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促进烘焙食品产业发展.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促进烘焙食品产业发展
——在德国莎芬欧式面包技术交流演示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安德尔.马腾 先生,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专家及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地同来自海外嘉宾和全国各地烘焙食品界企业、企业家、专家,相聚在这里参加“德国莎芬欧式面包技术交流演示会”。我代表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和李志海主任,对此活动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级领导和嘉宾及企业家、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国高科技食品产业化委员会是国务院九部委--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机构委员会之一。全国食产委在全国高协组织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在全国食品领域内协调、推动、指导食品产业实现我国食品产业高科技产业化。它将按照“动态联盟协作,政府行为推动”的原则,通过协作创新,共同发展,团结全国从事食品行业的八大类(即食品加工、制造、饮料、烟草、农副产品、水产品、烹饪、饲料)产品生产的企业,共同促进我国高科技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我们中国烘焙产业面临着一场面包食品革命,在此过程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民族食品,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这次我们全国食产委与德国莎芬面粉公司举行“德国莎芬欧式面包技术交流演示会”就是要使我们探索出一条走向国际合作之路。德国莎芬面粉公司在德国和欧洲市场具有竞争力,并具有多年向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烘焙预拌粉/浓缩粉经验。引进国外成熟面包浓缩粉系列主要是它在烘焙食品加工中的技术含量,它通过对多种谷物粉的处理 1 配方,增加了面包的风味品种,改善了面包的加工性能,并满足了大众“乡村面包”的营养考量。取自天然的德国莎芬欧式面包浓缩粉系列,迎合了谷物食品工业化加工,即面包主食化多样化营养卫生批量生产的大趋势。品种丰富技术含量高的德国莎芬欧式烘焙浓缩粉是制作风味多样化的主食面包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上世纪70年代初,预拌粉面包技术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预拌粉面包技术在西方国家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工厂、面包坊、连锁店、快餐店、咖啡厅、超市、士多店等越来越多的加入到预拌粉的使用队伍中,其使用量占整个烘焙市场的10%以上。
近年来,我国烘焙行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时尚面粉用家开始认识预拌粉的优点,开始使用预拌粉。预拌粉到底魅力何在?预拌粉包含了所有除酵母和液体材料以外的所有烘焙所需原材料。但预拌粉不是简单的将烘焙所需原材料混合在一起,而是一种富含技术的产品。它将繁多的原料,以合适的比例、简单的形式出现在烘焙用家的面前,具有操作简单,但口味正宗的特点,有传统产品的制作工艺难以替代的优点。正是这种特点,让预拌粉在欧美国家得到长足发展。现在的预拌粉品种繁多,已经涵盖几乎所有烘焙类产品。
烘焙业的发展对预拌粉在我国的生产运用和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技术条件、成本及观念的影响,预拌粉在国内的运用范围和使用量上远远不如西方欧美国家。目前,国内使用预拌粉的客户主要是一些对产品质量高要求的高级饼屋、咖啡厅、酒店等。
从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预见预拌粉在国内的市场前景。国内很多烘焙材料供应商在预拌粉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通过不断努力,预拌粉也从开始的完全依赖进口转变为现在的以自我研发、生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新格局。
目前国内品质好、价格适合的预拌粉品牌并不多,这也是造成预拌粉应用不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预拌粉生产企业研发出更多好的产品才能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些企业通过引进国际技术成功研发了海绵蛋糕、重油蛋糕、麦芬、欧式杂粮面包、法包、蛋糕式、面包式等十几种不同的类型和口味的预拌粉产品,口味地道,价格适中。这些产品在工业客户、连锁面包店及大型超市获得良好的市场反映。
全国食产委深切期望,通过此次“德国莎芬欧式面包技术交流演示会”的举办,加强同烘焙食品行业各企业间的广泛联系与合作,用战略的眼光,团结带领烘焙食品行业的精英,做大做专做强高科技烘焙食品产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期望德国莎芬面粉公司利用全国食产委的优势,充分发挥引进的先进技术,在烘焙食品产业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做好烘焙食品项目的深化落实,在全国高科技烘焙食品产业中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做烘焙食品产业的排头兵。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高科技烘焙食品品牌,促进高科技烘焙食品产业升级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7年7月15日)
第二篇:国际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来自中国能源网
国际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制定天然气行业的专门法律法规
目前,世界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的天然气市场也已经非常成熟。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3.8%。同时,美国、欧洲以及俄罗斯等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大国的天然气产业基本上都已经形成管道网络化、供应多元化、地下储气库遍布全国的供气格局。例如,北美地区的天然气干线管道长度已经超过53万千米,其中洲际管线占到70%;欧洲已经成为天然气管网密度最大的地区,各类天然气管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中天然气干线管道长度超过15.6万千米,各类配气管道的长度已经超过119.5万千米;全球30多个国家已建设了630多座地下储气库,库容超过3330亿立方米。
研究欧美国家天然气行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在天然气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所建立或采取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天然气市场成熟的欧美国家在天然气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法律监管政策不尽相同,但基本的趋势都是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制、放松天然气市场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制定天然气行业的专门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经营,市场参与者公平竞争,以及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有效平衡的天然气行业发展目标,国际上天然气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普遍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专门的天然气法律法规,并具体规定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享有的职权的内容、行使职权的程序以及不依法行使职权所承担的责任等内容。这些专门的天然气法律法规有助于保证政府和监管机构进行天然气行业监管的合法性、公正性与有效性,为天然气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障。