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

时间:2019-05-14 16:3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

第一篇: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

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

(8篇)

1:陈xx部长的报告既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回应了社会的关切,也反映了当前环保战线同志们的心声。具体来说,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通过站位来找定位。站位就是要站在“四个意识”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环保工作。环保部门要明确履行监管职能的自我定位。此外,稳中求进的方针对环保工作来说,“稳”是基础,在此之外还要有所进步。

二是通过思路来找出路。首先是抓方向,要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其次是抓责任,来实现“三个责任”的落实,包括地方政府属地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守法责任。第三是从抓落实来找出路。第四是抓底线,应对环境风险的底线不能触碰,要防止污染事故,防止邻避效应。第五是抓作风,要建立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保队伍。

三是通过改革来找突破。环保部门要厘清各个改革间的关系,厘清各种责任。通过生态红线改革、执法系统垂改、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等来推动环保工作。

2:陈xx部长的报告,我体会有4方面的特点。一是站位高。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体现出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体现出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二是把脉准。对目前环保重点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分析非常到位,有利于指导地方应对“十三五”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三是措施实。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对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四是要求高。把改革创新作为环保工作的主要思路,提出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排污许可制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增强了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动力。

黑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刘伟:陈xx部长的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回答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困惑。具体来说层次很深,高度凝练,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是有力的指导。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生态环保问题不能单独依靠环境保护部门来解决,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

3:学习陈xx部长讲话,有利于把握形势,提高认识,给地方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首先,陈部长讲话从经济社会入手,系统地把环境融入里面来分析,让地方更能从全局来把握工作定位。这个分析非常符合许多地区经济稳中求进的情况。其次,帮助地方对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进行系统学习,提高了认识。从价值体系到工作体系,阐述得非常全面、到位,政治性很强,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再其次,在工作方法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正在开展的、致力于环境质量改善和改革的工作,都给予地方很强的指导性,并指明了方向。

湖北省环保厅厅长吕文艳:陈xx部长的报告方向性、理论性、指导性都很强,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令我们鼓舞、振奋、充满力量。一是站位高,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政策担当,通篇体现了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认真贯彻、深刻理解和高效落实。二是分析透彻,对环保的定位、思路、形势进行了入木三分的研判。三是内容实,包括XX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五抓”以及XX年要重点做好的9项工作。

4.:环保工作在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XX年的工作以贯彻此次环保工作会议的精神为主线,重点是两个字:责、实。无论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还是问责,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过去的一年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善到位,XX年将是环保工作抓落实的一年,抓落实就会见效果,环保部门要勇于担当责任,扎实开展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檀庆瑞:通过学习陈xx部长讲话,把6种关系梳理得更清楚,教会我们如何认识问题和做好工作。第一,讲了政治和战略关系,从更高层面来审视环保工作。第二,讲了形势与任务关系,新的一年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第三,讲了经济与环保关系,紧扣当前经济特征,在新特征下怎么看、怎么做。第四,讲了监管与治理关系,厘清了地方同志反映多年的老问题。第五,讲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第六,讲了思路与措施的关系,思路很清晰。全年工作重点具有操作性,措施也很到位。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王成文:听了陈xx部长的报告我深受触动。报告中深化了5个认识,强化了3个观念。一是深化了环保和大局关系的认识。二是深化了环保和发展关系的认识。三是深化了环保和改革关系的认识。四是深化了环保和外部工作关系的认识,我们要跳出环保谈环保,在如何增强互动、增强活力、拓展思维空间方面下功夫。五是深化了环保部门内部关系的认识,重点关注如何在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将环保部门内部紧密联系起来。

5.:回顾xx去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给我的感受首先是环境保护受关注程度更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有了重大转变和提升,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外,企业和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也在提高。xx是首批中央环保督察的省份之一。中央环保督察落实了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提高了环保部门的话语权。此外,当前的环保工作难度很大。推动环保工作需要下大力气,投入的资金也很多。尤其是西部地区,环保欠账多,结构调整难度大,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却更高。在推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要强调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6.: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艰难历程要有客观判断,不要被一时的成绩冲昏头脑,环境质量改善还是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路要走。因为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各类指标的轻微波动是很正常的,我们对此要有预判,守住环境质量不恶化这条底线。

对示范工程、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要有客观判断。例如前两年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虽然各类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设计得非常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走样,所以要做好跟踪评价工作,看看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得益的是政府、人民还是局部利益,这个都要分析。

7:我认为,对环保部门的定义应该有4个方向。

第一,环保部门要能发现环境问题,并把相应的信息提供给党委、政府,因此对环境数据的需求十分海量,也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持和指导。环保部门要摸清形势,能说清楚事儿,说清环境质量、环境形势、环境问题。

第二,环保部门要能提供解决方案。发现了环境问题怎么整治?怎么应急?环保部门要能给出解决方案。环境污染的责任不在环保部门,但环保部门要能说清楚责任在哪些部门,该怎么办。

第三,环保部门主要职责应是实施环境监管,做到事前严控,抓好审批;事中严管;事后严查严惩。

第四,环保部门的职责也包括评估实施效果,对地方的考核也需要环保部门的评估。但现在相应的评估能力还很欠缺,第三方体系和第三方机构也还没培养起来,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

