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世界,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件。城建监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违法建设、市容市貌的长效管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为此,迫切需要探索如何创新体制、机制,落实责任制,以利于长效管理。
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2003年4月成立了市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城市管理这方面工作;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和环卫设施硬件建设,队伍规模和设施装备有较大改善;壮大了市、区两级城建监察队伍,逐年加强培训,素质逐步提高;反复开展市容环境卫生及违法建设等工作的专项整治,对这些反复出现的城市管理难点、顽症起到了抑制和缓解作用。城市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但是,目前城建监察管理上还不尽人意,导致市民颇有微词的问题主要有:市容市貌管理上,一是乱停车的问题非常突出,街头显得杂乱而无秩序;二是卫生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乱吐痰、乱倒垃圾、乱扔果皮纸屑等随处可见,尤其是暴露垃圾比较多;三是城市“牛皮癣”未得到有效根治;四是占道经营、移动摊点、店外店等“马路市场”未能有效解决;五是城市户外广告仍显杂乱,品位不高;六是占道洗车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集中反映长效久治的管理上还有不少问题,管理的层次水平还不高,总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这样一个怪圈中反复,使“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往往成为一种突击和短期行为,难以见到长期成效。建设规划管理上,龙岩中心城市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现象时有发生,未批先建、非法抢建、擅自改变土地和建设用途等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成为制约中心城市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公用事业方面燃气管理无照经营严重,治理成效不明显;建筑工地管理自2002年文明施工责任书改为承诺书后,力度有所削弱,洗车台设臵有所放松,工地建材运输车辆、废弃土运输车辆“滴、撒、漏”污染路面时有发生等。这些问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龙岩中心城市的建设,尤其是提高了城市建设成本,影响了中心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也将影响了龙岩的投资环境,影响闽西的腹地生态形经济枢纽建设。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1、从城市管理体制看,一是执法机构过多,行政处罚权分散。城市管理内容多,涉及部门多,政出多门,行政处罚权分散,其结果是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城建管理监察队伍被习惯称为“城管”,不少市民认为所有影响市容秩序的问题都应由“城管”管理,管不好也都是城管支队的问题,却不知城监支队在城市管理中只是履行了一部分职能。二是执法职能交叉,多头执法。一个区域,一段街道,一个相近的事项有不少执法单位多头执法,其结果是提高了城市管理的运作成本,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特别是土地监察和规划管理的交叉尤为突出,好在目前两支队伍能够捆在一起执法。三是职责不明,关系不顺。在城市管理上市、区、镇(街)等各级政府间、各部门间及主管部门与执法队伍的责任还不够明确,关系还不够顺畅,以至出现积极性不高、不作为等问题。四是队伍结构、数量和职能配臵不合理,不均衡,适应不了城市发展变化的需要。五是程序繁琐,效益不高。城建监察队伍根据《福建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规定,属于建设系统内批后跟踪监察单位,适用一般程序以上的监察只有调查权,在调查终结后报同级专业行政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然后交支队执行。因此造成效率较低,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2、从城市管理的执法队伍看:一是城建监察支队监管范围大,执法人员力量不足。现有人员编制只有82人,与建设部要求的每个城市城建监察队伍人员按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五至八还远远不足,且支队承担管理的范围大(规划管理方面担负着中心城市185平方公里的规划监察任务)、任务多、执勤车辆、调查取证设备、通讯工具的落后和不足,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近年来虽然全队每年加班加点近5万人/小时,但还是无法达到管理效能;二是现有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下。支队含临时协管员有202人,正式员工82人(工人占60%以上),临时工有120名;文化程度科班出身的不多,大部分是初、高中,文化素质非常低;协管员素质低,在2007年7月以前,工资待遇不高,临时观念强,事业心、责任心差,影响了形象,影响了执法;三是执法主体不够合法,执法人员不穿制服,缺乏权威性。支队有执法证的共80人,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外出执法必须两个持执法证的正式干部才能进行,现有临时工全部只能是协管,没有执法权,支队工人多,严格上讲工人执法也是缺乏执法主体。但由于城市点多面广,尤其是近两年中心城市日益扩大,有时巡查管理只能靠协管员,执法主体不合法,有时白挨打,也将经不起被告。四是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明显偏低,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3、从城市管理的执法环境看:一是法制政策环境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手段和力度受限制,这是影响城建监察效能的重要因素。主要问题是处罚的标准不明确,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现有的法规有的已经过时不适用。如根据有关规定,城监执法对违章者只能警告和罚款,而没有其他辅助手段,对不听劝阻而又不接受罚款的违法(章)当事人无可奈何,严重影响了监察效能。特别是现行的《城市规划法》没有赋予城建规划执法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对违法建设所作出的行政处罚不便于执行。二是在人文环境方面,部份群众的素质哪不上时代发展,城市管理执法难度加大。部份群众大局意识不强,有的只顾眼前利益,认为自己不偷、不抢,管他占道不占道,违章不违章,极不配合城建监察队伍的管理。三是在政务环境方面,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部门与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不够,有的管理纯属被动管理。四是在舆论环境方面,舆论导向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城市管理执法难度大,很难得到群众的理解,市民的认可。
4、从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和方法看:总体上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市城管办协调有力,初步总结和探索了一些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城市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城建监察管理上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管理层次低、效率不高,尤其是没有长效管理的措施,制约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还没有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运作方式,如舆论导向问题、监督考核问题、奖惩激励问题还没有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在探索之中。二是还没有一套规范高效的执法办案程序。如目前仍存在以罚代收,以收代管的现象,规划管理中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查处原则、方法和标准,查处中的灵活性也不够,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查处率和查处的及时性;三是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方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凭老经验执法,效益不高。
