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堵疏结合 建立农民建房长效管理机制1
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建立农民建房长效管理机制
邱 屏
根据九江市大九江规划区内农村违法违规建房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安排,近日,本人先后调查走访了庐山管理局、庐山区、浔阳区等地的农村违法违规建房情况,通过走访座谈有关干部群众和相关部门,普遍认为要尽快建立对违法违规建房的长效工作机制,既有利于大九江建设的发展,又满足了农村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既违护老百姓的合法利益,又让不法行为得到有效制止,做到标本兼治,分类处理,否则整治风一过,反弹力度更大。本文就我市农村违章建筑治理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汇报如下:
一、当前农村违法违规建筑主要类型
浔阳区、庐山区地处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和项目推进的重点地区,也农村违法违规建设的重灾区,违章户数占全市的,违章建筑面积占全市的 %,违章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农民改善住房需要,未批先建。主要有四类,一是因农房审批 政策限制,无法报批而强行建设产生的违法建筑。主要存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居。二是审批工作暂停,等不及强行施工产生的违章建筑。主要存在于赛阳、海会等规划区外的乡镇。三是坐落于工业基地范围内,暂时没有项目征迁,农民又有建房需求的地方。四是因宅基地缺乏,在农田选址,国土部门不能批准,农民强行建设产生的违法建筑。
2、遇项目征迁,跟风抢建。因市政设施建设或项推进引发大面积违法建设,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居民为增加征收待遇进行搭建,如封阳台、加层、搭偏屋、搭钢架等简易结构,具有面积小、速度快,难拆除的特点;二是部分闲杂社会人员为套取高额的拆迁补偿或商业利益,大规模抢建违法建筑,往往面积大,施工人数多,速度快,遇到小规模执法队伍时阻挠执法,甚至恐吓执法人员,遇大规模强拆行动时销声匿迹,具有很强的赌博性。
3、小企业、村集体未经报批,违法建。随着九江城市的发展,我市周边地区个私企业发展加快,纷纷兴建厂房、经营性房屋等(如庐山周边的一些农家乐等)。因受规模限制,无法通过土地出让获取审批,而采用私下购买、租用集体土地兴建违法建筑。当地政府为了自有经济,采取默认态度,执法人员难 2 以制止。
4、区划调整及引发违法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庐山区、浔阳区、开发区及管理局的区划的调整,受利益的驱动,部分村民及城市居民采取强建、偷建的办法违法建房,有的边界地带划分不清晰,甚至成为了无人监管的盲区,使投机者有可乘之机。
5、拆迁安置带来的农民公寓楼违法建设。近年来因各类工业园区及市政设施建设的拆迁还建和农民建房都采取农民公寓楼的形式。一是受安臵时间和资金上的限制,且很多农房先拆后建,导致大部分农民公寓楼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施工建设,而所在地政府都要求给予大力支持,此类违章建筑没有办法制止。二是农民公寓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均由辖区政府负责组织,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由乡镇、村操作,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随意性较大,容易出现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二、农村违法违规建筑存在的原因
——利益趋动。当前房地产业利润空间巨大,违章建筑有利可图,虽经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多次制止拆除,但仍屡拆屡建。
——补偿不公。部分项目为了推动拆迁进展,对部分违章建筑进行了补偿,造成了跟风行为,有的老百姓还传言:“撑死 3 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审批暂停。据统计,产生的违法建筑中,符合建房条件,因种种原因未能审批,未批先建的违法建筑占50%以上。每一次暂停农房审批,都会带来违法违规建筑。我市自2010年2月份以来,农房近一年未启动审批,浔阳区自2003年,庐山管理局自2006年,庐山区自2010年就暂停农房审批,部分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等不及,自行开工建设,带动违章行为。
——执法不力。部分部门、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规避报批,造成企业、集体、经营性违章行为。对符合报批条件,未批先建的农民违法建筑,处理办法有限,既不能拆除,上级政府又不支持处罚,导致农民跟风违建。
——外力干扰。部分黑、恶势力参与违法建设,抵制执法甚至暴力抗法,形成带动作用。
——管理失缺。特别换届期间,每逢镇、村换届,有的镇、村干部不知何去何从,疏于管理;有的镇、村干部为了拉票,更不想得罪人,因而放纵管理,导致违法建设失控,两违现象不断加剧。
——危房、分户改建。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开始将简易房屋翻建成正规房屋甚至是二层楼房。4 还有一些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原先盖的房子不够住了,商品房又买不起,于是采取在原有房屋周围添搭或翻建的方式。危旧房改造、农村住宅建设,组织、推动、协调不佳,建房者想通过合法途径建住宅比较困难,客观上导致“只堵不疏”的现象。由于多年来农房审批体制不畅,导致部分危房户、无房户、少房户、自然分户的农民不顾党委、政府的有关规定,强行拆除旧房改建,形成不少违章建筑。
二、堵疏结合,构建整治违法违规建筑长效体系 根据对违章建筑的统计表明,相当比例的违章建筑是因为对政策不了解,未批先建。此类违章建筑如果拆除,农民损失巨大,不利于稳定;镇、村难以实施,抵触情绪大;但如果不拆除,又不处罚,则会造成风气败坏,其它类型的违章建筑借机搭车,不利于违章建筑监管。因此在违章治理中应坚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构建整治违法违规建筑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扼制违建行为,将违章建筑尽量控制在萌芽状态,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在工作方法上做到:巧抓、狠抓、经常抓。
巧抓。就是要善于抓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把握工作节奏,关注重要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在市县乡换届或长假期间,一些不法行为认为这是管理的薄弱时期,真空时期,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市委、市政府把这项整治工作放在“五一”长假之前,市县换届这个节点上,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违法乱建之风盛行,有力制止了违章行为的扩大蔓延。在抓工作进度上,善于细化工作目标,倒排时间节点,倒逼工作进度,反弹琵琶推进工作。同时注意抓住各阶段的工作重点,把第一阶段“三先三后”和“三个典型”的调查摸底和第二阶段的分门别类处臵的政策研究,以及第三阶段的建章立制形成“三个机制”连贯结合,尤其是对摸底的每户情况要进行归类分析,依法依规分类作出整治的政策性措施规范,公平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和社会秩序。