8:陈xx部长的报告体现了中央精神,也提到了基层环保工作人员的心声。有3个“不仅仅”的阐述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环保问题不仅仅是环保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

二是环保不仅仅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而应拼成一张图。

三是环境治理不仅仅在生产领域,还应在生活领域和消费领域加强环境保护。这意味着社会每个成员都要做出改变。

第二篇:提高认识,把林政工作推向法制化建设轨道

提高认识,把林政工作推向法制化建设轨道

根据省林业厅、市林业局的林政工作会议精神,建昌县于2011年9月21日,在建昌县东方星语宾馆召开了由各乡镇林业站长、各国有场圃和白狼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建昌县林政工作会议,会议就林政工作中突出的以下6个方面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

1、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和村级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

2、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偿试点工作(中幼林抚育)和采伐管理工作;

3、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工作及森林资源变档工作;

4、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5、林权档案工作和林改回头看;

6、专项打击违法征用、占用林业用地的“亮剑行动”。

以上6项工作,由各股站办负责同志分别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详细部署了工作计划,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要求。

这次会议是对一年来建昌县林政工作的回顾总结,同时提出了下一个工作目标,突出了工作重点,有的放矢,抓住要害,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政策法规,使我县林政管理工作走进一个崭新的法制化建设轨道,为保护森林资源,建设秀美山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篇:高举生态文明大旗 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

高举生态文明大旗 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在2011年全省环保工作

会议上的报告

加入时间:2011年04月07日 点击:

[大 中 小]

徐 震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认真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环保工作,明确“十二五”全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2010年主要工作进展

2010年,全省环保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大局、狠抓关键、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出色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为全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划上了圆满句号,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高潮。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着力抓了4个方面。

(一)牢牢把握机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召开,积极营造氛围,作好铺垫,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整体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全会筹备和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回顾生态省建设历程,提出下一步对策思路,为省委出台《决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全会之后,厅领导带队,组织力量分赴30余个市、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督查,掌握基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新做法,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对此,赵洪祝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二是谋划创新生态环保事业发展思路。两次召开省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提出了“五促进一提高”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环境保护全面推向四个新阶段等一

系列思路和战略。以生态文明为统领,积极谋划“十二五”生态环保工作,确定了今后五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及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环境监测、数字环保、环境科技、核与辐射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组织编制了《“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方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三是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把生态示范创建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三大系列”创建,大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临安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桐庐、磐安、开化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安吉、杭州、湖州、临安、余姚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全省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功举办生态省建设成就展,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周国富主席等领导亲临指导,给予充分肯定,包括省委全会全体代表在内的1万多人参观了展览。省人大常委会把每年6月30日确定为“浙江生态日”,为宣传生态环保、引导公众参与搭建了又一个重要平台。环保新闻舆论宣传声势空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在各类主流媒体发表报道2000余篇。

(二)加强执法监管,有效遏制污染反弹势头。

坚持“严格准入、严格执法、严格防范”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一是持续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1”专项执法大检查、和谐绿色电磁行动等一系列大规模执法行动。全省环保系统共完成行政处罚案件9514件、罚款3.84亿元、个案处罚额4.03万元,分别增长了16.1%、34.0%和15.4%。“飞行监测”行动深入开展,省级“飞行监测”达标率达到86.1%。挂牌督办环境问题和违法案件25个,对其中7起进行了公开曝光。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联合省检察院出台《关于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各级检察机关积极办理环境公益诉讼,协助追缴排污费82笔。

二是积极主动加强环境源头管控。在做好环保审批服务,助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同时,加强环境准入把关,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省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6489个,对897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依法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对浙江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明确了14个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环境保护要求,完成区域性、行业性规划环

评50个。

三是扎实稳妥推进环境应急和信访处置。以上海世博会环境安保为中心,全面加强环境应急和风险管理。着力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成功举行浙江省应对突发化学污染事故环境应急四级联动综合演习、秦山核电二期场内外联合演习。大力开展环境安全督查、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检查和沿江沿河化工企业污染隐患排查行动,全省共检查企业6000余家,有效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认真抓好环境突发性事件处置和纠纷调处,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4起,同比下降32%。深入开展环境信访积案化解年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对排查出的74件环境信访积案进行了督办。全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环境信访55379件,同比下降5.1%。

(三)采取有力措施,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和“811”新三年行动任务。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望下降3%以上,“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重点环境问题整治、水气声等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基本达到验收或规划要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8个方面20项工作目标,除了钱塘江流域市县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外,全部得以实现。

一是全面推进减排攻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减排责任,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监管减排。狠抓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并根据经济超预期增长的实际,在年中进一步追加减排计划外项目,实施预案调控,确保足够的减排量。狠抓减排督查预警,逐月分析减排形势,及时对4个市发出红色预警、5个市发出黄色预警,并分别致信和电话约谈了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狠抓突出问题,对绍兴县印染化工行业和富阳市造纸行业实行区域限批,既推进两地的污染减排,也对其他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形成了震慑。狠抓考核问责,强化督察和预评估措施,对“十一五”和减排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核算。