5、历史问题滞留,强堵不疏矛盾突出。一是相关设施严重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业人员增多,但市场、洗车场、弃土堆场等设施严重缺乏,造成流动摊点随处占道经营阻碍交通,洗车业污水横流污染环境,建筑废弃土到处乱倾倒现象严重,只查处而无法疏导,激化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能。韭菜园路段脏、乱、差,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二是强堵不疏矛盾突出。特别是规划管理方面,龙岩中心城区1993年以来就停止一切私人建房审批和个人建房用地审批,把个人建房用地问题列入新村规划和小区规划中解决。但由于新村规划和城市小区规划建设步伐缓慢,城乡结合部、效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严重滞后,没有新村规划的住房困难户,个人建房长期无法审批;有的群众危房急需改造;有的因子女长大成人房屋急需扩建;有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有钱急需改善住房条件,而且近些年国家建设还不急于征地拆迁,政府又不允许批准建房,导致群众十分不满,对立情绪反映强烈,违法抢建、改建,违法抢占土地建房。对此类违法建设的查处,往往群众干扰和阻碍执法,甚至暴力抗法。这些情况有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的考虑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也有我们疏导措施不力的问题,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现行政策研究不够,解决不到位的问题。
二、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制
1、全面改革,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的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组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调整、撤并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专门执法队伍,理顺综合行政执法与专业管理关系,明确市、区城市管理执法职责与权限。也即设立龙岩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龙岩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机构,作为本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履行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新罗区相应设立新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新罗区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机构。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按职责分工。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实际,在龙岩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行使原由各相关行政部门承担的,属城市管理中显见性、多发性、多重性、动态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机构设臵和管理体制、行政执法人员的定编录用、经费保障、队伍的管理和监督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关系、工作措施和要求等,均可参照2003年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中共龙岩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的《龙岩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执行。
2、适当调整,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重新调整和配臵有关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1)新罗区成立新罗区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作为区政府城市管理协调、督查部门,并搞好与市城市管理办公室的衔接。
(2)新罗区成立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命名为龙岩市城建监察支队新罗大队,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受支队与新罗区政府双重领导。新罗大队在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一个中队,大队成立一个直属机动中队,直属机动中队负责全区范围内的力量支援,乡镇、街道中队按乡镇、街道辖区区域管理范围依据赋予的职权进行执法。新罗大队“三定”方案由新罗区政府研究,经费由新罗区政府解决,执法人员由市支队培训考试,由市支队进行资格认定,由新罗区政府录用。
(3)调整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的机构和职能。支队将原来的队、室进行科学调整,在调整内设机构的同时,重新明确各队室的职责和人员。
(二)创新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益
按长效管理的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部门的积极性、能动性,确保城市管理持续、协调、高效运行,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
1、建立城市管理统一领导机制。市区两级政府均成立城管办,城管办人员由相关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人员抽调组成,对城市管理统一领导,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和日常的协调,综合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城管办牵头组织公安、工商、交通、环保、卫生、规划、城监和新罗区等职能部门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一是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发挥各自作用,确保热点、难点问题的及时解决;二是共同探讨和交流城市管理的工作经验;三是组织学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外地经验,提高管理城市的水平。
2、建立城市管理岗位责任制。根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责任细化,按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与利益,明确考核奖惩办法,做到“包片、包段、包点、包项”,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执法岗位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局面。
支队本着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优罚劣、鼓励先进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市容管理方面,以大队为单位,划区域、定路段、定点,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制,并在核心城区的重点管理路段继续实行路段长负责制。重要区域和路段由支队直接赋予任务和管理,路段长与队员双向选择,灵活组合,使路段人员组成尽可能地科学化、合理化。路段长可以合理安排本路段队员排班、休息,可以支配支队下发路段的经费如奖励基金,还可以将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队员清退,交由支队按有关规定处理,真正做到责、权、利一致,充分调动路段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规划管理方面,制定《规划监察目标责任制绩效考评办法》和《规划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分组管理、分片包干、责任到组、目标到人的管理机制,并实行案件主办制,层层负责,力求做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