狠抓。就是整治工作要抓重点,抓典型,抓关键。重拳出击,拆除一批。对关系户、套取国家资金的抢建户、乱占耕地的冒险户、社会反映恶劣的钉子户要在依法、稳妥的前提下坚决予以打击,决不手下留情。要敢于依法依规碰硬,特别是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章建筑要实施强制拆除,不留后患,对违法建设要保持高压态势,形成震慑力,否则会带来新的不公,等整治期一过,又死灰复燃,跟风攀比,恶性循环,局面更加难以收拾。严肃纪律,查处一批。对执法不严,处臵不公,纵容隐瞒违法建设的行为,甚至带头参与违法建设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责任追究,作典型查处。
抓经常。就是要注重整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服务,堵疏结合。控制农民违规建房关口要前移,早发现,早处理。坚持“四先四后”抓重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违建行为要分类造册、区别对待,分类处理。建议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区别处理:设定严重违建和一般违建行为为,严重违建即为 “三区、三道、一占地”(城市规划区、重点项目区、风景名胜区;国、省、县道两侧;占用耕地)的违章建筑;其他则为一般违建行为。进一步修订农民建房报建细则,提高建房审批效率,方便村民办理手续。杜绝违规越权审批,对于村组——乡镇——县区职能部门——县区政府的四级审批制度,乡镇普遍反映效率太低,相关部门应加快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确定每个审批的时间节点,尤其是拆迁还房后的完善手续和办证工作应予加强,改进工作不产生遗留问题。
二是加强监控,督查到位。各责任领导要落实责任,加强对分管工作的督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落实的人和事,注意帮助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行一级督查一级,一级促进一级,防止农民违法违规建房反弹。
三是规划到位,设施先行。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的地方要联系实际,便于农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如水、路、电等要先做,让老百姓安心,放心,感觉政府是在为他们办事,让群众信服规划而不是风水先生。
四是坚持原则,属地管理。坚持抓基层,抓干部。虽然各乡镇街道在处理违章建筑的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处,但是违法建 设属地管理的原则不能变,各乡镇街道、村(居)应在第一时间发现违章,并及时处理汇报。尤其是要加强对村组一级的责任追究,才能及时将违法建筑遏制在萌芽状态。
五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防止乡村发现违章后又依赖个别部门,而部门又一味注重违建后期拆除,不能及时前期防范。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规划、执法、国土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主动巡查;公安、司法部门要主动介入,对阻挠执法、恐吓执法人员、暴力抗法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打击,尤其是对带有黑恶性质势力的要毫不手软,确保令行禁止;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依法建设、摒弃违章的社会氛围;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施工队伍及质量的管理,结束放任自流状态。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拆违行动顺利实施。
六是完善制度,依法治乱。征地拆迁工作要阳光透明,补偿要公示。各地要因地适宜,建立健全各区划范围处理违章建筑的监管督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目标考评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对辖区内开展一次全面的拉网式调查,摸清每家每户的违建现状。重新审定或制订有关违章建筑的处理措施,明确政策界限,依法依规区别对待。严格拆迁补偿政策,断绝某些村民通过违章建筑捞取拆迁补偿牟利的意图。建议把违法建筑的产生列入干部考核内容,作为选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采取经济措施,严格兑现奖惩。
七是审慎灵活,有情操作。建议:(1)对规划区内危房改造、拆旧建新或加层的,在公开、公示并完善相关手续的基础上允许其进行改造,如涉及到以后整体搬迁,建议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与建房户签订协议:补偿只补原有合法部分,其它增加部分不予补偿。毕竟老百姓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接受公寓式安臵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既可避免矛盾,又能达到禁止扩建新建的目的。(2)规划区内保留的城中村及未来整体搬迁村的农户对统规自建、统规联建及公寓式的安臵的做法抵触情绪较大,在考虑解决住的问题时,同时要考虑农民的生活来源,因此需要作进一步调查,区别对待、妥善处臵。
八是双轮驱动,严防严控。除农村集体土地外的违法建设也要同步严管,如一些插花地带、企业改制区、城区的加顶加层等。
1、解决诉求,以疏治乱。合理解决居民合理的建房要求,做到以堵疏结合,扼制违法。
一是加强规划,源头治乱。当前应加快详细规划的编制、新农村规划点、村庄规划的制定,从源头减少违建行为的产生。在加快搞好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打破村域界限,允许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到集镇规划区、中心村规划区申请使用宅基地,允许对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控区范围内的农户,可带宅基地指 标到城镇规划区异地统建、联建多层住宅,而且在宅基地价格、配套费用上给予优惠,尽可能使建房户在经济上能够承受。这既能解决自然村宅基地规划控制问题,又能改善急需建房农户的居住条件,还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二是调整农民建房的政策规定。引导、鼓励、支持农民住宅朝文明社区化方向发展,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农民“上楼”,建公寓或联体住房,少建单家独户住宅,节约土地资源,节约出来的土地重新整合,用于发展村镇经济,一举两得。与此同时,适当放宽农民建房面积标准限制,不仅考虑解决住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民生活来源、发展致富问题。
制定村庄规划点内、新农村规划点内建房用地的调用、征用制度;制定先行代征收制度,对于已划入工业园区的农房建房要求的,可由县区政府先行代征收,然后组织其进入农民公寓或居民点;对于维修、厨、厕、圈栏的修建,应出台审批及管理细则。