例如: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天然气法》并成立了“联邦动力委员会”(FPC),197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天然气政策法》并成立了“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1986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制定并颁布的“1986年天然气法案”;日本制定并不断修订的《天然气行业法》;巴西政府执行的《石油法》等。这些天然气行业的专门立法都对此后这些国家天然气行业监管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各国在国家大法和行业性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还都建立了一套管道运营管理的实施细则。虽然各国制定这些细则的主体有所不同(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制定,或企业起草、监管机构审批的情况并存),但是这些细则既涉及规范管道企业运营的“管网行为规范”,又包括约束管网用户行为、协调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网通用条款”,以及与之配套的标准合同范本,为行业管理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例如,199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天然气管网准则”,该准则规定了管网使用者的权利与义务、管道公司的运行方式与保持管网系统平衡的手段等;1998年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的“天然气指令”,颁布该指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发放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许可证以及供应最终用户方面保证透明和无歧视,同时确保最低财会标准等;又如,1992年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通过的636 号法令,该法令要求美国州际管道公司将管道运输与其他各种服务(主要是销售)进行垂直分离等(来源: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作者:张葵叶)。
国际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二):成立相对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监管机构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2-17 14:16:37 查看(332)/ 评论(0)/ 评分(0 / 0)
国际上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管已经形成了两种特有的监管模式,即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规则式监管模式,以英国为典范的欧盟许可证式监管模式。虽然这两种监管模式在行业规制和监管模式上有所不同,但各国在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管方面都成立了独立于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能源监管机构,且该能源监管机构依法享有对天然气输配管网进行监管的权利,以完成具体的监管任务。进行监管的重点主要包括:市场参与者对管网的公平准入、管道企业的管输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等。
例如,在美国,美国联邦政府分别设立了能源主管部门和能源监管机构,实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分离。其中,能源主管部门是美国的能源部主要负责能源发展规划、安全等大政方针和相关政策的研究,而能源监管机构则是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其主要监管管道输送公司的运营和费率,审批跨州天然气管道输送项目,天然气管输价格、管道服务和开放等,还负责具体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加拿大,加拿大政府也分别设立了能源主管部门和能源监管机构。其中,加拿大的能源主管部门是自然资源部,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能源发展与环境、社会目标的协调,构建全面的能源监管体制框架,制定能源发展政策,协调联邦政府与各省政府的能源政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加拿大的能源监管机构是国家能源委员会,该国家能源委员会由申请部、商品部、综合服务部、申请管理部和运行部这5个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加拿大联邦政府职责范围内的石油天然气、电力行业的监管,其具有独立的决策和行使监管的权力,主要负责具体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英国,英国政府早在1986年时就设立了具体负责天然气行业监管的天然气监管办公室(Ofgas),并于2000年依据公用事业法案将天然气监管办公室(Ofgas)与1990年成立的电力监管办公室合并,设立了独立于政府的英国天然气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Ofgem)。英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Ofgem具有独立的地位,并有权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管独立地作出决策而不受政府部门干预;Ofgem的决策者不得在被监管企业投资,不得接受被监管企业的礼品或者招待,不得在监管服务结束后受聘于被监管企业等;Ofgem具有独立确定管输费率和监管运输服务的职能等。
在欧盟,欧盟要求成员国指定一个或多个主管机构作为天然气的监管当局,并要求设立适当、高效的监管机制、控制机制和透明度机制。欧盟要求各成员国设立的监管机构必须与天然气行业完全没有任何相关利益,这样可以确保非歧视性的、有效的竞争和市场的高效运作。国际上,独立能源监管机构有效地保证了本国政府能源政策的落实,其公开、公正、透明的执法原则也使其更加便于公众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督(来源: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作者:张葵叶)。
国际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三):明确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条件及监管职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2-23 13:08:24 查看(157)/ 评论(0)/ 评分(0 / 0)
欧美等天然气行业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管有着严格的条件。当天然气输送中的问题能用市场机制解决时,就不再运用监管的方式来管理。只有在市场机制不起作用或出现市场失灵情况时,监管的力量才发挥作用。同时,欧美国家在进行天然气输配管网的监管时,都明确了监管机构的职能,且监管机构对管道的监管享有独立的裁定权,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其裁定应当是最终决定并具有法律效力。管理部门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不是“命令和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提供信息、报告和提供政策指导的关系。
例如,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虽然是美国能源部的下属机构,但其并不受美国能源部的控制,而是具有独特的监管职能。FERC在天然气输配管网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监管职能:一是负责依法审查国际和州际大中型管道建设及运营企业的经济、技术、环境保护能力,并据此批准或驳回项目申请;二是负责审查管道建设地点的选择和审查监督放弃运营后的设施清除,以确保这些活动符合国家和公众利益;三是监督审查管网运输公司制定的运输服务质量、数量标准和服务费率,确保第三方公平获得管输服务,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有效平衡等。
又如,加拿大国家能源委员会也是享有类似于“高级法院”的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对于所涉及的天然气方面的争端,国家能源委员会具有独立作出裁判的权利,且此裁判是最终发生效力的判决,不受所属的自然资源部的干预;其在天然气输送管网方面的职能主要是在经济、技术、安全、财务、环境保护、健康等方面审批跨省和跨国输油管道的建设,并监管管道运行。又如,欧盟各成员国被要求成立的独立监管机构具有以下职能:监控天然气输送系统的运行,确定国家网络的连接和准入,要求天然气输送运营商修改歧视性条款,解决输送过程中产生的争议等(单位: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作者:张葵叶)。
国际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四):划分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