3、建立城市管理部门联动机制。由市城管办负责牵头、协调、组织各级各职能部门,对城市管理进行综合管理,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城市管理各类问题,明确责任部门,迅速分转各职能部门进行整治和管理,市城管办抓好跟踪督查和反馈工作,尤其是建立与“110”的社会联动。
4、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三级监督管理,即由市城管办牵头成立市一级考评监督小组,每月对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工作职责执行情况、管理成效等进行有效的跟踪考核,每月考核情况与年终总评挂钩,奖优罚劣,选优评差;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成立内部考评监督小组,对所属的科室、队、组每周定期进行考评;科室、队、组每日对区域、路段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巡查考评。城市管理工作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从而形成层层监督考核机制,使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主要是研究如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权力,制定奖惩办法,严格督查,奖惩兑现,解决“干和不干一样个,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充分调动执法积极性。如市容管理上:一是在路段长负责制的路段树立党员先锋岗、五四青年岗、八一军功岗、巾帼示范岗等四个示范岗,这些路段分别由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的党员、团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妇女组成。二是市容管理实行行政管理和绩效双向考评。在行政管理方面,对市容管理人员上班情况、仪表着装和执法情况等三大项十五小项进行全面督查。在绩效考评方面,则涵盖了市容市貌管理中常见的三种占道行为、六种摊点和“六乱”现象。三是开展评选红旗路段和先进路段活动。根据每月的督查情况,支队将视情评选2~3个红旗路段,年底再评选先进路段,并对红旗路段、先进路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6、建立舆论导向和监督机制。主要是针对市民认识不高,素质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执法队伍大局意识不强,管理意识不够,执法不力等问题,加强宣传报道和教育,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公德意识,强化职能部门责任,调动执法队伍积极性,形成爱管、乐管、助管、护管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专栏,设立曝光台,及时报道城市管理工作动态,表扬好人好事,曝光违规和不道德行为。二是充分利用市区各居委会宣传专栏设立“城管之窗”,每月由城管办编写一期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宣传提纲,发送各居委会,在“城管之窗”栏上进行宣传;利用中小学校和市民学校对中小学生和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必要时可组织“城市管理宣传月”活动,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导向和监督效果。
7、建立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机制。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这是城市管理切实可行的办法。城管中,要把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政府工作的重点问题作为城市动态管理、专项整治的重点。一是由市城管办牵头组织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和新罗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以整治占道市场、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整治违章违法建筑和饮服业实行煤改气等专项整治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并切实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项、管好一项,使城市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长效化、法制化。二是结合实施“畅通工程”,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会同公安、交警部门清理整治违章进城的人力三轮车;会同交通、交警部门整治占道修车、洗车等。
8、改进管理手段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如市容管理方面:一是加强市容督查,由市城管办聘请负责任的老干部老同志任市容督察员,充分发挥市容督察员队伍作用,加大对市容环境卫生的检查监督力度,变单一督查为全方位督查,对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各部门现场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市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市容秩序和环境整洁。二是城监支队将城区主次干道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一、二、三级道路管理的标准,严格落实一、二、三级道路管理的标准,保持主次干道市容市貌规范、有序。三是牵头抓好“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考评奖罚机制。严格按照“门前三包”评比标准,每月、每季评出执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前三名、后三名单位、门店。并将“门前三包”管理情况列为路段考评的重要内容,实施支队和大队两级检查监督机制,每月对路段管理人员“门前三包”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列入年终评先奖优的依据之一,兑现奖惩;开展“门前三包”百分制考评活动,每月定期对“门前三包”管理单位进行积分制评比,促各责任单位抓好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开展“门前三包”示范评比活动,每季评比一批“门前三包”示范路段和示范单位,并抓好正反典型的宣传和曝光,对先进单位予以表扬,对不落实责任、不及时整改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和处罚,切实保证“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9、制定和完善执法人员守则和办案程序,规范执法活动。支队拟逐步梳理,统一制定和修订、完善《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执法文书,规范执法活动;统一制定《城市管理执法程序规定》、《城监行政执法人员守则》、《城监执法人员执勤规则》、《廉洁自律规定》、《队容风纪暂行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执勤手册》、《执法人员“十不准”》、《执法人员违反纪律处分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
(三)加强支队自身建设,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能力
在自身建设上,也要更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有新举措。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二是组织业务培训;三是注重点滴培养;四是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逐步修改补充完善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坚持奖惩分明,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争先创优氛围;六是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克服和纠正不正之风和违纪违规问题。此外积极探索和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推动我市城建监察工作上台阶。
