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09366014 行政管理
叶铭彬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规定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异化劳动夺走了劳动者的生产对象,从而也就夺走了他的类生活。于是,工人们的劳动就仅仅降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人类的类生活失去了意义。因此,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从人与人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地同他人相对立。
(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些看法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高强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与思辨性,它不但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最深层次的要求,而且在哲学的层面上阐述了关于“人性复归”、“人类解放”“人类解放”的探讨。用对自己历史观的探究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现了他研究思路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这三条主要线索的理论整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异化,使马克思看到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看到了支配人们行动和社会发展的是“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成为整个资本之意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对立及其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趋势,证明了“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与生产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启示。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处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分工与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私有制的灭亡需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全面的发展。只有私有制灭亡,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异化现象才能完全消失。但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生产关系层面上,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生产力层面上,我们还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部地、某种程度地存在异化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产力不发达的产物。但是我们不单单要做的就必须要加大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利用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政府模式进一步地规范社会公平,使资本主义剥削阶级尽可能地减少。
其次,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性便在其运行中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自然会产生各种异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经济崇尚效率,要讲求效率就必须注重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热情,实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要素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异化产生的土壤。当效率与公平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不可能为公平而放弃效率,因为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历史也证明了只要公平不要效率的决定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但是我觉得,社会不断发展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异化也应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被削弱,只有异化的削弱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可惜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却处处感受到不公平。不能享受最大的房子,不能享受丰盛的午餐,不能享受最好的医疗保障,不能享受优等的教育,也就算了,纵观整个社会,还有多少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未能够得以解决。同时,富人与穷人的差距不断增大,难道这不一一说明了我国的异化不断地在增大而不是不断地被减少吗?所以,从政府的管理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现阶段不单单只是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关注公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以此减少更多的社会问题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我想这也是在现阶段减少我国异化劳动有利的措施。
第三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剖析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劳动的严重异化,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包括对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解放及其途径等问题的探究,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克服异化状态,实现彻底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现代人们的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空前丰富以及人的各种创造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某种张力或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某种冲突而导致了异化普遍强化,不仅人的具体劳动产品可以成为统治人的力量,而且许多文化力量,如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等也都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异化力量。“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而发展不单单只是发展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人们自身的异化比劳动异化更加使得社会处于停滞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人性的异化呢?首先是对人的需要的合理规制。人的需要存在多个层次,具有需要满足无限发展的特性,同时,需要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一个人的需要满足方式将关系到他人的需要满足和满足方式,所以,人的需要不是随意的,无节制的,而是应以合理价值作为选择标准。所谓合理价值,其内涵就是价值意义上的合理性。因为在事实上,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无意地、直接间接地追求自身需要满足的活动,正是某些人的活动以不合理的方式进行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的破坏,影响和违背了多数的、普遍意义上的人的需要。这些不合理的活动方式所以能够存在,表面的原因是与社会制度效力不高有关,更深层的原因是人类需要内容的不合理有关。再者,克服人性的异化就是对需要的引导,对欲望的节制。古人《荀子 正名》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就是说,欲望虽然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但可以尽量接近于完全满足;欲望虽然是不可能弃去,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当所求之物无法得到,作为有思维的人就会理智地考虑到节制自己对欲望的追求,使人性的本原得到回归。第三,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扬弃异化,或至少把异化弊端减少到最低限度。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看,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相分离,商品、货币、资本,还有雇佣劳动的出现,劳动的异化和需要的异化才使得人们“好逸恶劳”,导致人对物质需求的无度、精神虚无、信仰的缺失都是异化劳动或劳动的异化的结果,因此,在未来社会, 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而成为生活的第一位需要,人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劳动对人发展来说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劳动成为创造自己、发展自己、并创造新的需要的实践活动,才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人的异化才能克服和消解。第四,弘扬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和信仰。马克思认为人是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同样也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人的发展的三种维度, 即求真、求善、求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当人们逐渐摆脱物的束缚,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增强,人的潜能在竞争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自我完善和更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异化劳动不可避免地存在,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达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境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导致了许多例如官僚腐败、封建残余、贫富悬殊、诚信缺失、社会不公,同时,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和不和谐。这恰恰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所以,我们要真正摆脱异化,还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加大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谭培文.对和谐社会的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59-6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马立诚.交锋三十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6]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
第二篇: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阐发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低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回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但是国民经济学没有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像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为了解释之前的现象,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进一步说明了: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表明了: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对象化也是现实化。可是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工人表现出了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简而言之是自己越劳动便越贫穷。
