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一二九师陈列馆有感
参观一二九师陈列馆有感
涉县实验小学 李家豪
星期六早晨,我和妈妈骑车去刘邓大军的革命根据地——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这次参观是我和妈妈期待已久的一种文化教育和思想洗礼,特别是对于我来说,这次的教育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座落在老区涉县的赤岸村,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原因,后来,这个村落被人们称之为“红色赤岸”。听妈妈说,这里安葬着许多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灵,他们长眠于太行山之颠,脚踏清漳河水,也瞭望着老区人民蒸蒸日上的生活。
首先我们参观了一二九师陈列馆。一踏进陈列馆的大门,只见大厅的中央悬挂着一幅大型的壁画——巍峨的太行山上,刘邓大军的英姿勃发,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正奔赴革命的最前线。看到这样的画面,敬仰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我们跟随前来参观的人流,依次参观陈列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通过一张张纪念画和文字说明,我接受了一场革命教育的洗礼。这里有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曾缴获敌军的机枪和大炮,还有缴获日军的钢盔、防毒面罩及军用大衣,这些物品让我大吃一惊的同时,对英勇作战的一二九师军官们敬佩之至。他们仅凭简陋的作战工具,却战胜了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这需要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我还看到了一二九师军官战士用过的水车、纺车,这些原始、古老的生产用具,让我想到了他们的生活曾是那么的艰苦。然而,他们为了缔造新中国,为了老区乃至全国穷苦的人们能早日过上幸福物生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并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这才换来了今天这幸福的生活……
一件件展品,记录了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战斗历史;一段段文字介绍,引领我走近了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让我感受到了一二九师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也让我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妈妈一脸沉重,但我的心里却心潮澎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一二九师战士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老区涉县今天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当我们喝完妈妈递过的牛奶时,当我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走向学校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放声歌唱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吧!
第二篇:参观浙江监狱陈列馆有感
参观浙江监狱陈列馆有感
南湖监狱 李士伟
2016年3月29日下午,在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领导的带领下,2015年浙江省监狱系统第二期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全体学员参观了浙江省监狱陈列馆。
我们188名新民警亲身体会并充分感受了浙江省几代监狱民警的艰苦创业史,回顾浙江省监狱历史改革和发展成就,进一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打牢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
浙江省监狱陈列馆系统介绍60多年来监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史,又着眼于近年来监狱变化,激励民警们在重温历史中增强自豪感,奋发向上。省监狱陈列馆将反腐倡廉典型案例、罪犯改造生产生活场景等内容逐一进行分区展示,增强廉政警示教育对新民警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陈列馆设置的警示案例区所展示的内容相当具有代表性,既选取了司法行政系统内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也选取了社会上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高墙忏悔区张贴悬挂的一张张服刑人员档案卡,涵盖了系统内外的原担任一定职务的相关人员。展厅内展示的众多典型案例,人员数量多、行业覆盖广,具有较强的教育说服力,一个个身陷囹圄的反面人物无不醒目地提醒参观者时刻要保持警钟常鸣。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监狱民警作为重塑灵魂的工程师,更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要对得起身上的警服,头顶的国徽。
参观后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浙江省监狱陈列馆,不仅能够缅怀几代监狱民警的创业历程,更能深刻感受到先辈们身上那种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壮志豪情,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新一代监狱民警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第三篇:参观烈士墓及红岩陈列馆有感
参观烈士墓及红岩陈列馆有感
作者:高毅 学号:2012126142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调查时间:2014年5月2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红岩魂陈列馆
调查对象:周边群众,游客
调查方式:观察法,访谈法,材料分析法
正文:
在五一节期间,我去了重庆的红岩村观望革命先辈的优秀事迹和历史遗物。站在这些革命遗址前,我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震撼,让我缅怀历史,缅怀先烈。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位于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红岩村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30年代,这里是饶国模女士经营的“刘家花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8月 28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是一幢三层木结构楼房。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手稿。三楼是办事处干部的工作间及宿舍。这里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各房间内有许多反映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
那天,我还去参观了红岩魂陈列馆,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物把我拉回了抗战时期......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烈士当时的处境之艰难,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内心的纠结,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面对敌人的虎视眈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比如我看见的电台和密码本,陈旧的机器和泛黄的本子仿佛在对我诉说着那一幕一幕惊险的故事。为了不让敌人窃取机密文件,革命烈士发挥的自己的智慧,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敌人无法看透其中的秘密。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我就地采访了来参观红岩魂陈列馆的游客,他们很多的人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来之不易。更加发奋的学习。掩卷沉思,何尝不是呢?曾经有多少少年,觉得自己的条件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爱我是理所当然的,何曾思考过宁静生活背后的代价与付出。许多人说:时代不同了!但我想说:没有先辈们的付出,何来现在你幸福的生活?饮水思泉,无望感恩!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的努力建设祖国,在革命先辈的路上越走越远。
站在那庄严的烈士纪念碑前,我想了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生活,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毅然奔赴在抗日的最前线。他们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为我们谱写了壮丽的诗篇,用他们不屈的灵魂为我们塑造了美好的生活的环境。小的时候曾经听妈妈说过我们身上所佩戴的红领巾就是用先烈的鲜血所染红的,小的时候我还不太懂,直到我渐渐长大,并上了中学我才深深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正是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取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与安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快乐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我们现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先烈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他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新时代建设的重任,虽然也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秉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烈士们,安息吧!你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你们的英名将万古长青!