(四)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大力整治违章建设。建立健全规划监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周边、主要道路两侧及严格控制区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寻求建立规划监察的分级管理体制,把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制止违法建设作为新罗区政府各级组织任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将城区、规划新区及近期建设项目范围划定为严管区,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区实行委托监管或联合监管;对遗留问题进行清查补办。
2、大力整治暴露垃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及时清除;改进和增加街道卫生设施;严格落实店主“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环卫人员的路段责任制。此外,对于暴露在未硬化道路两侧的垃圾堆,可采取建筑围墙隔离,并广告美化的方法解决,重要路段可早计划早安排,提前投资搞好地面硬化。
3、切实解决“马路市场”问题。总的原则是“突出建、强力疏、着力管、定期研”。重视市场规划布局,改造现有简陋的农贸市场,想方设法增加营业面积,重点研究并解决城区农贸市场的“一场多用”问题。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如开辟“早点放心工程”点,增设夜市市场点等,规划、城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研究上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最终达彻底消除马路摊点的目的。
4、大力整治城市“牛皮癣”。从疏导入手,在住宅小区、街巷增设公共广告栏,增加公共橱窗和告示牌,在新闻媒体增辟公共广告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职能部门应按照管理职能明确职责,查处时要着力追源头、捣窝点。公安、工商、城监、卫生、电信等部门要适时联手组织专项整治,加强错时巡查,对“牛皮癣”制造者必须严罚,以保护城市的容貌。
5、综合整治城市户外广告。切实改善街容街貌,特别是户外广告规划,要以增美、增光、增彩及与城市建筑和周边环境谐调为原则,体现城市特色,街容特色和企业特色;高质量、高水平地规定户外广告设臵标准;重视霓虹灯、双向外打灯、泛光灯、轮廓灯和影视大屏幕的设臵,使户外广告的设臵更亮、更美、更富生机和活力;按规划和标准先抓样板街、示范街,然后由线到面全面展开。
6、着力解决马路洗车问题。洗车业随城市机动车的剧增应运而生。目前,我市的洗车点除部分为单位自建外,多是不规范的路边店。这些店在马路上冲洗车辆,影响市容市貌,直接破坏道路等基础设施,且严重妨碍交通,违反环保规定。因此,洗车点问题必须重点加以整治。
第二篇: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通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宣传教育及周检查、月评比等活动,我市的农村卫生体系实现了三个明显的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彻底清理了沉积多年的陈年垃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的污染问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农民基本上告别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讲卫生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环境好,身体好”、“比卫生、比健康”、“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等观念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强,不乱扔乱倒垃圾、合理处理垃圾和维护居室、庭院、村落、田园清洁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拣垃圾、扫庭院、爱干净、勤洗晒蔚然成风;农民以前对垃圾不进行处理的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每家每户自备了装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的两个桶和袋子,对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觉及时分类,为保洁员统一进行二次分拣提供了便利。我市开展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把干部的视线和精力引向了农村。市、县、乡干部深入农村上门宣讲、包村挂点、督查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增进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同时,由于普遍成立了群众信任,由村组干部、党员、优秀中青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的理事会,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和造就了戴明良等一批有公心、有才干、有威信的土生土长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再造,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推动了农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控访维稳、综治计生和村民事务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一批“告状村”、“宗族派姓村”、“治安不稳定村”等所谓的“老大难村”,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如今,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让鹰潭农村大地焕然一新。
第三篇: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浅谈
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浅谈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仅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现实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宜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与我市实情相适应的长效管理机制,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调研,做了一些初浅探索。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及存在成原因
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开展农村“三清工程”、“百日整治”等系列活动,农村的环卫“硬件”设施已基本形成,大部分村建设了垃圾收集点、配置了清运车辆、清运保洁人员,特别是对存量垃圾也进行全面的清理,农村的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打下了基础。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与文明城市(镇村)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一方面,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塑料袋、秸秆等废弃杂物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伴随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村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一些农村水源地也是从“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到“90年代鱼虾绝代”。由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仅仅依靠突击整治、检查活动,是难以做到长治久洁的,一些实际 1
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原因:
