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4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

第一篇: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

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煤矿属于资源采掘业,基于煤层赋存的差异性、生产的复杂性以及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因此开展对标管理对煤矿企业具有其特殊意义。煤矿企业对标管理是以煤炭行业同类井型的最优矿井和本企业历史最优指标为标杆,通过吸纳先进单位的指标信息和管理标准,进行内部和外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从而促进企业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关键字:煤矿 对标 指标 管理

一、对标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对标管理的含义

对标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人们利用对标寻找与别的公司的差距,把它作为一种调查比较的基准的方法。后来,对标管理逐渐演变成为寻找最佳案例和标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方法。现在,这种方法越来越成为企业乃至政府的选择。根据《全球对标网络》的调查,对标管理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逐渐被全球管理学界称为21世纪三大管理工具之首,是企业通过规范且连续地将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标志性指标及管理实践与标杆企业或与本企业历史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帮助企业寻找、确认、跟踪、学习并超越标杆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从字面上看,对标管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标,二是标准。确定对标指标是基础,改进和完善管理标准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对标管理,是指企业以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也可将企业自身的最好水平作为标杆,从各个方面与标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赶超标杆,不断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对标管理,所谓“对标”就是对比找标杆找差距,是指企业以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也可将企业自身的最好水平作为标杆,从各个方面与标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赶超标杆,不断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二)对标管理的作用、意义

对标管理也称标杆管理,是企业通过规范且连续地将发展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标志性指标及管理实践与标杆企业或与本企业历史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帮助企业寻找、确认、跟踪、学习并超越标杆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企业建立对标管理体系,确立标杆,指标分解,强化责任落实,改进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标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标管理能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力,是实现企业未来重大谋略和发展规划的推进器。

对企业而言,通过对标管理以把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基础建设等工作,从上而下的进行梳理和规范,使企业做到有完善的指标体系,科学的考核办法,平衡的分配模式,能够客观地评价工作,实施合理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控制,通过对标管理,企业可将管理精细化,持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三)对标管理的现状应用

1、对标管理的现状

“对标”管理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人们利用“对标”寻找与别的公司的差距,把它作为一种调查比较的基准方法。“对标”管理是寻找和学习最佳管理案例和运行方式的一种方法,现已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第三大战略管理方法。对标管理被全球管理学界称为21世纪三大管理工具之首。国内经典案例:我国的海尔集团通过与GE、西门子等国际著名企业对标家电产品已进入欧、亚、美等国家用户市场;宝钢益昌薄板有限公司通过与国际著名的钢铁公司开展质量精度对标管理后,使薄型冷轧板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该公司生产的搪瓷行业用的薄型冷轧板在国内市场已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

国外经典案例:韩国LG公司,以世界500强中电子公司为标杆努力赶超,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定了“十年发展战略目标”,重点跨国经营信息通信、电子电气、多媒体等产业,特别是家电行业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国际市场把产品价格定位中等收入用户,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制造技术含量达到优质产品水准,使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超过同行企业;再看韩国的浦项公司:为争取国际钢铁行业顶级公司皇冠,以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钢铁公司树立标杆,制定了五年钢铁高新技术战略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和改进冶炼技术,赢得国际钢铁冶炼技术输出的高额利润。

2、对标管理的应用

对标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范畴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对标、制造过程对标、职能管理对标3个方面,其中战略管理对标主要包括:市场谋略对标、长期发展规划对标;制造过程对标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对标、质量精度对标;职能管理对标主要包括:成本对标、设备对标、人力资源对标、营销对标。

结合辛置煤矿的实际,对标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主要应用在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煤质、成本五个方面。在确立这几个方面的对标标准时,必须对本单位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以确定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及相比本企业历史最优值分析其差距。

3、煤矿对标管理

在确立对标标准、施行对标管理之前,必须对本单位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以确定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及相比本企业历史最优值分析其差距。大致需要了解以下几个个方面,首先是矿井的基本情况,如煤层厚度、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类型、采煤煤种、瓦斯等级、开采深度、矿井投产年限等;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如,职工总人数、机关人员结构、井下工作人员、原煤加工方式、工作机械化程度以及生产技术设备等;最后就是企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产量、成本、利润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分析,正确确立企业正在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煤质、成本这五个方面的内部和外部、纵向和横向的对标标准,以便施行对标管理。

