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理论社团成立演讲稿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
今天是2017年10月18日,平凡的时间不平凡的日子,是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迎新晚会的日子,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成立的日子,更是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日子。为了响应十九大的号召,在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董平老师的指导下一起成立了这个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
我们成立社团的目的就正如我们协会的名字所说,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们的旗帜是共产主义!”这是20多年前清华学子自发喊出的声音。彼时,伴随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大学生苦苦探索的命题。他们渴望学马列,更渴望掌握“批判的武器”,解困惑、求真知。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且略有枯燥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去实践,更真切的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思辨,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多样化思潮时,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辨能力,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强大,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像百年前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做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我们为广大的在校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把培养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也许你会说刚成立的社团又会有多少基础呢?然而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社团的雏形却早早的存在了,也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也举行了一次次的活动,还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学院35名党员都是我们社团的会员。
我们曾一起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学习党的伟大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2016年4月10日,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前往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全体党员在烈士陵园前拍照留念。随后全体党员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及党旗前庄重宣誓。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下面,支部成员们迈着坚实的步伐,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学生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了一名学生党员怎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最后全体同志进入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参观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烈士陵园的建立发展情况,党员同志都为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我们也曾走进遵义会议,贯彻长征觉悟。2016年11月27日下午,水利与
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支委以及几名党员代表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前往浙江理工大学学习了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的基本内容。旨在展现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弘扬和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及遵义会议精神,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通过此次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历史,铭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转折,体会到了上一世纪先辈党员们不怕苦不怕累、敢于为党为人民奉献自身的崇高精神,再一次端正了我们的入党动机,提高了对于自身的党性修养!
毛主席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作为未来的水利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和了解中国水利历史以及水情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学生党员,更应该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积极响应学习水利相关知识的号召。
2017年4月26日下午水利学院学生党支部、水利学院团学干部与干事参观了位于杭州萧山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在讲解员细心的讲解下,党支部成员代表们认真学习,积极提问,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它山堰,再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以及台湾龟山水电站,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党员同志们通过对中国水情的学习了解到中国共有七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松辽流域、太湖流域,以及各个流域的起源地和流经区域,我们感触颇多,作为新一代水利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理论知识的学习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我们还用手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方式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开展正规活动、规定党内事务所规定的根本法规,是党赖以建立和活动的法规体系的基础,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具有最高党法、根本大法的效力。
在很多人的眼里共产党员是散发着无上荣光的,是特权是不同寻常,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觉得的。然而此时此刻我想说党员这个也许很有厚度的称号,他们更多的是与你一样,唯一的不用只是付出与服务。当你与他们接触的多了,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那种永远磨不灭的干劲,一直的想要去付出,为了帮这个集体做出更多的奉献,你会不知不觉的被他们感染和带动,一起为这个集体去奋斗,这就是
我对我们学院共产党员最真实的感受,他们确实是你们眼中认为的优秀,因为他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他们每一位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
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旗帜的召唤,也是当代青年理想的闪光,来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党员们言传身教,我们用行动来学习理论,不枯燥,不单调,却更有意义。谢谢。
第二篇: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蕴含在他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分析中。因此,必须结合马克思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考察来讨论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占有”的含义:事实上的控制。
“土地占有权”即事实上控制土地的权利。控制土地的主体拥有土地使用权,排斥他人的使用权。
土地占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中的一种具体权利。一般说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必然拥有土地的占有权,而拥有土地占有权,则不必然拥有土地所有权。
原始共同体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表现为土地占有权,而不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2.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并由《罗马法》给予了法律意义的确认,个人的土地所有权由此演变为法权。
《罗马法》对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规定:凡是罗马人都有权拥有一份罗马土地;凡是拥有一份罗马土地的人都是罗马人。
《罗马法》第一次将人格权、人权与土地所有权统一起来,从而肯定了个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按照这种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是最基本的人格权,也是最基本的人权。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充分肯定了《罗马法》这一规定。他写道:人格权表现为物权。这里的“物”首先指的就是土地。
《罗马法》瓦解了原始的土地占有权关系,形成了罗马时代的私人土地权关系。这便是最典型的土地私有制。
这一事实说明,土地私有制并不像卢梭所说那样形成于原始时代,而是形成于罗马时代。
罗马时代土地私有制关系的特点:
(1)所有权主体:个人;
(2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3)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罗马形式的土地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末期。