1、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流露消极厌战情绪。一是认识偏差。部分镇、村干部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民生建设的大事来抓,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二是被动应付。政府推动就抓,上头不紧就不抓。部分镇村干部依赖思想严重,出现“等、靠、要”的现象,有的只在村口、公路沿线和公共场所进行卫生保洁,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验收。参与村庄卫生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三是畏难情绪。“农村就是农村,怎能跟城市比”。农村垃圾地广面宽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组织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一些镇、村干部认为困难大,不可能搞好,也不能持之以恒,与其劳而无果无终,不如干脆推掉不干。大家缺乏抓此项工作的自信心,致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卫生观念淡薄。对垃圾影响健康、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卫生整治显得麻木,配合保洁工作不尽人意。二是卫生习惯没有形成。自古以来,农村垃圾都是自生自灭,随处扔垃圾的,现在要集中收集处理,在短期内难以养成习惯。三是环境整治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上级政府或个别领导搞的政绩工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不搭界。以致出现“上面热、下面冷”,“领导干部操心、村民不太关心”,“干部扫地,群众旁观”,“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方的形象写照。
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保洁资金难以保障。部分村没有集
体经济来源,筹集资金的途径较窄,向村民收取卫生保洁费依据不足,由于资金不足,不少村的垃圾收集点数量不足,设置不合理,保洁人员的配置数量少、待遇低,因而,造成垃圾收集不完全,保洁人员责任心不强,垃圾清扫、清运不及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
4、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管理监督不能到位。一是长效制度不完善。垃圾乱倾倒、柴草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有时靠组织一两次突击整治,也是前面清理后面糟蹋,形成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不良循环。二是监督管理欠有力。有的村庄虽然有卫生管理机制,但也只停留在墙上、纸上,流于形式,真正按制度管理村庄卫生的不多,对一些环境较差的镇村不具特殊的约束力。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的村级环境保洁,大多数停留在村一级层面上,组保洁、镇转运链子脱节,卫生责任区包干不明确,而对村级却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村组很少组织诸如“卫生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也难监管、难评比,最后只能是要么无法兑现、要么大家平等对待,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村干部和群众卫生保洁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于充分调动起来,影响了村级卫生长效保洁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必要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
结合我市实际,可以归纳为“六个一”:
1、一个好的班子。农村环境整治已经到了与发展农村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镇、村干部要把重视程度,真正体现在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上,做到“在岗、在行、在状态”。不仅要把环境作为“脸面工程”,更要看作是民生工程,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一方面,要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镇、村班子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镇、村干部对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一支保洁队伍。各镇(区)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所,可设2-3人,明确所长职责;各村级建立环卫保洁站,保洁站负责人可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每个自然村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数量8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保洁员做到统一着装,并配备专用工具。
3、一笔专项经费。保洁员报酬是村级保洁员队伍稳定的基础。建议市镇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村级保洁员的报酬,按照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拨付。村级经费从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按每人3-5元的标准提取。另要动员村域范围内企事业单位交纳保洁费,以弥补村级经费不足。
4、一张管理网络。按照农村垃圾处置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系(“两级政府”指市、镇,“三级管理”指市、镇、村,“四
级网络”指市、镇、村、组)。(1)市政府在城管局增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站牌子,配备4名专业管理人员编制,履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职能,负责业务指导、检查考核奖惩、协调经费补贴核拨等行业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2)在各镇(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作业质量检查考核、保洁员队伍日常管理、设施设备日常管护和垃圾转运。所需管理经费由镇级财政统筹解决。(3)村建立环境卫生保洁站,负责本村区域垃圾清扫、清运和卫生督查、考核等日常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工作。
5、一批环卫设施。(1)垃圾房。自然村每25户建1座垃圾房,或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的原则,设置垃圾房。(2)垃圾收集点。村建垃圾收集点或配备垃圾收运车辆,及时清运村庄垃圾房内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不产生二次污染。(3)垃圾转运站。我市新建的四安、川姜转运站承担着压缩中转区域性生活垃圾的任务,对设施和车辆,各镇要确定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专项经费保障,确保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
6、一套考核机制。(1)保洁作业制度。坚持农村居民房前屋后自我保洁,公共部分村组保洁,建立农村垃圾处置保洁作业和清运制度。(2)考核奖惩制度。按人均垃圾量下达各镇、村任务指标,各转运站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任务的镇,按吨位给予补贴。与此同时,坚持日常检查与考核相结合,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每季组织一次检查评比通报例会。镇(区)每月、建
制村每旬组织一次检查考核,考核情况作为评比奖惩的重要依据。(3)监督检查制度。市、镇、村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市农村环境卫生指导站要选派专人,坚持不断地明查暗访,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通报整改,并与经济补贴相挂钩。