对机关单位、队组人员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对标管理能提高工作效率;设备的对标管理可以提高管理和维修水平,其中主要包括井下采煤机械工具的操作以及采煤步骤流程的对标管理;技术方面的对标管理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使生产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煤质的对标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原煤灰分含量和矸石含量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是成本对标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能降低企业能耗、提高企业利润。

二、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应如何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

(一)收集数据,认清企业现状

推行对标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宜的标杆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标杆的选择应以具有可比性为前提,不能脱离企业自身的现状,否则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选择标杆前必须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主要是收集本企业近年来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采集全国同类矿井和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对比,从而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需要了解的情况主要有:企业自然情况、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发展水平等。首先,矿井基本情况,如:地质构造类型、主采煤层厚度、主采煤层煤种、煤层倾角、开采深度、核定生产能力、矿井投产年限、采煤洗选加工方式和能力等。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等配置情况:职工人数、人员结构等。再次,企业近年来生产经营情况:产量、成本、效率、利润水平、采掘运机械化程度等。

最后,通过行业交流、查阅资料、考察调研,了解煤炭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在摸清企业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定位,找准自身的行业坐标,为选择行业优秀企业中与本企业规模相当的企业作为对标管理的标杆做好准备。

(二)找准标杆,建立标准合理的工作规范

经过上一步骤对于现状的调查分析收集相关数据,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围绕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在行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标杆企业。在确定标杆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力资源、设备、技术、煤质、成本五大方面的匹配程度,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目标不宜过高更不能过低。确定企业追赶和超越的目标是对标管理的核心工作,选择行业公认的先进矿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其好的经验来交流学习,结合本矿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其中指标的选择确立有内部对标与外部对标、横向对标和纵向对标两种主要方法。内部对标,是在煤矿内部相同工种,不同班组之间、区队之间、部门之间进行,通过比较这些部门的异同之处,找出内部工作的运行标准,从而施行企业内部的对标管理;外部对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本企业与同处于煤炭行业但不在同一市场的先进煤矿的对标,此种方法使企业容易找到不同市场的相关先进信息和生产管理方法;二是与同一市场的先进行业对标,向同一市场内先进企业学习,剖析自己在此市场上的不足,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制定措施,对标赶超,但由于彼此拥有相同的产品和市场,在信息交流、获取对方资源方面可能会有困难,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渠道、行业商会等方式收集;三是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就某一个工作程序进行对标,比如说在员工管理、薪酬管理、生产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在这些方面运行优秀的企业,来进行某一个生产管理过程的对标。横向对标是在企业外部结合企业实际合理选定标杆单位、选择关键指标制定对标管理计划进行对比,此方式类似于外部对标,通过与外部优秀企业的比较,找出差距,认识自身不足,找准症结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改善管理;纵向对标是从本企业的历史数据中,筛选出最优值与现在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分析企业以前和现在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成本利润控制等,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进而采取措施,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和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可以进行内部对标和外部对标或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标,或者混合对标,即多种方式一起运用。

对于标杆的确立,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媒体查询等方式收集标杆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生产流程图表、管理手册等信息,分析数据信息,找准改进和提升的内容及目标,确立切实可行的标杆管理计划。需要了解的指标体系主要有矿井基本情况,包括地质构造类型、主采煤层厚度、主采煤层煤种、煤层倾角、开采深度、核定生产能力、矿井投产年限、采煤洗选加工方式和能力等。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等配置情况,包括职工人数、人员结构等。最后,企业近年来生产经营情况,如产量、成本、效率、利润水平、采掘运机械化程度等。

对标管理计划要与本矿的经营方针保持一致,并符合上级组织的全局发展战略。应针对企业的不同管理层面所关注的关键问题综合考虑,使制定的计划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成功率。还有,针对煤矿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应将煤矿生产的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保护作为重点和关键加以单独列出,以便单位人员特别重视和控制。

(三)对标指标分解,责任落实

通过对标标杆的确立以及对标管理计划的制定,对标管理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确定对标指标是基础,改进和完善管理标准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开展对标管理活动,要强化责任落实,应将对标指标层层分解,向各管理部门、区队、班组、岗位落实责任,搞好不同层次的对标,抓好对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和各个环节,并且跟踪对标管理实施的实时信息反馈,有助于对标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灵活运用。