如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从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古代土地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前者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统一的制度,后者是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的制度。这是两种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区别。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前者是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后者是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由这种区别,马克思对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做出了下述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幼稚”:不成熟的、落后的;
“崇高”: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不以利润为目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 ”的。
“卑鄙 ”:
(1)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形成;
(2)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利润为目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也许基于如下逻辑:凡是人所创造的物、财富,人对拥有所有权;凡不是人所创造的,人对其不拥有所有权。这就是所谓的“欧洲常识性理论”。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也是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的,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理应归劳动者所有,资本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如他说:自由的小农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虽然“必要”,但也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未曾论述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因此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问题,更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从逻辑上讲,国家土地所有制只能存在于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有必有自己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一过渡时期,是将土地归还给劳动者个人,还是由国家占有,在马克思那里都找不到根据。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2.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4.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
(1)《罗马法》对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确认
(2)罗马时代土地私有权关系的特点
第一,所有权主体:个人;
第二,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第三,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二、从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1.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根本区别
2.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3.马克思对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第三篇: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角度入手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提出关于女权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呈现热潮,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为代表,男女平等、性别意识观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伴随着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而创建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丰富和补充。
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品与中国妇女解放理论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妇女解放既要从阶级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解放被压迫阶级的过程中,求得妇女的解放,又要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切入,改变不利于女性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环境,为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586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妇女运动就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610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于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而且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时代,依据当时所能提供的思想材料,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历史上所形成的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妇女解放问题作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当我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时,我们会得到两位伟人很多的女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文本考证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二者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神圣家族》、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其中恩格斯写于 1884 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代表作。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始终是建立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注和对妇女的关 1 注是一致的,这也符合其思维发展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两位伟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妇女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妇女解放的无产阶级解放是不完整的。马克思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7页.)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高远理想是他后来思想发展的基点,其“人类解放”的情怀决定了他必然把自己的视野定位在“千百万的人民大众”身上,也决定了他的目光必然会关注到妇女解放问题。在马克思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面对广阔的政治、经济现实问题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258 页.),这也为他思考妇女解放的途径提供了启示。
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女权问题的一些观点:“„„家庭的灵魂只能体现为爱情„„”;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第255 页.)“„„女性和男性也相互吸引,而且也只有男女两性的极的差别相结合,才会产生人”;“„„男性和女性构成同一个类、同一种本质——人的本质„„”。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第355 页.)在《神圣家族》第八章《揭露妇女解放的秘密,或路易莎·莫莱尔》中,马克思论述了有关妇女解放的问题,“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并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传遍世界。
马克思还创造性地谈论了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1868 年 12 月 12 日)中,马克思说:“美国‘劳工同盟’最近一次代表大会有很大进步,别的不说,这也表现在它对待女工完全平等,„„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 2 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第571页.)这是马克思对于“妇女解放”的经典论述。在马克思的意识里,妇女解放始终是和人类解放密切相关的,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隐含了“两个基本关系”:妇女与全人类(当然也包括男性)解放的关系;妇女与人类文明(主要是男性)进化程度的关系。马克思的妇女解放思想至此正式成形,妇女解放与男子解放、人类解放的关系确立起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全新社会历史观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女权问题的思考。他们第一次提出“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理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32 页)马克思初步地批判了父权制。在论述决定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分工时,马克思提到:“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决定的。”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25 页.)这里,他只是提到了“父权制”这个概念。“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35页.)马克思认为家庭中的性别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和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早的所有制。”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36-37 页.)“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25页.)在这里,马克思揭露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奴隶”地位,初步形成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思想。