强6S管理,既满足企业财务物质文化建设,也体现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文明。

(二)加强财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关键。财务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一是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综合考虑业务量、管理半径,在各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或财务派驻制管理模式,加强对县级烟草分公司的财务监管,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二是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核算标准,实现会计基础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预算定额标准体系、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等,加强对目标管控,充分发挥预算配置资源的功能;四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推行先进管理系统,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以地市级公司为单位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集中度,发挥资金集中优势,提高货币资金收益率。五是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构建、处置的监管,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六是完善财务授权审批制度,合理授权,适度牵制,“三重一大”严格执行集体决议或联签制度。

(三)加强财务行为文化建设

财务行为文化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的重点。财务行为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财务人员行为准则,规范财务人员言行,杜绝财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发生。完善财务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饱满的精神面貌、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区别于财务制度的“软”约束,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财务人员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加强财务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财务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整个财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是财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财务精神文化建设一是要总结、提炼财务工作精华构建先进的财务理念文化,使其成为员工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二是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育,积极展示财务人员精神面貌,树立财务团队形象,提高财务业务技能,积极倡导诚信文化,鼓励财务人员在财务活动中做到诚实、守信、自我约束,廉洁自律,不做假账。三是培养财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与烟草工业企业、烟农、卷烟零售客户以及与政府、税务、工商的关系。四是坚持烟草行业“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维护好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烟草人应有的贡献。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财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财务人员去挖掘、提炼、总结,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无论是企业母文化还是子文化的建设和宣贯,都离不开领导层的重视,唯有领导率先垂范、引领、传播,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

〔1〕王棣华.财务文化自觉与我国企业财务文化建设LJ.中国工会财会,2008(5)〔2〕张继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与操作.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第三篇:论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论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09031009 史滢洁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伦理精神,是当代中国教育伦理的精神化集结和本质化表现,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法制相协调、与传统师德相承接的新型教育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原则(集体主义)及具体规范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和具体应用,它体现着社会主义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教师职业伦理精神是伴随教师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崇高、最神圣的职业劳动之一,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其有很高的道德要求,不仅把教师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由于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乃至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职业理念。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势头是好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色,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中学生的发展。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第一,年长教师缺少榜样带动作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部分年长教师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不能为年轻教师做好表率,存在一些年长教师以带有功利性或者自私性的心理与同事交流的情况,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有年轻同事希望向年长教师借来教案进行参考,年长教师的内心会出现同行竞争的思想,担心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超过

自己,不愿帮助年轻教师,会拒绝自己同事的要求。在学校环境内这部分教师缺少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二,教师间缺少交流的氛围。作为中学教师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的压力在所有教师中是最大的,由于压力过大,有部分教师会做出为了某种目的而损害自己同事的行为。比方说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让中学教师可以拥有一定的指挥权,并有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让教师们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上竞争激烈,间接地导致了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同时也让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活动,这样的思想波动会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安心的从事教学活动,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

第四,有些教师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存在偏差。不可否认,我国当前个别教师并不能深刻认识自身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能做到教书,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不能完全充当中学生知识与情感的指导者和开发者,仅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中学生做人的教育,在教学中缺少严谨的教风和方法,这与中学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有差别的。

第五,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失范行为。中学教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由于学生的特点,部分教师不能或者难以掌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出现情绪化的行为,例如某教师因为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有学生在私下说话,引起教师停止教学活动,开始对学生进行批评。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失范

行为,还有由于学生无法完成作业,教师便会出现对学生训斥甚至辱骂的情况。

第六,收入和其他社会的压力。在部分中学教师中,由于收入的差距导致教师闹情绪,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中学教师还面对着其他的社会压力。收入和这些社会压力导致中学教师因为利益的问题而出现教师的消极行为,往往被教师带入课堂中去,直接影响到了中学生的学习。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

在美国和日本等一些西方国家里通常采用开放型的教师培养制度, 没有系统地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如美国, 没有全国通用或各类学校统一的教师师德目标和要求, 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确立教师师德目标, 并将教师的师德建设渗透在学校日常道德教育之中。在日本, 则由文部省批准有资格设置教师培养课程的大学开设几十门教育类课程, 这几十门课程均结合教学内容对准备做教师的大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如对宪法的讲解要讲教育的作用, 讲教育的公共性, 从而引申出教师要具有教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渗透式的师德教育方式不易引起学生反感, 也能更好地收到陶冶的效果。

(二)在教师录用过程中严把教师道德关

教师资格证书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比较完备, 很早就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英国,只有具有教师资格证书, 才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而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过程中, 除了要求其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外, 还必须熟悉教师道德的全部内容。在日本, 相关教育法律规定, 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先在指定的大学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 考试合格者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然后参加竞争上岗考试, 合格者才能录用为教师。在新教师录用标准中有多条涉及到教师道德内容, 如未来教师的人格、品行、教养、责任心、热情、干劲、使命感等等。这种严格的选择保证了新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进而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下推进教师道德建设