(4)分类处置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最大化地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凡是可以沤肥的农作物、秸杆等有机物一律不得进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奖励制度,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有效途径。(5)情况通报制度。市纪检检察部门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督促检查,针对明查暗访、检查评比、群众投诉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督办单;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通报;对垃圾污染严重或有损区域形象的区域行政领导,实行问责制。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及长效管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每一个公民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掀起整治环境的热潮。特别是镇、村,应当更加深入持久地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让环境更清洁,让市民更健康,使农村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州区城管局局长 孙锦华)
第四篇:乡镇建立爱国卫生运动长效管理机制
×政发„2012‟37号
关于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
通
知
各管区、各村、乡属各部门:
为切实加强全乡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乡“双创”工作成果,全面推动我乡爱国卫生工作进程,改善我乡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乡党委、政府决定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乡的方针,着力于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使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根本改变过去多依赖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我乡综合竞争力,促进全
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按照提高城镇卫生管理整体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达到“四个一样”,即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平时与节日一个样、大路小路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始终保持乡容美观、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消除危害健康的环境因素,有效地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度,认真履行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卫生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搞好辖区卫生、绿化、秩序管理和垃圾清除及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每周五下午要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打扫室内外和“三包区”卫生,乡党委、乡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探索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1、建立以城管部门日常管理、监督和爱卫办组织的暗访检查相结合的城市卫生管理模式。按照《××卫生城市标准》建立卫生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检查、协调、督促力度。
2、进一步扩大城镇卫生管理范围。随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区管理范围的扩大,城镇卫生管理区域扩大至公路沿线,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全天候、无盲区管理。
3、建立文明卫生家庭的示范机制。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卫生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抓好卫生先进单位巩固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创各级卫生先进单位,机关单位和爱卫会成员单位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力度。针对我乡当前城市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出入口、违章占道经营、垃圾乱倒、户外广告、小广告、早市夜市、洗车行管理等,这些问题治理难度大,容易反弹,要在坚持堵疏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主体,规范行业管理,落实各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治理和督导检查力度,使其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5、坚持领导视察检查卫生制度。加强督查,每半年邀请乡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带队检查一次卫生, 着力推动乡容环境的彻底改善。重点检查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卫生管理,特别是影响乡容环境的薄弱环节等。
6、坚持督查督办制度。为加强乡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坚持督查督办制度, 对日常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
决,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
7、坚持检查评比制度。为了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由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量化检查评比标准,制定检查评比实施方案,组织爱国卫生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检查评比,综合评比结果排位并公示。
××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周传斌 邓俊 徐琬莹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发表时间:2013-06-12
我国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我国固废法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原则和优先次序。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地紧缺难题的首要任务。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垃圾收运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应是垃圾减量化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期间,各城市试图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但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试图找到影响垃圾分类的症结,给出建立和维护垃圾分类收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存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居民知晓程度低,正确分类和投放成问题。2010年底,通过对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实施虽然已经过了1年,但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社区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分类收集操作实践的测试中,总体上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仅有2.5%。