二是有效解决重点环境问题。温瑞塘河、东阳江流域、嘉兴畜禽养殖业、台州固废拆解业以及3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面完成环境整治任务,通过了“摘帽”验收。各地排查出的75个市(县)级重点环境问题绝大部分完成了整治任务。此外,重点行业和企业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出台和起草了6个行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企业环保信用管理、上市环保核查和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全方位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全省清洁空气行动。环境保护部对此高度肯定,全文转发了《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方案》。清洁空气行动第一阶段工作基本完成,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锅炉窑炉、农村秸秆焚烧整治初见成效。地表水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八大流域、平原河网、湖库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全省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率达到100%。噪声、固废、辐射和重金属等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心放射源”活动,全省“放心放射源县”创建率达到100%。

四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全面开展《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基本达到时间进度要求,其中,34项重点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442.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4.2%,有635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45%,完成4596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家乐旅游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

(四)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紧紧围绕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环保制度创新、环保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为环境保护事业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环保科技和产业稳步发展。切实加强环保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全省共开展省部级环保科研项目40余项。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逐步深入,编制完成《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举办环保产业博览会,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置等适用技术。完善和发挥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立中试示范基地26个,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7项,举办治污技术等各类培训班20多场次,接受培训2000多人次,平台研发的相关技术已经在10家企业的治污工程中推广应用。此外,临安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环保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国家试点,全省已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2.42亿元,开展排污权交易882起,交易金额达2.90亿元。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考核,逐月通报监测结果,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增强了地方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三位一体”、“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体系。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在国家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的支持下,与安徽省就建立千岛湖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工作。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已有2家企业进行了投保。

三是环保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深入实施,环保监测大楼、饮用水源在线监测系统、大气复合立体监测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为环保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稳定运行,联网完整率达到91.2%,比对合格率达到80.9%。全省新建规范污泥处置设施11座,新增污泥处置能力3405吨/日,基本建成钱塘江流域、中心镇等106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垃圾处理能力700吨/日以上。电力、钢铁等行业脱硫工程快速推进,电厂脱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重点减排企业的环境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2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改造、12.5万千瓦以上火

电机组脱硫设施旁路挡板铅封全面完成。

四是环保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深化全省环保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环保系统案件多发高发问题整改、工程建设领域环保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岗位廉政风险专项排查,省厅机关先后排查出188个岗位廉政风险点,研究制定了263项针对性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省监察厅、法制办在全系统开展了行政执法监察活动,对环保审批、资金管理、执法监管进行了重点监察。认真开展“环保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继续深化“双服务”活动,评选了环保“十大卫士”,有效提振了士气,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形象。继续深化机构队伍建设,坚持内挖潜力和向上争取相结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优化了省厅机关力量配置,共调配干部25人,其中提拔处级干部9人。同时,想方设法促进市县机构改革中加强环保部门,基层环保执法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强。

二、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一五”环保工作圆满收官,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实现了重大提升。“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和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刻,全面总结“十一五”经验,充分认清“十二五”形势和任务,尤为重要。

(一)“十一五”的成绩和经验,为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环保系统坚持保护环境与促发展相协调,污染减排与调结构相促进,环境治理与惠民生相结合,把握关键、大胆创新,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把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最根本的成效是: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环境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入推进环境保护。这五年,我们实施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基本策略,相继部署开展了两轮“811”行动,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我们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重要突破口,从组织领导、任务落实、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断建立和完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我们在系统总结经验、研判形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的根本方针,强化了严格准入、严格执法、严格防范的“三严”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冲击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这五年,我们

在实现环保和发展双赢的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省生产总值在保持年均增速11.5%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2010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3.7%,比2005年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7.4%,比2007年提高了20.1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2.9%,比200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些成效体现了全省上下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心和能力,为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

“十一五”最生动的实践是:始终把建设生态省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为新时期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累了有益经验。我们从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出发,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不断深化拓展创新生态省建设的思路举措,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亲自主持召开有关生态环保工作的会议,研究重大事项,部署重点任务,省人大加强对生态环保的立法和执法检查,省政协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各地各部门着力于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监督环保、支持环保的氛围逐步形成,为在新形势下深化生态省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群众基础。这五年,我们紧紧围绕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把专业治理和群众创建有机结合,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形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方面,通过总量核查、责任制考核、挂牌督办和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管理主体责任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共建共享,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和生态文明创建。各类创建活动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阶段性目标和载体,作为群众共建共享的有效形式,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广泛拥护,全民参与生态创建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五年累计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个、国家生态县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8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8个、省级生态县30个、各类“绿色细胞”2500余个,为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构筑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一五”最突出的亮点是:牢牢把握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定位,有效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推进环境与经济融合发展创新了思路举措。我们致力于找准环境保护在保增长、促转型中的重要定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积极探索与实践环保优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总结和探索促进环境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路举措。“十一五”规划一开局,我们充分运用污染减排刚性约束所形成的机制,倒逼各级政府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在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提出要更加注重监管与服务 的协调统一,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倒逼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去年以来,我们根据中央新要求和我省新形势,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思路,强调要把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五促进一提高”,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各地各部门把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和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用环评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用环境标准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用环境成本倒逼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据初步统计,五年共否决“两高一资”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7198个,累计拆除水泥机立窑705条、关停小火电512.4万千瓦,淘汰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近千家、转鼓3000多个,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环保优化发展丰富了实践经验。