马克思又进一步分析了对象化。正常情况下,劳动是要在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基础之上进行的。自然界一方面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另一方面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因此,工人在这两个方面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最终达到一个顶点: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人。于是有了异化的表现是:越劳动越贫穷。这是劳动结果的异化。
而国民经济学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应该是人类自发性的活动,应该是愉悦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是在这样一种经济基础之上,劳动活动本身被异化了。工人为了实现劳动外的需求而劳动,但越是劳动越无法实现自己的需求,他们便在这样一种劳动之中不断徘徊。人自身也发生了异化。
但是工人如此做使得非工人受益,便是资本家,资本家通过工人的劳动使得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断增长。而也正是私有财产的私有制经济制度使得工人沦落到这个地步,所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篇: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归纳小结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总结和归纳
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价格 1)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矛盾统一体)含义:商品中所蕴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性质: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
作用:价值是商品能按照一定量的比例进行交换的基础。 使用价值:
含义: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决定因素: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
含义: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
表现形式: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和比例。
决定理论:商品效用论、供求决定论 统一性:
a)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b)商品必须有价值 c)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性:
a)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通过交换体现)b)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的范畴。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 联系:
a)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c)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含义: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b)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
a)含义:同一种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 统一性:
a)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体。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矛盾性: 在交换中得到解决 3)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一定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 简单劳动(基础)和复杂劳动 商品拜物教
a)根本来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4)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价值形式演变的四个发展阶段: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一面镜子)b)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多面镜子)c)一般价值形式(多种商品,一面镜子)d)货币形式(所有商品,公用镜子)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材料;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材料。 货币形式的意义:
a)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
b)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了两极:一级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转化为价值(货币);另一级是货币,它们直接以价值化身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
作为商品,货币与普通商品一样,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不是普通商品【双重使用价值】,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方面作为商品,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的使用价值,即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的特点: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则直接代表价值而存在,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
货币的五大职能【马克斯眼中】
a)价值尺度 i.ii.原因:本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价格=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
【物价稳定时,不会被觉察。
物价波动加大时,会表现出来。】
【商品内在价值越高,价格越高
正比】 iii.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形成手段:价值尺度是自发形成的【人类长期的大量的实践中产生】;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强制规定并实施的。【通货发行权一定是一个国家的央行】 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在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价值并使其转化为价格;价格标准则在于计量货币材料本身的数量,是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变化规律: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b)流通手段【前两个决定是否成为货币】 i.ii.含义
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作用的职能。纸币是否有价值?
不认为有价值。纸币是在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价值符号而存在。c)贮藏手段 i.含义: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充当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贵金属条块。)d)支付手段 i.含义: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使用价值已经发生转移、让渡时,价格并没有发生让渡,被放置到未来的某个时间。交割(赊账)延期支付】 ii.作用结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含了扩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e)世界货币 i.ii.货币超越了国界在国际经济中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外商品;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货币的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职能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进程。
5)价值规律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a)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即配置社会资源。
b)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c)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和局限性,但是如果在应用时应该顺势而变,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
第四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学号:1009011029姓名:周佳妮
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
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
【】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
【】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
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唯心的,但他把能动的原则发展成为深刻的否定性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理论是同否定性辩证法同一的。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也批判了他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身的异化理论。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最明显地的表现出人本主义精神,简而言之,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人性异化论或人的本质异化论。费尔巴哈用人的自我异化来说明宗教的人学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他的著名论断。虽然他从感性的人出发来谈异化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上他对人的本质的了解是极其贫乏抽象的,他所理解的人只是自然属性的人,缺乏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容。马克思曾今指出“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
【】系起来的同性。”3所以费尔巴哈找不到消除异化的实现道路,而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和人
进行直观的过程中,即通过推行爱的宗教来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不是在物质生活实践中探讨异化的扬弃。
综上所述,黑格尔、费尔巴哈都是在思想范围内谈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并对其进行了超越,从而构建了自己科学的唯物的异化理论。
他的异化理论同以往的不同,是“劳动异化论”。这种人的劳动的异化理论是对一切以往异化理论的根本性的革命变革。
(2)突破并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提供了钥匙。资产阶级经济学既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之上的,那它的所有范畴和体系都是在这一框架之内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把握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解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联系,就能够克服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所以马克思说“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4随着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深入,他
从自己的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度关系的理论出发,对一些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批评,这些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这种私有财产,提出要取得平等的工资,但在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马克思指出,这些社会主义者看到的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矛盾,因为二
【】者实际上是同一的。资本不过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工资也不过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5