天然气产业链是由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管道运输和下游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且各环节的性质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除管道运输因其网络特征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外,其它两个环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都应该是竞争性的。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在具有自然垄断业务的行业改革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国都在改革之初严格界定天然气行业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和自然垄断性环节,并将这两种业务根据改革的进程逐步分离,包括OECD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倾向于通过结构性措施来解决,主要是将燃气行业进行纵向拆分,即将管道所有权与燃气所有权相分离、管道运输业务与燃气销售业务相分离。管线独立与纵向分拆是将燃气企业所从事的燃气管线输配业务与其它业务(主要是销售业务)分开,以防止一体化垄断造成不公平竞争。例如,在英国,英国将管道公司从燃气行业的其他业务中分离出来。此外,国际上一些国家则明确规定,管道公司不得从事燃气交易业务,必须按非歧视原则向所有下游用户提供运输服务;生产商以及直接与生产商签订购气合同的储存公司、贸易商和用户不得在运输公司或配气公司中占有控股权;配气公司不得在运输公司中占有控股权,反之亦然。欧盟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将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所有权上完全分离,但要求一体化公司的各项业务至少必须保持会计独立。又如,在美国,美国天然气行业的改革就是从分离销售与管道开始的,即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要求管道公司把天然气运输与其他各种服务(主要是销售业务)分离,规定消费者可以从任一生产者处购买天然气,生产者也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和批发商卖气,生产者之间展开争夺用户的竞争(单位: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作者:张葵叶)。
城市燃气竞争格局现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2-21 17:56:06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 精华(3)/ 置顶(2)/ 个人分类:原创 查看(728)/ 评论(0)/ 评分(0 / 0)
城市燃气竞争格局现状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滕霄云
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在1070亿立方米左右,而到2015年天然气的消费量将扩大到2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市场需求大幅扩张。同时,随着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天然气价格上涨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未来的天然气市场足够诱人,城市燃气的业务也将越来越大。
目前,城市燃气的竞争格局为地方燃气企业、港资燃气企业和大型国企或央企控股或参股城市燃气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四大竞争体。以港华燃气为代表的港资燃气企业,以昆仑燃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为代表的大型央企、国企,以北京燃气为代表的地方燃气企业以及以新奥燃气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是目前中国城市燃气市场中六个主要的竞争者。
自2008年起,城市燃气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将中石油集团分散于各子公司的燃气资产整合到昆仑燃气公司名下,作为中石油实现天然气业务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华润燃气在南京、成都、武汉等将近100座大中城市设立燃气公司后,于2009年收购了占据中原重要位置的郑州燃气,完善了华润燃气的市场布局,并可进一步利用郑州燃气进军周边市场,同时,华润燃气又在去年宣布与天津燃气集团成立合营公司,打开天津市场以及进军北方市场;此外,中石化也努力拓展城市燃气业务,日前中石化联手新奥能源收购中国燃气可以说是其开始加快布局燃气市场的实质举措。大型燃气上游企业也加入到城市燃气的竞争格局中,城市燃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各路资本“跑马圈地”的收购兼并,将打破城市燃气原有的地方垄断经营格局,组建起大型燃气企业集团,并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截止到2010年,港华燃气在中国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营运包括西安、济南、南京、武汉等城市的93个城市燃气项目,港华燃气早在2006年底就与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山西港华煤层气有限公司,开发山西省晋城沁水县的煤层气,由此可在,港华燃气在占据燃气市场份额最大的情况下,也同时占有上游气源作为战略支撑,在今后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石油昆仑燃气的业务主要分布在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燃气项目,随着天然气长输管网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昆仑燃气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华润燃气的业务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以及西南地区,共计有47个城市燃气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各省的省会城市、例如,郑州、南京、昆明、济南、福州等,从市场扩张角度,华润燃气在已有城市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同时,华润燃气在2009年10月和2010年6月,分别与中石化、中石油签订了战略协议,为华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气源保障。中国燃气拥有城市燃气项目高达115家,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国燃气一直积极开发上游气源,拥有河南省的煤层气开发区,并且与中石油昆仑燃气订立战略合作协议,因此,在气源上具有一定保障。但是,中国燃气的在六大竞争企业中,拥有最多的燃气项目,可销售量却为最少。
作为六大竞争企业中唯一的民营企业新奥能源于1992年涉足城市燃气项目,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拥有燃气项目90个,市场销售量略高于中国燃气。新奥燃气力图参与上游资源的开发,2002年就冀图于可燃冰项目,但是技术成熟度有限,此项目未能见效。新奥的气源主要来源于西气东输一线、中海油、以及从新疆广汇和国外购入LNG。但是,新奥在能源管理的业务体系上较为完善和经验丰富,如果气源能够得到保障,新奥燃气在城市燃气项目的开发上还是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51915030 联系;经授权后可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看德国天然气产业:启示篇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2-24 09:35:30 / 精华(3)/ 置顶(3)/ 不允许评论 / 个人分类:天然气
查看(413)/ 评论(0)/ 评分(0 / 0)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是世界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区,天然气行业发展有上百年的历史。作为典型国家的德国,其管理、运营以及市场开发有着自己特殊的模式,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目前我国天然气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借鉴其他国家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经验,汲取教训,可以促使我国天然气行业更加健康良性可持续地发展。