“十一五”最鲜明的特征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治本之策,注重环保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推动环保事业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我们在推进集中攻坚、专项整治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效管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努力从主要依靠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使环保工作加快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我们率先提出了环境保护制度框架体系建设,努力从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层面创设相应的制度,加快完善规划、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我们率先在全国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逐步建立了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环保规划体系;提请省人大、省政府颁布出台了《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18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相继印发实施了3项地方性环境标准和6个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研究建立了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专家评价与公众评价“两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健全了减排监测、统计、考核和管理等办法,创新了减排预警、约谈、区域限批等约束性政策机制。我们按照省政府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推进会议的部署,加快推进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等三项制度改革。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环保责任考核体系,把生态省建设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通过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推进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十一五”最重要的收获是:环境监管能力和物质技术支撑大大提升,铸就了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环保队伍,为把我省环境保护推向新阶段夯实了能力基础。我们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五年间,省级财政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累计达到179亿元,其中省厅直接参与安排的省级环保专项资金15.7亿元,有力保障了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摘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这五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完成318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较为规范的污泥处置设施22座、日处置能力达6721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11座、年处置能力达4.18万吨,危险废物处置设施12座、年处理能力达8.89万吨;全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7 %以上,县

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8%以上。率先在全国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完成了国家二恶英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库等一批重大项目。我们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组建了浙江省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了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编排了环保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和优先主题,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培育发展环保新兴战略性产业,为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赢得了先机。我们紧紧抓住省局升格为省厅的有利时机,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队伍素质。五年来,全省环保系统新增各类环保机构225个,新增行政和事业编制1416名。我们以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有效促进了环保系统自身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运用媒体、社会组织动员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尤其是面对形势严峻、矛盾多发、情况复杂、压力巨大的局面,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完成各项任务,有效地服务和保障了大局,体现了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展示了环保队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敢打善战的良好形象,为环境保护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就环境保护而言,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环境保护将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绿色经济竞相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博弈三大机遇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间的环境贸易争端加剧。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根植于绿色能源革命、绿色产业革命的“绿色新政”发展策略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的新主张,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加速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调整,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国际履约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环境保护将进一步走向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前台。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明显加大。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会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保护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事关全局,是重大的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将进一步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从省内看,“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人均GDP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阶段,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环境保护既迎来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破解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压力和挑战。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进入加快转型期,资源环境要素进入瓶颈凸显期,环保公共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环境污染事故依然处于易发多发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继续处于相对高速增长,我省污染持续减排的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压力都将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环保系统要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机遇,用新的实践推进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成效,努力把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以环保优化发展、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共建共享的新阶段。

――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就是要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中的能动机制和杠杆作用,努力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

――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的新阶段,就是要全面把握“十二五”环境保护的新趋势新特点,加快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全力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攫取向建设性保护转变,完善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维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的新阶段,就是要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加强执法监管力量、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增强环境司法保障、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规范社会环境行为,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的良好环境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环境公共服务。

――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共建共享的新阶段,就是要积极引领全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保建设,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生态系列创建的示范作用,建立完善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推进机制,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由人民参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准确把握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把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推动浙江环保工作继续走在前列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三个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具体实践。全省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努力担当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

“十二五”时期,我省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紧紧抓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目标,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方针,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在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四个原则: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把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新时期环保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目标指向上,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在具体策略上,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主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定位环保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取向与环境保护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深化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

续推进污染减排,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是在战略举措上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导向和倒逼机制作用,统筹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保护环境与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通过标准引导、准入把关、监管倒逼、减排推动、整治促进、服务助推等方式,使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节能减排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的效力和作用,实现在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三是在目标定位上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根本,把环境保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要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的健康,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环保工作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严格项目审批验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的要求,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城乡统筹、陆海联动、多业并举,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根本利益。

四是在体制机制上注重以制度创新为驱动,把环境保护作为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在组织方式上将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创新将不断深化。我们要以“四大重点”和“六大执行体系”为核心,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执法监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和公众参与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和阶层构成合理的环境管理格局,努力构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控制的防范体系,积极创设全社会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性机制,使政府导向内化为企业、公众的自觉行动,借力市场之手和社会调节功能,推动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基于环境保护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围绕上述总体目标,提出“十二五”主要指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量达到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八大水系、运河、主要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比例大于75%,劣五类水质控制在5%以内,县以

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全省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

三、扎实做好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之年,是把我省环境保护全面推向新阶段的重要一年,抓好这一年的工作尤为关键。

2011年全省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的方针,全面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保障环境安全,努力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为“十二五”生态环保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任务;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4%以上,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保持在90%以上,废旧放射源收贮率保持在100%;完成26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市、区)内500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省级以上各类“绿色系列”创建数量增加10%;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一)着眼于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深化污染减排。