当然,这里的女权思想仍然是不系统的,但在创建了新的社会历史观后,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 3 卷.北京:人民 3 出版社, 1957.第42 页.)妇女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妇女的解放、男性的解放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第 84页.)“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是女性、男性、乃至整个人类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是必然要灭亡的,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家庭”、“家庭关系”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不能一般地谈家庭本身,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他们这样描述资产阶级家庭,“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69页.)马克思、恩格斯极力主张“消灭家庭”。与极端激进派对共产党人的歪曲理解完全不同,他们主张消灭的家庭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消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严重“异化”了的家庭。“资产阶级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现象的消逝而消逝,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灭而消灭”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86页.),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代之以消除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家庭的共产主义社会。“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间已经被消灭了。”⑤(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77页.)“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第491页.)。女性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女性解放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不完整的。有学者这样评价《宣言》,说它虽然是具有“先进思想”和“代表社会进步”的男性知识精英的“宣言”,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男性为主体的权力机制中开妇女解放‘主流化’之先河。”①(转引自.李小江.重读宗师遗产[J].读书, 2003,(08): 第 27-28页.)这样的评价是积极的、中肯的。
从女权主义思想阐发的角度来看,恩格斯所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女权思想系统化的代表作,被誉为经久不衰的女权主义理论篇章。
《起源》的组织结构除两个序言外,正文共有九章组成,说明了史前各个文化阶段的社会经济概况,分析家庭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形 4 式的特点,考查了氏族制度、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度,并对文明时代作了一般的理论说明。从各章表明的恩格斯对女权思想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承认母权制存在过,更重要的在于恩格斯分析了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根源和实质,进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方案。这些思想典型地体现在第二章对“家庭”的分析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革命导师对妇女问题、妇女命运的关注,他们对妇女受压迫根源的探索和对妇女解放的期望都是站在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的;妇女解放的思想正是在他们的人类解放情怀的“摇篮”中孕育、成长的。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权思想的实际的运思,决定了笔者选择的文本。至此,可以明确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女权思想主要观点的诠释
在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权思想发展后,我们从内在逻辑来考察其女权思想的内容演进。
(一)妇女社会地位同经济发展的关系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②一些学者认为“性别压迫”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现象的出现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关联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男女是平等的,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那种认为妇女在最初的社会里曾经是男子的奴隶的意见,是 18 世纪启蒙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最荒谬”的观念之一。
家庭作为婚姻关系的体现,是随着两性间关系禁例的出现、扩大而发生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从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了几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但是,原始社会初期母权制的氏族组织是以生产极不发达为前提的。因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氏族组织就逐渐不适应了,它是必然要灭亡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现象,是伴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私有财产的出现和私有制的确立而同时出现的。男女两性关系不仅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 5 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320-321页.)可见,两性关系是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是同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密切关联的。私有财产的发展,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乃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根源。男性凭借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把女性挤到了第二位。当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对偶婚制家庭转变成为“一夫一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成为私有制社会的细胞,男女两性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形成了。这种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父权制家庭成为男性压迫、奴役女性的工具。私有制、阶级确立的同时,也就是女性被压迫地位的形成过程。
(二)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
关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历来是女权主义理论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众多的西方女权主义者都试图给这个问题以解答,马克思、思格斯在分析了女性地位的演变后,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所在,并指出了妇女受压迫的实质。
1、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历史自然形成的家庭分工对女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妇女原来从事的家务劳动,日益失去了在原始社会条件下的公共性质,而变成一种辅助性、私人性的家务劳动。由于女性专事家务劳动,因而她们日益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男性则因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主要获得者,而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内财产的分配随着家庭内性别分工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进而造成了两者在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女性在经济上的从属地位,是其在家庭和社会上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性别压迫是同阶级压迫同时出现的。
男性基于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私人财富的逐步积累,要求由父系嫡系来继承私有财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为了把自己的财产留给纯血统的后代,对偶婚制家庭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可以说,一夫一妻制是与私有制同时产生的,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可见,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具有同步性,男女两性关系的对抗冲突,妇女被压迫、奴役地位的形成,应该说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是决定性的因素。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2、妇女受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社会大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使得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制度产生,男性作为剥削阶级实质上成为统治者,女性则成为男性剥削和压榨的对象。他们掌握了社会上的一切权力,建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男性之所以能够统治女性,原因正在于他们是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掌握了可以说是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男性统治女性的经济基础,也是他们统治自己妻女的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私有财产使“丈夫占据一种无需有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的统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0页.)