三是加强服务,提高效率。进一步修订农民建房报建细则,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村民办理手续。对于村组、乡镇、区职能部门、区政府的四级审批制度,乡镇普遍反映效率太低,相关部门应加快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确定审批时间的节点。
几年来经验表明,农房审批走上了正轨,违法建筑治理才有望改善。只有支持合法的,才能打击非法的,否则好坏一锅煮,打击面太广,很难实施。在不影响城乡近期规划实施的情况下,审批面应合理放大,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违法建筑。
2、重拳出击,拆除一批。当前,全市开展的集中整治活动,特别是第二阶段,对违章建筑进行全面清理,对违章建筑的拆除要执行到位,操作公平,特别是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章建筑要实施强制拆除,不留后患,否则带来新的不公,等整治期一过,又死灰复燃,跟风攀比,春风依旧。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震慑效果,村民有样学样,越建越多,恶性循环,局面难以收拾。
3、严肃纪律,处理一批。加强执法,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过错追究,增强责任心。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治理违章建筑的相关文件,对参与违法建设的党员干部,隐瞒、纵容违法建设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
4、坚持原则,属地管理。虽然各乡镇街道在处理违章建筑的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处,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违法建设属地管理的原则不能变,各乡镇街道、村(居)应在第一时间发现违章,并及时处理汇报。尤其是要加强对村组一级的责任追究,11 才能及时将违法建筑遏制在萌芽状态。
5、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规划、执法、国土等部门要加强监管,主动巡查;公安、司法部门要主动介入,对阻挠执法、恐吓执法人员、暴力抗法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打击,尤其是对带有黑恶性质势力要毫不手软,确保令行禁止;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依法建设、摒弃违章的社会氛围;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施工队伍及质量的管理,结束放任自流状态。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拆违行动的顺利实施。
6、完善制度,依法治乱。各地要因地适宜,建立健全各区划范围的处理违章建筑的监管督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重申或制订有关违章建筑的处理措施,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拆迁补偿政策,断绝某些村民通过违章建筑捞取拆迁补偿牟利的意图。
第二篇:乡镇建立爱国卫生运动长效管理机制
×政发„2012‟37号
关于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
通
知
各管区、各村、乡属各部门:
为切实加强全乡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乡“双创”工作成果,全面推动我乡爱国卫生工作进程,改善我乡居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乡党委、政府决定建立爱国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坚持建管并重、依法治乡的方针,着力于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强化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使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根本改变过去多依赖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强我乡综合竞争力,促进全
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按照提高城镇卫生管理整体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达到“四个一样”,即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平时与节日一个样、大路小路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始终保持乡容美观、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消除危害健康的环境因素,有效地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加强爱国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度,认真履行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卫生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搞好辖区卫生、绿化、秩序管理和垃圾清除及监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每周五下午要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打扫室内外和“三包区”卫生,乡党委、乡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探索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
1、建立以城管部门日常管理、监督和爱卫办组织的暗访检查相结合的城市卫生管理模式。按照《××卫生城市标准》建立卫生管理考核体系,加大检查、协调、督促力度。
2、进一步扩大城镇卫生管理范围。随着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城区管理范围的扩大,城镇卫生管理区域扩大至公路沿线,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全天候、无盲区管理。
3、建立文明卫生家庭的示范机制。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卫生创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抓好卫生先进单位巩固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创各级卫生先进单位,机关单位和爱卫会成员单位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综合治理力度。针对我乡当前城市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出入口、违章占道经营、垃圾乱倒、户外广告、小广告、早市夜市、洗车行管理等,这些问题治理难度大,容易反弹,要在坚持堵疏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主体,规范行业管理,落实各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治理和督导检查力度,使其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5、坚持领导视察检查卫生制度。加强督查,每半年邀请乡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带队检查一次卫生, 着力推动乡容环境的彻底改善。重点检查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卫生管理,特别是影响乡容环境的薄弱环节等。