所以即使是工资提高了,也“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报酬,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
【】得人的身份和尊严。”6因此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是没有办法真正
为自己正确到权利的。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彻底的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二.异化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经济上的异化,政治上的异化,文化上的异化,甚至是人自身的异化,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已不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然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从历史之思的高度所指明的克服现代性异化、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重要启示。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我们国家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实现摆脱异化现象的情况。同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到我们不能够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应该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因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异化理论中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思想来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将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社会中。在发展中以异化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稳步前进。
异化劳动观是马克思的杰出成就,我们都必须承认异化理论是人类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人们发展史中的宝贵财富。而且无论是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都极具永恒的价值。
[1]《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4]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究,求实出版社,第64页
[5] 《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与探究,求实出版社,第65页
第五篇: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蕴含在他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分析中。因此,必须结合马克思对土地所有权关系演变历史的考察来讨论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占有”的含义:事实上的控制。
“土地占有权”即事实上控制土地的权利。控制土地的主体拥有土地使用权,排斥他人的使用权。
土地占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中的一种具体权利。一般说来,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必然拥有土地的占有权,而拥有土地占有权,则不必然拥有土地所有权。
原始共同体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表现为土地占有权,而不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2.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并由《罗马法》给予了法律意义的确认,个人的土地所有权由此演变为法权。
《罗马法》对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规定:凡是罗马人都有权拥有一份罗马土地;凡是拥有一份罗马土地的人都是罗马人。
《罗马法》第一次将人格权、人权与土地所有权统一起来,从而肯定了个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按照这种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是最基本的人格权,也是最基本的人权。
黑格尔在《法哲学》中充分肯定了《罗马法》这一规定。他写道:人格权表现为物权。这里的“物”首先指的就是土地。
《罗马法》瓦解了原始的土地占有权关系,形成了罗马时代的私人土地权关系。这便是最典型的土地私有制。
这一事实说明,土地私有制并不像卢梭所说那样形成于原始时代,而是形成于罗马时代。
罗马时代土地私有制关系的特点:
(1)所有权主体:个人;
(2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3)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罗马形式的土地制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末期。
如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二、从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古代土地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前者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统一的制度,后者是劳动、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的制度。这是两种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区别。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前者是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后者是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由这种区别,马克思对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做出了下述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幼稚”:不成熟的、落后的;
“崇高”: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不以利润为目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 ”的。
“卑鄙 ”:
(1)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形成;
(2)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利润为目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也许基于如下逻辑:凡是人所创造的物、财富,人对拥有所有权;凡不是人所创造的,人对其不拥有所有权。这就是所谓的“欧洲常识性理论”。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也是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的,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理应归劳动者所有,资本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从这种“欧洲常识性理论”出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如他说:自由的小农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虽然“必要”,但也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
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未曾论述过渡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因此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问题,更未曾谈到国家所有制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从逻辑上讲,国家土地所有制只能存在于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有必有自己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一过渡时期,是将土地归还给劳动者个人,还是由国家占有,在马克思那里都找不到根据。
马克思的土地所有权理论
一、从共同“占有”到“个人所有”——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共同体占有土地
2.原始共同体土地制度的特点:
(1)占有的主体:共同体;
(2)占有的普遍性:凡共同体都有权占有一份土地;
(3)土地不能转让,不能买卖。
3.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说来,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占有关系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相对以下几种情况来说的:
第一,暴力占有;
第二,通过法权关系占有;
第三,通过经济手段占有(买卖、交换)。
自然形成的土地占有关系,是借助习俗形成的,即某一共同体最先耕种了某一块土地,最先在某一块土地上放牧,这一共同体便有权占有这块土地,并且这种占有得到其他共同体的认可。
4.原始共同体的土地制度向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这种转变形成于罗马时期。
(1)《罗马法》对个人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确认
(2)罗马时代土地私有权关系的特点
第一,所有权主体:个人;
第二,所有权的普遍性:凡是自由人都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个人。
第三,部分公有地属于所有共同体成员。
二、从个人所有权到资本所有权——资本主义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特点:
(1)主体:资本所有者;
(2)土地资本化,即土地变成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
(3)土地的集中:少部分人拥有土地所有权,大部分人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的集中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的集中。土地的集中是资本主义“恶”的根源。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形成的途径
(1)对中小土地者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原始积累);
(2)租借、购买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
(3)国家的相关法律承认、维护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所有制关系的合法性。
三、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比较
1.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根本区别
2.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区别又导致如下区别:
古代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产品的统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条件下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分离。
3.马克思对两种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评价:
(1)古代的土地所有权关系是“幼稚”的,但却是“崇高”的。
(2)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关系是成熟,但却是“卑鄙”的。
四、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权”
第一,土地不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第二,土地不是资本创造出来的,因此资本同样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这说意味着,未来社会既要消灭私人土地所有制,更要消灭资本土地所有制,乃至消灭任何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2.未来社会消灭了国家,因此,不存在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
3.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1)主体:人类共同体。
(2)土地由资本转变为单纯的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未来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是向原始共同体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复归。
4.关于国家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