西方许多国家法律完备, 法律条文规定详细, 凡是涉及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都以法律条文明确加以规定。英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在教师资格证书的授予标准中, 首先规定教师要遵纪守法, 依法执教。并且要求证书申请人在接受考核时已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条文中有关教师职业职责与法律责任的各项规定, 这些法律包括:《学校教师报酬和条件法》、《教师习惯法》、《儿童法》、《教育法》等。日本现在有关教师的法律则主要有四个方面: 保证教师的教育权、教师的自主研修权、对学校教师的专业资格进行公证的教员实行许可证制、保障教师的特别身份的法律。在这些法律中, 有许多涉及到教师道德要求的内容, 如《教育基本法》规定教师应自觉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努力完成自己的职业责任。应该说,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问题论析

论文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论文摘要:文章概括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体系内容,同时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它的度量模型、体系内容方面、内部管理文化等进行分析,并根据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银行自身应该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银行生存和发展上的安全。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商、世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4.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坪的认识不

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5.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十分匮乏。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加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业务运营中得到良好的执行。商业银行应该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焦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应以改造和完善资产评级制度,特别是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切人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为中心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的实际,研究、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虚假财务数据,从源头扼制风险的发生。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适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按照实施阶段和条件,分为在制定贷款审批权限结构、贷后管理、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和在设定信用风险限额、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定价、资本分配与绩效评估的应用这样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在近期可以实现,后一个层次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实现。

3.建立独立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先明确董事会是银行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负责战略风险的管理。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监测。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强调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风险管理战略应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认识,其制定、审批、分解执行和监督流程必须得到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流程,则要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全面收集银行的业务管理数据。特别是要严格实行贷款授权审批机制。由总行依据分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授权分行信贷委员会一个最高审批限额,分行依据最高限额向分行信贷委员会成员转授权,核定每个委员的集体审批权限,当发生贷款时,先由信贷人员对企业资信全面评估,再交由信贷委员会委员批准生效,若贷款超过一定数额,则需报上级行信贷委员会核准,从而形成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对那些不使用的流程应及时废除。

4.树立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既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金融安全的~项基础工作,因此商业银行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教育和风险教育,引导教育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在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5.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与其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分不开的,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大都要遵循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原则,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内部稽核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独立于最高管理者。同时有相当权威的某个人或某个小规模的委员会负责,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都还很难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四、结论

总之,信用体系建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系统工作,任重而道远。信用风险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在其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比其他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定量化的风险,目前对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基于此,对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者: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学号:20131990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基础;哲学基础;迫切性。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无论是政府是企业还是人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起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六个部分分别从生态文明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来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其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其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其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其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其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更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章节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最基本温饱问题后,对物质的需求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与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现节俭、适度、适宜、健康的消费生态文明。而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所展现出来的具象化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基础。

(二)、哲学基础:

如果把物质基础比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骨架与肉体,那么哲学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与灵魂。近年来各个理论领域都开展了对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问题。经过较长时间各个学术流派的相互辨证最终归纳出以下五项原理: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又离不开自然界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是评价的中心。

(三)、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的相同点与互异性:

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是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两项基本准则。物质基础是哲学基础的具体体现,哲学基础是物质基础的抽象概念。失去了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依凭与指标;失去了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动能与意义。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论述):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从总体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如今的循环经济要求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可行性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已经不再属于当今我们讨论的重点。时间已然证明一切,它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我们现今该关心的应是其最终的执行力与如今所提出的方针和决策间的关系极其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我国的生态建设道路理该汲取前人的教训,发扬所有的优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属于中国的特色化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共产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陕西,2012.9.2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简介。

【5】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6】杨丽娜、程宏毅、任景明,《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2012.12.24。【7】杨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向》。

下载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企业集团建设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必要性(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定稿)

    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 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对中国而言,资源节约早已迫在眉睫,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的奠基石。 其一,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我国的国际竞......

    论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五篇材料)

    论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铜梁二中谭学勇陈兵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而且必将引起人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一场大变革,要实现教......

    论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新时期加强我国安全政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摘要主题词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安全领域在不断扩大和细......

    论新时期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精选多篇)

    论新时期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引言:古人云:民不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是修养,是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急切的呼唤良......

    论大学生廉洁修身的必要性(共五则)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道德失范、人们的自我行为失范等黑暗或消极的现象愈演愈烈,不断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而且,现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关于廉洁修......

    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2005-7-22 8:40 经济师·张炎兴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

    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论文

    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