6、坚持督查督办制度。为加强乡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坚持督查督办制度, 对日常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
决,重点问题挂牌督办,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
7、坚持检查评比制度。为了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督与管理,由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量化检查评比标准,制定检查评比实施方案,组织爱国卫生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以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检查评比,综合评比结果排位并公示。
××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三篇: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之五
2008年8月,鹰潭率先在全省建立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的新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度,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卫生陋习和居住环境,呈现出“三个明显改变和三个明显改善”,即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变,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卫生习俗明显改变,垃圾分类处理得到广泛认同;乡、村干部作风明显改变,工作绩效得到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融洽了;邻里关系明显改善,相处更好了;城乡关系明显改善,相互贴近了。这是多年来农村没有过的喜人景象。模式:一次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全新探索
在推进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中,我市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根据“原态垃圾”中的各种物质属性进行分类,用一种合理的方法处理,将其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使“垃圾”不成为污染物,而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集镇垃圾处理“三三六”方式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而被提出的。在农村推行“2+5”垃圾处理模式,“2”就是落实农户和保洁员两个操作主体,“5”就是指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的5种方法。在集镇实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就是落实居民、保洁员和垃圾处理工三个操作主体,通过三个处理环节、六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对农村的有机垃圾、无机垃圾、灰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医疗卫生垃圾,实行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在操作中做到了“乡镇组织,能承受、做得到;农民主体,能接受、做得好;自然村为单元,好操作、坚持得下”。实践证明,实行“2+5”和“三三六”垃圾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做到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运作一体化、成本节俭化。处理无害化,就是对“原态垃圾”实行日产、日清、日处理,做到不出村庄、就地消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利用资源化,就是对非有机垃圾中的废旧塑料、橡胶等进行回收利用,将有机垃圾处理与沤制农家肥和开发沼气池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作一体化,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或回收利用,或密封储存,或用炉焚烧,相互衔接,过程连贯;成本节俭化,就是缩短了工作链条,减少了处理环节,有效降低了设施建造、工作运行、劳力投入、组织管理的成本。做法:建立体制机制,激活农民主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工作,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全市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市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挂点督导、责任追究、考核激励等制度。33位市级领导挂点督导乡镇工作,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卫生清洁”工程。
全市各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形成了协作联动机制。教育部门广泛开展学生“三项活动”和教师“两项活动”;卫生部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推行了农村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分别纳入自然村、集镇统一处理;交通部门在县乡村道路沿线公共区域进行了垃圾治理试点;公路部门在境内所有国道、省道、县道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农业部门着重抓了垃圾处理工场大型沼气池的使用试点示范;供销部门加强垃圾废品回收网络建设;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低保户与保洁员对接对象,每人每月安排低保补助;各级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巾帼行动。
治理农村垃圾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单靠政府号召、政府投入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把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当作自己的事,自己动手,积极配合,全民参与,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根本上为治理农村垃圾提供不竭动力。