因此,男性的统治意味着女性的被统治,男性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女性的从属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男性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控的国家机器来实行对女性的压榨,女性不仅经济活动被贬低,与政治无缘,而且,精神上受到奴役和压制,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
(三)关于妇女解放道路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之后,对妇女解放的途径作了探讨。在他们看来,妇女解放包括经济、政治、家庭和性爱等各个方面的解放。
1、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私有制的确立,便开始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也就开始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奴役。因此,妇女要从根本上摆脱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受歧视、受奴役的地位,只有在消除了产生这种压迫根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消灭私有制。
私有制是一系列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根源。对私有制的批判,从私有制在人类社会中确立时就开始了。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考察了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 7 一切矛盾的根源。他们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并准备在条件成熟时,付诸革命的实践。
在《起源》中,恩格斯提出,妇女要获得解放,只有在废除了资本对男女双方的剥削,并把私人的家务劳动变成一种公共的行业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实现。在这里,恩格斯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思想,妇女要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求得解放,就必须铲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彻底铲除妇女受压迫,男女不平等的根基。进而,他指出,私有制的消失,将使“男子的地位无论如何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妇女的地位,一切妇女的地位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3—74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妇女解放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才能实现。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保留资本的权力,那么,男子就会有特权。因此,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消灭私有制。
2、妇女解放的两个基本条件
(1)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乃至私有制的确立,父权制最终代替了母权制。至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家庭内自然形成的劳动分工进一步加剧,男性成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因从事私人性质的家务劳动,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权,沦为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奴隶,丧失了人身自由和独立的经济地位。由于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不能赚钱的,因而,女性的家务劳动被看作是低下的,微不足道的。恩格斯指出:“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己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62页.)
女性在经济上独立地位的丧失导致了她们在社会中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丧失了人身自由,也失去了政治参与、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权利。恩格斯进而主张,“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72 页.)他认为没有妇女的就业,就不会有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于社会的生 8 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162页.)
参加社会劳动使得妇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而只有女性对男性经济上依赖的消失,才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只有依靠现代的大工业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女性劳动,而且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融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2)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条件
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现代大工业,不仅大规模地使个体家庭解体,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女性劳动,并且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提供物质的、技术的基础。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大生产为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妇女始终都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更没有机会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实际上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就是说,家务劳动的私人性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消失的时候,家务劳动和其它的社会劳动只有分工不同的时候,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可见,妇女解放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总之,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的探讨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广大女性响应号召,冲破各种阻力,勇于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各项活动,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解放,妇女获得了一定的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时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方案设计得以在实践中验证;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对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制约。