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力量——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孤独的力量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这学期以来,我看了村上春树不少小说,但是最喜欢也是最能读懂就是《挪威的森林》。其实初次读《挪威的森林》我是有些吃不消的。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各种颠覆我三观的场面更是让我一时间难以接受。不过,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文字背后的孤独与无奈以及整个社会的冰冷感。《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几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渡边彻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过人的胆识,看上去多多少少有点不合群,但是对朋友却坦诚相见。尽管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做爱的对象,肉体上从来不缺少满足,但是他心中至始至终爱的是直子。然而直子心中所爱的却是他们共同的好友——木月(木月自杀)随着直子一再的逃避,渡边渐渐接受了主动向他示爱的绿子。绿子生性活泼开朗,俩人的关系在不经意间日渐亲密。当渡边发现自己已经渐渐靠近绿子时,内心的矛盾开始加剧。一边是他深爱的直子,一边是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的绿子。他仿佛深陷沼泽地,无法自拔。最后在经过长期的斗争和挣扎后,选择了绿子。
直子的自杀对渡边的冲击十分强烈,以致于他独自旅行一个月后还是没有缓过来。直子对于渡边,仿佛一个美丽的幻境,正是因为他从未走进直子的内心因而愈发显得难以释怀。然而绿子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照亮的渡边千疮百孔的心。因为木月和直子的自杀一度使渡边想要逃离现实,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自己的余生。虽然小说结尾没有明确表示渡边和绿子走到了一起,但是我们可以从渡边写给玲子的信中看出,他似乎选择了绿子。至少,他最后并没有追随直子和木月,而是战胜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坚强的活下去。
渡边在大学期间经历了一场**,最后失败了。虽然他并没有参与,但是他对周围虚伪做作的环境深恶痛绝。对这个社会丧失信心的渡边,其实内心异常孤独,然而他并不甘心,拒绝随波逐流,尽管他不曾向任何人开口,但是他似乎有种傲骨,清高。社会总是在标榜如何正确的进步,却对坚持改革的人抱有敌视的态度。
渡边虽然内心孤独,却不会像直子那样对外界充满着恐惧。他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外部世界对他来说并不在重要。敢死队送给渡边的那只萤火虫,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微弱的光线在大千世界中似乎不起任何作用,但是他却固执的证明自己的存在。
直子给人一种仿佛生活在另一个天地的人物。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忧愁和凄美。小说的题目《挪威的森林》正是直子最喜欢的一首歌。“一听这首曲子,我就时常哀怨的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其实这正是直子的真实写照。
直子与木月从小青梅竹马,然而当木月自杀后,直子陷入了自我封闭的世界,并且进入了与世隔绝的阿美疗养院。
直子的孤独,在于与社会的脱离,久而久之,造成了其心灵的封闭,如同进入了真空的状态。正是因为她的自我封闭,所以她无法排遣内心的孤独与苦楚。
绿子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活泼开朗。尽管她自身的境遇也十分糟糕,如父亲早逝,书店关闭,与男友不和等等。但她却依然乐观坚强,执着追求自己所爱。每当渡边深陷泥淖无法自拔时,绿子总有一种力量,将他拉回世界。虽然绿子看起来如此开朗,其实内心某一个深处,她的内心也是孤独的。因为家庭的缺失,因为父母爱的缺失,所以她的孤独是家庭造成的。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玲子,与直子与绿子迥然不同。这位原本靠音乐才华的女性,被一个同性恋少女毁了家庭和事业,而在面临人生坎坷的时候,又为孩子和丈夫牺牲了自己。她内心深处自然而然会涌现孤独感。但是她在阿美疗养院住便是7年,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与直子相遇后,倾尽所能帮助直子。
翻译大量村上作品的林少华教授在《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这篇文章中提到: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这便是村上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的确,孤独常常出现在心情压抑、孤立无援的时候表现出的空虚、寂寞。然而孤独的另一种状态,则是一种圆融的状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状态,这样的孤独是高贵的,这样的孤独者也是思想者。这就是孤独的力量吧:村上春树把孤独和无奈作为玩味的对象,并把这种孤独升华为审美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慧和诗意的活法,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村上春树将纯粹的个人孤独激荡开来并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为生活在今天那些迷茫、焦虑、无奈、孤独的现代人指引方向。
第二篇:挪威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李永政 09历史 09504006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译文出版社发行,2010年5月
作者介绍: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小说简介:.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真口角噙香。这是一部伤感而痛苦,青春情感的恋爱小说。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没有缘由的寂寞。其实都逃不过让人心动的俗套氛围,可是它还是感动我。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不可名状的波动,引起了我的震撼与共鸣。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可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锎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其实《挪威的森林》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