按照国家下达的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规划,找准工作着力点,落实减排责任,确保完成减排任务,打好“十二五”污染减排第一仗。

一是科学规划,提高减排目标可达性。根据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善并发布“十二五”减排规划。科学下达各地减排指标,使总量控制目标与环境质量和环境功能区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定减排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增强减排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是综合协同,拓展减排工作着力点。坚持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相协同,统筹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减排工作,不断拓宽减排的广度,挖掘减排的深度。综合运用总量替代、标准提升、区域限批、落后产能淘汰、排污许可证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手段,增强减排措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努力从源头防控上促进减排,从全过程监管上保障减排,从末端治理上落实减排。

三是夯实基础,增强减排工作支撑力。进一步加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推进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健全落实减排预警、约谈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核查核算能力,制订造纸、印染、皮革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核查技术细则,加大现场核查、专项稽查力度。进一步落实减排责任,充分运用省生态办、减排办等综合协调平台,细化和明确省级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部署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

(二)着眼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深化污染防治。

以实施“三大清洁”行动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污染因子的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面防控和综合治理。

一是全面部署开展“三大清洁”行动。以三项清洁行动为主线,谋划部署“十二五”期间全省水、气、声、辐射污染防治等各项工作。启动清洁空气行动第二阶段工作,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高架源烟气污染治理,加快电力、钢铁企业脱硫脱硝改造,在宁波等地开展燃煤总量控制试点;协调各方全面加强油品管理、黄标车淘汰、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建设,深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积极开展清洁水源行动,基本完成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执法监管。部署实施清洁土壤行动,深化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推进重金属及工业固废污染防治。

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快研究制订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指导意见,率先在印染、医化、制革、造纸、电镀等行业,建立相应的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治污设施及内部管理要求等规范。逐步构建行业性环境数据统计体系,形成统一的工业企业环保管理台账,切实提高污染源管理水平。继续强化重点督查、蹲点督办等手段,持续巩固和深化重点监管区、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治成果。

三是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紧紧围绕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改善交接断面水质、优化水生态系统3项重点,制定实施8大流域、4大河网和海洋污染防治规划或计划。进一步突出湖泊水库污染源清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继续大力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加强对现有重点流域、平原河网等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全力改善水体水质。

四是大力推进辐射、噪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的防治。积极推进放射源长效监管,强化电磁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妥善解决核与辐射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各类噪声源监管,积极探索建立噪声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加快编制实施各地重金属整治规划或实施方案,通过提升整治、搬迁改造、关停淘汰等手段,确保重金属排放企业达到整治验收标准。加强新化学物质和有毒化学品环境管理,全面推进多氯联苯处置示范项目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工作。

(三)着眼于推进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把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阶段性目标,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吸引公众参与,推动环保工作从部门走向社会,构筑共建共享、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一是抓牵头,调动各方面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省建设任务书,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纳入各成员单位和各设区市任务,强化指导、评估、督查、考核。全力推动《“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方案》的发布实施,把11项专项行动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省级有关部门做好“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编制、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环保指标实绩分析评价等工作,强化体制机制支撑,形成良好的导向和氛围。

二是抓提升,深化创模、生态、绿色三大系列创建。坚持重过程、重实效、重特色、重民生,整体提升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县乡、绿色细胞的创建水平。加强生态创建的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退出机制,确保生态创建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争取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比率达到40%以上,省级以上环保模范城市比例达到40%以上,创建各类绿色细胞500个。加强生态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衔接,扎实推进安吉、杭州和湖州、临安、余姚等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工作。

三是抓深化,全面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宣传环保工作、普及环境知识、弘扬生态文化的立体式大宣教格局。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专版、专栏、专题报道,全方位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舆情反应机制,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加强危机公关和应对,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强化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继续编印环保知识读本,创建和依托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和载体,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素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把生态环保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四是抓拓展,打造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品牌。精心筹划组织首个“浙江生态日”宣传活动,推出一系列宣传教育的载体和上下配套的活动,确保“浙江生态日”的目的、意义和影响等在第一年就深入人心。加强部门联动,举办好“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网络研讨会和生态省建设成就油画展,增强生态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积极扶持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动员党员干部、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

(四)着眼于规范环境秩序,切实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环境监管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要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格规范环境行为,有效遏制各类环境违法现象,建立公平、正义的环境秩序,维护可持续发展大局和群众根本利益。

一是严格执法,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整合力量和手段,广泛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活动,全力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出重拳”,打“组合拳”,增强环保执法的威慑性。在加大对大案要案查办力度的同时,综合运用项目审批、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排污许可证发放、环保专项资金安排、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挂牌督办、媒体曝光、区域限批、评奖评优等手段,全面遏制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密加强对污染减排、重污染行业以及中小型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大力推进企业环保精细化管理,深化大型污水处理厂环保监督员派驻工作。进一步引入信息化执法监管手段,充分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作用,有序铺开移动执法试点,推行企业刷卡排污制度,加强远程监管和实时打击,提高执法的时效性和精准度,确保监管到位、执法到位、监督稽查到位。