将所有关键指标项目按照对标管理的计划进行组合排列,形成综合完善的对标指标体系,作为制定对标管理实施方案的依据。通过对标活动对企业管理进行科学的诊断,将确立的对标内容与标杆企业单位完成情况及自身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分析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影响指标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对好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成最佳方案加以推广和巩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更新,最终上升为企业管理标准;对于一些新方法、新工艺,要发掘其潜力、改善其不足,为企业效益的提高增加新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制约企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方式,重点分析、找出管理差距,取其利而取其害。对标管理体系只有通过层层分解和落实,制定绩效指标考核细则,加强过程控制,才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不足,采取针对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对标管理体系在确立之前,应先制定草案在员工之间传阅,征求员工的意见看法,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员工也参与目标的设定,让员工认同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目标,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对标管理体系的层层落实。

(四)完善机制,量化考核

对标管理体系确立施行之后,并不是事情的完结,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监督控制和完善。对于矿、职能科室、基层单位以及班组、岗位的对标项目完成情况,施行定期检查,如月度检查、月度考核,实现奖罚兑现,并将日常考核融入到对标管理之中,明确对标管理主要考核指标,抓住重点,如产量进尺、安全效益、劳动效率、材料消耗、机电故障、回收复用等方面进行考核。使对标工作与生产经营任务相结合、与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生产管理战略目标相结合,从上到下落实对标管理,做到管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

(五)持续进行对标管理,适时应变

通过标杆管理找到自身与标杆的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 光靠一两次培训、一两次动员大会,靠运动式的冲刺是难以实现的,对标管理用成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我们不断改进、追寻卓越,但真要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对标工作在企业运行时,各专业和基层单位在按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进行日常考核的同时,需要注意积累对标数据,建立对标数据库,通过对对标数据的分析,不断调整改进对标管理体系。

持续进行对标管理,企业在减少与最佳案例的差距时,需时常用衡量标准来监测实施的有效性,另外,由于表现最佳的公司本身也会继续发展,所以“找到并实施最好的方法”的对标管理也是一个只要开始就没有结束的过程。

三、对标管理注意的问题

(1)对标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和模仿。企业在汲取经验、学习优秀生产管理方式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调整和改善,而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生长环境,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也是在其特有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因此在施行对标管理时,不能单纯的依样画葫芦,而需要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来调整和改善。

(2)对标管理方法的确立不是一尘不变的。再优秀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也是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企业需要继续发展,企业管理的方式更需要不断的适时发展。企业应随时监测对标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及时反馈对标管理的信息,与时俱进,纵观国内外实时状况,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对标管理方式和程序,对标管理是一个只要开始就没有结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

(3)寻找标杆企业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通过比较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革新方案,完善和改进企业管理各个流程,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从井下生产到煤炭的洗选加工,缩小企业与标杆的差距,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利润,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4)对标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标管理应关注更好的方法、更优的流程、更优的模式,在实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的收集运用。通过新旧结合,灵活运用,追求目标、流程、成本、计划、技术等方面的精细化和标准化,使企业获得在质量和价值方面所期望的业绩标准,以帮助企业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建立全新的竞争优势。

(5)在设置对标指标体系时需要注意指标的特性,指标的选择应该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先进性是指所选的指标应该是处于行业、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可操作性是指根据自身出发,运用适合自己的好做法,企业在运行时具体可行;完整性是说指标体系的确立应该面面俱到,做好完整具体的规划;时效性要求与时俱进,企业在不断改进,标准也要不断的改进完善。

第二篇: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通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宣传教育及周检查、月评比等活动,我市的农村卫生体系实现了三个明显的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彻底清理了沉积多年的陈年垃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的污染问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农民基本上告别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讲卫生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环境好,身体好”、“比卫生、比健康”、“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等观念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强,不乱扔乱倒垃圾、合理处理垃圾和维护居室、庭院、村落、田园清洁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拣垃圾、扫庭院、爱干净、勤洗晒蔚然成风;农民以前对垃圾不进行处理的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每家每户自备了装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的两个桶和袋子,对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觉及时分类,为保洁员统一进行二次分拣提供了便利。我市开展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把干部的视线和精力引向了农村。市、县、乡干部深入农村上门宣讲、包村挂点、督查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增进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同时,由于普遍成立了群众信任,由村组干部、党员、优秀中青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的理事会,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和造就了戴明良等一批有公心、有才干、有威信的土生土长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再造,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推动了农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控访维稳、综治计生和村民事务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一批“告状村”、“宗族派姓村”、“治安不稳定村”等所谓的“老大难村”,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如今,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让鹰潭农村大地焕然一新。