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目标和能源政策的推动下,德国未来天然气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进一步开拓新气源,以满足持续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确保国家的天然气供给安全;促进市场竞争,减少生产、运输和配气成本,进而降低天然气商品和服务价格,增强国内企业在新的欧洲统一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使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受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以合理和节约用有限资源;进一步开发环保型用气领域和技术,减少环境负担和国家未来的环保成本。
图1 德国天然气市场结构
德国天然气政策基本按欧盟指引来制定,重点之一是推进天然气市场化进程,推动管网独立与第三方准入机制的建立。市场上游价格完全放开,但对管道运输、储气和配气等环节,则进行严格的价格和利润率监管。
德国天然气管网的气源呈现多元化,既有本地区生产的天然气,也有进口LNG;既有来自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也有来自非洲的管道天然气。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修正,德国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管输天然气质量标准体系,对天然气中硫、硫化氢、氢、氧等各类杂质的含量均有详细规定。尽管各种气源的质量不同,但进入德国天然气管网中,就要执行相同的管输天然气质量标准。
德国在建设天然气管网的同时,十分重视配套调峰设施的建设。总体来看,大致有地下储气库调峰、气田调峰、小型液化天然气(LNG)调峰、双向管道调峰、管道容量调峰和区域平衡调峰等多种方式。其中,地下储气库调峰是最经济的储存方式,储存量也最大,是主要采取的调峰手段。总之,德国的天然气输配设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拥有遍布全国的管网和储气库设施。与此同时,德国积极开拓新的进口气源,加强与俄罗斯等欧洲主要天然气出口国的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地保障了供气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德国积极涉足可再生能源在燃气领域的应用、沼气开发、风力发电系统与天然气系统的整合等课题,均将为未来德国的能源战略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在天然气市场方面,德国从 20 世纪末开启了市场自由化进程,虽然当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相对开放的天然气贸易市场;在未来,德国将继续其促进天然气市场自由化的努力,最终建立公平开放的天然气市场。
图2 欧盟新指令下的天然气运营模式由一体化向市场化演变
综上所述,我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市场发展、国家政治体制以及经济文化传统等制定适合自身的天然气行业管理体制;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者价格承受能力的逐步增强,应适时建立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完)
第三篇: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调研
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调研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食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早在二十世纪末期,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每年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约占其国家工业总产值的20%,食品工业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特色食品作为国际市场的宠儿,引领着消费新潮流。笔者通过分析国际特色食品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特色食品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市场需求坚挺,发展岭南特色食品大有可为。
一、关于国际特色食品市场发展分析
(一)国际食品四个基本趋势。
一是食品安全凸显国际化。目前,世界食品工业的年销售额为3万亿美元,国际间食品年贸易额为5000亿美元。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问题。美国曾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疾病耗资350亿美元,英国因疯牛病损失621亿美元。食品安全不仅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存在的问题,而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话题。
二是食品工业各具特色化。近年来,许多国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区域优势发展食品工业,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食品工业。以特色立足,以特色领先,以特色占领国际市场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传统食品、凉茶、白酒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独特的首要地位。广东食品行业着力发展岭南特色食品,形成了新的食品产业链。
啤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为中国、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占据50%的国际市场份额。
乳制品是新西兰的特色食品。新西兰乳制品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30%。奶类产品主要生产国是美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法国、巴西、乌克兰、英国;主要出口国为新西兰、德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爱尔兰、丹麦、英国、奥地利。液体奶消费稳定,奶粉消费下降,特鲜产品消费增长3%,尤其是附加值高的产品增长较快。这就是乳制品近年来国际发展的新趋势。
巧克力和甜食最大生产国为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占据60%的国际市场份额。
新鲜水果蔬菜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美国、土耳其、日本、意大利、西班牙、韩国、俄罗斯、伊朗、埃及和法国,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65%。
肉禽类食品主要生产国和地区有中国、美国、欧盟和巴西,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巴西、中国和泰国。全球消费者青睐天然喂养的肉禽类产品。
法国葡萄酒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1/6。
美国碳酸饮料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
三是食品生产技术趋向现代化。新的食品工业技术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科学技术以及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超微粉碎、超高温瞬时杀菌、膜分离、分子蒸馏、微胶囊、真空处理、冷冻浓缩、智能评价、在线检测和监测等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生产和研发。从而使食品更安全、更营养、更方便、更多样;使食品生产更经济、更环保、更可靠和更自动化。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且最有前景的食品工业技术之一。生物反应器产品及转基因食品正在而且将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设计食品”,如保健的食用油、脱敏的花生和大豆、抗癌食品、长货架期天然食品、食品疫苗、食品抗生素,以及各种专用食品加工原料等。
材料科学。材料科学将为食品包装带来革命性的推陈出新。如能吸收氧气的除氧膜、具有抗菌表面、带有抗氧化剂、嵌有生物芯片及印有电子线路的智能膜,以及具有指示储存时间、温度、显示食品新鲜程度功能的包装材料等都将会大大提高食品的贮藏期,确保食品的安全消费。
电子信息技术。如遥感遥控系统、调度指挥系统、人类物质生活系统、娱乐系统、医疗保健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将大大促进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而竞争的需要必将带动信息科学与信息系统快速发展。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必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食品产业将随着信息科学而飞速发展。