虽然是部描写常人生活的小说,但《挪威的森林》所展现的许多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生与死或情感与性等等。最明显的就是在他所讨论的生死问题了。这样两句话先后在小说的开始和末尾出现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如果对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过沉重,那么于生者只会是身体的完好,精神的腐蚀,就像直子,她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木月的死看上去是个谜,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离去是个必然和迟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边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小说中铃子对渡边说的话。当时,直子的死几乎让渡边崩溃,在遇到绿子之后,渡边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绿子就像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让渡边看到阳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渡边终于回到了生命的轨道,勇敢奔向绿子。最终,村上春树也没有逃脱俗套,希望战胜了失望,活着战胜了死亡,一个抛弃社会同时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在爱情的力量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社会中,个体最终溶入整体!也许痛会让人不能自己,当新的事物出现,你不该为过去感伤,应该去面对新的生活。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村上在情感和性上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诚然他的描写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如果不贯穿地读往往会认为是部情色小说。这部作品完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想想可真够前卫的。不过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说明的更是一种意识,开放的性意识和主人公至真的情感追求。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每一位角色的不同,其不同体现在灵魂之中。渡边君大是一副天下无谓的态度。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做体操,虽然成为笑料,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再加上永泽。永泽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认为“人生中无需所谓理想的东西,而是行为规范”。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很厌恶,但他却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不过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态度,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绿子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她直接从现世中寻找滋养她的自我的养分——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她是现世中唯一的亮色。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 而不是做想做的”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玲子的信应是解读《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关键:“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构造了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在现实中极难掌握,人们往往迷失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在这片“森林”中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挣扎,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然后经过磨练寻找真正的自我,拥有一颗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这样在经过青春的反叛、迷茫与孤独彷徨后。在我们都市的森林中找到自己“挪威的森林”。
第三篇:读《享受孤独》有感
读《享受孤独》有感
六(6)班吴明燕
今天我读了《享受孤独》这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叫拉托奥的学者独自去考察遗留的部落。起初,他非常孤独想逃离这个部落,但是他走不出去,他想通了,继续留在这里做生活研究,最终,他在这个部落发现了艾滋病症状,对人们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体会到了文中的伟大学者拉托奥的思想。享受,不是一件坏事,懂得开朗乐观的面对事情,并勇敢地向困难发出挑战,征服者就是自己。文中的拉托奥在遗留的部落里,没有人可以很好的和他沟通、谈话。他天天对着一群不知何时就会对他发起攻击的野人,他的内心极其恐惧。在这个部落里,孤独、寂寞和恐惧会变成慢性的毒药,让人发疯。而想通了这一切的拉托奥却只是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拉托奥早已将这一切,变成一种植物,变成了一个花园,变成了一个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拉托奥的心态呢?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会享受,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知道学习的快乐。现在我们还没征服学习,学习就已经把我们控制了。所以我们更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我们做一些解方程的练习题。我对解方程不是很熟悉,所以平时很少做。我想着,完了!于是勉为其难的硬解了几道题,妈妈检查的时候,发现我解方程全错了,于是叫我重新做。妈妈一题一题的给我讲,慢慢地我就觉得解方程挺有趣的。了解过方程后,以后的学习上就更喜欢做解方程的题目了。对呀,乐观的去享受学习吧,学习在你眼中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数字了!享受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试着享受生活,那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第四篇:读《力量》有感