第三篇: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浅谈

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浅谈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仅是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现实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宜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整治,及建立与我市实情相适应的长效管理机制,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调研,做了一些初浅探索。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及存在成原因

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开展农村“三清工程”、“百日整治”等系列活动,农村的环卫“硬件”设施已基本形成,大部分村建设了垃圾收集点、配置了清运车辆、清运保洁人员,特别是对存量垃圾也进行全面的清理,农村的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打下了基础。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与文明城市(镇村)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一方面,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塑料袋、秸秆等废弃杂物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伴随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农村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一些农村水源地也是从“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到“90年代鱼虾绝代”。由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仅仅依靠突击整治、检查活动,是难以做到长治久洁的,一些实际 1

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原因:

1、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流露消极厌战情绪。一是认识偏差。部分镇、村干部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民生建设的大事来抓,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二是被动应付。政府推动就抓,上头不紧就不抓。部分镇村干部依赖思想严重,出现“等、靠、要”的现象,有的只在村口、公路沿线和公共场所进行卫生保洁,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验收。参与村庄卫生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三是畏难情绪。“农村就是农村,怎能跟城市比”。农村垃圾地广面宽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组织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一些镇、村干部认为困难大,不可能搞好,也不能持之以恒,与其劳而无果无终,不如干脆推掉不干。大家缺乏抓此项工作的自信心,致使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卫生观念淡薄。对垃圾影响健康、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卫生整治显得麻木,配合保洁工作不尽人意。二是卫生习惯没有形成。自古以来,农村垃圾都是自生自灭,随处扔垃圾的,现在要集中收集处理,在短期内难以养成习惯。三是环境整治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上级政府或个别领导搞的政绩工程,是政府的事,与自己不搭界。以致出现“上面热、下面冷”,“领导干部操心、村民不太关心”,“干部扫地,群众旁观”,“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方的形象写照。

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保洁资金难以保障。部分村没有集

体经济来源,筹集资金的途径较窄,向村民收取卫生保洁费依据不足,由于资金不足,不少村的垃圾收集点数量不足,设置不合理,保洁人员的配置数量少、待遇低,因而,造成垃圾收集不完全,保洁人员责任心不强,垃圾清扫、清运不及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

4、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管理监督不能到位。一是长效制度不完善。垃圾乱倾倒、柴草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有时靠组织一两次突击整治,也是前面清理后面糟蹋,形成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不良循环。二是监督管理欠有力。有的村庄虽然有卫生管理机制,但也只停留在墙上、纸上,流于形式,真正按制度管理村庄卫生的不多,对一些环境较差的镇村不具特殊的约束力。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的村级环境保洁,大多数停留在村一级层面上,组保洁、镇转运链子脱节,卫生责任区包干不明确,而对村级却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村组很少组织诸如“卫生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也难监管、难评比,最后只能是要么无法兑现、要么大家平等对待,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村干部和群众卫生保洁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于充分调动起来,影响了村级卫生长效保洁的实际效果。

二、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必要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

结合我市实际,可以归纳为“六个一”:

1、一个好的班子。农村环境整治已经到了与发展农村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镇、村干部要把重视程度,真正体现在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上,做到“在岗、在行、在状态”。不仅要把环境作为“脸面工程”,更要看作是民生工程,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一方面,要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镇、村班子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镇、村干部对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一支保洁队伍。各镇(区)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所,可设2-3人,明确所长职责;各村级建立环卫保洁站,保洁站负责人可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每个自然村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数量8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保洁员做到统一着装,并配备专用工具。

3、一笔专项经费。保洁员报酬是村级保洁员队伍稳定的基础。建议市镇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村级保洁员的报酬,按照农业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拨付。村级经费从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按每人3-5元的标准提取。另要动员村域范围内企事业单位交纳保洁费,以弥补村级经费不足。