精深加工技术。目前,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农业总产值的2~3倍。农产品总加工程度达到80%,食品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7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了农产品初级加工向食品产品深度精加工的全面转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已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原料的加工能力达到70%以上,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85%。在欧美、日本等地90%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加工处理后进入流通领域,如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0%,巴西的柑橘加工量占总产量2/3以上。
四是国际食品贸易壁垒日趋白热化。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90%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等食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白热化,正对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品出口造成影响,成为我国食品贸易的主要障碍。
(二)饮食消费市场五个新趋势。
饮食中国化、方便化、健康化、功能化、食品原料专用化,这是当前国际饮食消费市场的潮流。
一是饮食理念趋于中国化。“吃中国饭菜、拿美国工资、娶日本媳妇”,已成为成功人士攀比的生活模式,中式餐饮风糜全球。“广东美食香飘四海”,“吃在广东、穿在上海”,长盛不衰,人人向住。在餐饮王国里,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的方向标。
二是传统食品长盛不衰。传统食品不同于现代食品,传统食品是一种以师承经验型的技艺支撑的加工食品。传统食品是国际食品工业中快速而稳步发展的产业之一。肉制品腌制、年糕生产、米粉制品加工、豆制品加工、酱菜生产等几千年流传经久不息,其主要原因是适应了人们讲究特色、讲究原汁原味。
三是有机食物大受青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生物链的传递造成的食品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推动该类食品向着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四是功能食品广受关注。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功能基因组学的创立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与健康、养生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因此各类具有预防、辅助治疗或助于康复等调节人体功能的功能性食品,得到快速发展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五是专用食品原料逐年增多。食品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原料的专用化。目前美国专用面粉有100多种、英国80多种、日本70多种,中国10多种。
(三)食品大国产业政策新动向。
1.美国。美国对许多食品、保健品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FDA总把质量关。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2009年6月对含有少量肉、禽或蛋产品原料成分的进口食品,要求进口商能够证明其原料通过美国主管机构检测或能提供由美国认可的国外食品检测机构出具的证书,否则将不进口美国。美方的这一新政策,涉及到的产品包括饼干、月饼、咸/皮蛋、面制品、点心等,对进口商带来的损失超过1000万美元,对我国出口厂家带来极大挑战。
2.欧盟。欧盟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瑞典、英国等10个成员国已正式实施新的共同农业政策,完全转变了欧盟以往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方式,为欧盟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生产提供了支持。单一农业支付或单一支付计划不与产量挂钩,可作为维持生产使用。单一支付与环保、食品安全以及动植物卫生和动物福利标准相关联,要求农田保持良好的农业生产及环境条件。单一支付计划适用于谷物、肉类以及奶业,2009年所有25个成员国全面执行。
目前,欧盟的财政预算每年约为1000亿欧元。2009年用于成员国总的项目国家基金为
6.34亿欧元,2013年将增至12.3亿欧元,计划不断降低葡萄酒市场过剩的产能,禁止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加入糖分以提高酒的度数。
3.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和土地十分匮乏。针对这一实情,该国实施食品产业一系列新政策,重点发展有机食物与传统产品。
(四)人类食物消费的新变化。
一是饮食理念的潜移默化。天然、传统、绿色饮食理念成为了世界人民生活的共同目标,现在中国饮食文化己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文化改变生活习惯,生活促进食品生产发展。当今
世界,追求天然食品、生活多样性、饮食多品种,远离垃圾食品,淘汰油炸类食品,摒弃麦当劳、肯德基,减少大鱼大肉的摄入,向往中国北咸南淡、东甜西辣的传统餐饮已经成为全球饮食的新时尚。
二是食品产品的结构变化。目前,国际上食品产品结构已趋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三是食物输出的悄然转化。如美国以输出精制食品转为输出谷类食品、坚果、水果为主,同时出口乳酪、油酥饼干、甜点和浇头、可可粉及蔬菜、果酱、果冻、肉、野味,肉派、海鲜和鱼子酱、食物干燥技术和佐料、各种外带汤料、有机食品等;日本的食物输出由饮料、啤酒、清酒、软饮料等,悄然转为有机大米等有机食品出口。
(五)食品标准修订新动向。
在国际上,食品工业产品标准体系及经营服务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食品生产大都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大多采用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国际标准规范,这是食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修订的新动向。
1.美国。美国在财政预算中将食品安全的开支提高12%,旨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科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加强食品的监督、监测和公众教育等。各类企业都有完善的生产与加工标准,如麦当劳公司就有1000多项企业标准。许多标准看似公允,实质上是针对中国的,如月饼肉禽含量、食品添加剂、农药含量检测1000多项指标等方面的标准显而易见是冲着中国而来的。
2.欧盟。对于食品标准的控制,欧盟几近严苛。欧盟构筑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链条,协调和监督各成员国的食品标准新。瑞典、荷兰、西班牙、捷克、罗马尼亚、葡萄牙、斯洛伐克等国家按新标准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
3.日本。日本酱油标准里面的水活度和微生物指标,均严于中国酱油标准及国际标准。我国酱油的国家标准规定每千克酱油中的三氯丙醇(此物属于过量则会致癌的一种物质)含量,必须小于0.01毫克,非常严格。
二、关于岭南特色食品发展思路
(一)明确发展定位。历史证明,发展特色食品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要,是广东食品产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2000多年的人文历史造就了深厚的岭南食文化底蕴和地方风情,也成就了一大批特色美味的珠三角传统美食。近年来,岭南特色食品产业如广式月饼(如安琪、华美、圣心)、广式调味品(致美斋、海天、美味鲜、珠江桥)、广式腊味(皇上皇、沧洲)、广式凉果(佳宝、康辉)等一大批品牌产品和道滘、茶山、西南等手信食品产业集群逢勃发展。“市场需求就是风向标”。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广州、佛山、东莞的手信业发展日新月异、各具特色,并基本定型。广州市以泮塘马蹄糕、核桃酥、龟苓膏、姜撞奶、工艺品等为主打产品,佛山市以盲公饼、老婆饼、杏仁饼等为主打产品,东莞市以茶山鸡仔饼、道滘粽、沙琪玛等为主打产品,全方位推向国内