为此,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结合农村特有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实际,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让村民中威望高、能干事、有热情的“核心人物”进入村民事务理事会,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手臂。成效:实现三个改变,改善三种关系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同样也能改变人。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我市农村干群、村民邻里、机关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农民的观念,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都随着“卫生清洁”工程的开展得到重大的改善和转变。鹰潭掀起的这场卫生革命,奏响了一首文明新曲。
通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宣传教育及周检查、月评比等活动,我市的农村卫生体系实现了三个明显的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彻底清理了沉积多年的陈年垃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的污染问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农民基本上告别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讲卫生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环境好,身体好”、“比卫生、比健康”、“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等观念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强,不乱扔乱倒垃圾、合理处理垃圾和维护居室、庭院、村落、田园清洁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拣垃圾、扫庭院、爱干净、勤洗晒蔚然成风;农民以前对垃圾不进行处理的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每家每户自备了装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的两个桶和袋子,对当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自觉及时分类,为保洁员统一进行二次分拣提供了便利。我市开展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把干部的视线和精力引向了农村。市、县、乡干部深入农村上门宣讲、包村挂点、督查调研,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开展“卫生清洁”工程,增进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同时,由于普遍成立了群众信任,由村组干部、党员、优秀中青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的理事会,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和造就了戴明良等一批有公心、有才干、有威信的土生土长的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再造,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推动了农村“两委”换届、新农村建设、控访维稳、综治计生和村民事务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一批“告状村”、“宗族派姓村”、“治安不稳定村”等所谓的“老大难村”,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如今,鹰潭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它让鹰潭农村大地焕然一新。
第四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四川省建设厅、成都市建委和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领导的关怀下,我公司一直把安全文明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方针、政策,公司技术、质量、科技、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公司上届职代会精神和公司经营改革总体方案,坚持“遵守承诺让业主满意,追求卓越建优质工程”的质量方针,深入贯彻局和总公司提出的“转变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夯实技术质量基础工作,严抓安全生产,完善监督考核约束机制,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方案,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建立了从企业法人到各职能部门、各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健全了安全生产组织保证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管理指导思想贯彻到生产第一线。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上层建筑项目荣获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2008年、橙花风景项目荣获成都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2009年,伊萨贝拉一期项目荣获成都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2010年月光琉域项目、摩根中心项目荣获四川省以及成都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培风村项目、冶金地质生活基地一标段一项目部获得成都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其中月光琉域项目作为省市标化工地和省市结构优质工程受到了四川省建设厅、成都市建委的特别表彰,并作为成都市两个优秀项目向建设部隆重推荐。摩根中心项目作为成都市试点项目以及十大观摩工地之一,多次迎来了区县质监站的参观交流,冶金地质生活基地一标段一项目部也成为郫县当地建设市场的试点工地,公司连续五年未发生安全死亡事故,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司还连续三年被评为成都市安全生产先进单
位,公司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工作不断进步,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建章立制,构筑安全有效管理机制