参观完烈士陵园,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缅怀烈士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他们为革命,为真理,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要时时缅怀他们,并把他们作为激励我们工作的动力,进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永远坚定党的信念,时刻怀揣革命先烈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及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永远保持对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感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通过这次的参观烈士墓和红岩,不仅仅让我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也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的努力根本不够,比起在战火中的革命烈士们,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在这种环境中,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树立目标,并坚定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第四篇: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范文
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
今年,我有幸考进了湄潭浙大小学。这所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承载着湄潭人民殷切希望的校园是由浙大捐资,当地政府匹配资金共同修建的的一所公办学校,它是浙大西迁湄潭办学那段光辉历史的见证,也是湄潭人民与浙大校友传递深厚情谊的桥梁。
七十二年前,浙大迁往了我们这座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美价廉的城市扎根七年,在这七年间,他们与湄潭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为湄潭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气息,以良好的学风长远地影响着湄潭的教学风气,为湄潭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拓展了空间,还为湄潭的学子们注入了永久的浙大求是精神。
今天,湄潭浙大小学的建立,正是为了缅怀那段对我们有着深远意义的历史,正是为了将曾经的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作为浙大小学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仔细的了解影响湄潭文化教育的浙大西迁到湄潭办学的那段历史。以便更好的带领学生将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学校在2012年十月七日,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十月七日的早上8点半以前,全校的老师跟我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浙大广场。因为浙大西迁原来的陈列馆文庙正在维修,所以将陈列馆暂时搬迁到了东南西耐庵,需要坐一段路程的公交车。坐在公交车上,我脑子里一直在想,陈列馆里究竟陈列着哪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呢?参观之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和震撼呢?
到了目的地之后,陈列馆的馆长印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以导游的身份带我们参观了陈列馆,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面有一尊当年浙大校长竺可贞的塑像,然后就是墙壁上按时间顺序挂满了有关浙大西迁办学时的很多宝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首先,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竺可贞校长,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求是”二字就是他当年为浙大提出的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是他毅然带领浙大师生踏上了西迁流亡办学之路,虽然历经艰辛与磨难,却为国家培养和保留了一批知识精英。正是他的“求是”校训让浙大学子们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和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和科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后,印老师根据墙上的图片给我们深情的介绍了浙大西迁过程中搬迁的地点以及当时遇到的重重困难。在浙大搬迁到湄潭之前,浙大经历了三次搬迁,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能长期安定下来。最后,是湄潭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将浙大师生请进了湄潭,是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物美价廉的淳朴民风让浙大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方净土,使他们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扎根,开花结果。由此,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知识精英,其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就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使我们这个小县城因此而蓬荜生辉。
湄潭人民曾经养育了浙大,浙大也因此而感恩湄潭,牵挂着湄潭,1987年,浙江大学、湄潭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浙大师生在抗战时期与湄潭人民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这段光辉历史,经贵州省文化厅、湄潭县人民政府多方筹资,将浙大湄潭分部----文庙加以维修,成立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昔日的浙大虽然又回到了他的故乡,但重情的浙大人却时刻牵挂着湄潭,他们多次组团来到湄潭,来寻找他们梦里的第二故乡。1999年8月7日,浙大党委书记张竣生率浙大社会实践团莅临湄潭,受到了热情的湄潭人民隆重的欢迎,他在参观了当年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等办学旧址后,还欣然为求是中学题词:“发扬求是精神,开创育才辉煌。”张竣生书记离湄时说:“浙大是永远不会忘记遵义湄潭人民的养育之恩的。
在参观陈列馆的过程中,听着印老师深情的介绍,我无数次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浙大师生不畏艰难,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业和科研,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让我感动;湄潭人民的热情让当年在湄学习和工作过的浙大学子们在年老斑白,无法走动的时候依然牵挂着湄潭,想念着湄潭这个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地方的那种深厚情谊让我无比的感动;浙大校友们为了感恩当年湄潭对他们的养育之恩而对湄潭经济和教育的大力支持让我感动。小小的一间屋子,四周挂满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及印老师的深情解说让我彷佛身临其境地到了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真实地看到了当年的浙大学子们在战乱,疾病,讥饿的折磨中,长途跋涉的疲倦中,依然不忘国耻而奋发图强,力争为国做贡献的场景。正因为有他们的这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才有了当年的文军长征,才有了后来的大批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知识精英。同时,也让我真实地感悟了浙大校训“求是”精神的真正意义。