读《力量》有感
------《The Power》
书的包装很漂亮,是一本精装书,金色的封面。本书主要阐述了爱的力量,就像是魔法师的咒语书。我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看完它的。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其本身运行的规律。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钱是很难赚的,有钱人很多,但是没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于是,我们从小就对于钱产生向往和恐惧,甚至有点焦虑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始终活在贫困感之中,那么再多的物质积累也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安。我在读《力量》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个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个故事,老马让小马驮着一袋麦子去磨坊,要过一条河,松鼠说:千万别过,水很深会淹死你的;老牛说,放心的过吧,水很浅没问题的。于是小马就迷惑了,回来问妈妈,妈妈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对于这个世界的判断,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别人的意思,常常习惯于让他人的思想去取代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需要的决定人生方向的很多知识,很早以前就得到了,但是我们忘记世界是复杂的,工作生活的方式需要创新,新的模式新的尝试操作才能有新的发现。《力量》让我清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没有什么是没有就活不下去的。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更高一个层次的爱,爱的给予与需求。我们都是一个“磁铁”会吸引来和我们频率一致的东西,不论是幸福还是灾难。我们人生的路径其实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比如说我们喜欢什么专业、有什么样的爱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如果你真的把自己调成与愿望相同的频率,愿望会马上实现”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必须得从心态上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很难,并且通过学习和努力来实现做到。
先有快乐的心态和成功感觉然后才会成功。一个感觉失败的人会一直失败的,这个顺序一定不会错的。一定要把快乐作为生活的常态,否则成功之后依然会回到不快乐的“常态”。自己的命运决定于自己,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通过美好的思想和感觉付出行动。从现在起,时刻让自己处想要达的充满热情、快乐、幸福的频率上,让力量改变人生。作者所带给我们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是一本能够让我们认知自己力量的书。正是这被无数人认为独特的、小宇宙的力量。使我们成为生活的强者!现在需要做的只是能和这种力量合而为一,用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努力做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五篇:读《一个人的孤独》有感
读《一个人的圣经》有感
孤独是可耻的,还是悲哀的?文字真有这么大的威力,文字就这么令人害怕?这些年我们行走在文字中,已经习惯了。有时也会一个转身向右看,看得热泪涟涟。花,总有花瓣飘零的时候。
他在和玛格丽特告别后拷问自己:你难道是一部读书的机器,受虚荣驱使,再突然耗费生命?我是否也要这样拷问自己。
那个时代毕竟远去。这四五十年来汉语书面词汇变化实在太大,我不知道这些词汇是从一个飞跃到另一个飞跃,还是从一个堕落跌落到另一个堕落。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伟大的,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猥琐的。不管伟大还是猥琐,都善于玩弄词汇。真正的生活沉淀在那些浅薄、虚伪、浮华、苍白、激进、前卫、有形、不知所云的词汇下面,是一堆平实、平庸、凌乱、无序、温软、沉淀、无形的印象。伟大喧嚣的时代和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一百年来,平民日常语言几乎看不出有多大变化。
无论在读《灵山》还是在读《一个人的圣经》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浮华、虚伪、激进、前卫的激流下面那种平静散淡的文字。作家用这些有点老派的文字来表现那样一个喧嚣的、声嘶力竭的暴力年代,让单调、乏味、生硬,豪迈的生活和强烈的光线在这样的文字和篇章中变得柔和、细腻、暗淡、伤感。废墟是美的,荒原是美的,丑陋也是美的,荒诞的事件也是美的。这些都在不经意的回忆中随手完成,似乎没有雕琢,没有修饰,就是意识流淌的原本样子。低声呓语是温情的意境,他用这样意境来衬托那样的疯狂时代。一个人,一个个体面对一个“英雄”加“动力”社会还能怎么样?在摧枯拉朽的革命狂飙到来时候还能怎么样?整个一个“农民革命”的背景。
《一个人的圣经》里的孤独感比《灵山》中要强烈得多。这是一个回顾,是对已经过去的现实和记忆中抹不掉的印象回顾。这些记忆和印象已经像火印一样烙在作家的心灵深处。《一个人的圣经》是1989年之后的作品,祖国对于作家来说已经变成了远在天边的地方。童年,青年也变成了零散的记忆碎片失落在远方,他要追回这些记忆,把这些记忆拼贴起来,这些记忆里有他的青春,不可再来一遍的青春,他想找回自己真实的影子,哪怕这个影子是被割裂的。
绝望不在此时此刻,而在当初,明明知道丢失却无力抓住。人是什么?人会撒谎,人不如动物诚实。他这么认为。他在第24章中又忍不住写他对文学的看法,我跳过这一章,其实我已经看到了,也看过了,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这部小说封底印着的那段话。这是文学家的天真和无能。政治家谎言和暴力登上政坛,一个政权,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文化,直至创造一段历史,涂改一段历史。政治、镇压、刺杀、政变、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成者为王,败者寇。
没有残酷的不人道的生活,没有倍感痛苦的人生,就没有沉重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生出来的艺术,诚实地把这一切诉诸文字是一个作家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他说他烧掉了所有的文稿和日记,我不知道他在那个年代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写出什么样的日记。可惜的或许是他初恋的文字和最初和女性缠绵的文字,别的可能没有什么。
在文学的路上行走,且行且感,孤独也乐。