4、一张管理网络。按照农村垃圾处置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系(“两级政府”指市、镇,“三级管理”指市、镇、村,“四

级网络”指市、镇、村、组)。(1)市政府在城管局增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指导站牌子,配备4名专业管理人员编制,履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职能,负责业务指导、检查考核奖惩、协调经费补贴核拨等行业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建设。(2)在各镇(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作业质量检查考核、保洁员队伍日常管理、设施设备日常管护和垃圾转运。所需管理经费由镇级财政统筹解决。(3)村建立环境卫生保洁站,负责本村区域垃圾清扫、清运和卫生督查、考核等日常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工作。

5、一批环卫设施。(1)垃圾房。自然村每25户建1座垃圾房,或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的原则,设置垃圾房。(2)垃圾收集点。村建垃圾收集点或配备垃圾收运车辆,及时清运村庄垃圾房内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不产生二次污染。(3)垃圾转运站。我市新建的四安、川姜转运站承担着压缩中转区域性生活垃圾的任务,对设施和车辆,各镇要确定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专项经费保障,确保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益。

6、一套考核机制。(1)保洁作业制度。坚持农村居民房前屋后自我保洁,公共部分村组保洁,建立农村垃圾处置保洁作业和清运制度。(2)考核奖惩制度。按人均垃圾量下达各镇、村任务指标,各转运站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任务的镇,按吨位给予补贴。与此同时,坚持日常检查与考核相结合,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每季组织一次检查评比通报例会。镇(区)每月、建

制村每旬组织一次检查考核,考核情况作为评比奖惩的重要依据。(3)监督检查制度。市、镇、村要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市农村环境卫生指导站要选派专人,坚持不断地明查暗访,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通报整改,并与经济补贴相挂钩。

(4)分类处置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最大化地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凡是可以沤肥的农作物、秸杆等有机物一律不得进入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奖励制度,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置有效途径。(5)情况通报制度。市纪检检察部门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督促检查,针对明查暗访、检查评比、群众投诉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督办单;对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通报;对垃圾污染严重或有损区域形象的区域行政领导,实行问责制。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及长效管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每一个公民都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掀起整治环境的热潮。特别是镇、村,应当更加深入持久地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让环境更清洁,让市民更健康,使农村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州区城管局局长 孙锦华)

第四篇:乡镇建立爱国卫生运动长效管理机制

×政发„2012‟37号

关于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

各管区、各村、乡属各部门:

为切实加强全乡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乡“双创”工作成果,全面推动我乡爱国卫生工作进程,改善我乡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乡党委、政府决定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乡的方针,着力于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使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根本改变过去多依赖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我乡综合竞争力,促进全

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按照提高城镇卫生管理整体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达到“四个一样”,即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平时与节日一个样、大路小路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始终保持乡容美观、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消除危害健康的环境因素,有效地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度,认真履行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卫生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搞好辖区卫生、绿化、秩序管理和垃圾清除及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每周五下午要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打扫室内外和“三包区”卫生,乡党委、乡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探索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1、建立以城管部门日常管理、监督和爱卫办组织的暗访检查相结合的城市卫生管理模式。按照《××卫生城市标准》建立卫生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检查、协调、督促力度。

2、进一步扩大城镇卫生管理范围。随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区管理范围的扩大,城镇卫生管理区域扩大至公路沿线,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全天候、无盲区管理。

3、建立文明卫生家庭的示范机制。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卫生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抓好卫生先进单位巩固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创各级卫生先进单位,机关单位和爱卫会成员单位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力度。针对我乡当前城市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出入口、违章占道经营、垃圾乱倒、户外广告、小广告、早市夜市、洗车行管理等,这些问题治理难度大,容易反弹,要在坚持堵疏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主体,规范行业管理,落实各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治理和督导检查力度,使其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5、坚持领导视察检查卫生制度。加强督查,每半年邀请乡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带队检查一次卫生, 着力推动乡容环境的彻底改善。重点检查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卫生管理,特别是影响乡容环境的薄弱环节等。

6、坚持督查督办制度。为加强乡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坚持督查督办制度, 对日常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

决,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

7、坚持检查评比制度。为了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由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量化检查评比标准,制定检查评比实施方案,组织爱国卫生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检查评比,综合评比结果排位并公示。

××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周传斌 邓俊 徐琬莹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发表时间:2013-06-12