做为浙大小学的教师,承载的是县局领导的厚望,广大民众的期待。尤其是社会民众,他们疑问着:这所学校究竟能否在将来成为预期中的省级示范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目标实现了,我们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功臣,可是目标不能实现,我无法想象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可是当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家没有家长的悉心指导和协助教育。靠的就是老师长久的,刻苦的孤军奋战。这就注定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条件的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更苦,更累。在这种现状下,省级重点示范的目标无时不刻让我们感到压力巨大.或许我曾经在心里暗暗的抱怨过学生素质差,抱怨过工作压力过大,抱怨过省级示范的这条路在现状下走起来太苦,太累,但这些想法都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我甚至为自己曾经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羞耻。因为浙大师生们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求是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他们在衣食短缺,战乱纷飞,人身安全都不保的情况下依然惦记着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坚持学业,艰苦科研为国做贡献。我们在和平幸福的今天,就更应该有充沛的精力去努力工作,努力奉献。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只要我们能传承浙大的求是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在县局领导的指引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敬业爱业、求实务真、开拓创新、努力奋进,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努力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喜人的果子。
浙大小学教师:黄畅 2012年10月13日
第五篇: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有感
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有感
2015年9月20日,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早晨我们集合后一同乘车来到伪满皇宫。初秋,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而我的脚步却十分沉重。我与同学们一起进入陈列馆,馆内静悄悄的,大家都专心地看着图片和文字。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这些都使我非常感动。
走进陈列馆,在序厅,我们看到大型雕刻旁,用中、英、俄、韩、日等12种文字写着“勿忘九一八”,格外引人注目,许多参观者在此驻足拍照;展厅内,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写实场景,如地图、侵略宣传画、军旗、日军毒气室、实验室、日军炮轰北大营、《日满议定书》签订、平民遭到大屠杀、日本签订投降书等,向人们控诉着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证;在刻有东北抗日烈士名字的纪念碑前,摆放着花束,寄托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无限哀思;一旁的“珍爱和平”雕像前摆满了千纸鹤,那是前来参观的观众所折,象征着对和平的呼唤。
场馆内有一处真实再现的模拟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夜幕下宁静的小村庄迎来了日寇的侵袭。狗吠声,枪声,孩子哭声,妇女的尖叫声汇聚一片。突然,火光冲天,日军开始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实施种种暴行。看着这由高科技真实再现的历史场景,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一段血雨风腥的历史中。
回望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后,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20世纪30年代初,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日本以沉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日本政府为转嫁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步伐。
1931年9月18日晚上,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日军以伤亡24人的极小代价,顺利占领北大营。中国军队伤亡3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侵占了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境。从此,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4年的侵略。
东北的沦陷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顽强奋斗、不畏牺牲的抗争史,其中涌现了一批批坚持抗争的英雄人物。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 装。历时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的战火硝烟。他们以抗日游击小分队的形式,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寇顽强的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看着这一幅幅照片,不禁使我眼眶发热。其中令我最触动的是赵一曼的事迹。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此时,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 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身为一位共产党员,赵一曼是英勇无畏的,身为一名母亲,她也是伟大的。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陈列馆的墙上挂着她抱着儿子的照片,她坚毅的眼神中流露出慈爱,她应该对儿子也有着深深的不舍吧,但为了革命,为了对抗日寇,她毅然走向了死亡。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认真地观看着每一幅照片,阅读介绍文字,回望和感受那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在这场展览中,我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中充满崇高与悲壮的情怀。这次参观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照片,文物,场景再现,强烈的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把我们又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东北抗联、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雕塑无一不是在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许多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尊重和正视历史,提高警惕,珍惜和平,发愤图强。展馆向我们呈现了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民族承载了许多的苦难,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同时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奋斗。通过这次参观,我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愿逝者安息,愿历史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