安全工作重要的是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为此,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以此规范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达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安全”、“以制度促安全”的目标。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后,公司积极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参加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学习班。通过学习培训,明确了公司作为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落实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上。为了对工地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有效控制,公司制订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奖罚规定,实行奖优惩劣,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使项目部各有关责任人的经济利益与其安全管理绩效挂钩,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得到了有效运行,减少事故的发生。建立了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公司的安全生产职能部门对施工管理人员及进场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学习公司 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并讲解已发生的各类重大事故及应吸取的教训。工人进场后,工程项目部组织工人学习施工安全基本知识及相关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给工人讲解机械设备、电器使用和高处作业等安全基本知识,使工人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坚持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每道工序开工前,由项目经理部的技术负责人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等向承担施工的作业队负责人、班组长和相关人员进行交底,双方确认的安全技术交底记录由项目经理部保存,使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另外,坚持班组教育活动制度,由项目部安全员指导各班组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工人安全意识。
二、设置专职安全职能部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齐全,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公司设置了专门的安全职能部门安全设备部,配备了专职安全员、设备员,并制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且将目标具体化,定期考核。结合实际情况,公司每年对考核指标、奖惩办法进行调整,使专职安全员的经济利益与完成工作指标情况紧密结合。
三、加强开工条件审查工作,做好现场文明施工
公司职能部门坚持按规定要求对工程开工前安全条件进行审查,严抓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工作,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要求各项目部严格按照成都市建委相关文件的要求,对各项临时设施进行统一标准设置。并要求各工地民工宿舍区与施工作业区进行有效分离,宿舍内统一使用铁架床,各项目部制定了卫生责任制度和安全值日制度,明确职责,保证工人宿舍内干净整洁。工地食堂按要求设置纱门纱窗,墙壁贴瓷砖,采用水冲式厕所,并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宿舍、食堂、办公室设置了垃圾桶,内套垃圾袋,及时清运。各施工现场的主干道均要求进行硬化处理,出入口设置洗车槽,围墙统一按照公司要求进行美化。公司安全设备部对工地的开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发现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下达整改单,要求限期整改;只有各项工作做到齐全、规范,具备安全施工条件,公司才允许上报建设主管部门,使工程在开工前就具备了较好的安全环境。工程项目施工至±0.00后,公司要求各项目部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二次平场工作,建筑物周边地坪与外架基础浇筑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保证建筑周边无障碍,排水畅通,经过公司安全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并报主管部门验收后,才能继续进行上部施工。
四、加强安全生产日常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评比工作为了做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保证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公司加强了对各项目的日常安全巡检,巡检工作由总公司安全部和建筑公司工程管理部
负责,在巡检过程中,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要求检查,对所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求项目部及时整改。对不按要求整改的项目部,公司职能部门将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该项目经理的任职资格;并规定对被取消任职资格的人员,三年内不得在公司任何项目内任管理人员。公司每季度都要对所有的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大检查,检查组由主管生产的副经理任组长,下设各专业检查小组,分工明确,负责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检查组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对各工地的安全状况进行评分。在大检查中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求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整改,且按时复查。检查结束后,立即召开全公司安全会议,将检查结果通报给各项目部。正是这一系列的措施,切实加强了安全生产和事故隐患整治工作,使工地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各工程项目部每天由安全员进行安全生产自检,将发现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措施书面通知各责任班组,并落实人员整改。每周项目部还要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综合检查,按照要求进行评分,针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公司还坚持每月安全例会制度,月初均由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经理召开全公司安全生产会议,由职能部门通报上月全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对做得好的项目进行表扬,对安全存在较多隐患的项目进行批评,并布置本月的安全工作。