可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务劳动社会化、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现和妇女的解放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为妇女提供的解决方案,即女性能否顺利地、广泛地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现代大工业生产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所提供的条件,是否能进一步转换成为现实,还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家务劳动作为一种私人劳动,至今还难以得到社会的完全承认,这有比现代工业化进程更为复杂的原因。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第四篇:学生社团摄影社团成立演讲稿
中小学校学生社团---cosplay和书画协会 成立大会 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我们两个新社团的团员来说,却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
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筹备,我校在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在全体学生的热情参与下,两个新的社团今天成立了。它标志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社团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校园文化和构建文化校园的重要组织,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初中创建有文化魅力特色校园的必然要求。很多同学在小学时都参加过课外兴趣小组,可能会认为社团活动等同于兴趣小组,应该说他们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点。那六中的学生社团联合会曾经在全市中小学中做过展示,做过经验交流。也向长三角地区的校长们做过介绍,赢得名校长的赞赏和高度肯定。
第一、在活动内容上,我校的社团活动内容广泛,涵盖了艺术、文学、体育、科技等,能够充分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在快乐中成长。2003年,我校的第一个社团,摄影协会成立了。自那以后,每逢学校大的活动,不仅是同学们,还有家长们,社会各界人士都能看到六中的小小摄影家灵活的身影和独具特色的摄影作品。而这些小摄影师们,自己更是通过这些活动,看到了母校不同的风采,更深地了解我们的学校,了解我们的老师和同学。
第二、社团活动定位高。作为一所学校,它所承担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我们学生社团的成立对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把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活动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希望以此来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变社会上只注重文化成绩、忽视素质教育的现状。爱心协会,环保协会,直接架起学校和社会的桥梁,让同学们像国外的义工一样,为社会,为他人,尽其所能,帮助他人,奉献自己。
第三、社团活动成果显著。我校的社团活动最早是03年成立,走过十年时间,在历届学子中影响了很多人、成果显著。这期间,航模协会,棋社,文学社小记者团等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为学校,为自己,赢取荣誉。如今,我们的书画协会和cosplay社团成立了,让很多有特长的学生又营造了展示的平台,我们的学校,我们敬爱的指导教师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学们,校园生活不仅是紧张的课堂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我们六中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你们有美丽的校园、一流的教师—今天我们社团的指导老师张继伟和张晶晶两位老师,他们专业素养深厚,乐于陪伴你们,做你们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分享你们的成功喜悦。更有为你们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能量的校园土壤,希望你们能在初中阶段更增添华美的色彩,动人的旋律。
为了确保社团活动高质量、高标准、有序进行,在此我向各位同学提出几点要求;
一、由于今年我校初一年级班级多、人数多,场地有限,各位同学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一定要遵守活动纪律,注意安全,服从带队老师、指导老师的安排,就像平常上课一样,不得无故迟到、缺席。既然你选择了一项社团活动,那你就得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并认真对待,指导老师要对各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考核,有违反纪律的要及时通报给班主任,给予批评教育。
二、社团活动是提高我们个人素质的重要形式,也是丰富我们课外生活的重要载体,希望同学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勤学、乐学、好学。积极思考,敢于表现自己,让自己的才能得到体现。
三、社团是一个新的团体,他的成员来自于48个班级,是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同学们在这里能够结交到新的朋友,希望你们多交流学习心得,多相互帮助,培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能力。在定期的社团活动之余,能够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自己策划、开展一些丰富的活动,如户外采风、动漫展示等,锻炼自己的能力。
同学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理想,便为之而奋斗!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在这里展现,让自己的人生更美丽!篇二:社团活动学生发言稿