外市场,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三地现有手信食品生产企业10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0多亿元,既有传统特色食品,也有新兴的时尚产品。
因此,挖掘食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凉茶、广式月饼、广式肉制品、广东生抽老抽、广式饼广式方便食品等独具岭南特色的“手信食品”,是“十二五”期广东省食品产业的一个突破口。据了解,广东食品行业将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持特色食品“色香味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科学发展的路子,积极传承发掘和不断创新传统工艺,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广东手信”技术水平和品牌价值,培育和发展广东特色食品。通过后亚运全力打造手信产业行业品牌,实现“广东粮、珠江水”华丽转身,再创新的辉煌。
(二)注重中式快餐。推进中餐工业化生产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广东餐饮业应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式快餐,这也是适应人们进入快节奏生活之必须。
(三)着力品牌培育。食品品牌的培育是产业、企业持续发展之关键。“尝东莞手信、品水乡文化”,已形成知名品牌,道滘也成为“广东粮、珠江水”品牌的一方代表,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道滘经济发展迅猛,赢得了中国游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岭南美食名镇等众多美誉。“道滘粽”、“道滘肉丸”、“道滘米粉”等一批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载誉珠三角、蜚声粤港澳,成为地方独有的产业优势。近年来,道滘镇拥有食品企业100多家,着力打造“品位道滘”这个品牌。2010年“首届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上升到国家级美食节的高度,影响力倍增。东莞茶山、中山黄圃、三水西南的特色食品发展别具一格,潜力巨大。因此,要做到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培育。
(四)强化诚信建设。国家工信部在全国食品企业中部署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这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广东食品企业必须强化自律管理、履行社会责任、规范生产经营活动,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第五篇:江苏省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办法
江苏省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办法
苏财教〔2008〕19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08]37号,以下简称《政策》)规定和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 国际服务外包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境外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服务外包业务。
信息技术外包(ITO)是指企业向外部寻求并获得全部或部 分信息技术类的服务。包括系统操作、系统应用和基础技术等服务。
业务流程外包(BPO)是指企业将自身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 流程委托给专业化服务提供商,由其按照服务协议要求进行管理、运营和维护服务等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供应链管理等服务。
知识流程外包(KPO)是指利用书籍、数据库、专家、新闻、电话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即时、综合的分析研究,最终将报告呈现给客户,作为决策的借鉴,包括商业与市场、金融与保险研究,数据分析和管理,市场进入与联合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采购投标和行业及公司的分析研究,语言服务和供应商谈判等服务。
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具体范围和类别,由省外经贸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际每年对外公开发布一次。
第三条 成长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是指当年向境外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在100-1000万美元之间,增幅超过30% 的企业;重点骨干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是指当年向境外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基地型、龙头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是指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且上年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第四条 省财政设立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该专项资金使用的原则是:择优扶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第二章 对企业的认定
第五条 享受《政策》扶持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且注册地及主要工作场所在江苏境内;(二)具有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 70%以上;(三)主要从事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且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含承接中国境内跨国公司、国内百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收入,下同)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入的70%,承接中国境内跨国公司、国内百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收入折算成美元计算;(四)企业已取得一项与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有关的国际资质认证;(五)企业已按国家和省规定要求填报有关业务统计数据和信息。
(六)近三年无违规违纪行为。(七)无拖欠政府性资金的情况。
享受《政策》扶持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进行认定,并对外公布。
第六条 成长型、重点骨干型和新设立或并购重组的基地型、龙头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以及中国境内跨国公司名单,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及省统计、调查资料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其中:属于高新技术服务外包企业的,由省科技厅会同省外经贸厅、财政厅按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试点的有关规定进行认定;属于软件外包企业的,由省信息产业厅按国家软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认定;国内百强企业名单由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调查资料确定。上述企业名单的认定或确定在每年3月底前完成。第三章 对企业的扶持 第七条 各级政府对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而给予的奖励均在经营终了后次年兑现。
第八条 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负高于15%部分,企业申请政府奖励的,需在每年的4月底前,向注册地同级外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以下材料:
1、申请奖励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具有从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并无保留意见的最近两 个会计报告;
4、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完税凭证复印件。
第九条 对全省国际服务外包收入排名前20位的成长型企业,奖励标准和申请办法如下:(一)奖励标准。