五、坚持每年开展一项安全专项治理工作
针对主管部门每的安全专项治理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公司每年均重点开展一项专项治理工作,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安全违章行为,对治理对象采取重点整治措施,使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司的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针对的是工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问题,主要针
对的是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不佩戴安全帽的现象,专职安全员采用数码相机现场拍照取证,发现工人在施工现场不戴或不正确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不使用安全带等违章行为,均对其进行处罚,工地项目部的相关责任人员也要受到连带处罚,对屡教不改的将加倍处罚。将临时施工用电作为安全专项治理内容,重点检查工地施工用电的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和施工设备的保护接零情况。将物料提升机及卸料平台的防护作为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检查物料提升机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有效,要求各工地的物料提升机及卸料平台的防护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整改。公司将预防高空坠落作为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对临边防护、外架与建筑间的空隙、预留洞口等危险部位,进行有效、牢固的防护。通过开展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一方面提高了施工现场的防范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现场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因安全防护不到位引起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差也是一项重要因素,所以怎样提高民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是公司一直所追求的。对此,公司在各项目部设立民工夜校,对民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增强民工安全意识。我们认为,对民工的安全教育也应系统化,正规化,应实行民工执安全培训合格证才能上岗的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及安全防范能力,减少违章,是预防各类事故发生的基本手段。培训内容应尽量全面,包含施工各阶段应注意的主要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各类事故典型案例等。民工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工作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五篇: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周传斌 邓俊 徐琬莹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发表时间:2013-06-12
我国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垃圾围城成为各大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伴随着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染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我国固废法明确提出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原则和优先次序。减量化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处置土地紧缺难题的首要任务。从社区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可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垃圾收运成本、降低末端处置难度、提高堆肥产品品质,应是垃圾减量化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期间,各城市试图探索适宜的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模式。但10多年时间过去,我国垃圾分类收集的执行情况仍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试图找到影响垃圾分类的症结,给出建立和维护垃圾分类收集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现存问题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居民知晓程度低,正确分类和投放成问题。2010年底,通过对北京市600个试点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实施虽然已经过了1年,但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社区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分类类别标准及如何操作等知晓情况较差。而24.4%的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其中9.5%的居民完全不清楚。在分类收集操作实践的测试中,总体上仅有6.7%的居民能够对日常可回收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厨余垃圾正确分类率仅有2.5%。2012年底,对北京市第一批分类试点600个社区中抽样60个进行回访调查,通过厨余垃圾分类选择测试,只有24%的受访者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受众有限。2012年调查得知,13%的居民表示参加过社区宣传活动,39%的居民表示没有看到和参加过任何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大多以发垃圾桶、讲座,拉横幅海报的形式开展,缺乏创新。此外,2010年调查得知,社区居民获取垃圾分类信息渠道主要为电视、入户宣传、政府资料3个渠道,约占68.1%,其中电视最高为25.4%。分类收集知识的普及不能持续进行,这也是推广分类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时往往更注重宣教工作覆盖面,而持久、反复的宣教活动开展得还不够。