课题组开题活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我校实际准备成多个学生活动的社团,如美术社、摄影社、爱心社、篮球社、足球社、乒乓球社、排球社、舞蹈社、动漫社、戏剧社、侨梓文学社、兰亭书画社、合唱团社等社团;并先后举办了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给学校带来了优秀的文化气息,还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平台。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我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这个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代表到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参观学习,并与该校优秀的学生代表、社团干部进行了交流。我们感受到华罗庚中学社团的浓厚文化气息,该校社团数量多,类型丰富,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每天还有固定的社团在学生发展中心开展相应的活动,校内社团之间联系十分密切,经常举办一些联谊活动,每学期还与其他兄弟学校的同种社团进行交流。
目前,我校社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质量、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活动时间、社团管理等问题。今天借升旗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本学期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实施办法:
焕章希望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2014年我校工作思路的精神,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为具有各种才能优势的学生创造提供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和空间。
二、工作目标
社团活动让焕章希望学校的学生真正快乐起来,让学生终身受益,培养有志向、想学习、会合作、能创新、爱运动的新时代公民。
三、主要工作
1、组建各类社团组织,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社团主要有四大类:(一)科技类社团(二)文艺术类社团(三)体育竞技类社团(四)书法类社团
2、完善每个社团的组织,做到“有专人指导、有固定场所、有社团计划、有活动记录”(一)指导老师:
每一社团设指导老师1-2名,由学校聘请本校具有专长及热诚的教师。
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社团的一切活动,包括社团组织、计划、执行
及评量工作。
指导老师应于每次社团活动时间到场指导,负责指导工作及秩序维护。
指导老师应指导社团干部拟定社团实施计划,执行社团活动并评量社员成绩。(二)社长,副社长:
每一社团应选社长1名,在老师指导下办理社团事务,对外代表该社团;副社长1名,协助社长处理社团事务。社长,副社长由学生自荐或全体社员推选或由指导老师指派。(三)活动场地:
学科竞赛类社团按教务处指导意见执行落实。其余社团由学校统一规划各公共活动场所,在社团活动时间开放使用。如有特殊情形,由该社团于活动一周前通知团委,以便统一安排。(四)活动对象和时间: 此次社团活动面向3-6年级全体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时间另定,每班都必须有一位以上学生参加社团。(五)活动设备:
社团活动所需个人设备应由社员自行准备。消耗性物品由各社团自行筹措购置使用。长期性固定设备由社团申请,学校根据情况提供。
3、各个学生社团统一报名,并报送校团委全校公示。由校教导处发统一的报名表,各团支书在班里宣传发动,学生每人限报一个社团,校团委进行分类统计后进行全校公示并发给各个指
导老师。
4、学生社团应于每学期末展示社团成果,由学校进行考核评比,适当奖励。
(一)考核评比:学科竞赛类社团按教务处指导意见执行落实。其他社团活动由学校统一考核,每两周检查登记,纳入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若遇学校重大活动需暂停全部社团活动,以学校统一发布通知为准。
若遇某社团指导老师有事需暂停本社团活动,需提前向校团委提出申请,由统一通知以便管理。
(二)奖励促进: 每学期末由学校组成社团评比委员会,根据社团成果汇总(社团工作计划、成员名单、活动记录、获奖材料、学员作品等)及平时表现,对社团展开评比。
列为a级的社团由团委报请学校奖励。列为c级的社团加以追踪促进,若一学期后仍未改善者应予解散。
另外根据学生表现,由指导老师推荐2名社员作为社团活动先进分子,给予表彰。
希望同学们能踊跃报名 谢谢大家!篇三:学生社团大会协会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贝特摄影协会的肖承宏,非常荣幸今天能作为院级18个社团的负责人代表来进行本次社团大会的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院18个协会向在座对我院社团提供关心和支持的团委高书记、叶老师、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要感谢10级各协会的学长学姐们,是你们的无私付出才使得各协会得以良好的发展,也活跃了我校的社团文化,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时间过的飞快,瑞雪盈丰时,社团收获日。回顾本,在第七届社团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各协会又都经历了一年的发展和改变,都以崭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思路来对待未来的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会议就是希望能将我们今后的工作推向新的起点,为丰富学院的社团文化添砖加瓦,为凸显协会的社团魅力而不解努力。
回首往昔,我院一直以来对我们学生社团的发展都格外重视。正是在院团委各部门的关心与帮助下,才会出现像楠峰书法社,山泉文学社,以及我们贝特摄影等一大批拥有20多年发展历史的协会。众所周知,社团协会的发展是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为核心。因此,要想将协会发展的更好就必须要坚持重视这一立足点,积极开展与自身协会特色相关的活动,例如:楠峰的书法展、吉协的音乐会,交谊舞的舞会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有内涵有意义活动来吸引眼球,调动会员积极性。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能得益!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是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兴趣的培养,让自己
拥有一技之长,而社团正是我们培养兴趣,发展爱好的表现平台。
细数我加入贝特的时光,在充分感受摄影乐趣的同时,也让我明白协会的各项工作都不能存在一丝马虎,必须以严谨的态度,认真的作风来对待。然而更多的让我感受到是自己与协会的共同成长,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与工作中那一份与日俱增的真挚感情。在社团部这个中心纽带的领导下,我们18个协会像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般,紧密地走在一起,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团世界。那些与社团一起成长的岁月,那些整日忙碌于缤纷的社团活动而又激情飞扬乐此不疲的日子,融汇了我交际与管理的方式,更让我领略到了做人与管理人的无尽智慧和学问。那段激情四溢奔波而忙碌的时光,那一张张暖人的可爱脸庞---这就是由18个社团所组成的大家庭,一个温暖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家庭。
樱花易殒,而灿烂永恒!时光飞逝,而梦想长存!