二是切实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维护社会稳定。把执法监管、应急管理、信访调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提升环境维稳工作水平。加大企业环境安全监控力度,及时梳理更新全省环境安全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持续深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紧密与公安、消防、交通、安监等部门的联系,共同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信访,建立突出环境信访问题预警平台,加大研判处置力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信访工作督查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重点敏感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

三是加强“两大建设”健全“六大机制”,提高执法监管水平。“两大建设”,即执法队伍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把执法人员录用关,提高现有人员政治和业务素养,建立执法问责追究制,树立依法行政、威武执法的良好形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在继续提高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建设的同时,开展执法工作标准化建设,研究建立现场执法技术指导规范,进一步明确执法标准、执法要求、执法程序。“六大机制”,即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单位)自我监督机制、边界联动监管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网格化执法机制。要完善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深化与法院、检察、公安、监察、金融等部门的合作,内外协同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综合惩处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环评公示、环保监督员、市民检查团、有奖举报和环保热线等的作用,不断拓宽执法监管渠道;完善企业(单位)自我监督机制,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向中小企业延伸,加快建立符合我省企业特点的自我监管、自我规约格局;完善边界联动监管机制,全面构建省界、市界环境管理联防联控网络,积极开展边界联合执法和应急协调;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推行环保执法告知、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开、媒体曝光等制度,全方位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网格化执法机制,纵向加强监督性执法,深化三级联查,横向推行网格化监管,以县域为整体,以乡镇为单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重心下移,点面覆盖。

(五)着眼于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城乡融合的思路,全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好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人居环境需求。

一是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调整完善“创模”指标体系,增设城乡结合部环境管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指标,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模范城市退出机制。着力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等低架源污染治理,逐步解决环杭州湾城市灰霾天气、温州城区噪声、嘉兴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台州市区化工臭气等突出环境问题。

二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浙江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工矿企业整治。全面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以满足土地消纳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前提,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区域和总量双控制制度,促进养殖模式转变。会同省农业厅抓好嘉兴地区开展生态养殖、深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试点。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心村整治、村庄撤并、农房改造、下山脱贫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农村污染防治水平。

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部门协调,继续推进污水管网和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进程。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重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和化工、医药、印染、制革和造纸等企业配套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污泥处置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机制,逐步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保障污泥处置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力争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5%。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置试点。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的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环境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的城乡环保一体化格局。

(六)着眼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

综合运用标准引导、准入把关、政策促动等手段,充分发挥环保技术法规政策的效力,推动以环保优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夯实参与宏观决策的基础。全面加强数据统计、信息集成、形势分析等基础工

作,建立健全数据台账管理、环境形势分析、舆情收集、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制度,提高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的水平。以环境决策咨询论证为重点,加强环境形势研判预警,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环境数据库,及时掌握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潜在环境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努力从决策层面把握趋势,解决问题。

二是构建“阶梯型”的标准引领体系。顺应世界产业转移提升的一般规律,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实行“阶梯型”的环境标准引领,逐步提升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省市联动,结合行业实际,推进标准的修改制定工作。力争发布实施酸洗废水排放总铁浓度限值等3项标准,制定出台染料、酿造、热电等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强化标准的法制权威,把标准的贯彻执行贯穿于规划布局、项目审批、环境执法、污染整治等全过程,充分体现标准在结构调整中的先导性功能、在整治污染中的强制性作用。

三是完善“三位一体”的准入把关体系。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构建空间环境准入、规划环评、项目审批、全过程监管、技术支撑和审批监管等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审批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审批联动机制,确保规划布局、总量控制、项目把关三到位。探索深化公众参与环评监督的制度安排,进一步落实公众环境权利。不断健全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制度,建立环评审批约谈和项目法人承诺制度,继续完善实施总量削减替代和区域、行业限批制度,制定环评审批技术指导政策。

四是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杠杆调节功能。深化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等制度,强化环境经济政策的导向功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逐步铺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不断完善风险评估、责任认定、损失评估、承保理赔等机制。积极开展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与能力建设试点,努力在损害评估和鉴定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司法介入环境案件提供论据。

(七)着眼于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启动环境安全保障6大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项目建设,确保20个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完成58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房建设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实质启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段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污

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应用水平,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监控系统建设。大力提升核与辐射监测监控能力,扎实推进辐射环境重点实验室建设,健全完善核电厂前沿指挥中心,开展三门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环保监测大楼建设,提升省级环境管理基础设施水平。

二是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浙江省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运维管控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组织和标准制度体系。大力扩展环境信息应用系统功能,完成机动车尾气管理等7个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积极整合提升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构建全省生态环境数据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环保业务和行政事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进一步完善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的设施装备。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更新完善监察执法车辆等基础装备。积极推进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环境应急资金、装备、通信、人力和技术保障,健全完善环境应急预防预警体系和指挥信息调度平台。