1、上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含,下同),不到300万美元,且增幅超过30%(含,下同)不到100%的,奖励50万元;增幅超过100%的,奖励60万元。
上年收入300万美元以上,不到600万美元,且增幅超过30% 不到80%的,奖励70万元;增幅超过80%的,奖励80万元。上年收入600万美元以上,不到1000万美元,且增幅超过30%不到50%的,奖励90万元;增幅超过50%的,奖励100万元。
(二)申请办法。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每年4月底前,需向注册地外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以下材料:
1、申请奖励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具有从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并无保留意见的最近两 个会计报告。第十条 对全省重点骨干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奖励标准和申请办法如下:(一)奖励标准。
1、上年收入1000万美元以上(含,下同),不到2000万美元的,奖励100万元;二上年收入2000万美元以上,不到3000万美元的,奖励150 万元;1上年收入3000万美元以上的,奖励200万元。
(二)申请办法。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每年4月底前,需向注册地外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以下材料:
1、申请奖励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具有从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并无保留意见的上 会计报告。第十一条 新设立或并购重组的基地型、龙头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设立或并购重组后,每年上缴地方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的部分(剔除已奖励给企业的税负高于15%的企 业所得税部分),给予50%的奖励。
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需在每年的4月底前,向注册地外经 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以下材料:
1、申请奖励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经具有从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并无保留意见的最近两 个会计报告;
4、最近两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完税凭证复印 件。第十二条 对上述第八条至第十一条所需奖励资金,营业税部分的奖励由市县财政负担,其它部分的奖励由省和市县财政各负担50%。其中在省国税局(地税局)直属局注册的企业,所需奖励资金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第十三条 《政策》第11条规定的国际通讯专线是指当地通讯经营企业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境外业务而提供的数据、信息传输专用通道。
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通讯专线费用补贴的,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注册地外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如下材料:
1、申请补贴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上年实际使用并经当地通讯经营企业确认的国际通讯专线费用发票(收据)影印件。
第十四条 《政策》第12条规定的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包括: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027001 / BS7799)、IT服务管理(IS0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等。上述国际资质认证的维护费,每项由省财政补助15万元,且每项只能享受一次。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资质认证维护费补助的,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注册地外经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附报如下材料:
1、申请补助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相关国际资质证书复印件;
4、国际资质认证机构出具的维护费凭据及支付凭证复印 件。第十五条 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境外设立科研机构及研发、接单中心投资政府补助的,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注册地外经贸、财政部门申请,并附报如下材料:
1、申请补助的书面报告;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能够证明上年在境外实际投资的凭据复印件。
第十六条 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获得受理的重大国内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执行《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苏财教[2006]195号)。第十七条 上述应由省级财政负担的奖励、补贴或补助资金,市县外经贸局会同市县财政局进行认真初审,并于每年5 月底前将初审后的分项资金汇总表及申请的具体材料报省外经贸厅、财政厅。省外经贸厅会同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对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请相关专家评审后,经公示无异议,由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
第四章 对个人的激励
第十八条 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境外主要接单人是指年接单量在20万美元以上人员;信息技术外包的技术领军人员是指项目的唯一技术核心,且人数不超过企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对按《政策》规定给予上述主要接单人和技术领军人员个人所得税支出的补助资金由纳税人纳税地的同级财政负担。具体补助办法由市、县财政局制定。
第五章 对市县政府的奖励和补助
第十九条 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是指由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认定的国家优先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城市和区域;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是指由省外经贸厅、信息产业厅、科技厅联合认定的省优先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城市和区域。省对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建设的一次性奖励资金,分别由基地城市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在认定公布后,通过所属市、县财 政局向省财政厅申请。申请时,需提供如下材料:
1、市、县财政局的书面申请报告;
2、国家或省有关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或示范区的文件;第二十条《政策》第9条规定的公共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指设在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内,为区域内所有国际服务外包 企业都可以使用或受益的项目。其中:公共平台是指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提供基于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测试、演示、验证、专业认证、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人才库管理、跨国实习就业、人才外包、高端人才咨询等公共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指为公共平台提供支撑的数据储存、信息传输、电力保障等公用设施。省对上述项目购置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利息50%部分,分别由基地城市或示范区的贷款单位于每年的4月底前,通过所属市、县财政局向省财政厅申请补贴,并提供如下材料:
1、市、县财政局的书面申请报告;
2、公共平台的设立文件和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批准文件;
3、贷款单位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及贷款利息支付凭证复印件。第二十一条 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中心是指:由基地城市或 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在国家级、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设立的,为本地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协调、咨询和服务的机构。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中心的,省一次性给予50 万元的资助,分别由基地城市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所属市、县财政局向省财政厅书面申请,并附报当地政府批准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中心的文件。第二十二条 省财政厅收到市、县财政局的上述申请报告 后,按规定下达专项资金。
第六章 对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的补贴
第二十三条 《政策》第10条规定的商务会展包括省政府直接举办和经省政府批准,省有关部门承办的境内外国际服务外包招商和促进活动;其公共费用是指摊位费、场租费和广告宣传费,不含人员的差旅费等出国费用。会展活动结束后,牵头布展的部门及时向省财政厅申请,并提供会展活动中签订的全部合同和公共费用的发票或收据复印件。省财政厅审核后按程序拨付资金。第二十四条 省国际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应设立在大专院 校、技师学院及各类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中,包括培训资源和机构比较集中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具备较高培训能力和水平的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等。设立在大专院校的培训基地,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教育厅认定;设立在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认定;设立在服务外包示范区、跨国公司和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的培训基地由省外经贸厅认定。经认定的培训基地向社会公布。
(一)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实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且每期培训时间不低于三个月的,可申请省级人才培训补贴。补贴的标准为:以劳动合同签订率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依据,与 用人单位签订1年期限劳动合同的,每人补贴3000元;与用人单位签订2年期限劳动合同的,每人补贴4000元;与用人单位签订 3年期限以上劳动合同的,每人补贴5000元。
(二)培训基地应在每年年初将培训计划报省外经贸厅、财政厅和参与认定的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时向省财政厅申请上 的补贴,并附报受训合格人员花名册和经确认的就业人员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所签1年以上劳动合同复印件。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厅每年集中审核一次,在次年上半年按就业人数核拨培训补贴。第二十五条 省知识产权局培训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 权工程师所需的培训费用(不含学员的食宿费),由省级财政 补贴50%。
省知识产权局应在每年年初将培训计划报省财政厅、外经贸厅备案,并在培训结束三个月内,向省财政厅提出书面申请,附报培训费用的预、决算和受训人员费用收取情况。省财政厅审核后应及时拨付培训补贴。
第二十六条 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成立后,省财政给予一次性30万元开办费补助,由协会直接向省财政厅书面申请,并附省民政厅的社团批准文件、协会章程和第一次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省财政厅收到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的申请报告并审核后,核拨开办费补助。第七章 立项与用工
第二十七条 在省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指南编制中,将软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服务技术、系统集成等服务外包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列为支持方向,同等条件下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的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优先立项。
第二十八条 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部分岗位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参照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试点办法,由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按《关于加强对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管理的通知}》(苏劳社劳薪[2006] 16号)规定审批。第八章 统计考核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省外经贸厅会同省统计局制定全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统计报告制度,及时统计报告域内企业的发展总量、速度和质量等情况。
第三十条 省外经贸厅会同省财政厅按省政府授权对市县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根据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提出奖励名单,报省政府审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缴纳税收和吸纳就业人员等国际服务外 包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二)考核方法。每年上半年,由省外经贸厅会同省财政厅在抽查核实各市县上报的上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报表基础上,按设计的指标和分值进行打分,分别对市、县排名。
(三)奖励办法。每年全省省辖市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县(市)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提请省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对获奖的省辖市分别 奖励400万元、300万元和200万元,对获奖的县(市)分别奖励 20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四)奖金的核拨与使用。省财政厅在省政府通报发出后下达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
第三十一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厅建立项目资金绩效 评价制度,采取不定期形式对资金的使用跟踪问效,检查考核项目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管理水平、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和财务信息质量等内容,发现弄虚作假、骗取资金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理。省外经贸厅、财政厅每年向省政府专题报告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上报的所有申报材料必须真 实、清晰、规范、完整,复印的票据一律加盖本单位公章。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的执行期为2008至2010,并由省财政厅负责按涉及内容会同省有关部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