我们社团各协会在团委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院的有限资源,在学院的迎新晚会,才艺大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学院的好评。但其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也希望我们大家可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密切配合院团委及有关部门,把握好奋斗方向,以苦干加实干。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工作理念。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征程中,把社团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最后我想对社团发展默默付出的老师,学长学姐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也祝愿我们18个社团明天更加辉煌!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
贝特-肖承宏 2012.12.19篇四:社团大会 就职演讲稿
社团大会 就职演讲稿
大家晚上好!我是405班的蓝宁欣。我很荣幸即将接任三江口文学社的社长一职。我校文学社历史悠久,从抗战的炮火声中走来,如今已发展成一个欣欣向荣、姿态活跃的学生社团。秉承“读文学之精品,拓观世之视野,铸人生之品格”的宗旨,三江口文学社致力于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并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当然,文学社是一个特殊的社团,有它独特的文本功能。我们以社刊《三江文苑》作为社员发表作品的主阵地,另外以《寻找佳作》为写作研讨和外围拓展的平台,收录社员以及全校师生优秀的文学作品。像上几届 社内还有由社员 轮流 筛选稿件排版制作的 每月一张的文苑报,以及校运会上,文学社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制作了“三五七”校运专刊。在各类文学竞赛的组织方面,文学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宁中的校园里,文学所行之处,便活跃着文学社的身影。
即将接手文学社,我也对社团的工作进行了一定规划,部分也已经在落实之中。本月初,我们刚刚组织了“月湖纸鸢行”活动,包括新疆班同学在内的二十多名社员一同前往月湖,踏青、游湖、放风筝、参观文化景点。这次活动基本上由新一届的社员参与,活动过程中,大家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为文学社今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期,我们在进行社内的专题报纸制作,尝试从更新颖的角度出发,对上几届社内的文汇报进行传承和改良。包括本学期低碳宣传册制作,“寻访红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文学社正以有条不紊的节奏,全新的姿态活跃在宁中社团大家庭。
三江口文学社前几届的社长都非常的负责,社员也都文采不凡,多才多艺;经过近一个半学期文学社美好氛围的熏陶,我学到了很多,也对这个社团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相信,这一届的社员会更优秀,我们的工作也能有更大的突破。我很有信心——文学社,会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办得越来越给力!当然,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更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积极参与,学会合作,收获成长!我们不求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求在这段难能可贵的青春岁月里,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汗水、欢笑和足迹;我们是一群用笔尖行走的人,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文字,必定能够荡漾成生命中最美的旋律。
下面,就让我用李校长对文学社的一句题词结束今天的演讲——篇五:社团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代表各社团成员来这里发言
自从2005年我们学校的第一个社团秋水文学社成立以来,经过近5年的蓬勃发展,至今我们已有16个社团,也形成了完善的社团体系
还记得去年当我作为一个08级新生刚刚步入这个陌生的校园时,布满社团的林荫大道,顿时带给我了大学生活精彩缤纷的气息,虽然各社团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精彩最绚丽的一部分。
还记得去年各社团的招新点布满了满怀新奇的同学们,正如诗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还记得去年那是一张张未经过世事稚嫩的脸庞,一张张怀着憧憬、好奇的脸庞。大家都在想,未来会怎样呢?不妨让今天的我们一起回忆过去的一年。
听,秋水的声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秋水的身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学子借文学尽情施展才情。
还有书画社,美景跃然纸上,书法尽显中国魂魄。
哎,社区那边不是志愿者的身影吗?他们鲜红的服务之心,遍布在敬老院,社区,手语角以及一切一切需要爱的地方。有困难找志愿者,有热情,做志愿者。
舞房里。舞者的身姿舞出了生机舞出了活力。运动场上,羽毛球协会的健将们将热情伴随着汗水尽情挥洒。散打馆中,擂台的拼搏教会我们人生中的刚强。
纪廿剧社向我展示了人生般的戏剧,又用戏剧见证了我们戏剧搬的人生
心理协会用真诚走进了每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星语吉它社用乐谱勾勒喜怒哀乐
科技协会用大脑与双手去创造。
青韵旅游协会用水灵的双眼去发掘生活的美好。
计算机协会用鼠标键盘点开了他们的文档,内容如下,适应信息化潮流,接轨世界与明天。最特别的还属莱可动漫了,可爱的动漫,可爱的声优,可爱的一切。
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们长大了,成熟了,阳光照射着的是我们一张张自信的脸!社团生活丰富了我们,锻炼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我相信,未来我们的社团一定会更加美好,因为我会努力,你会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努力。