我国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我国固废法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原则和优先次序。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地紧缺难题的首要任务。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垃圾收运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应是垃圾减量化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期间,各城市试图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但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试图找到影响垃圾分类的症结,给出建立和维护垃圾分类收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存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居民知晓程度低,正确分类和投放成问题。2010年底,通过对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实施虽然已经过了1年,但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社区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分类收集操作实践的测试中,总体上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仅有2.5%。2012年底,对北京市第一批分类试点600个社区中抽样60个进行回访调查,通过厨余垃圾分类选择测试,只有24%的受访者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受众有限。2012年调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宣传活动,39%的居民表示没有看到和参加过任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大多以发垃圾桶、讲座,拉横幅海报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此外,2010年调查得知,社区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3个渠道,约占68.1%,其中电视最高为25.4%。分类收集知识的普及不能持续进行,这也是推广分类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时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盖面,而持久、反复的宣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

居民垃圾分类行动力差,没有形成自觉分类行为。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3年,而整个社会最少需要8~10年。日本进行了10年持续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养成居民自觉分类行为。而在国内,很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是非常积极热情,但随着资金、人事变动、其他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又逐渐变成了过眼云烟。此外,居民自律还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来辅助,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和监管制度。2010年在针对600个社区的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高达35.4%,也有18.8%的居民认为应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社区垃圾排放时间随意,监督管理难度大。在2010年600个试点社区中,全部是定点、非定时排放,部分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转变为职业二次分拣工,指导、教育和监督的职能无法兑现。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这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而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2012年的回访调查中,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务是由物业保洁承担。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600个,2012年增至2400个。在2012年调查的48个社区中,有42个小区完善了厨余垃圾单独运输制度,覆盖率达到88%。但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38%的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没有分类运输。与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这说明政府虽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分类运输时间、分类运输措施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垃圾仍在混合运输,影响居民主动分类意愿。

软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仅有5%的垃圾处理经费用于垃圾源头减量,同国外发达国家60%以上的源头减量投入相差甚远。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亿元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垃圾处理末端。北京市虽然开展了垃圾减量日活动和2400个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但对于“促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2012年调查中,1%的试点社区因为资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此外,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也多侧重设施、人员、操作规范等硬件指标,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指标在考核中仅占20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建议

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提高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加大媒体和社区宣传力度,将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深度和正确实践操作能力,并根据不同知晓程度,决定不同宣传频率和有效持续时间。提高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社区管理者和分类指导员应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持续性,将发放资料、现场指导、入户指导等结合,使公众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此外,学校应增加垃圾分类等环保课程,引导孩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促进成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社区探索多种促进机制,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措施。分阶段实施激励和惩罚措施,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形式激励机制。因地因时制宜,考虑是否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应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已实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投放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考核。目前的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考核主要在分类设施完好率等硬件指标上。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软件建设也应重视,应构建一个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意识评价在内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逐步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推进分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出台的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由单一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加大源头减量资金投入。垃圾分类与包装减量、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文明点餐并重,加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金投入。搭建社区与回收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社团联系桥梁,鼓励企业、NGO和学校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之中。

下载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长效的对标管理机制研究(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四川省建设厅、成都市建委和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领导的关怀下,我公司一直把安全文明生产工作放在第一......

    论农发行规范化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随着农发行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管理的内容由单一的业务规范化转向管理工作的全面规范化,管理的层次已由基层行推进到二级分行,由于农发行的政策、制度、办法、程序随着社......

    关于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5篇)

    关于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世界,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件。城建监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违法建设、市容市貌的长......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农村生活污染[精选5篇]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农村生活污染 浏阳市政协办公室 现阶段,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相互交织,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严重威胁农村的......

    建立长效安全质量管理机制的举措

    建立安全质量培训长效机制的举措 根据公司《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四院党委进一步加强安全质量工作决定的通知》7424厂制定了以下建立安全质量培训长效机制的举措:一、领导带头示......

    多管齐下,建立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机构设置

    文化市场的管理与繁荣,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文化市场的管理与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

    华福路综合大整治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华福路综合大整治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013年1月29日,我支队联合华岩镇(中梁山街道办事处),对华福路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一周前,石桥铺秩序大队的队员就已对华福......

    对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城市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它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管理的出现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