(八)着眼于强化基层基础,进一步提升能力水平。

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全省环保制度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科技产业等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全省环保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和修订《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创新性制度的完善落实力度,深化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断面水质保护考核、生态补偿等制度安排。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上市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完善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污染整治技术规范指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减排现场核查技术方法等,为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夯实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全力抓好以水专项为龙头,以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及污泥处置为重点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关。依托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加快科创基地建设步伐,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继续抓好环保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和统计体系建设,强化环保服务业的指导和市场监管。在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着力培育环保设施持证运营专业化企业。要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引进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环保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龙头,全面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

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有序推进相关单位升格扩编、参公管理、乡镇环保派出机构建设、环保队伍教育管理等工作。深刻总结反思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经验教训,按照“教育要经常、制度要健全、监督要到位、查纠要严格”的要求,深化构建环保 特色惩防体系,着力建设廉洁型机关。

四是加强能力提升。加强学习,拓展视野,创新理念,着力提高参与宏观决策、综合协调、运用媒体和社会组织动员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抓统筹,善于综合协调。依托生态办、减排办等平台,加强牵头牵动、统筹统揽、借力借势,实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共同推动环保工作落实。更加注重抓考核,善于激励约束。以污染减排和生态省考核为重点,健全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负责制和部门分工合作制,切实形成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更加注重抓监督,善于督查落实。借助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及信访监督,营造全社会监督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凝心聚力绘蓝图,众志成城开新篇。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全力打好“十二五”第一仗,奋力把我省环保工作推向新的更高阶段!

【作者】 【新闻来源】浙江省环保厅

第四篇: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长讲话稿

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长讲话稿

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要求,必须强化“四个意识”的自觉性。要在政治上认识我们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是党的宗旨的一部分,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要从大局上找准我们的定位,落实环境监管这一首要职责,推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要以看齐意识和核心意识在行动上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向中央的大政方针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并落实到每一件环保工作上。

XX年环境保护任务异常繁重,工作量大面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环保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抓方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布置环境保护工作;抓责任,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推动落实企业的排污守法责任;抓落实,对重点工作实施清单管理并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高效推进;抓底线,优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应对环境风险;抓作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环保队伍,取得了以下具体工作进展。

XX年具体工作进展为:

第一,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深入实施《大气十条》,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国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x万辆,完成全年淘汰任务的x加强区域联防联控。XX年,x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x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全面推动落实《水十条》,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工作,启动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组织排查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XX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增加x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减少2.3个百分点。组织实施《土十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技术指南及工作方案,研究起草实施情况考核规定;启动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以及第二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启动详查工作;发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初步实现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切实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准入,国家层面对11个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970亿元。完善政策和标准技术体系。健全环境信用体系,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布59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现行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达1732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管理,x家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全部完成脱钩。

第三,深化落实各项改革举措。

在环境保护督察方面,完成河北省试点及第一批对内蒙古等8个省(区)中央环保督察,刚刚结束第二批对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督察进驻,共受理群众举报3.3万余件,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x亿多元,立案侦查x余件、拘留x人,约谈x人,问责x人。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方面,河北、重庆率先启动改革实施工作,在环境监察体系、环境监察专员制度、生态环保委员会、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在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方面,已印发《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初步构建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启动火电、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在京津冀部分城市开展高架源排污许可证管理试点,在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开展流域试点,海南石化行业试点已经启动。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全面完成x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站监测事权上收任务;建成由x个监测断面组成的国家地表水监测网;初步建成国家土壤环境网,完成x个基础点位布设,建成约x个风险监控点;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严厉打击监测数据造假案件。在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划定方面,《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面,印发《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等技术规范,在吉林等7省(市)开展改革试点。

第四,强化环境法治保障。

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配合完成环境保护税法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修改,配合“两高”修改《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对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明显的7个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公开约谈,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974件,实施查封扣押案件9622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x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x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x件,同比分别上升x%。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推动基层执法人员依法、严格、规范执法;推动环境监管执法平台建设。

第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强化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对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开展遥感监测,对贺兰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公开约谈,对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督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命名x个国家生态市县,浙江建设首个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

第六,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全面落实国家核安全政策,建立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并有效运转;我国35台运行核电机组、x座民用研究堆保持良好安全运行业绩,21台在建机组建造质量受控;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第七,积极应对环境风险。

开展环境领域引发的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开展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执法检查,指导地方依法推进项目建设;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事件;直接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60起,有力维护了环境安全和群众合法权益。

第八,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十三五”环保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环保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大气、土壤环境管理机构调整到位,实现按环境要素设司。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国际合作、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通“环保部发布”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改善环境宣传工作方式。

第九,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党组书记到处长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巡视整改任务再深化,制定整改落实清单,立行立改、逐项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活力有所增强。

XX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国环保系统要科学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准确分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清醒认识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实施《“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主线,对打赢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细化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改革措施,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要坚决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完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部署推进o3污染防治;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乱污企业群治理、中小锅炉淘汰、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工作力度;深化机动车环境管理;加强重污染天预测预报和预警会商,继续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以贯彻落实《水十条》为主线,督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配合住建部门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指导各地开展2.8万多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各地工业集聚区要在XX年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面实施《土十条》,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继续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二要深化和落实生态环保领域改革。