第五篇: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的演讲稿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代表应用化学2班第一组,为大家展示我组的ppt,我组的课题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剥削理论。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首现,16世纪到18世纪的一两百年间,是所谓的―重商主义‖时代。
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以盈利、掠夺殖民地为目的,不停地打仗,打得民穷财尽,不得已只有发行战争债券。但问题出来了,战争债券到期得还钱啊。如果还不起怎么办呢?那只有―打白条‖了。
当时有几个聪明人献计献策,要还掉―白条‖就得搞个―市场‖,所以就搞了一个stockmarket——―白条市场‖(我们翻译成―股票市场‖)。当时国王问,我怎么让人去买白条呢?聪明人说,―白条‖现在千万不能卖,因为它没价值。国王问,我怎么创造出白条的价值呢?聪明人说白条的价值是可以创造的,你就告诉他们这个―白条‖的价值是取决于未来的现金流。国王说,这个未来的现金流用什么作担保呢?聪明人说用―东印度公司‖(一家以炮舰为前导、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未来掠夺的金银财宝来作担保。因为有未来现金流的保证,于是,gov-ern-ment将白条卖给第一批傻瓜,第一批傻瓜再给第二批、第三批傻瓜……最后―白条‖的价格被炒得无比之高。欧洲发生三次金融危机,是连续发生了三次股票市场大崩盘。包括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英国的“南海泡沫”。
而后。
1720年,英国、法国等国针对当时所发生的三次欧洲金融危机拟定了一个《泡沫法案》。
到这个时候,欧洲各国政府才理解了股票市场官商勾结、内幕交易、操纵股价,以及借钱炒股的本质。我们今天在中国股市上看到的不法事情,在当时都发生过,只是我们不了解这段历史。
1770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新思维,就是政府和国营企业分家,即国营企业民营化。个人总觉得这个怎么这么像我们的改革开放。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建立工厂,污染环境,现在的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而且一样也不少。
从历史角度来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剥削制度。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和劳动成果。
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农民租地耕作并且交一定的税。资本主义制度在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出售劳动力。为什么劳动力可以出售呢?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是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根据李嘉图的著作,编写了《资本论》。
马克思说:资本的分布不公,原始资本主义受到挑战。以过去的历史来看,工业革命结束封建王朝,而工业革命之后,一个追求公平的共产主义诞生。而工业革命期间,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剥削的。
而什么是剩余价值你?
一般商品的流通形式:商品1—货币—商品2。一般商品流通中,货币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资本的流通公式:货币1—商品—货币2。
资本流通的目的在于货币量的改变,即实现价值增值。剩余价值=货币2 – 货币1。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中,由于有增值,可是这却不违等价交换的原则。
无论是在购买阶段还是在售卖阶段,交换都严格遵循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否则交易就不可能成功,这说明,单纯的交换和流通本身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而在流通之外,资本家知同属于自己的东西打交道,资本家把自己的钱从一个口袋拿到另一个口袋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价值的增值既不能脱离流通过程,而又不能完全在流通之外发生。要实现价值的增值,资本家就必须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能在流通之外的使用本身就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而它就是劳动力。
而这也是资本家的手段,就是把劳动力变成商品,并且想尽一切方法榨取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一般商品一样有生产或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资本家通过(1)增加工人劳动时间,(2)加大工人的工作强度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举一个例子。
关于棉纱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现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生产使用价值不是目的,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获得使用价值为物质载体的商品价值,尤其包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的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了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个一定点,那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马克思说: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账主义生产过程。
所以,劳动过程只是表现为价值增值的手段,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所谓的剩余价值,就是有雇佣工人在剩余时间里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资本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以及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
剩余价值规律还贯穿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历史趋势。
这里以及以上所说的资本主义指的是原始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