2012年底,对北京市第一批分类试点600个社区中抽样60个进行回访调查,通过厨余垃圾分类选择测试,只有24%的受访者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受众有限。2012年调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宣传活动,39%的居民表示没有看到和参加过任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大多以发垃圾桶、讲座,拉横幅海报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此外,2010年调查得知,社区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3个渠道,约占68.1%,其中电视最高为25.4%。分类收集知识的普及不能持续进行,这也是推广分类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时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盖面,而持久、反复的宣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
居民垃圾分类行动力差,没有形成自觉分类行为。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3年,而整个社会最少需要8~10年。日本进行了10年持续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养成居民自觉分类行为。而在国内,很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是非常积极热情,但随着资金、人事变动、其他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又逐渐变成了过眼云烟。此外,居民自律还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来辅助,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和监管制度。2010年在针对600个社区的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高达35.4%,也有18.8%的居民认为应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社区垃圾排放时间随意,监督管理难度大。在2010年600个试点社区中,全部是定点、非定时排放,部分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转变为职业二次分拣工,指导、教育和监督的职能无法兑现。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这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而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2012年的回访调查中,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务是由物业保洁承担。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600个,2012年增至2400个。在2012年调查的48个社区中,有42个小区完善了厨余垃圾单独运输制度,覆盖率达到88%。但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38%的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没有分类运输。与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这说明政府虽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分类运输时间、分类运输措施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垃圾仍在混合运输,影响居民主动分类意愿。
软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仅有5%的垃圾处理经费用于垃圾源头减量,同国外发达国家60%以上的源头减量投入相差甚远。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亿元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垃圾处理末端。北京市虽然开展了垃圾减量日活动和2400个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但对于“促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2012年调查中,1%的试点社区因为资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此外,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也多侧重设施、人员、操作规范等硬件指标,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指标在考核中仅占20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建议
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提高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加大媒体和社区宣传力度,将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深度和正确实践操作能力,并根据不同知晓程度,决定不同宣传频率和有效持续时间。提高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社区管理者和分类指导员应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持续性,将发放资料、现场指导、入户指导等结合,使公众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此外,学校应增加垃圾分类等环保课程,引导孩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促进成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社区探索多种促进机制,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措施。分阶段实施激励和惩罚措施,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形式激励机制。因地因时制宜,考虑是否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应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已实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投放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考核。目前的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考核主要在分类设施完好率等硬件指标上。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软件建设也应重视,应构建一个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意识评价在内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逐步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推进分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出台的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由单一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加大源头减量资金投入。垃圾分类与包装减量、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文明点餐并重,加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金投入。搭建社区与回收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社团联系桥梁,鼓励企业、NGO和学校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