实现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适时组织开展督察“回头看”,推进中央各项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稳步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动试点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在XX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加快排污许可制实施步伐,尽快形成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精简高效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加强改革试点的协调指导、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制定相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绿色金融政策,加快实施环保领跑者制度。

三要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继续加强环境立法,推进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偷排偷放、数据造假、屡查屡犯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加大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依法追究超标排污企业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促进企业自觉守法。

四要积极主动应对环境风险。

健全环境社会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体系,强化关系公众健康重点领域风险预警与防控。推进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支持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初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五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指导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14个省市完成划定任务。推进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转型,加强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观测。

六要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有效运行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核安全政策实施。宣贯核安全文化,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加快培养核安全监管人才。升级重点核设施外围监督性监测系统,强化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反核恐应急能力。

七要创新决策和管理方式。

实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工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着力提高环评工作水平,完善环境标准和技术政策体系,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开展例行新闻发布,及时发布环境保护权威信息。

八要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和支撑,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环保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逐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强化投资保障,资金安排与环境质量改善和资金使用绩效挂钩。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组建第六届国合会。

九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推动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培育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开拓、担当的优良作风,真正抓住基层、打牢基础,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

今年环保重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全国环保系统要要深刻领会、迅速传达会议精神,把握重点、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抓好跟踪督办,做好形势分析,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有效措施,强化能力建设,层层传导责任,以更有效方式方法推动各项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第五篇:XX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稿

XX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稿

近些年,xx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游泳项目取得了较大突破。在XX年伦敦奥运会上xx省游泳健儿取得了4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在去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项目也获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青少年训练和后备人才的培养。xx省先后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如通过体育创强,考核各市、县政府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通过财政因素法扶持各县开展青少年训练工作;做好全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布局工作,要求各地按照省财政制定的伙食补助标准落实各运动项目布局经费等。同时,对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政策,如针对游泳项目,在全省青少年游泳冠军赛和锦标赛中设立选材奖、参赛经费以奖代补等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了各市训练单位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xx市游泳项目的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是xx各项运动项目中的强项,亦是xx竞技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xx游泳队组建于1956年,从1999年开始涌现出诸多游泳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运冠军、全国冠军等。

扩大选材人口夯实训练基础

xx游泳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在运动员的招生、培训、筛选、训练、输送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金字塔”型训练模式。

一是拓宽选材,夯实塔基。市队、县队、传统体育学校层层“拉网式”初选,选材触角深入杭城大部分的幼儿园和小学。二是做好布局,强健塔身。游泳项目在xx市各运动项目中是布局最大、培训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保障最好的运动项目。仅市本级运动员布局人数达420名,每年落实布局伙食补助经费达315万。而实际在训人数远远大于布局数,市队每年在学校、幼儿园适龄学生中初选初级培训人数保持在3000名左右,从中选出350名左右充实到市游泳队,三家训练单位常年在训人数保持在1000名以上。同时,运动队都采用走训形式,学生下午放学后由家长接送到训练点参加训练,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影响较小。三是动态选拔,优化塔尖。以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为例,每100名初选新招学员,经再次培训、反复筛选,一年后保留吸纳进入市游泳队的通常不超过30名。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良性竞争

xx市在贯彻落实市体育局提出的“十年强基育苗”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省队市办、市队区办、教体结合、市队联办”的新机制。如xx游泳项目的发展是建立在“举国体制”框架内、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度改良的基础上,不仅吸取了欧美国家完全由社会承担的俱乐部训练体制的长处,同时还能适应“举国体制”的训练大格局。

一是建立公平竞争格局。目前xx市游泳队由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市体育发展集团天水游泳健身中心和市体育发展集团大关游泳健身中心游泳队三支队伍组成,建立独立招生、独立培养、相互竞争的竞争机制,各队运动员通过公平竞赛,角逐代表xx市出征省级(包括省运会)赛事的资格。同时,这三支队伍由市体育局进行宏观管理,接受体育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服从训练布局的调配,享受财政经费的保障,无偿使用国有体育场馆,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二是形成良好竞争氛围。xx市游泳各教练组的招生与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分年龄层次、进行横向招生带队的方式不同,而是打破男女组别和年龄界限,进行纵向招生带训。这使得教练员工作更具持续性,互相之间更具公平性、可比性。三是完善协作联动机制。《xx市全民健身条例》对普及游泳有所规定: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游泳活动,掌握游泳技能。xx市教育部门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科目考核内容。xx北山幼儿园、娃哈哈小学、xx绿城育华学校、杭二中等学校将游泳列为特色课程,要求学生无特殊原因必须掌握游泳技能。同时,目前xx市有400多家经营性体育场所,大部分游泳场馆均开设游泳技能培训课程。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训练

一是做好基础保障,创造发展环境。xx市体育局在游泳教练员配备上有所倾斜,确保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梯队建设,促进传承发展。市体育局对三支游泳队伍进行合理的统筹调配,分别派驻高水平教练员作为各支队伍的总教练。通过老带新、新促老,逐步形成了传帮带以及良性竞争的格局。三是体现敬业奉献,形成和谐氛围。

下载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发言稿: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环保工作推向深入(8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