居民垃圾分类行动力差,没有形成自觉分类行为。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3年,而整个社会最少需要8~10年。日本进行了10年持续的全民教育后,才逐步养成居民自觉分类行为。而在国内,很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是非常积极热情,但随着资金、人事变动、其他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又逐渐变成了过眼云烟。此外,居民自律还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手段来辅助,有必要建立适当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和监管制度。2010年在针对600个社区的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垃圾分类正确投放监督的比例高达35.4%,也有18.8%的居民认为应加强社区垃圾分类管理。
社区垃圾排放时间随意,监督管理难度大。在2010年600个试点社区中,全部是定点、非定时排放,部分分类指导员不得不转变为职业二次分拣工,指导、教育和监督的职能无法兑现。因此,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降低,转为负增长,这归功于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的二次分拣,而正确实践垃圾分类及投放的居民较少。2012年的回访调查中,这种现象仍然没有改善,而且很多任务是由物业保洁承担。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各环节衔接不明晰。2010年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有600个,2012年增至2400个。在2012年调查的48个社区中,有42个小区完善了厨余垃圾单独运输制度,覆盖率达到88%。但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38%的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的均表示不清楚,或者认为没有分类运输。与2010年的47.7%相比,下降近10%。这说明政府虽然增加了在硬件上的投入,但由于社区宣传不到位、分类运输时间、分类运输措施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认为垃圾仍在混合运输,影响居民主动分类意愿。
软件和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工作重心尚在末端治理。北京市仅有5%的垃圾处理经费用于垃圾源头减量,同国外发达国家60%以上的源头减量投入相差甚远。2009年北京市安排的100亿元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中,有95%用于新建、改建40余座垃圾处理设施,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垃圾处理末端。北京市虽然开展了垃圾减量日活动和2400个社区垃圾分类试点,但对于“促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2012年调查中,1%的试点社区因为资金不到位,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工作。此外,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也多侧重设施、人员、操作规范等硬件指标,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指标在考核中仅占20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建议
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长效管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提高全民知晓率和操作能力。加大媒体和社区宣传力度,将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深度和正确实践操作能力,并根据不同知晓程度,决定不同宣传频率和有效持续时间。提高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不间断宣传。社区管理者和分类指导员应增加宣传的互动性、持续性,将发放资料、现场指导、入户指导等结合,使公众亲身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此外,学校应增加垃圾分类等环保课程,引导孩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并以“小手拉大手”模式,促进成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
社区探索多种促进机制,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措施。分阶段实施激励和惩罚措施,采用垃圾排放计量收费、厨余垃圾按量退费、分类积分换物、垃圾不落地等多形式激励机制。因地因时制宜,考虑是否增加惩罚措施,如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此外,在社区管理中应采用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优秀的监管者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已实行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投放。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将指导和监督融于社区分类管理中,投放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管理考核。目前的社区垃圾分类收集考核主要在分类设施完好率等硬件指标上。对垃圾分类收集的软件建设也应重视,应构建一个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意识评价在内的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
逐步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推进分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在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出台的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由单一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加大源头减量资金投入。垃圾分类与包装减量、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和文明点餐并重,加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金投入。搭建社区与回收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社团联系桥梁,鼓励企业、NGO和学校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